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氦气地质理论认识、资源勘查评价与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关键技术
1
作者 陶士振 吴义平 +14 位作者 陶小晚 王晓波 王青 陈胜 高建荣 吴晓智 刘申奥艺 宋连腾 陈荣 李谦 杨怡青 陈悦 陈秀艳 陈燕燕 齐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1-367,共17页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 鉴于我国氦气产业链理论技术需求,针对国内外尚无系统的氦气地质理论认识,缺乏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参数取值标准,缺乏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有利富集区优选方法,无成本指标优化体系及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方法等卡点和难点,本文运用地质、地球化学、重磁电震、投资经济等多学科方法及实验技术,集中力量攻克氦气成藏机理、资源评价及资产评价的关键技术瓶颈。研发形成1项地质理论认识和3项关键技术:基于典型富氦气藏解剖、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分析,研究提出氦气“水溶相、气容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机理、“近氦源、邻断裂、低压区、高部位”4项分布富集控制因素,初步建立了基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的氦气“生-运-聚”地质理论认识。针对国内氦气含量检测技术参差不齐、部分准确度差、与国外数据差别大、无针对性的氦气资源评价方法等系列难题,以氦气源及氦气含量为核心,研发氦气含量综合准确检测技术,构建4类10种氦气资源评价方法,解决了氦气资源分级分类评价的技术瓶颈。针对基底氦源分布、岩性识别、通源断裂刻画及含氦储层评价难题,创建了归一化重磁下延方案,研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尺度断裂智能识别技术和不同氦气含量下的气藏声学性质模拟方法,为氦源岩分布预测、通源断裂刻画、含氦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及预测奠定了基础。通过建立多元控氦的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技术,解决了富氦区带与目标优选难题。针对国内贫氦实际情况,以提氦装置投资和操作成本最小化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建立优化目标与各主要工艺参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建立了氦气全产业链一体化评价技术,初步解决了天然气低成本提氦工艺流程优化的技术需求。研究成果为我国长期、安全、规模利用氦气资源资产提供了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氦源岩 氦气成藏机理 资源评价 区带目标优选 响应面法 深度学习 回归模型
下载PDF
氦气资源形成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
2
作者 陶士振 杨怡青 +12 位作者 陈悦 刘祥柏 杨威 李剑 吴义平 陶小晚 高建荣 陈燕燕 王晓波 吴晓智 陈秀艳 李谦 贾进华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36-452,共17页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 借鉴含油气系统思路及方法,基于典型富氦气田解剖,并利用地球化学成藏方法技术,研究天然气中氦气资源形成的地质条件、成因机理与富集规律。结果表明:①氦气“生-运-聚”机理与天然气有显著差异性,氦气主要为基底富U、Th元素缓慢α衰变或深部壳幔氦释放,沿岩石圈复合输导体系运移至天然气成藏系统,依附适宜载体气聚集成藏。②氦运移输导主要受“岩石圈断裂、基底断裂、沉积层断裂、有效输导层”复合输导体系控制,基于地下流体中“氦-气-水”相平衡及相-势耦合综合分析,提出氦气运聚过程中具有“水溶相、气溶相、游离相”3种主要赋存状态,存在氦气“集流、渗流、扩散”3种运移方式。③富氦气藏形成和氦气富集通常受控于“优质氦源、高效输导、适宜载体”3大主控要素,具有“脱溶汇聚、浮力驱动、压差驱替”3种聚集成藏动力类型,已发现富氦气藏具有相对“近氦源、邻断裂、低势区、高部位”的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④氦气富集区勘探和评价需要依托天然气兼探/并探,在评价落实氦气“源-运-聚”要素与天然气“生-储-盖”条件耦合匹配性、局部相对低势高部位有利圈闭载体气区的基础上,综合评价优选“通源连圈、低势高位、气氦适配”的有利氦气富集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田 地质特征 形成条件 成因机理 富集规律
下载PDF
美国典型富氦无机成因气田中氦气地质特征与聚集机制
3
作者 杨怡青 陶士振 陈悦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27-339,共13页
美国广泛发育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无机成因天然气田,如其中富氦氮气田甚至可以含有高达10%的氦。原地和周边地区的基底提供充足的氦源而氮气可来自不同圈层,且通常N_(2)/He(He>0.1%)在5~50之间。但是富氦氮气田在美国独特地质环境之... 美国广泛发育具有经济效益的富氦无机成因天然气田,如其中富氦氮气田甚至可以含有高达10%的氦。原地和周边地区的基底提供充足的氦源而氮气可来自不同圈层,且通常N_(2)/He(He>0.1%)在5~50之间。但是富氦氮气田在美国独特地质环境之外是否也有发现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富氦二氧化碳气田中的氦主要也来自壳源且产量可观。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富氦二氧化碳气田均被认为是来源于新生代晚期的岩浆活动,且该地区岩浆岩具有较高的U、Th含量。地下水溶气脱气-再溶解(Groundwater Gas Stripping and Re-dissolution,GGS-R)模型被普遍认为可以合理解释CO_(2)气藏中氮气、氦等惰性气体的聚集成藏机制。具体来说,幔源CO_(2)载体气充注时将溶解在地下水中的大气源惰性气体与壳源惰性气体脱出成藏,并与地下水达到水/气溶解平衡。虽然不同气田的平衡值各有不同,但是科罗拉多高原上的各气田均显示出相似的范围值,即在相应的储层压力和温度下为0~100 cm^(3)水/cm^(3)气。本文系统分析美国无机成因富氦气藏的氦气生成、运移和聚集机制,讨论氦气在经历氦源岩内游离相扩散初次运移后通过水溶相、气容相集流或是多相渗流方式进行的二次运移及由无机成因载体气N_(2)和CO_(2)共同参与的富集成藏机制,既可为我国氦气勘查提供理论认识依据,也可为二氧化碳地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及安全封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氦气 富氦气田 CO_(2)气田 N_(2)气田 非烃气 无机成因 地质特征 聚集机制
