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sent-day Upper-crustal Strain Rate Field in Southeastern Tibet and its Geodynamic Implications:Constraints from GPS Measurements with ABIC Method
1
作者 YANG Shaohua PAN Jiawei +1 位作者 LI Haibing shi yaol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65-275,共11页
The Earth’s surface kinematics and deformation are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crustal evolution.An effective research approach is to estimate regional motion field and deformation fields based on modern geodetic ne... The Earth’s surface kinematics and deformation are fundamental to understanding crustal evolution.An effective research approach is to estimate regional motion field and deformation fields based on modern geodetic networks.If the discrete observed velocity field is obtained,the velocity related fields,such as dilatation rate and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can be estimated by applying varied mathematical approaches.This study applied Akaike's 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ABIC)method to calculate strain rate fields constrained by GPS observations in the southeast Tibetan Plateau.Comparison with results derived from other three methods revealed that our ABIC-derived strain rate fields were more precise.The maximum shear strain rate highlighted the 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as the main boundary for the outward migration of material in southeastern Tibet,indicating rotation of eastern Tibet material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 rather than whole extrusion along a fixed channel.Additionally,distinct dilatation rate patterns in the northeast and southwest regions of the fault system were observed.The northeast region,represented by the Longmenshan area,exhibited negative dilatational anomalies;while the southwest region,represented by the Jinsha River area north of 29°N,displayed positive dilatational anomalies.This indicates compression in the former and extension in the latter.Combined with deep geophysical observations,we believe that the upper and lower crusts of the Jinsha River area north of 29°N are in an entire expanding state,probably caused by the escape-drag effect of material.The presence of a large,low-viscosity region south of 29°N may not enable the entire escape of the crust,but instead result in a differential escape of the lower crust faster than the upper cru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ain rate differential escape ABIC GPS southeastern Tibet
下载PDF
沂沭断裂带及其邻区地壳P波层析成像研究
2
作者 崔鑫 宋秀青 +3 位作者 石耀霖 殷海涛 朱元清 董腾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81,共10页
沂沭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重要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1/2)级强震,区域速度模型研究可以提升地震震动图精度以及地震烈度速报的准确性,有助于防御未来的巨震,降低震害损失。本文搜集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邻近区域2008—2020年的数字地震... 沂沭断裂带是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重要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8(1/2)级强震,区域速度模型研究可以提升地震震动图精度以及地震烈度速报的准确性,有助于防御未来的巨震,降低震害损失。本文搜集了沂沭断裂带及其邻近区域2008—2020年的数字地震波数据,经过数据降丛集化、走时数据正态分布筛选等处理得到了地震事件震中参数和走时震相数据。基于FMTOMO方法,反演得到了沂沭断裂带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在近地表地层,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构造单元存在密切联系,褶皱带和基岩出露区域常常呈现高速速度分布,含较厚土层的凹陷或海域区域则一般呈现低速速度分布;在中地壳地层,速度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地震震中往往密集分布于高速和低速的过渡区域。在莫霍面深度,沂沭带的速度分布呈现了分段性差异特征,且两侧的速度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意味着断裂带深达地幔的现象。且在沂沭带中南段区域,存在高速速度分布特征,这可能与区域地幔物质上涌有关,也可能构成强震的孕震背景。郯城区域从地表至地幔顶部均显示高速速度异常,该区域会积累高应力,可能发生8级以上地震,推测其复发周期应该很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东 沂沭带 P波 层析成像
