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咸化湖盆滩坝砂岩发育特征、控砂机制及油气成藏特征——以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新近系为例
1
作者 王艳清 刘占国 +8 位作者 宋光永 朱超 李森明 吴颜雄 夏志远 施奇 贾生龙 王兆兵 魏学斌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2-754,共13页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解释、钻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气成果等资料分析,结合青海湖现代盐湖沉积,对柴西南地区新近系咸化湖相滩坝沉积特征、发育规律、控砂因素及油气成藏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 基于柴达木盆地西南地区野外露头、钻井岩心、铸体薄片、测井解释、钻井油气显示及试油气成果等资料分析,结合青海湖现代盐湖沉积,对柴西南地区新近系咸化湖相滩坝沉积特征、发育规律、控砂因素及油气成藏特征等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咸化湖盆广泛发育滩坝砂体,岩性为细砂岩、粉砂岩,发育波状层理、低角度交错层理、透镜状-脉状层理等;滩坝砂体具有纵向上多期叠置、侧向上迁移、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广覆式连片的时空分布特征,预测新近系滩坝砂岩叠合面积达3000 km^(2);水体盐度影响滩坝砂岩的沉积速率与滩坝的离岸距离,物源区碎屑输入量影响滩坝砂岩的规模与富集,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砂体的形态及叠加样式,西北季风驱动效应控制滩坝砂岩的长轴延伸方向;滩坝具有“一砂一藏”的成藏特征,厚层滩坝砂体控制有效储集层分布,油源断裂控制油气运聚主要方向。通过成藏要素分析,提出扎哈泉南、英东—乌南东和花土沟东等3个有利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近系 咸化湖盆 沉积特征 滩坝 控砂机制 油藏特征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差异性
2
作者 宫清顺 刘占国 +6 位作者 龙国辉 朱军 霍鹏 李朝琦 朱超 伍劲 宋光永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39-249,共11页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 昆仑山前带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是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目的层。受砂岩储层发育程度差异所控制,昆仑山前带不同地区油气富集程度存在差异。为了明确储层的差异性及形成机制,利用岩心、测井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昆仑山前带的切6区、乌南斜坡带、东柴山地区及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下干柴沟组下段储层在时空上的差异性明显。昆仑山前带下干柴沟组下段发育以原生粒间孔为主的碎屑岩孔隙型储层,储层砂体成因类型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平原分流河道、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滨浅湖相的滩坝。沉积相及成岩作用的双重叠加影响导致昆仑山前带储层发育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在同等埋深条件下,受沉积微相控制的储层沉积组构差异与砂体规模差异是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储层物性最好,其次为河口坝、平原分流河道,滩坝与席状砂的储层物性较差。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受最大古埋深和古地温梯度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差异压实作用是不同区带储层物性差异的主因,切6区和弯西构造带的储层物性最好,乌南斜坡带的储层次之,东柴山地区的储层物性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差异性 碎屑岩 孔隙型储层 沉积相 差异压实作用 昆仑山前带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湖相碳酸盐岩测井岩相识别技术与应用——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为例
3
作者 田明智 朱超 +6 位作者 李森明 夏志远 宋光永 王艳清 宫清顺 李亚锋 刘占国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5-143,共9页
我国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广泛,具有极大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类储层陆源碎屑含量高、岩相种类多,导致岩相识别困难且严重制约了该领域勘探拓展和高效开发,这在埋藏深度普遍大于4000m的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_(3)^(... 我国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分布广泛,具有极大的油气勘探前景。但该类储层陆源碎屑含量高、岩相种类多,导致岩相识别困难且严重制约了该领域勘探拓展和高效开发,这在埋藏深度普遍大于4000m的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E_(3)^(2))尤为典型。以英西地区为例,充分利用区内大量岩心、薄片和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分析湖相碳酸盐岩岩相特征及测井响应特征,并建立了识别方法和图版。分析结果表明,英西地区E_(3)^(2)发育颗粒灰云岩、泥晶灰云岩、纹层状灰云岩、泥质膏岩和灰云质泥岩等5种类型的岩相。基于测井响应特征分析,确定自然伽马、骨架密度、体积密度为岩相识别敏感参数,进而首次提出岩石结构因子(RFF)技术;利用计算得到的RFF参数,结合元素测井资料建立了岩相识别图版,将其应用于研究区48口井,在12口取心井中岩相解释平均符合率达到80.2%,应用效果较好。岩石结构因子技术提高了湖相碳酸盐岩岩相识别符合率,对研究储层分布规律、指导勘探开发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湖相碳酸盐岩 岩相识别 测井评价
下载PDF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研究
4
作者 宋光永 蒋琳 《糖尿病新世界》 2023年第24期96-99,共4页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泗洪中信医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5月江苏省泗洪中信医院收治的8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观察组采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肝功能水平、血脂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好转、肝功能好转、血脂指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时控制血糖效果好,同时改善患者的肝脏功能,是安全且可靠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拉鲁肽 二甲双胍 非酒精性脂肪肝 2型糖尿病
