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HDAC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1
作者 黄静 杨晶晶 +1 位作者 徐彦超 张慧琪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7-1322,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AML患者为AML组,并进一步按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08例、死亡组42例。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100...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血清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HDAC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7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50例AML患者为AML组,并进一步按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108例、死亡组42例。另纳入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采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患者血清HDAC2表达水平;采用Cox回归分析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血清HDAC2对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ML组患者血清中HDAC2、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1β、C反应蛋白(CRP)的表达显著上升(均P<0.05)。与生存组相比,死亡组患者血清中HDAC2的表达亦显著上升(P<0.05)。AML患者血清HDAC2与IL-6、TNF-α、IL-1β和CRRP水平呈正相关(r=0.567、0.559、0.623、0.537)。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IL-6、TNF-α、IL-1β、HDAC2均是影响AM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AML患者血清HDAC2水平预测AML不良预后的AUC值为0.862。结论:AML患者血清HDAC2表达水平升高,与IL-6、TNF-α、IL-1β和CRP水平呈正相关,是AML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AML患者不良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系白血病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2 相关性分析 预测价值
原文传递
虎七散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痰瘀互结型食管癌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马纯政 屈帅勇 +11 位作者 李洪霖 刘亚南 吕默涵 徐伟玲 冯保荣 李吉磊 许彦超 邵帅 任娟 陈梦利 马希佳 郑玉玲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20年第3期25-30,共6页
目的观察虎七散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痰瘀互结型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初步研究虎七散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标准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 目的观察虎七散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痰瘀互结型食管癌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初步研究虎七散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的疗效差异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标准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例。主要观察指标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疾病控制率(Disease Control Rate,DCR)和临床症状积分,次要观察指标为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及毒副反应。研究终点为疾病进展或各种原因导致的死亡。结果1.治疗组中位PFS为6.8(4.464~9.136)月,对照组中位PFS为4.8(2.469~7.131)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DCR为81.4%,对照组DCR为6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临床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改善吞咽困难、呕吐带血、呕吐痰涎以及舌苔方面更有优势(P<0.05)。4.在KPS评分方面,治疗组的治疗后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5.在毒副反应方面,出现的主要毒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胃肠道反应以及脱发等,未出现其它明显不良反应。治疗后两组出现的各毒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出现Ⅲ~Ⅳ度毒副反应的例数少于对照组,提示虎七散联合化疗可能有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的趋势。结论虎七散联合TP方案治疗中晚期痰瘀互结型食管癌较单纯化疗更有优势,主要体现在疾病控制率、中医症状和KPS评分的改善方面,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七散 无进展生存期 食管癌 痰瘀互结证 TP方案
下载PDF