下载PDF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4
4
作者 胡素云 陶士振 +12 位作者 王民 庞正炼 白斌 陈燕燕 卢双舫 陈悦 杨怡青 金旭 贾进华 王建 张天舒 林森虎 吴因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490,529,共11页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核磁-驱替物理模拟 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 充注运聚机理 富集因素 陆相湖盆 致密储集层
下载PDF
济阳坳陷缓坡带页岩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彭艳霞 杜玉山 +5 位作者 蒋龙 方正 晁静 杨依庆 孙宁 曹增辉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544,共10页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 页岩孔隙主要为微—纳米级孔,其微观孔隙结构及分形特征对页岩油储层评价至关重要。通过岩心和薄片观察、X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和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实验等方法,定量表征了济阳坳陷缓坡带陆相页岩油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和分形特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缓坡带主要发育碳酸盐质页岩、混合碳酸盐质页岩、含硅灰质页岩、含灰(硅)混合质页岩等4种岩相类型。低温氮气吸附-脱附曲线主要呈现为Ⅳ类,发育4种迟滞回线类型。选取多层吸附区域氮气吸附数据,计算分形维数,页岩样品分形维数介于2.4106~2.6160,平均为2.5275,页岩样品孔隙结构整体复杂,粗糙程度中等偏高,非均质性较强。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变化主要受陆源碎屑质量分数的影响。分形维数与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关系密切,页岩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越小,分形维数越大。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多与页岩层理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纹层状页岩具有更大的平均孔径、更好的孔隙结构及更弱的非均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低温氮气吸附 孔隙结构 多层吸附区 分形维数 济阳坳陷
下载PDF
颜面不对称三维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杨怡卿 刘亚非 《口腔疾病防治》 2023年第8期603-608,共6页
面部对称性评价是正畸、口腔、整形外科等研究颜面部美观相关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借助各种新兴技术与手段开展了很多有关颜面对称性评价的研究,但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评价的主观性,目前颜面不对称的评判仍尚... 面部对称性评价是正畸、口腔、整形外科等研究颜面部美观相关学科所关注的热点。尽管国内外学者借助各种新兴技术与手段开展了很多有关颜面对称性评价的研究,但由于其内容和方法的复杂性以及个人评价的主观性,目前颜面不对称的评判仍尚未建立统一的标准。颜面不对称涉及面部长宽高三个方向的改变,属复杂的牙颌面畸形,其早期发现及精确评价尤为重要,临床上除了必要的牙颌面检查,还需配合相应的辅助手段来评价颜面不对称。本文通过对目前常用的三维评价方法进行总结归纳,按照评价手段将颜面不对称评价方法分为三维测量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动态分析、数理分析、人工智能分析等5大类方法。通过分析总结各类方法的临床应用特点、优势及局限性,发现虽然每种方法的精确度、评价范围、诊断性质、计算方法等均有不同,但随着三维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评价方法将会越来越客观、精准、便捷,成为评价颜面部不对称的主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面不对称 三维评价 三维定性分析 三维定量分析 三维动态分析 三维数理分析 人工智能 不对称指数 矩阵分析 卷积神经网络
下载PDF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s and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of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a continental lake basin 被引量:1
7
作者 HU Suyun TAO Shizhen +12 位作者 WANG Min PANG Zhenglian BAI Bin CHEN Yanyan LU Shuangfang CHEN Yue yang yiqing JIN Xu JIA Jinhua WANG Jian ZHANG Tianshu LIN Senhu WU Yinye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47-557,共11页