下载PDF
一次秋季对流性暴雨的双偏振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毛倩 宋光勇 +2 位作者 董文韬 丁泳尹 白慧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3年第3期38-44,共7页
该文利用黔东南榕江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21年9月6日傍晚到夜间贵州东部地区出现的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论如下:(1)此次天气... 该文利用黔东南榕江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及地面加密自动站观测资料等,对2021年9月6日傍晚到夜间贵州东部地区出现的对流性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雷达回波特征进行总结分析。结论如下:(1)此次天气过程是在副高西伸北抬形成高压坝的背景条件下,中高纬冷涡低槽与高原东移的短波槽在四川东部同位相合并加强东移,引导冷空气从西北路径和东北路径两面夹击影响贵州东部地区,配合长时间稳定维持的南北向低空切变线,共同触发不稳定能量强烈释放,产生对流性暴雨天气。(2)带状对流回波东段东移至铜仁、黔东南州境内后逐渐转为片状积层混合降水回波,并长时间稳定维持少动。暴雨发生期间,回波具有明显的低质心高效率的热带暖云降水回波特征;VIL值在10~30 kg·m^(-2)之间,局地出现明显的跃增现象;低仰角径向速度图上长时间维持明显的风场辐合。(3)此次过程雷达偏振参量具有产生强降水的特征,最大Z H在40~60 dBz之间,Z DR在0.2~5 dB之间,K DP范围为0.5~7.0°·km^(-1),CC在0.9~0.98之间,最大时≥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波段双偏振雷达 偏振参数 对流性暴雨 回波特征
下载PDF
户太8号葡萄抗寒性初步研究
6
作者 宋光永 厉晓婷 +3 位作者 栗晓妍 党晓文 郑旭成 周龙 《落叶果树》 2023年第1期24-27,共4页
以户太8号葡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观测在模拟梯度低温胁迫后,恢复到室温状态,观察测定葡萄枝蔓的形态变化和生理指标变化,评判户太8号葡萄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户太8号葡萄枝蔓的电解质渗出率、组织褐变... 以户太8号葡萄一年生休眠枝条为材料,观测在模拟梯度低温胁迫后,恢复到室温状态,观察测定葡萄枝蔓的形态变化和生理指标变化,评判户太8号葡萄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在低温胁迫下,随着温度的降低,户太8号葡萄枝蔓的电解质渗出率、组织褐变率和脯氨酸含量逐渐增大,丙二醛含量先升后降,得出户太8号葡萄枝条的半致死温度为-16.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户太8号 抗寒性 电解质渗出率 半致死温度
下载PDF
Development,sand control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beach-bar sandstone in a saline lake basin:A case from the Neogene of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NW China
7
作者 WANG Yanqing LIU Zhanguo +8 位作者 song guangyong ZHU Chao LI Senming WU Yanxiong XIA Zhiyuan SHI Qi JIA Shenglong WANG Zhaobing WEI Xueb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51-864,共1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outcrops,drilling cores,casting thin sections,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oil/gas shows during drilling,and oil/gas testing results,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salt-lake sediments in the Qingha...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outcrops,drilling cores,casting thin sections,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oil/gas shows during drilling,and oil/gas testing results,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salt-lake sediments in the Qinghai Lake,the Neogene saline lake beach-bars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patterns,sand control factors,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Beach-bar sand bodi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saline lake basin,and they are lithologically fin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with wavy bedding,low-angle cross bedding,and lenticular-vein bedding.In view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the beach-bar sand bodies are stacked in multiple stages vertically,migratory laterally,and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 in NW-SE trending pattern in the plane.The stacking area of the Neogene beach-bar sandstone is predicted to be 3000 km^(2).The water salinity affects th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offshore distance of beach-bar sandstone,and the debris input from the source area affects the scale and