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
1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李彩虹 邵慰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50-1662,共13页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是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的重要保障。川西藏东交通廊道位于青藏高原东部,穿越世界上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区域工程地质环境复杂。响应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安全需求,以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线性工程沿线为研究区,在分析区域工程地质环境的基础上,选取9个地质环境因子指标,采用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完成了区域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将研究区划分为工程地质条件好、较好、中等和差4个等级。结果显示,活动断裂是最不利的工程地质条件因素,其次是地形起伏度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工程地质条件好的地区远离活动断裂带和深切峡谷,呈块状、条带状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及深切峡谷之间。工程地质条件差的地区主要分布于活动断裂带和高山峡谷区,突出表现为距活动断裂较近,尤其是多条断裂相交或近于相交的地区。研究结果能够为川西藏东交通廊道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地质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工程地质条件 川西藏东交通廊道 层次分析法 重大工程 青藏高原
下载PDF
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的孕灾地质基因与重大工程地质问题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双 王冬兵 +5 位作者 李雪 吴瑞安 唐渊 任三绍 李金秋 罗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5,共14页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 孕灾地质基因是指一定区域所具有的促进地质灾害孕生的内在关键因素。板块构造混杂岩带所处的特殊构造部位决定了其复杂的演化过程和特殊的地质基因。本文在梳理青藏高原构造混杂岩带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其孕灾地质基因,包括活跃的地质构造、复杂的水热条件、混杂的岩性组合、特殊的蚀变软岩和构造岩溶导水通道等,是引发重大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安全风险的根源。结合典型案例,剖析了构造混杂岩带大型滑坡的成因类型主要有三大类:构造控制型、泥质软岩控制型和蚀变蛇绿岩带控制型,其中蚀变蛇绿岩带是构造混杂岩带最具特色的易滑地质结构,具有典型的地质构造与特殊岩性联合控制特征。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工程变形破坏主要有塌方、水平收敛、环向收敛、底鼓和错断等五种模式,黏土化蚀变软岩的不良工程特性是制约构造混杂岩带隧道围岩稳定性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的工程地质理论和灾害风险防控技术难以适应构造混杂岩带大规模工程建设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有待深入研究的关键问题和防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结合带 地质基因 蚀变蛇绿岩带 斜坡地质灾害 隧道稳定性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沙丁麦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3
作者 邱振东 郭长宝 +4 位作者 吴瑞安 简文星 倪嘉伟 张亚楠 闫怡秋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1-463,共13页
沙丁麦古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金沙江断裂的德工—射胆断裂从滑体前部通过,岩体结构破碎,加上区域降雨、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变形强烈,坡体存在失稳滑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金沙江上游重要交通设施等。为探究沙丁麦古滑... 沙丁麦古滑坡位于金沙江上游,金沙江断裂的德工—射胆断裂从滑体前部通过,岩体结构破碎,加上区域降雨、人类活动影响,滑坡变形强烈,坡体存在失稳滑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当地居民生命财产以及金沙江上游重要交通设施等。为探究沙丁麦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及滑坡稳定性等关键问题,本文对沙丁麦古滑坡开展了遥感解译、InSAR形变监测、降雨量数据分析以及滑坡稳定性数值模拟计算等研究,揭示滑坡目前的变形特征,并探讨不同数值模拟工况下的滑坡稳定性。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长约2100 m,宽约1300 m,平均厚度15~20 m,体积为2180×10^(4)~2900×10^(4)m^(3),属于特大型堆积层滑坡。空间上可划分为古滑坡后缘区(I)、古滑坡堆积区(Ⅱ)和强变形区(Ⅲ)三个区域,其中强变形区中包含两个复活变形区(Ⅲ_(1)、Ⅲ_(2))。沙丁麦古滑坡以拉张裂缝、房屋开裂、下错陡坎、局部滑塌等变形现象为主。