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尺度整合视角下伊犁河谷地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以昭苏县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月娇 李祥 +3 位作者 王月健 姚秀秀 邹业弘 徐蓓蕾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8181-8192,共12页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差异,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出现了空间结构错位脱节的问题。从整合视角出发,尝试整合伊犁河谷地区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构建昭苏... 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是一种协调区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途径。由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差异,不同等级的行政区在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中出现了空间结构错位脱节的问题。从整合视角出发,尝试整合伊犁河谷地区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构建昭苏县生态安全格局。首先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确定生态源地,再构建综合阻力面并采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研究结果显示,整合州级和县级两级尺度昭苏县共确定了24个生态源地,面积2504.47km^(2),主要分布于昭苏中部盆地以及北部、南部山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草地和林地;识别生态廊道50条,总长度200.17km。与单一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相比,整合不同尺度构建生态安全格局能显著改善区域生境破碎化的问题,提高区域景观连通性。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整合不同尺度下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的技术框架,研究结果可为伊犁河谷地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源地 生态廊道 整合视角 伊犁河谷 昭苏县
下载PDF
基于根本原因分析法的不良事件改进 被引量:22
2
作者 王跃建 曾勇 +3 位作者 章成国 陈国强 廖珊 周之昊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年第3期7-8,共2页
成立RCA小组,对两起给药错误事件展开根本原因分析,梳理流程,针对性提出改进方案。两起不良事件发生均有多种影响因素,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及电脑程序缺陷等。其中,电脑程序缺陷是根本原因,通过改进,完善了软件程序,避免了类似事件... 成立RCA小组,对两起给药错误事件展开根本原因分析,梳理流程,针对性提出改进方案。两起不良事件发生均有多种影响因素,包括医生、护士、药剂师及电脑程序缺陷等。其中,电脑程序缺陷是根本原因,通过改进,完善了软件程序,避免了类似事件的再发生。认为RCA是分析不良事件,提高医疗安全水平的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例 不良事件 根本原因分析 流程再造
下载PDF
应用PDCA提高患者满意度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润钿 王跃建 +4 位作者 陈书人 章成国 赵伟成 黄慧勇 吕姬婷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年第3期9-11,共3页
满意度评价是对传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补充和完善。患者满意度评价是医院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内容。针对第三方评价中患者满意度低的现状,引入FOCUS-PDCA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在详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开... 满意度评价是对传统医疗服务质量评价的补充和完善。患者满意度评价是医院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内容。针对第三方评价中患者满意度低的现状,引入FOCUS-PDCA进行质量持续改进。在详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完善管理组织架构,开展内容多样的培训,全面开展满意度体系建设,狠抓整改措施落实。通过科学管理,实现了患者满意度的全面提升,在广东省第三方满意度测评中从排名第54位一跃成为榜首,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患者 满意度
下载PDF
应用PDCA促进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曾勇 王跃建 +3 位作者 章成国 陈国强 杨晓莹 蒋向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8年第3期4-6,共3页
针对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率低的现状,引入PDCA循环进行项目改进。对多学科协作诊疗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制度不完善、积极性不高、认识不足3大真因,分别制定对策进行整改,包括完善制度与流程、落实奖励、加强培训等。使多学科协作... 针对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率低的现状,引入PDCA循环进行项目改进。对多学科协作诊疗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制度不完善、积极性不高、认识不足3大真因,分别制定对策进行整改,包括完善制度与流程、落实奖励、加强培训等。使多学科协作诊疗开展率从5.57%提高至9.42%,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理念,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 多学科协作诊疗 开展
下载PDF
以医院评价促规范化管理的实践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王跃建 曾勇 +2 位作者 章成国 张秀平 蒋向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19年第6期61-64,共4页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佛山市一医院)从2013年至今,以三甲复评为抓手,通过全省首家“三甲复评”,历经国家卫计委“全面质量管理评价”现场调研,举办医院管理品质持续改进示范医院现场观摩会,开启了“三甲复评”后医院管理...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佛山市一医院)从2013年至今,以三甲复评为抓手,通过全省首家“三甲复评”,历经国家卫计委“全面质量管理评价”现场调研,举办医院管理品质持续改进示范医院现场观摩会,开启了“三甲复评”后医院管理新模式-持续改进;以医院评审评价为抓手,推动医院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级医院评审 评审评价 质量改进 规范化
