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ock burst mechanism analysis in an advanced segment of gob-side entry under different dip angles of the seam and prevention technology 被引量:26
1
作者 Yang Zengqiang Liu Chang +2 位作者 tang shichuan Dou Linming Cao Jingl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E EI CSCD 2018年第6期891-899,共9页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rock burst in gob-side entry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the mining zone No. 7,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main roof of fully-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before breaking ...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t occurrences of rock burst in gob-side entry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of the mining zone No. 7, the mechanical model of main roof of fully-mechanized caving mining before breaking was established by the Winkler foundation beam theory, and the stress evolution law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different dip angles of the seam during the mining process was analyzed by using FLAC3 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dip angle changing from 45° to 0°, the solid-coal side of gobside entry begins to form an L-shaped stress concentration zone at a dip angle of 30°, and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goes to higher and higher levels. However, the stress concentration degree of the coalpillar side goes to lower and lower levels; the influence range and peak stress of the abutment at the lateral strata of adjacent gob increase with dip angle decreasing and reach a maximum value at a dip angle of 0°, but the tailgate is not affected; the abutment pressure superposition of two adjacent gobs leads to stress concentration further enhancing in both sides of gob-side entry. With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mining disturbance, rock burst is easily induced b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ed load in the advanced segment of gob-side entry. To achieve stability control similar to that in the roadway, the key control strategy is to reinforce surrounding rock and unload both sides. Accordingly, the large-diameter drilling and high-pressure water injection combined unloading and reinforced support cooperative control technology was proposed and applied in field test. The results of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EME) and field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unloading and surrounding rock control effect was obviou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BURST Change of DIP angle Gob-side ENTRY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ed load Cooperative control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下载PDF
三镜联合鼻胆管引流多入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7
2
作者 唐世川 尹思能 +2 位作者 王安琪 刘进衡 陈安平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308-1313,共6页
目的:探讨多路径(经胆囊管路径或胆总管切开路径)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鼻胆管引流并一期缝合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 目的:探讨多路径(经胆囊管路径或胆总管切开路径)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鼻胆管引流并一期缝合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三镜联合经胆囊管路径或胆总管切开路径探查取石术+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的98例细径胆总管结石(≤0.8 cm)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病例均成功手术且术后恢复良好。77例行三镜联合经胆囊管路径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21例行三镜联合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术中估计出血量为(25.0±6.5) mL,手术时间为(183.2±51.9) min。腹腔引流管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为(46.5±52.4) mL;鼻胆管术后第一天引流量为(187.3±119.8) mL。除1例带管(腹腔引流管+鼻胆管)出院外,余97例腹腔引流管全部拔除时间为术后(6.5±2.0) d;鼻胆管拔除时间为(5.3±1.9) d。住院时间为(12.1±4.1) d。术后漏胆者2例(2.0%),其中1例并发轻症腹膜炎(50.0%);并发轻症胰腺炎者18例(18.4%);术后残石(泥沙样结石)1例(1.0%);因鼻胆管引流不畅再次手术1例(1.0%)。无肠穿孔、术后出血等并发症,无中转开腹、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在可靠的腔镜缝合技术支持下,多路径同期三镜联合鼻胆管引流并一期缝合术治疗细径胆总管结石安全可行,临床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径胆总管结石 三镜 多路径 鼻胆管 一期缝合
原文传递
