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的制备及其刚果红降解性能研究
1
作者 伊鲁东 王浩 +5 位作者 张宇 张本贵 谢英鹏 温远光 刘晨 王志煜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9期1332-1337,共6页
光催化膜分离耦合技术处理废水是水处理研究方向之一,它是将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催化剂回收难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膜污染问题。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dS和CdS/ZnS光催化剂,用相转化法分别制备出聚偏氟乙烯/聚砜(PVDF/P... 光催化膜分离耦合技术处理废水是水处理研究方向之一,它是将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结合,有效地解决了催化剂回收难的问题,同时也缓解了膜污染问题。利用水热法制备了CdS和CdS/ZnS光催化剂,用相转化法分别制备出聚偏氟乙烯/聚砜(PVDF/PSF)膜,以及CdS和CdS/ZnS光催化剂嵌入其中的CdS-PVDF/PSF光催化膜和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将刚果红溶液作为污染物,氙灯作为光源,分别对这3种膜的膜通量、截留率和刚果红降解率进行测试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进行360 min后,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的膜通量能够达到63.0 L·h^(-1)·m^(2),相比PVDF/PSF膜(36.0L·h^(-1)·m^(2))和CdS-PVDF/PSF光催化膜(52.1L·h^(-1)·m^(2))的膜通量有显著增加,说明CdS/ZnS的负载有效缓解了PVDF/PSF膜的膜通量由于刚果红分子堵塞孔道引起的衰减。在膜通量增加的同时,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的截留率在360min后依然保持在100%。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对刚果红的降解率可以达到86.9%,分别比使用PVDF/PSF膜和CdS-PVDF/PSF光催化膜提高了18.1%和6.2%。CdS/ZnS-PVDF/PSF光催化膜能够获得最高的膜通量和降解率,因此用于降解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膜 CdS/ZnS光催化剂 聚偏氟乙烯 聚砜
下载PDF
高性能Pt/g-C_(3)N_(4)的制备及其光催化产氢的研究
2
作者 韩忠昊 姜丰祥 +6 位作者 常峻华 谢英鹏 常越伦 陈龙飞 梁松青 温远光 王志煜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7期977-983,共7页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层状g-C_(3)N_(4)催化剂,并通过超声处理初步提高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后通过浸渍法引入Pt助剂以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性能,并对样品进行XRD、低温N_(2)吸附、EDS、XPS、UV-vis和EIS等表征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研... 采用热分解法制备了层状g-C_(3)N_(4)催化剂,并通过超声处理初步提高g-C_(3)N_(4)的光催化性能,后通过浸渍法引入Pt助剂以进一步提高其催化性能,并对样品进行XRD、低温N_(2)吸附、EDS、XPS、UV-vis和EIS等表征及光催化分解水制氢性能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的超声时间能够提高催化剂的结晶度,且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有所增加,这为光催化制氢反应提供了更多的活性位点。适量Pt助剂的引入拓展了g-C_(3)N_(4)的光吸收带边,降低了催化剂的禁带宽度,降低了催化剂的电阻,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产生和迁移,提高了催化剂对光的利用率,其产氢速率可提高超过600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催化制氢 g-C_(3)N_(4)光催化剂 Pt助剂
下载PDF
不同来源尾巨桉苗木造林生长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许峻模 温远光 +6 位作者 黄勇杰 陈金磊 陈秋海 温俊 吴衍霖 林建 周晓果 《广西科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4-161,共8页
为明确不同来源良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DH32-29苗木造林后幼龄阶段(1-3 a)的生长差异,为优质苗木的选择和提质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来源清楚的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苗木(BG)和来源不清的尾巨桉... 为明确不同来源良种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无性系DH32-29苗木造林后幼龄阶段(1-3 a)的生长差异,为优质苗木的选择和提质增产增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来源清楚的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苗木(BG)和来源不清的尾巨桉无性系DH32-29苗木(NBG)造林林分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广西西北部、中部及南部3个区域不同苗木造林林分的胸径、树高、生物量、碳储量及生产力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林龄为2、3 a时,尾巨桉BG林分的平均胸径、单株生物量、单株碳储量及单株生产力均显著高于NBG林分(P<0.05);BG林分乔木层生物量、碳储量及生产力整体高于NBG林分,在林龄为1 a时差异较小,林龄为2 a生时差异增大,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林龄为3 a生时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因此,采用来源清楚的优质苗木造林增产效果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幼龄林 优质种苗 胸径 生产力
下载PDF
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不同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秋海 温远光 +7 位作者 周晓果 王磊 孙冬婧 黄旭光 汤里 许峻模 黄勇杰 邓少虹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04-512,共9页