下载PDF
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的不良反应观察 被引量:5
6
作者 于青青 唐隽 +2 位作者 王跃建 许玉霞 刘美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0期235-238,245,共5页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R)患者使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不良反应,探索SCIT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8年9月使用阿罗格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SCIT治疗的362例患者,观察局... 目的 观察变应性鼻炎(AR)患者使用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特异性皮下免疫治疗(SCIT)的不良反应,探索SCIT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6年6月~2018年9月使用阿罗格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进行SCIT治疗的362例患者,观察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不良反应的表现、全身不良反应与患者注射剂量及年龄、性别、合并哮喘的关系.结果 362例患者中轻度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1%,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其中轻度全身反应发生率为7.7%,中度、严重全身反应发生率均为0.6%,无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大多发生在剂量递增阶段中后期及维持治疗阶段早期.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男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全身不良反应主要发生于5~11岁,占全身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56.3%,伴有哮喘患者与不伴哮喘患者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14岁与>14岁患者呼吸道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R患者标准化尘螨变应原制剂SCIT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多为轻度局部反应,全身反应多为轻中度,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多发生于伴有哮喘的儿童,哮喘控制稳定、每次注射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仔细的风险评估、以及优化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尘螨 变应原制剂 变应性鼻炎 不良反应 皮下免疫治疗
下载PDF
局部变应性鼻炎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于青青 唐隽 +2 位作者 王跃建 刘美华 王凯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2期227-231,共5页
目的探讨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局部变应性鼻炎(LAR)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耳鼻喉科门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sIgE)均为阴性、屋尘螨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NAPT)阳... 目的探讨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局部变应性鼻炎(LAR)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年12月~2016年12月耳鼻喉科门诊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和血清变应原特异性IgE检测(sIgE)均为阴性、屋尘螨变应原鼻黏膜激发试验(NAPT)阳性的26例LAR患者给予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CIT),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12、18、24、36个月时进行症状评分、用药评分、生活质量评分、NAPT检查,对治疗前与治疗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2例患者完成了3年的免疫治疗,脱落了4例,SCIT治疗6、12、18、24、36个月时的症状总评分、用药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100%(22/22)的观察组患者耐受了基线浓度的激发液、77%(17/22)的患者耐受了比基线浓度高10倍或以上浓度的激发液。使用同等浓度激发液,治疗结束时LAR患者激发试验鼻阻力、症状评分平均值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例LAR患者3年共注射946次,其中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2%(4/946),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7%(12/946)。结论具有典型AR病史和症状,但SPT和血清sIgE阴性的患者,结合变应原NAPT检查阳性,可确诊为LAR。局部变应性鼻炎屋尘螨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变应性鼻炎 皮下特异性免疫治疗 屋尘螨 临床效果 鼻黏膜激发试验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期间一种新的延误注射剂量调整方案在变应性鼻炎皮下免疫治疗中的应用
8
作者 于青青 唐隽 +3 位作者 王跃建 王凯 刘悦胜 刘美华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2年第12期775-779,共5页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一种新的延误注射剂量调整方案在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常规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01-01~2020-06-01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广东省佛山... 目的探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简称新冠感染)疫情期间一种新的延误注射剂量调整方案在尘螨过敏变应性鼻炎(AR)患者常规皮下免疫治疗(subcutaneous immunotherapy,SCIT)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20-01-01~2020-06-01新冠感染疫情期间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行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的AR患者,将其数量与2017~2019年同期延误注射的AR患者数量进行比较;并将2020-01-01~2020-06-01疫情期间不伴哮喘的早期延误注射患者(剂量累加阶段延误2~4周以及维持阶段延误6~8周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采用本团队设计的新剂量调整方案,对照组采用阿罗格常规SCIT参考剂量调整方案,比较两组患者剂量调整时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剂量调整前及调整后治疗6个月时患者鼻眼部总症状评分、药物评分差异;患者对所采用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结果2020-01-01~2020-06-01疫情期间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患者共83例,显著高于2017~2019年同期数量。