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揭示的祁连造山带莫霍面深度
1
作者 吴国炜 熊小松 +4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任海东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2期109-119,共11页
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距南侧的喜马拉雅碰撞带前缘1500 km,以一个宽阔的(东西长约1000 km,南北宽200~400 km)、NW走向的造山带的形式被夹持于北侧的河西走廊盆地与南侧的柴达木盆地之间,西侧被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 祁连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距南侧的喜马拉雅碰撞带前缘1500 km,以一个宽阔的(东西长约1000 km,南北宽200~400 km)、NW走向的造山带的形式被夹持于北侧的河西走廊盆地与南侧的柴达木盆地之间,西侧被NEE走向的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带所截切,北缘以青藏高原北缘断裂带,祁连山北缘断裂带和祁连山东缘断裂带与河西走廊盆地相邻,南东方向与西秦岭造山带相接,东缘与鄂尔多斯地块相邻.记录了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板块碰撞和青藏高原边缘造山和地壳变形的重要过程.对其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和向北扩展,理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的大陆内部构造作用的关键手段.自1980年代以来,前人在研究区实施了多条宽角反射/折射剖面,以揭示祁连造山带及周缘的地壳深部结构.本文通过对这些宽角反射/折射剖面的收集汇总和梳理分析,以探讨祁连造山带不同区段下方莫霍面起伏及深度差异,研究结果显示:祁连造山带莫霍面埋深整体自西向东变浅,最深的莫霍面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内的哈拉湖附近;结合其他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本文推测莫霍面深度的起伏及变化状态揭示了祁连造山带由西向东不同的地壳缩短方式,其中西段最深的莫霍面可能由大陆俯冲的“底垫作用”所引起;中段的壳内低速体和低阻体反映了该区上下地壳解耦变形,地壳的持续缩短主要靠变形解耦面以上发育的大型逆冲断裂带调节;而莫霍面深度最浅的东段累积应力则主要靠左行走滑的海原断裂和壳内发育的逆冲断裂调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青藏高原东北缘 莫霍面深度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4
2
作者 GAO Rui ZHOU Hui +7 位作者 GUO Xiaoyu LU Zhanwu LI Wenhui WANG Haiyan LI Hongqiang xiong xiaosong HUANG Xingfu XU Xiao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20-336,共17页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和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0多年...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和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20多年来,运用这项高技术探测到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精细结构,攻克了难以得到下地壳和Moho清晰结构的技术瓶颈,揭露了陆陆碰撞过程。本文在探测研究成果基础上,从青藏高原南北东西对比,再到高原腹地,系统地综述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俯冲的深部行为。印度地壳在高原南缘俯冲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亚洲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岩石圈在北缘向祁连山下俯冲,祁连山地壳向外扩展,塔里木地块与高原西缘的西昆仑发生面对面的碰撞,在高原东缘发现龙日坝断裂而不是龙门山断裂是扬子板块的西缘边界,高原腹地Moho薄而平坦,岩石圈伸展垮塌。多条深反射剖面揭露了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的行为,印度地壳不仅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存在由西向东的俯冲角度变化,而且其向北行进到拉萨地体内部的位置也不同。在缝合带中部,显示印度地壳上地壳与下地壳拆离,上地壳向北仰冲,下地壳向北俯冲,并在俯冲过程发生物质的回返与构造叠置,使印度地壳减薄,喜马拉雅地壳加厚。俯冲印度地壳前缘与亚洲地壳碰撞后沉入地幔,处于亚洲板块前缘的冈底斯岩基与特提斯喜马拉雅近于直立碰撞,冈底斯下地壳呈部分熔融状态,近乎透明的弱反射和局部出现的亮点反射,以及近于平的Moho都反映出亚洲板块南缘的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 大陆俯冲 深部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深反射大炮揭示的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地壳骨架结构 被引量:10
3
作者 酆少英 李秋生 +7 位作者 邓小娟 李井元 熊小松 卢占武 李文辉 王晓冉 吴庆宇 石金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28-839,共12页
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侧翼,揭示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有助于完整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过程,对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至为关键.本研究对横过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15个大炮资料,进行... 青藏高原东南缘处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侧翼,揭示该地区的岩石圈结构有助于完整理解青藏高原碰撞造山的动力学过程,对构建大陆碰撞成矿理论框架至为关键.本研究对横过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的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15个大炮资料,进行了针对性静校正、去噪等处理和单次叠加成像,结果剖面显示了侧向碰撞带岩石圈结构的骨架特征:(1)双程走时(TWT)8~10 s的强反射(Tc)将地壳分为上、下两层;Tc可能是大型滑脱构造的拆离面,其存在使上地壳的变形与下地壳解耦;(2)Moho间断面反射(Tm)为3~4个同相轴的窄带反射波组,横向不连续,与深大断裂交汇处被错断,但断距不大;(3)在兰坪—思茅地块下方TWT21 s和扬子克拉通西缘下方TWT22~24 s存在相向倾斜的反射波组(TL);以Tc、Tm和TL构成的骨架结构,定性地描绘出剖面下方岩石圈地幔以汇聚为主、地壳块体以侧向滑移为主和上地壳为薄皮逆冲或滑脱的分层动力学模式.该岩石圈变形样式明显不同于以正向碰撞挤压、地壳缩短垂向增厚为主的“冈底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侧向碰撞带 深反射地震剖面 大炮单次叠加剖面 地壳结构骨架 分层动力学模式