下载PDF
月球冷却过程中的热应力与月震机制之间关系的初步分析
3
作者 陶莎 石耀霖 朱伯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730-3746,共17页
大量研究表明深源月震的周期性是由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引起,但固体潮汐差应力的最大值远小于深源月震发生所需的岩体破裂应力,因此在潮汐力以外,应存在其他背景构造应力.此外,由于月球上并没有活跃的板块运动,浅源月震的发生机制也有... 大量研究表明深源月震的周期性是由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引起,但固体潮汐差应力的最大值远小于深源月震发生所需的岩体破裂应力,因此在潮汐力以外,应存在其他背景构造应力.此外,由于月球上并没有活跃的板块运动,浅源月震的发生机制也有待解决.本文用参量化模型初步模拟了月球冷却和岩石圈增厚的历史,并初步计算了月球内部的热应力增长速率以及长期应力松弛下累积至今的热应力,特别关注了深、浅源月震区域近期应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浅源月震区域内,热应力大小可以造成浅源月震区岩体破裂,且热应力以水平挤压为主,足以产生逆掩断层月震,与实际观测吻合;深源月震区域内,热应力虽然也有集中,但其量级大小并不足以成为造成无水干月岩破裂的主要原因.我们推测深源月震很可能与月幔最下层的部分熔融层释放的流体有关.本文的研究初步揭示了月球冷却收缩热应力与深、浅源月震产生机理间的关系,对未来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源月震 深源月震 背景应力场 热演化 热应力
下载PDF
用离散随机模型研究湖北新冠肺炎COVID-19流行病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2
4
作者 石耀霖 程惠红 +1 位作者 黄禄渊 任天翔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5-154,共10页
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发并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传播造成了巨大社会影响,研究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对疫情进行掌控和防治。我们发展了一种离散变量随机概率方法,对湖北省疫情发展进行模拟和预测。首先根据排队论的Erlan... 新冠肺炎COVID-19的爆发并在全国及世界范围内的扩散传播造成了巨大社会影响,研究流行病传播动力学特征有助于更好地对疫情进行掌控和防治。我们发展了一种离散变量随机概率方法,对湖北省疫情发展进行模拟和预测。首先根据排队论的Erlang概率分布对每日确诊人数进行处理,获得每日发病人数和感染人数。计算结果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经整理公开的部分资料比较吻合,证明处理方法科学可信。进而依据每日发病人数,反演疫情发展不同阶段的有效传染率的变化,并据此预测未来疫情可能怎样发展。发现疫情初期基本传染数R0从6.1减少到4.0,在武汉采取封城等有效措施后,有效R值减少到1之下,并逐步降低到0.13以下。发病高峰已经在2月初度过,目前虽然不排除疫情会有小的起伏,但只要坚持严格的隔离管控措施,总的趋势就不会变化。预期疫情在3月底前后结束,累计患病人数达到71000人左右。春节后回程的农民工和学生诱发大的疫情回弹可能性不大。但是世界上一些国家正处在疫情可能爆发的阶段,国家应该对入境人员做好检查和隔离管控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COVID-19 离散随机模型 流行病动力学 Erlang概率分布
下载PDF
基于Monte Carlo方法数值反演区域初始构造应力场——以巴颜喀拉块体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董培育 程惠红 +2 位作者 石耀霖 柳畅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2858-2870,共13页
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Carlo方法和库仑-摩... 构造应力场往往对地震活动性具有控制作用,应力快速集中的地方常常是地震频繁发生的地方.本文以巴颜喀拉块体及其边界断裂带近20年来的7次中强震为例,结合区域历史地震震源信息、地质背景及GPS等观测数据,利用MonteCarlo方法和库仑-摩尔破裂准则为计算依据,反演该块体的震前初始构造应力场.通过将初始应力场反演中不确定部分限定在一个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内进行独立的重复性随机试验,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得到了巴颜喀拉块体1997年玛尼MW7.5地震震前区域初始应力场.计算结果显示:(1)巴颜喀拉块体10km深度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自西向东呈顺时针旋转趋势,由NS向转变为近EW向,与浅部实测地应力数据、历史地震类型和板块运动方向吻合较好.(2)最大/最小水平主应力和二者差值自西向东均逐渐增加,最大水平主压应力值~400MPa,最小水平主压应力值~250MPa.差应力在昆仑山断裂带与阿尔金断裂带交汇处及甘孜—玉树断裂带西段较低(~150MPa);在昆仑山断裂带东端和甘孜—玉树断裂带的东南段局部地区较高(~220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颜喀拉块体 有限元数值模拟 初始构造应力场 MonteCarlo方法
下载PDF
青藏高原及邻区未来地震活动性趋势数值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董培育 石耀霖 +1 位作者 程惠红 乔学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55-1169,共15页
