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FISH和SNP标记分析百农64对其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1
作者 张金龙 闫林杰 +7 位作者 贠艳鸽 李云香 介艺泽 陈向东 胡喜贵 周锋 郭冉冉 茹振钢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417-1425,共9页
百农64因其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已成为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之一。本研究将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相结合,对百农64及其衍生品种(百农207、百农160、华育198和04中36)和相关亲本共8份小麦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分... 百农64因其抗病性好、适应性广,已成为黄淮南片麦区小麦育种的重要亲本之一。本研究将荧光原位杂交(FISH)和小麦55K SNP芯片分析相结合,对百农64及其衍生品种(百农207、百农160、华育198和04中36)和相关亲本共8份小麦材料进行全基因组分析,揭示百农64对其衍生后代的遗传贡献。结果表明,在研究材料中共鉴定出48种染色体多态类型(block),A、B和D基因组分别为18、20和10种,其中1A和6B染色体多态类型最多;在百农64和百农207中鉴定出了臂间倒位perInv6B,在5份小麦材料中鉴定到了小麦-黑麦T 1RS/1BL易位。利用55K SNP芯片在供试材料的A、B和D基因组分别获得8504、9726和5093个多态性SNP标记,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异范围在0.110~0.375之间,平均值为0.295;百农64特异性SNP在衍生品种的A、B和D三个基因组上的分布比例分别为54.2%、46.9%和36.5%,6A染色体比例最高(85.4%),在百农207、华育198和04中36各染色体上分布比例的平均值均超过了50.0%。整合48个细胞学和23323个SNP标记分析显示,除百农160以外,其余3个衍生后代与百农64的遗传相似系数(GS)都超过了0.700;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百农64与其4个衍生品种聚为一类,与遗传相似系数结果一致。研究表明百农64对其衍生后代遗传贡献率较高,这为小麦种质资源利用和新品种选育过程中的亲本选配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结构变异 SNP标记 遗传贡献
下载PDF
轻量化高精度三维眼动追踪系统
2
作者 赵志林 赵歆波 +1 位作者 闫琳婕 梁子麟 《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 2023年第3期314-322,共9页
作为新型的视觉感知与认知研究的基础方法,三维眼动跟踪技术和系统已成为当前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三维眼动跟踪系统普遍采用多摄像机与多红外光源技术来实现,其注视精度高,但系统复杂繁重、配准过程繁琐... 作为新型的视觉感知与认知研究的基础方法,三维眼动跟踪技术和系统已成为当前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人机交互等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三维眼动跟踪系统普遍采用多摄像机与多红外光源技术来实现,其注视精度高,但系统复杂繁重、配准过程繁琐,滑移误差无法避免。因此,难以在要求轻量化和高精度的领域获得应用,如航空航天等领域。为此,本文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单相机单光源三维眼动跟踪系统,该系统使用瞳孔逆投影时序序列法向量求交来获得高精度的三维视线,通过双目三维视线获得注视深度信息,通过一种IMU滑移补偿算法实现滑移误差校正。相比多摄像机多红外光源的技术方案,本文技术的整体设备重量为后者的1/4;在保证注视精准度的情况下,设备具有更高鲁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动跟踪 三维视线 滑移补偿 注视深度
原文传递
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伸展构造环境的证据:内蒙古双井地区哲斯组沉积学及年代学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徐严 颜林杰 +2 位作者 张佳明 栗进 姚仲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3051-3070,共20页
本研究从沉积学与年代学角度切入,聚焦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末期的演化历史。以内蒙古双井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陆源粗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剖面实测、岩相古地理分析及锆石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厘定其沉积时限与沉积构造环境,... 本研究从沉积学与年代学角度切入,聚焦于中亚造山带东段晚古生代末期的演化历史。以内蒙古双井地区中二叠统哲斯组陆源粗碎屑沉积岩为研究对象,利用沉积剖面实测、岩相古地理分析及锆石年代学测试等方法,厘定其沉积时限与沉积构造环境,以探讨晚古生代末期中亚造山带东段的构造演化历史。来自哲斯组的2个砂岩样品的最年轻谐和锆石组的谐和年龄分别258. 1±1. 9Ma与261. 6±1. 7Ma,在误差范围内相等,限定了研究区内哲斯组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约为260Ma,处于中二叠世末的Capitanian期;其主要物质来源包括华北板块太古代至早元古代的结晶基底、华北板块北缘早古生代陆缘弧及中-晚泥盆世西别河组。碎屑锆石年代学与沉积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内哲斯组所处沉积盆地类型为伸展构造环境下的裂谷盆地,早期具有短时间内快速充填巨厚层粗碎屑沉积的补偿盆地特征,并伴有活跃的同沉积火山与构造活动,发育近岸水下扇相沉积;晚期逐渐转变为过补偿盆地,发育陆相干旱型冲积扇相沉积;表现出沉积环境由海相变为陆相、碎屑物供应充足且近源低成熟度碎屑增多的盆地充填过程。根据沉积相组合及展布、沉积年龄与碎屑锆石主要结晶年龄间隔等特征,结合研究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及碱性岩带等证据,哲斯组应代表晚古生代末期的裂谷盆地沉积。上述研究提供了中亚造山带东段二叠纪发生陆内伸展过程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哲斯组 西拉木伦河 裂谷盆地
下载PDF
部分均匀环境下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修正广义似然比检测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闫林杰 郝程鹏 +2 位作者 殷超然 孙苇轩 侯朝焕 《雷达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43-452,共10页