疫情期间不伴哮喘且完成连续6个月及以上治疗的早期延误注射患者60例,共发生72次延误注射,其中观察组30例,共发生37次延误注射,对照组30例,共发生35次延误注射,两组延误注射患者进行剂量调整时均无严重局部不良反应发生,全身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6);两组患者剂量调整前、调整后6个月时症状总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24,P=0.773),相应时间的药物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93,P=0.571);观察组对新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参考剂量调整方案的满意度评分(P=0.000)。结论疫情期间阿罗格常规SCIT延误注射患者数量明显高于往年同期;新剂量调整方案在延误注射患者中应用安全性高、满意度评分高,其安全性、调整后短期临床疗效与参考剂量调整组相当。当延误时间在一定范围内,当次注射可以重复使用末次耐受剂量,将注射液平分两臂先后注射,之后常规步伐继续免疫治疗,避免减量、重新剂量累加的过程,达到治疗效率和安全性的良好平衡,但该方案仅适用于很好耐受末次注射剂量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皮下 免疫疗法 药物相关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剂量调整 延误注射
下载PDF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耕地扩张差异与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廖娜 王月健 +5 位作者 徐海量 樊自立 张正勇 姚俊强 张青青 黄燕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08-1017,共10页
新疆现代绿洲是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兵团农场耕作和地方家庭承包)下团镇绿洲耕地长期扩张的真实写照。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垦区144团与玛纳斯县兰州湾镇为例,首先基于1958—2018年的6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分析了团镇... 新疆现代绿洲是两种不同经营模式(兵团农场耕作和地方家庭承包)下团镇绿洲耕地长期扩张的真实写照。本文以玛纳斯河流域石河子垦区144团与玛纳斯县兰州湾镇为例,首先基于1958—2018年的6期影像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分析了团镇耕地的扩张过程;进而采用多元逐步回归等方法,分析了兵团与地方绿洲扩张的驱动力;最后从全流域绿洲扩张的角度出发,结合绿洲扩张模型,测算了绿洲耕地的适宜规模。结果表明:144团与兰州湾镇的耕地面积均大幅增加,扩张的耕地主是由草地、林地转化而来;兵团耕地扩张的核心驱动因子为节水灌溉面积、水资源径流量、农牧业平均收入;地方则为人均GDP、农牧业平均收入、农业生产总值。流域的耕地面积远超适宜规模,生态安全隐患已经凸显。建议流域的各级政府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和建设要求,统筹推进流域的综合开发;加快构建现代土地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划定生态红线,严格限定绿洲的扩张规模,促进兵团与地方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坚持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地”,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防控沙漠化对绿洲的威胁;推行土壤退化治理与土地整治相结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潜力,从而实现绿洲耕地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绿洲扩张 兵团农场 建制镇 驱动力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及用水效率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艾克热木·阿布拉 王月健 +2 位作者 凌红波 徐海量 周海鹰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2-120,共9页
水资源的利用影响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本文采用水文频率分析法、DEA模型等,并基于1960-2016年实测水文资料,科学分析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近56年来,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径... 水资源的利用影响着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因此,本文采用水文频率分析法、DEA模型等,并基于1960-2016年实测水文资料,科学分析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和用水效率,结果表明:(1)近56年来,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径流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是1990年后,源流的径流呈显著增加趋势;而干流的上游径流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中、下游的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2)塔里木河上游三源流径流的增加是由于山区气温升高和降水增加的效应,而干流由于人类大规模的垦荒、引水导致来水呈减少的趋势;(3)塔里木河流域整体用水效率不高,2015、2016年水资源用综合效率的平均值分别为0.769、0.701,2005-2016年间流域平均全要素生产率(TFP)仅为0.9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流域 DEA模型 水资源利用