为探究桉树(Eucalyptus spp.)林取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后不同更新方式(植苗、萌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结合成对比较法,开展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 为探究桉树(Eucalyptus spp.)林取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后不同更新方式(植苗、萌芽)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结合成对比较法,开展林下植物群落调查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分析不同林分林下灌草层的物种组成、重要值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4种林分林下植物共有49科99属121种,其中灌木层有35科65属83种,草本层有18科36属38种;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植苗更新及萌芽更新方式下,林下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均发生了显著变化。(2)桉树林取代马尾松林后,植苗更新桉树林均显著提高灌木层及草本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而萌芽更新林分显著降低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但显著提高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植苗更新方式有利于桉树林灌木层物种的恢复和多样性的维持,萌芽更新方式则更有利于草本层植物物种的恢复和多样性的维持。(3)土壤含水量(Soil Moisture Content,SMC)和全氮(Total Nitrogen,TN)是影响4种林分灌木层植物物种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土壤pH值、TN和全磷(Total Phosphorus,TP)是影响4种林分草本层植物物种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在林地转变和经营时,可结合实际采用不同的更新方式恢复林下灌草植物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物种组成 植物多样性 植苗更新 萌芽更新
下载PDF
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邓少虹 温远光 +8 位作者 孙冬婧 王磊 温俊 陈秋海 高惠 黄勇杰 许峻模 廖经球 周晓果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24-531,共8页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4... 研究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鱼共作下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可为稻田化肥减量增效提供依据。田间试验设置常规水稻单作配施化肥(CK)、稻鱼共作配施化肥(CF)、稻鱼共作配施有机肥(OF)、稻鱼共作配施复合微生物肥(MF)4个处理,分析了相同施氮量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稻鱼共作水稻产量、干物质量、养分吸收与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结果表明:(1)与CK相比,CF和OF处理的水稻籽粒产量分别减少2.53%和0.16%,MF处理增加11.23%,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稻鱼共作下水稻氮收获指数显著提高,同时,水稻磷素和钾素的偏生产力、籽粒生产效率、干物质生产效率和收获指数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以MF处理的提升效果最好。(2)稻鱼共作下不同有机肥处理的水稻籽粒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钾含量均为MF>OF,磷含量则相反。(3)不同处理间土壤pH值、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稻鱼共作模式下以有机肥或复合微生物肥全量替代化学氮肥均能稳定水稻产量、维持土壤肥力、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 稻鱼共作 土壤养分 籽粒产量 养分吸收利用
下载PDF
生态营林桉树人工林林木生长动态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许峻模 温远光 +7 位作者 孙冬婧 陈秋海 邓少虹 黄勇杰 农志 伍俊廷 黎祖贺 周晓果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94-503,共10页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 为阐明轮伐期内不同类型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混交林的生长动态特征及变化规律,选择于2012年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青山实验场采用生态营林制度营造的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Eucalyptus×Dalbergia odorifera,MED)、桉树×望天树混交林(Eucalyptus×Parashorea chinensis,MEP)、桉树×红锥混交林(Eucalyptus×Castanopsis hystrix,MEC)和桉树纯林(PEU)为研究对象,设置固定监测样地,基于桉树第一轮伐期内的3次林分调查(2014、2016、2018年),分析不同混交林桉树和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监测期内,4种林分类型林木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均随林龄显著增加;混交林中降香黄檀、红锥及望天树均可显著促进桉树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的生长,促进作用大小表现为MED>MEC>MEP;不同混交类型中珍贵树种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均表现为MEC>MEP>MED,林分总蓄积量表现为MED(212.0 m^(3)/hm^(2))>MEC(203.7 m^(3)/hm^(2))>MEP(184.9 m^(3)/hm^(2))>PEU(141.1 m^(3)/hm^(2));4种类型林分中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年平均生长量总体表现为MED>MEC>MEP>PEU,珍贵树种则表现为MEC>MEP>MED。研究表明,混交可以明显促进桉树的生长,3种混交林分中桉树的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蓄积量生长均显著高于桉树纯林,其中MED林分中桉树的生长更具优势,珍贵树种的生长则以红锥最优,望天树次之,降香黄檀最低。3种混交林均可作为今后桉树混交林经营的参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珍贵树种 混交类型 林分生长 动态变化
下载PDF
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33
7
作者 温远光 张祖峰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11-119,共9页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 阐明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是精准评估人工林碳源/汇性质和提升人工林质量的重要基础。本研究以6年生的桉树纯林(EP)、桉树×红锥混交林(MEC)、桉树×望天树混交林(MEP)为对象,探讨珍贵乡土树种与桉树混交对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EP、MEC、MEP的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是135.78,154.75,155.24 t/hm^2和197.89,225.45,227.37 t/hm^2。方差分析表明,珍贵乡土树种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显著提高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和碳储量,混交林生态系统生物量比纯林提高13.97%—14.33%,而碳储量比纯林提高13.93%—14.89%。说明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属于促进(Facilitation)或竞争减弱(Competitive reduction)的种间相互作用关系,种间竞争小于种内竞争,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提高,因而促进林分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提高。红锥和望天树与桉树混交可以实现桉树木材生产与其他生态服务的平衡,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贵乡土树种 桉树 混交林 生物量 碳储量