基于小基线集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SBAS-InSAR)的监测结果显示,沙丁麦古滑坡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可达-51.88 mm/a。结合区域降雨数据的分析结果反映滑坡体累计变形量呈“阶跃”式增长,强降雨是影响滑坡堆积体变形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三维快速拉格朗日分析法(FLAC^(3D))的古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沙丁麦古滑坡的变形模式为牵引式,天然工况下滑坡整体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坡体形变量较小;在极端暴雨工况下滑坡总体上处于不稳定状态,滑坡体变形表现为拉张、剪切破坏,滑动面贯通并发生整体失稳破坏,从而造成严重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上游 沙丁麦 古滑坡 变形监测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川西泸定昔格达地层黏土岩工程地质特性研究
4
作者 李祥 吴瑞安 +4 位作者 郭长宝 倪嘉伟 王炀 李彩虹 宋德光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2-274,共13页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 昔格达地层作为一类特殊的半成岩,具有“见风成粉,遇水成泥”的特性,是工程地质问题与地质灾害的良好孕生载体。以川西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为研究对象,通过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现场与室内岩土测试,分析了其物质组成、微观结构及力学特性,重点研究水作用下其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并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工程地质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①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主要成分为粉细砂、黏土等细粒物质,由薄层黄色和灰色的黏土岩互层产出,具有近水平层理构造。②黄色和灰色黏土岩的物质组成相同,但占比不同,黄色黏土岩的黏粒含量比灰色黏土岩高约12%,方解石含量少约10%,黄色黏土岩的结构更为致密,黏粒间胶结作用更强。③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现场实测渗透系数为3.62×10^(−4)~7.34×10^(−4)cm/s,介于其他地区昔格达地层的黏土岩类–砂岩类之间,这与其天然节理发育、受扰动极易开裂的特性密切相关。④黄、灰色黏土岩的黏聚力均随含水率增加而降低,且含水率越高,降幅越大,内摩擦角与含水率的关系则表现有所不同。⑤不同地区昔格达地层的力学特性对含水率变化的敏感性具有明显差异,其中泸定海子坪昔格达地层黏土岩的水敏性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地层 黏土岩 微观结构 工程地质特性 川西地区
下载PDF
西藏江达圭利大型深层滑坡蠕滑变形特征与稳定性分析
5
作者 刘吉鑫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宋德光 闫怡秋 李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55-1868,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域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深层滑坡,曾多次发生滑坡失稳堵江事件。位于西藏江达县的圭利滑坡为一大型深层古滑坡,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在收集并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综... 青藏高原东缘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该区域发育一系列大型—特大型深层滑坡,曾多次发生滑坡失稳堵江事件。位于西藏江达县的圭利滑坡为一大型深层古滑坡,滑坡空间结构特征复杂、变形强烈。在收集并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综合利用野外地质调查、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测、InSAR形变监测、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圭利滑坡几何特征和蠕滑变形特征进行分析,并揭示其成因和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圭利滑坡在平面上可划分为滑坡后缘区(Ⅰ)和滑坡堆积区(Ⅱ)两部分,其中滑坡堆积区可划分为局部稳定区(Ⅱ_(1))和前缘强变形区(Ⅱ_(2)、Ⅱ_(3)),根据成都理工大学团队钻探数据,钻探揭露的深层滑带埋深分别为64.02 m、57.90 m、54.13 m,滑坡体积约6.55×10^(7)m^(3)。SBAS-InSAR监测数据表明,圭利滑坡目前处于蠕滑变形阶段,局部处于加速变形阶段,强烈变形区位于滑坡中前部,向后呈渐进变形破坏特征,地表最大形变速率可达−92.12 mm/a,滑坡体变形主要受降雨和河流侵蚀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天然工况下滑体位移变形量较小,稳定性较好;暴雨工况下圭利滑坡的前缘强变形区出现明显的变形迹象,可能发生失稳下滑,牵引后部堆积体发生滑动,为典型的牵引式蠕滑变形模式,下滑的堆积体可能堵塞金沙江,存在形成堵江−溃坝−洪水灾害链的风险。研究结果可为圭利滑坡防治提供有效参考,对大型深层滑坡稳定性评价具有一定理论和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圭利滑坡 流-固耦合 数值模拟 蠕滑变形
下载PDF