下载PDF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 o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Ebinur Lake Basin, Northwest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wang yuejian GU Xinchen +2 位作者 YANG Guang YAO Junqiang LIAO Na 《Journal of Arid Land》 SCIE CSCD 2021年第6期581-598,共18页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x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ave influenced the global water cycle.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use have degraded the watershed ecosystem of the Ebinur Lake B... Changing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ex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have influenced the global water cycle.In recent years,significant changes in climate and land use have degraded the watershed ecosystem of the Ebinur Lake Basin in Xinjiang,Northwest China.In this paper,variations of runoff,temperature,precipitation,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lake area,socio-economic water usage,groundwater level and water quality in the Ebinur Lake Basin from 1961 to 2015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 by the Mann-Kendall test methods(M-K)mutation test,the cumulative levelling method,the climate-sensitive method and land-use change index.In addition,we evaluated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water quality.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from 1961 to 2015,despite a decrease in reference evapotranspiration.The Wenquan station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human activities as it is situated at a higher altitude.Runoff at this statio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ith climate warming.In contrast,runoff at the Jinghe station was severely affected by numerous human activities.Runoff decreased without obvious fluctuations.The contributions of climate change to runoff variation at the Jinghe and Wenquan stations were 46.87%and 58.94%,respectively;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were 53.13%and 41.06%,respectively.Land-use patterns in the basin have changed significantly between 1990 and 2015: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ed lands,saline-alkali land,bare land,cultivated land,and forest land have expanded,while areas under grassland,lake,ice/snow and river/channel have declined.Human activities have dramatically intensified land degradation and desertification.From 1961 to 2015,both the inflow into the Ebinur Lake and the area of the lake have declined year by year;groundwater levels have dropped significantly,and the water quality has deteriorat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In the oasis irrigation area below the runoff pass,human activities mainly influenced the utilization mode and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s.Changes in the hydrology and quantity of water resources were driven primarily by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cultivated land and oasis,as well as 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 projects.After 2015,the effects of some ecological protection projects were observed.However,there was no obvious sign of ecological improvement in the basin,and some environmental problems continue to persist.On this basis,this study recommends that the expansion of oasis should be limited according to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ocal water bodies.Moreover,in order to ensure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of the basin,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oasis area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resources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mate change human activities RUNOFF water resources groundwater level climate-sensitive method Ebinur Lake Basin
下载PDF
