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LMDI模型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洞庭湖区为例
1
作者 谭洁 刘琴 +2 位作者 唐晓佩 谭雪兰 刘沛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0-166,共7页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1996—2020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三增三减”特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程度较为显著,水... 运用碳排放系数法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模型,对1996—2020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变化、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整体呈现出“三增三减”特征,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程度较为显著,水域和草地次之,耕地和林地的变化程度最小。(2)总净碳排放量呈不断上升趋势,碳排放高值区由中部转向西、东、南部,土地利用碳足迹压力指数始终大于1,以0.54的年均增幅不断上升。(3)人均GDP、单位GDP用地面积和单位土地碳排放强度是影响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因子,人均GDP和单位GDP用地面积分别成为促进和减缓洞庭湖区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LMDI模型 洞庭湖区
下载PDF
地理学视角下中国农业功能研究进展与展望
2
作者 谭雪兰 李印齐 +3 位作者 安悦 周舟 刘悦 朱晶晶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国内学者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地理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逐步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农业功能... 伴随中国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的快速推进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中国农业发展迈入转型升级的新时期。国内学者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及农业产业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服务,地理学者充分发挥学科优势,逐步融合多学科理论与方法针对农业功能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分类体系、测度评价、时空过程、影响因素及优化路径等开展了诸多研究。文章通过梳理中国知网平台上近10年核心期刊中关于农业功能的学术论文,选取了151篇高质量文献进行研究,得到以下几点结果:1)地理学者聚焦于农业的生产功能、经济功能、及生态功能等方面研究,更加关注农业功能空间分布、地理特征及其与环境的关系;2)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和农业功能阶段论等是农业功能研究的基础,地理学者正不断完善和丰富农业功能相关理论;3)基于GIS和RS技术以及地理数学模型,地理学者进一步研究了农业功能的空间变化与地域特征;4)地理学者科学诊断了不同地理环境下各因子的作用方式、方向与强度,并针对地区地理环境与影响因子进行功能区划与优化;5)未来地理学视角下的农业功能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体系,推动多要素、多尺度、多目标的体系研究;聚焦农业功能转型,强化多学科、大数据、新技术手段的集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学 农业功能 农业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 中国
下载PDF
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与精明收缩路径
3
作者 黄馨 谭雪兰 黄晓军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5期40-47,共8页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 随着城镇化的持续推进,中国乡村常住人口大幅度减少,但部分地区的乡村人居空间却出现了持续的增长,这种“不平衡的人地关系”严重制约了乡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乡村空间的有序发展。如何应对乡村人口收缩事实,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空间有序发展,是乡村振兴背景下亟需研究的重要现实问题。本文以陕西省县域空间单元为研究对象,采集乡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数据,利用人居空间变迁弹性系数和GIS分析方法,揭示了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特征与类型,并探讨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5年,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表现为明显的“人缩地扩”特征,2015年以后乡村人居空间收缩趋势逐渐显现;陕西省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大、中城市主城区周边地域,陕北地区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北洛河、无定河等流域,陕南地区则主要集中在汉中盆地和丹江河谷;2010—2018年,陕西省县域乡村人居空间演化类型从人减地扩的稀释型向人减地缩的萎缩型和收缩型转变,萎缩型和收缩型县域数量总计为67个,占全部县域总数的62.62%,以撤村并居为主要内容的镇村综合改革是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从增长转向收缩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从分类施策、规划管控、土地管理、乡村治理4个方面提出了乡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路径。本文可为乡村振兴背景下陕西省乡村人居空间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人居空间 农村宅基地 演化类型 精明收缩 陕西省
下载PDF
Typ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A Case Study of Hunan Province,China
4
作者 tan xuelan WANG Zhenkai +1 位作者 AN Yue WANG Weili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5期966-982,共17页
Exploring the synergy typ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ecessary for achiev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Ta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ies in Hunan Pro... Exploring the synergy types and optimization paths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necessary for achieving the two centenary goals.Taking poverty alleviation counties in Hunan Province,China as an example,our study proposed an indicator to measur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using the multi-index integrated evaluation method.Then,the coupling types were classified based on both the proposed indicator and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Besides,the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path for each coupling type was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Results are as follows:1)Lower synergy focused on the southwestern Hunan,while low synergy is widely distributed(such as the west,southwest,northwest,and