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另选30只C57BL/6小鼠为对照组,普通...目的研究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另选30只C57BL/6小鼠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在喂养的第10、16、22、28及34周,取眼球血监测小鼠血脂水平;取小鼠腹主动脉作为标本,包埋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管壁形态;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壁中ROCK1、MMP2、TGF-β1的表达;使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测量切片中血管壁厚度、斑块面积、血管壁中ROCK1、MMP2及TGF-β1的表达量。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ROCK1与血管壁厚度及斑块面积、MMP2、TGF-β1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在喂养第10、16、22、28及34周,实验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喂养第16周起,实验组小鼠血管内均有斑块形成,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斑块面积和血管壁厚度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壁内ROCK1的表达逐步增高,其表达与斑块面积及血管壁厚度呈正相关(r=0.821,0.730;P<0.05)。线性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显示,ROCK1与MMP2、TGF-β1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1,0.906;P<0.05)。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存在ROCK1蛋白的表达,且表达量随着血管壁厚度增加而增高,ROCK1的表达与MMP2、TGF-β1呈显著正相关性。鉴于ROCK1蛋白的致血管痉挛作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可能易于痉挛,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 探究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白三烯B4(LTB4)及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 按简单随机化分组法将2021年3月至2023年9月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采用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治疗,对照组采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Ⅱ),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急性发作次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肺功能指标、血清TIMP-1、LTB4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结果 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7.78%)(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性发作次数[(0.98±0.12)次]低于对照组[(1.11±0.19)次](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和动脉血氧分压(Pa O_(2))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FEV_1、FVC、PEF、Pa O_(2)[分别为(2.88±0.41) L、(3.21±0.33) L、(60.13±5.23) L·min^(-1)、(77.17±2.34) mm Hg(1 mm Hg≈0.133 k Pa)]高于对照组[分别为(2.62±0.43) L、(2.94±0.40) L、(57.27±5.27) L·min^(-1)、(75.51±2.20) mm Hg](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的血清TIMP-1、LTB4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 CO_(2))均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TIMP-1、LTB4、Pa CO_(2)[分别为(58.32±4.10)μg·L^(-1)、(106.56±6.79) ng·L^(-1)、(46.58±2.42) mm Hg]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0.97±4.36)μg·L^(-1)、(110.23±7.57) ng·L^(-1)、(48.43±2.46) mm Hg](P<0.05)。结论 格隆溴铵福莫特罗吸入气雾剂治疗COPD稳定期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血清TIMP-1、LTB4和动脉血气分析指标。
文摘目的研究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ROCK1)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的表达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为实验组,高脂饲料喂养,另选30只C57BL/6小鼠为对照组,普通饲料喂养。在喂养的第10、16、22、28及34周,取眼球血监测小鼠血脂水平;取小鼠腹主动脉作为标本,包埋切片并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血管壁形态;应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血管壁中ROCK1、MMP2、TGF-β1的表达;使用Image Pro Plus 6.0软件测量切片中血管壁厚度、斑块面积、血管壁中ROCK1、MMP2及TGF-β1的表达量。采用SPSS 2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两两比较采用Tukey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与线性回归分析ROCK1与血管壁厚度及斑块面积、MMP2、TGF-β1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在喂养第10、16、22、28及34周,实验组血脂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喂养第16周起,实验组小鼠血管内均有斑块形成,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斑块面积和血管壁厚度不断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壁内ROCK1的表达逐步增高,其表达与斑块面积及血管壁厚度呈正相关(r=0.821,0.730;P<0.05)。线性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显示,ROCK1与MMP2、TGF-β1表达均呈正相关(r=0.801,0.906;P<0.05)。结论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中存在ROCK1蛋白的表达,且表达量随着血管壁厚度增加而增高,ROCK1的表达与MMP2、TGF-β1呈显著正相关性。鉴于ROCK1蛋白的致血管痉挛作用,提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壁可能易于痉挛,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