enrichment of beach-bar sandstone.The ancient landform controls the morphology and stacking style of beach-bar sandstone,and the northwest monsoon driving effect controls the long-axis extension direction of beach-bar sandstone.The beach-bars have a reservoir-forming feature of“one reservoir in one sand body”,with thick beach-bar sand bodies controlling the effectiv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oil-source faults controlling the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Three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 zones in Zhahaquan,Yingdong-eastern Wunan and Huatugou area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forming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NEOGENE saline lake basi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beach-bar sand control mechanism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岩相特征与控储机制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占国 张永庶 +7 位作者 宋光永 李森明 龙国徽 赵健 朱超 王艳清 宫清顺 夏志远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8-80,共13页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盐下混积碳酸盐岩为例,借助其大量岩心、薄片和岩矿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相特征及控储机制。结果表明,英西E32盐下发育5种储集层岩相类型,分别为混积颗粒... 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始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E32)盐下混积碳酸盐岩为例,借助其大量岩心、薄片和岩矿地球化学资料,分析研究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储集层岩相特征及控储机制。结果表明,英西E32盐下发育5种储集层岩相类型,分别为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和纹层状云灰岩4种沉积成因岩相,以及一种构造成因的角砾状灰云岩岩相;4种沉积成因储集层岩相分为2类咸化沉积序列岩相组合,分别为洼陷区低能型岩相组合和斜坡与洼内古隆起高能型岩相组合。受陆源碎屑物源高频补给影响,两类咸化沉积序列多以不完整的岩相组合亚型为主。英西E32盐下具典型的岩相控储特征:岩相类型及沉积序列在准同生期控制了白云石晶间孔和溶孔的形成和分布;纹层状云灰岩岩相结构在成岩期控制形成了大规模纹层缝储集空间和高渗通道;混积颗粒、块状—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泥质含量低、脆性强,在晚期构造改造期此3种岩相分布与距顶部大型滑脱断层和次级断裂的距离共同控制了构造角砾状灰云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的形成和分布。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英西E32盐下岩相-构造复合成储模式,明确了区内不同构造带构造角砾状灰云岩岩相缝洞型高效储集层、纹层状云灰岩岩相溶孔型页岩油储集层和颗粒—斑块状灰云岩岩相溶孔-晶间孔型致密储集层3种有利储集层的发育及分布规律,对推动英西高效油气勘探开发和丰富咸化湖盆混积碳酸盐岩成储理论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西地区 咸化湖盆 湖相碳酸盐岩 始新统下干柴沟组 页岩油
下载PDF
英西地区湖相碳酸盐岩角砾岩成因机制与勘探意义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艳清 刘占国 +5 位作者 宋光永 张永庶 朱超 李森明 王鹏 唐鹏程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0-108,共9页
为探究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高产稳产储集层类型及分布规律,明确下步高效勘探有利方向,通过对区内大量钻井岩心、薄片、岩矿测试及井-震资料综合分析,对区内碳酸盐岩角砾岩的成因机制及勘探意义进行了研究。英西地... 为探究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上段湖相碳酸盐岩高产稳产储集层类型及分布规律,明确下步高效勘探有利方向,通过对区内大量钻井岩心、薄片、岩矿测试及井-震资料综合分析,对区内碳酸盐岩角砾岩的成因机制及勘探意义进行了研究。英西地区碳酸盐岩角砾岩按成因可分为3类:(1)沉积角砾岩,为早期弱固结的碳酸盐岩受短期高能量的水体改造等地质作用影响,在洼中古低隆陡坡带发生事件性的滑塌破碎再沉积而形成;(2)成岩角砾岩,具似角砾结构特征,为准同生期弱固结的泥质碳酸盐岩内部自形、结晶粗大的膏盐类矿物结晶生长,造成围岩撑开变形或被切割而形成;(3)构造角砾岩,根据产状特征进一步区分为断层角砾岩和层间滑动角砾岩两种,均与狮子沟大型区域断层活动密切相关,两类构造角砾岩发育大量角砾间半充填孔洞和裂缝系统,是英西地区深层高产稳产储集层,在邻近区域厚层膏盐岩滑脱层之下可连片成带大规模发育,是下步高效勘探重要领域。从寻找规模碳酸盐岩储集体角度,沉积角砾岩和成岩角砾岩具有良好的指相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西地区 湖相碳酸盐岩 碳酸盐岩角砾岩 储集层 成因机制 古近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咸化湖盆碳酸盐岩类型及发育特征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艳清 宋光永 +6 位作者 刘占国 李森明 魏学斌 夏志远 王鹏 朱超 邢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类型特征及发育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取芯、显微结构特征等资料,按照碳酸盐岩成因分类法,对碳酸盐岩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即生物成因和机械-...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类型特征及发育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取芯、显微结构特征等资料,按照碳酸盐岩成因分类法,对碳酸盐岩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即生物成因和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生物成因碳酸盐岩为藻灰/云岩类;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碳酸盐岩为颗粒灰/云岩类和泥晶灰/云岩。