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柴达木盆地腹部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演化及油气勘探意义
1
作者 朱超 刘占国 +7 位作者 王波 宫清顺 王艳清 唐鹏程 魏学斌 伍坤宇 唐丽 张娜 《海相油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9-279,共11页
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大量实验分析资料,从现今地层结构、沉降-沉积速率、古水体盐度、岩石组合及沉积相展布、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等方面,论证了柴达木盆地腹部一里坪坳陷与柴西坳陷之间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并通过构造解析和古地貌恢复... 利用露头、钻井、地震及大量实验分析资料,从现今地层结构、沉降-沉积速率、古水体盐度、岩石组合及沉积相展布、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等方面,论证了柴达木盆地腹部一里坪坳陷与柴西坳陷之间发育大型水下古隆起,并通过构造解析和古地貌恢复,分析其演化过程,最后从油气成藏角度阐述了古隆起对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意义。研究表明:①古新世早期,受早喜马拉雅挤压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古隆起雏形,平面上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分隔了其东、西两侧的一里坪坳陷与柴西坳陷;始新世至渐新世,古隆起具有很好的继承性,下干柴沟组沉积时期隆起区最大面积约为3500km^(2);至中新世晚期,受柴西沉积中心向东迁移及南北向物源补给的影响,古隆起演变为宽缓斜坡。②古隆起对油气成储、成烃、成藏具有控制作用:古隆起南北两端近物源区发育规模三角洲砂体,而中心主体区远离物源,处于欠补偿咸化水体环境,发育规模湖相碳酸盐岩储层;受古隆起的分隔影响,西侧柴西坳陷下干柴沟组上段—上干柴沟组已证实发育优质咸化湖相烃源岩,东侧一里坪坳陷可能发育有效烃源岩;古隆起是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可作为下一步有利勘探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隆起 柴西坳陷 一里坪坳陷 构造演化 油气勘探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羌塘盆地上三叠统—下侏罗统海相页岩油特征及发现意义
2
作者 沈安江 付小东 +13 位作者 张建勇 魏学斌 胡安平 王剑 熊绍云 付修根 谢渊 刘思琪 李茜 王鑫 贺训云 乔占峰 郑剑锋 段军茂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62-974,共13页
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和浅钻在中生界海相地层发现了页岩油显示。基于露头、岩心样品系统分析测试,研究了海相页岩沉积发育条件与特征,评价了地球化学与储集特征。研究了中生界海相页岩油发育特征,取得以下认识:①羌塘盆地发育下侏罗统... 羌塘盆地油气地质调查和浅钻在中生界海相地层发现了页岩油显示。基于露头、岩心样品系统分析测试,研究了海相页岩沉积发育条件与特征,评价了地球化学与储集特征。研究了中生界海相页岩油发育特征,取得以下认识:①羌塘盆地发育下侏罗统曲色组和上三叠统巴贡组两套海相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由纹层状页岩夹块状泥岩构成。曲色组纹层状富有机质泥页岩位于该地层下部,厚度为50~75 m,主要分布于南羌塘和北羌塘中西部。巴贡组纹层状富有机质泥页岩位于地层中部,厚度为250~350 m,在南北羌塘均有分布。②两套纹层状富有机质泥页岩页理发育,同时发育多种类型的微孔隙和微裂缝,脆性矿物含量平均70%,可压裂性强,孔隙度均值5.89%,储集物性好,达到中等—好的页岩油储集层标准。③曲色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Ⅱ1和Ⅱ2型有机质,TOC均值8.34%,氯仿沥青“A”含量均值0.66%,残余生烃潜量(S1+S2)均值29.93 mg/g,R_(o)值0.9%~1.3%,达到优质烃源岩标准。巴贡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为混合型有机质,TOC值为0.65%~3.10%,R_(o)值1.17%~1.59%,达到中等烃源岩标准。④4口井深50~250 m浅钻分别在巴贡组下部井深50~90 m井段和曲色组中部井深30~75 m井段的有机质泥页岩中见油花,原油饱和烃含量高,结合露头和浅钻样品分析测试确认巴贡组和曲色组发现海相页岩油,其中,巴贡组好的页岩油段位于剖面下部18—20层,S0+S1值大于1 mg/g的泥页岩厚206.7 m,S0+S1值最高1.92 mg/g,均值1.81 mg/g;曲色组好的页岩油段位于剖面下部4—8层,S0+S1值大于1 mg/g的泥页岩厚58.8 m,S0+S1值最高6.46 mg/g,均值2.23 mg/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页岩油 上三叠统巴贡组 下侏罗统曲色组 毕洛错地区 石油沟地区 羌塘盆地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overy significance of the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marine shale oil in Qiangtang Basin,China
3
作者 SHEN Anjiang FU Xiaodong +13 位作者 ZHANG Jianyong wei xuebin HU Anping WANG Jian XIONG Shaoyun FU Xiugen XIE Yuan LIU Siqi LI Xi WANG Xin HE Xunyun QIAO Zhanfeng ZHENG Jianfeng DUAN Junm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105-1119,共15页