Characterization and spatial analysis of coseismic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Luding Ms 6.8 earthquake in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1
6
作者 GUO Changbao LI Caihong +10 位作者 YANG Zhihua NI Jiawei ZHONG Ning WANG Meng YAN Yiqiu SONG Deguang ZHANG Yanan ZHANG Xianbing wu ruian CAO Shichao SHAO Weiwe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1期160-181,共22页
On September 5, 2022, a magnitude Ms 6.8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Moxi faul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resulting in severe damage ... On September 5, 2022, a magnitude Ms 6.8 earthquake occurred along the Moxi fault in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resulting in severe damage and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 In this study, we established a coseismic landslide database triggered by Luding Ms 6.8 earthquake, which includes 4794 landslides with a total area of 46.79 km^(2). The coseismic landslides primarily consisted of medium and small-sized landslides, 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surface sliding. Some exhibited characteristics of high-position initiation resulted in the obstruction or partial obstruction of rivers,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dammed lakes. Our research found that the coseismic landslides were predominantly observed on slopes ranging from 30° to 50°, occurring at between 1000 m and 2500 m, with slope aspects varying from 90° to 180°. Landslides were also highly developed in granitic bodies that had experienced structural fracturing and strong-tomoderate weathering. Coseismic landslides concentrated within a 6 km range on both sides of the Xianshuihe and Daduhe fault zones. The area and number of coseismic landslides exhibite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distance to fault lines, road networks, and river systems, as they were influenced by fault activity, road excavation, and river erosion. The coseismic landslides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ern region of the epicenter, exhibiting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patterns within the IX-degree zones such as Moxi Town, Wandong River basin, Detuo Town to Wanggangping Township. Our research findings provide important data on the coseismic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Luding Ms 6.8 earthquake and reveal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se landslides. These findings can serve as important references for risk mitigation, reconstruction planning, and regional earthquake disaster research in the earthquake-affected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uding earthquake Coseismic landslides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Xianshuihe fault Earthquake fault
原文传递
西藏山南鲁麦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变形机制研究
7
作者 马海善 吴瑞安 +4 位作者 赵文博 王计博 齐畅 邓盼 李英钧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CSCD 2024年第5期32-41,共10页