柴达木盆地碳酸盐岩发育颗粒滩-灰/云坪、颗粒滩(鲕粒滩)-藻丘、藻席-灰/云坪、颗粒滩-藻丘(席)-灰/云坪4种类型组合样式;灰/云坪储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大面积分布,颗粒滩储层分布于水体较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的滨浅湖亚相带中,藻丘(席)分布在滨浅湖亚相内的清水、富氧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咸化湖盆 碳酸盐岩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致密油有效烃源岩识别与预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田明智 刘占国 +4 位作者 宋光永 李昌 田瀚 李亚锋 夏晓敏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6-542,共7页
2013年以来,在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了大型致密油藏。为了评价该地区烃源岩有效性,并有效支撑井位部署,通过岩心观察、全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对比等,建立了岩心资料标定下的有效烃源... 2013年以来,在柴达木盆地扎哈泉地区新近系上干柴沟组发现了大型致密油藏。为了评价该地区烃源岩有效性,并有效支撑井位部署,通过岩心观察、全岩分析、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环境分析、测井响应特征对比等,建立了岩心资料标定下的有效烃源岩测井识别方法。不同于典型烃源岩,研究区烃源岩并不具备典型的测井响应特征,总有机碳含量与声波时差、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等测井参数相关性较差。分析发现总有机碳含量与钍铀比和自然伽马与去铀自然伽马之差相关性较好,并建立公式计算总有机碳含量,方法简单且效果较好。研究区烃源岩镜质体反射率为0.624%~1.265%,处于成熟阶段,利于生油。对研究区24口井有效烃源岩识别后发现,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Ⅳ砂组到Ⅰ砂组有效烃源岩发育区由北西逐渐向南东方向迁移,且浅湖区烃源岩与滩坝在纵向上相互叠置,形成优越的源储配置。该方法对致密油藏烃源岩评价和勘探部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扎哈泉地区 上干柴沟组 致密油 有效烃源岩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光永 张晓荣 +1 位作者 郭松佳 高艳萍 《山东医药》 CAS 2018年第38期24-27,共4页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Hp诱导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取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分为Hp组和对照组。Hp组按细菌与细胞100∶1的比例加入Hp,对照组加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培养14 h。采...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对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的损伤作用,探讨Hp诱导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反应机制。方法取人组织细胞淋巴瘤细胞系U937,分为Hp组和对照组。Hp组按细菌与细胞100∶1的比例加入Hp,对照组加入等体积RPMI1640培养液,培养14 h。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细胞培养上清中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 RT-PCR法检测细胞中MIF、IL-1β、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核因子κB(NF-κB) mRNA的相对表达量;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判断细胞毒性; Western boltting法检测细胞内IκB-α、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 Hp组细胞培养上清中MIF、IL-1β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均<0. 05),细胞中MIF、IL-1β、IκB-α、NF-κB mRNA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均<0. 05),细胞增殖的OD值降低(P <0. 01),IκB-α、NF-κB p65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升高(P均<0. 05)。结论 Hp感染人组织淋巴瘤细胞后可诱导相关炎症因子分泌增加,激活NF-κB信号通路,进而促进人组织淋巴瘤细胞的炎症损伤,扰乱机体免疫防御反应,导致胃黏膜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人组织淋巴瘤细胞 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 白细胞介素1Β 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 核因子ΚB
下载PDF
Hydrothermal Dolomite in the Upper Sinian (Upper Proterozoic) Dengying Formation, 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被引量:11
13
作者 LIU Shugen HUANG Wenming +5 位作者 JANSA Luba F. WANG Guozhi song guangyong ZHANG Changjun SUN Wei MA Wenxi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5期1466-1487,共22页