Mesozoic marine shale oil was found in the Qiangtang Basin by a large number of hydrocarbon geological surveys and shallow drilling sampling.Based on systemat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utcrop and cor... Mesozoic marine shale oil was found in the Qiangtang Basin by a large number of hydrocarbon geological surveys and shallow drilling sampling.Based on systematic observation and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outcrop and core samples,the deposition and development condi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hale are revealed,the geochemical and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of marine shale are evaluated,and the layers of marine shale oil in the Mesozoic are determined.The following geological understandings are obtained.First,there are two sets of marine organic-rich shales,the Lower Jurassic Quse Formation and the Upper Triassic Bagong Formation,in the Qiangtang Basin.They are mainly composed of laminated shale with massive mudstone.The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Quse Formation is located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tratum,with a thickness of 50–75 m,and mainly distributed in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 and the central-west of northern Qiangtang Basin.The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stratum,with a thickness of 250–350 m,and distributed in both northern and southern Qiangtang Basin.Second,the two sets of laminated organic-rich shales develop foliation,and various types of micropores and microfractures.The average content of brittle minerals is 70%,implying a high fracturability.The average porosity is 5.89%,indicating good 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to the level of moderate–good shale oil reservoirs.Third,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Quse Formation contains organic matters of types II1 and II2,with the average TOC of 8.34%,the average content of chloroform bitumen'A'of 0.66%,the average residu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potential(S1+S2)of 29.93 mg/g,and the Ro value of 0.9%–1.3%,meeting the standard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The organic-rich shale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contains mixed organic matters,with the TOC of 0.65%–3.10%and the Ro value of 1.17%–1.59%,meeting the standard of moderate source rock.Fourth,four shallow wells(depth of 50–250 m)with oil show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organic shales at 50–90 m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Bagong Formation and 30–75 m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Quse Formation.The crude oil contains a high content of saturated hydrocarbon.Analysis and testing of outcrop and shallow well samples confirm the presence of marine shale oil in the Bagong Formation and the Quse Formation.Good shale oil intervals in the Bagong Formation are observed in layers 18–20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where the shales with(S0+S1)higher than 1 mg/g are 206.7 m thick,with the maximum and average(S0+S1)of 1.92 mg/g and 1.81 mg/g,respectively.Good shale oil intervals in the Quse Formation are found in layers 4–8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section,where the shales with(S0+S1)higher than 1 mg/g are 58.8 m thick,with the maximum and average(S0+S1)of 6.46 mg/g and 2.23 mg/g,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ine shale oil Bagong Formation Upper Triassic Quse Formation Lower Jurassic Biluocuo area Shiyougou area Qiangtang Basin
