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成形术后膝关节供区部位发病率的系统评价
1
作者 宋文杰 梁浩然 +4 位作者 牛文杰 刘洋 任智远 王薛丁 段王平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3年第6期579-585,共7页
目的:对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成形术后膝关节供区部位发病率进行概述。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20日PubMed,EMbase,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发表的评估马赛克成形术后膝关节供区发病率的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 目的:对自体骨软骨马赛克移植成形术后膝关节供区部位发病率进行概述。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2010年1月至2021年4月20日PubMed,EMbase,万方医学网和中国知网发表的评估马赛克成形术后膝关节供区发病率的相关研究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及数据提取,对移植的骨软骨柱个数和大小与供区发病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共661例患者。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马赛克成形术后膝关节供体部位发病率为8.6%(57/661),最常见的供区发病率主诉是膝关节疼痛感4.2%(28/661)。供体数目与术后供区发病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424,N=10);供体直径大小与术后供区发病率之间同样不存在相关性(P=0.699,N=7)。结论:自体骨软骨移植/马赛克成形术中的骨软骨柱采集通常会导致相当大的供区发病率8.6%(57/661),最常见的供区发病率主诉是膝关节疼痛感,且供体部位发病率与骨软骨柱的数量和大小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因此临床上对供体任何部位,数量和大小骨软骨骨柱的采集,都应该意识到其潜在的供体部位发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缺损 自体骨软骨移植 马赛克成形术 供区发病率
下载PDF
Influence of limited-view scanning on depth imaging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被引量:1
2
作者 Wu Dan Tao Chao +1 位作者 Liu Xiao-Jun wang xue-ding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273-278,共6页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imited-view scanning on the depth imaging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The situation, in which absorbers are located at different depths with respect to the limited-view scanning trajectory,... We study the influence of limited-view scanning on the depth imaging of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The situation, in which absorbers are located at different depths with respect to the limited-view scanning trajectory, is called depth imaging and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limited-view scanning causes the reconstructed intensity of deep absorbers to be weaker than that of shallow ones and that deep absorbers will be invisible if the scanning range is too small. The concept of effective scanning angle is proposed to analyse that phenomenon. We find that an effective scanning angle can well predi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anning angle and the intensity ratio of absorbers. In addition, limited-view scanning is employed to improve image qua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acoustic tomography limited-view scanning depth imaging back-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GmDRR1,a dirigent protein resistant to Phytophthora sojae in Glycine max (L.) Merr.
3
作者 CHEN Qing-shan YU Guo-long +15 位作者 ZOU Jia-nan wang Jing QIU Hong-mei ZHU Rong-sheng CHANG Hui-lin JIANG Hong-wei HU Zhen-bang LI Chang-yu ZHANG Yan-jiao wang Jin-hui wang xue-ding GAO Shan LIU Chun-yan QI Zhao-ming FU Yong-fu XIN Da-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6期1289-1298,共10页
Soil-borne pathogen Phytophthora sojae is an oomycete that causes devastating damage to soybean yield. To mine original resistant genes in soybean is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 approach controlling the di... Soil-borne pathogen Phytophthora sojae is an oomycete that causes devastating damage to soybean yield. To mine original resistant genes in soybean is an 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friend approach controlling the disease. In this study, soybean proteins were extracted from the first trifoliolates infected by predominant P. sojae race 1 and analyzed by 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 Nineteen differently-expressed protein spots were detected, and 10 of them were further applied for 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Assay. One protein containing a dirigent (DIR) domain was identified and belonged to the DIR-b/d family. Therefore, it was named as GmDRR1 (Glycine max Disease Resistance Response 1). Then, GmDRR1 gene was pathologically confirmed to be involved in the resistant to P. sojae in soybean. GmDRR1-GF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fusion proteins localized in the cell membrane. qRTPCR results showed GmDRR1 gene expressed differently in P. soja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soybean cultivars. By the promoter analysis, we found a haplotype H8 was existing in most resistant soybean varieties, while a haplotype H77 was existing in most susceptible soybean varieties. The H77 haplotype had seven SNPs (C to A, G to C, C to A, T to A, T to C, T to C, and T to A) and two single nucleotide insertions.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at the expression difference of GmDRR1 genes between P. sojae resistant- and susceptible-soybean cultivars might depend on the GmDRR1 promoter SNPs.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GmDRR1 was a dirigent protein involved in soybean resistant to P. sojae and paved a novel way for investigation of the molecular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the defense response to P. sojae in soyb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igent domain GmDRR1 SOYBEAN Phytophthora sojae OOMYCETE PROTEOMICS