下载PDF
桉树生态营林的理论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31
8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6 位作者 朱宏光 刘世荣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59-175,252,共17页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 桉树生态环境问题是世界性难题,迫切需要开展生态营林理论的探索与实践。本文通过系统地研究营林措施与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关系的变化规律,分析不同营林措施对桉树人工林生态服务功能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桉树生态营林实践,建立起现代桉树生态营林理论体系。文中提出生态营林的定义、生态营林原则和生态营林的理论体系。6年的生态营林实践表明,采取“低干扰、低投入、低污染”的生态营林方式,获得“高产量、高价值、高效率”的营林效果,实现长短结合、一般用材与珍贵用材结合、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提升的生态营林目标。该理论是解决当今桉树人工林木材生产和生态服务失衡以及生物安全、土壤安全、生态安全问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对推动我国现代林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生态营林理论 生态营林实践 木材生产与生态服务协同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下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周晓果 左晓庆 +6 位作者 温远光 王磊 朱宏光 梁宏温 邵文哲 陈秋海 张彧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6749-6763,共15页
除草剂在桉树人工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关于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知之甚少。通过桉树人工林低剂量高频率(LHF)、中剂量中频率(MMF)、高剂量低频率(HLF)除草剂喷施试验,并与人工除草(MT)为对照,比较分析... 除草剂在桉树人工林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关于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知之甚少。通过桉树人工林低剂量高频率(LHF)、中剂量中频率(MMF)、高剂量低频率(HLF)除草剂喷施试验,并与人工除草(MT)为对照,比较分析不同剂量、不同频率除草剂施用对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除草剂导致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种类和功能群组成发生显著变化,但并未显著降低林下植物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随除草剂施用频率的降低及恢复时间的增加,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指数呈恢复趋势。除草剂施用也导致土壤养分含量降低。除草剂通过对林下植物群落和土壤养分的负面影响间接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LHF显著降低藤本植物而显著提高蕨类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从而显著降低了微生物群落、真菌和放线菌的磷脂脂肪酸(PLFA)含量。MMF显著降低木本和藤本植物而显著提高禾草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导致土壤微生物群落和放线菌的PLFA含量显著降低。HLF未显著影响林下植物及土壤微生物群落,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速效磷含量也大幅下降。施用除草剂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含量。因此,生产上应减少除草剂的施用,以减少对林下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桉树人工林 植物功能群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更新方式对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尤业明 陈永康 +3 位作者 朱宏光 刘通 温远光 黄雪蔓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26-135,共10页
该研究综合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评估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组成、分布及更新方式和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更新5 a后,除了非禾本科杂草功能群外,其他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 该研究综合运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评估桉树人工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组成、分布及更新方式和相关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林分更新5 a后,除了非禾本科杂草功能群外,其他林下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与对照组(砍伐迹地)相比,其差异程度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藤本和蕨类功能群的相对多度也出现增加趋势,但禾本科草本功能群显著减少(P<0.05);木本、藤本和蕨类功能群的相对盖度也呈现增加趋势,但禾本科草本功能群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P<0.05);主成分分析(PCA)发现萌芽更新或植苗更新林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和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异,但不同更新方式(萌芽和植苗)下其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和分布差异不明显;通过冗余分析(RDA)确定了冠层透光系数、土壤孔隙度、坡向和土壤氮磷比是影响该林地林下植物功能群的主要因子,它们的叠加效应能解释大于75%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变异,最终模型通过排序得到冠层透光系数是影响该林地林下植物功能群的最主要因子。短期的研究发现萌芽和植苗这两种不同的更新方式对桉树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有限,这可能与这两种更新方式形成的林冠结构和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性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更新方式 植物功能群 物种丰富度 冗余分析(RDA)
下载PDF
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1
作者 温远光 李海燕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李运筹 蔡道雄 贾宏炎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88-198,共11页
