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苦荞种子活力测定方法与其田间成苗率的相关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吕勇 许学微 +2 位作者 陈庆富 黄娟 朱丽伟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为确定与田间成苗率相关性较好的室内苦荞种子活力测定方法,以活力水平不同的4个苦荞品种:六苦1号、品苦1号、黑米15、额曲木耳薏为试验材料。采用标准发芽试验、低温发芽试验和高温发芽试验3种室内发芽方法测定种子活力,并将其结果与... 为确定与田间成苗率相关性较好的室内苦荞种子活力测定方法,以活力水平不同的4个苦荞品种:六苦1号、品苦1号、黑米15、额曲木耳薏为试验材料。采用标准发芽试验、低温发芽试验和高温发芽试验3种室内发芽方法测定种子活力,并将其结果与田间成苗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发芽试验中,苗鲜重和活力指数与四月份田间出苗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低温发芽试验中苗鲜重和活力指数与七月份田间出苗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高温发芽试验中苗鲜重活力指数与四月和七月田间出苗率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高温发芽试验中发芽势、发芽率、苗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七月份田间成苗率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其中发芽势和发芽率与七月份田间成苗率相关系数最高(0.993、0.907)。研究结论:在使用标准发芽试验检测苦荞种子活力时,苗鲜重和活力指数与田间出苗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田间成苗率的有效指标,逆境试验中的高温发芽试验结果与田间出苗率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可作为预测田间成苗率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种子活力 田间成苗 低温发芽 高温发芽
下载PDF
改性邻苯二甲腈树脂及复合材料体系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陆浩 李峥 +3 位作者 夏雨 许学伟 谢永旺 李丽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64,共5页
邻苯二甲腈树脂是一类新型的耐高温热固性树脂体系,为了改善其工艺性并满足严苛的环境性能需求,国内外针对邻苯二甲腈树脂体系开展了大量改性研究工作。着重从分子主链结构设计、固化方式及机理、树脂改性和复合材料改性等方面,介绍了... 邻苯二甲腈树脂是一类新型的耐高温热固性树脂体系,为了改善其工艺性并满足严苛的环境性能需求,国内外针对邻苯二甲腈树脂体系开展了大量改性研究工作。着重从分子主链结构设计、固化方式及机理、树脂改性和复合材料改性等方面,介绍了改性邻苯二甲腈体系的研究进展,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工艺性、耐候性和力学特性,展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苯二甲腈 改性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退火处理对Co_(x)CrFeMnNi_(2-x)高熵合金显微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权 吴长军 +3 位作者 徐雪薇 彭浩平 刘亚 苏旭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39-145,共7页
通过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一系列fcc型Co_(x)CrFeMnNi_(2-x)(x=0.25~1.5)高熵合金,并于600~1000℃真空退火120~360 h,进而研究了Co和Ni含量、退火温度及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铸态合金均由fcc单相组成。600~1000... 通过电弧熔炼法制备了一系列fcc型Co_(x)CrFeMnNi_(2-x)(x=0.25~1.5)高熵合金,并于600~1000℃真空退火120~360 h,进而研究了Co和Ni含量、退火温度及时间对合金显微组织和耐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铸态合金均由fcc单相组成。600~1000℃退火后,除x=1.5的合金中会形成少量的hcp相外,其他合金没有相变。铸态Co_(x)CrFeMnNi_(2-x)合金主要由粗大的树枝晶组成,合金的耐蚀性随Co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600~1000℃退火会明显改变合金的金相显微组织。600℃退火后,由于晶界迁移截断枝晶主干,合金组织得到了细化;同时,由于粗大的晶界增多,合金耐蚀性明显降低。800℃退火120 h后,合金中形成了曲折的等轴晶界,但晶内仍有明显的网状编织的亚晶;此时,合金的耐蚀性得到大幅提升。进一步延长退火时间或升高退火温度可使晶界变得平滑细小,晶内的编织网状亚晶逐渐消失,合金的耐蚀性也将进一步提升。这些结果将为fcc型高熵合金的成分设计及组织调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火处理 高熵合金 显微组织 枝晶 耐蚀性
下载PDF
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许孔力 许学伟 +2 位作者 李丽英 夏雨 谢永旺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年第5期84-88,共5页
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制备方法、性能研究以及应用等方面出发,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碳纳米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 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作为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从制备方法、性能研究以及应用等方面出发,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最后对碳纳米管/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对后续碳纳米管/聚合物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工作有指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纳米管 纳米复合材料 制备方法 性能研究
下载PDF
溶液复合法制备碳纳米管/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及相关性能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许孔力 许学伟 +2 位作者 李丽英 夏雨 汪东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2期28-31,共4页
本研究通过溶液复合法与机械混合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0、1%、2%、3%和4%)碳纳米管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碳纳米管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复合法制... 本研究通过溶液复合法与机械混合法制备不同质量分数(0、1%、2%、3%和4%)碳纳米管改性环氧树脂纳米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碳纳米管在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情况,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电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溶液复合法制备的质量分数为1%和3%碳纳米管的弯曲强度和弯曲模量分别是(98.6±7.2)和(80.9±12.5)Mpa与(2.14±0.12)和(2.45±0.08)Gpa,其力学性能均高于机械共混法所得的样品;当碳纳米管质量分数达到3%时,电导率大幅提升至0.006 S/m,提升幅度超过9个数量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材料 碳纳米管 环氧树脂 溶液复合法
