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l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Paleogene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China:Evidence from Biomarker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
1
作者 WANG Xiang LIU Guangdi +6 位作者 SONG Zezhang sun mingliang WANG Xiaolin WANG Feilong CHEN Rongtao GENG Mingyang LI Yishu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1期220-240,共21页
The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remain controversial.To address these i... The organic matter(OM)enrichment mechanism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characteristic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Bohai Bay Basin in Northeast China remain controversial.To address these issues,based on Rock-Eval pyrolysis,kerogen macerals,H/C and O/C ratios,GC-M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the Dongying Formation Member(Mbr)3(E_(3)d_(3)),the Shahejie Formation mbrs 1 and 2(E_(2)s_(1+2)),and the Shahejie Mbr 3(E_(2)s_(3))source rocks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 were studied.The above methods were used to reveal their geochemical properties,OM origins and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all of which indicate that E_(2)s_(1+2)and E_(2)s_(3)are excellent source rocks,and that E_(3)d_(3)is of the second good quality.E_(3)d_(3)source rocks were formed under a warm and humid climate,mainly belong to fluvial/delta facies,the E_(3)d_(3)sediments formed under weakly oxidizing and freshwater conditions.Comparatively,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of E_(2)s_(1+2)source rocks were arid and cold climate,representing saline or freshwater lacustrine facies,and the sediments of E_(2)s_(1+2)belong to anoxic or suboxic settings with large evaporation and salinity.During the period of E_(2)s_(3),the climate became warm and humid,indicating the freshwater lacustrine facies,and E_(2)s_(3)was characterized by freshwater and abundant algae.Moreover,compared with other intervals,the OM origin of E_(3)d_(3)source rocks has noticeable terrestrial input.The OM origin of the E_(2)s_(1+2)and E_(2)s_(3)are mainly plankton and bacteria.Tectonic subsidence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affected the changes of th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western Bozhong Sag,thus controll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ource rocks,the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hree intervals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have distinct differences.Overall,these factors are effective to evaluate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source rocks by biomarkers,major and trace elements.The established models may have positive implications for research of lacustrine source rocks in offshore areas with few drill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roleum geology source rocks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s biomarkers major elements trace elements Bozhong Sag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高伽马砂岩测井识别及其展布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游富粮 柳广弟 +5 位作者 孙明亮 李超正 刘祥柏 安成 王子昕 李亿殊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9-108,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发育大量的砂岩夹层,这些砂岩夹层常伴有自然伽马值异常高的现象,部分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可高达330.5 API,在测井剖面上极易与泥页岩混淆。