Hydrothermal Dolomite(HTD) is present in the Upper Sinian(Upper Proterozoic) Dengying Formation, 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The strata are comprised by primary dolomite. The HTD has various textures, including zebra d... Hydrothermal Dolomite(HTD) is present in the Upper Sinian(Upper Proterozoic) Dengying Formation, east Sichuan Basin, China. The strata are comprised by primary dolomite. The HTD has various textures, including zebra dolomite, subhorizontal sheet-like cavities filled by saddle dolomite and breccias cemented by saddle dolomites as well occur as a fill of veins and fractures. Also co-occur MVT type lead-zinc ores in the study area. The δ13C and δ18O isotopes of HTD in the Upper Sinian Dengying Formation are lighter than those of the host rocks, while 87Sr/86 Sr is higher. The apparent difference in carbon, oxygen and strontium isotopes, especially the large difference in 87Sr/86 Sr isotopes ratio indicate crystallization from hot basinal and/or hydrothermal fluids. Saddle dolomite was precipitated at temperatures of 270-320°C. The diagenetic parasequences of mineral assemblage deposited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 are:(1) dolomite host rock →sphalerite-galena-barite-fluorite;(2) dolomite host rock →saddle dolomite →quartz;(3) dolomite host rock → saddle dolomite→bitumen;(4) dolomite host rock → saddle dolomite → barite. The mean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host dolomite matrix and HTD didn't change much during hydrothermal process. The fluids forming the HTDs in the Dengying Formation were mixtures of freshwater from the unconformity at the top of Sinian, fluids from diagenetic compaction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 expulsion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mudstones or the Doushantuo Formation silty mudstones, and hydrothermal fluids from the basement. The hydrocarbon reservoirs associated with the HTD were mostly controlled by the basement faults and fractures and karsting processes at the unconformity separating Sinian and Cambrian strata. The hydrocarbon storage spaces of HTD included dissolved cavities and intercrystalline pores. Dissolution cavities are extensive at the top of Dengying Formation, up to about 46 m below the unconformity between Sinian and Cambrian and were generated mainly during karstification. Hydrothermal alteration enhanced the reservoir property of the Dengying Formation dolomites with 3%-5% increase in porosity. No agreement has been reached why zebra dolomite occurs only in the Upper Sinian strata, which would indicate that HTD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wo different periods, each of them related to major extensional tectonic event. The early one related to the Xingkai taphrogenesis(Z2-?1)and the later one to the Emei taphrogenesis(D2-T2). But, all the data from saddle dolomite suggest that the predominant crystalliza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latter ev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震旦统 四川盆地 热液蚀变 上元古界 灯影组 白云岩 中国 地层不整合
下载PDF
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特征及其物性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4
作者 伍劲 刘占国 +4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夏志远 宋光永 王波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8-67,共10页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及其成因不明确的特点,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CT扫描等多种分析手段,并结合区域地层埋藏史、古地温史... 针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依奇克里克地区中—下侏罗统深层砂岩储层成岩作用复杂、非均质性强、储层特征及其成因不明确的特点,综合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分析、X射线衍射、CT扫描等多种分析手段,并结合区域地层埋藏史、古地温史、Ro演变史、沉积相等相关研究成果,详细分析了中—下侏罗统储层成岩作用演化阶段及其物性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中—下侏罗统储层具有低成分成熟度、高塑性岩屑含量及中等结构成熟度的特征。②储层现今主体埋深为4000~5000m,储层储集空间以次生溶蚀孔和裂缝为主,平均孔隙度为7.21%,平均渗透率为9.15mD,总体为低孔低渗储层,部分储层由于发育构造裂缝而渗透率较高。③储层成岩演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发生在新近纪之前,成岩作用为初期沉积埋藏压实减孔和长期浅埋藏期腐殖酸溶蚀增孔;第二阶段发生在新近纪之后,发生的成岩作用为储层快速深埋侧向挤压压实减孔和大量伊利石生成胶结减孔,并伴随发育大量裂缝改善储层渗透率。④优质储层物性主控因素为沉积水动力条件、后期成岩作用和构造裂缝发育。富含石英等刚性颗粒的粗砂级辫状河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砂岩有较强的抗压实能力,是优质储层形成的沉积基础。裂缝的发育大大改善了研究区储层的渗透率,是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库车坳陷 中—下侏罗统 深层储层 物性主控因素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下段高精度层序地层及砂体构型分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宋光永 宫清顺 +5 位作者 庞皓 夏志远 李森明 伍劲 田明智 黄学兵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8-200,共13页
