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的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特征
1
作者 卢毅 薛积彬 +3 位作者 张永东 马欣璐 宋德卓 钟巍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3-552,共10页
对采自海南岛双池玛珥湖的沉积岩芯(SCH17-04)进行了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测年和正构烷烃组成的实验分析,据此探讨了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约775-1550年间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SCH17-04岩芯正构烷烃... 对采自海南岛双池玛珥湖的沉积岩芯(SCH17-04)进行了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AMS)^(14)C测年和正构烷烃组成的实验分析,据此探讨了中国热带北缘地区约775-1550年间的气候环境特征。结果表明,SCH17-04岩芯正构烷烃记录揭示了该湖沉积的有机质主要来自于陆生高等植物,也包含部分水生植物和菌藻类植物的输入;利用正构烷烃相关组分的比值发现,在中世纪暖期(Medieval Warm Period,MWP,约950-1350年)时,研究区草本植物比例明显增大,木本植物占比相对偏小,揭示出地处热带北缘的海南岛地区在中世纪暖期气候环境总体上较为偏干,而在黑暗时代冷期(Dark Ages Cold Period,DACP)晚期(约775-950年)和小冰期(Little Ice Age,LIA)早期(约1350-1550年),海南岛地区气候环境相对较为偏湿。区域对比分析发现,双池玛珥湖沉积正构烷烃记录与同处热带地区的雷州半岛湖光岩玛珥湖沉积、西沙群岛东岛湖泊沉积以及来自泰国的石笋记录等较为一致,都揭示了一个气候相对较为偏干的中世纪暖期,这可能跟同一时期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南北迁移和热带雨带的扩张与收缩、太平洋东西部海区海表温度梯度变化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地区 正构烷烃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原文传递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2
作者 薛继斌 胡敏 +2 位作者 王爱爱 吴丽娜 李武艳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8,共8页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是科学分析项目运行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进一步规范项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土地综合整治发展历程、概念内涵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民生、流程...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是科学分析项目运行情况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进一步规范项目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梳理土地综合整治发展历程、概念内涵和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引入平衡计分卡的研究方法,从经济、民生、流程管理和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构建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安吉县孝丰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维度得分2.524、民生维度得分2.031、流程管理维度得分2.175、学习与成长维度得分2.000,4个维度评价结果为1中3良。项目综合得分为2.232,综合评价等级为良好。评价结果客观反映了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成效,对未来其它区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绩效评价 土地综合整治 平衡计分卡 安吉县
下载PDF
近4万年来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汞沉积及其影响机制
3
作者 马欣璐 薛积彬 +1 位作者 宋德卓 钟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2,共10页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 雷州半岛地处热带北缘,受东亚季风影响强烈。以取自雷州半岛北部下录地区的埋藏泥炭沉积作为研究材料,测试分析了该岩心的汞浓度及其分布情况,将测试结果与其他气候环境代用指标如孢粉、炭屑、烧失量(LOI)以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等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自MIS(Marine Isotope Stages)-3晚期(约40 cal ka B.P.)至全新世早期(约6.9 cal ka B.P.)区域气候与环境变化影响下的汞沉积过程及可能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近4万年以来,沉积物的汞浓度与乔木类孢粉浓度的变化较吻合,两者之间显示出较高的相关性,揭示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森林群落作为重要的地表汞库,在地区汞沉积过程中起到固定、储存和传输作用。此外,汞浓度与岩心中炭屑沉积通量(指示了区域性野火发生状况)的变化存在相反趋势,反映了区域性野火活动对地表植被以及土壤有机质的焚毁破坏,造成地表汞向大气的释放,不利于汞在地表和沉积物中的沉积与保存。对比不同区域的汞沉积记录发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下录泥炭汞浓度记录与全球其他地区汞记录、粉尘记录等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特别是MIS-2时期均存在明显峰值,反映了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下,大气粉尘沉降对地表汞的输送和沉积具有较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沉积 汞浓度 环境变化 雷州半岛
下载PDF
Increasing Anthropogenic Mercury Pollution over the Last 200 Years Revealed by Lagoonal Sediments from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
4
作者 LI Yanting xue jibin +2 位作者 CHEN Jingqiang LU Yi MA Xinlu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The toxic heavy metal mercury(Hg)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global Hg cycl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century.