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历史上形成了大量古滑坡,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古滑坡复活变形呈加剧趋势,潜在危害严重。文章以西藏山南鲁麦古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测绘、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在剖析其变... 青藏高原地质条件复杂,历史上形成了大量古滑坡,近年来在极端天气和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古滑坡复活变形呈加剧趋势,潜在危害严重。文章以西藏山南鲁麦古滑坡作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地质调查、无人机测绘、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在剖析其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古滑坡复活的影响因素,探究了地表水入渗与堆载作用下古滑坡复活失稳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鲁麦古滑坡体积为2.5×10^(6)~15.1×10^(6)m^(3),前缘剪出口与坡脚的当许雄曲最大高差超过200 m,最深层的滑带位于基岩与堆积体间的接触面;受地表水入渗与堆载作用影响,古滑坡复活变形目前集中分布在堆积区前部,地表发育大量地表裂缝和下错陡坎;在地表水集中入渗影响下,滑坡前缘表层岩土体多次发生局部滑动;前缘堆载增加后,滑坡前部的形变整体增加,并呈高位剪出的趋势。研究成果对深化西藏山南地区古滑坡复活机理和支撑当地防灾减灾工作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发育特征 复活机制 稳定性分析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滑坡灾害运动过程模拟分析 被引量:7
8
作者 宋德光 吴瑞安 +4 位作者 马德芹 郭长宝 王炀 倪嘉伟 李祥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2185-2197,共13页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以半成岩为主,工程地质特性复杂,在高陡斜坡中常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后可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四川省泸定县海子坪环环村滑坡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潜在失稳... 四川泸定昔格达组以半成岩为主,工程地质特性复杂,在高陡斜坡中常发生浅层蠕滑变形,在强降雨作用下失稳后可转化为泥石流。本文以四川省泸定县海子坪环环村滑坡为例,基于遥感解译、地面调查、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潜在失稳模式和滑坡-泥石流运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环村滑坡主要发育于昔格达组内,以深度3~5 m的浅层变形为主,整体处于蠕滑变形阶段。滑坡平面上分为强变形区(A区)和弱变形区(B区),体积分别约为5.5×10^(4) m^(3)、5.8×10^(4) m^(3),在不同降雨条件下,存在仅有A区下滑和A区牵引B区一起下滑并转化为沟道泥石流2种致灾模式。当仅有A区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25 m,最大堆积厚度为5.2 m,最大运动速度41.6 m/s,滑坡破坏沟口居民区及道路。当A区和B区同时失稳下滑时,最远运动距离可达1345 m,最大堆积厚度为7.7 m,最大运动速度为44.3 m/s,滑体最远能够冲至河流对岸,形成高约3 m的滑坡坝。研究结果对于深化浅层滑坡-泥石流远程致灾效应的认识和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昔格达组 土质滑坡 滑坡-泥石流 Massflow 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
9
作者 袁浩 郭长宝 +2 位作者 吴瑞安 闫怡秋 杨志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757-1773,共17页
高位远程滑坡指剪出口高、滑动距离长、体积大和速度快的滑坡,具有强动能、强烈碎屑化-流体化、铲刮效应等特征,滑坡及其诱发的灾害链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路桥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工程等危害巨大。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2... 高位远程滑坡指剪出口高、滑动距离长、体积大和速度快的滑坡,具有强动能、强烈碎屑化-流体化、铲刮效应等特征,滑坡及其诱发的灾害链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路桥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工程等危害巨大。在遥感解译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2000年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滑坡启滑机制、体积、运动速度、堰塞湖体积、溃坝机制等,进一步揭示了内外动力耦合作用是西藏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该滑坡具有溯源侵蚀复发型的周期性启滑机制。基于GIS与高精度DEM进一步核算了易贡高位远程滑坡的体积,认为滑源区崩滑体体积约9225×10^(4)m^(3),滑坡堆积体体积约为2.81×10^(8)~3.06×10^(8)m^(3),其中堆积体体积与国内外研究的认识基本一致。易贡滑坡崩滑源区还发育2个潜在失稳区,潜在崩滑体方量约1.86×10^(8)m^(3),一旦失稳可能再次形成滑坡-堵江-溃坝灾害链,危害巨大,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易贡高位远程滑坡潜在崩滑体稳定性研究、灾害链流域性影响范围预测和监测预警等建议,对于指导该区正在规划建设的铁路、水利水电等重大工程建设和城镇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贡 高位远程滑坡 启滑机制 滑坡体积 灾害链