精细刻画砂岩储层内部结构,可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斜坡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指明方向。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砂体构型分析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3D地震、钻/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井震联合标定,综合分析了柴西斜... 精细刻画砂岩储层内部结构,可为柴达木盆地西部(柴西)斜坡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岩性油气藏勘探开发指明方向。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砂体构型分析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3D地震、钻/测井、岩心资料为基础,井震联合标定,综合分析了柴西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下段层序地层发育规律与层序格架内砂体结构特点。结果表明,柴西斜坡区下干柴沟组下段整体为一个区域性湖侵序列,内部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4个四级层序(EMSQ1~4)。下干柴沟组下段沉积期,由早至晚,A/S(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供给比值)持续增大,四级层序结构由向上变深的半旋回型逐渐转变为向上变浅为主、向上变深为次的非对称型。沉积相则由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演变为前缘、滨浅湖亚相。研究区主要发育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滩坝3类储层砂体,砂体叠加样式和分布规律与四级层序结构相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于EMSQ1中,砂体相互切割和叠置程度高,连通性好;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砂体主要发育于EMSQ2~3中,多呈叠加-孤立型,连通性差;滨浅湖滩坝砂体主要发育EMSQ4中,砂体呈孤立状,层内连通性佳,层间连通性差。指出现阶段岩性油气藏勘探应重点围绕EMSQ4层序内发育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 层序地层 砂体构型 油气勘查工程 柴达木盆地西部 青海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主控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伍劲 刘占国 +3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宋光永 刘灿星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6-54,共9页
利用大量的岩心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同沉积体系和不同区带之间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的主控因素,指出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砂体厚度、地层埋藏史、地温梯度背景和湖水古盐度的不同是造成储层物性差异... 利用大量的岩心实验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同沉积体系和不同区带之间下干柴沟组下段碎屑岩储层物性差异的主控因素,指出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砂体厚度、地层埋藏史、地温梯度背景和湖水古盐度的不同是造成储层物性差异的重要因素。柴达木盆地西部下干柴沟组下段广泛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滨浅湖滩坝砂是优质储层发育的基本条件。储层砂体厚度、杂基含量和碎屑粒径是储层物性的重要控制因素,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演化和储集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其中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影响最大,胶结作用是局部区带储层物性重要控制因素。同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的碎屑颗粒分选和杂基含量控制储层压实程度的差异,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和滨浅湖滩坝砂厚度控制了储层胶结强度差异;不同区带地层埋藏史和地温梯度背景造成储层的较大压实差异,湖水古盐度沿盐湖中心环带状分布造成储层在平面上的胶结强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沉积体系 不同区带 储层物性差异 压实作用 胶结作用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油砂山地区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及其对储层的控制 被引量:11
17
作者 宋光永 朱超 +3 位作者 李森明 王艳清 夏志远 潘科 《断块油气田》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6-150,共5页
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特征及储层发育规律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及实验测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地区上新统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体系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特征、对储层的控... 陆相湖盆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特征及储层发育规律研究,对于油气勘探开发具有指导意义。以大量钻井取心、测井及实验测试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柴达木盆地油砂山地区上新统浅水三角洲-滨浅湖滩坝体系沉积微相、分布及演化特征、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浅水三角洲与滨浅湖沉积在砂地比、层理构造、微观结构、测井相等方面可有效区分。上新统依次发育滨浅湖沉积、滨浅湖与三角洲前缘过渡沉积、三角洲前缘沉积的进积层序。受沉积控制,储层成分成熟度不高,成岩作用具碱性成岩特征;沉积微相及胶结物体积分数是储层物性的关键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水三角洲 滨浅湖 油砂山组 油砂山地区