Based on the typical dissection of various onshore tight oil fields in China,the tight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enrichment-controlling factors in continental lake basins are analyzed through nuclea... Based on the typical dissection of various onshore tight oil fields in China,the tight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and enrichment-controlling factors in continental lake basins are analyzed throug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displacement physical simulation and Lattice Boltzmann numerical simulation by using the samples of source rock,reservoir rock and crude oil.In continental lake basins,the dynamic forces driving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of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are the foundational power that determines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and accumulation effect of tight oil,the oil migration resistance is a key element that influences the charging efficiency and accumulation effect of tight oil,and the coupling of charging force with pore-throat resistance in tight reservoir controls the tight oil accumulation and sweet spot enrichment.The degree of tight oil enrichment in continental lake basins is controlled by four factors:source rock,reservoir pore-throat size,anisotropy of reservoir structure,and fractures.The high-quality source rocks control the near-source distribution of tight oil,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 and pore-throat size a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egree of tight oil enrichment,the anisotropy of reservoir structure reveals that the parallel migration rate is the highest,and intralayer fractures can improve the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oil satu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ght oil NMR displacement physical simulation Lattice Boltzmann numerical simul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echanism enrichment-controlling factor continental lake basin tight reservoir
下载PDF
基于咔唑类给体分子的给-受体型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婷婷 高慧 +3 位作者 杨溢青 洪兴枝 任颖 武海顺 《材料导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219-230,共12页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是新一代发光材料,可以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使分子的三重态转换为单重态,理论上激子利用率达到100%,量子效率大大提高,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 热活化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材料是新一代发光材料,可以通过吸收环境中的热量使分子的三重态转换为单重态,理论上激子利用率达到100%,量子效率大大提高,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给-受体(Donor-acceptor,D-A)型的纯有机分子是关注度较高的一类TADF分子。其中咔唑作为一种给体单元,易经其他取代基修饰形成新给体,使D-A分子具有较小的最低三重态和单重态的能级差ΔEST,是经常选用的给体基团。另外,理论计算在研究咔唑衍生物分子的TADF性质,预测其在OLED中的性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基于不同咔唑类给体构筑的D-A结构的TADF分子,依据咔唑分子上取代基的不同,具体介绍了近五年各类TADF分子的结构特点和发光效率,重点讨论了这些分子在器件应用方面的性能,并且结合理论计算分析的结果总结了可能改变D-A型TADF性质的因素,期望能够为未来设计和合成性能更加优异的含咔唑给体的D-A型TADF分子提供有价值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活化延迟荧光 给-受体分子 咔唑衍生物 发光性能 有机发光二极管
下载PDF
内置动力吸振器的宽频减振车刀设计及试验
9
作者 张明华 杨国庆 +2 位作者 杨毅青 高浩洋 汪广平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338-344,共7页