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a high-resolution Hg deposition history between∼1780 and... The toxic heavy metal mercury(Hg)h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global Hg cycle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over the last century.In this study,we presented a high-resolution Hg deposition history between∼1780 and 2015 AD in a sediment core from Xincun Lagoon,located in the southeastern Hainan Island,South China,and analyzed it in conjunction with geochemical elements,grain-size distribution,organic matter,and HYSPLIT backward trajectory simulation.The objective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ffecting historical Hg deposition in relatively remote regions and assess the extent of the effects of natural background and human activiti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Hg in the sediment was deposited primarily through atmospheric deposition,which was closely related to regional and even global human activities.Anthropogenic Hg contamination increased gradually from the 1830s to 1850s,possibly due to Hg emissions from Opium Wars I and II occurring in southeastern China.High broad peaks of anthropogenic Hg were observed during the 1910s to 1950s and in the 1980s,likely associated with the two world wars and modern Chinese wars.In addition,a further sharp increase in anthropogenic Hg from the mid-1970s to the present occurred,likely originating from the intense industrial activities in China triggered by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policy of China in 1978 and some countries in Southeast A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rcury deposition pollution history anthropogenic impact Xincun Lagoon Hainan China
下载PDF
近50 ka以来雷州半岛北部泥炭序列^(87)Sr/^(86)Sr比值变化的环境意义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钟巍 陈援翰 +5 位作者 魏志强 叶素素 商圣潭 薛积彬 欧阳军 曹家元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9-97,共9页
通过测定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的2个泥炭序列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我国北热带地区泥炭序列锶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近50 ka以来,泥炭序列中^(87)Sr/^(86)S... 通过测定雷州半岛北部湛江市屋山村和遂溪县下录村的2个泥炭序列锶同位素比值(^(87)Sr/^(86)Sr),探讨了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我国北热带地区泥炭序列锶同位素的古环境指示意义.分析结果表明:(1)在过去近50 ka以来,泥炭序列中^(87)Sr/^(86)Sr比值变化于0.713~0.722之间,平均值为0.716.(2)通过与已发表的气候代用指标对比,发现在轨道尺度上^(87)Sr/^(86)Sr比值在暖湿期(如MIS 3阶段)呈现相对低值,而在相对凉(冷)期(如MIS 2阶段)则表现为高值;这种现象甚至在千年尺度上也有很好的体现.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泥炭序列中^(87)Sr/^(86)Sr比值的变化与流域风化淋溶后残留的硅酸岩碎屑物质输入有关,且受到了因气候条件变化所导致的地表径流和植被繁茂程度变化影响.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雷州半岛北部地区泥炭序列^(87)Sr/^(86)Sr比值记录可以作为流域化学风化强度变化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北热带 泥炭序列 ^87Sr/^86Sr比值 化学风化强度
下载PDF
南岭亚高山泥炭地现代有壳变形虫环境指示意义的初步研究——以湖南省大坪泥炭地为例 被引量:2
6
作者 魏志强 钟巍 +6 位作者 欧阳军 叶素素 商圣潭 杨坤有 唐小雯 薛积彬 Robert K BOOTH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70-78,共9页
基于南岭亚高山泥炭湿地在维持华南亚热地区生态系统和区域水平衡中起关键作用,且这一区域的生物因子-古水位定量重建的工作还未有系统展开的现状,以南岭西部的湖南省大坪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初步开展了该地区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种类组成鉴... 基于南岭亚高山泥炭湿地在维持华南亚热地区生态系统和区域水平衡中起关键作用,且这一区域的生物因子-古水位定量重建的工作还未有系统展开的现状,以南岭西部的湖南省大坪泥炭地为研究对象,初步开展了该地区现代有壳变形虫的种类组成鉴定工作;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确定地下水位埋深(Water-Table Depth,WTD)是影响本地区有壳变形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并据此利用生物-环境因子转换函数模型,初步构建了大坪现代泥炭湿地有壳变形虫-地下水位埋深的转换函数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转换函数预测的地下水位埋深与实测地下水位埋深呈一定的相关性,但受制于本次采用面积小、鉴定样本量较少和水位环境梯度较窄的条件下,转换函数预测性能的精度还较低.此次工作可为将来系统开展华南亚热带地区高山泥炭湿地的古水文定量重建工作奠定宝贵的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泥炭湿地 有壳变形虫 转换函数 地下水位埋深
下载PDF
海南东部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对古台风活动的指示 被引量:3
7
作者 游爱华 薛积彬 +3 位作者 谢露华 程嵘 魏志强 钟巍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58-1769,共12页
为探讨海南东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2015年于海南岛东海岸小海潟湖中采集了一根长73 cm的柱状样(XH15-02),在年代学(210Pb和AMS14C)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环境代用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干密度等)的测... 为探讨海南东部历史时期的气候环境变化,2015年于海南岛东海岸小海潟湖中采集了一根长73 cm的柱状样(XH15-02),在年代学(210Pb和AMS14C)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多环境代用指标(总有机碳(TOC)、总氮(TN)、有机碳稳定同位素、干密度等)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XH15-02柱状样TOC与TN含量有很好的相关性,C/N比值在10.41~23.33之间变化,有机碳稳定同位素(δ13Corg)值在-25.14‰^-23.29‰之间.通过对多气候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以及与历史文献资料和其他自然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认为XH15-02孔岩芯沉积记录了研究区过去1100多年来较为丰富的气候环境、台风活动以及人类活动影响等信息.近千年来,小海潟湖沉积有机物主要以陆源输入为主,据估算该岩芯有机碳陆生来源约占47.00%~73.43%,但在不同时期变化幅度较大,该陆源有机碳含量变化可能主要反映了历史时期海南东部地区的干湿变化历史;自1850年以来,XH15-02孔岩芯沉积通量的显著增加与当地人口的快速增长历史一致,反映了研究区近二百年来可能受到的人类对自然界的开发活动影响强烈;多个具有显著偏正δ13Corg记录的时期同史料记载以及周边区域地质记录中的"大风"、"海溢"、"风暴"等事件发生时间较为相近,可能揭示了历史时期的台风或高海平面事件,进而认为小海潟湖沉积在重建历史时期海南地区台风活动等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海潟湖 有机碳同位素 人类活动 强台风
