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断陷湖盆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白垩系为例
1
作者 陈彬滔 马轮 +6 位作者 洪亮 史忠生 庞文珠 薛罗 王磊 代寒松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8-1072,共15页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 【目的】扇三角洲—深水滑塌扇组成的复合扇体作为断陷盆地陡坡带重要的粗粒沉积体系和油气储层,其展布范围、演化期次、成藏模式等一直是湖盆沉积和成藏研究的热点。【方法】以中非地区Melut盆地A凹陷高精度三维地震和钻测井资料为基础,采用岩心观察、层序划分、地震反射特征与地震属性分析等方法,对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沉积特征与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结论】发现研究区复合扇体的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和重力流成因的滑塌扇,滑塌扇具有两类形貌特征,第一类为受坡折控制的线状供源滑塌扇,第二类为受较陡地形坡度控制的单点供源多级滑塌扇。白垩系研究层段刻画出五期扇体,单期复合扇体内部具有退积特征,多期复合扇体具有“先进积、后退积”的垂向演化特征,其中下白垩统Renk组沉积末期复合扇体规模最大,达到148 km^(2)。复合扇体演化主要受幕式构造活动、古地貌和物源供给,以及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构造活动强烈、物源供给充足、短轴构造隆升幅度大的时期,复合扇体规模更大,相对湖平面下降初期和上升初期滑塌扇最为发育。提出A凹陷早白垩世和晚白垩世发生沉积格局转换的新认识,明确了断陷期陡坡带扇三角洲-滑塌扇复合扇体的勘探潜力,指导了勘探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白垩系 复合扇体沉积 扇三角洲 滑塌扇 沉积演化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关于拓展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的思考与建议
2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4 位作者 汪望泉 赵文光 陈彬滔 薛罗 徐飞 《中外能源》 CAS 2024年第9期9-13,共5页
页岩油的工业性突破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其相关评价技术与储层改造技术日趋成熟。非洲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海外重要的油气合作区和原油进口来源区。虽然非洲地区目前主要以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但随着页岩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成熟... 页岩油的工业性突破推动了世界石油工业发展,其相关评价技术与储层改造技术日趋成熟。非洲页岩油资源丰富,是我国海外重要的油气合作区和原油进口来源区。虽然非洲地区目前主要以常规油气勘探开发为主,但随着页岩油勘探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开发成本的下降,非洲地区必将进入常规油气与页岩油气并重的发展阶段。超前开展非洲地区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与技术储备,适时拓展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有助于我国企业进入非洲优质页岩油区块,提升非洲油气市场份额,促进多元化油气供给市场建设。为此,有必要开展非洲陆上含油气盆地页岩油资源潜力系统评价,建立评价数据库,为后续项目进入提供决策支持;加强页岩油项目与常规油气项目协同部署,助推中非油气合作高效可持续发展;加强页岩油勘探开发技术储备,为进入非洲陆上页岩油项目做好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资源潜力评价 含油气盆地 勘探开发 技术储备 非洲
原文传递
神奇的表面化学——油水分离膜的制备及应用
3
作者 马兰 何彩露 +5 位作者 刘子琪 杨耀涵 明清霞 罗雪 何天凤 张李云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5期218-227,共10页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 日常生活中的表面化学应用无处不在,从“荷叶效应”的自然现象,到特种工业制品的防水、防冻,抗污等性能,这看似生活化、简单的现象背后却蕴含着鲜为人知的表面原理。本实验通过在熔喷布膜表面层层自组装沉积植物多酚——单宁酸(TA)和铁离子Fe(Ⅲ)配位化合物使其形成亲水涂层,再利用高碘酸钠(NaIO_(4))氧化儿茶酚基团促进多酚-金属网络在熔喷布膜表面的固定,进而实现织物从疏水到亲水的改性,最后利用油水分离装置展示膜的分离效果。实验通过展示材料的改性过程及材料改性前后性能差异,层层解析其背后蕴含的物理化学本质。此科普实验所用试剂绿色、操作简单、观赏性及互动性强、改性后的膜具有可循环利用的优势。在面向不同阶段的科普对象时我们采用梯度科普,深入浅出地讲解现象背后蕴含的原理和本质,让公众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表面化学的神奇和化学之美。该实验不仅可以用于科普实验也可以用于课堂教学,并且具有优异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化学 润湿反转 膜材料 多酚-金属配合物 油水分离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成藏模式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1
4
作者 薛罗 史忠生 +5 位作者 马轮 赵艳军 岳世俊 洪亮 王磊 雷明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6-85,共10页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通过油源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层系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多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通过油源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对Melut盆地北部地区中—新生界稠油油藏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分析了不同层系稠油油藏的成藏模式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地区发育5种类型的稠油油藏,分别为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古近系Yabus组断块稠油油藏和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白垩系Galhak组上倾尖灭岩性稠油油藏、基岩潜山裂缝稠油油藏。