航空结构件中存在大量深孔特征,在加工时需要使用大长径比车刀。随着悬长增加,刀具刚性急剧下降,易引发强烈切削振动,严重制约了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提高。在采用连续梁理论对刀杆进行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研究了刀杆与吸振器耦合系统... 航空结构件中存在大量深孔特征,在加工时需要使用大长径比车刀。随着悬长增加,刀具刚性急剧下降,易引发强烈切削振动,严重制约了加工效率和加工精度的提高。在采用连续梁理论对刀杆进行动力学建模的基础上,研究了刀杆与吸振器耦合系统频响函数预测方法,进而实现考虑主结构背景模态的动力吸振器参数精确优化;结合工程实际,设计内置动力吸振器的宽频减振车刀,通过齿轮齿条机构实现车刀频率大范围调节,满足不同长径比加工需求。模态试验表明,内置吸振器频率调节范围为365~442 Hz;减振车刀动刚度提高了104.1%和120.3%,阻尼比提高了143.5%和175.6%。切削试验显示加工噪声幅值、加速度幅值平均下降42%,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刀 振动控制 吸振器 阻尼
下载PDF
计算机软件在三维面部成像与测量中的应用进展
10
作者 杨怡卿 刘亚非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5-678,共4页
如今三维面部成像技术在整形外科、正畸科等颜面部美学相关学科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三维面部成像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三维激光扫描、锥型束CT(CBCT)、3dMD立体摄影系统、卷积神经网络等在面部测量分析中的应用均是两... 如今三维面部成像技术在整形外科、正畸科等颜面部美学相关学科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三维面部成像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密切相关,三维激光扫描、锥型束CT(CBCT)、3dMD立体摄影系统、卷积神经网络等在面部测量分析中的应用均是两者紧密结合的结果,将医生与患者的沟通、治疗计划和结果评估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现代计算机软件技术正在日益成为临床医师的重要辅助工具。本文就各类软件技术在三维面部成像与测量中的具体应用及其特点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 三维面部成像 三维立体建模
下载PDF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病基因SOX18新突变的发现及功能研究
11
作者 徐惠玉 严梓 +1 位作者 杨奕清 刘兴元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5期307-312,共6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病基因SOX18的新突变。方法:收集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216名无先天性心脏病对照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SOX18基因以识别新的致病突变。克隆SOX18基因,构建野生型SOX18表达载体,... 目的:探讨先天性室间隔缺损致病基因SOX18的新突变。方法:收集15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和216名无先天性心脏病对照者的临床数据和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SOX18基因以识别新的致病突变。克隆SOX18基因,构建野生型SOX18表达载体,通过定点诱变产生突变型SOX18表达载体,转染HeLa细胞,应用双报告基因定量分析突变体的功能。结果:在1例散发性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患儿中发现SOX18基因新突变,即NM_018419.3:c.430C>T;p.(Gln144*)突变。该突变不存在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和对照者患儿。双报告基因定量分析表明突变型SOX18对靶基因NR2F2的转录激活作用丧失。结论:SOX18基因功能缺失性突变可能是部分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分子病因,这对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的精准防治具有潜在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 遗传学 转录调节 SOX18基因 生化分析
下载PDF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致病基因MESP2新突变的发现与功能分析
12
作者 严梓 陈春英 +1 位作者 杨奕清 刘兴元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3期170-174,共5页
目的:研究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致病基因MESP2新突变。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208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和232名无CHD儿童,收集其血液标本及临床数据。常规纯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转录因子... 目的:研究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致病基因MESP2新突变。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9年11月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儿科208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和232名无CHD儿童,收集其血液标本及临床数据。常规纯化基因组DNA,测序分析转录因子基因MESP2以发现新的致病突变。克隆野生型MESP2基因并构建其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定位诱变产生突变型MESP2表达质粒,转染HEK 293T细胞,通过报告基因分析揭示突变体的功能特性。结果:1例散发性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检测出1个MESP2基因新突变,即NM_001039958.2:c.268G>T(p.Glu90*)突变。该突变不存在于对照组和其他CHD儿童中。报告基因分析显示突变型MESP2对靶基因NKX2.5的转录激活功能丧失。结论:MESP2基因缺陷可能是部分先天性PDA的分子病因,为先天性PDA的防治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 分子遗传学 转录因子 MESP2基因 报告基因分析