下载PDF
榆木山构造带深部结构及隆升成因 被引量:7
4
作者 熊小松 高锐 +4 位作者 酆少英 李英康 黄兴富 陈宣华 常玉举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39-1051,共13页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 新生代以来,欧亚与印度两大板块间的碰撞拼合及后续的汇聚挤压塑造了现今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形地貌和巨厚地壳。位于青藏高原最北缘的榆木山构造带,其内部构造变形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记录了地球最新演化历史过程中,构造、剥蚀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长期以来,其构造成因和属性一直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对最近完成的深地震反射剖面的初步处理,其反射剖面初步揭示了榆木山构造带的深部地壳结构:榆木山构造带之下莫霍面深度为45~48 km,整体由北向南加深;同时,深部反射和地表层析速度成像结果显示榆木山下方存在明显的反射透明区、高速异常体,结合地表地质调查,推测其可能为花岗岩体,同早古生代祁连洋的闭合有关;在榆木山构造带之下存在明显的壳内滑脱面,推测其隆升受控于两条背向逆冲断裂带的控制。本文同时结合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初步提出了青藏高原北缘的演化模型,为青藏高原北缘的向北扩展、盆山耦合及块体间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造山带 榆木山构造带 深部结构 隆升成因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及邻区上地壳精细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李文辉 王海燕 +5 位作者 高锐 卢占武 李洪强 侯贺晟 熊小松 叶卓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98-209,共12页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 秦岭造山带是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南北两个大陆边缘长期演化的产物,各部分性质和时代不同,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混杂体。由于其所处位置的重要性,演化时间上的长期性、多旋回性,空间上的多样性、变异性,一直是地质和地球物理学研究的热点。为了沟通该区复杂的浅表地质现象与深部结构成像,获取更精细的上地壳结构成为厘定秦岭造山带不同块体之间接触关系,揭示其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的关键。本文对一条长450 km、南北向跨越鄂尔多斯地块南缘、渭河地堑、秦岭造山带、大巴山逆冲推覆带和四川盆地北缘的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剖面采集的15个大炮数据进行了层析成像研究。本研究对690个初至走时拾取数据使用有限差分算法,采用变网格尺度及平滑参数的迭代策略,经20次迭代反演,走时均方根误差降至0.105 s,收敛良好。成像结果精细刻画了渭河地堑的低速沉积特征,系一个南深北浅的断陷盆地,最深处可达7 km,其发育主要受秦岭北缘断裂、乾县—富平断裂及渭河断裂控制。秦岭北缘断裂与安康—竹山断裂之间的秦岭造山带上地壳呈高速特征,横向变化剧烈,仅残余若干较浅的山间盆地。与南部四川盆地稳定沉积相比,大巴山逆冲推覆带下方沉积层速度结构不统一,反映了逆冲推覆作用的改造,但整体仍保留了3~6 km的沉积厚度。本文分析认为剖面中部的秦岭地区是古生代—早中生代南北板块汇聚的核心地带,之后造山带两翼的南、北陆缘分别于燕山期和新生代转入逆冲推覆和伸展两种迥异的构造环境,而现今研究区的上地壳构造格局是三次事件叠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角反射与折射 秦岭造山带 渭河地堑 大巴山 地震层析成像
下载PDF
中国西部典型盆山结合带: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 被引量:1
6
作者 曾令森 高锐 +8 位作者 高利娥 王海燕 贺日政 金胜 侯贺晟 薛爱民 熊小松 李文辉 叶高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A01期56-63,184-193,共9页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 西秦岭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其岩石圈结构与变化记录着高原向东北发展演化的深部过程信息。西秦岭造山带也是中国资源开发的远景区,特别是随着全球石油的紧缺,我国石油地质界加快了新区勘探,西秦岭造山带与其两侧盆地被列为中国油气勘探评价值得重视和重新认识的战略选区之一。在野外观测的基础上,对跨越西秦岭和位于南祁连的临夏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的重要地质体进行了系统采样,开展了锆石U-Pb地质年代学、全岩元素和同位素(Sr和Nd)组成的测试工作。西秦岭—临夏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沿线重要岩浆岩岩石地球化学测试数据集中共包含3个数据表,分别为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锆石LC-MC-ICP-MS定年数据(共计7个测试样品、145个测试点,测试精度为(2σ)均为2%)、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共计33个测试样品,每个样品有69个测试项,含量大于10×10-6的元素的测试精度为5%,而小于10×10-6的元素精度为10%)、合作北部西秦岭造山带和临夏盆地内岩浆岩的Sr和Nd同位素特征(共计27个测试样品,Sr和Nd同位素的测试精度分别为±0.000010 (n=18),和±0.000011 (n=18))。这些数据为厘定不同岩浆岩的形成年代和地球化学性质,从而更好地解译地震反射剖面揭示的深部地质构造所代表的构造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合带 西秦岭 临夏盆地 地震反射剖面 岩石地球化学 数据集