下载PDF
Development,sand control mechanism 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of beach-bar sandstone in a saline lake basin:A case from the Neogene of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NW China
4
作者 WANG Yanqing LIU Zhanguo +8 位作者 SONG Guangyong ZHU Chao LI Senming WU Yanxiong XIA Zhiyuan SHI Qi JIA Shenglong WANG Zhaobing wei xueb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4期851-864,共14页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outcrops,drilling cores,casting thin sections,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oil/gas shows during drilling,and oil/gas testing results,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salt-lake sediments in the Qingha... Based on the data of field outcrops,drilling cores,casting thin sections,well logging interpretation,oil/gas shows during drilling,and oil/gas testing results,and combined with modern salt-lake sediments in the Qinghai Lake,the Neogene saline lake beach-bars in southwestern Qaidam Basin are studi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development patterns,sand control factors,and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Beach-bar sand bodies are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eogene saline lake basin,and they are lithologically fine sandstone and siltstone,with wavy bedding,low-angle cross bedding,and lenticular-vein bedding.In view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the beach-bar sand bodies are stacked in multiple stages vertically,migratory laterally,and extensive and continuous in NW-SE trending pattern in the plane.The stacking area of the Neogene beach-bar sandstone is predicted to be 3000 km^(2).The water salinity affects the sedimentation rate and offshore distance of beach-bar sandstone,and the debris input from the source area affects the scale and enrichment of beach-bar sandstone.The ancient landform controls the morphology and stacking style of beach-bar sandstone,and the northwest monsoon driving effect controls the long-axis extension direction of beach-bar sandstone.The beach-bars have a reservoir-forming feature of“one reservoir in one sand body”,with thick beach-bar sand bodies controlling the effectiv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and oil-source faults controlling the oil/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irection.Three favorable exploration target zones in Zhahaquan,Yingdong-eastern Wunan and Huatugou areas are propos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reservoir-forming el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aidam Basin NEOGENE saline lake basin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beach-bar sand control mechanism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黑北凹地富钾地下卤水自然蒸发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彭玲玲 魏学斌 +4 位作者 赵为永 刘颖 穆延宗 乜贞 王云生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16,共6页