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数值分析研究,需要对其初始构造应力场有所了解,但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无法直接观测到深部孕震层区域的应力场状况.本文首先基于岩石库仑-摩尔破裂准则,利用青藏高原及邻区百年历史范围内的强震信息,来反演估... 区域中长期地震危险性数值分析研究,需要对其初始构造应力场有所了解,但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仍无法直接观测到深部孕震层区域的应力场状况.本文首先基于岩石库仑-摩尔破裂准则,利用青藏高原及邻区百年历史范围内的强震信息,来反演估算该区域的初始应力场.然后,考虑区域构造应力加载及强震造成的应力扰动共同作用,重现了历史强震的发展过程.然而对于初始应力场的反演估算,本文仅能给出区域其上下限的极限值,并不能唯一确定.因此,采用Monte Carlo随机法,进行大量独立的随机试验计算,生成数千种有差异的区域初始应力场模型,且保证每种模型都能令历史强震有序发生,但未来应力场演化过程不尽相同.最后,将数千种模型在未来时间段内的危险性预测结果集成为数理统计结果,据此给出了区域未来的地震危险性概率分布图.初步结果显示未来强震危险性概率较高地区集中在巴颜喀拉块体边界及鲜水河断裂带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有限元数值模拟 构造应力场演化 地震危险性概率预报
下载PDF
首次直接观测到与理论预测一致的同震静态应力偏量变化——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M_(L)4.7地震的钻孔应变观测 被引量:4
7
作者 石耀霖 尹迪 +2 位作者 任天翔 邱泽华 池顺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937-1948,共12页
地震会引起同震位移和应力场变化,造成现存各断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量的增加或减小并影响后续地震风险,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大量地震实例中,理论计算的同震位移场与GPS、InSAR等实测的同震位移吻合,间接证实了基于均匀理想... 地震会引起同震位移和应力场变化,造成现存各断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量的增加或减小并影响后续地震风险,对于地震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现有的大量地震实例中,理论计算的同震位移场与GPS、InSAR等实测的同震位移吻合,间接证实了基于均匀理想弹性假定下可以使用半无限空间Okada公式计算与位移微分相关的同震应力变化.然而,由于地壳并非严格的均匀理想弹性介质,理论计算和直接测量的同震应力变化进行比较仍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中国对四分量钻孔应变仪的数百个地震同震阶变的研究,发现记录绝大多数阶变不能满足自检条件;美国板块边界观测(PBO)中数百个同震钻孔应变记录同样发现观测幅度与理论预期值相差甚多,可达一两个数量级,这成为国际钻孔应变观测中的一个未解难题.2016年4月7日山西原平发生M_(L)4.7地震,该地震虽然不大,但原平钻孔应力台站距离震中仅19 km,得到了优质的同震阶变记录.本文以此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台站观测到的主应力方向和应力偏量大小,均与基于震源机制解的破裂模型的理论预计值很好吻合,这是首次实际观测到与理论计算预测基本一致的同震水平应力偏量变化,为利用库仑应力概念估计后续地震活动性提供了观测基础.然而,观测到的应力变化与理论计算值相差109 Pa的围压,本文也对其可能原因进行了探索,认为在探头、固结水泥和围岩三个可能影响观测的因素中,固结水泥影响可能性最大,并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应力 钻孔应变 同震应力变化 库仑应力
下载PDF
轴流压缩机叶片断裂故障分析及应对措施 被引量:1
8
作者 史尧林 王建军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CAS 2022年第5期51-58,I0003,I0004,共10页
轴流压缩机是催化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2020年6~8月,某集团公司3台轴流压缩机出现叶片断裂事故被迫停工,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经分析发现,叶片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机组偏离设计工况运行或叶片本身存在应力集中,长期运行中出现微裂纹,裂纹... 轴流压缩机是催化裂化装置的核心设备.2020年6~8月,某集团公司3台轴流压缩机出现叶片断裂事故被迫停工,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经分析发现,叶片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机组偏离设计工况运行或叶片本身存在应力集中,长期运行中出现微裂纹,裂纹不断扩展并最终导致其发生疲劳断裂.通过加强叶片检测,对出现裂纹的叶片进行预防性更换,提高了机组运行可靠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流压缩机 叶片 疲劳断裂 微裂纹
下载PDF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在中期地震预报中的探索--以川滇地区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李林芳 石耀霖 程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5,共14页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地震活动大数据进行挖掘,识别出一些过去认识不到的异常,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川滇部分地区(24°N—32°N,98°E—106°E)地震目录,采用滑动的时空窗口,选... 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对地震活动大数据进行挖掘,识别出一些过去认识不到的异常,提高地震预测的准确性,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问题.本文基于川滇部分地区(24°N—32°N,98°E—106°E)地震目录,采用滑动的时空窗口,选取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建立了长短时记忆(LSTM)神经网络,对研究区域9个子区块未来一年的最大地震震级进行预测.通过设置训练集∶测试集=8∶2和训练集∶测试集=7∶3两个不同的训练测试模型,对过往发生的地震进行了回溯性预报.结果表明:训练集∶测试集=7∶3模型能够利用1970年1月至2004年9月的地震目录进行学习,成功回溯性预报2008年汶川地震;训练集∶测试集=8∶2模型利用1970年1月至2009年5月资料进行训练,回溯性预报2010—2019年间6级以上地震的R评分为0.407,回溯性7级地震预报时准确率高达92.31%.本文还探讨性给出预测意见:2022年2月前研究区西部、中部、东部、西南部存在发生5.1~5.3级地震的潜在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地震预报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预报因子 R值 川滇地区