下载PDF
柔性生产线上双目视觉定位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熊晓松 段伟 周丽红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08-111,共4页
在柔性生产制造过程中应用机器视觉对工作区零件进行位置定位,零件高度会导致定位产生较大的绝对误差。提出双目视觉定位误差修正技术,利用一个视觉对工作区的图像进行采集和处理,甄别出零件的粗定位坐标,利用另一个视觉对零件的高度进... 在柔性生产制造过程中应用机器视觉对工作区零件进行位置定位,零件高度会导致定位产生较大的绝对误差。提出双目视觉定位误差修正技术,利用一个视觉对工作区的图像进行采集和处理,甄别出零件的粗定位坐标,利用另一个视觉对零件的高度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的高度对零件坐标纠偏。通过实验验证了设计的实用性,双目视觉坐标修正方法简单可行,精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视觉 图像处理 误差分析 定位
下载PDF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YBaCo_(2)O_(5+δ)阴极材料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周丽红 熊晓松 +2 位作者 吉宁林 张丁 肖建中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2,共7页
为了提高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层状钙钛矿氧化物YBaCo_(2)O_(5+δ)(YBC)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通过掺杂和包覆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YBC和YBa_(0.5)Sr_(0.5)Co_(2)O_(5+δ)(YBSC)氧化物粉体;采用溶... 为了提高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层状钙钛矿氧化物YBaCo_(2)O_(5+δ)(YBC)阴极材料的电化学性,通过掺杂和包覆对其进行了改性研究。采用乙二胺四乙酸-柠檬酸络合法合成了YBC和YBa_(0.5)Sr_(0.5)Co_(2)O_(5+δ)(YBSC)氧化物粉体;采用溶液浸渍法制备了La_(2)NiO_(4+δ)(LN)包覆YBSC的复合阴极La_(2)NiO_(4+δ)@YBa_(0.5)Sr_(0.5)Co_(2)O_(5+δ)(LN-YBSC);分析了合成粉体的物相、电导率以及半电池上YBSC和LN-YBSC阴极的微观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研究发现:LN为单相的Ruddlesden-Popper结构。掺Sr后的YBSC仍为四方晶体结构,与YBC结构一致。Sr掺杂引起移动间隙氧浓度增加导致电子空穴增大提高了YBSC的电导率。LN紧密、连续地分布在YBSC骨架表面,形成包覆结构。与YBSC阴极相比,LN-YBSC阴极的极化阻抗更小,LN的包覆提高了YBSC的电化学性能,这主要归因于LN具有较好的氧表面交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钙钛矿 包覆 复合阴极 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深部结构与构造演化 被引量:29
9
作者 陈宣华 邵兆刚 +6 位作者 熊小松 高锐 刘雪军 王财富 李冰 王增振 张义平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95-1020,共26页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 祁连造山带处在特提斯构造域的北缘,经历了早古生代原特提斯洋发育以来的构造演化,是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原隆升与扩展的关键构造带。本文依据区域地质调查与构造地质填图,结合前人地球物理场资料,阐述了中国西北和祁连造山带断裂构造体系特征。通过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数据采集处理,以及浅、中—深层电性剖面反演与构造解释,分析了祁连造山带全地壳深部结构特征与盆山耦合关系,揭示了原特提斯洋构造域北祁连洋板块向南和向北进行双向俯冲的化石俯冲带深部结构特征;俯冲消减的北祁连洋板块的宽度约在600 km以上。其中,北祁连洋向南在柴达木—祁连地块之下的俯冲作用角度较缓,俯冲带向南延伸的距离较远,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可以达到现今柴达木盆地的北缘;北祁连洋向北的俯冲作用产状较陡,其俯冲断离的板片具有向南陡倾的产状倒转特征,可能与中生代以来、特别是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引起的挤压构造变形有关。大地电磁测深剖面的浅层反演与构造解释,验证了祁连山北缘断裂以北发育的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榆木山构成飞来峰构造,将早白垩世酒泉盆地的一个分支掩盖在外来的逆冲推覆体之下;飞来峰之下具有油气勘查前景。根据早白垩世晚期普遍发育的伸展作用,限定榆木山逆冲推覆构造发育的时间在早白垩世早期,从而提供了青藏高原北缘早白垩世早期高原隆升与扩展的证据。综合前人资料和本研究成果,建立了祁连造山带自新元古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概念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断裂构造体系 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 深部结构 逆冲推覆构造 构造演化 深部地质调查工程
下载PDF
深地震反射剖面揭露青藏高原陆-陆碰撞与地壳生长的深部过程 被引量:14
10
