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残垣沟壑区坝地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及潜在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驰 陈伟 +1 位作者 孙从建 杨洁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057-1065,共9页
【目的】探明黄土残垣沟壑区坝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进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方法】选取黄土残垣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西廒沟淤地坝坝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8月采集70个点位0~20 cm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Cd、Cu、Pb、Zn、Ni、As、Hg... 【目的】探明黄土残垣沟壑区坝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并进行生态健康风险评价。【方法】选取黄土残垣沟壑区山西省乡宁县西廒沟淤地坝坝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8月采集70个点位0~20 cm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Cd、Cu、Pb、Zn、Ni、As、Hg、Cr 8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采用ArcGIS 10.4进行插值分析土壤重金属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采用单因子指数(Pi)、内梅罗综合指数(P综)、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估8种土壤重金属元素的风险程度,并采用PMF模型解析土壤重金属来源。【结果】(1)研究区土壤表层,8种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但是土壤表层Cd、Pb、Zn、As、Hg均值高于山西省土壤背景值,而Cd、Pb、Zn、Hg均值高于黄土的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土壤Cd、Cu、Pb、As、Hg在坝内耕地及南北靠近村庄、交通干道处含量较高,土壤Zn的高值主要分布于北部,低值分布于中部及南部,土壤Ni、Cr含量呈南北高、中部较低的规律,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条带状分布特点。(2)单因子指数法表明研究区Cd、Hg污染程度较高,为中度污染,而其他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程度较轻。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表明西廒沟淤地坝整体上受到轻度污染。(3)单个指标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表明,除Cd、Hg属于中风险外,其他指标均处于低风险,表明Hg和Cd是西廒沟淤地坝土壤生态风险较高的土壤重金属。(4)通过PMF模型解析得出西廒沟淤地坝主要存在5个污染源,分别是农业源、畜禽养殖源、交通源、大气沉降源、自然源,各来源贡献分别为22.71%、24.22%、19.10%、16.63%、18.32%,其中贡献最大的是农业源和畜禽养殖源。【结论】人类活动已经对坝地土壤重金属含量造成一定程度影响,未来应当密切关注Cd、Hg所造成的潜在土壤重金属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淤地坝 土壤重金属 生态健康风险评价评价 PMF法
下载PDF
基于水土流失经验模型(RUSLE模型)的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特征分析 被引量:15
2
作者 孙从建 林若静 +2 位作者 郑振婧 王佳瑞 孙九林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0-208,共9页
【目的】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以来Landsat TM和OLI数据,采用RUSLE模型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 【目的】采用RUSLE模型,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分布特征,为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提供重要理论支撑。【方法】基于2000年以来Landsat TM和OLI数据,采用RUSLE模型与空间信息技术(GIS和RS)相结合的方法,定量分析黄河中游典型小流域土壤侵蚀的特征,分析得出土壤侵蚀敏感区。【结果】①研究区土壤侵蚀模数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区域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②2000—2018年研究区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除轻度侵蚀面积上升外,其余侵蚀面积呈下降趋势,即土壤侵蚀高等级逐步向低等级转移。③研究区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集中在流域的沟壑地区,在土壤侵蚀发生过程中,侵蚀首先发生在河流两侧,随之向人类活动地区扩散。④该地区在研究期内土壤侵蚀总量相对稳定,水土保持质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研究区中部、北部及南部是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尤其是流域沟壑是生态修复最为重要的区域。【结论】本研究为黄河中游小流域水土流失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其研究结果对于黄河中游生态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土壤侵蚀 RUSLE 时空分布 土壤侵蚀因子
下载PDF
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孙从建 王佳瑞 +2 位作者 郑振婧 陈伟 孙九林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8-576,共9页