下载PDF
王仁先生在地震预报中的开拓性工作 被引量:2
10
作者 石耀霖 胡才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429-3441,共13页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和强地震的国家,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王仁先生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展了前瞻性和开拓性的工作,他的思想的科学性已经被半个世纪以来的地震科学进展所证明.本文简要回顾了王仁先生关于地震预报的科学思想和实践,以及这些思想在近年来取得的突出进展,展望了今后数值地震预报在高性能计算物理模型驱动和机器学习数据驱动下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仁 地球动力学 地震预报 数值预报
下载PDF
构造与地表过程相互作用:正断层陡崖形态和几何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伊菲 石耀霖 张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740-3750,共11页
量化分析构造、侵蚀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前沿.断层陡崖是伸展构造环境中的一种常见地貌特征,是构造与地表过程密切耦合作用下演化的结果.断层崖面形态各异,如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和断层梯形面等.本文基于数值... 量化分析构造、侵蚀与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现代地球动力学的前沿.断层陡崖是伸展构造环境中的一种常见地貌特征,是构造与地表过程密切耦合作用下演化的结果.断层崖面形态各异,如断层陡坎、断层三角面和断层梯形面等.本文基于数值模拟方法,对断层滑动速率、断层滑动周期、河流下切系数、山坡蠕移系数等关键性控制因素对断层崖形态和几何特征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为:依据参数空间的动力学对比模拟结果,可以将断层陡崖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即沟壑型、断层三角面型和尖锥型;断层陡崖的最终形态主要受地表演化过程(即河流下切、山坡蠕移)的控制;三角面型陡崖的高度和宽度随时间增大,但坡度角在演化过程中基本不变,其几何特征主要受控于断层滑动速率,且在相同的气候和岩性条件下,与断层滑动速率呈正相关;在十万年时间尺度下,断层滑动周期与三角面的形态和几何特征基本无关.断层滑动速率与三角面坡度角间的正相关关系可用于解释观测数据的统计结果,如希腊和保加利亚的观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陡崖 断层滑动速率 地表演化 数值模型
下载PDF
运用LSTM神经网络对川滇地区的地震中期预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_(S)8.0地震的探索 被引量:2
12
作者 石耀霖 李林芳 程术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2,共12页
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把机器学习方法运用于地震预报探索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震的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利用1970年以来的川滇地震目录,选择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 地震预报是当代科学难题,把机器学习方法运用于地震预报探索是一个研究热点。大地震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因此对大震的预测是地震预报的主要目标。利用1970年以来的川滇地震目录,选择16个反映地震时空强度分布特征的地震预测因子,采取滑动时空窗口方法有效地挖掘数据的隐藏信息,对川滇部分地区开展了基于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的为期一年的地震预报研究。结果显示,用1970—2019年地震目录的70%(时间窗口大概为1970年到2004年前后)作为训练集训练网络,对剩余的30%作为测试集(时间窗口大概为2005年前后到2019年底)进行回溯性预报检验时,实际震级落在预测震级±0.5内的准确率为70.2%,虚报率为18.7%,漏报率为11.1%,可以回溯性预测2008年汶川M_(S)8.0地震。为测试模型的稳健性,进行了扩大研究区域范围、改变大震级地震在均方差计算中的权重等测试。在这些测试中,LSTM神经网络模型依然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期地震预报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地震预报因子 R值 川滇地区
下载PDF
A Framework of Massively Parallel Analysis of Regional Earthquake Activities 被引量:1
13
作者 ZHANG Huai shi yaolin WU Zhongl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4期786-800,共15页
在在地球科学的电子基础结构的最近的快速的进步正在提供地震学者为探讨地区性的地震活动的多物理的现象的庞大的增加。他们的多尺度的性质的固有的性质,从对空间空格时间,不可避免地做它用大规模计算和分布式的平行数据处理计划被解... 在在地球科学的电子基础结构的最近的快速的进步正在提供地震学者为探讨地区性的地震活动的多物理的现象的庞大的增加。他们的多尺度的性质的固有的性质,从对空间空格时间,不可避免地做它用大规模计算和分布式的平行数据处理计划被解决。在如此的情形下面,用先进数字算法和未组织的网孔产生,技术为现代地震学者成为障碍。这篇论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一个框架,它包括平行有限元素模拟和分布式的数据基础结构,到地址新奇算法,在地区性的地震遗传因子的系统的最先进的建模和他们的实现。我们也讨论并且实现这个框架在四川云南区域分析强烈地震进化过程。这研究是由估计的长期的地震风险的关键,提供为预兆的大规模数字模拟当模特儿地区性的地震活动的一个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地震活动 并行分析 框架 分布式并行计算 网格生成技术 数值模拟模型 数值算法 多尺度特性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预测太阳黑子变化