作者 高锐 周卉 +7 位作者 卢占武 郭晓玉 李文辉 王海燕 李洪强 熊小松 黄兴富 徐啸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27,共14页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并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以及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对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的探索。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 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碰撞使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隆升,地壳增厚并生长扩展。探测青藏高原深部结构,揭露两个大陆如何碰撞以及碰撞如何使大陆变形的过程,是对全球关切的科学奥秘的探索。深地震反射剖面探测是打开这个科学奥秘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二十多年来,运用这项高技术探测到青藏高原巨厚地壳的精细结构,攻克了难以得到下地壳和Moho面信息的技术瓶颈,揭露了陆-陆碰撞过程。本文在探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青藏高原南北-东西对比,再到高原腹地,系统地综述了青藏高原之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俯冲的深部行为。印度地壳在高原南缘俯冲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之下,亚洲板块的阿拉善地块岩石圈在北缘向祁连山下俯冲,祁连山地壳向外扩展,塔里木地块与高原西缘的西昆仑发生面对面的碰撞,在高原东缘发现龙日坝断裂(而不是龙门山断裂)是扬子板块的西缘边界,高原腹地Moho面厚度薄而平坦,岩石圈伸展垮塌。多条深反射剖面揭露了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下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的行为,不仅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走向印度地壳俯冲行为存在东西变化,而且印度地壳向北行进到拉萨地体内部的位置也不同。在缝合带中部,研究显示印度地壳上地壳与下地壳拆离,上地壳向北仰冲,下地壳向北俯冲,并在俯冲过程中发生物质的回返与构造叠置,这导致印度地壳减薄,喜马拉雅地壳加厚。俯冲印度地壳前缘与亚洲地壳碰撞后沉入地幔,处于亚洲板块前缘的冈底斯岩基与特提斯喜马拉雅近于直立碰撞,冈底斯下地壳呈部分熔融状态,近乎透明的弱反射和局部出现的亮点反射以及近于平的Moho面都反映出亚洲板块南缘处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 陆-陆碰撞 大陆俯冲 深部过程 深地震反射剖面
下载PDF
花海盆地深地震反射剖面的最佳采集参数实验和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冠 熊小松 +1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46-1160,共15页
深地震反射方法是探测地壳深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能获取到莫霍面和上地幔的反射图像,成为揭示岩石圈结构、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的有效手段。花海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地层发育较全,但出露和发育... 深地震反射方法是探测地壳深部结构的先锋技术,能获取到莫霍面和上地幔的反射图像,成为揭示岩石圈结构、解决深部地质构造问题的有效手段。花海盆地位于河西走廊盆地群西部,处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的交汇部位,地层发育较全,但出露和发育程度差异较大,除白垩系为大面积连续分布外,其他各时代的地层均出露不全,常表现为被侵入岩分割破坏的残块状,为了确定深地震反射在花海盆地适合的采集参数,在采集前开展点试验,进行小、中、大炮炸药井炮激发参数对比优选,最终得到最优化的采集参数。在小炮实验中,36 kg药量取得的反射信息没有48 kg和60 kg的丰富,而且在MOHO反射的清晰度上48 kg和60 kg药量更为清晰,单井激发比组合井激发效果好;在中炮和大炮实验中,不同组合井对比差异不大,随着药量增大,激发能量增大,面波、折射波等干扰波能量也在增大,小炮干扰波能量最弱,反射信息最丰富的,中炮和大炮干扰波较发育,但通过后期去噪处理,也能得到中浅层反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海盆地 深地震反射 采集实验 深地勘查工程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精细地壳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高锐 齐蕊 +5 位作者 黄兴富 陈宣华 熊小松 郭晓玉 刘晓惠 廖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857-2871,共15页
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是在早古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之上,于新生代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拼合的远程影响下,重新活化进而隆起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揭示不仅可以获得高原地壳变形方式的关键信息,而且也... 现今的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地区是在早古生代构造格架的基础之上,于新生代在欧亚大陆与印度大陆碰撞拼合的远程影响下,重新活化进而隆起成为高原的组成部分.因此,该区域地壳结构的揭示不仅可以获得高原地壳变形方式的关键信息,而且也能对该区域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洋闭合时的相关构造演化提供重要证据.本文以一条穿过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地区的深地震反射剖面为基础,结合前人地质、地球物理资料,通过细致的地质构造解译,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北缘祁连山中部地区的精细地壳结构.反射剖面图像揭示了海原断裂西段的深部延伸形态、中地壳的双重构造、以及中下地壳的祁连逆冲断裂系等精细的深部构造.结合前人的地质以及地球物理资料,我们提出早古生代晚期北祁连闭合时的南向俯冲以及新生代以来祁连山地区两次陆内俯冲作用可能造就了现今的祁连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祁连山 地壳结构 北祁连洋俯冲极性 陆内俯冲 新生代隆升机制
下载PDF
北山构造带南部上地壳二维初至波层析成像 被引量:2
13