为识别高伽马砂岩,按照粒度和结构特征将该区延长组长...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泥页岩层系内发育大量的砂岩夹层,这些砂岩夹层常伴有自然伽马值异常高的现象,部分砂岩的自然伽马值可高达330.5 API,在测井剖面上极易与泥页岩混淆。为识别高伽马砂岩,按照粒度和结构特征将该区延长组长7段碎屑岩划分为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泥岩和页岩,并应用常规测井数据运算组合成2个新参数——参数A和参数B,参数A和参数B组成的交汇图版以及自然伽马测井曲线,可有效区分识别出长7段中的正常砂岩和高伽马砂岩。长7段高伽马砂岩的累计厚度平面展布图表明,高伽马砂岩主要位于研究区的西南部;高伽马砂岩由湖盆边缘向湖盆中心呈指状发散展布的特征指示,其形成可能与长7段沉积期间的火山喷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伽马砂岩 岩性识别 长7段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地区延长组7段致密油特征及油源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屈童 高岗 +6 位作者 梁晓伟 孙明亮 尤源 李涛涛 冯顺彦 刘艳妮 费国勇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313-1328,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是油气的重要来源,包括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作为盆地重要的供烃源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了明确不同烃源岩的贡献及油气来源,通过对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油特征进行分析,对原...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长7段)半深湖—深湖相优质油源岩是油气的重要来源,包括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作为盆地重要的供烃源岩一直是研究的热点。为了明确不同烃源岩的贡献及油气来源,通过对庆城地区长7段致密油特征进行分析,对原油进行精细划分,并对源岩有效性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油源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庆城地区长7段黑色页岩和暗色泥岩均对油气成藏有贡献,其中黑色页岩贡献最大,长73段暗色泥岩次之,长7_(2)和长7_(1)段暗色泥岩贡献较小;原油为低密度、中—低黏度和低凝固点的轻质油。根据生标物特征将原油划分为3类,A类原油具有低C_(30)重排藿烷/C_(29)藿烷、低C_(29)Ts/C_(29)藿烷、低Ts/Tm的特征,由黑色页岩贡献,主要分布于长7_(1)段;C类原油具有高C_(30)重排藿烷/C_(29)藿烷、高C_(29)Ts/C_(29)藿烷、高Ts/Tm的特征,主要由暗色泥岩贡献,数量较少且分布局限;B类油各项生标物参数均居中,为A、C类原油的混合,主要分布于长7_(2)段。由于黑色页岩生烃时间比暗色泥岩早,且原油黏度和密度更低,因此黑色页岩先生成低黏度A类原油易于向长7_(2)和长7_(1)段运移,而暗色泥岩后生成的C类原油主要近源富集与A类油混合分布于长7_(2)段,从而形成的A类油主要分布于长7_(1)段,B类油主要分布于长7_(2)段,而C类油分布局限的格局。这对下一步勘探开发及资源评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特征 烃源岩 油源对比 延长组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基于氮气吸附实验与分形FHH模型分析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以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长7段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安成 柳广弟 +3 位作者 孙明亮 游富粮 王子昕 曹玉顺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6-586,共11页
孔隙结构是页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对页岩油的赋存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的10块泥页岩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合分形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对研究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并... 孔隙结构是页岩储层研究的重点,对页岩油的赋存具有重要影响。选取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7段的10块泥页岩岩心样品,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及低温氮气吸附实验,结合分形FHH模型,计算分形维数,对研究区泥页岩的孔隙结构进行定量化表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分形维数与孔隙结构参数、含油性参数的关系,确定长7段泥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华池地区长7段泥页岩有机质丰度高,属于好—极好烃源岩,含油性与可动性较好,多达到中含油级别,主要由石英与黏土矿物组成;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孔及少量有机质孔为主,孔隙形态有两类,分别为平行板状狭缝形+单边狭缝形及墨水瓶形+平行板状狭缝形,孔径以微孔和中孔为主,宏孔发育较少。多数样品具有分形特征,表征小孔隙的分形维数D_(1)介于2.264 7~2.714 9之间,表征大孔隙的分形维数D_(2)介于2.373 3~2.777之间。其中,D_(2)同比表面积、孔体积、平均孔径及S_(1)的相关性较好,可以表征孔隙结构发育特征和页岩的含油性;而D_(1)仅可表征页岩油的可动性。泥页岩的孔隙发育主要受控于有机碳及石英含量,与长石含量有一定的关系,黏土矿物含量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形FHH模型 孔隙结构 氮气吸附实验 长7段 延长组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页岩纹层发育特征及类型划分 被引量:1
5