下载PDF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煤系地层碎屑岩中长石溶蚀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8
作者 伍劲 王波 +3 位作者 朱超 宫清顺 宋光永 王慧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9-657,665,共10页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中酸性流体对长石的溶蚀作用普遍存在,薄片显示长石和岩屑颗粒中发育大量次生溶孔。不同的成岩作用条件下,长石溶蚀作用强弱、长石溶蚀产物类型和长石溶蚀产物量不同,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具有差异性。以普通... 库车坳陷东部下侏罗统煤系地层中酸性流体对长石的溶蚀作用普遍存在,薄片显示长石和岩屑颗粒中发育大量次生溶孔。不同的成岩作用条件下,长石溶蚀作用强弱、长石溶蚀产物类型和长石溶蚀产物量不同,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具有差异性。以普通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资料为基础,利用全岩分析、黏土矿物分析和流体包裹体数据,分析了储集层中长石溶蚀作用、溶蚀成岩环境和不同成岩环境中长石溶蚀产物差异性及对储集层物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库车坳陷东部迪北地区下侏罗统储集层中,长石溶蚀作用发生在相对封闭的高温成岩环境中,高温条件下长石溶蚀速率大,而封闭成岩环境中流体流动速度慢,因此,长石溶蚀产物就近大量沉淀于粒间孔隙和粒内孔隙中。当埋深小于4000 m(温度小于110℃)时,长石溶蚀产物主要是硅质和高岭石,高岭石呈分散质点式分布,未把孔隙充填满,晶间孔发育且连通性好,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集层的物性;当埋深大于4000 m(温度大于110℃)时,长石溶蚀产物主要是硅质和伊利石,毛发状和片状的伊利石以孔隙搭桥式把砂岩孔隙充满,基本未剩下孔隙空间,且易形成碎片堵塞孔喉,降低了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吐格尔明地区下侏罗统储集层长石溶蚀发生在相对开放且埋藏较浅的成岩环境中,长石溶蚀产物能被有效带出溶蚀区,仅沉淀少量硅质和高岭石,长石溶蚀对储集层的增孔作用明显好于迪北地区,为有利的溶蚀成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坳陷 下侏罗统 煤系 长石溶蚀作用 长石溶蚀产物 成岩环境 储集层物性
下载PDF
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被引量:4
19
作者 宋光永 夏志远 +3 位作者 王艳清 朱超 田明智 李海鹏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56,64,共8页
对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展。利用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膏盐岩岩石类型及特征、沉积时期水体性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膏... 对柴西地区渐新统膏盐岩的形成环境、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制约了油气勘探进展。利用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研究膏盐岩岩石类型及特征、沉积时期水体性质、时空分布特征及发育模式。结果表明:柴西地区渐新统下干柴沟组上段膏盐岩以层状石盐为主,其次为石膏岩和少许钙芒硝及芒硝,膏盐晶体自形程度高,为原生沉积作用形成;膏盐岩主要发育于水退浓缩沉积序列的晚期,古水体环境具有半咸化-咸化、还原、深水和低温等特征,表明湖水蒸发浓缩过饱和结晶是膏盐岩的形成机制。膏盐岩纵向分布受控于湖平面升降,发育6个集中成盐期;平面分布受控于湖底沉积古地貌,呈局限环带状分布且存在多个次级聚盐中心。根据柴西地区渐新统湖盆古水体的演化阶段,将膏盐岩发育模式分为咸化阶段晚期和广盐湖期2种。早期膏盐岩的平面分布相对局限,主要形成于洼陷区;晚期拓展至低隆起区,分布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膏盐岩 形成环境发育模式 柴西地区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成因及发育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光永 朱超 +5 位作者 李森明 王艳清 龙国徽 宫清顺 田明智 伍劲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西段(英西地区)始新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全岩X衍射、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溶蚀模拟实验等测试结果,探讨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 以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西段(英西地区)始新统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全岩X衍射、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溶蚀模拟实验等测试结果,探讨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特征、成因机制和发育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岩矿组成以碳酸盐矿物为主,并与陆源碎屑、蒸发岩矿物和黏土矿物等混积形成混积型碳酸盐岩;按岩性可分为颗粒灰云岩、含膏灰云岩、泥晶灰云岩、纹层状灰云岩和角砾状灰云岩5种;储集空间存在孔、洞、缝等多种形式,孔径尺寸范围从纳米级到厘米级。岩性的多样性决定了储集空间具有多种尺度和多种成因,可将储层划分为白云石晶间孔型、溶蚀孔型、裂缝-角砾间孔(洞)型3类储层。晶间孔型储层形成于准同生期的白云石化作用,是咸化湖盆周期性咸化的必然结果,该类储层分布广,是湖相混积型碳酸盐岩储层的主要类型;溶蚀孔型储层是准同生期大气淡水溶解蒸发岩矿物的结果,优先发育于洼中古隆起内含膏灰云岩和颗粒灰云岩中,分布相对局限。裂缝-角砾间孔(洞)型储层为构造成因,产生于狮子沟断层沿膏盐层发生大规模逆冲、滑脱变形的过程中,呈连片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下干柴沟组上段 湖相 混积型碳酸盐岩 成储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