作者 吴国炜 熊小松 +5 位作者 高锐 陈宣华 李英康 王冠 王小成 任海东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02-415,共14页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 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南部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以北地区,是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两大构造域的交接部位,自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板块裂解-俯冲-碰撞-拼合的演化历史,尤其是中生代以来的逆冲推覆和走滑作用,以及受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影响,导致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向北扩展,形成了现今复杂的地质地貌结构。其地壳结构记录了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上地壳结构更是促进我们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向外的扩展机制及其对周缘块体的改造作用的天然记录本。本文利用2018年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山构造带南部完成的180 km深反射地震剖面的初至波(Pg震相)数据,通过层析成像反演方法,获得了花海盆地—北山构造带4 km深度范围内的上地壳P波速度结构。其主要特征为:花海盆地、总口子盆地和扎格高脑盆地均表现为较低的速度和较小的垂向速度梯度;研究区内的晚古生代花岗岩体具有明显的高速异常和较大的垂向速度梯度特征;左行走滑的阿尔金断裂带在花海盆地内表现为向北倾的高角度走滑性质,深度至少切穿花海盆地基底;北山南缘断裂带的推测隐伏区呈现速度等值线下凹的低速异常特征。同时,反演揭示的多处低速异常区指示了北山构造带南部的多处断层发育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山构造带南部 花海盆地 层析成像 上地壳速度结构
下载PDF
扑翼机结构设计及运动仿真 被引量:3
14
作者 马程 熊晓松 +1 位作者 吴昊 王世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0年第14期27-29,共3页
扑翼飞行器可以通过对鸟类或昆虫飞行动作的模仿实现飞行。设计从生物学的视角出发,对鸟类在飞行过程中翅膀的动作进行分解总结。阐述仿生扑翼飞行器所需要实现的基础要求,设计出一种合理可靠的二段折翼式仿生扑翼飞行器驱动机构。使用P... 扑翼飞行器可以通过对鸟类或昆虫飞行动作的模仿实现飞行。设计从生物学的视角出发,对鸟类在飞行过程中翅膀的动作进行分解总结。阐述仿生扑翼飞行器所需要实现的基础要求,设计出一种合理可靠的二段折翼式仿生扑翼飞行器驱动机构。使用Pro/E对设计出的驱动机构进行三维实体建模,通过运动仿真功能对驱动机构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设计的驱动机构符合设计要求,具有可行性。设计为仿生扑翼飞行器的设计研制以及实体样机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扑翼飞行器 驱动机构 建模 仿真 PRO/E
下载PDF
The Deep Structure Feature of the Sichuan Basin and Adjacent Orogens 被引量:3
15
作者 xiong xiaosong GAO Rui +2 位作者 GUO Lianghui WANG Haiyan JIANG Zhu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1153-1164,共12页
The basin-mountain system in the Sichuan Basin(SCB) reflects the main tectonic activity and the orogenic denud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seismic probing work reveals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basin-mountain system. The... The basin-mountain system in the Sichuan Basin(SCB) reflects the main tectonic activity and the orogenic denudation in this region. The seismic probing work reveals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basin-mountain system. The seismic work was re-sampled to the Moho depth and the sedimentary thickness as well as the P-wave velocity-depth function to analyze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SCB and adjacent orogens. The results show two deposit centers in the SCB: the Deyang area in the west and the Nanchuan area in the east and depression uplift exists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SCB; the Moho shallowers gradually from the west to east(ca. 62-36 km deep),the South-North seismic belt(SNSB) is very distinctive: the Moho depth is much shallower(< 50 km)to the east of the SNSB, whereas it is much deeper(>50 km)to the west of the SNSB, suggesting that the SNSB rather than the Longmen Shan tectonic belt is a main Moho transition belt; the topography and the top interface of the basement have the same undulation trend when the sedimentary thickness and the Moho depth have a mirror relationship; the low velocity zone developed in the Kangdian thrust and fold belt and Songpan-Garzê belt implied a soft, weak and thick crust there showing tectonic activity in these are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深部结构 造山带 结构特征 周缘 龙门山构造带 构造活动 地震工作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asement beneath Qiangtang Basin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Results of Interaction Interpretation from Seismic Reflection/Refraction Data