探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纯林改造成马尾松×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为马尾松人工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0 a生的马尾松纯林和改造后的异龄混交林为对... 探讨马尾松( Pinus massoniana )纯林改造成马尾松×红锥( Castanopsis hystrix )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为马尾松人工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以60 a生的马尾松纯林和改造后的异龄混交林为对象,比较分析纯林和异龄混交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差异,以及土壤微生物类群与土壤酶活性和土壤性质的相关性。两种林分土壤磷脂脂肪酸(PLFAs)含量均大于0.01 nmol·g -1 的标记种类为27种,其中25种PLFAs标记含量均为纯林高于异龄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放线菌、丛枝菌根真菌、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的PLFAs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异龄混交林;马尾松纯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PLFAs多样性均高于异龄混交林,其中土壤PLFAs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差异不显著,而香农威纳指数、Simpson指数差异显著;马尾松纯林改造为异龄混交林后,土壤β 1,4 葡萄糖苷酶、N 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土壤酸性磷酸酶和脲酶活性增加;相关分析表明,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均与β 1,4 葡萄糖苷酶、N 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呈正相关,与酸性磷酸酶和脲酶呈负相关;与土壤有机质、有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呈显著负相关。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的长期生态效应不明显,异龄混交林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少,土壤有机质低,以及雨季土壤含水量过高是其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土壤酶活性低于纯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红锥 异龄混交林 土壤微生物群落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尾巨桉与红锥混交对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5
12
作者 王磊 温远光 +2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孙冬婧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340-1349,共10页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纯林(PEU)、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H)和尾巨桉-红锥混交林(MEC)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生态营林方式下尾巨桉与红锥混交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关联性... 以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纯林(PEU)、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纯林(PCH)和尾巨桉-红锥混交林(MEC)为研究对象,探究在生态营林方式下尾巨桉与红锥混交对林下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关联性。结果表明,(1)MEC林下植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两种纯林,MEC和PEU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PCH,而MEC和PCH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PEU;MEC显著提高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2)PEU显著提高灌木层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草本层生物量;PCH降低灌木层生物量,增加草本层生物量;而MEC则能在较高水平上维持灌草生物量和地上地下生物量的相对平衡。(3)MEC 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的pH均显著高于两种纯林;PEU 5个土层的土壤容重均高于MEC和PCH,且0—20 cm土层达到显著差异;MEC和PCH各层次的土壤有机碳均显著高于PEU;除个别土层(60—80 cm)外,MEC和PEU各土层的全氮、全钾均显著高于PCH,3种林分各土层土壤全磷差异不显著。(4)影响林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主控因子为灌木层地下生物量(SBB)、草本层地上生物量(HAB)、乔木层地上生物量(TAB)、土壤全氮(TN)、土壤碳氮比(C꞉N)、土壤氮磷比(N꞉P)和pH;其中,TAB、SBB、TN、pH、N꞉P与PEU和MEC林下植物群落、灌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HAB、C꞉N与PCH草本层物种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综上所述,尾巨桉与红锥混交能显著提高林下物种多样性,维持灌草生物量平衡,改良土壤质量,有效提升混交树种和混交林分的生长量和生物量,是一种较好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植被 生物多样性 生物量 尾巨桉-红锥混交林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去除和添加凋落物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被引量:13
13
作者 覃志伟 周晓果 +7 位作者 温远光 朱宏光 李海燕 阮友维 蔡道雄 贾宏炎 黄雪蔓 尤业明 《广西科学》 CAS 2019年第2期199-206,共8页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 为探讨凋落物输入量改变对马尾松×红锥混交林碳排放的影响,以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添加和去除凋落物人为地改变碳输入,研究凋落物处理方式对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去除凋落物可降低土壤湿度、提高土壤温度,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土壤湿度、降低土壤温度。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降低27.88%,而添加凋落物则使土壤年均呼吸速率显著增加34.02%。(2)去除凋落物能降低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而添加凋落物则提高四季的土壤呼吸累积排放量。对照、去除和添加凋落物的土壤呼吸的年累积排放量(以C计)分别为(9.51±0.12)t·hm^-2、(6.88±0.21)t·hm^-2和(12.70±0.53)t·hm^-2,可见去除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降低27.66%,而添加凋落物使土壤呼吸年累积排放量提高33.54%。(3)不同凋落物处理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相关,土壤温度解释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异程度的74.26%~94.28%。去除凋落物增加了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系数Q10值,而添加凋落物则降低Q10值。凋落物处理方式对马尾松×红锥异龄混交林土壤呼吸产生了显著影响,证明凋落物对于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呼吸和碳循环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红锥混交林 凋落物 土壤呼吸 土壤温度