通过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方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及临近的2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对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多... 通过采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法、小波分析方法、地统计插值等方法,基于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及临近的21个站点的逐日降水量数据,对区域内降雨侵蚀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多年平均降雨量为599.2 mm;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871.91 MJ·mm·hm-2·h-1·a-1,降雨侵蚀力在过去60 a来呈微弱上升趋势且变化的季节差异显著。(2)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的空间分布大体呈由南部向两侧递减的趋势,Mann-Kendall Z值除研究区北部、东部呈下降趋势,其余区域都为上升趋势。(3)黄土高原塬面保护区降雨侵蚀力多年存在32 a的大周期,在大周期内还存在13 a、52 a的小周期。(4)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主要的大气环流因子中仅Cold&Warm Episodes by Season因子的波动对整个区域和陕西塬区的降雨侵蚀力有一定影响,二者存在一定的负相关性,其余环流指数与降雨侵蚀力没有显著的关联性;此外太阳黑子与陕西塬区降水侵蚀力变化规律存在一定的正相关,与其他塬区并无显著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降雨侵蚀力 时空分布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低氮胁迫下苦荞根际土壤纤维素酶活性的响应机制:荧光光谱法测定 被引量:8
4
作者 陈伟 孙从建 李卫红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159-3162,共4页
土壤纤维素酶参与土壤中养分的循环过程,分解纤维素为小分子糖分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源物质,并且对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如何快速、精确的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对土壤生态系统诊断、恢复等有重要指示意义。自然界中不同的氮肥处理及... 土壤纤维素酶参与土壤中养分的循环过程,分解纤维素为小分子糖分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能源物质,并且对生态系统有重要的指示作用。如何快速、精确的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对土壤生态系统诊断、恢复等有重要指示意义。自然界中不同的氮肥处理及种植不同的苦荞品种均会对土壤纤维素酶活性产生影响。利用德国进口全自动进样酶标仪(InfiniteR 200PRO),以4-Methylumbelliferylβ-D-cellobiopyranoside(Cel)纤维素荧光物质为底物,将不同耐瘠性苦荞(迪庆苦荞-耐低氮;黑丰1号-不耐低氮)根际土壤以悬液形式用排枪吸取微量和荧光底物混合加入到96孔微孔板进行充分反映、培养测定土壤中纤维素酶活性,其中将对照板和样品放在同一个板块上,减少培养空间占用和操作时间。结果表明,除了苦荞成熟期的常氮处理,苗期和开花期的低氮处理条件下,纤维素酶活性均表现为迪庆苦荞根际土壤显著高于黑丰1号,迪庆根际纤维素酶活性在苗期低氮处理下高于黑丰39.50%;纤维素酶活性在迪庆苦荞的开花期和成熟期氮处理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为常氮高于其他处理,而黑丰1号仅在开花期时常氮处理和其他处理之间有显著差异;灭菌处理酶活性显著低于常氮处理的54.29%,说明迪庆苦荞根际纤维素酶一部分来源于微生物的贡献,养分充足时微生物的活性更高,贡献越大。荧光光谱法分析出的纤维素酶活性表明耐瘠性品种迪庆苦荞可以通过增加根际土壤酶活性的方法来抵抗外界环境的胁迫,面对黄土高原养分贫瘠的土壤,可以考虑选种耐贫瘠的品种来降低成本增加收益。试验过程中,荧光标记的酶标仪测定方法与传统的测定方法相比更加快捷、准确和节约,同样适合大批量样品测定,可以为未来精准农业生产,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及时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方法 纤维素酶 苦荞 低氮胁迫
下载PDF
低氮对苦荞苗期土壤碳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陈伟 杨洋 +2 位作者 崔亚茹 孙从建 张永清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2-138,162,共8页
为探究不同耐氮性苦荞在苗期土壤碳转化相关酶活性对低氮胁迫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迪庆苦荞(耐氮能力强,DQ)和黑丰1号(耐氮能力弱,HF)两个不同耐氮性苦荞品种,设不施氮(CK)、低氮处理(N1)和正常供氮(N2)3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对苦荞苗... 为探究不同耐氮性苦荞在苗期土壤碳转化相关酶活性对低氮胁迫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选用迪庆苦荞(耐氮能力强,DQ)和黑丰1号(耐氮能力弱,HF)两个不同耐氮性苦荞品种,设不施氮(CK)、低氮处理(N1)和正常供氮(N2)3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对苦荞苗期土壤理化性质和3种碳转化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低氮胁迫下迪庆苦荞具有一定的品种优势,其株高、茎粗、叶面积、土壤有机碳、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均明显高于黑丰1号,土壤含水量和pH值低于黑丰1号。(2)氮肥处理和品种均对苦荞土壤碳转化相关酶活性产生显著的影响。低氮处理下迪庆苦荞土壤中的单糖酶(β-葡糖苷酶)活性和二糖酶(蔗糖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黑丰1号,迪庆苦荞的单糖酶比黑丰1号高了58.3%,二糖酶为黑丰1号的3.3倍;而在常氮处理下则为迪庆苦荞低于黑丰1号,分别低了 19.7%和42.8%。在不同氮处理下迪庆苦荞分泌更多的多糖酶(纤维素酶),3种氮处理下酶活性分别比黑丰1号高66%、40%和22%。综上分析,耐低氮能力强的苦荞品种可以通过调节土壤酶活性来适应低氮的生长环境,并可能通过此种方式来改变其对碳源的偏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荞 低氮 苗期 土壤 Β-葡糖苷酶 蔗糖酶 纤维素酶