作者 安成 柳广弟 +3 位作者 孙明亮 游富粮 王子昕 曹玉顺 《石油科学通报》 CAS 2023年第2期125-140,共16页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沉积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频繁发育的纹层导致页岩层系非均质性强,进而对泥页岩的储集特征及含油性造成影响。本文基于典型的纹层页岩样品,利用游标卡尺对岩心上的纹层进行定量测量,结合显微镜下薄...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_(3)亚段沉积的富有机质泥页岩中,频繁发育的纹层导致页岩层系非均质性强,进而对泥页岩的储集特征及含油性造成影响。本文基于典型的纹层页岩样品,利用游标卡尺对岩心上的纹层进行定量测量,结合显微镜下薄片鉴定、总有机碳测定、X射线衍射矿物分析及岩石热解实验,对长7_(3)亚段页岩纹层的发育特征、纹层类型划分及纹层在单井上的纵向展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宏观岩心上发育的纹层单层厚度一般分布在0.4~5.0 mm,纹地比(纹层总厚度/统计段岩心长度)介于5.7%~16.8%,纹层发育频率非均质性强。显微镜下依据纹层沉积构造的形态划分为6类,分别为3种具有连续形态沉积特征的平直型纹层、波纹型纹层、粒序型纹层及3种非连续形态沉积特征的透镜状纹层、斑状纹层、弱纹层,不同形态纹层页岩的矿物组成及有机质丰度差异明显。依据纹层内部的微观物质组成将其类型主要划分为有机质纹层、长英质纹层及凝灰质纹层;按照不同纹层垂向的叠置规律,将纹层组合划分为均质泥岩、长英质纹层型页岩与凝灰质纹层型页岩。单井上,纹层分布具有非均质性,不同纹层的发育频率与黏土矿物含量、TOC及OSI的变化呈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纹层 纹层组合 泥页岩 长7_(3)亚段 纹层演化
原文传递
锂离子电池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王得凯 孙明亮 +1 位作者 王晓刚 崔光磊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19-1525,共7页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既具备层状正极材料的优势,又因为颗粒单晶化而不存在晶间裂纹问题,展现出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因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从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固相烧结法制备出发,系统地讨论了单晶三元正极材... 单晶三元正极材料既具备层状正极材料的优势,又因为颗粒单晶化而不存在晶间裂纹问题,展现出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因而被认为是最有前途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之一。从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固相烧结法制备出发,系统地讨论了单晶三元正极材料的优势及其面临的一些挑战,详细阐述了可优化其电化学性能的掺杂和包覆等改性策略,最后展望了单晶三元正极材料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 三元正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下载PDF
认知疗法联合经颅磁场刺激仪在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7
作者 仲昕 孙明亮 +2 位作者 刘瑾 周硕 叶婷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9期141-144,共4页
目的:探究认知疗法联合经颅磁场刺激仪在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沭阳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编号将患者分为对照... 目的:探究认知疗法联合经颅磁场刺激仪在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扬州大学医学院附属沭阳医院康复科收治的110例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计算机随机编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5例和试验组55例。对照组进行认知疗法,试验组进行认知疗法联合经颅磁场刺激仪。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周后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MMSE评分、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arthel index,BI)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试验组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疗法联合经颅磁场刺激仪在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疗法 经颅磁刺激治疗 脑卒中认知障碍 康复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下载PDF
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仲昕 孙明亮 +2 位作者 刘瑾 周硕 叶婷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36-39,共4页
目的 探究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1例。研究组采用门德尔松手法... 目的 探究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2022年5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51例。研究组采用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吞咽治疗仪,对照组采用吞咽治疗仪治疗。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周后评估吞咽功能评分及吞咽障碍程度评分(WST)评分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WST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WST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低于对照组的21.57%,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应用门德尔松手法联合吞咽治疗仪治疗,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 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 门德尔松手法 吞咽治疗仪治疗 电视透视检查