midland).Moderate synergy is in the midland,such as Huaihua and Chenzhou cities.High synergy is distributed in Yongzhou,Huaihua,Xiangxi cities,etc.Besides,only Hecheng City belongs to the higher synergy.2)This paper proposes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paths for different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and main problems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industrial planning,and rural market.Continuously consolidate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o achieve coupled and synergistic development of the two systems.Our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lemen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Hunan Province,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 Alleviation Effectiveness Rural Revitalization coupling synergy type classification optimization path
下载PDF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 被引量:42
5
作者 周国华 戴柳燕 +2 位作者 贺艳华 谭雪兰 何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2-251,共10页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基本态势,探讨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相互作用机理。乡村多功能演化是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分化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乡村地域经历了弱功能低水平—功能分化发展—功能冲突—多功能高水平协同发展等4个阶段。乡村聚落转型呈现五大基本趋势,即聚落总体规模缩减、聚落布局的集聚与收缩、聚落体系的层次化与网络化、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聚落景观多元化与功能复合化等。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是双向耦合的2个过程,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功能 聚落 转型发展 互动机理
下载PDF
长株潭地区农业功能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24
6
作者 谭雪兰 安悦 +2 位作者 苏洋 周国华 贺艳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08-716,共9页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 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农产品供给功能、就业和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和农业功能变化的时空差异诊断模型等方法对长株潭地区1998~2014年农业功能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根据各地区功能特征提出农业功能发展调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农产品供给功能有大幅提升,其重心有向外进一步扩散趋势;长株潭地区核心区域劳动力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下降幅度较大;大围山、罗霄山脉等山地丘陵区生态保育功能优势进一步凸显;文化传承和休闲功能部分区域获得进一步发展,但空间变化差异较小。(2)研究发现不同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不同,根据各地区农业功能不同优势特征,结合自身特色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业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控对策,从而为长株潭地区农业多功能发展与功能特征的识别及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时空变化 协调发展 长株潭城市群
原文传递
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地域分异特征研究——以湖南省为例 被引量:13
7
作者 谭雪兰 安悦 +2 位作者 蒋凌霄 谭洁 周国华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07-1714,共8页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 以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8个抽样村进行实地走访与问卷调查,从乡村聚落的居住条件、居住设施和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探讨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地域分异特征与规律。研究表明:乡村聚落研究是江南丘陵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布局优化与调控的基础。由于地域范围广泛,区域内的资源禀赋与地域组合、经济发展基础、文化传统等条件差异悬殊,因此江南丘陵湖南地区乡村聚落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较为明显,在聚落空间格局(规模、密度、形态)、居住条件(住房面积、住房结构、建筑特色)、居住设施(道路、饮水安全、网络电视开通率等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和生产生活形态等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盆地-丘陵-低山区、发达-欠发达-落后、近郊-远郊-偏远等地貌、经济、区位梯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聚落 地域分异 江南丘陵地区 湖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组合评价法的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 被引量:5
8
作者 谭洁 董俐 +2 位作者 周卫军 谭雪兰 刘沛 《生态科学》 CSCD 2020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经济、农业人口与社会3个评价维度构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模糊Borda法、因子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和GIS技术,通过组合评价方法定量研究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 从农业资源与环境、农业生产与经济、农业人口与社会3个评价维度构建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熵值法、模糊Borda法、因子分析法及聚类分析法和GIS技术,通过组合评价方法定量研究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分异现状。结果表明:湖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区域上总体呈现出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水平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由东至西递减;农业人口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南北低中部高,东部强西部弱;农业生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围绕湘北洞庭湖农业区和湘南农业综合区向外围递减;农业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平表现为一横两纵优势带和南北两个落后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域分异 组合评价 湖南省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演变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谭雪兰 王振凯 +3 位作者 蒋凌霄 安悦 雷济华 任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55-1364,共10页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 农业功能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是引导地区分工、凸显地域价值、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科学依据。