下载PDF
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 被引量:22
10
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4 位作者 郭长宝 张永双 兰恒星 任三绍 闫怡秋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55-368,共14页
【研究目的】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背景复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利于揭示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法】本文在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探讨... 【研究目的】川西巴塘断裂带地质背景复杂,研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有利于揭示活动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方法】本文在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分析和野外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剖析了区域地质灾害分布规律与典型滑坡发育特征,探讨了巴塘断裂带的地质灾害效应。【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巴塘断裂带附近碎裂岩体结构为地质灾害孕育提供了物质基础,断裂剧烈活动(地震)或蠕滑直接诱发地质灾害,断裂带强烈地质灾害效应主要发生在断裂两侧3000 m范围以内;(2)巴塘断裂带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分布不均、局部集中等特点,金沙江干流沿岸深切峡谷区发育大量蠕滑型滑坡和历史地震堵江滑坡;(3)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和古滑坡发育,部分滑坡直接跨越断层,受断裂、降雨和人类工程等内外动力作用的综合影响,局部复活明显。【结论】巴塘断裂带对区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巴塘断裂带部分居民点和公路存在地质灾害风险,城镇规划区应远离河谷岸坡和泥石流堆积扇等易受地质灾害影响区域。研究成果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缘活动断裂带地质灾害效应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塘断裂带 地质灾害效应 地震滑坡 成灾机理 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川西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22
11
作者 郭长宝 吴瑞安 +5 位作者 李雪 徐正宣 王栋 杨志华 孙炜锋 钟宁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72-783,共12页
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位于四川降曲河左岸,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金沙江断裂带东界断裂从斜坡坡脚通过。本文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物探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扎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 日扎潜在巨型岩质滑坡位于四川降曲河左岸,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更新世以来强烈活动的金沙江断裂带东界断裂从斜坡坡脚通过。本文在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和物探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日扎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日扎滑坡是在断裂活动、岩溶水、长期卸荷和重力作用下形成的一个潜在巨型深层岩质滑坡,在空间上可划分为后部拉裂变形区(Ⅰ)、中部挤压变形区(Ⅱ)和坡脚应力集中区(Ⅲ)等3个分区。目前日扎潜在巨型滑坡以后部蠕滑变形为主,在其后缘发育4条拉裂缝,物探推测最大裂缝宽度达30~35 m、深度达190 m。研究认为,日扎潜在巨型滑坡存在两种主要失稳模式:(1)高位剪出失稳,推测潜在失稳体积分别为(7.9~10.2)×107m3(H1)、(2.3~2.9)×108m3(H2)、(4.8~7.2)×108m3(H3)和(6~10)×108m3(H4);(2)深部蠕滑变形,在滑体深部存在蠕变带和锁固段,最大蠕动变形体厚度约300 m(H5)。日扎滑坡在长期卸荷与重力、地震和岩溶水等作用下容易造成锁固段力学强度弱化和失稳,发生高位启动-滑动-堵江灾害链,深层蠕变带容易对建设其中的深埋隧道等重大工程造成危害。该类潜在巨型岩质滑坡在青藏高原地区具有典型性,建议对日扎潜在巨型滑坡进行深入勘察,查明其空间结构特征与稳定性,必要时进行监测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沙江断裂带 巨型岩质滑坡 岩溶径流带 形成机理 防灾减灾
下载PDF
甘肃舟曲南峪江顶崖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复活机理 被引量:39
12