下载PDF
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 被引量:5
14
作者 陆志成 温远光 +3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李景文 严理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16-1028,共13页
岩溶植被修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揭示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该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不同封育年限的草丛(封育5 a)、灌丛(15 a)、灌乔林(25 a)、次顶极乔林(35 a)和顶极乔林(55 a)作为研究对象,调查... 岩溶植被修复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揭示封育年限对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修复的影响,该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不同封育年限的草丛(封育5 a)、灌丛(15 a)、灌乔林(25 a)、次顶极乔林(35 a)和顶极乔林(55 a)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不同封育年限岩溶植被组成和土壤肥力的特征及其修复机制。结果表明:研究样地(18 000 m ^2)共有维管植物175种,隶属74科139属,不同封育年限群落科属种组成明显不同,以封育5 a的最低(6科19属20种),封育35 a的最高(48科74属88种)。随着封育期延长,乔木生活型比例显著增加,灌木为先增后减,草本急剧减少,藤本先增后减。随着进展演替,群落不同层次的优势种替代规律不同,草本层为阳性杂草→阳性禾草→中生性或阴生性蕨类植物的有序性替代;灌木层为灌木种类被乔木幼苗幼树所替代;而乔木层却表现为常绿种类占优势到常绿与落叶树种共优势的结构性替代。封育初期群落物种组成简单,多样性较低,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含量较低,进入中期(25 a),多样性升高,土壤养分含量也增高,进入后期(55 a),多样性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也相应下降,但维持在较高水平,表现出较强的协同修复效应。冗余分析(RDA)表明,群落物种组成在封育初期受土壤容重(SBD)、毛管孔隙度(CP)、全钾(TK)、速效钾(AK)、速效磷(AP)的显著影响,而在中后期则受土壤有机质(SOM)、水分含量(MC)、非毛管孔隙度(NCP)、全氮(TN)、有效氮(AN)以及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年限 群落组成 土壤肥力 修复 岩溶地区
下载PDF
南亚热带杉木、红锥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 被引量:7
15
作者 赵樟 温远光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20-127,共8页
明确南亚热带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杉木人工林和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 明确南亚热带杉木(Cunnighamia lanceolata)、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人工林碳储量及分配特征,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为碳汇林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我国亚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杉木人工林和红锥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相对生长方程计算林木生物量,实测林下植被生物量、林木和林下植被各组分含碳率、土壤含碳率等,进而分析不同人工林的碳储量及分配规律。结果表明:(1)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组分的含碳率存在一定差异,虽然杉木和红锥的全株含碳率相差无几,分别为48.04%和47.80%,但林下植被和土壤表层的含碳率差别较大,林下植被含碳率为40.84%—47.73%(杉木林)、36.69%—43.76%(红锥林);土壤表层含碳率为2.28%—3.30%;(2)杉木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71.48 t/hm^2)、林下植被碳储量(1.533 t/hm^2)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乔木层碳储量(51.82 t/hm^2)和林下植被碳储量(1.185 t/hm^2),而红锥人工林枯落物层碳储量(0.673 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0.386 t/hm^2);(3)杉木人工林的皮、叶、根碳储量显著高于红锥人工林,相反,红锥人工林的枝碳储量(8.04 t/hm^2)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6.00 t/hm^2);(4)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217.56 t/hm^2)与红锥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195.05 t/hm^2)无显著差异,土壤和乔木层是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碳库,分别占生态系统碳储量的66.37%—72.81%和26.59%—32.93%。杉木人工林乔木层、林下植被和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高于红锥人工林,红锥人工林枯落物碳储量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是发展碳汇林的较好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红锥 人工林 含碳率 碳储量 分配特征
下载PDF
除草剂对桉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温远光 左晓庆 +6 位作者 周晓果 朱宏光 王磊 蔡道雄 贾宏炎 明安刚 卢立华 《广西科学》 CAS 2020年第2期128-135,共8页
除草剂在全球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但人们对除草剂施用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估除草剂对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为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以2015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为对象,... 除草剂在全球桉树人工林经营中的应用十分普遍,但人们对除草剂施用对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还知之甚少,本研究旨在评估除草剂对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影响,为林下植被管理提供科学建议。本研究以2015年建立的桉树人工林为对象,开展低浓度高频率(LHF)、中浓度中频率(MMF)和高浓度低频率(HLF)除草剂喷施试验,并以人工除草为对照,分别于造林后33月、39月和51月对试验林分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除草剂对桉树生物量和碳储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林下植被生物量和碳储量存在明显的负作用,HLF处理对生态系统碳储量也存在显著的负效应,而人工除草抚育能提高林下植被生物量、碳储量以及生态系统碳储量。因此,从碳汇林业的视角考虑,建议生产上减少除草剂的施用,而采取人工砍草抚育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生物量 碳储量 桉树人工林 草甘膦