②新近系Jimidi组稠油油藏成因为次生型,具有远源断层-不整合面运移的成藏特征,为构造-岩性油藏,Gandool,Dabass和Jammam等地区是有利的稠油聚集区。③古近系Yabus组稠油油藏为次生型成因,其中地层不整合稠油油藏勘探潜力有限,断块稠油油藏具有远源断层-砂体阶梯式运移的成藏特征,盆缘Jammam断阶带是稠油勘探的有利区带。④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为原生型成因,主要受控于近源未熟—低熟烃源岩,凹陷斜坡高部位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是地层-岩性稠油油藏发育的主要相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成藏模式 勘探潜力 Jimidi组 Yabus组 Galhak组 中—新生代 Melut盆地 南苏丹
下载PDF
非洲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意义 被引量:1
5
作者 史忠生 程顶胜 +4 位作者 白洁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马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98-1609,共12页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 为了明确Melut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及亲缘关系,采用饱和烃色谱及色谱-质谱方法,开展了盆地北部不同地区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对比。研究表明,盆地北部各地区原油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Ts/Tm值1.36~3.47、C_(31)升藿烷22S/(22S+22R)比值0.54~0.60、αααC_(29)20S/(20S+20R)与C_(29)αββ/(ααα+αββ)比值大于0.4,总体表现为成熟原油;伽马蜡烷指数普遍小于0.1,C_(21)三环萜烷具有明显优势,Pr/Ph值0.97~2.31,均值1.61,指示其烃源岩形成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湖相环境;生油母质为Ⅱ~Ⅲ型混合型。不同地区原油母质来源及成熟度有差异:Moleeta次凹东坡原油为单峰后峰态分布,高碳数正构烷烃含量占优势,C_(24)TeT/C_(23)TT平均值大于1,具有明显的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原油成熟度较低,发育重质—中质油;Jamous次凹深洼区原油为前峰优势的双峰态分布,C_(24)TeT/C_(23)TT值小于1,生烃母质除有陆源高等植物贡献外,水生生物也有重要贡献,原油成熟度较高,发育中质—轻质油;Palogue油田位于两个生烃次凹之间,具有混源特征;AYT(Abyat)油田原油主要来自Jamous次凹深洼区,同时有原地烃源岩的生烃贡献。Jamous次凹斜坡中部翘倾断裂带的发育,将次凹分割成两个次级断陷,为斜坡东部AYT地区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构造条件。翘倾断裂带使Jamous次凹斜坡中部抬升变浅,局部发育弱氧化环境下的浅水砂泥互层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原油对比 Melut盆地
下载PDF
南苏丹境内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主控因素与成藏模式
6
作者 马峰 庞文珠 +5 位作者 赵文光 张斌 赵艳军 薛罗 郑茜 陈彬滔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2-105,共14页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 以钻井、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等为基础,通过岩心分析、连井对比、油气运聚模拟、地震反演及多信息叠合等方法,从油源条件、储-盖组合和输导体系3个方面对南苏丹境内Melut和Muglad 2个裂谷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Melut和Muglad盆地均发育早白垩世第Ⅰ裂陷期优质烃源岩,厚度大、面积广、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Melut盆地古近系Yabus组、新近系Jimidi组和Muglad盆地白垩系Aradeiba组发育三角洲相和河流相沉积,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砂体的含砂率、砂岩厚度均适中,且不同层序内河道的河型存在垂向演化,发育泛滥平原和水下分流间湾微相局部封隔带,形成多套源上砂泥互层储-盖组合,为形成规模构造-岩性圈闭提供了条件;边界控盆断裂与盆缘斜坡区控凹断裂是沟通主力烃源岩与源上目的层的主要油气垂向运移通道,源上层段发育的多期不整合面和富砂地层形成了多个侧向优势运移路径(输导脊),油源断裂与输导脊耦合控制Melut和Muglad盆地源上构造-岩性油藏的有利区带。②Melut盆地Yabus组、Jimidi组以及Muglad盆地Aradeiba组具备形成源上规模构造-岩性油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成藏模式可分为“断裂垂向运移型”、“断裂垂向运移-不整合面侧向输导型”和“断裂垂向运移-连通砂体侧向输导型”3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谷盆地 控盆断裂 控凹断裂 输导脊 构造-岩性油藏 成藏模式 Melut盆地 Muglad盆地 南苏丹
下载PDF
断陷湖盆沿层侵入火成岩、湖底扇砂岩体的定量化识别及预测方法-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
7
作者 苏玉平 陈广坡 +3 位作者 谢明贤 Zhengxi xueluo Hongliang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23年第4期488-498,671,共12页