下载PDF
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及模式分区——以浙江省丽水市为例 被引量:20
8
作者 吴绍华 侯宪瑞 +3 位作者 彭敏学 程敏 薛继斌 鲍海君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89,共9页
研究目的:针对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利用过程模型方法评价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适宜性评价技术分... 研究目的:针对生态调节服务产品价值实现的难点问题,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在国土空间落地提供决策支持。研究方法:利用过程模型方法评价生态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采用适宜性评价技术分析生态产品开发的适宜性。研究结果:(1)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分类—价值实现途径—适宜性分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分析框架;(2)从生态系统服务、土地利用和限制因子3个方面建立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3)定量评价了丽水市固碳、释氧、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污染去除、负氧离子释放、降温调节、增湿调节8种调节服务产品的空间分布格局,生态系统服务表现出空间集聚特征;(4)丽水市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康养和生态补偿4种价值实现模式分区面积分别占58%、8%、13%和21%。研究结论: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和模式分区,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落实到国土空间上,可为“两山”转化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 生态产品 生态系统服务 空间规划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海南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揭示的近千年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宋德卓 薛积彬 +1 位作者 孙升升 钟巍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2-212,共11页
对取自海南岛东部小海潟湖的柱状岩心(XH15-02)开展了年代学(^(210)Pb和AMS ^(14)C)和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在建立可靠年代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而揭示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 对取自海南岛东部小海潟湖的柱状岩心(XH15-02)开展了年代学(^(210)Pb和AMS ^(14)C)和常量/微量元素分析,在建立可靠年代模型的基础上,探讨了该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的环境指示意义,进而揭示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历史。研究表明:(1)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比值(Al/Ca、Mg/Ca、K/Ca、Fe/Ca、Ti/Ca)主要反映了近千年来海南地区的降水变化历史,具体表现在中世纪暖期(870~1100 AD)海南地区的降水较少,而小冰期降水波动较为明显,总体上较中世纪暖期降水偏多,这可能与近千年来热带辐合带的南北移动以及西太平洋暖池海表温度变化有关;(2)结合史料文献中有关“飓风”、“飚风”等记载,从小海潟湖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及其比值序列中共识别出8次强台风事件,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热带地区台风活动趋势预测提供了参考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潟湖沉积 地球化学元素 降水 古台风 海南岛
下载PDF
A New High-resolution Late Glacial-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from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in South China 被引量:3
10
作者 xue jibin ZHONG Wei +3 位作者 ZHENG Yanming MA Qiaohong CAI Ying OUYANG Jun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9年第3期274-282,共9页
A 350-cm-long sediment core sequence from Dahu Swamp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was selected for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The multi-proxy records of th... A 350-cm-long sediment core sequence from Dahu Swamp situated in the eastern Nanling Mountains was selected for high-resolution paleoclimatic reconstruction since the Late Glacial period. The multi-proxy records of this paper reveal several evidently dry and cold events that may coincide with the Oldest Dryas, the Older Dryas, the Younger Dryas in the late deglacial period. Two relatively wetter and warmer phases occurred in ca. 15,000-14,400 cal yr B.P. and 13,500-12,800 cal yr B.P. respectively may correspond to the Boiling and Allerod warming events. The Younger Dryas event (ca. 12,800-11,500 cal yr B.P.) revealed by multi-proxies was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colder and drier climate. A warmer and wetter climate, occurred in ca. 10,000~5000 cal yr B.P., was consistent with the Holoeene Optimum,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maximum Northern Hemisphere insolation. The "8.2kyr cool event" and even the "8.8kyr cool event" were indicated as well from our sediment core. A dry mid-Holocene period (ca. 60000 3000 cal yr B.P.) indicated by multi-proxies does not follow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the wet mid-Holocene conditions observed in other regions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te Glacial period HOLOCENE climatic record Dahu Swamp South China