作者 郭长宝 任三绍 +4 位作者 李雪 张永双 杨志华 吴瑞安 金继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06-217,共12页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 江顶崖古滑坡位于甘肃舟曲白龙江左岸,区内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多高山峡谷且河流纵坡降大,晚第四纪以来强烈活动的坪定—化马断裂带从区内通过,造成地层岩性极为破碎,古滑坡发育,且复活特征明显。在遥感解译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江顶崖古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复活机理进行分析,认为江顶崖古滑坡堆积体方量为41×106~49×106m3,为在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巨型古滑坡,位于坪定—化马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形成的断裂带内。根据滑坡不同位置和坡体结构特征,将江顶崖古滑坡共划分为古滑坡崩塌区、滑坡岩体变形区、古滑坡堆积区等3个大区,以及4个古滑坡复活区等7个区域,坡体内断错陡坎和拉裂缝极为发育。江顶崖古滑坡的中部复活区是主要变形和破坏区,1991年和2018年的复活区均位于该区域内,2018年复活滑坡体体积为480×104~550×104m3,为缓慢滑动的牵引式滑坡。江顶崖古滑坡复活机理复杂,在断裂活动和地震作用下形成的破碎岩土体和斜坡结构特征为滑坡复活提供了内因,强降雨作用增加了坡体自重并弱化了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在暴雨期形成的强烈河流侵蚀作用进一步切割坡脚,从而诱发滑坡的复活;因此,江顶崖古滑坡是在内外动力耦合作用下形成的典型古滑坡复活案例。目前江顶崖古滑坡区域内的4个滑坡复活区仍处于蠕滑状态,在强降雨和河流侵蚀等作用下极可能再次发生复活,并造成堵江和毁坏国道等灾害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龙江 古滑坡复活 活动断裂 江顶崖 形成机理
下载PDF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大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长宝 倪嘉伟 +3 位作者 杨志华 吴瑞安 孙炜锋 张怡颖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81-1991,共11页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特别是古滑坡极发育。通过遥感解译、InSAR形变分析、野外调查等手段,在泸定县城上游约25 km(至姑咱镇)到下游约43 km(至得妥镇)段发现229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古滑坡规模... 川西大渡河泸定段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特别是古滑坡极发育。通过遥感解译、InSAR形变分析、野外调查等手段,在泸定县城上游约25 km(至姑咱镇)到下游约43 km(至得妥镇)段发现229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古滑坡规模大、部分具有复活迹象。地质时代测年数据表明,该区古滑坡主要发育于120 ka左右、25~10 ka和全新世3个周期段,与大渡河断裂带活动性密切相关。以泸定县大坪上古滑坡为例,通过ANSYS软件,开展天然状态(自重)和暴雨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滑坡在天然状态(自重)和暴雨状态下稳定系数分别为1.2和1.15,暴雨情况下的稳定系数比自重情况下低,并且在暴雨作用下滑坡中下部变形趋势明显加大,有沿边坡临空面滑移的趋势,滑面主要位于陡坡中等风化层中,而天然状态下仅在坡体中部松散堆积层及中等风化层上部形成潜在滑动面。古滑坡的发育特征与稳定性严重影响铁路、公路、水电站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应加强古滑坡的识别、成因机理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西 大渡河 古滑坡 稳定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青藏高原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研究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志华 郭长宝 +2 位作者 吴瑞安 钟宁 任三绍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1-101,共11页
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滑坡灾害。基于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长期防控的需要,在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巴塘断裂带50... 全新世以来青藏高原东部巴塘断裂带活动强烈,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频发,并诱发大量滑坡灾害。基于巴塘断裂带地震滑坡长期防控的需要,在分析区域地质灾害成灾背景和发育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Newmark模型完成了巴塘断裂带50年超越概率10%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评价,并完成地震滑坡危险性区划。结果表明:巴塘断裂带及其临近的金沙江断裂带区域、金沙江及其支流沿岸具有较高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地震滑坡危险区具有沿断裂带和大江大河等峡谷区分布的总体趋势,受活动断裂和地形地貌影响显著;距离断层越近、坡度越大的斜坡,地震滑坡危险性越高;规划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经巴塘县德达乡、白玉县沙马乡,向西北延伸,跨越金沙江,可以穿越较少的地震滑坡危险区,金沙江水电工程规划建设需加强潜在地震滑坡危害研判及防控。巴塘断裂带潜在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结果可为区域城镇开发和重大工程规划建设的地震滑坡长期防控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巴塘断裂带 概率地震 地震滑坡危险性 Newmark模型