下载PDF
新型深海来源蛋白酯酶E4的纯化、结晶和X射线衍射分析
6
作者 申彦芳 杨慧 +3 位作者 霍颖异 胡娟 许学伟 李继喜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8-63,71,共7页
酯酶和脂酶是水解短链酯类和长链甘油三酯的两类水解酶,在制药和食品工业酯(脂)键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前期已鉴定深海细菌Croceicoccus marinus E4A9T来源的新型蛋白酯酶E4,该酶属于酯酶SGNH亚家族,具有潜在的水解... 酯酶和脂酶是水解短链酯类和长链甘油三酯的两类水解酶,在制药和食品工业酯(脂)键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前期已鉴定深海细菌Croceicoccus marinus E4A9T来源的新型蛋白酯酶E4,该酶属于酯酶SGNH亚家族,具有潜在的水解溶血磷脂键的作用,但其催化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我们对蛋白E4进行了纯化、结晶和初步的X射线衍射分析.E4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动态光散射(DLS)分析显示其主要以四体的形态均匀分布在溶液中.我们对E4进行了晶体初筛和优化,最终优化培养出棒状晶体且衍射分辨率达2.2.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E4属于P43212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88.863,b=88.863,c=318.914,α=90°,β=90°,γ=90°.此外,酶学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它能够水解具有不同酰基链长度的酯类(C2~C10),尤其倾向于水解己酸酯(C6)和辛酸酯(C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酯酶 E4 纯化 动态光散射 X-射线衍射
下载PDF
基于UHF信号特征参数指纹图谱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 被引量:13
7
作者 徐学伟 李静鹏 +4 位作者 马驰 焦伟 马本富 李琦 张丽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4期84-91,共8页
为了减少基于时延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设备硬件要求高且推广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高频信号特征参数指纹图谱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离线阶段针对测试空间设计测试方案,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 为了减少基于时延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设备硬件要求高且推广难度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特高频信号特征参数指纹图谱的局部放电定位方法。该方法主要分为离线阶段和在线阶段。离线阶段针对测试空间设计测试方案,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参数提取,最终建立特征参数指纹图谱。在线阶段将遗传算法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算法结合,可以实现局部放电源的准确快速定位。通过模拟试验对提出的定位方法进行测试,平均定位误差为0.237 m,92%的定位误差小于1 m,20次定位结果方差为0.226。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定位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特高频 定位算法 特征参数 指纹图谱
下载PDF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nitrogenase gene diversity of sediment from a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o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被引量:3
8
作者 WU Yuehong CAO Yi +3 位作者 WANG Chunsheng WU Min AHARON Oren xu xuew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4年第10期94-104,共11页
A sediment sample was collected from a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located at a depth of 2 951 m o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Phylogenet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prokaryotic community using polymerase c... A sediment sample was collected from a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located at a depth of 2 951 m on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Phylogenetic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prokaryotic community using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amplification of the 16 S rRNA and nifH genes. Within the Archaea, the dominant clones were from marine benthic group E(MBGE) and marine group I(MGI) belonging to the phyla Euryarchaeota and Thaumarchaeota, respectively. More than half of the bacterial clones belonged to the Proteobacteria, and most fell within the Gammaproteobacteria. No epsilonproteobacterial sequence was observed. Additional phyla were detected including the Actinobacteria, Bacteroidetes, Planctomycetes, Acidobacteria, Nitrospirae, Chloroflexi, Chlorobi, Chlamydiae, Verrucomicrobia, and candidate divisions OD1, OP11, WS3 and TM6, confirming their existence in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s. The detection of nifH gene suggests that 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 may occur in the hydrothermal vent field of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Phylogenetic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only Clusters I and III NifH were present. This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the microbial 16 S rRNA genes, indicating that Bacteria play the main role in nitrogen fixation in this hydrothermal vent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A hydrothermal vent microbial diversity 16S rRNA gene nifH gene