下载PDF
典型“高山-绿洲-荒漠”生态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乔鹏 孙从建 +2 位作者 李亚新 周思捷 陈亚宁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595-2602,共8页
“高山-绿洲-荒漠”作为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内部迥异的生态系统极易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产生不同波动,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整体认识区域变化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产生为大尺度、长时间的区域... “高山-绿洲-荒漠”作为干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其内部迥异的生态系统极易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产生不同波动,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作为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对整体认识区域变化有重要意义。遥感影像的产生为大尺度、长时间的区域NPP估算提供了可能,通过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划分的不同植物覆被下的最大光能利用效率也提高了NPP估算的精度。因此选取具有典型“高山-绿洲-荒漠”生态系统的叶尔羌河流域作为研究区,使用多年遥感影像数据、气象数据,选用基于光能利用率的CASA模型对其进行模拟并对各生态区NPP状况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叶尔羌河流域NPP年均值在2000年之后整体呈波动上升状态,约有85.9%的区域呈上升趋势,在绿洲区域的水域以及居住地处NPP出现下降状况。(2)流域内NPP变化与降水量相关性较强,其空间分布特征与NPP和温度的相关性表现出相反状态。(3)叶尔羌河流域NPP在各生态区上表现出“绿洲最高,荒漠绿洲过渡带次之,高山以及荒漠最低”的状况,生态环境相对绿洲、荒漠绿洲过渡带更为脆弱的区域(荒漠、高山)NPP波动性更强。研究结果将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多民族共同繁荣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区 绿洲 NPP CASA模型 时空变化
下载PDF
昆仑山提孜那甫河流域2012—2016年近地表气温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
7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2 位作者 陈伟 张子宇 陈若霞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459-468,共10页
基于典型高寒内陆河--提孜那甫河流域的6个不同海拔自设气象站的2012-2016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低、中、高山区均温均可被sine函数高度拟合(R^2>87%),且随海拔... 基于典型高寒内陆河--提孜那甫河流域的6个不同海拔自设气象站的2012-2016年气温数据,分析了该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近地表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低、中、高山区均温均可被sine函数高度拟合(R^2>87%),且随海拔增高气温波动减弱,时间变化延迟,气温变幅差异减小。(2)日均温与月均温最低值出现月份不同步,且这一情况在海拔相对较高区更易出现。(3)年内尺度不同区域气温空间差异:D1区(麻扎-库地)在秋、冬季最大;D3区(库地达坂-西合休)在春、夏、秋最小;D4区(西合休/库地达坂-莫木克)在夏季最大,冬季最小;D5区(莫木克-江卡)在春季最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空间分异受海拔影响大。研究结果将对提高高寒山区气候特征认知及改善冰雪水循环模拟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内陆河 提孜那甫河流域 近地表气温 山区气候特征
下载PDF
基于遥感信息的吕梁山贫困区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20
8
作者 孙从建 李晓明 +2 位作者 张文强 陈伟 王佳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5352-5360,共9页
本文基于四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计算了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及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3~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FVC由1993年0.65下降到2018年0.55;而RSEI整体上... 本文基于四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光谱信息计算了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及植被覆盖度(FVC),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3~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FVC由1993年0.65下降到2018年0.55;而RSEI整体上亦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0.47下降到2018年的0.40.(2)研究区整体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其中北部、南部退化最为严重,除黄河沿岸外,其他河道沿线区域的FVC及生态环境退化明显.(3)研究区RSEI值整体偏低且区域差异性显著,其中部地区是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北部忻州及南部临汾地区近年来生态环境退化尤为显著.(4)FVC变化趋势与RSEI变化趋势基本一致,FVC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而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道路、建筑用地、农田的增加对生态环境产生消极影响.区域扶贫发展的过程中应注意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间的关系,避免进一步损害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连片贫困区 遥感生态指数 植被覆盖度(FVC) 定量评估