下载PDF
高架桥排水设施优化探讨
9
作者 孙明亮 李一鸣 +2 位作者 刘超 王化伟 陈明 《市政技术》 2023年第2期53-58,97,共7页
高架桥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高架桥附属设施的排水工程容易被忽视,存在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弱、系统安全性差等问题,给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风险。根据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与... 高架桥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高架桥附属设施的排水工程容易被忽视,存在设计标准低、排水能力弱、系统安全性差等问题,给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安全运行带来了潜在风险。根据GB 50014—2021《室外排水设计标准》与CJJ 11—2011《城市桥梁设计规范》(2019年版)进行了高架桥排水设计计算,认为现行排水设施设计标准有待提高。为了最大程度保障高架桥排水安全,提出了增加雨水口数量、改变雨水口形式、严控悬吊管安装、丰富收水形式、调整雨水流态、预留超负荷排水溢流口和采用新型专用管材等措施优化高架桥排水设施,提高其排水效能;此外,强调了与高架桥排水相关的桥梁总体设计要点,为今后高架桥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架桥 排水设施 雨水水力计算 优化措施
下载PDF
基于化工园区风险的安全容量与道路运输风险的相关性浅析
10
作者 凌新 孙明亮 张计重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2期12-15,共4页
为了从安全角度对化工园区规模进行约束,更加科学地控制化工园区的固有风险,提出化工园区安全容量的计算方法。基于定量风险分析与危险化学品固有风险分析,提出通过道路运输风险控制个人风险的方式,计算出化工园区安全容量的量化约束。... 为了从安全角度对化工园区规模进行约束,更加科学地控制化工园区的固有风险,提出化工园区安全容量的计算方法。基于定量风险分析与危险化学品固有风险分析,提出通过道路运输风险控制个人风险的方式,计算出化工园区安全容量的量化约束。研究结果表明:化工园区安全容量采用道路运输风险进行测定,其对统计数据的客观性要求比较严格,具有一定科学性,研究结果可为园区管理机构对化工园区的项目引入及退出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园区 安全容量 道路运输风险 个人风险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形成富集机理 被引量:45
11
作者 李士祥 牛小兵 +4 位作者 柳广弟 李继宏 孙明亮 游富粮 何昊楠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19-729,共11页
页岩油是亟待开发利用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富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长7段沉积了平均残余有机碳丰度达7.4%的特高丰度富有机质泥页岩,该套... 页岩油是亟待开发利用的一种非常规油气资源。利用岩石地球化学和烃源岩地球化学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7段页岩油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富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长7段沉积了平均残余有机碳丰度达7.4%的特高丰度富有机质泥页岩,该套泥页岩中发育丰富的微纳米孔隙,为页岩油的富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长7段页岩油富集的主要机制包括:①高有机物生产力和强还原水体令长7段沉积期的超富营养化湖盆中的有机质得以有效保存,形成高有机质丰度的泥页岩,为页岩油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②长7段富有机质泥页岩生油能力强、转化效率高、排油强度大,为页岩油的规模形成提供了良好条件;③有机质吸附与孔隙容留双机制的页岩油赋存方式,为页岩油的富集提供了多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富集机理 页岩油 延长组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源储组合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 被引量:6
12
作者 高岗 梁晓伟 +4 位作者 朱康乐 淡卫东 孙明亮 尤源 冯胜斌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8-205,共8页
依据不同单井黑色页岩、暗色泥岩与储集层的垂向叠置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源储组合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种类型。不同类型源储组合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Ⅰ、Ⅱ和Ⅳ型源储组合主要分布在黑色页岩发育范围之内,储集层含油性... 依据不同单井黑色页岩、暗色泥岩与储集层的垂向叠置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源储组合划分为Ⅰ、Ⅱ、Ⅲ、Ⅳ、Ⅴ和Ⅵ6种类型。不同类型源储组合的分布区域存在差异。Ⅰ、Ⅱ和Ⅳ型源储组合主要分布在黑色页岩发育范围之内,储集层含油性普遍较好。Ⅲ、Ⅴ和Ⅵ型源储组合主要分布在黑色页岩发育范围之外,储集层含油性在局部地区较好。黑色页岩分布区内的油气连续性分布较好,其中黑色页岩生成的油气主要为垂向强充注,暗色泥岩生成的油气主要为就近运移充注;在缺乏黑色页岩发育的三角洲前缘地区,油气以弱充注为主,其中暗色泥岩内的油气就近运移聚集,黑色页岩内的油气主要进行长距离侧向运移,油气在局部地区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储组合 油气成藏模式 黑色页岩 长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燃烧稳定性 被引量:5
13
作者 孙明亮 陆林 +1 位作者 刘宁 张相炎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2145-2154,共10页