16
作者 LI Qiusheng GAO Rui +9 位作者 FENG Shaoying LU Zhanwu HOU Hesheng GUAN Ye LI Pengwu WANG Haiyan YE Zhuo xiong xiaosong LIU Jinkai HE Rizhe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2期358-377,共20页
The studies on configuration, character/property of the basement of Qiangtang basin is helpful for evaluating petroleum and nature gas resources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basin evolvement. Recently a moderate to hi... The studies on configuration, character/property of the basement of Qiangtang basin is helpful for evaluating petroleum and nature gas resources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basin evolvement. Recently a moderate to high-grade metamorphic gneiss rock was found underlying beneath very low metamorphic Ordovician strata in Mayer Kangri to the north of the central uplift. That fact actually proved existence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just the distribution and structures of pre-Paleozoic crystalline basement still remain puzzle. In recent years a number of active sources deep seismic profiling, to aim at lithospheric structure of northern Tibet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of the Qiangtang basin, had been conducted that make it possible to image the structure of the basement of the Qiangtang. Near vertical reflection profiles, included those acquired previously and those during 2004 to 2008, have been utilized in this study. By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process and interpretation between the reflection profiles and the wide-angle profile, a model with the detailed structure and velocity distribution from surface to the depth of 20 km of Qiangtang basin has been imaged.Based on the results and discussions of this study, the preliminary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The velocity structure section (~20 km) that is interactively constrained by the refraction and reflection seismic data reveals that the sedimentary stratum gently lie until 10 km in the south Qiangtang basin. (2) The basement consists of fold basement (the upper) and crystalline basement (the lower).The fold basement buried at the average depth of 6 km with a velocity of 5.2-5.8 km/s. The shallowest appear at range of the central uplift.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is underlying beneath the fold basement at the average depth of 10 km with a velocity of 5.9-6.0 km/s except near Bangong-Nujiang suture. (3) The high-velocity body at the depth range of 3-6 km of the central uplift is considered as a fragment of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that perhaps was raised by Thermal or deformation. (4) The lower-consolidated fold basement show more affinity of Yangtze block but the crystalline basement seems more approximate to Lhasa terrene in geophysical nature. We have attempted to improve the resolution and reliability by interaction of the active seismic data and prove it effective to image complex basement structure. It will be a potential to process the piggy-back acquisition data and has wide prospec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盆地 地下室结构 交互解释 反射剖面 地震数据 结构特征 青藏高原 折射
下载PDF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Chuan-Dian Block Revealed by Deep Seismic Sounding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Outward Expansion of the East Tibetan Plateau
17