黑北凹地位于阿尔金山山前,其富钾地下卤水储量巨大,该卤水以钠、氯含量占绝对优势。富钾地下卤水化学组成简单,易于提取,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以该富钾卤水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进行了自然蒸发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卤水经过较长的石盐(... 黑北凹地位于阿尔金山山前,其富钾地下卤水储量巨大,该卤水以钠、氯含量占绝对优势。富钾地下卤水化学组成简单,易于提取,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以该富钾卤水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进行了自然蒸发实验。通过实验发现,卤水经过较长的石盐(NaCl)析出阶段后,分别达到光卤石(KCl·MgCl2·6H2O)和水氯镁石(MgCl2·6H2O)析出阶段,最后蒸干于南极石阶段,其析盐顺序为石盐—光卤石—水氯镁石—南极石;其中钾只以光卤石矿物析出,且析出阶段比较集中,在整个蒸发过程中氧化硼(B2O3)和锂则都在卤水中浓缩富集,没有析出。根据卤水蒸发过程中的析盐规律,其与K^+,Na^+,Mg^2+∥Cl^--H2O(25℃)介稳相图相符,蒸发过程中的体系变化趋势为液相体系点在石盐相区逐渐向远离石盐相点的方向移动,到达石盐与钾石盐共饱线后沿此线向石盐、钾石盐、光卤石共饱点移动,后沿石盐、光卤石共饱线移动,最终蒸干于石盐、光卤石、水氯镁石共饱点。经过对整个蒸发过程中卤水pH及密度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指出可以通过pH及密度的变化来控制卤水的制卤过程。通过该蒸发实验研究,将为黑北凹地地下卤水的提钾工艺实验和后期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北凹地 富钾地下卤水 自然蒸发 钾盐 相图 析盐规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发育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艳清 刘占国 +3 位作者 杨少勇 魏学斌 李森明 吴颜雄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0-71,共12页
英雄岭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先后发现了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英东等多个新近系油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为了拓展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粒度测试等资料的综... 英雄岭构造带位于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先后发现了狮子沟、花土沟、油砂山、英东等多个新近系油气田,是柴达木盆地石油勘探的主战场。为了拓展英雄岭构造带新近系碎屑岩岩性油气藏勘探领域,通过野外露头、钻井岩心、粒度测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明确新近系碎屑岩发育滨浅湖滩坝、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两种类型砂体。在湖退沉积背景下,受西部物源控制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逐步向湖盆进积,北西—南东向斜列式分布的滨浅湖滩坝砂体向湖盆迁移;上干柴沟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以西地区,滩坝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下油砂山组辫状河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发育在构造带西翼及核部,滩坝砂体分布在构造带核部及东翼。构造演化特征表明,新近系上干柴沟组、下油砂山组沉积时期储层砂体分布在斜坡区,而现今的英雄岭构造带为新近系狮子沟组沉积末期形成的晚期反转构造,早期沉积的砂体在构造反转背景下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圈闭、砂岩透镜体岩性圈闭,是寻找规模岩性油藏的有利勘探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英雄岭构造带 新近系 碎屑岩 油气勘探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咸化湖盆碳酸盐岩类型及发育特征 被引量:6
7
作者 王艳清 宋光永 +6 位作者 刘占国 李森明 魏学斌 夏志远 王鹏 朱超 邢超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类型特征及发育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取芯、显微结构特征等资料,按照碳酸盐岩成因分类法,对碳酸盐岩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即生物成因和机械-... 为了明确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湖相碳酸盐岩类型特征及发育规律,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取芯、显微结构特征等资料,按照碳酸盐岩成因分类法,对碳酸盐岩类型进行划分。结果表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两种成因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即生物成因和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生物成因碳酸盐岩为藻灰/云岩类;机械-化学复合成因碳酸盐岩为颗粒灰/云岩类和泥晶灰/云岩。柴达木盆地碳酸盐岩发育颗粒滩-灰/云坪、颗粒滩(鲕粒滩)-藻丘、藻席-灰/云坪、颗粒滩-藻丘(席)-灰/云坪4种类型组合样式;灰/云坪储层在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大面积分布,颗粒滩储层分布于水体较浅、水动力条件相对较强的滨浅湖亚相带中,藻丘(席)分布在滨浅湖亚相内的清水、富氧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新生代 咸化湖盆 碳酸盐岩
下载PDF
偏高岭土矿渣地聚合物固井水泥浆体系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陈杰彬 杨浩 +4 位作者 魏学斌 温玉峰 王思怡 王卓懿男 孙桂一 《非常规油气》 2022年第2期106-111,共6页