针对部分均匀高斯干扰环境下的点目标检测问题,该文基于广义似然比准则(GLRT)提出一种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修正GLRT检测方法。考虑到采样时存在的目标能量泄漏,在接收信号建模时采用目标能量泄漏采样模型弥补泄漏损失,并基于干扰协方... 针对部分均匀高斯干扰环境下的点目标检测问题,该文基于广义似然比准则(GLRT)提出一种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修正GLRT检测方法。考虑到采样时存在的目标能量泄漏,在接收信号建模时采用目标能量泄漏采样模型弥补泄漏损失,并基于干扰协方差矩阵的斜对称结构降低对辅助数据的需求,最终联合待检测数据和辅助数据实现未知参数的估计,得到兼具有良好目标检测和距离估计性能的斜对称修正GLRT检测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在部分均匀环境下具有恒虚警特性,而且在辅助数据数量受限时,相比其同类型的检测方法具有1 dB以上的检测性能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均匀环境 广义似然比检测准则 斜对称特性 目标能量泄漏 点目标检测 恒虚警
下载PDF
一种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泄漏目标检测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闫林杰 王天琪 +1 位作者 郝程鹏 侯朝焕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1-64,共4页
针对部分均匀高斯杂波背景下点目标的检测和距离估计问题,基于修正的两步广义似然比准则(两步GLRT)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泄漏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目标能量泄漏采样模型和干扰协方差矩阵斜对称特性的联合使用,有效降低... 针对部分均匀高斯杂波背景下点目标的检测和距离估计问题,基于修正的两步广义似然比准则(两步GLRT)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空间对称线阵的泄漏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目标能量泄漏采样模型和干扰协方差矩阵斜对称特性的联合使用,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和辅助数据需求量。仿真结果表明,在辅助数据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该方法比同类型检测方法有更高的目标检测性能和目标距离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正的两步GLRT准则 斜对称特性 目标能量泄漏 点目标检测 部分均匀环境
下载PDF
中国东北地区泛非造山岩浆活动的记录:来自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锆石年代学和Hf同位素的证据 被引量:1
6
作者 张佳明 徐备 +1 位作者 颜林杰 王炎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56-369,共14页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首次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并探讨了中国东北微陆块的构造归属。年代学研究表明:(1)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岩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为569 Ma,...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分析结果,首次发现中国东北地区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并探讨了中国东北微陆块的构造归属。年代学研究表明:(1)扎兰屯地区铜山组碎屑岩最年轻锆石年龄峰值为569 Ma,与泛非造山岩浆活动(东、西冈瓦纳大陆碰撞‒拼贴事件)的时代一致;其他3个峰期年龄为873 Ma、1847 Ma和2073 Ma,与兴安‒艾力格庙地块东北部的基底年龄相对应。(2)锆石Hf同位素显示兴安‒艾力格庙地块与松辽‒浑善达克地块新元古代早期年龄峰值(~900 Ma)的εHf(t)值有正有负,二阶段模式年龄反映其是古元古代地壳再造的产物;额尔古纳地块新元古代(~800 Ma)岩浆岩的εHf(t)值为正高值,二阶段模式年龄与形成年龄相近,为中元古代地壳物质再造的产物,与兴安‒艾力格庙和松辽‒浑善达克地块的新元古代早期基底存在明显差异。(3)兴安‒艾力格庙地块和松辽‒浑善达克地块均记录了泛非造山岩浆事件,揭示其与冈瓦纳大陆东北部存在亲缘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山组 碎屑锆石年龄 泛非造山运动 冈瓦纳大陆 中国东北微陆块
下载PDF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早古生代乌华敖包弧前盆地的识别及其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颜林杰 徐备 +1 位作者 张佳明 王炎阳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55-866,共12页
通过野外观察和剖面测量、锆石年代学分析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对新发现的苏尼特左旗乌华敖包地区浅变质岩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该套浅变质岩系以变质火山岩、变质砂岩与大理岩互层为特征,构成3个沉积旋回,代表弧前... 通过野外观察和剖面测量、锆石年代学分析及沉积相分析等方法,对新发现的苏尼特左旗乌华敖包地区浅变质岩系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古地理意义。结果表明,该套浅变质岩系以变质火山岩、变质砂岩与大理岩互层为特征,构成3个沉积旋回,代表弧前盆地中‒晚期向上变浅的海相火山喷发‒沉积环境;多层火山岩的出现揭示持续的岩浆活动;火山岩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54.4±4.1 Ma,与北部早古生代宝力道岛弧带的岩浆岩年龄相近,表明该套浅变质岩系与早古生代岛弧岩浆活动有关。由于该岩系位于北部宝力道岛弧岩浆岩带与南部混杂岩带之间,因此其古地理位置应属早古生代弧前盆地。乌华敖包浅变质岩系的层序、成分、时代和位置特征揭示研究区曾存在弧前盆地。根据早古生代地层、岩浆岩和变质特征,认为弧前盆地经历了俯冲及碰撞两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苏尼特左旗 弧前盆地 古地理
下载PDF
Early-Middle Paleozoic Andes-type Continental Margin in the Chifeng Area, Inner Mongolia: Framework, Geochronology and Geochemistry and 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被引量:5
8
作者 yan linjie XU Bei +1 位作者 ZHANG Jiaming WANG yany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57-74,共18页