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在地震波形上具有类似反射特征,将它们从地震资料中识别区分并实现定量化预测,是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构建了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的... 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在地震波形上具有类似反射特征,将它们从地震资料中识别区分并实现定量化预测,是断陷湖盆岩性油气藏勘探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本文以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为例,构建了沿层侵入火成岩体和湖底扇砂岩体的地质模型并开展了地震正演模拟,确定上述两种地质体与地震敏感参数高亮体之间的相关关系,建立了定量解释图版,最终实现了两种地质体的定量识别、分布预测。研究发现,高亮体值大于630代表了沿层侵入火成岩的地震响应,小于380即为泥岩,介于二者之间则是湖底扇砂岩体的响应。基于模型正演的高亮体地震属性,可以用于定量区分沿层侵入火成岩和湖底扇砂岩体;实钻证实了预测结果,该方法具有在类似地区推广应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层侵入火成岩 湖底扇 高亮体 地震属性 岩性油气藏
下载PDF
河流相沉积的河型转换特征与控制因素及其油气地质意义——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彬滔 于兴河 +6 位作者 王磊 史忠生 马轮 薛罗 史江龙 白洁 赵艳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24-433,共10页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 河流相砂体是陆相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储层类型,其河型的时空转换不仅是研究盆地演化的直接证据,更是精准评价与预测油气储层的核心内容,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沉积研究的热点之一。以Melut盆地Ruman地区坳陷期Jimidi组为例,通过开展层序划分、岩相类型与岩相组合分析、高分辨率储层反演、以及砂体平面展布分析,结果表明:1)坳陷期Jimidi组河流相研究层段发育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可识别出垂向加积型、侧向加积型、充填型、充填—废弃型、漫溢型等5类典型岩相组合。2)揭示出Jimidi组由下至上具有"曲—辫—曲"河型转换规律,明确了构造作用所造就的古地貌背景和长期基准面上升的总体趋势是控制河型转换的主要因素。3)河型转换的新认识有效指导了研究区曲流河型层段内连续分布的相对低孔封隔带的发现,推动了Jimidi组首口岩性油藏风险探井的部署与勘探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河 辫状河 河型转换 控制因素 岩性油气藏 Melut盆地 Jimidi组
下载PDF
古潜山周缘滩坝沉积模式与岩性油藏勘探实践——以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地区Galhak组为例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彬滔 史忠生 +5 位作者 薛罗 马轮 赵艳军 何巍巍 王磊 史江龙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7-44,共8页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 Melut盆地历经了近20年的构造圈闭勘探,目前可钻的剩余构造圈闭已十分有限,为应对储量和产量递减,亟待开展岩性油藏等新领域的探索。基于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单井微相、砂体展布等分析,综合青海湖现代沉积调查结果,提出Ruman潜山周缘白垩系Galhak组发育大型滩坝沉积,建立了潜山隆起周缘型和水下潜山台地型2类沉积模式,认为长轴三角洲前端侧翼的古潜山地貌所造就的高能滨浅湖环境是滩坝沉积的关键控制因素。Galhak组沉积初期,因强烈断层掀斜作用,Ruman潜山短暂露出水面,基岩-长轴三角洲复合供源,发育大型坝砂,单层厚度10~20 m,面积约10 km^2;随后,因相对湖平面上升,Ruman潜山没入水下,发育水下潜山台地型滩坝,长轴三角洲单一供源,以大面积薄层滩砂为主,局部发育厚层坝砂。滩坝砂体与上倾尖灭线、下伏Renk组烃源岩、顶板洪泛泥岩、侧向湖相泥岩封隔等配套,形成上倾尖灭、孤立透镜体等类型的岩性圈闭。滩坝沉积的提出有效指导了岩性油藏勘探,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勘探发现,提升了Ruman地区的储量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Ruman凹陷 滩坝沉积 沉积模式 青海湖现代沉积
下载PDF
陆相湖盆坳陷期源-汇系统的要素特征及耦合关系--以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新近系Jimidi组为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杨丽莎 陈彬滔 +5 位作者 马轮 史忠生 薛罗 王磊 史江龙 赵艳军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8,共12页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 源—汇系统要素特征与耦合关系分析作为当前沉积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成为定量预测沉积体及油气储集体规模的重要思路与手段之一。为了研究Melut盆地新近系Jimidi组沉积期的源—汇系统要素及其耦合关系,开展了钻测井资料分析、高分辨连片三维地震资料和盆缘区二维地震资料解释、表征了各源—汇要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①Melut盆地北部坳陷基岩岩石类型为前寒武系千枚岩和花岗片麻岩,Jimidi组沉积时期发育3个一级汇水单元,存在V型、U型、W型下切谷型以及断槽型四种搬运通道类型。②研究区可划分出3个源—汇系统,其中西北部Kaka—Ruman源汇系统为典型的斜坡型源—汇耦合模式,汇水区发育面积约600 km^(2)的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东北部的Gandool—Wengi源—汇系统和西南部的Tean—Ruman West源—汇系统具有断裂坡折型源—汇系统的特征,盆内分别发育面积约400 km^(2)和112 km^(2)的扇三角洲沉积体系。③研究区源—汇系统要素定量分析显示,湖盆坳陷期盆内沉积物总量与源区汇水面积、地形高差、搬运通道截面积密切相关,汇水单元面积是决定沉积体系规模的首要影响因素,汇水单元面积大,则易于形成大规模沉积体系。该研究成果可预测Melut盆地Ruman地区Jimidi组的物源方向、沉积体系类型以及有利储集砂体展布,对下一步勘探部署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汇系统 定量分析 耦合关系 Jimidi组 新近系 Melut盆地 坳陷湖盆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北部坳陷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1
作者 薛罗 史忠生 +4 位作者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马凤良 史江龙 《中国石油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9-86,共8页