下载PDF
西藏加查拉岗村巨型古滑坡发育特征与形成机理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2 位作者 郭长宝 杨志华 刘筱怡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1334,共11页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活跃,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加之气候异常变化,区内大型滑坡发育。以雅鲁藏布江断裂附近新发现的拉岗村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槽探揭露、地质测年和工程地质分析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 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活跃,内外动力作用强烈,加之气候异常变化,区内大型滑坡发育。以雅鲁藏布江断裂附近新发现的拉岗村古滑坡为研究对象,在现场调查、槽探揭露、地质测年和工程地质分析等基础上,对其发育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表明,(1)拉岗村滑坡属巨型岩质滑坡,体积达3.6×107 m3,最大水平滑动距离约3050m,滑坡后壁与堆积体前缘高差达965m,最大运动速率达78.1m/s,具明显高速远程特征;(2)受冷冻风化和冰体"楔劈"作用影响,滑坡后部岩体崩裂,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冰川逐渐消退,融雪降水入渗加剧劣化岩体结构,降低岩体强度;(3)根据14 C和10Be测年结果,拉岗村古滑坡形成于距今4140~9675a,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发生的强震可能是该滑坡的直接诱因,岩体受到地震抛掷力作用,原有节理裂隙和新生破裂面发生张剪-拉裂破坏迅速贯通,首先沿断裂附近碎裂结构岩体发生破坏,上部岩体随之失稳并高速下滑。该研究可为认识青藏高原断裂带内大型古滑坡的形成机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高速远程滑坡 形成机理 雅鲁藏布江断裂 青藏高原
下载PDF
基于证据权模型的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滑坡易发性评价 被引量:32
16
作者 郭长宝 唐杰 +1 位作者 吴瑞安 任三绍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0-251,283,共13页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且历史强震频发,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在该区密集分布。本文基于滑坡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滑坡空间数据库,选取高程、... 川藏铁路加查至朗县段地处西藏自治区东南部,该区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且历史强震频发,一系列大型—巨型滑坡在该区密集分布。本文基于滑坡遥感解译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建立了川藏铁路加查—朗县段的滑坡空间数据库,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平面曲率、地层岩性、距河流距离、距断裂带距离、距道路距离、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以及年平均降雨量等10个滑坡影响因子,基于ArcGIS软件平台和证据权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根据滑坡易发性指数(LSI)的分布特征,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的认识,将研究区内的滑坡易发程度划分为4个级别,即极高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和低易发区,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7.43%、22.64%、32.21%和27.72%。分析表明,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类工程活动较多的研究区西南部,沿着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呈带状分布,中、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植被覆盖率较高、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少的东北部。极高易发区和高易发区内发育的滑坡数量约占已调查识别滑坡总数的88%,研究结果与已知滑坡的分布情况较吻合,采用成功率曲线对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检验,正确率达到了83%,具有较高的精度。易发性评价结果较好地反映了研究区内滑坡发育分布现状,可以为该区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和防灾减灾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滑坡 易发性评价 地理信息系统 证据权模型
下载PDF
川西巴塘断裂带黄草坪滑坡形成机制 被引量:4
17
作者 吴瑞安 倪嘉伟 +3 位作者 郭长宝 钟宁 张绪教 杨志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992-2001,共10页