为研究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特性,搭建60 mm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瞬态测试系统,对其燃烧室压力变化与迫击炮弹初速进行测试。在试验基础上,基于非定常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液体发射药蒸发-燃烧模型建立带燃烧反应的液体发射药迫击炮两相流... 为研究液体发射药迫击炮内弹道特性,搭建60 mm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瞬态测试系统,对其燃烧室压力变化与迫击炮弹初速进行测试。在试验基础上,基于非定常欧拉-拉格朗日模型和液体发射药蒸发-燃烧模型建立带燃烧反应的液体发射药迫击炮两相流计算模型,对内弹道过程中的反应流场进行模拟,分析复杂气相流场与液体发射药喷射燃烧间的耦合关系及压力振荡形成机理。结果表明:60 mm液体发射药迫击炮燃烧稳定性好,具有工程化潜力;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吻合度较高,且可以复现压力振荡现象,计算模型具有合理性;液体发射药的喷射与燃烧均受燃烧室内气涡的影响;反射波引发的液体发射药集中燃烧使压力表现为一种振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发射药迫击炮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 压力振荡 燃烧 反应流场
下载PDF
以创新思维培养为目标的小班授课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福杰 宋泽章 +2 位作者 柳广弟 陈冬霞 孙明亮 《中国地质教育》 2022年第2期19-21,共3页
创新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而创新能力的源头来自创新思维。本文根据实际教学工作,以小班授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小班授课的优势,减少小班授课不足的影响;从奋斗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在课程教... 创新能力是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而创新能力的源头来自创新思维。本文根据实际教学工作,以小班授课为例,探讨了如何充分发挥小班授课的优势,减少小班授课不足的影响;从奋斗思维、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三个方面,论述了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综合培养方法和实践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班授课 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 高校
下载PDF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喷嘴内空化流动研究
15
作者 孙明亮 刘宁 +1 位作者 张相炎 陆林 《弹道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0-46,共7页
为研究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喷嘴内部空化效应对射流雾化的影响,针对常用喷嘴结构建立了Euler多相流模型和空化模型,研究了喷嘴内部的空化流动现象,分析了喷嘴结构形式、内部倾斜角和喷射压力对喷嘴内部空化流动与喷嘴出口流动状态的影... 为研究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喷嘴内部空化效应对射流雾化的影响,针对常用喷嘴结构建立了Euler多相流模型和空化模型,研究了喷嘴内部的空化流动现象,分析了喷嘴结构形式、内部倾斜角和喷射压力对喷嘴内部空化流动与喷嘴出口流动状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RNG k-ε湍流模型比k-ε湍流模型更适于分析喷嘴内的空化流动现象;圆柱形和圆锥形喷嘴内部均发生空化流动现象;增大圆锥形喷嘴倾角导致空化增强,气液掺混区域变大,但流动速度受阻;大于10 MPa的喷射压力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空化流动。研究结果为优化喷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射流在燃烧室内的破碎、雾化、蒸发和燃烧过程提供了上游边界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式液体发射药火炮 喷嘴 空化效应 流动现象
下载PDF
高碱值磺酸钙清净剂对变速箱油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杜雪岭 孙明亮 文彦龙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0-85,共6页
研究了3种高碱值磺酸钙清净剂对手动变速箱油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利用HFRR高频往复试验机、SRV摩擦磨损试验机、MPR抗微点蚀试验机以及Automax同步器台架试验机对摩擦因数、磨斑磨痕以及磨损量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磺酸钙清净... 研究了3种高碱值磺酸钙清净剂对手动变速箱油减摩抗磨性能的影响,利用HFRR高频往复试验机、SRV摩擦磨损试验机、MPR抗微点蚀试验机以及Automax同步器台架试验机对摩擦因数、磨斑磨痕以及磨损量等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3种磺酸钙清净剂均具有减摩抗磨作用;在加入量(w)为1%时,3种清净剂中,钙含量和碱值最高的磺酸钙C对润滑油的减摩抗磨改善效果最佳,摩擦因数、磨痕直径、MPR辊子宽度变化率最小,Automax同步环的轴向磨损量最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碱值磺酸钙 清净剂 润滑油 减摩抗磨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分析 被引量:10
17
作者 屈童 高岗 +4 位作者 梁晓伟 孙明亮 尤源 党文龙 淡卫东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16-629,共14页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 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首个亿吨级致密油赋存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7段油层组是该盆地致密油的典型代表,但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的分析较为缺乏。通过对长7段致密储层特征及石油运聚动力的分析,储层成岩演化、物性演化及其与生烃演化匹配关系分析与储层润湿性分析,综合对长7段致密油成藏机理展开研究。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的生烃增压及泥岩欠压实产生的剩余压力为致密油运移提供了动力;长7段致密油为两期充注,对应于晚侏罗世中晚期及早白垩世中晚期,第一期致密油充注时期储层尚未完全压实,第二期致密油大规模充注之前发生一期溶蚀,改善了致密储层的物性,两次油气充注成藏时期储层物性均未达到如今的致密程度,相对较好的储层条件为致密油提供了良好的运移和储集条件;致密储层以中性和亲油性储层为主,减小了油气充注的阻力;高源储压差与高温高压的地层条件使得低黏度的原油得以进入致密储层成藏。这对鄂尔多斯盆地下一步致密油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演化 成藏机理 致密油 延长组7段 鄂尔多斯盆地