南苏丹Melut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特征研究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恢复北部坳陷热史基础上,利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Renk组烃源岩的成熟史,同时利用"... 南苏丹Melut盆地烃源岩热演化特征研究对盆地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通过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及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在恢复北部坳陷热史基础上,利用"Easy%Ro"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计算了Renk组烃源岩的成熟史,同时利用"Ro—排烃率"模型对Renk组的生排烃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部坳陷的3个凹陷Renk组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存在一定差异,Jamous凹陷进入成熟、高成熟、过成熟的时间最早,Ruman凹陷次之,Moleeta凹陷最晚。由于热演化史的差异,导致北部坳陷的3个凹陷在生排烃时间上也具有一定差异性,Jamous凹陷在白垩世晚期(88Ma)开始排烃,在古新世进入大规模排烃阶段,而Ruman凹陷及Moleeta凹陷进入大规模排烃阶段的时间在始新世。整体而言,北部坳陷烃源岩生排烃时间与Yabus/Samma组、Galhak组与Gayger组圈闭、盖层形成时间有良好的匹配关系,影响Yabus/Samma组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油源断裂,而Gayger组与Galhak组成藏的主控因素是储层物性。同时热演化程度高、持续排烃的Renk组烃源岩为北部坳陷地层—岩性油藏的油气充注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因此,地层—岩性油藏应为北部坳陷重要的勘探接替领域,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演化 烃源岩 油气成藏 盆地模拟 Melut盆地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白垩系层序地层级次与砂质滩坝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陈彬滔 史忠生 +4 位作者 马凤良 何巍巍 薛罗 马轮 贾义蓉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13-1022,共10页
湖相滩坝砂体是陆相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油气储集层,已成为成熟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基于层序界面识别与划分、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砂体展布以及成藏条件分析,论证了Melut盆地Ruman凹陷白垩系Gayger-Galhak组的层序地层特... 湖相滩坝砂体是陆相盆地广泛发育的一类油气储集层,已成为成熟油田岩性油气藏勘探的重要领域。基于层序界面识别与划分、古地貌恢复、物源体系、砂体展布以及成藏条件分析,论证了Melut盆地Ruman凹陷白垩系Gayger-Galhak组的层序地层特征及其对滩坝沉积的控制。结果表明:(1)目的层段发育1个二级层序和SQ1、SQ2、SQ3等3个三级层序,SQ3又可进一步细分为6个准层序组(四级层序)。(2)不同级别的层序分别控制着滩坝沉积的发育位置、平面展布及岩性圈闭的成藏要素,表现为:二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垂向发育位置,滩坝砂体主要发育于二级基准面下降期;三级层序控制滩坝沉积的发育规模和沉积模式,三级基准面下降半旋回与上升半旋回转换位置发育的潜山隆起周缘型坝砂面积(约10 km2)和厚度(10~20 m)较大、孔隙度高(20%~25%),而发育于三级基准面上升期的水下潜山台地型坝砂面积(1~4 km2)和厚度(2~3 m)较小、孔隙度相对较低(15%~20%);四级层序洪泛期沉积的泥岩作为局部盖层,不仅控制着滩坝储盖组合的分布,而且决定了滩坝成因岩性圈闭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Ruman凹陷 层序地层 滩坝沉积 沉积模式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 被引量:5
13
作者 史忠生 庞文珠 +3 位作者 陈彬滔 薛罗 赵艳军 马轮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3-33,共11页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 为了研究Melut盆地下组合近源白垩系成藏模式与勘探潜力,开展有利储盖组合识别、重点油藏解剖、典型成藏模式建立及勘探潜力分析等石油地质条件分析工作。结果表明:①近源白垩系发育3套有利储盖组合,包括源上Galhak组内部砂泥互层储盖组合、Al Renk组生油岩内“自生自储”储盖组合、及Al Renk组生油岩与Al Gayger组砂岩形成的“上生下储”储盖组合;②湖泛泥岩是Galhak组内部储盖组合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辫状河三角洲内前缘发育厚层分流河道砂岩与厚层湖泛泥岩,是Galhak组高产断块油藏发育的有利相带区;③Al Gayger组反向断块圈闭具有良好的油源和侧向遮挡条件,斜坡区大断距反向断块圈闭是Al Gayger组勘探的首选目标;④沉积相带控制扇体内部油藏的类型与分布,扇根与扇中砂体厚、物性好,是发育高产断块及断层-岩性油藏的有利相带;⑤北部富油凹陷远源古近系主力产层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近源白垩系是北部凹陷成熟探区深化勘探的重要领域;⑥盆地南部凹陷规模小,沉积充填粗,Adar组区域盖层质量差,远源古近系Samma+Yabus-Adar组储盖组合已不是中南部有利的储盖组合,近源白垩系在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成藏条件,是中南部有利的勘探层系。该研究成果对Melut盆地北部成熟探区深化勘探及中南部低探区白垩系的区域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远源 近源 白垩系 Melut盆地 南苏丹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潜山构造演化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4
