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杨焕芝 李志伟 +3 位作者 夏金凤 高梦婷 陈国兵 张惠锋 《中国药物评价》 2021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使用伏立康唑并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资料,评价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 目的:评价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影响其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使用伏立康唑并诊断为侵袭性真菌病的住院患者资料,评价伏立康唑治疗侵袭性真菌病临床疗效,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96例患者感染位于肺部的为74.53%。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63.5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住院天数、伏立康唑使用天数和合并低蛋白血症是影响伏立康唑疗效的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伏立康唑使用天数是影响其疗效的保护因素,低蛋白血症是影响其疗效的危险因素。结论:伏立康唑用于治疗侵袭性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临床治疗疗程要充足,低蛋白血症影响患者预后,临床治疗中应及时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病 临床疗效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康复机器人研发中的哲学思维
2
作者 夏金凤 韦建军 +2 位作者 王春宝 刘铨权 段丽红 《装备制造技术》 2018年第11期91-94,98,共5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康复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因涉及人与机器而变得复杂,哲学对其设计理念可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哲学思维出发,结合康...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康复机器人的开发和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康复机器人的研发因涉及人与机器而变得复杂,哲学对其设计理念可起到重大的指导作用。本文从抽象性、批判性和反思性等哲学思维出发,结合康复机器人研发实践,总结了康复机器人研发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康复机器人的研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复机器人 哲学思维 设计思路
下载PDF
机车电缆旋紧件及软管接头安装工艺改进
3
作者 尹源 夏金凤 李志 《电力机车与城轨车辆》 2021年第3期95-96,共2页
机车总成电缆旋紧件和软管接头在安装工序时,部分部位由于安装空间有限和非标准件等原因,无法选用合适的扳手进行紧固,文章分析并设计了专用安装工装,并验证了其可行性。现场使用效果表明:该工装作业轻便,具有较强的匹配性和通用性。
关键词 机车 紧固 工装 设计
原文传递
改进的动车组速度跟踪系统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周靓 夏金凤 李中奇 《交通运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80,共14页
为了提高列控系统跟踪精度与平稳运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方法;基于动态线性化技术,将系统各动力单元输入输出数据等效成更符合高速动车组实际运行特性的全格式动态线性化(FFDL)数据模型;通过在... 为了提高列控系统跟踪精度与平稳运行,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方法;基于动态线性化技术,将系统各动力单元输入输出数据等效成更符合高速动车组实际运行特性的全格式动态线性化(FFDL)数据模型;通过在目标准则函数中加入输出误差率,并对输出误差和输出误差率进行加权融合,推导出新的带有输出误差率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FAC-OER)方案;通过对FFDL数据模型的外界扰动、参数误差等不确定项进行延时估计,进一步提升了算法的控制性能和对系统的等价描述程度;以实验室配备的CRH380A型动车组半实物试验平台对该方法进行仿真测试,使其跟踪济南—徐州的实际速度-位移曲线,并与传统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通过MFAC-OER方法得到的动车组各动力单元速度误差为[-0.151,0.136]km·h^(-1),控制力和加速度分别在[-48,42]kN和[-0.785,0.687]m·s^(-2)以内且变化平稳,控制性能优于比例积分微分方法和传统MFAC方法;整体仿真结果证明了MFAC-OER方法不仅能快速到达系统稳态并且具有良好的抗外界干扰特性,满足动车组跟踪精度与安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车组 列车自动驾驶 无模型自适应控制 动态线性化 输出误差率 扰动估计
原文传递
Anthrax Biomarker:a Fluorescent Probe for Dipicolinic Acid Using Eu(Ⅲ)-doped Nanosheets
5
作者 WANG Bing WU Qiong +3 位作者 xia jin-feng LI Xin JIANG Dan-Yu LI Qiang 《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1788-1794,1742,共8页
A novel two-dimensional nanosheet fluorescent probe embedded with rare earth Eu(Ⅲ)was developed to detect dipicolinic acid(DPA),a biomarker of Bacillus anthracis bacterial spores.DPA,a major component of Bacillus ant... A novel two-dimensional nanosheet fluorescent probe embedded with rare earth Eu(Ⅲ)was developed to detect dipicolinic acid(DPA),a biomarker of Bacillus anthracis bacterial spores.DPA,a major component of Bacillus anthracis spores which were highly toxic to humans,was not found in other common bacteria.The ability to detect ultra-low concentrations of DPA would therefore be of great significance.Eu(Ⅲ)-doped ytterbium hydroxide nanosheets were obtained by mechanical exfoliation from layered rare-earth hydroxide(LRH)materials.The crystallinities,layered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as-synthesized nanosheets were studied by power X-ray diffraction,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Eu(Ⅲ)emission increased linearly with DPA addition in the range of 0.1~30μmol/L.Based on the antenna effect,the detection limit of DPA was 0.078μmol/L and much lower than the infective dose of Bacillus anthracis in humans of 60μmol/L.The nanosheet fluorescent probe exhibited good specificity toward DPA,and the interferences with selected aromatic ligands and amino acids were observed to be negligibly small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DPA.Our findings provide a basi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Eu(Ⅲ)-doped nanosheets for accurate,sensitive,and selective monitoring of DPA as a biomarker of anthra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compound NANOSHEETS fluorescent probe dipicolinic acid bacterial spor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