以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分别从粮食生产功能、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育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农业功能变化时空差异诊断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对洞庭湖地区1997—2017年农业功能的动态变化过程、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时空变化特征显著:洞庭湖地区粮食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且中部地区增强明显;就业与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呈减弱变化趋势,市辖区尤为明显;生态保育功能整体呈减弱趋势且变化幅度大,石门县、安化县等丘陵地区减弱明显,而洞庭湖中部平原区域增强;旅游休闲功能整体呈增强变化态势,石门县、桃江县等地区以及各市辖区旅游休闲功能大幅度提升。②农业发展基础是农业功能演变的决定性因素,地区发展水平是农业功能演变的重要因素,生产环境质量是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基础因素;地区发展水平对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程度逐渐上升,生产环境质量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各影响因子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农业功能时空的演变过程及结构受到多个因子共同影响,说明洞庭湖地区农业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存在显著的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农业功能时空演变 地理探测器 洞庭湖地区
原文传递
1996-2016年洞庭湖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演变特征 被引量:29
10
作者 谭洁 赵赛男 +3 位作者 谭雪兰 董俐 刘洁锐 季沁园 《生态科学》 CSCD 2017年第6期89-97,共9页
以1996年、2001年、2007年、2012、2016年洞庭湖区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 以1996年、2001年、2007年、2012、2016年洞庭湖区的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及景观格局指数等方法分析了洞庭湖区20年间的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的增加,水域、草地和其它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总体景观呈破碎化趋势,形状更加复杂,多样性指数呈增加趋势;各类型土地的斑块数目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水域与其他用地基本保持不变,耕地的最大斑块指数变化最大,平均分维数基本呈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景观格局 洞庭湖区
下载PDF
湖南省县域乡村反贫困绩效评价与空间分异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谭雪兰 蒋凌霄 +3 位作者 米胜渊 欧阳巧玲 王振凯 安悦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938-946,共9页
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基本生存绩效、自身发展绩效,县域扶贫绩效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省51个贫困县2017年反贫困绩效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南省贫困农户一般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 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基本生存绩效、自身发展绩效,县域扶贫绩效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湖南省51个贫困县2017年反贫困绩效空间地域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湖南省贫困农户一般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自身发展绩效水平得分较高的区域大多处于武陵源区、鹤城区等城市市区周围以及罗霄山片区,而雪峰山脉周围县市则普遍较低;县域扶贫绩效水平高的区域分布较为零散,大致位于各城区周围,而省城或西北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以及中南部绩效水平还有待提高。②反贫困绩效总体上呈现出高、中、低3种绩效水平交替分布的空间特征,愈靠近武陵源区、鹤城区和长株潭地区的贫困县市,综合反贫困绩效水平愈高。③县域发展情况是影响湖南省反贫困绩效的决定性因素,农户条件与乡村状况是基础性因素,自然条件是重要因素,各因子间交互作用的影响远大于单因子,不存在独立作用的因素,体现出湖南省反贫困绩效影响因素的复杂性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贫困 绩效评价 空间分异 影响因素 贫困县 湖南省
原文传递
湖南省传统农区乡村功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谭雪兰 蒋凌霄 +3 位作者 安悦 余航菱 周舟 李印齐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68-2178,共11页
乡村是城市功能扩散与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熵值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湖南省10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空... 乡村是城市功能扩散与转移的重要承接地,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对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熵值法、冷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以湖南省102个县市为研究对象,对湖南省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7―2017年县域乡村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上呈现出上升的发展态势,而乡村生态功能整体上呈减弱的趋势。②1997―2017年湖南省乡村功能热点区由长株潭地区向外扩张,而冷点区呈先收缩后扩张的发展态势;20 a间,在长株潭地区形成稳定的热点区,在湘西地区形成稳定的冷点区。③湖南省乡村功能空间分异是农业现代化、乡村就业主体、县域经济基础、城镇化、工业化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影响力大小与方向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其中农业现代化水平、乡村就业主体对湖南省及5个地区乡村功能空间分异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功能 地理探测器 湖南省
原文传递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AMSR2微波遥感的土壤水分反演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谭建灿 毛克彪 +3 位作者 左志远 赵天杰 谭雪兰 李建军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99-408,共10页