下载PDF
Unravel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s in the North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被引量:1
9
作者 sun cong-jian CHEN Wei SHEN Yan-ju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2年第4期1168-1181,共14页
The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s for the core area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remain critically unresolved due to data scarcity.Here,we reveal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 The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s for the core area of the Kunlun Mountains remain critically unresolved due to data scarcity.Here,we reveale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 in the Kunlun Mountain regions based on both long-term meteorological records(1961-2017)and field surveys measured data(2012-2017).The results showed that(1)The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s(β;)has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n the Northwestern Kunlun Mountains(NWKM),and in complex terrain areas the complexity of the temperature-elevation relationship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constant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lapse rate(0.65℃/100 m)throughout alone.(2)Theβ;for the daily mean,minimum,and maximum temperature on the north slopes in the Kunlun mountain area are 0.41,0.47,and 0.37℃/100 m and on the Tiznafu River(TR)basin are 0.51,0.47 and 0.53℃/100 m,respectively.(3)The variations ofβ;for daily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of the two regions exhibit similar monthly characteristics,which are lower in the winter and spring months than in other months.A greatest variability ofβ;for the daily mean,minimum,and maximum temperature appears in winter and a light variability ofβ;occurs in spring.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β;for daily maximum temperature is greater than that for daily minimum temperature,and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β;for daily average temperature has the smallest variability.(4)There is no significant trend of change occurred in theβ;of NWKM.(5)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β;for the NWKM are linked to the geographic differences and climate factors.The results of Grey Relation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β;distribution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wind speed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the NW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ar-surface Temperature Lapse Rat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Controlling Factors Northwestern Kunlun Mountains
原文传递
PBL教学法在高校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孙从建 陈伟 +1 位作者 郝艳红 张文强 《高师理科学刊》 2018年第11期106-110,共5页
从PBL教学模式的理念出发,结合高等院校水文学的课程特点,探索PBL教学法在高校水文学教学中的应用.提出了水文学PBL教学改革的实施技术路线,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PBL教学本土中国化,提高了水文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PBL教学模式 高等院校 水文学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典型西北山地-绿洲系统不同水体水化学特征及其水力关系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诗语 孙从建 +2 位作者 陈伟 周思捷 张鑫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16-1428,共13页