同期三镜、鼻胆管引流术在左肝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严朝成 陈安平 +4 位作者 孙科 罗聪 唐世川 尹思能 索运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972-976,共5页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下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在同期三镜(腹腔镜、胆管镜、十二指肠镜)下治疗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左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其中伴或不伴有胆囊结石的患者,共49例。均行腹腔镜下规则性肝叶切除+胆道镜下胆总管探查取石,其中观察组22例,采用十二指肠镜下安置鼻胆管引流;对照组27例,采用T管引流,对比分析鼻胆管引流组与T管引流组的临床疗效。观察指标:围手术期及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方式随访。本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术后排气时间鼻胆管引流组早于T管引流组,分别为(57.4±13.4)h、(67.9±12.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8,t=0.007,均P<0.05)。术后带管时间鼻胆管引流组为4~12 d,明显短于T管引流组的75~95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022,Z=0.000,均P<0.05)。结论:针对本院有限的病例研究,左肝内肝管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明显提高并发症的前提下,具有加速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带管时间短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胆道镜 十二指肠镜 鼻胆管 肝切除术
原文传递
腹腔镜下两种一期缝合术式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唐世川 郑琴月 +2 位作者 刘进衡 陈安平 尹思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84-1587,共4页
胆总管结石为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因其可能造成急性胆总管梗阻致胆汁淤积、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以及腔镜和内镜技术日益成熟,开腹手术已较少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多采用腹腔镜或(和)... 胆总管结石为肝胆外科常见疾病,因其可能造成急性胆总管梗阻致胆汁淤积、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需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措施。随着微创外科理念的普及以及腔镜和内镜技术日益成熟,开腹手术已较少应用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多采用腹腔镜或(和)十二指肠镜的微创术式治疗[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病 腹腔镜 缝合技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淋巴结清扫对肝内胆管癌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和预后分析
5
作者 黄霆峰 刘红枝 +8 位作者 林孔英 唐世川 傅俊 林起柱 范瑞林 周伟平 李敬东 李江涛 曾永毅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44-951,共8页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对肝内胆管癌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和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4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76例行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2例,女13... 目的探讨淋巴结清扫对肝内胆管癌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影响和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7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等4家医学中心收治的376例行肝切除术肝内胆管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242例,女134例;年龄为57(48~63)岁。根据教科书式结局的评价标准,将患者分为达到教科书式结局和未达到教科书式结局。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或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Yates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1)教科书式结局情况。376例肝内胆管癌患者均行肝切除术,199例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40例行淋巴结清扫、159例未行淋巴结清扫),177例术后未达到教科书式结局(76例行淋巴结清扫、101例未行淋巴结清扫)。(2)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淋巴结清扫、微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及术中出血量>80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2.22,2.95,3.58,4.09,95%可信区间为1.34~3.69,1.43~6.07,1.40~9.17,1.35~12.43,P<0.05)。116例淋巴结清扫患者中,达到教科书式结局、R0切除、术后发生并发症、住院时间延长分别为40、103、38、67例;260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59、255、41、65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0,15.16,13.95,37.78,P<0.05)。(3)随访情况。376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9(1~74)个月。199例达到教科书式结局患者中,40例行淋巴结清扫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0%、36.6%、26.1%,159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67.7%、42.7%、34.4%,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177例未达到教科书式结局患者中,76例行淋巴结清扫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9%、25.7%、10.3%,101例未行淋巴结清扫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53.0%、28.5%、17.2%,两者生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05)。结论淋巴结清扫、微血管侵犯、神经侵犯及术中出血量>800 mL是影响肝内胆管癌患者行肝切除术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清扫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延长住院时间,降低达到教科书式结局比例,但不影响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管肿瘤 教科书式结局 淋巴结清扫 预后 多中心研究
原文传递
UPLC-MS/MS法和HPLC法测定苹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对比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敏 李广益 +3 位作者 高慧 袁月 唐仕川 周兴藩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8-312,共5页