作者 xiong xiaosong WANG Guan +4 位作者 LI Qiusheng LU Zhanwu GAO Rui FENG Shaoying WU Guo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6期1932-1944,共13页
The Chuan-Dian Block(CDB)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ctive regional faults.The present tectonic condition with 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is cl... The Chuan-Dian Block(CDB)is 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with a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active regional faults.The present tectonic condition with strong crustal deform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ngoing collision of the India and Eurasia plates since 65 Ma.The study of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is area is key to revealing the evolution and deep geodynamics of the lateral collision zone of the Tibetan Plateau.Deep seismic sounding is the most efficient method with which to unravel the velocity structure of the whole crust.Since the 1980s,19 deep seismic sounding profiles have been captured within the CDB area.In this study,we systematically integrate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19 profiles in this area,then image the 3D crustal velocity,by sampling with a 5 km spacing and 2D/3D Kriging interpolation.The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1)The Moho depth in the study area deepens from 30 km in the south to 66 km in the north,whereas there is no apparent variation from west to east.The Pn wave velocity is higher in stable tectonic units,such as 7.95 km/s in the Lanping-Simao block and 7.94 km/s in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than in active or mobile tectonic units,such as 7.81 km/s in the Baoshan block,7.72 km/s in the Tengchong block and 7.82 km/s in the Zhongdian block.(2)The crustal nature of the Tengchong block,the northern Lanping-Simao block and the Zhongdian block reflects a type of orogenic belt,having relatively strong tectonic activities,whereas the crustal nature of the central Lanping-Simao block and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represents a type of platform.The different features of the upper-middle crust velocity,Moho depth and Pn wave velocity to both sides of the Red River fault zone and the Xianshuihe fault zone,reflect that they are clearly ultra-crustal.(3)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low velocity zones in the crust,the crustal material of the Tibetan Plateau is flowing in a NW–SE direction to the north of 26°N and to the west of 101°E,then diverting to flowing eastwards to the east of 101°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seismic sounding crustal structure outward expansion Chuan-Dian Block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下载PDF
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探索 被引量:1
18
作者 熊晓松 卢君宜 《时代汽车》 2021年第18期63-65,共3页
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学生的创新能力关联是否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针对传动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探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升级传统机械专业方向的培养为智... 新经济和新技术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工科。机械类专业学生是我国制造业的主力军,学生的创新能力关联是否满足企业发展要求。针对传动培养模式存在问题,探讨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思路,升级传统机械专业方向的培养为智能制造方向的培养。改革培养模式后的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较好地满足社会岗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