下载PD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ize fractionation of chlorophyll a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 被引量:4
9
作者 ZHANG Dongsheng WANG Chunsheng +3 位作者 LIU Zhensheng xu xuewei WANG Xiaogu ZHOU Yado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3期120-131,共12页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ize fractionation of chlorophyll a (Chl 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 during four survey cruises from 2005 to 2009.The surface Chl a (S-Ch...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ize fractionation of chlorophyll a (Chl a) were investigated in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 during four survey cruises from 2005 to 2009.The surface Chl a (S-Chl a) concentration ranged from 0.002 to 0.497 mg/m3 and was obviously higher in the eastern Pacific than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Chl a displayed a single peak pattern,and the maximum Chl a layer (MCL) was observed at a shallower depth in the eastern Pacific than in the western Pacific.All three size fractions of Chl a measurements in the surface water showed a similar distribution to total Chl a and were foun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eastern Pacific than in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Picoplankton dominated the phytoplankton in the surveyed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Pacific Ocean.Furthermore,pico-Chl a (0.2-2 μm) accounted for a larger percentage of the total Chl a in the central Pacific than it did in the western Pacific and eastern Pacific.In the western Pacific,there seemed to be a latitudinal variability i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composition where small-sized phytoplankton (<2 μm) were more dominant in the tropical than in the subtropical western Pacific.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and size fractionation of Chl a were controlled by hydrological and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climate events,such as El Ni(n)o and La N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lorophyll a size fractionation Pacific Ocean
下载PDF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uncultured microorganisms in the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of a seamount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re elucidated by fosmid sequencing 被引量:2
10
作者 HUO Yingyi CHENG Hong +5 位作者 Anton F.Post WANG Chunsheng JIANG Xiawei PAN Jie WU Min xu xuewe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4期92-113,共22页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is an important seafloor mineral and is abundantly present in the seamount crusts. Such crusts form potential hotspots for biogeochemical activity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yet our understand...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is an important seafloor mineral and is abundantly present in the seamount crusts. Such crusts form potential hotspots for biogeochemical activity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yet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microbial communities is lacking. In this study, a cultivation-independent approach was used to recover genomic information and derive ecological functions of the microbes in a sediment sample collected from the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of a seamount region in the central Pacific. A total of 78 distinct clones were obtained by fosmid library screening with a 16S rRNA based PCR method. Proteobacteria and MGI Thaumarch-aeota dominated the bacterial and archaeal 16S rRNA gene sequence result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Nine fosmid clones were sequenced and annotated. Numerous genes encoding proteins involved in metabolic functions and heavy metal resistance were identified, suggesting alternative metabolic pathways and stress responses that are essential for microbial survival in the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In addition, genes that participate in the synthesis of organic acids and exoploymers were discovered. Reconstruction of the metabolic pathways revealed that the nitrogen cycle is an important biogeochemical process in the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In addition,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HGT) events have been observed, and most of them came from bacteria, with some occurring in archaea and plants. Clone W4-93a, belonging to MGI Thaumarch-aeota, contained a region of gene synteny. Comparative analyses suggested that a high frequency of HGT events as well as genomic divergenc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microbial adaption to the deep-sea environ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AMOUNT cobalt-rich ferromanganese crust METAGENOME horizontal gene transfer