土壤水分是水文、气象、农业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尤其在农作物估产模型和农业干旱监测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人在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地表土壤水分的因素较多,各种算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 土壤水分是水文、气象、农业等研究中的重要参数,尤其在农作物估产模型和农业干旱监测研究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前人在土壤水分反演算法研究上已经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由于影响地表土壤水分的因素较多,各种算法依然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在分析以往反演算法的基础上,总结不同算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提出利用具有深度学习特点的卷积神经网络方法(CNN)进行土壤水分反演,从而克服传统土壤水分反演方法的缺陷并提高土壤水分反演的精度。以被动微波AMSR2数据为例,在对土壤水分产品算法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反演土壤水分的模型框架,从而提高反演算法的通用性和反演精度。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的精度主要取决于训练和测试样本数据库,然而被动微波像元分辨率比较低,以及很难获得与卫星同步的地面实测数据。本文选择不同地区地表均一的土壤水分观测站点,以AMSR2土壤水分产品作为参照来获取地面同步数据,从而克服地面同步观测数据的难题。将AMSR2亮温数据和对应地面同步观测土壤水分数据为样本随机分成训练和测试数据库,通过反复训练,当卷积神经网络选择两个卷积层两池化层的组合,迭代次数3000次时,网络反演的总体精度最高。经过测试样本验证表明,CNN反演土壤水分值与地面同步观测土壤水分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1178%,两者保持了较高相关性(r=0.8685)。以地面站点实测数据对CNN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相对误差为39.25%。相比于JAXA产品与实测值的验证结果,CNN反演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小10.24%,说明CNN明显提高被动微波遥感土壤水分反演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CNN) 被动微波 AMSR2 土壤水分
下载PDF
三峡大坝运行后长江中下游流域气温与植被变化特征及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葛非凡 毛克彪 +5 位作者 蒋跃林 姜立鹏 范玉芬 王一舒 谭雪兰 李建军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8-588,共11页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 基于长江中下游流域120个气象站点1971—2015年日值气温数据,2006—2015年ERA-Interim土壤湿度再分析资料和2006—2015年MODIS卫星遥感植被指数产品MOD13A3,研究了在考虑全球变暖背景下,长江中下游流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前后的变化,采用百分比阈值方法量化最高和最低气温并进行MK突变检验,并分析三峡大坝运行后的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土壤湿度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的变化。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四季平均气温在三峡大坝运行以后出现明显变化,江南地区主要出现增温现象,江北地区主要出现降温现象;MK突变检验结果显示,江南地区的高温日和江北的低温日均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与三峡大坝完全运行的时间相符;长江中下游流域土壤湿度在三峡大坝运行后出现南湿北干的变化趋势;EVI在江南地区诸多区域出现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冬季最突出(33.06%),而江北地区诸多区域则出现显著减小趋势,其中夏季最明显(5.11%),EVI与平均气温的空间变化在春、夏、冬3个季节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温日 EVI 气温变化 土壤湿度 水热条件
下载PDF
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安悦 谭雪兰 +3 位作者 李印齐 周舟 余航菱 任辉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272-1282,共11页
耕地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凸显耕地价值与作用、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耕地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 耕地功能时空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是凸显耕地价值与作用、推动地区协调发展的重要科学依据。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以湖南省洞庭湖地区24个县市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地区耕地功能的时空演变、空间分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8—2018年洞庭湖地区耕地经济生产功能整体呈增强趋势,主要集中于洞庭湖地区中部、西南部等农业基础较好的区域;社会保障功能整体增强明显,仅有临澧县、津市市和鼎城区3个地区功能强度有所减弱;生态维护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小,整体呈中间高两边低的态势。②自然地理条件是早期影响地区耕地功能的主要因素,随时间推移其影响能力逐渐弱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影响能力逐渐增强,并凸显出决定性作用;耕地利用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耕地功能空间分异影响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能够明显增强对洞庭湖地区耕地功能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共同推动地区耕地功能多元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功能 功能多元化发展 地理探测器 洞庭湖地区
原文传递
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Decreases from 2003 to 2012: An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被引量:6
16
作者 MAO Kebiao CHEN Jingming +4 位作者 LI Zhaoliang MA Ying SONG Yang tan xuelan Yang Kaixia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Water vapor in the earth′s upper atmosphe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radiative balance,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latest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data, this... Water vapor in the earth′s upper atmosphere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the radiative balance, hydrological process, and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the latest 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MODIS) data, this study probe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in the past decade. It is found that overall the 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declined from 2003 to 2012(slope b = –0.0149, R = 0.893, P = 0.0005). The decreasing trend over the ocean surface(b = –0.0170, R = 0.908, P = 0.0003) is more explicit than that over terrestrial surface(b = –0.0100, R = 0.782, P = 0.0070), more significant over the Northern Hemisphere(b = –0.0175, R = 0.923, P = 0.0001) than that over the Southern Hemisphere(b = –0.0123, R = 0.826, P = 0.0030). In additio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water vapor content are decreasing obviously between latitude of 36°N and 36°S(b = 0.0224, R = 0.892, P = 0.0005), especially between latitude of 0°N and 36°N(b = 0.0263, R = 0.931, P = 0.0001), while the water vapor concentrations are increasing slightly in the Arctic regions(b = 0.0028, R = 0.612, P = 0.0590). The decreasing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water vapor content regulates the effects of carbon dioxide which is the main reason of the trend in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s becoming nearly flat since the late 1990 s.