杜仲内生青霉菌GZWMJZ-068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龚倩玉 许言超 +5 位作者 左明星 饶青 周彦伶 朱伟明 林昌虎 王立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721-1727,共7页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贵阳杜仲的叶片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GZWMJZ-068,发酵产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和比旋光度等方法鉴定了15个化合... 为获得活性微生物代谢产物,从贵阳杜仲的叶片中分离得到内生真菌GZWMJZ-068,发酵产物用乙酸乙酯提取,经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运用核磁、质谱和比旋光度等方法鉴定了15个化合物的结构,即isochromophilones IV(1)、epi-isochromophilone III(2)、(2R,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3)、(2S,3S)-1-(4-羟基苯基)-2,3-丁二醇(4)、6-[1-羟基-(1S)-戊基]-4-甲氧基-(6S)-2H,5H-2-吡喃酮(5)、6-(1-羟戊基)-4-甲氧基-2-酮(6)、quinolactacins Al(7a)、quinolactacins A2(7b)、dihydrocitrinone(8)、dihydrocitrinin (9)、原儿茶酸(10)、儿茶酸(11)、5-甲基尿嘧啶(12)、尿嘧啶(13)、citrinal A(14)。对15个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评价,化合物1和2对光滑念珠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中等的抑制作用(MIC16-32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内生真菌 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下载PDF
海洋微生物源活性产物的发酵条件优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左明星 许言超 王立平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015-2023,共9页
海洋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境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成为新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并在新药物开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产物产量普遍较低,需... 海洋微生物因其独特的生境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免疫调节等多种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从而成为新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源泉,并在新药物开发领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微生物来源的活性产物产量普遍较低,需要通过发酵优化提高其产量,为后续深入研究和开发提供物质基础。因此,本文根据化学分类介绍了来源于海洋微生物的活性化合物及其发酵条件优化,以期为其他海洋微生物资源的挖掘与利用提供相应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微生物 活性代谢产物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虎七散加减方治疗食管癌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李吉磊 杨莉丽 +5 位作者 许彦超 任娟 邵帅 陈梦利 马希佳 马纯政 《中医药通报》 2021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评价虎七散(壁虎、三七)加减方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时间自各库建库至2020年7月所收录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基本信息,运用Cochrar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Revman5.... 目的:评价虎七散(壁虎、三七)加减方治疗食管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外文数据库,时间自各库建库至2020年7月所收录的相关文献。提取纳入文献基本信息,运用Cochrare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综合评估,运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文献共17篇,样本总量为1619例。Meta分析后显示:虎七散加减方联合放化疗在提高食管癌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提升吞咽缓解率、生活质量状况(KPS)及降低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血小板降低、消化道反应)方面较对照组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虎七散加减方可以提升食管癌患者近期临床疗效,缓解吞咽困难症状,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虎七散 食管癌 META分析 对照研究 中医药治疗
下载PDF
马纯政分阶段治疗食管癌经验撷菁 被引量:5
6
作者 李吉磊 杨莉丽 +1 位作者 许彦超 马纯政 《中医药通报》 2020年第6期18-20,共3页
马纯政教授认为食管癌病因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癌毒,常以降气化痰、活血祛瘀、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等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对患者分成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进行治疗,并佐以抗癌散结类药物;临床诊疗中,善于运用... 马纯政教授认为食管癌病因主要为气滞、痰凝、血瘀、癌毒,常以降气化痰、活血祛瘀、疏肝行气、清热解毒等为主要治疗方法;治疗上,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对患者分成早、中、晚期三个阶段进行治疗,并佐以抗癌散结类药物;临床诊疗中,善于运用威灵仙、冬凌草、壁虎、三七、红豆杉、石上柏等特色药物治疗食管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噎嗝 辨证论治 痰瘀互结 分阶段治疗 马纯政
下载PDF
等温微量热技术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
7