作者 薛罗 马轮 +4 位作者 史忠生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60,共8页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 Melut盆地Ruman潜山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导致该区油气成藏规律复杂。为落实Ruman潜山构造演化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进一步探索油气勘探潜力,综合利用地震、钻井及区域构造资料,开展基于平衡剖面技术的构造演化分析,并结合烃源岩生排烃史,对Ruman潜山周缘油藏动态成藏过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Ruman潜山自白垩纪以来经历了2期规模较大的翘倾抬升;白垩纪末期的翘倾抬升有利于潜山周缘地层-岩性圈闭的形成,古近纪末期的翘倾抬升导致潜山暴露,先期成藏的原生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次生型稠油油藏;新近纪以来构造活动弱,围绕Ruman潜山形成晚期成藏型白垩系Galhak组地层-岩性稠油油藏以及新近系Jimidi组构造-岩性稠油油藏,二者均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排烃史 稠油油藏 Ruman潜山 Melut盆地
下载PDF
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薛罗 史忠生 +4 位作者 马轮 赵艳军 陈彬滔 史江龙 王磊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67-73,共7页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 针对南苏丹Melut盆地Ruman凹陷稠油油藏成藏机理及勘探潜力认识不清的问题,运用烃源岩盆地模拟、油藏分析等研究方法,对Ruman凹陷东斜坡稠油油藏成藏机理进行研究,并对该区稠油的勘探潜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uman凹陷东斜坡Yabus组、Gayger组与基岩油藏受Lau组沉积时期构造运动影响,原生油藏发生破坏,现今为次生型残留稠油油藏,勘探潜力十分有限;Jimidi组油藏为晚期成藏次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21 km 2,Galhak组油藏属于晚期成藏原生型稠油油藏,有利勘探面积约为105 km 2,均具有较大勘探潜力。该研究可为研究区下步油气勘探提供一定的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成藏机理 勘探潜力 油源分析 成藏过程 Ruman地区 Melut盆地
下载PDF
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中非油气合作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4
16
作者 史忠生 石兰亭 +3 位作者 汪望泉 金博 薛罗 陈彬滔 《国际石油经济》 2020年第10期46-50,72,共6页
非洲是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地,加强中非油气合作对建立多元稳定的油气供给市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加强中非油气合作,不断提高中非油气合作的质量与规模。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苏丹、安哥拉等合作模式... 非洲是中国第二大原油进口来源地,加强中非油气合作对建立多元稳定的油气供给市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加强中非油气合作,不断提高中非油气合作的质量与规模。具体措施包括:充分发挥苏丹、安哥拉等合作模式优势,推进中国企业进入非洲油气市场,扩大非洲市场份额;加强成熟探区"三新领域"勘探力度,推动现有项目滚动挖潜与高效勘探;加大在传统产油大国投资布局,建立更加稳定的非洲油气供给市场;加大对安哥拉深海盐下勘探开发投资力度,提高中安合作份额油比重,同时积极进入非洲东西海岸新兴资源国海上勘探,寻找陆上成熟探区接替新领域;积极参与非洲炼化与LNG业务,全面升级中非油气合作的质量与规模,建议积极进入安哥拉及埃及炼化产业,延伸业务价值链,提高项目营收能力,布局莫桑比克与坦桑尼亚LNG业务,打造中国LNG进口新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油气合作 苏丹模式 安哥拉模式 能源安全 LNG
下载PDF
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类型、特征及勘探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史忠生 薛罗 +4 位作者 马轮 陈彬滔 王磊 庞文珠 史江龙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2-32,共11页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 Melut盆地为非洲内陆一个重要含油气盆地,其北部具有下白垩统生油、古近系聚集成藏的远源成藏特征,明确盆地远源油藏形成条件与控制因素是提高远源油藏勘探成功率、寻找新的勘探领域的关键。基于区域石油地质条件与油藏解剖,开展了Melut盆地北部远源油藏形成条件、类型及特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源内Yabus组远源断层-岩性复合油藏及源外Yabus组远源断块油藏两大潜力勘探领域。研究表明:Melut盆地北部古近系Yabus组发育源内和源外2种类型的远源油藏,二者具有不同的油气充注方式与成藏模式。源内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取决于3个地质条件的耦合,即“两强一弱”的3期裂陷作用为古近纪Yabus组-Adar组远源储盖组合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富油凹陷的发育为Yabus组远源油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油源基础;多期裂陷作用为Yabus组远源圈闭的油气充注提供了垂向通道条件。源内远源油藏主要通过油源断裂的垂向充注成藏,油源断裂是其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油源断裂的识别及控圈断层的侧向封堵性评价是源内远源断块圈闭评价的重点。源外远源油藏主要通过富油凹陷的侧向运移充注成藏,由富砂地层与断块、古隆起形成的输导脊控制源外远源圈闭的成藏,输导脊的识别与圈闭充注油气程度研究是源外远源圈闭评价的重点。研究成果指导了Melut盆地远源油藏的勘探部署与深化勘探,对其他含油气盆地成熟探区远源油藏的勘探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lut盆地 古近纪 Yabus组 远源油藏 成藏特征
下载PDF
Study on Air-Purifying Performance of Semi-Flexible Asphalt Samples Coated with Titanium Dioxide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被引量:1