开都河流域是西北内陆区典型的山地绿洲系统,其水化学信息对了解区域水文过程和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0年内不同季节山区、绿洲区多种水体样品的采集及测试,分析了该区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水力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整... 开都河流域是西北内陆区典型的山地绿洲系统,其水化学信息对了解区域水文过程和优化水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0年内不同季节山区、绿洲区多种水体样品的采集及测试,分析了该区域水化学特征及其水力联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水体整体呈微碱性,pH和TDS值呈现绿洲区高、山区低的分布特征;HCO_(3)^(-)和Ca^(2+)为主要的阴阳离子,区域水化学类型多为HCO_(3)^(-)-Ca^(2+)型,绿洲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较之山区更复杂;区域水化学特征受岩石风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较为明显.(2)河水δ^(18)O和δD值呈现夏季贫化、春季富集的季节变化特征,而地下水为冬春贫化,秋季富集;降水和冰川水年内变化不显著;河水及地下水的δ^(18)O和δD值则表现为绿洲区富集、山区贫化的空间分布特征.(3)研究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关系密切,且在夏季转化频繁;绿洲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转化特征呈显著的时空差异性.研究结果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化学 稳定同位素 地下水 地表水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苦荞根系分泌有机酸对低氮胁迫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伟 崔亚茹 +3 位作者 杨洋 皇甫倩华 孙从建 张永清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49-156,共8页
通过对两种不同低氮耐受性苦荞品种{迪庆苦荞(DQ,耐低氮)及黑丰1号(HF,不耐低氮)}的盆栽试验,研究了苦荞根系分泌有机酸(丙二酸、丙酸、草酸、酒石酸、乙酸)对低氮胁迫(尿素,80 mg kg^(-1))的响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时,低氮处理... 通过对两种不同低氮耐受性苦荞品种{迪庆苦荞(DQ,耐低氮)及黑丰1号(HF,不耐低氮)}的盆栽试验,研究了苦荞根系分泌有机酸(丙二酸、丙酸、草酸、酒石酸、乙酸)对低氮胁迫(尿素,80 mg kg^(-1))的响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幼苗期时,低氮处理(尿素,80 mg kg^(-1))与常氮处理(尿素,160 mg kg^(-1))相比,HF和DQ土壤含水量分别减少24.2%和14.32%,且这一时期低氮胁迫下DQ耗水量显著高于HF。DQ根际土壤pH值在幼苗期和开花期分别比HF低1.44%和8.44%。裂区分析显示,氮处理对苦荞根际土壤有机酸含量有显著的影响。低氮胁迫下苦荞根系分泌有机酸含量在品种间具有差异,根际土壤中丙二酸与其他有机酸相比含量较多但并未在品种间产生显著差异,DQ根际土壤中草酸含量在各个生育期分别显著高于HF 40.16%、25.24%和41.31%,酒石酸也在开花期和成熟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综上所述,苦荞可能通过根系有机酸的分泌来调节根际土壤养分有效性以应对低氮胁迫环境,对于未来贫瘠土壤上苦荞的种植应考量其耐瘠性的差异,选育耐瘠性强的品种来增加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氮胁迫 苦荞 有机酸
原文传递
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7
13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3 位作者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270-1282,共13页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 青藏高原西北部 平均气温 最低气温 最高气温
原文传递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生态效应评估 被引量:47
14
作者 张文强 孙从建 李新功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748-1758,共11页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 水土流失和生态退化是黄土高原区面临的严峻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基于TM和OLI数据,分别估算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定量分析了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和生态恢复效果,并提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1)15年间晋西南黄土高原区的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都呈现增加的趋势,FVC指数从2002年的42.69%增加至2017年的47.67%,RSEI指数由2002年的45%增加至2017年的52.5%,反映出研究区生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2)除研究区内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的生态质量出现严重退化外,研究区大部分区域的FVC指数和RSEI指数都呈改善趋势,因此需对芝河流域、汾河谷地和沁河流域加大生态治理力度;(3)除研究区汾河谷地外,其余地区植被覆盖度和遥感生态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汾河谷地由于冬小麦大面积种植,植被覆盖度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遥感生态指数并没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南黄土高原区 植被覆盖度(FVC) 遥感生态指数(RSEI) 生态质量
原文传递
汾渭平原PM_(2.5)空间分布的地形效应 被引量:23
15
作者 黄小刚 赵景波 +2 位作者 孙从建 汤慧玲 梁旭琦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582-4592,共11页