作者 王伟霞 卢葵 +3 位作者 徐艳超 靖红艳 刘浩 姚俊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9期893-900,共8页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等温微量热技术实时测定和比较原研(罗氏芬)与仿制(MY)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株,利用微量热法,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以表达功率-... 目的开发一种基于等温微量热技术实时测定和比较原研(罗氏芬)与仿制(MY)头孢曲松钠体外抑菌效果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测试菌株,利用微量热法,比较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以表达功率-时间曲线(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生长速率常数k、最大热功率Pm、热谱图出现主峰时间tm和传代时间tG为指标,量化评估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代谢的影响。为验证等温微量热法结论,进一步采用管碟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检测原研和仿制头孢曲松钠的抑菌活性。结果热谱曲线的特征参数数据表明,原研头孢曲松钠与仿制头孢曲松钠均具有抑菌活性,但原研头孢曲松钠抑菌效果比仿制头孢曲松钠明显,这一结论与传统管碟法及HPLC法所得结论一致。然而,等温微量热法实验仅需24h,管碟法与HPLC法则需48h以上。结论等温微量热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的特点,可实时检测和比较不同抗生素体外抑菌活性,在快速评价抗生素效价领域具备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温微量热 头孢曲松钠 金黄色葡萄球菌 管碟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DNA倍体定量分析、TCT及HR-HPV检测在宫颈上皮病变中的应用评估 被引量:2
8
作者 卢葵 徐艳超 姚俊霞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4期299-301,306,共4页
目的探讨DNA倍体定量分析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在宫颈上皮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8例具有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患者回顾分析DNA倍体定量分析、TCT和HR-HPV检测结果,分别计算DNA倍体定... 目的探讨DNA倍体定量分析以及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检测在宫颈上皮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08例具有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患者回顾分析DNA倍体定量分析、TCT和HR-HPV检测结果,分别计算DNA倍体定量分析以及联合TCT、HR-HPV检测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及以上病变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并进行比较。结果DNA倍体定量分析、TCT和HR-HPV检测对LSIL以上宫颈病变诊断灵敏度分别是85.8%、73.8%、83.7%,特异度分别是74.3%、61.2%、57.3%,DNA倍体定量分析灵敏度比TCT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R-HPV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比TCT、HR-HPV检测都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NA倍体定量分析+TCT、DNA倍体分析+HR-HPV检测、TCT+HR-HPV检测、DNA倍体定量分析+TCT+HR-HPV检测在诊断LSIL以上宫颈病变的灵敏度分别是90.5%、91.3%、87.7%、92.4%,特异度分别是62.8%、63.4%、60.1%、65.6%。DNA倍体分析联合TCT或HR-HPV检测在灵敏度上与DNA倍体分析+TCT+HR-HPV联合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度上与DNA倍体分析+TCT+HR-HPV联合检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倍体定量分析单独或联合TCT、HR-HPV检测在宫颈病变LSIL及以上病变的筛查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倍体定量分析 宫颈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
下载PDF
曝气协同粉末活性炭调控MBR运行
9
作者 王亚军 徐衍超 +1 位作者 张四永 颜源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71-78,共8页
为了解决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效果不稳定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优化曝气和粉末活性炭(PAC)的耦合作用,调控MBR的运行。通过构建6种工况,考察了不同气水比和不同PAC投加量条件下MBR的处理效果、污泥混合液特性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 为了解决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效果不稳定和运行成本高的问题,通过优化曝气和粉末活性炭(PAC)的耦合作用,调控MBR的运行。通过构建6种工况,考察了不同气水比和不同PAC投加量条件下MBR的处理效果、污泥混合液特性和膜污染情况。结果表明,当气水比为65∶1、PAC投加量为1 g/L时,MBR的运行效能最佳,对COD、TN、NH_(4)^(+)-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5.81%、43.22%、85.17%和31.64%,跨膜压差(TMP)增速也较低,约为2.692 kPa/d;当气水比为65∶1、PAC投加量为2 g/L时,对COD、TN、NH_(4)^(+)-N、TP的平均去除率均在前者的基础上分别有2%、26%、8%和42%的提升,TMP增速增加至6.425 kPa/d,此时虽然处理效果更好但运行成本较高,膜过滤周期较短。因此在PAC-MBR的实际应用中,需要先权衡预期处理效果和运行成本再进行MBR运行参数的设置,应用该控制策略可灵活调节PAC-MBR以适应减污降碳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生物反应器 气水比 粉末活性炭 污水处理 膜污染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回归的四环素胁迫下生物滞留池碳排放核算
10
作者 徐衍超 王亚军 王进喜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34-44,共11页