Three tectonic un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Chifeng area, Inner Mongolia, from north to south, including the Qiganmiao accretionary prism, Jiefangyingzi arc belt and Sidaozhangpeng molasse basin, which formed an ... Three tectonic units have been recognized in the Chifeng area, Inner Mongolia, from north to south, including the Qiganmiao accretionary prism, Jiefangyingzi arc belt and Sidaozhangpeng molasse basin, which formed an Andeantype active continent margin during the early to middle Paleozoic. The Qiganmiao accretionary prism is characterized by a mélange that consists of gabbro, two-mica quartz schist and basic volcanic rock blocks and heterogeneously deformed marble matrix. Two zircon U-Pb ages of 446.0±6.3 Ma and 1104±27 Ma have been acquired and been interpreted as the metamorphic and forming ages for the gabbro and two-mica quartz schist, respectively. The prism formed during the early to middle Paleozoic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Paleo Asian Ocean(PAO) and represents a suture between the North China craton(NCC) and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CAOB). The Jiefangyingzi arc belt consists of pluton complex and volcanic rocks of the Xibiehe and Badangshan Formations, and Geochronology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it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The first stage is represented by the Xibiehe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which belong to the subalkaline series, enriched LREE and LILE and depleted HFSE, with negative Eu anomalies, and plot in the volcanic arc field in discrimination diagrams. These characters indicate that the Xibiehe Formation results from to the continental arc magmatic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O during 400–420 Ma. Magmatism of the second stage in 380–390 Ma consists of the Badangshan Formation volcanic rocks. Geochemistry analysis reveals that rhyolite, basaltic andesite and basalt of the Badangshan Formation were developed in continental margin arc setting. Moreover, the basaltic andesite and basalt display positive Sr anomalies, and the basalt have very low Nb/La values, suggesting that fluid is involved in magma evolution and the basalts were contaminated by continental crust. The sequence of Sidaozhangpeng molasse basin is characterized by proximity, coarseness and large thickness, similar to the proximity molasses basin. According to our field investigation, geochron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data, combined with previous research in this area, a tectonic evolutionary model for Andes-typ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CAOB has been proposed, including a development of the subduction-free PAO before 446 Ma, a subduction of the PAO and arc-related magmatism during 446–380 Ma, and formation of a molasse basin during 380–360 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feng area andes-type continental margin early-middle PALE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下载PDF
重/劣质油催化转化提质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唐瑞源 严林杰 +3 位作者 邵彤 燕阳天 刘峰 袁悦 《化工技术与开发》 CAS 2020年第4期29-33,共5页
世界常规原油资源储量日益枯竭,原油供应呈现重质化和劣质化趋势,如何将重质油轻质化,成为国内外炼油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文献中报道的国内外重油催化转化提质工艺和组合转化工艺,如DCC、HCC、MGD、TSRFCC... 世界常规原油资源储量日益枯竭,原油供应呈现重质化和劣质化趋势,如何将重质油轻质化,成为国内外炼油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现有文献中报道的国内外重油催化转化提质工艺和组合转化工艺,如DCC、HCC、MGD、TSRFCC、Petro-FCC和HS-FCC等工艺,对催化转化和组合转化工艺的特点及优缺点进行分析,同时对今后的研究内容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劣质油 催化转化 提质工艺 进展
下载PDF
2’-C-甲基胞苷的新法合成
10
作者 郑贤贤 颜琳洁 钟武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2-647,共6页
D-核糖在酸性条件下与无水甲醇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1-O-甲基-D-核糖(2),2经4-氯氯苄保护羟基及无水四氯化锡选择性脱除2-位羟基保护得1-O-甲基-3,5-二-O-(4-氯苄基)-α-D-核糖(4),4经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氧化、甲基化反应得... D-核糖在酸性条件下与无水甲醇发生亲核加成反应得1-O-甲基-D-核糖(2),2经4-氯氯苄保护羟基及无水四氯化锡选择性脱除2-位羟基保护得1-O-甲基-3,5-二-O-(4-氯苄基)-α-D-核糖(4),4经2,2,6,6-四甲基哌啶氧化物(TEMPO)氧化、甲基化反应得关键中间体1-O-甲基-2-甲基-3,5-二-O-(4-氯苄基)-α-D-核糖(6),6酰化后与N~4-苯甲酰基胞嘧啶发生Vorbrüggen糖基化偶联,再经2步脱保护反应得2’-C-甲基胞苷(1),纯度99.76%,以D-核糖计总收率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C-甲基胞苷 核苷类似物 抗病毒 合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