地形不仅通过制约人口和产业布局作用于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而且对PM_(2.5)的形成、传输、累积、扩散和沉降有深刻影响,是PM_(2.5)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盆地地区表现尤为显著.本文基于栅格数据,利用均值变点法、回归分析、地理探... 地形不仅通过制约人口和产业布局作用于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而且对PM_(2.5)的形成、传输、累积、扩散和沉降有深刻影响,是PM_(2.5)空间分布的重要影响因素,盆地地区表现尤为显著.本文基于栅格数据,利用均值变点法、回归分析、地理探测器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从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选取指标,探讨汾渭平原PM_(2.5)浓度分布的地形效应及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汾渭平原地形起伏度总体呈中部低、四周高分布,与海拔分布基本一致.(2)PM_(2.5)分布格局与地形起伏度相反,总体呈中部高、四周低,且随地形起伏度的升高呈对数关系递减.(3)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汾渭平原PM_(2.5)分布格局主要由人口、GDP和能源消费等人为因素决定,气象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对PM_(2.5)分布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4)地形对人为和自然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地形起伏度的增加,人口、GDP和能源消费而呈幂函数关系递减,气温呈线性递减,降水量、相对湿度和风速呈线性递增,植被指数呈对数关系递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汾渭平原 PM_(2.5)浓度 空间分布 地形起伏度 地形效应
原文传递
典型黄土塬区不同植物措施水土保持效应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孙从建 侯慧新 +2 位作者 陈伟 杨伟 郑振婧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405-1416,共12页
基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塬区2014-2016年的自然降雨数据及5种植被措施(乔木、灌木、撂荒、人工种草、耕地)下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措施下的黄土坡地水土流失对不同类型侵蚀性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 基于黄土高原典型黄土塬区2014-2016年的自然降雨数据及5种植被措施(乔木、灌木、撂荒、人工种草、耕地)下的坡面产流、产沙情况的观测数据,系统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措施下的黄土坡地水土流失对不同类型侵蚀性降雨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降水集中于4-10月份,其中引发水土流失的侵蚀性降雨集中于7月、8月。(2)根据最大30分钟降雨强度I30及降雨总量可将侵蚀性降雨分为5种类型,其中小雨量、小雨强类型的降雨是当地发生频率最多的侵蚀性降雨类型;降雨强度最大的Ⅴ雨型降雨侵蚀力最大,降雨量最大的Ⅰ雨型降雨侵蚀力次之,而Ⅱ雨型降雨侵蚀力最低;Ⅴ雨型在观测期内产流产沙量最大。(3)5种植被措施在不同降雨类型下均有明显的水土保持效应,在不同类型降雨下不同植物措施减沙率和减流率变化规律不同。研究结果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及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塬区 植物措施 减沙减流率 水土保持效应
原文传递
基于遥感信息的黄土高原主要灌溉农业分布区生态安全特征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晓明 孙从建 +2 位作者 孙九林 陈伟 李新功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77-3184,共8页
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基于2000—2018年间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4个主要灌溉农业分布区(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 生态安全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研究基于2000—2018年间的遥感数据,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原4个主要灌溉农业分布区(银川平原、河套平原、汾河谷地和渭河平原)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8年间,研究区FVC整体呈下降趋势,但4个不同灌溉农业分布区FVC变化趋势各异。研究区RSEI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银川平原和渭河平原的RSEI下降明显,分别下降0.06和0.07,河套平原的RSEI无明显变化,而汾河谷地的RSEI整体呈上升趋势。4个区域中,银川平原、汾河谷地的生态稳定性较差,河套平原的生态环境较稳定,而渭河平原的生态环境持续退化。研究结果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农业区 遥感生态指数 植被覆盖度 生态安全
原文传递
黄土塬面保护区潜在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环流因子关系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孙从建 郑振婧 +1 位作者 李新功 孙九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57-868,共12页