14
作者 程术 石耀霖 张怀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615-626,共12页
太阳黑子变化是太阳强磁扰动的表征。结合长短期记忆单元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太阳黑子变化,使用3种不同的数据集,分别为1700—2020年年均太阳黑子数(yearly mean sunspot number,YSSN)、1749—2021年月均太阳黑子数(monthly ... 太阳黑子变化是太阳强磁扰动的表征。结合长短期记忆单元神经网络和一维卷积神经网络预测太阳黑子变化,使用3种不同的数据集,分别为1700—2020年年均太阳黑子数(yearly mean sunspot number,YSSN)、1749—2021年月均太阳黑子数(monthly mean sunspot number,MSSN)和1874—2021年月均太阳黑子面积(monthly mean sunspot area,MSSA)。首先,基于YSSN数据集,预测得到2021年YSSN以及第25太阳周YSSN,2025年预测值达到最大,其值为163.4;其次,基于MSSN数据集,预测得到2021年6月MSSN以及第25太阳周MSSN,2024年10月预测值达到最大,其值为245.9;接着,基于MSSA数据集,预测得到2021年6月MSSA,其值为73.1;最后,基于MSSA数据集,将纬度划分为13个分区,发现可以重建太阳黑子蝴蝶图。以上均表明神经网络方法为探测太阳黑子变化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黑子数 太阳黑子面积 太阳周 蝴蝶图 神经网络
下载PDF
外源流水对流域地貌的重塑河流下切与流域袭夺
15
作者 李伊菲 石耀霖 张怀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09-320,共12页
自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以来,许多内流盆地转换成了外流盆地。内流湖水突然外泄,给下游流域带来大量的水。外源流水的注入重塑流域地貌并影响流域内河流的演化。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对外源流水对隆升河流地貌的重塑过程进行数值实验分... 自新近纪晚期和第四纪早期以来,许多内流盆地转换成了外流盆地。内流湖水突然外泄,给下游流域带来大量的水。外源流水的注入重塑流域地貌并影响流域内河流的演化。基于有限体积方法,对外源流水对隆升河流地貌的重塑过程进行数值实验分析。主要结论为:外源流水注入后,下游主河道被深切。支流受侵蚀基准点下降的影响开始加速下切,整体流域的高程逐渐降低。当外源流水流量较大时,下游流域会袭夺相邻流域。河流下切系数控制流域开始袭夺的时间。河流下切系数和外源流水流量控制流域袭夺速度。流域重塑后的平均高程依赖于地表隆升速率、河流下切系数和外源流水流量。外源流水引起的流域袭夺过程可用于解释晋陕黄河与汾河流域的演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流水 地表演化 流域袭夺 数值模拟
下载PDF
Preliminary Study on Simulation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Global Strain Rate
16
作者 Wang Wuxing shi yaol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4年第2期164-176,共13页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rate field observed by GPS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alyzed in this work. How do we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space ob...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ain rate field observed by GPS and global distribution of strong earthquakes is analyzed in this work. How do we recogni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with space observation technology? A preliminary model of Cellular Automata that could simulate the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both in time and space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global strain rate field provided by the GSRM Program. The grid of the model is evenly divided,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GSRM.The status of each cell is its strain state,and is adjust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rules.Maximum shear strain criterion is adopted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llular Automata. The threshold for cells in surface expansion is 80% of that for those in compression. The preliminary model could in general simulat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It could exhibit in general the global distribution of weak and active tectonic activities. Although the preliminary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needs to be improved in many aspects,the result suggests the possibility of modeling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rather complicated global seismic activities based on the strain rates obtained by GPS and other observ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震活动 应变率场 模拟 元胞自动机模型 观测技术 应变状态 最大剪应力 全球分布