为探究四环素胁迫下哪种植物可以使生物滞留池(BRC)在保证最佳处理效果的前提下碳排放量最小,通过构建3个试验反应组、共计8个填充完全相同的生物滞留池处理不同浓度的四环素污水,经过为期147 d的试验,初步阐明了生物滞留池的温室气体... 为探究四环素胁迫下哪种植物可以使生物滞留池(BRC)在保证最佳处理效果的前提下碳排放量最小,通过构建3个试验反应组、共计8个填充完全相同的生物滞留池处理不同浓度的四环素污水,经过为期147 d的试验,初步阐明了生物滞留池的温室气体产生机理,并构建了其碳足迹模型。在此基础上借助IPCC排放因子法对不同四环素浓度水平下生物滞留池的CH4和N2O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利用Minitab以装置在不同浓度四环素胁迫运行时长下的碳排放量为因变量,四环素浓度、COD去除率和TN去除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回归模型,并通过补充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经分析,当四环素浓度较高时(1.2~1.8 mg/L)种植菖蒲的BRC处理效能最佳:COD去除率可达89%以上,TN去除率可达60%以上,碳排放量(以CO_(2)eq计)最低约为0.1239 kg;其次为虉草。四环素浓度较低时(0~0.6 mg/L)种植虉草的BRC处理效能最佳:COD去除率可达89%以上,TN去除率可达66%以上,碳排放量最低约为0.1054 kg;其次为菖蒲。因此,在确保BRC出水水质的同时又使碳排放量最小,较高浓度四环素胁迫下选择种植菖蒲,较低浓度四环素胁迫时选择种植虉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核算 生物滞留池 污水处理 四环素 多元回归
原文传递
烟曲霉GZWMJZ-152茶粕发酵代谢产物 被引量:2
11
作者 左明星 周彦伶 +3 位作者 许言超 刘文 朱伟明 王立平 《菌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64-271,共8页
在茶粕培养基摇床培养条件下,烟曲霉GZWMJZ-152将茶粕中的山茶苷A (1)和山茶苷B (2)代谢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3);在茶粕培养基静置发酵条件下,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4)、(-)Chaetominine (5)、trypacidin (6)... 在茶粕培养基摇床培养条件下,烟曲霉GZWMJZ-152将茶粕中的山茶苷A (1)和山茶苷B (2)代谢为山奈酚-3-O-芸香糖苷(3);在茶粕培养基静置发酵条件下,从发酵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为山奈酚(4)、(-)Chaetominine (5)、trypacidin (6)、1,2-seco-trypacidin (7)、(-)-丁香脂素(8)。测试了8个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其中化合物1–3,5–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在133.9–308.6μg/mL;化合物1,4,8具有较好的自由基清除活性,IC_(50)值在0.43–5.06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曲霉 茶粕培养基 Α-葡萄糖苷酶 自由基清除
原文传递
Fiber in-line magnetic field sensor based on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integrated with magnetic fluid 被引量:2
12
作者 LEI xue-qin xu yan-chao +1 位作者 YU Ya-ting PENG Bao-jin 《Optoelectronics Letters》 EI 2019年第1期43-47,共5页
In this paper, magnetic fluid(MF), a new type of optical functional nanomaterial with interesting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is adopted to form a novel fiber-optic magnetic field sensor... In this paper, magnetic fluid(MF), a new type of optical functional nanomaterial with interesting optical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is adopted to form a novel fiber-optic magnetic field sensor. The proposed sensor is based on 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 (MZI) and has a multimode-singlemode-multimode(MSM) fiber structure. The MSM structure was fabricated by splicing a section of uncoated single mode fiber (SMF) between two short sections of multimode fibers(MMFs) using a fiber fusion splicer. The magnetic field sensing probe was made by inserting the fiberoptic structure in an MF-filled capillary tube. Variations in an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is seen to cause changes in the refractive index of MF. This tunable change in the refractive index with magnetic field strengths between 0.6 mT to 21.4 mT produces a shift in the peak position of the wavelength. The shift of the valley wavelength with magnetic field intensity has a good linearity of up to 99.6%. The achieved sensitivity of the proposed magnetic field sensor is 0.123 nm/mT, which is improved by several fold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most of the other reported MF-based magnetic field sensors. Furthermore, we build the corresponding circuit-based measurement system, 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tage change indirectly reflects the change of the external magnetic field strength. Therefore, this provides the potential to fiber-based magnetic field sensing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SENSOR INTERFEROMETER characteristic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