下载PDF
中国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温远光 周晓果 +2 位作者 王磊 孙冬婧 朱宏光 《广西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1-70,共10页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发展理论。在技术方面,凝炼了岩溶天然次生林封育改造与结构功能提升技术、岩溶石漠化地区森林生态系统修复重建技术体系、岩溶地区森林景观修复与空间经营技术和岩溶生态资源评估与生态产业规划经营技术。形成了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与技术创新体系,对未来岩溶地区老龄林、天然次生林和石漠化治理区生态保护修复、生态产业化与可持续经营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理论与技术 生态产业 岩溶森林 石漠化
下载PDF
不同间伐强度对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李萌 陈永康 +5 位作者 徐浩成 尤业明 温远光 朱宏光 蔡道雄 黄雪蔓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985-4993,共9页
间伐作为我国森林经营的主要措施之一,对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不同间伐强度对森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经过4种不同强度抚育间伐8年后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轻... 间伐作为我国森林经营的主要措施之一,对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生物多样性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不同间伐强度对森林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程度尚不明确。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经过4种不同强度抚育间伐8年后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轻度间伐ST,34%;中度间伐MT,50%;重度间伐HT,74%;不进行间伐的对照,CK),对林下植被及其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间伐强度对禾草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均无显著影响(P>0.05),MT显著增加杂草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P<0.05),HT显著提高蕨类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P<0.05),ST显著增加木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P<0.05),与CK相比,ST、MT和HT均能显著增加藤本植物功能群的物种丰富度(P<0.05);不同间伐强度对禾草和木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HT显著降低了杂草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P<0.05),ST显著降低了蕨类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P<0.05),ST显著增加藤本植物功能群的重要值(P<0.05)。主成分分析(PCA)表明,ST和HT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和分布与对照组相比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异。方差分解分析(Variation partitioning analyses)结果显示,林分和土壤因子对林下植物功能群变异的解释率相似,二者在决定杉木人工林林下植物功能群变异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间伐强度 植物功能群 物种丰富度 环境解释
下载PDF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邵文哲 周晓果 +5 位作者 温远光 王磊 朱宏光 陈秋海 张彧娜 尤业明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43-555,共13页
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 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桉树与红锥混交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pH值、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以及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和ACP酶活性,但对NAG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SOC和TN与除酶C∶N外的其他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3)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三种林分间土壤水解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SOC和AN含量是土壤水解酶活性产生差异的驱动因子。(4)桉树纯林、桉树×红锥混交林和红锥纯林在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分别为1∶1.08∶1.37、1∶1.16∶1.34和1∶1.07∶1.31,均与全球生态系统酶C∶N∶P(1∶1∶1)相偏离,表明三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相对于C、N更容易受到P限制。桉树×红锥混交林的酶C∶P和酶N∶P均高于桉树纯林,而酶C∶N低于桉树纯林,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受到P限制的情况,但并未改善土壤N限制。该研究结果为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管理以及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改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解酶活性 土壤酶 化学计量特征 桉树×红锥混交林 土壤养分
下载PDF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被引量:17
20
作者 陈秋海 周晓果 +4 位作者 朱宏光 温远光 王磊 邵文哲 张彧娜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56-568,共13页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 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土壤容重(SBD)和全磷(TP)含量则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红锥混交林 植物多样性 物种丰富度 土壤养分 植物功能群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