下载PDF
SLCO1A2、SLCO2B1及SLCO1B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戊酸抗癫痫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思媛 李蕊彤 +6 位作者 陈子怡 倪冠中 任瑞娜 刘松泽 周列民 王雪丁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46-950,共5页
目的考察转运体基因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A2(SLCO1A2)、SLCO2B1及SLCO1B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丙戊酸抗癫痫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单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根据随访期内的发作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 目的考察转运体基因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成员1A2(SLCO1A2)、SLCO2B1及SLCO1B1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丙戊酸抗癫痫疗效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单用丙戊酸的癫痫患者,根据随访期内的发作控制情况将患者分为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控制组。用MassARRAY平台对患者SLCO1A2 rs4149000、SLCO2B1 rs2306168、SLCO2B1 rs12422149及SLCO1B1 rs4149056进行基因分型,分析不同基因型与丙戊酸抗癫痫疗效的关系。结果SLCO1A2 rs4149000 CC/CT+TT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控制组的分布分别为102/26和48/4;在共显性模型下,SLCO2B1 rs12422149 GG/GA/AA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控制组的分布分别为61/50/17和33/19/0;同时,SLCO1B1 rs4149056 TT/TC/CC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控制组的分布分别为92/32/4和48/4/0,以上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和未有效控制组中的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rs12422149和rs4149056被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rs12422149 GG型(OR=2.295,P<0.05)及rs4149056 TT型(OR=5.201,P<0.05)患者丙戊酸疗效较差,2个位点共同解释59.6%的丙戊酸耐药的个体差异。结论SLCO2B1 rs12422149野生型(GG型)和SLCO1B1 rs4149056野生型(TT型)更容易发生丙戊酸耐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 转运体 单核苷酸多态性 癫痫 疗效
原文传递
淋巴瘤患者利妥昔单抗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血药浓度的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澍 黄河 +8 位作者 张璋 陈卓佳 王钊 方小洁 管少兴 王雪丁 刘韬 黄民 林桐榆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8期2115-2119,共5页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30例初治且接受R-CHOP方案一线化疗的患者,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滤泡淋巴瘤患者3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7例。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利妥昔单抗相关药物不... 目的研究利妥昔单抗的药物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入组130例初治且接受R-CHOP方案一线化疗的患者,其中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88例,滤泡淋巴瘤患者35例,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患者7例。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利妥昔单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检测利妥昔单抗血药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肺炎的高危因素。结果利妥昔单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输液反应、疱疹、肺炎、发热、肝损伤、腹泻的发生率分别为1.54%,2.31%,28.46%,8.46%,1.54%和4.62%。另有皮疹、甲状腺功能减退、眼压升高各1例。分别检测了患者利妥昔单抗第一疗程谷浓度、峰浓度与第四疗程谷浓度,但以上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与未发生组患者的利妥昔单抗浓度均无差异。对肺炎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岁患者肺炎发生风险显著增加(OR=2.79,95%CI:1.24~6.28,P<0.05)。结论经规范预处理,利妥昔单抗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与药物浓度暂无相关性,年龄≥60岁是患者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应注意防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药物监测 浓度 肺炎
原文传递
性别和年龄对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澍 黄河 +9 位作者 张璋 陈卓佳 王钊 方小洁 管少兴 王雪丁 刘韬 黄红兵 林桐榆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406-2410,共5页
目的 拟通过血药浓度监测验证并探索相关机制,以指导利妥昔单抗个体化的剂量调整。方法 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入组99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利妥昔单抗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年龄、性别、肿... 目的 拟通过血药浓度监测验证并探索相关机制,以指导利妥昔单抗个体化的剂量调整。方法 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入组99例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以酶联免疫法检测利妥昔单抗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的相关性,及年龄、性别、肿瘤分期对浓度和疗效的影响。结果 R-CHOP方案一线化疗的响应率高达82.83%,半年、1年肿瘤进展率分别为11.11%和15.15%,利妥昔单抗谷浓度的均值为(21.00±8.12)μg·mL^(-1)。年龄≥70岁患者1年肿瘤进展率显著增高至60.00%,患者利妥昔单抗谷浓度均值显著降低至(13.37±6.69)μg·mL^(-1)。男性患者1年肿瘤进展率显著增高至21.82%,患者利妥昔单抗谷浓度对比女性有降低趋势。肿瘤分期Ⅳ期患者1年肿瘤进展率显著增高至30.30%,患者药物谷浓度均值显著降低至(17.07±8.93)μg·mL^(-1)。依据患者肿瘤分期、年龄、性别进行分层分析,发现Ⅳ期且年龄≥65的女性、Ⅳ期年龄<65的男性、Ⅳ期年龄≥65的男性1年肿瘤进展率分别为40%,41.67%,50%,显著高于其他患者。同时,3组患者利妥昔单抗谷浓度分别为(13.57±8.43),(17.09±6.50),(10.93±5.98)μg·mL^(-1),显著低于其他患者。结论 肿瘤Ⅳ期且年龄≥65的女性及Ⅳ期男性临床疗效不理想,体内利妥昔单抗浓度较低,推荐适当增加给药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妥昔单抗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药物浓度 年龄 性别