下载PDF
基于放电脉冲波形匹配的局部放电类型识别 被引量:2
11
作者 孟庆振 杨金伟 +2 位作者 徐学伟 韩宝国 李静鹏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64-168,172,共6页
针对局部放电类型识别中不易全面提取特征等问题,提出将采集到的局部放电脉冲信息与经典的局部放电类型信息直接进行波形相识度匹配的方法,该方法只需通过表征波形相似性的互近似熵值便可识别出局部放电类型。首先讨论不同局部放电类脉... 针对局部放电类型识别中不易全面提取特征等问题,提出将采集到的局部放电脉冲信息与经典的局部放电类型信息直接进行波形相识度匹配的方法,该方法只需通过表征波形相似性的互近似熵值便可识别出局部放电类型。首先讨论不同局部放电类脉冲所具有的不同分布特点和样式,归纳分析五种典型局部放电的脉冲波形。具体研究基于互近似熵进行局部放电信号识别的原理方法、识别系统和实现流程。实验结果证实了基于互近似熵的局部放电识别方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放电 放电脉冲 波形匹配 互近似熵
下载PDF
爆炸声源对舰船螺旋桨效能损伤评估研究
12
作者 徐学伟 刘寅桐 张耀林 《舰船电子工程》 2018年第10期153-155,164,共4页
论文从爆炸声源的使用分析入手,讲述了螺旋桨的结构特点,阐述了水中爆炸冲击压力的产生机理,通过计算、对比的方法,得出螺旋桨效能损伤评估结果,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希望能为读者提供点滴参考。
关键词 爆炸声源 螺旋桨 损伤 评估
下载PDF
SOX18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许雪伟 原双 +1 位作者 苏万鋆 孙怡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0期1511-1513,1516,共4页
【目的】探讨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8(SOX18)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40例前列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1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 【目的】探讨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18(SOX18)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与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140例前列腺癌患者(观察组)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良性前列腺增生组织112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SOX18表达,随访患者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SOX18阳性表达率为70.00%(98/140),显著高子对照组的40.18%(45/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545,P<0.05)。SOX18阳性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50个月(95%CJ:43.81〜56.19),明显短于SOX18阴性患者的70个月[95%CJ(66.92〜7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649,PC0.05)。将SOX18阳性表达、年龄、高血压、糖尿病、TNM分期等临床病理指标作为自变量,预后生存情况等作为因变量进行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NM分期、Gleason评分、SOX18表达是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只尺=2.748、2.392、1.426,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SOX18阳性表达率高,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PSA及Gleason有一定关系,同时对患者预后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肿瘤/病理学 SOXF转录因子类 预后
原文传递
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健康教育活动参与情况及效果分析
14
作者 计国平 刘俊山 +2 位作者 许学伟 王莉 童志礼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2019年第3期217-219,223,共4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健康教育活动的部分效果,探索农村妇女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农村40~60岁女性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健康教育活动的部分效果,探索农村妇女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安徽省农村40~60岁女性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利用其中与健康教育有关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结果在1,780名40~60岁农村妇女中,有568人报告最近1年参加过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为31.9%。参与最多的活动主题为养生(204人,35.9%)、慢性病(178人,31.3%)、传染病(130人,22.9%)、其他(56人,3.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参加健康教育活动与文化程度、业余活动、个人年收入、家庭年收入、BMI、地区等指标相关(P<0.05),与年龄、日常工作、家庭人口数、是否留守、慢性病无相关关系(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健康教育活动参与率仅与文化程度和地区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是否参加健康教育既不是慢性病的相关因素,也不是BMI的相关因素(P>0.10)。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发现参加健康教育活动是艾滋病和梅毒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保护因素(P<0.001)。结论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比例较低,参加健康教育活动的部分效果体现在艾滋病和梅毒防治知识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 健康教育 参与
下载PDF
光滩生物膜的鉴定和组成分析
15
作者 付韵涵 叶永炼 +2 位作者 马阔建 许学伟 孙聪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425-4439,共15页