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water vapor content also affect the growth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vegetation which also regulates the global surface temperature change, and the climate change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earth's orbit position in the solar and galaxy system. A big data model based on gravitational-magmatic change with the solar or the galactic system is proposed to be built for analyzing how the earth's orbit position in the solar and galaxy system affects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s of global water vapor content, vegetation and temperature at large spatio-temporal scale. This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water vapor changes promises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otential underlying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数据 水汽含量 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 全球气候变化 水蒸气含量 时空变化 地球轨道 海洋表面
下载PDF
Global vegetation change analysis based on MODIS data in recent twelve years 被引量:2
17
作者 毛克彪 Li Zhaoliang +4 位作者 Chen Jingming Ma Ying Liu Guang tan xuelan Yang Kaixian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6年第4期343-349,共7页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impacts and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study found that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s between 45°N-70°N was increasing using normalized dif... Vegetation cover change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impacts and responses of vege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 study found that vegetation in the regions between 45°N-70°N was increasing using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from 1981 to 1991 ten years ago. The global vegetation growth has changed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 in recent twelve years( 2001- 2012). After thorough analysis based on satellite data,it is found that it is evident that the global vegetation changed( NDVI) little,and it is increasing slightly in Northern hemisphere while it is decreasing slightly in Southern Hemisphere. For different latitudes,vegetation is increasing 0.17% every year from 60°N to 70 °N( R^2= 0.47,P > 0.013),while the vegetation is decreasing 0.11% every year from 10°N to 10° S( R^2= 0.54,P > 0.004). For different continents,the vegetation in South America is decreasing 0.16% every year( R^2= 0.78,P > 0.0001) and it is increasing 0.05% every year in Asia( R^2= 0.28,P > 0.072) and 0.25% every year in Oceania( R^2= 0.24,P > 0.1). The analysis of global vegetation in different seasons indicates that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 will affec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in turn,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will also regulate the global temperature and water vapor spatial distribution at large scale.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vegetation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orbit of the celestial bodies,and a big data model based on gravitational-magmatic change with the solar or the galactic system as its center is proposed to be built for analyzing how the earth's orbit position in the solar and galaxy system affects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s of global vegetation and temperature at large scale. These findings promise a hol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potential underlying mechanis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GLOBAL climate change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Contiguous Destitute Areas in Hunan Province,China
18
作者 tan xuelan YU Hangling +3 位作者 AN Yue WANG Zhenkai JIANG Lingxiao REN H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1029-1044,共16页