地聚合物比现有的油井水泥性能优越,是常规固井水泥的替代品,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地聚合物固井水泥浆体系。为了研发出一套成熟的地聚合物固井水泥浆体系,针对地聚合物在配比设计和制备理论不成熟的问题,开展了碱激发剂(氢氧化钠与速溶... 地聚合物比现有的油井水泥性能优越,是常规固井水泥的替代品,但是目前没有成熟的地聚合物固井水泥浆体系。为了研发出一套成熟的地聚合物固井水泥浆体系,针对地聚合物在配比设计和制备理论不成熟的问题,开展了碱激发剂(氢氧化钠与速溶硅酸钠)和原材料偏高岭土与矿渣的配比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优选出地聚合物碱激发剂及最优配比。结果表明复配NaOH和速溶硅酸钠作碱激发剂比NaOH或速溶硅酸钠单独作碱激发剂对地聚合物抗压强度的影响大,原材料偏高岭土和矿渣的质量比不同也影响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当选用5%NaOH与5%速溶硅酸钠作碱激发剂,偏高岭土和矿渣的质量比为2∶8时,制备到的偏高岭土矿渣地聚合物抗压强度最佳,在自然条件下养护3天后抗压强度可达到28.68 MPa。以上成果认识,对地聚合物应用于井下固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聚合物 碱激发剂 偏高岭土 矿渣 抗压强度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历程与启示 被引量:5
9
作者 魏学斌 沙威 +4 位作者 沈晓双 司丹 张国卿 任世霞 杨梅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02-311,共10页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 回顾1954年至今柴达木盆地油气勘探艰苦曲折的历程,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和复杂性。20世纪50—60年代,在技术手段十分有限的条件下,勘探基本以地面地质调查和浅层勘探为主,发现了冷湖等十余个浅层油田;20世纪70—80年代,开展模拟地震勘探。技术的进步促使勘探向中深层和东部扩展,不仅发现亿吨级尕斯库勒油田,还揭开了盆地东部大气田勘探的序幕;20世纪90年代,勘探进入瓶颈期,主要依靠深化地质研究和精细评价增储上产;进入21世纪,勘探向多领域、多类型发展,逐步形成了青藏高原咸化湖盆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实现了油气勘探持续突破和储量快速增长,整个勘探过程可归纳为浅层发现、深层突破、坚持探索和快速发展4个勘探阶段。重点剖析了昆北、英东、东坪—尖北、扎哈泉和英西5个油气田的勘探成功实例,科技理论的创新、勘探思路的转变和勘探技术的进步对勘探突破具有指导意义,以期对以后油气勘探开发工作有一定的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昆北油田 英东油田 扎哈泉油田 英西油田 尕斯库勒油田 咸化湖盆
下载PDF
青海省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矿床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为永 魏学斌 +8 位作者 雷涛 崔俊 江小青 陈宏民 马凤春 沙威 杨梅 赵则 秦九妹 《能源与环保》 2021年第5期39-45,共7页
深层卤水是国家稀缺资源,在青海省南翼山构造资源量巨大,且与常规油气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密切相关。得益于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南翼山构造具有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的设备、资料、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该区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有利... 深层卤水是国家稀缺资源,在青海省南翼山构造资源量巨大,且与常规油气在成因和空间分布上密切相关。得益于半个多世纪的油气勘探,南翼山构造具有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的设备、资料、技术和人才优势,在该区开展深层卤水勘查与评价有利于缓解国家钾盐和能源短缺的局面。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南翼山构造深层卤水化学特征及分布规律的研究,发现该区深层卤水矿化度高,水质好,含有很高浓度的锂、钾、硼等微量元素,并且碘、溴、铯、铷等元素的工业品位也较高,且该区卤水资源分布范围广、资源量大,水层纵向上分布密集,横向上分布连片,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利用分析试验、测井解释、地震反演、油藏分析等方法,掌握了深层卤水的矿床特征和纵横向分布规律,可为柴达木盆地类似构造的深层卤水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翼山 深层卤水 矿床特征 分布规律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铀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有利区预测 被引量:2
11
作者 魏学斌 杨梅 +3 位作者 王铎 赵为永 李叶平 赵志猛 《能源与环保》 2022年第3期74-80,共7页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还蕴藏金属铀稀有伴生矿体。针对该地区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岩性岩相、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等问题,采用地质、沉积、测井、物探等“油铀兼探”的找矿思路理论方法,在分析过往油气和铀矿勘查成果的... 柴达木盆地柴西南区不仅油气资源丰富,还蕴藏金属铀稀有伴生矿体。针对该地区构造特征、沉积演化、岩性岩相、地球化学、水文地质等问题,采用地质、沉积、测井、物探等“油铀兼探”的找矿思路理论方法,在分析过往油气和铀矿勘查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油田钻孔资料“二次解释利用”,配套实施铀验证孔钻探,进行了沉积演化、岩性岩相、水文地质、铀矿化、铀赋存特征等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在柴西南区圈定出2个规模铀成矿有利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柴西南区铀源充足,有利相带砂体发育,“补—径—排”体系条件完善,具备形成规模铀矿床的优越地质条件,具有为实现柴达木盆地砂岩型铀矿找矿突破指明方向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西南区 铀矿 地质特征 成矿预测 油铀兼探