下载PDF
宁波市鄞东南片洪涝治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益青 但灵芝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5期245-248,共4页
为提升鄞东南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片区洪涝受灾成因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利用已建水利工程,提出“洪涝分治”的洪涝治理格局,制定“南排、北导、西挡、中疏、低围”的治理方针及相应工程措施布... 为提升鄞东南片防洪排涝能力,保障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文章在分析片区洪涝受灾成因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利用已建水利工程,提出“洪涝分治”的洪涝治理格局,制定“南排、北导、西挡、中疏、低围”的治理方针及相应工程措施布局,实现将片区上游洪水阻挡在主城区外围,大幅减轻平原防洪排涝压力。该研究成果可为鄞东南片洪涝治理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鄞东南片 洪涝受灾成因 洪涝分治 对策
下载PDF
双溪口水库下游防洪风险分析
14
作者 但灵芝 杨益青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7期268-271,共4页
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未来极端事件风险,进一步提升水库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文章以双溪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MIKE Flood耦合模型,分析双溪口水库发生不同泄洪标准时水库下游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编制水库超下游河道安全流量... 为减缓气候变化影响和应对未来极端事件风险,进一步提升水库超标准洪水应对能力,文章以双溪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MIKE Flood耦合模型,分析双溪口水库发生不同泄洪标准时水库下游淹没范围和淹没水深,编制水库超下游河道安全流量时淹没风险图。研究结果为水库防洪减灾决策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溪口水库 MIKE FLOOD 数值模拟 洪水风险
下载PDF
周公宅水库上游梯级水库在防洪中的应用
15
作者 杨益青 王强 《水利技术监督》 2023年第2期128-131,共4页
为有效提升已建水库防洪能力,保障下游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打破传统水库工程建设思路,从较易实现的工程方案、较低的工程投资、较高的防洪效益出发,于已建大型水库周公宅水库上游,新建平时蓄水、台汛期空库运行,主要用于防洪的... 为有效提升已建水库防洪能力,保障下游城市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打破传统水库工程建设思路,从较易实现的工程方案、较低的工程投资、较高的防洪效益出发,于已建大型水库周公宅水库上游,新建平时蓄水、台汛期空库运行,主要用于防洪的水库工程,形成梯级水库,以提升周公宅水库的削峰及拦洪能力。该分析成果可为宁波市已建大中型水库工程防洪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库 防洪 坝址比选 空库运行
下载PDF
CO_(2)为原料酯交换法合成DMC专利技术进展
16
作者 田爱珍 潘志爽 +2 位作者 宗鹏 杨一青 张忠东 《炼油与化工》 CAS 2023年第2期5-8,共4页
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简称DMC)是1种重要的环保有机化工原料,酯交换法合成DMC由于反应条件温和、过程无毒、腐蚀小、收率高等优势,是生产DMC的主要方法,文中介绍了以CO_(2)和甲醇以及环氧烷烃为原料酯交换合成DMC的技术进展,... 碳酸二甲酯(Dimethyl Carbonate,简称DMC)是1种重要的环保有机化工原料,酯交换法合成DMC由于反应条件温和、过程无毒、腐蚀小、收率高等优势,是生产DMC的主要方法,文中介绍了以CO_(2)和甲醇以及环氧烷烃为原料酯交换合成DMC的技术进展,重点分析了传统酯交换法和1步法酯交换合成的催化剂技术,并对酯交换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指出将环加成和酯交换耦合为1步酯交换法,使反应能够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 酯交换 DMC 催化剂
下载PDF
林木种苗在封开县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的重要性
17
作者 杨异清 侯镇礼 +1 位作者 黄木养 李康杰 《南方农业》 2023年第20期234-236,共3页
为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广东省开展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广东省封开县积极响应并将其纳入未来林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切实提升全县森林质量,加速构建健康、稳定、优质和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林木种苗... 