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分布区和人口聚居地,地位十分重要。黄土塬面潜在蒸发量(ET0)的研究对于区域水循环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的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 黄土塬面是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农业分布区和人口聚居地,地位十分重要。黄土塬面潜在蒸发量(ET0)的研究对于区域水循环研究、水土流失防治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黄土塬面保护区1960-2017年的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模型、小波分析、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等方法研究了黄土塬面保护区ET0的变化规律及其与气象、环流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黄土塬面保护区多年平均ET0为1173.4 mm,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增长率为21.1 mm/10 a;其生长季平均ET0值及增长率均高于非生长季平均ET0。(2)该区多年平均ET0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高西部低,西部甘肃塬区多年平均ET0远低于东部山西塬区。(3)过去58年来,区域年均、生长季、非生长季ET0均呈现出增长趋势,但空间差异明显;研究区年均ET0存在着10年、30年和50年的震荡周期,其中以30年周期为主周期。(4)气温是控制区域ET0变化的最重要的气象因子,但气温对ET0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在整个研究区内最低气温影响最显著;而甘肃塬区和陕西塬区的ET0变化主要受平均气温变化的控制,在山西塬区最高气温的变化是区域ET0变化的主要控制因子。(5)遥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太平洋/北美指数(PNA)与北大西洋年代尺度振荡(AMO)对该区域ET0变化有一定影响,西太平洋海温指数(WPI)的变化影响区域非生长季ET0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发量 Penman-Monteith模型 时空分布 影响因子 黄土塬面保护区
原文传递
吕梁山连片贫困区南部水资源实物量表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从建 贾焰文 +2 位作者 李新功 张永清 孙九林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2-383,共12页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查明区域水资源实物量,选取水资源生态极为脆弱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南部地区,基于2008-2017年的水资源数据,编制区域水资源实物量表,分析水资源实物量的时空分布特... 为实现区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区域经济、社会和水资源的协调持续发展,查明区域水资源实物量,选取水资源生态极为脆弱的吕梁山连片贫困区的南部地区,基于2008-2017年的水资源数据,编制区域水资源实物量表,分析水资源实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吕梁山南部贫困区水资源实物存量在研究期内呈明显增加趋势,增长值(含重复计算量)高达6101×10^(4)m^(3),其中地表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最快,地下水实物存量期间增长较慢;第一产业用水增加明显,这与区域高耗水的经果林大面积推广种植有关。(2)居民生活用水增长明显,人均生活用水量增加较快,居民生活用水是当地水资源实物存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3)研究区各县水资源实物量空间分布差异大,县域间水资源平均存量最大相差3971.4 m^(3);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存量及单位面积平均水资源实际使用量均为隰县最多,吉县最少;隰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多,汾西县人均生活用水量最少。(4)实际用水量与水资源总量相关程度高,水资源的存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水资源的实际使用量。研究结果对于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吕梁山连片贫困区早日实现脱贫攻坚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连片贫困区 水资源实物量核算 水资源实物量表 时空分布
原文传递
亚洲中部高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15
20
作者 孙从建 张子宇 +2 位作者 陈伟 李伟 陈若霞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8,共10页
为了揭示中亚高山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不同尺度下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研究,分析了亚洲中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地区18个站点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 为了揭示中亚高山地区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不同尺度下干旱区水文循环的研究,分析了亚洲中部天山、昆仑山、祁连山地区18个站点的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资料。结果表明:天山、昆仑山和祁连山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季节变化较为明显,表现出夏半年高、冬半年低的变化趋势。3个地区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空间分布也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除昆仑山外,天山和祁连山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均低于全球大气降水线,说明这些地区的降水受到较强的蒸发影响。研究区各站点降水稳定同位素均呈显著的温度效应,区域内降水量效应不明显。春、夏季昆仑山地区3站点的降水δ^18O高程效应较明显,降水δ^18O随海拔上升而降低,其余地区没有明显的高程效应。除昆仑山地区西合休外,亚洲高山地区氘盈余(d值)总体表现出冬半年高,夏半年低的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山 降水 稳定同位素 时空分布 亚洲中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