下载PDF
优化的?logR技术及其在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8
作者 边雷博 柳广弟 +3 位作者 孙明亮 杨岱林 万伟超 张毅颖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0-45,共6页
针对利用Δlog R技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差的问题,依据一一映射原理,利用归一化方法对Δlog R技术进行优化,并引入自然伽马参数,建立优化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可预... 针对利用Δlog R技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效果较差的问题,依据一一映射原理,利用归一化方法对Δlog R技术进行优化,并引入自然伽马参数,建立优化的总有机碳含量预测模型。该模型不仅可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有机碳含量,也可预测浅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引入自然伽马参数,有助于减少非烃源岩高阻段对总有机碳含量预测的影响,增强预测模型的抗干扰能力;将所有参数归一化,不仅消除测井仪器不同等因素带来的误差,也降低运算过程中数据的复杂程度。结合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南部洼陷勘探程度较低,使用测井仪器种类较多和沙三段中亚段烃源岩埋藏较深、声波时差较低的勘探现状,分别利用Δlog R技术和优化的Δlog R技术对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进行预测。相比Δlog R技术,优化模型相关系数的平方提高了0.371,估计标准误差降低了0.139,表明优化的Δlog R技术能够较好地预测中—深层烃源岩总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趋势。另外,利用优化模型预测东濮凹陷西南部洼陷总有机碳含量分布,结果表明研究区北部为有利烃源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化的ΔLogR技术 烃源岩 总有机碳含量 西南部洼陷东濮凹陷
下载PDF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构造演化及其对震旦系—寒武系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强 柳广弟 +8 位作者 宋泽章 孙明亮 朱联强 田兴旺 马奎 杨岱林 王云龙 曹玉顺 游富粮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97-1007,共11页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寒武系致密碳酸盐岩是当前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古隆起北斜坡的构造演化决定了成藏演化过程和当前的油气分布。基于单井、地震、分析化验数据,优选盆地模拟软件中的古构造恢复功能,重点恢复了北斜坡和... 川中古隆起北斜坡震旦系—寒武系致密碳酸盐岩是当前四川盆地深层油气勘探的热点,古隆起北斜坡的构造演化决定了成藏演化过程和当前的油气分布。基于单井、地震、分析化验数据,优选盆地模拟软件中的古构造恢复功能,重点恢复了北斜坡和高石梯—磨溪地区(高—磨地区)寒武系底界的构造演化过程,重建了油气成藏关键时期的构造格局。北斜坡在桐湾期末为局部隆起高部位,与更高部位的高—磨地区之间存在古地貌洼地;加里东晚期北斜坡与高—磨地区为似“鞍—穹状”构造格局;印支期磨溪以北地区逐渐北倾形成单斜;燕山早期斜坡区的地层倾角进一步加大,至燕山中期倾角趋于稳定,基本与现今构造格局一致。北斜坡桐湾期的古构造形态为大面积的震旦系灯影组台缘—台内滩储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在大规模海侵控制下,北斜坡和德阳—安岳裂陷槽部位由于沉积水体更深、局限—缺氧和古生产力程度更高,更有利于寒武系筇竹寺组黑色页岩的发育。北斜坡震旦系—寒武系古油藏相对高—磨地区更早发生热裂解,加之源岩特征的差异共同导致北斜坡天然气δ^(13)C_(1)比高—磨地区气藏的更轻。局部构造高点与岩性圈闭的耦合控制了北斜坡地区独立的古油藏—气藏的形成和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震旦系—寒武系 成藏演化 川中北斜坡 四川盆地
下载PDF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流体包裹体与油气成藏期次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睿倩 柳广弟 +3 位作者 孙明亮 曹玉顺 刘祥柏 李强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4-72,共9页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地层分布有广泛的沥青、油苗显示,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生烃成藏历史。文章运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冀北坳陷芦家庄古油藏和双洞古油藏进行了油气成藏期次研究。通过显微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显... 冀北坳陷中元古界地层分布有广泛的沥青、油苗显示,说明该地区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生烃成藏历史。文章运用显微岩相学观察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对冀北坳陷芦家庄古油藏和双洞古油藏进行了油气成藏期次研究。通过显微岩相学及包裹体测温显示,芦家庄古油藏在中元古代经历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油气成藏后,在燕山期经历了第二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双洞古油藏则在燕山期经历了两个期次的油气成藏过程。包裹体均一温度分析显示,两个古油藏在燕山期的油气成藏时间集中于185~150 Ma。研究表明,冀北坳陷古油藏的成藏关键期与燕山期区域性火山活动异常活跃所致的古地温高温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期次 流体地球化学 芦家庄古油藏 双洞古油藏 冀北坳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