下载PDF
Dynamic Variations of the Gravity Field before and after the M5. 1 Wen’an Earthquake in Hebei Province
17
作者 Wang Wuxing shi yaolin +1 位作者 Zhang Jing shi Yanhu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10年第1期22-30,共9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an M5. 1 earthquake on July 4,2006,the gravity data observed by the Wenba Gravity Observation 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analyz...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bnormal vari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Wen'an M5. 1 earthquake on July 4,2006,the gravity data observed by the Wenba Gravity Observation Network before and after the earthquake was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ravity change and vertical displacement and shallow groundwater level were discussed,and elevation correction of the gravity was preliminarily perform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were abnormal gravity changes before the M5. 1 earthquake,which appeared as gravity rising in the whole observation network,especially in the south part. A high gradient of gravity variation appeared around the epicenter before the M5. 1 earthquake,especially during the short period between October 2005 to April 2006. The boundary of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avity variations gradually deflected and began to recover from October 20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 重力场 动态变化 安县 河北省 重力变化 重力异常 观测网络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Coseismic Effect of the November 14,2001 Great Kunlun Earthquake,Northern Tibet,China
18
作者 Wang Hui Zhang Guomin +3 位作者 Zhang Huai shi yaolin Liu Jie Shen Xuhui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8年第2期195-205,共11页
The November 14,2001 M_S8.1 Kunlun Mountains earthquake in northern Tibet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50.We apply a three-dimensional(3-D)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procedure to m... The November 14,2001 M_S8.1 Kunlun Mountains earthquake in northern Tibet is the largest earthquake occurring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since 1950.We apply a three-dimensional(3-D)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procedure to model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and stress fields of the earthquake 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s.We then further investigate the stress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M_S8.1 earthquake and the intensive aftershocks.Our primary calculation shows that the coseismic displacement field is centralized around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And the attenuation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on the south side of Kunlun fault zone is larger than that on the north side.The calculated coseismic stress field also indicates that the calculated maximal shear stress field is centralized around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the directions of the coseismic major principal stress are opposite to that of the background crustal stress field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It indicates that the earthquake relaxes the crustal stress state in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Finally,we study the stress interaction between M_S8.1 earthquake and its intensive aftershocks.The calculated Coulomb stress changes of the M_S8.1 great earthquake are in favor of triggering 4 aftersh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仑山地震 数字模拟 同震排量 同震应力