青藏高原东缘巴塘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大量发育,部分保存有堵江证据,是该区历史构造活动的良好地质载体。以川西地区巴塘县黄草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地质时代测年、工程地质分析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 青藏高原东缘巴塘断裂带内地震滑坡大量发育,部分保存有堵江证据,是该区历史构造活动的良好地质载体。以川西地区巴塘县黄草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遥感解译、现场调查、地质时代测年、工程地质分析等方法,对滑坡发育特征和形成演化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草坪滑坡为巴塘断裂带内全新世大型岩质滑坡,发育于中—下寒武统灰岩和板岩中,体积为142.5×10^(4)~237.5×10^(4)m^(3),历史上曾堰塞巴曲,现今残留滑坡坝、湖相沉积物等滑坡堵江证据;(2)滑坡堰塞湖形成于约7.75 ka B.P.,滑坡坝在约1.07 ka B.P.之后发生溃决,堰塞湖存续时间大于6.68 ka;(3)黄草坪滑坡由降雨、冰川和冻融作用直接诱发形成的可能性较小,巴塘断裂带剧烈活动引起的强烈地震可能是直接诱因,在强震作用下坡脚处断层附近的板岩首先发生剪切破坏,上部灰岩结构面劣化并形成贯通滑面,滑体整体启动并高速下滑堵塞巴曲形成堰塞湖。该研究成果不仅可以为区内类似地震滑坡的形成机制分析提供参考,同时佐证了巴塘断裂带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带,对分析巴塘断裂带活动性与完善重建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滑坡 发育特征 地质年代 形成机制 巴塘断裂带
下载PDF
川西岷江松潘段第四纪与新构造运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韩建恩 郭长宝 +3 位作者 吴瑞安 任三绍 胥彪 杨志华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864-881,共18页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 在已有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剖面测量,重点分析了岷江松潘段的漳腊盆地、斗鸡台盆地地貌特征、第四纪沉积物类型、物质成分、空间分布等特征,并系统测量和研究了松潘段岷江干流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特征。研究表明,新构造运动控制了松潘段第四纪盆地的形态和地貌演化过程,漳腊盆地和斗鸡台盆地形成于中新世末至上新世初,西侧控盆断裂为东倾正断层,东侧为西倾逆断层,盆地为断块发生西降东升的翘板式断块运动过程中形成的,称之为"翘板式箕状盆地"。松潘段岷江河谷地貌呈现出宽谷和窄谷交替出现的特点,岷江干流及其支流中发育多处湖相地层,沉积特征表现为堰塞湖。岷江上游松潘段最多发育6级阶地,以侵蚀阶地和堆积阶地为主,主要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时期。阶地级数具有分段性特点,不同区段阶地阶面宽窄不一,受区内新构造活动控制明显。岷江上游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南北条带性和东西向差异掀斜抬升的特点,红桥关以上整体为构造隆升区,至少具有3次构造隆升,岷江上游斗鸡台盆地构造隆升强度整体上大于漳腊盆地。在尕米寺地区可能发生了6次构造抬升,红桥关一带构造抬升明显要强于漳腊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第四纪盆地 河流阶地 新构造运动 岷江断裂带
下载PDF
金沙江上游特米古滑坡堰塞湖形成与溃决时间讨论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瑞安 张永双 +4 位作者 郭长宝 杨志华 钟宁 任三绍 张怡颖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86-592,共7页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滑坡 堰塞湖 湖相沉积 演化过程 金沙江上游
下载PDF
三峡库区软硬互层岩质滑坡变形机制分析——以云阳向城小学滑坡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瑞安 魏云杰 冀承蕾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2-217,共6页
三峡库区云阳县向城小学滑坡自2011年来一直持续变形,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密切关系到坡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长江航道的安全。基于现场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详细介绍了滑坡发育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镜扫描分析了泥岩软弱夹层的矿物... 三峡库区云阳县向城小学滑坡自2011年来一直持续变形,其稳定性及变形发展趋势密切关系到坡体上居民的生命财产和长江航道的安全。基于现场调查和工程地质勘察,详细介绍了滑坡发育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和电镜扫描分析了泥岩软弱夹层的矿物组分和微观结构,并结合室内试验探究其膨胀性和崩解性;从岩体建造特征、构造影响以及外动力作用等方面分析了滑坡的变形失稳机制。研究表明:向城小学滑坡为软硬互层结构的岩质滑坡,其稳定性主要受泥岩演化而成的软弱夹层控制,其变形破坏模式为蠕滑-拉裂-剪断式;软弱夹层主要粘土矿物为伊利石和伊利石-蒙脱石混层矿物,具较好的亲水性和一定的不稳定性,崩解性较好,微观结构以片状结构为主,部分呈层状定向排列;构造作用和岩体的建造特征对滑坡的形成演化起到控制性作用,降雨和库水位升降变化的耦合作用对滑坡变形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质滑坡 软硬互层 变形失稳机制 三峡库区 向城小学滑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