18
作者 Shoujing Yan Yangyang Wang +3 位作者 Fengxia Chi xue luo Tianjie Zhang Chenchen Xi 《Journal of Renewable Materials》 SCIE EI 2022年第5期1321-1335,共15页
Titanium dioxide(TiO_(2))was recently employed to apply onto road surfaces to degrade the harmful compounds from vehicle emissions.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to find a highly compatible pavement type for Ti... Titanium dioxide(TiO_(2))was recently employed to apply onto road surfaces to degrade the harmful compounds from vehicle emissions.However,it remains a challenging task to find a highly compatible pavement type for TiO_(2)application to achieve durable and efficient air-purifying performance.This study proposed to coat TiO_(2)particles onto semi-flexible pavement surface and tried to investigate an optimum coating method.Three coating methods,including direct mixing TiO_(2)(MT)with asphalt mixture,spraying dry TiO_(2)(ST)coating and watersolution-based TiO_(2)(WT)coating on semi-flexible pavement surface.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semi-flexible samples were prepared to evaluate and compare the performances of three coating methods by employing resistance to wearing,NO removal efficiency tests and residual texture depth tests.It was found that the ST method not only provided better NO degrading efficiency but also improved the resistance to wearing than the other two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tanium dioxide air-purifying performance semi-flexible pavement coating methods
下载PDF
The role of nursing i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programs in accordance with spine surgery: A mini review 被引量:1
19
作者 Qing-Qing HOU xue luo +2 位作者 Hong-Mian LI Ying HOU Zhi ZH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Nursing》 2022年第1期42-47,共6页
Spine surgery is typically having a relationship to high degrees of pain and immobility.It is a known fac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approach has led to a paradigm shift in var... Spine surgery is typically having a relationship to high degrees of pain and immobility.It is a known fact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approach has led to a paradigm shift in various surgical specialties.These protocols require doctors,nurses,anesthesiologists,patients,and their families to agree to strengthen communication with each other,and involve a long timeline and teamwork from start to finish.To our knowledge,the role of nursing in the ERAS of spine surgery has not been reported befor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summarize the role of nursing in ERAS programs in accordance with surgical periods.The methods applied for this review includ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world’s acknowledged databases such as Springer Link,PubMed,Embase,and Wanfang,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2000-2015.A total of 9 studies fulfilled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and were included in the review.The findings confirm that the nursing work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perioperative procedure,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successful ERAS pathway.According to different nursing measures,ERAS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spine surgical patients,with fewer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ncreased patient satisf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 nursing REVIEW spinal operation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lpha receptor expressing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in the adult rat brain