下载PDF
Holocene Abrupt Climate Shifts and Mid-Holocene Drought Intervals Recorded in Barkol Lake of Northern Xinjiang of China 被引量:3
11
作者 xue jibin ZHONG Wei +1 位作者 ZHAO Yinjuan PENG Xiaoying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08年第1期54-61,共8页
Study results in this paper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Holocene climate in Xinjiang, Northwestem China has been alternating between wet and dry conditions, and was punctuated with a series of abrupt climate shifts. A sed... Study results in this paper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Holocene climate in Xinjiang, Northwestem China has been alternating between wet and dry conditions, and was punctuated with a series of abrupt climate shifts. A sediment core taken from Barkol Lake in the northern Xinjiang of Northwest China was analyzed at 1 cm interval for grain-size distribution. Abrupt climate shifts revealed by the grain-size proxy occurred at ca 1.4, 3.0, 4.3, 5.6, 8.0 cal kyr B.E, which were well correlated to both the abrupt shifts recorded in the North Atlantic Ocean (NAO) and the Holocen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ooling events in the Arabian Ocean. The correlation indicated that the climatic changes in the extreme arid Northwest China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NAO, probably via the 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affected westerly winds. The strength and position of westerly winds probably modulated the Siberian-Mongolian high- pressure system (winter monsoon), and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of Northwest China. Moreover, an evident drought interval during the middle Holocene was also revealed by grain-size prox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upt climate shifts grain size HOLOCENE Barkol Lake Xinjiang
下载PDF
海南岛双池玛珥湖揭示的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影响下大气汞沉降的高分辨率记录
12
作者 陈境强 薛积彬 +3 位作者 李彦婷 卢毅 马欣璐 钟巍 《第四纪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0-121,共12页
以取自海南岛北部双池玛珥湖SCH17-04岩芯全长为420cm的沉积物为材料,对其开展了AMS14C测年和总汞浓度、总有机碳、常量地化元素、干密度等指标的测试分析。通过对多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着重探讨了815~1510A.D.... 以取自海南岛北部双池玛珥湖SCH17-04岩芯全长为420cm的沉积物为材料,对其开展了AMS14C测年和总汞浓度、总有机碳、常量地化元素、干密度等指标的测试分析。通过对多代用指标的综合比对分析,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着重探讨了815~1510A.D.时段内区域气候环境与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汞沉积过程及其可能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SCH17-04岩芯中汞浓度(Hg-C)为0.22~3.11μg/g,汞沉积通量(Hg-AR)为0.01~1.92μg/(cm^(2)·a)。进一步分析发现,双池玛珥湖沉积物中汞浓度与各环境代用指标之间呈现出变化步调的不一致性,揭示了有机质吸附、土壤侵蚀、气候变化、海洋释放等自然因素可能对沉积物中汞积累的贡献较为微弱。综合岩芯记录与史料记载分析发现,主要与人类活动关系较为密切的大气汞沉降输入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人为汞信号始于约940A.D.,对应于五代十国时期,并且在约940~1130A.D.(五代十国中后期和北宋)和约1320~1420A.D.(元朝中后期和明朝初期)期间,特别是在后一时期,出现显著的人为汞通量峰值阶段,这与历史上海南岛人口数量变化趋势较为吻合,揭示了人类活动(如金属冶炼和开采、战争叛乱、人口迁移等)在这些时期对自然界中的汞释放与积累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池玛珥湖 汞沉积 历史时期 人类活动
原文传递
近五百年来太阳活动对广东地区干湿演变的可能控制作用(英文)
13
作者 薛积彬 钟巍 《热带地貌》 2018年第2期1-11,共11页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重建了近五百年(公元1470年至2000年)来广东地区的干湿演变序列,进而采用连续小波、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等方法对历史时期广东地区的干湿演变及其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五百年来广东地区的干湿变... 根据史料文献记载重建了近五百年(公元1470年至2000年)来广东地区的干湿演变序列,进而采用连续小波、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等方法对历史时期广东地区的干湿演变及其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五百年来广东地区的干湿变化存在着显著的~11年和~32年变化周期,这些周期与已知的太阳活动周期非常一致.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广东地区的干湿演变与太阳活动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不同,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尺度上,两者呈同位相关系,而在较长时间尺度上,两者之间则表现出反位相关系.分析认为,太阳活动可能是影响历史时期广东地区干湿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因子,但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其控制作用可能有所不同.除此之外,其他因素(如ENSO、火山活动和人类活动等)可能对广东地区的古水文变化也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水文变化 太阳活动 广东地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