下载PDF
南羌塘盆地BK4井曲色组油页岩生物标志物异常组合现象及意义
12
作者 魏学斌 张小军 +7 位作者 张世铭 盛军 伍坤宇 马新民 郭笑 魏巍 王朴 苟迎春 《天然气地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7-343,共17页
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是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成熟度的综合反映。对南羌塘盆地BK4井曲色组油页岩的研究表明,显微组分组成中,存在较丰富的高等植物生源输入物,如镜质组、惰性组和壳质组,同时也存在较高丰富的无定形有机... 生物标志物的组合特征,是烃源岩沉积环境、有机质来源和有机质成熟度的综合反映。对南羌塘盆地BK4井曲色组油页岩的研究表明,显微组分组成中,存在较丰富的高等植物生源输入物,如镜质组、惰性组和壳质组,同时也存在较高丰富的无定形有机质,主要为腐殖无定形体。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剖析表明,在化合物的来源特征上,具有高等植物来源意义的化合物的丰度较低,但与细菌生源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丰度较高。在与沉积环境有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组成与分布上,部分化合物表现为“海相或盐湖相”烃源岩的分布特点,如低的Pr/Ph值、高丰度的芳构化甲藻甾烷和硫芴系列化合物等。但在具有这些特征的烃源岩中,却含有异常高丰度的重排甾烷、高丰度的C29Ts和极低丰度的伽马蜡烷,也表现出一定的异常性;油页岩中高丰度细菌生源化合物的出现,说明生物化学作用阶段,细菌微生物的作用对生物标志物组合面貌具有重要影响。陆生和水生有机质来源和堆积过程的差异及生物化学作用过程的差异,可能是造成生物标志物异常组合现象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异常组合 沉积环境 油页岩 曲色组 南羌塘盆地
原文传递
柴达木盆地英雄岭构造带新生代隆升过程与油气成藏效应
13
作者 魏学斌 马新民 +4 位作者 杨梅 盛军 王铎 魏巍 施奇 《特种油气藏》 CAS 2024年第2期19-27,共9页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周缘蕴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构造带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初始隆升时间认识不统一、形成过程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通过构造解析、构造演化、构造模拟、埋藏史与生烃史恢复等手... 英雄岭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内部最大的正向构造单元,构造带及周缘蕴育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针对构造带地质结构认识不清、初始隆升时间认识不统一、形成过程和机制不明确等问题,通过构造解析、构造演化、构造模拟、埋藏史与生烃史恢复等手段,以钻井和连片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以时间为主线,以构造活动期次为节点,以主干地震剖面为纲,以具体构造为目,从几何学和运动学方面揭示英雄岭构造带三维空间结构和形成过程。研究表明:英雄岭构造带空间上具有南北分带展布、东西分段相接、垂向上下分层叠置的特征;新生代以来构造带演化经历了古近纪断坳、新近纪早期初始隆升和新近纪晚期—第四纪调整定型3个阶段,演化过程具有自南向北、自西向东逐次扩展的特点,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紧密相关;青藏高原隆升背景下特殊的盆地边界条件、内部结构和应力场变换可为英雄岭构造带成藏模式建立和下一步有利勘探方向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成藏模式 成盆动力 英雄岭构造带 柴达木盆地
下载PDF
英东油田成藏条件及勘探开发关键技术 被引量:11
14
作者 马达德 陈琰 +4 位作者 夏晓敏 魏学斌 吴颜雄 袁莉 何柳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30,共16页
英东油田是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通过对英东油田的地质再认识,对成藏条件及技术难题进行了攻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位于柴西地区茫崖生烃凹陷,油源条件丰富,新近... 英东油田是柴达木盆地单个油藏储量规模最大、丰度最高、物性最好、开发效益最佳的整装油气田。通过对英东油田的地质再认识,对成藏条件及技术难题进行了攻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英雄岭地区位于柴西地区茫崖生烃凹陷,油源条件丰富,新近系油砂山组以宽缓的三角洲前缘—滨浅湖沉积为主,砂、泥岩纵向交替出现,砂体分布广泛且物性较好,泥岩为主要盖层,与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形成一套完整的下生上储式生-储-盖组合;英东地区的大型滑脱断层沟通了古近系优质烃源岩和中、浅层构造圈闭,使早期聚集的油气藏发生调整,同时后期形成的油气持续运聚,深、浅层断裂形成"接力式"输导,在浅层晚期形成的构造圈闭中聚集成藏;中、浅层断层具备良好的侧向封堵性能,有利于油气的保存。针对英东地区复杂的地形地貌和油藏特征,形成了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技术,为落实油气勘探目标奠定了基础。针对英东油田含油气井段长、流体识别难度大等问题,建立了长井段多油气水系统油藏开发模式、多条件约束复杂断块地质建模技术。通过明确英东油田的成藏机理,攻克工程复杂关键技术,为实现英东油田的高效开发和增储上产提供了重要的地质理论支撑和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构造运动 成藏模式 三维地震 断块油藏 高效开发 英东油田 柴达木盆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