为了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策部署,广东省开展了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广东省封开县积极响应并将其纳入未来林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切实提升全县森林质量,加速构建健康、稳定、优质和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林木种苗是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基础,为给今后封开县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提供有益参考,分析林木种苗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的重要性和封开县当前林木种苗发展存在的林木良种覆盖率低,种苗供应链体系不稳定;林分结构简单;专业人才和技术缺乏;林木种苗监管力度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加快林木良种建设,完善林木种苗供应体系;优化林木种苗选择,合理林分结构;培养人才队伍;强化林木种苗监管和评估等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木种苗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 广东省封开县
下载PDF
基于反相灰度图二值化修正的铁谱图像磨粒特征提取 被引量:10
18
作者 樊红卫 丁骁 +4 位作者 高烁琪 邵偲洁 杨一晴 马宏伟 张旭辉 《润滑与密封》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6-71,共6页
为准确获取铁谱图像中磨粒几何形状和特征参数,提出一种图像处理算法并对其进行验证。针对铁谱图像底色特征及磨粒特征提取精度要求,提出基于反相操作的铁谱图像灰度图转化方案,得到边缘清晰的铁谱灰度图;提出一种三段式阈值分割方案,... 为准确获取铁谱图像中磨粒几何形状和特征参数,提出一种图像处理算法并对其进行验证。针对铁谱图像底色特征及磨粒特征提取精度要求,提出基于反相操作的铁谱图像灰度图转化方案,得到边缘清晰的铁谱灰度图;提出一种三段式阈值分割方案,利用腐蚀和膨胀操作解决二值化对铁谱图像有效磨粒区域的影响,讨论油污等干扰因素的消除策略;确定磨粒特征参数及磨粒识别方案,完成标准的正常滑动磨损图像处理和某实际的齿轮箱磨粒铁谱图像处理验证。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够准确提取铁谱图像中磨粒所在区域的几何特征,通过磨粒标定计算得到了8个特征参数值,证明齿轮箱正处于滑动磨损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谱分析 图像处理 特征提取 磨粒识别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对小麦抗叶锈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艳俊 杨毅清 +2 位作者 袁心悦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1-16,共6页
为了探明小麦‘TcLr19’抵抗小麦叶锈菌侵染的内在分子机制,挖掘与抗叶锈菌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对接种叶锈菌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Illumina NextSeq500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genes,DEGs)8970... 为了探明小麦‘TcLr19’抵抗小麦叶锈菌侵染的内在分子机制,挖掘与抗叶锈菌密切相关的功能基因,对接种叶锈菌后的小麦材料‘TcLr19’进行Illumina NextSeq500转录组测序。筛选到差异表达的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genes,DEGs)8970个,其中上调差异表达基因4953个,下调差异表达基因4017个。差异基因通过GO(Gene Ontology)功能分类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 and Genomes)Pathway富集分析,被归于1 790个GO类别,定位到84个代谢通路中。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对转录组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qRT-PCR与RNA-seq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为小麦TcLr19抗小麦叶锈菌新基因的挖掘提供了可靠的参考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异基因 GO富集 KEGG数据库 QRT-PCR
下载PDF
利用GFP-Trap技术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菲 杨毅清 +3 位作者 武文月 崔钟池 王海燕 刘大群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6-82,共7页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本研究拟通过Gateway定向克隆技术构建带有GFP标签的重组载体TaTLP1-pEarleyGate103,在烟草中完成异源表达。利用GFP-Trap技术获得与TaTLP1互作... 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在植物抗病防御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为筛选与TaTLP1相互作用的蛋白,本研究拟通过Gateway定向克隆技术构建带有GFP标签的重组载体TaTLP1-pEarleyGate103,在烟草中完成异源表达。利用GFP-Trap技术获得与TaTLP1互作的蛋白,质谱分析明确其种类。通过Western blot检测TaTLP1表达情况,以GFP抗体检测,膜上曝光结果显示,在约44 kD处出现条带,证明TaTLP1蛋白在烟草中成功表达;质谱分析GFP-Trap获得的洗脱蛋白,表明获得的候选互作蛋白中定位于胞外的病程相关蛋白1(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 1, PR1)、非特异性脂质转移蛋白(Non-specific lipid-transfer protein, nsLTPs)等可能与TaTLP1存在互作。该试验为探索TaTLP1参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防御反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Gateway克隆 GFP-Trap 蛋白互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