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疗效及安全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王凯 王跃建 +5 位作者 肖平 于青青 刘美华 白晶 施思斯 唐隽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2-436,共5页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完成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尘螨致敏AR患者,行彩超引导下颈部淋巴结免疫治疗共3次,每次50Tu(阿罗格螨变应原注射液)。详细记录患者治疗... 目的:探讨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变应性鼻炎(AR)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完成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尘螨致敏AR患者,行彩超引导下颈部淋巴结免疫治疗共3次,每次50Tu(阿罗格螨变应原注射液)。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后鼻部及眼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药物评分以及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情况,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81例尘螨致敏AR患者治疗前鼻部症状评分为7.00±1.65,经颈部淋巴结免疫治疗1、2、3次后鼻部症状评分分别为4.37±1.88、4.26±1.80、4.22±1.80,完成治疗1年后症状评分为4.09±2.10,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为53.68±9.28,治疗完成1年后生活质量评分为23.01±1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药物评分为3.27±1.17,治疗完成1年后药物评分为1.0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1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及随访1年仅有8例发生轻微局部不良反应,均未发生全身不良反应。结论:颈部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能显著缓解尘螨致敏AR患者的症状,治疗有效且安全性高,并极大程度地缩短了免疫治疗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结 免疫治疗 鼻炎 变应性
原文传递
颈源性纵隔脓肿手术切开概率增加的危险因素分析
13
作者 汤苏成 王跃建 陈伟雄 《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 CAS 2019年第4期87-91,共5页
目的探讨颈源性纵隔脓肿手术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从而更好地判断颈源性纵隔脓肿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头颈部感染导致纵隔脓肿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 目的探讨颈源性纵隔脓肿手术机会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从而更好地判断颈源性纵隔脓肿手术治疗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7年8月头颈部感染导致纵隔脓肿的61例患者临床资料,经Wilcoxon秩和检验得出影响住院时间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颈源性纵隔脓是否需要手术并延长住院时间的危险因素。结果纵隔脓肿死亡率为16.4%。糖尿病、手术治疗及脓肿最大直径≥3 cm是延长住院时间的因素(P分别为0.002、0.047、0.042)。性别、年龄、白细胞计数、发热、呼吸困难、即时手术与否与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糖尿病、呼吸困难及脓肿最大直径≥3 cm是增加手术治疗风险的临床危险因素(β分别为1.942、3.001、2.369,OR分别为2.565、20.099、10.979)。糖尿病患者药物治疗失败风险是无糖尿病患者的18.147倍(β=2.889,OR=18.147)。脓肿直径≥3 cm的患者药物治疗失败风险是脓肿直径<3 cm患者的57.303 倍(β=4.048,OR=57.303)。结论有糖尿病、存在呼吸困难及脓肿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需手术治疗风险增大,应积极手术干预;对无呼吸困难及脓肿最大直径<3 cm的患者,在经足量有效抗生素治疗下严密监控,可避免手术切开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下脓肿 外科手术 引流术 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佛山市中小学生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于青青 唐隽 +2 位作者 王跃建 许玉霞 刘美华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70-974,共5页
目的:调查佛山市中小学生鼻部、呼吸、皮肤、眼部、食物过敏的情况,分析每种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间相互交叉情况,为学龄儿童变应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参考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课题组核心调查问... 目的:调查佛山市中小学生鼻部、呼吸、皮肤、眼部、食物过敏的情况,分析每种变应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疾病间相互交叉情况,为学龄儿童变应性疾病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参考国际儿童哮喘和变态反应研究课题组核心调查问卷、Europrevall食物过敏调查方案,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方法,对佛山市下辖5个区的10所小学一年级和10所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电子调查表形式,家长知情同意后,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与孩子共同完成问卷,课题组成员后台收集并统计信息。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 166份,有效应答率为95.77%。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佛山市5个区一年级学生变应性鼻炎、哮喘、湿疹、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的患病率分别为13.97%、2.01%、29.29%、5.19%、7.28%,初一年级学生相应疾病的患病率分别为15.99%、2.89%、16.73%、2.46%、6.97%,2个年级5种疾病的患病率男生均高于女生;67.27%的哮喘患者过去12个月内仍有喘息、干咳等呼吸道症状,未诊断哮喘的学生中有24.85%近12个月出现以上呼吸道症状;食物过敏的学生主要过敏食物为虾蟹,其次为牛奶和奶制品、鸡蛋、贝壳类,皮肤瘙痒、皮疹和口腔黏膜肿痛为最常见的过敏症状;母亲有变应性疾病的学生发生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母亲无变应性疾病的学生;城市学生5种变应性疾病的患病率均高于农村学生;变应性疾病学生发生哮喘的比例高于无变应性疾病学生。结论:佛山市中小学生变应性鼻炎、哮喘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湿疹、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最主要的过敏食物为虾蟹、牛奶及奶制品、鸡蛋;67.27%的哮喘学生近12个月内呼吸道症状控制不佳;母亲患有变应性疾病、居住城市的学生患变应性疾病的风险较母亲无变应性疾病、居住农村的学生高;患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变应性鼻炎、湿疹的学生患哮喘的风险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哮喘 调查问卷 学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