20
作者 Hongjun Yu Jun Fei +1 位作者 xue luo Zhongxiang Yao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1093-1098,共6页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G2-positive glial cells in the adult rats are predominantly located in the gray and white matter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 re... BACKGROUND: Studies have demonstrated that NG2-positive glial cells in the adult rats are predominantly located in the gray and white matter of the cerebral cortex and hippocampus.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a receptor (PDGF-αR) cells are a subset of oligodendrocytes, which are not as mature as NG2-positive cells. Distribution and migration of PDGF-αR-positive cells in the rat brain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OBJECTIVE: Using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s, the distribution of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cells (PDGF-αR-positive) was analyzed in the adult rat brain.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Immunohistochemical study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of the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08. MATERIALS: Rabbit anti-PDGF-αR polyclonal antibody was purchased from Santa Cruz Biotechnology, USA. Streptomycin-avidin-biotin complex immunohistochemistry kit was purchased from Zhongshan Goldenbridge Biotechnology, China. METHODS: Whole brains from 5 healthy, adult, Wistar rats were collected for immunohistochemistry, and the mean value of PDGF-αR-expressing cells was quantified. The absolute values were translated to ranked data of high, moderate, and low grades (high grade: 10 positive cells; moderate grade: 5-9 cells; low grade: 〈 5 cells in a 400 × visual field). Based on the number of cell processes and branches, as well as the number of PDGF-αR-positive cells, in different regions, the cells we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i.e., type Ⅰ-Ⅲ. From type I to type Ill, the number of processes gradually increased. MAIN OUTCOME MEARSURES: The number and distribution of PDGF-αR-positive cells in different brain regions of adult rats. RESULTS: PDGF-αR-positive cells were located in the forebrain and midbrain, but not in the cerebellum or brainstem. In the olfactory bulb and hippocampus, a total of 60% PDGF-αR-positive cells were type Ⅰ and these cells were not mature as others. In the cerebral cortex, olfactory system, hippocampus, and optic chiasma, where neuronal bodies aggregated, approximately 40% of the PDGF-αR-positive cells were type Ⅱ, with few type Ⅲ cells. In the white matter, corpus callosum, basal nucleus, and thalamus, PDGF-αR-positive cell density was moderate. In the olfactory bulb and hippocampus, PDGF-αR-positive cell density was high. PDGF-αR-positive cells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cerebellum or brainstem CONCLUSION: PDGF-αR-positive cells were aggregated in the olfactory bulb and hippocampus in the adult, rat brain, but few cells were detected in the cerebellum and brain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α receptor oligodendrocyte progenitor cells brain DISTRIBU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