目的:基于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指标,考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苹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一致性及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UPLC-MS/MS法和HPLC法测定苹果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 目的:基于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加标回收率等指标,考查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苹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一致性及适用性。方法:分别采用UPLC-MS/MS法和HPLC法测定苹果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UPLC-MS/MS法:苹果样品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经乙腈提取,QuEChERS净化后,UPLC-MS/MS进行分离并定量分析;HPLC法:苹果样品中的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经乙腈超声提取后,CARB/NH2固相萃取柱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进行分离并定量分析。结果:HPLC法加标回收率在79%~83%,日内精密度(RSD%)为1.9%~5.3%,方法检出限为2.0~5.0 μg/kg;UPLC-MS/MS法加标回收率在83.2%~103.1%,日内精密度(RSD%)为0.9%~3.1%,方法检出限为0.5~1.5 μg/kg。结论:相较于HPLC法,UPLC-MS/MS 法保留时间更短、检出限更低,且操作简便、重现性好,可作为苹果中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检测的推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氨基甲酸酯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对比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患病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晓俊 杨思雯 +6 位作者 阎腾龙 何伟 王煜倩 周兴藩 马文军 唐仕川 李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295-1300,共6页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重复性劳动多,累及四肢、颈、上背、下背等多个部位。该人群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人员WMSDs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特征以及可能的...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过程中劳动强度大、重复性劳动多,累及四肢、颈、上背、下背等多个部位。该人群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WMSDs)的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人员WMSDs患病和多部位共患病特征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国西北某地区722名日光温室作业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和各部位WMSDs的患病情况。采用累积暴露指数矩阵模型将作业人员分为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不同累积暴露水平组间患病率的差异采用卡方检验,每两个部位WMSDs患病之间的关联强度采用log-binomial模型计算现患比(PR),多部位WMSDs患病率在不同暴露水平组间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部位WMSDs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日光温室作业人员WMSDs患病率为78.7%(568/722),主要患病部位为下背部、腿部、颈部和肩部,患病率依次为47.6%、46.0%、27.1%、23.8%。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组分别为121、196和405人。下背部、腿部和肩部的WMSDs患病率在不同暴露水平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随累积暴露水平升高而升高(下背部,χ_(趋势)^(2)=11.144,P <0.05;腿部,χ_(趋势)^(2)=6.767,P <0.05;肩部,χ_(趋势)^(2)=15.666,P <0.05)。log-binomial模型分析发现,下背部和腿部(PR值分别为1.57和1.43)、颈部和肩部(PR值分别为2.00和2.07)间共患病关联较强。WMSDs多部位的患病情况显示50.4%(364/722)的作业人员出现2个及以上部位WMSDs的共患病现象。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个部位共患WMSDs的影响因素为高水平累积暴露(OR=2.41,95%CI:1.34~4.33)和女性(OR=3.27,95%CI:2.07~5.16),3个及以上部位共患WMSDs的影响因素包括中水平累积暴露(OR=3.78,95%CI:1.70~8.39)、高水平累积暴露(OR=7.34,95%CI:3.41~15.80)和女性(OR=5.66,95%CI:3.48~9.22)。[结论]本研究中日光温室作业人员下背部、腿部、颈部和肩部WMSDs患病率高,存在颈部-肩部、下背部-腿部共患病模式。累积暴露水平较高和女性作业人员2个及以上部位WMSDs共患病现象较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作业 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 共患病 累积暴露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作业与种植人员屈光参差的关系 被引量:1
8
作者 朱晓俊 阎腾龙 +6 位作者 何伟 杨思雯 王煜倩 周兴藩 马文军 唐仕川 李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1-1306,共6页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劳动时间长,光照条件复杂多变,其屈光参差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种植人员屈光参差的关系。[方法]从西北某地区选取温室组和非温室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使用GB 11 533... [背景]日光温室作业人员劳动时间长,光照条件复杂多变,其屈光参差问题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种植人员屈光参差的关系。[方法]从西北某地区选取温室组和非温室组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其一般人口学信息。使用GB 11 533—2011《标准对数视力表》测量研究对象工前双侧裸眼视力,计算视力差值绝对值并转化为分类变量,比较温室组与非温室组之间差异。根据温室作业从业时间和拥有温室数量引入累积暴露指数,将温室组人群分为低、中、高三个累积暴露水平进行组间比较。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 002名,其中温室组739人,非温室组263人。温室组和非温室组屈光参差[M(P_(25),P_(75))]分别为0.1(0,0.2)和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温室组屈光参差=0、≤0.2和> 0.2的构成比分别为34.2%、55.2%和10.6%,非温室组构成比分别为58.2%、34.6%和7.2%,两组间分布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依据累积暴露指数,温室组低、中、高累积暴露水平的人数(构成比)分别为154(21.0%)、188(25.6%)和392(53.4%),三组间屈光参差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结果显示,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有关(b=0.053,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光温室作业与屈光参差风险增加有关(OR=2.586,95%CI:1.473~4.539)。对温室组进行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在校正了年龄、性别等因素后,与累积低水平暴露相比,中水平暴露与屈光参差程度增加有关(b=0.054,P <0.05)。[结论]从事日光温室作业可能是种植人员屈光参差增大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作业 屈光参差 累积暴露 视力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作业与高龄劳动者部分血生化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1