Poverty eradication i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the addressing of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mbalance.It consolid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and accelera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 Poverty eradication is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the addressing of the urban-rural development imbalance.It consolidates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and accelerat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In research that deals with poverty,qualitative analysis is often used to study the connection between a single influencing factor and poverty reduction,and to solve regional poverty through government measures.However,these studies usually ignore the multidimensional nature of poverty,and the fact that poverty alleviation also needs to be approached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By constructing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study selects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in the Hunan Province,China as the empirical study area,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infrastructure and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and selects influencing factors from three aspects of‘population’,‘land’and‘industry’.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geodetector.The results show:firstly,in the concentrated and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the Hunan Province,th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akes little difference,showing a‘high-medium-low’cross-distribution pattern.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infrastructure presents a distribution pattern of‘low in the middle and high on both sides.The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of people’s livelihood security has significant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characteristics,which all present a reunion distribution.The overall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varies greatly,showing a funnel-shaped distribution in space.Secondly,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in the concentrated and contiguous poverty-stricken areas of the Hunan Province is the result of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multiple factors.‘Population’is the domin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performan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land’is the basic factor that causes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and‘industry’is the key factor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verty alleviation performance space differentiation geodetector influencing factors Hunan Province
下载PDF
基于GIS和USLE的宁乡市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被引量:9
19
作者 曹胜 欧阳梦云 +3 位作者 周卫军 谭雪兰 刘沛 谭洁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49-157,共9页
以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降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GIS和R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宁乡市的土壤侵蚀模数,模型指标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覆盖度因子(C)、水... 以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降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为基础,通过GIS和RS技术,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估算宁乡市的土壤侵蚀模数,模型指标包括降雨侵蚀力因子(R)、土壤可侵蚀性因子(K)、坡度坡长因子(LS)、植被覆盖度因子(C)、水土保持措施因子(P)。评价结果表明,2015年宁乡市土壤平均侵蚀模数为1 410.64t/(km2·年),属于中度侵蚀等级状情况,土壤侵蚀类型主要为微度侵蚀、剧烈侵蚀和轻度侵蚀,侵蚀面积分别为1 548.87、434.16和397.91km2,占侵蚀总面积的53.84%、15.09%和13.88%。土壤侵蚀模数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宁乡市的沩山、长冲等山地、丘陵地区。系统分析出宁乡市土壤侵蚀与USLE模型的相关影响因子的关系,海拔高程与土壤侵蚀强度成正相关关系,与侵蚀面积成负相关关系,在<200m海拔高程地区微度侵蚀面积范围最大。县内土壤侵蚀面积最大地区是在25°以下的坡度带,土壤侵蚀面积总体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和林地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其次是城镇用地>草地>水域>裸地。根据宁乡市土壤侵蚀现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以期为政府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GIS RS USLE 措施
原文传递
地理学视角下的中国乡村贫困——源起、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5
20
作者 谭雪兰 蒋凌霄 +3 位作者 王振凯 安悦 陈敏 任辉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913-923,共11页
乡村贫困一直是困扰中国的现实难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一直以来,乡村贫困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高度重视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对乡村贫困空间表达较弱。... 乡村贫困一直是困扰中国的现实难题之一,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基础。一直以来,乡村贫困是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高度重视的问题,相关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但对乡村贫困空间表达较弱。地理学具有空间格局研究的优势,近年来其对乡村贫困的研究较为活跃,重点关注乡村贫困的源起、空间分布、地理特征等内容,与其他学科有极强的互补性。论文梳理了地理学乡村贫困的相关研究成果,对其内涵与标准、测度与空间格局、影响因素与发生机理、反贫困策略等研究进行归纳总结与综合评述,探讨已有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为深入开展本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贫困 贫困线 地理学视角 研究展望 乡村振兴 中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