原文传递
基因编辑在杜氏肌营养不良症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雪丁 陶玉倩 +1 位作者 苏启表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477,480,共4页
随着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基因治疗成为应对罕见遗传性疾病的理想方法。尤其是随着CRISPER技术的准确性及效率不断改善,基因编辑治疗罕见遗传病成为有前景的选择。本文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这一罕见神经系统疾病为例... 随着遗传药理学与药物基因组学的迅速发展,基因治疗成为应对罕见遗传性疾病的理想方法。尤其是随着CRISPER技术的准确性及效率不断改善,基因编辑治疗罕见遗传病成为有前景的选择。本文以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这一罕见神经系统疾病为例,概述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该疾病中的治疗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干细胞 体细胞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
原文传递
慢性失眠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57
8
作者 何倩柠 王雪丁 +1 位作者 黄民 孙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932-1936,共5页
未经治疗的慢性失眠对人们正常的身体和情绪健康、生活质量有着极其不良影响。在失眠症的治疗中,药物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多适用于治疗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新药即将上市。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 未经治疗的慢性失眠对人们正常的身体和情绪健康、生活质量有着极其不良影响。在失眠症的治疗中,药物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多适用于治疗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的新药即将上市。本文主要介绍目前临床治疗失眠的常用药物和新药,以对催眠药物的新药开发提供一些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失眠 入睡困难 睡眠维持困难 过早觉醒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癫痫患者丙戊酸与拉莫三嗪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张晓旭 陈子怡 +7 位作者 任瑞娜 李蕊彤 王雪丁 倪冠中 周亚芳 戴启麟 周列民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6-69,共4页
目的考察癫痫患者合用丙戊酸(VPA)与拉莫三嗪(LTG)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方法将纳入的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VPA组276例、LTG组254例和合用组334例。VPA组患者每天口服VPA 500~1000 mg,LTG组每天口服LTG 100~200 mg,合用组用VPA+LTG。... 目的考察癫痫患者合用丙戊酸(VPA)与拉莫三嗪(LTG)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方法将纳入的癫痫患者随机分为3组:VPA组276例、LTG组254例和合用组334例。VPA组患者每天口服VPA 500~1000 mg,LTG组每天口服LTG 100~200 mg,合用组用VPA+LTG。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VPA及其主要代谢产物及LTG晨间稳态谷浓度,分析两药单用与合用的血药浓度变化情况。结果合用组和LTG组的LTG血药浓度中位数及四分位数分别为3.26[2.51-4.10](μg·mL^-1)·(mg·kg^-1)^-1和1.23[0.90-1.60](μg·mL^-1)·(mg·kg^-1)^-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且呈剂量相关关系。合用组:VPA的主要代谢产物3-keto-VPA、3-OH-VPA、4-OH-VPA、4-ene-VPA和5-OH-VPA的体重剂量校正浓度的中位数及四分位数均显著高于V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VPA原型及其代谢产物2-ene-VPA的血药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合用组可显著升高LTG血药浓度,且呈剂量相关性;表明合用LTG可显著升高VPA主要代谢产物的血药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三嗪 丙戊酸 血药浓度 相互作用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原文传递
microR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丙戊酸抗癫痫疗效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瑞娜 李蕊彤 +5 位作者 唐思媛 周列民 陈子怡 倪冠中 王雪丁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63-767,共5页
目的考察microRNA(miR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癫痫患者中丙戊酸(VPA)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试验纳入155例单用VPA的癫痫患者,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VPA 250~1500 mg进行治疗,并随访记录12个月以上的癫痫发作情况。将完... 目的考察microRNA(miRN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癫痫患者中丙戊酸(VPA)疗效的相关性。方法试验纳入155例单用VPA的癫痫患者,采集外周静脉血4 mL。所有患者均每日口服VPA 250~1500 mg进行治疗,并随访记录12个月以上的癫痫发作情况。将完成试验的138例癫痫患者根据癫痫发作情况分为有效控制组99例和未有效控制组39例。采用Agena MassARRAY平台对14个候选miRNA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进行检测,并利用卡方检验分析不同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VPA抗癫痫疗效的关系。结果MIR5090 rs3823658 GA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中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未有效控制组(30.61%vs.13.51%,P<0.05),且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GA基因型是VPA疗效的保护因素(OR=3.187,P<0.05),可解释6.2%的个体差异。MIR8063 rs7183051显性模型GG/GA+AA在2组间的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GA+AA基因型在有效控制组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未有效控制组(31.96%vs.15.38%,P<0.05)。除此之外,本研究未发现其余单核苷酸多态性与VPA疗效的相关性。结论MIR5090 rs3823658 GA基因型可能是癫痫患者中VPA疗效的保护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 丙戊酸 基因多态性 癫痫 疗效
原文传递
胚胎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友浩 周祎 +1 位作者 王雪丁 黄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1-474,共4页
胚胎基因编辑是指利用核酸酶对胚胎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的基因修饰。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对遗传性疾病研究不断深入,胚胎基因编辑被认为是未来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理想手段。然而,基因编辑技术除了伦理学问题,技术上亦存在显著缺... 胚胎基因编辑是指利用核酸酶对胚胎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的基因修饰。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革新与对遗传性疾病研究不断深入,胚胎基因编辑被认为是未来治疗遗传性疾病的理想手段。然而,基因编辑技术除了伦理学问题,技术上亦存在显著缺陷如脱靶效应、嵌合体等问题。本文就胚胎基因编辑在遗传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及主要问题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胚系 遗传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