9
作者 阎腾龙 杨思雯 +6 位作者 王煜倩 朱晓俊 周兴藩 马文军 唐仕川 李珏 李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12-1317,共6页
[背景]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多种职业活动均与血生化指标改变及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高龄劳动者是日光温室产业中的主要劳动人群,其血生化指标亟需关注。[目的]探究日光温室高龄劳动者部分血生化指标改变,为开展高... [背景]劳动力人口高龄化已成为全球趋势,多种职业活动均与血生化指标改变及代谢性疾病发生风险升高有关。高龄劳动者是日光温室产业中的主要劳动人群,其血生化指标亟需关注。[目的]探究日光温室高龄劳动者部分血生化指标改变,为开展高龄劳动者代谢性疾病管理提供线索。[方法]以我国西北某地区从事日光温室作业和非温室作业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以匹配和不匹配的方式从研究对象中选取高龄劳动者。匹配条件为性别(一致)、年龄(±2岁)、体重指数(BMI)(±1 kg·m^(-2))、受教育程度(±1个等级)、吸烟(一致)和饮酒(一致)。采用临床检验常用方法检测两组人员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GLU)和白蛋白(ALB)。对匹配法所得结果开展单因素分析;对非匹配法所得结果开展多因素分析,以验证结果。匹配和非匹配法分别纳入80对和327名研究对象。[结果]在匹配研究中,温室组HDLC浓度[(1.61±0.34)mmol·L^(-1)]低于非温室组[(2.09±0.37)mmol·L^(-1)](P <0.05),温室组TG/HDLC(1.17±0.74)高于非温室组(0.78±0.47)(P <0.05),温室组LDLC/HDLC(1.87±0.36)高于非温室组(1.39±0.27)(P <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在非匹配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日光温室作业与高龄劳动者HDLC降低、TG/HDLC和LDLC/HDLC升高有关(均P <0.05)。[结论]日光温室作业可能与高龄劳动者血生化指标改变有关,应加强对高龄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作业 高龄劳动者 血生化 脂代谢 职业暴露
原文传递
日光温室作业人员血脂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阎腾龙 杨思雯 +6 位作者 王煜倩 朱晓俊 周兴藩 马文军 唐仕川 李珏 李涛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07-1311,共5页
[背景]日光温室作为一种新型蔬菜生产方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日光温室作业对血脂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及家庭聚集性。[方法]选取我国西北某地区日光温室作业人员744人为温室组,以该地区231... [背景]日光温室作为一种新型蔬菜生产方式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日光温室作业对血脂的影响值得关注。[目的]探讨日光温室作业与血脂异常的关系及家庭聚集性。[方法]选取我国西北某地区日光温室作业人员744人为温室组,以该地区231名大田作业农民为非温室组。检测两组人员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依据2007年临床血脂异常二分类标准判定血脂异常与否,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水平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血脂改变与日光温室作业的关系及家庭聚集性。[结果]温室组和非温室组血脂异常人数(构成比)分别为142(19.1%)和43(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增大(OR=1.019,95%CI:1.001~1.038)和BMI升高(OR=1.162,95%CI:1.106~1.220)与血脂异常风险升高有关(均P <0.05),从事日光温室作业对血脂异常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多水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TC、HDLC和TG/HDLC改变有家庭聚集性(b=0.238,95%CI:0.132~0.430;b=0.044,95%CI:0.033~0.065;b=1.003,95%CI:0.947~1.059)(均P <0.05)。[结论]日光温室作业未明显增加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但TC、HDLC和TG/HDLC指标水平在日光温室作业人员中存在家庭聚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温室作业 血脂异常 家庭聚集性
原文传递
经胆囊管路径两镜或三镜并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世川 彭文彬 +3 位作者 郑琴月 刘进衡 陈安平 尹思能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20年第7期819-824,共6页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路径两镜(腹腔镜+胆道镜)或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并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 目的探讨经胆囊管路径两镜(腹腔镜+胆道镜)或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联合并一期缝合治疗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及两种术式的优缺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收治并行经胆囊管路径两镜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术的83例胆囊结石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1例行经胆囊管路径两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一期缝合术(两镜组),42例行经胆囊管路径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术+经腹置入鼻胆管引流术+一期缝合术(三镜组)。结果两镜组和三镜组的性别、年龄及术前胆总管直径、术前基础疾病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3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且术后恢复情况良好,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结石清除率、术后1 d腹腔引流量、拔除引流管时间和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镜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轻型胰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两镜组(P<0.05),但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两镜组(P<0.05)。结论对于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情况下,经胆囊管路径两镜或三镜联合胆总管探查取石+一期缝合术均安全、可行,但在具体选择两镜还是三镜联合应根据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和术中探查情况来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 经胆囊管路径 两镜 三镜 一期缝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