【目的】建立光滩生物膜的判定方法。【方法】采集光滩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利用18SrRNA基因测序研究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的优势藻种及其丰度差异;使用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a)检测和流式细胞检测,对生物膜及其附近表... 【目的】建立光滩生物膜的判定方法。【方法】采集光滩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利用18SrRNA基因测序研究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的优势藻种及其丰度差异;使用叶绿素a (chlorophyll a, Chl-a)检测和流式细胞检测,对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的叶绿素a浓度和含有Chl-a的细胞量进行研究。【结果】光滩生物膜主要含有硅藻(Diatomea)、甲藻(Dinoflagellata)、色藻(Ochrophyta)、绿藻(Chlorophyta)、隐藻(Cryptophyceae)和轮藻(Phragmoplastophyta),不同季节和地理位置的生物膜优势藻种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变化。光滩生物膜和附近表层沉积物之间的Chl-a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生物膜中含有Chl-a的细胞量显著高于附近表层沉积物。通过藻类相对丰度、Chl-a浓度和含有Chl-a的细胞量构建了光滩生物膜的判定方法,即藻类相对丰度>40%,Chl-a浓度>500 mg/m^(3)且含有Chl-a的细胞量>500 cell/μL时,判定为有生物膜,反之判定为无生物膜,含有Chl-a的细胞量>1500cell/μL时,判定生物膜为生长旺盛期,含有Chl-a的细胞量介于500-1 500 cell/μL时,判定生物膜为定殖期或衰退期。【结论】本研究探讨了光滩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的优势藻种类型及其丰度差异,评估了生物膜及其附近表层沉积物中Chl-a浓度和含有Chl-a的细胞量,并基于上述认识制定了光滩生物膜有无的判定方法,拓宽了对光滩生物膜的认知,为进一步开展生物膜固碳潜力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滩 生物膜 18S rRNA基因测序 叶绿素A 流式细胞仪
原文传递
我国原核微生物分类学七十年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玉琴 吕志堂 +3 位作者 崔恒林 许学伟 阮志勇 李文均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724-1740,共17页
2022年和2023年分别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和《微生物学报》创刊70周年,我国原核微生物分类学研究从白手起家、跟踪模仿到逐步走上国际舞台,从跟跑、并跑到整体处于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域领跑国际同行,并为国际同行提供微生物数据... 2022年和2023年分别是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70周年和《微生物学报》创刊70周年,我国原核微生物分类学研究从白手起家、跟踪模仿到逐步走上国际舞台,从跟跑、并跑到整体处于国际先进行列,部分领域领跑国际同行,并为国际同行提供微生物数据服务,也已走过了70个岁月。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我国原核微生物分类领域学者几代人努力的结果,是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结果。特别是近30年,我国原核微生物分类无论从理论、方法创新还是新物种发现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已经逐渐成为国际原核系统分类领域的主导力量。本文本着尊重历史、客观求实的态度梳理了70年来我国在细菌和古菌分类学及相关领域的发展脉络和取得的成绩,并结合该领域最新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核微生物 分类学 微生物系统学
原文传递
安徽省市属医院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杜杰 童志礼 +4 位作者 王莉 许学伟 刘俊山 严翔 计国平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58-261,266,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市属医院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宿州市、滁州市和池州市895名40~60岁市属医院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 目的了解安徽省市属医院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宿州市、滁州市和池州市895名40~60岁市属医院女性职工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水平及影响因素。结果 895名调查对象,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419人,发生率为46.8%。前3位常见围绝经期症状依次为:疲乏、骨关节肌肉痛、烦躁易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淮北地区(OR=1.964,95CI:1.335~2.890)、孕次较多(OR=1.517,95CI:1.059~2.175)、月经紊乱(OR=2.443,95CI:1.463~4.082)或已绝经(OR=2.975,95CI:1.929~4.588)、睡眠质量较差(OR=6.589,95CI:4.439~10.081)与医院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呈正性相关,每天喝牛奶(OR=0.659,95CI:0.483~0.898)与医院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呈负性相关。结论调查的40~60岁医院女性职工,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46.8%,地区、孕次、月经情况、牛奶饮用、睡眠质量是影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院职工 围绝经期综合征 睡眠质量 影响因素 现况调查
原文传递
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计国平 许学伟 +2 位作者 王莉 童志礼 刘俊山 《安徽预防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161-164,177,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780名农村40~60岁女性,对这些人群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更年期综合征的评分、分级和判定。结果共调... 目的了解安徽省农村地区40~60岁妇女中更年期综合征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1 780名农村40~60岁女性,对这些人群开展面对面问卷调查。采用Kupperman评分量表进行更年期综合征的评分、分级和判定。结果共调查1 780名40~60岁农村妇女,平均年龄(50.0±5.6)岁。自我报告具有更年期综合征的有1 004人,发生率56.4%,其中轻度583人(占32.8%)、中度357人(占20.1%)、重度64人(占3.6%)。较为常见的症状依次是关节肌肉痛、烦躁易怒、眩晕、失眠、头痛和乏力(均高于4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等诸多因素影响更年期综合征(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日常工作、BMI指数、睡眠、牙齿、视力、听力、腿脚、食欲状况、慢性病、焦虑和抑郁是更年期综合征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安徽省农村40~60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发生率较高,可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日常工作、BMI指数、睡眠、牙齿、视力、听力、腿脚、食欲状况、慢性病、焦虑和抑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妇女 更年期综合征 Kupperman评分量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