下载PDF
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国爱达荷州Mw6.5地震考察记
19
作者 石耀霖 《防灾博览》 2020年第4期22-25,共4页
2020年3月31日,美国爱达荷州斯坦利发生了Mw6.5地震,本次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远在数百千米外的华盛顿州、北加州等地都有人有感。该地震是爱达荷州有仪器记录以来第二大地震,距离爱达荷州历史最大地震1983年10月28日的波拉峰(Bo... 2020年3月31日,美国爱达荷州斯坦利发生了Mw6.5地震,本次地震虽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远在数百千米外的华盛顿州、北加州等地都有人有感。该地震是爱达荷州有仪器记录以来第二大地震,距离爱达荷州历史最大地震1983年10月28日的波拉峰(Borah Peak)Mw6.9(Ms7.3)地震发生已有37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仪器记录 华盛顿州 爱达荷州 斯坦利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GPS observed clockwise rot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 in the Tibetan Plateau 被引量:23
20
作者 CAO JianLing shi yaolin +1 位作者 ZHANG Huai WANG Hui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9年第8期1398-1410,共13页
From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measurements,there is a clockwise rot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 in the Tibetan Plateau.This phenomenon is difficult to be interpreted by simple two-dimensional modeling ... From Global Position System(GPS) measurements,there is a clockwise rot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 in the Tibetan Plateau.This phenomenon is difficult to be interpreted by simple two-dimensional modeling from a geodynamic point of view.Because of the extremely thick crust and the lower crust with relatively high temperature in the Tibetan Plateau,the lithospheric rheology in Tibet and surrounding areas present a complex structure.In general,the tectonic structur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consists of brittle upper crust,ductile lower crust,high viscosity lithospheric upper mantle,and low viscosity asthenosphere,the same as the case in many other continental regions.However,the lower crust in the Tibetan Plateau is much more ductile with a lower viscosity than those of its sur-roundings at the same depth,and the effective viscosity is low along the collision fault zone.In this study,we construct a three-dimensional Maxwell visco-elastic model in spherical coordinate system,and simulate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driven by a continuous push from the Indian plat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soft lower crust under the plateau makes the entire plateau uplift as a whole,and the Himalayas a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 uplift faster.Since the lower crust of surrounding blocks is harder except in the southeastern corner where the high-temperature material is much softer and forms an exit channel for material transfer,after the whole plateau reaches a certain height,the lower crustal and upper mantle material begins to move eastward or southeastward and drag the upper crust to behave same way.Thus,from the macroscopic point of view,a relative rigid motion of the plateau with a clockwise rotation around the eastern Himalayan syntax is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喜马拉雅 顺时针旋转 青藏高原 GPS观测 数值模拟 语法 岩石圈地幔 全球定位系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