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会议在海南海口召开
1
作者 黄辅琼 刘杰 +4 位作者 姚华建 胡久常 曾春梅 张慧 刘阳 《地震科学进展》 2024年第12期886-894,共9页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海南省地震局于2024年8月13—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17所大学(其中包含1所外籍大学)、7个科研院所与23个地震行业直属省市级分支...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和海南省地震局于2024年8月13—17日在海南省海口市联合举办了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4年度学术交流大会,来自全国地震行业内、外17所大学(其中包含1所外籍大学)、7个科研院所与23个地震行业直属省市级分支机构共47个单位的130余名代表参加了此次会议。学术交流设置了13个专题;会前征集到论文近96篇,会期交流报告51个,其中口头报告26个,张贴展板25个;26个口头报告中,大会特邀报告7个,外籍专题邀请报告1个;从25个张贴报告中,评选出优秀报告6个,6位作者获得下一届年会的口头报告资格。兼顾会议代表的特殊条件,本次会议设置了1个小时的线上交流时间。大会邀请了3位专家分别针对首座跨越1605年7.5级地震活断层的大跨度桥梁抗震设防技术与海南火山活动监测技术开展相关科技培训;围绕“制约地震三要素的因素与地震三要素预报的瓶颈问题”举办了1.5小时的Panel讨论;组织了为期一天的“跨越1605年海南7.5级地震断裂带的建筑抗震设防技术与海南火山活动监测技术的野外科普培训”。越来越多的行业外专家带来了不同视角的科研成果,丰富的前沿性学术交流提升了对地震过程物理机制的认识,跨越活断层建筑设施的精湛抗震设防技术的现场观摩学习增强了年轻学子对地震科技行业的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专业委员会 2024年度中国地震预报论坛 1605年海南7.5级地震 海南火山活动监测 海南省海口市 科普培训
下载PDF
2022年9月5日四川泸定6.8级地震及其余震前后b值变化
2
作者 李蒙亚 曾宪伟 +3 位作者 姚华建 李新艳 张志 杨硕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14-1222,共9页
收集2012年1月1日—2023年2月8日四川泸定地区(29.28°~30.04°N,101.82°~102.28°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的空间扫描,揭示泸定主震区及周边区域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2022年泸定6.8级地震... 收集2012年1月1日—2023年2月8日四川泸定地区(29.28°~30.04°N,101.82°~102.28°E)记录的地震资料,利用最大似然法进行b值的空间扫描,揭示泸定主震区及周边区域b值的时空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2022年泸定6.8级地震前5个月,主震区及其东南区b值出现加速下降变化,可能预示着局部岩石受力变形接近临界状态;5.6级强余震前,震中区b值仍然维持低值异常,显示出区域内的应力水平仍然偏高,预示着可能会发生强余震;5.6级余震发生后,异常区域明显缩小但未消失,预示着余震可能还将持续,但再次发生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定地震 B值 极大似然法 地震危险性
下载PDF
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揭示宣城地区浅部地壳速度结构及断裂发育特征
3
作者 方捷 姚华建 +2 位作者 李杰 李俊伦 周桂理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5年第2期201-214,共14页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 宣城市位于东南丘陵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区内经历多期构造活动,地质构造复杂且断裂十分发育,开展宣城地区浅部速度结构和断裂带探测,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内地质构造和成矿作用,还可以为区域地震危险性和危害性评价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本文在研究区布设了一条由110套三分量地震仪组成的短周期线性密集台阵,利用采集的一个月的三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采用噪声谱比方法(HVSR)探测研究区场地峰值频率及基岩界面结构;通过垂直分量背景噪声数据重建经验格林函数,采用拓距相移法(ERPS)提取相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线性台阵下方浅部地壳精细横波速度结构.基于HVSR计算的场地峰值频率和基岩界面埋深,刻画了测线下方浅部地表松散沉积层的结构,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皖南山区基岩埋深较浅,盆地区域基岩埋深较深,地表松散沉积层的厚度最大可至地下80 m,此外还评估了区内地震破坏性和建筑的抗震性,认为研究区内平均振幅放大系数相对较高,局部区域可能会产生明显的地震放大效应,并且皖南山区低矮建筑(1~2层)及宣城—南陵盆地区域的高层建筑(7层及以上)在抗震设防上应当特别注意;依据反演的二维横波速度模型,获得了研究区浅部地壳6 km以深的结构,结果显示宣城—南陵盆地在浅部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其基底深度可达2 km,并且盆地部分区域呈现相对高速的异常特征,指示在区域多期构造活动中产生的岩浆侵入和逆冲推覆构造作用。此外,区内深部总体表现为高低速异常交替分布的“叠瓦状”构造模式,出现的多处低速异常带推断分别是周王断裂、江南断裂和茅山断裂以及清水河—河湾断裂的构造破碎带,指示了研究区内经历的多期次挤压—拉伸的强烈变形改造.综合上述研究成果,本研究为宣城地区地质构造条件的分析、地震危险性及危害性的评价以及区域找矿勘查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H/V谱比 拓距相移 地壳浅层结构 断裂带探测 地震灾害预防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方法的花岗岩型稀土矿地壳浅部结构特征及构造意义:以江西赣州安西矿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成 姚华建 +8 位作者 邓宝 李俊伦 吕坚 邹新勇 张青 陈斌锋 付光明 张国印 欧晓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4132-4148,共17页
稀土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重大.目前,针对该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方法和成矿模式的研究.本研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西镇稀土矿区10 km×6 km的区域内布设了一个约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构... 稀土资源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等方面作用重大.目前,针对该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勘探方法和成矿模式的研究.本研究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西镇稀土矿区10 km×6 km的区域内布设了一个约100台短周期地震仪器构成的面状台阵,以及两个48 m长各由25个短周期地震仪构成的线性台阵.通过背景噪声三维成像方法反演获得矿区地表至2.2 km深度的地壳浅部三维横波速度结构.以典型花岗岩风化壳为例,使用面波的相移成像法,反演了从地表全风化层至约40 m深度的一维横波速度结构.以该一维速度结构为参考,使用噪声谱比法(HVSR)探测了矿区内的松散沉积厚度,并结合钻孔数据验证了该方法对花岗岩型风化壳基底面的有效探测.综合上述结果,本研究通过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圈定了安西岩体中稀土的成矿母岩(花岗岩)在上地壳的分布范围和形态,显示了安西岩体所处的丘陵盆地的构造背景为花岗岩型稀土矿成矿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结合HVSR结果、一维横波速度模型和钻孔数据,探测了富集稀土矿的风化壳从全风化层顶部至母岩的深度和结构,松散沉积厚度显示了矿集区和山区的沉积环境差异.本研究可以为花岗岩型稀土资源的勘探提供一系列基于背景噪声地震学的方法和策略,建立了火山岩型风化壳的起源、发育和演化的构造模型,为该类稀土矿的深-浅部结构演化过程和构造活动影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勘探 花岗岩风化壳 背景噪声成像 HVSR
下载PDF
基于面波走时的三维结构面波直接成像:方法综述与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姚华建 罗松 +2 位作者 李成 胡少乾 方洪健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3期231-251,共21页
利用面波频散数据进行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横波速度结构成像是研究全球和区域构造变形、获取地壳上地幔和近地表精细结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基于频散数据的面波成像通常采用两步法,即首先反演二维相速度或群速度分布图,然后再... 利用面波频散数据进行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横波速度结构成像是研究全球和区域构造变形、获取地壳上地幔和近地表精细结构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传统的基于频散数据的面波成像通常采用两步法,即首先反演二维相速度或群速度分布图,然后再基于格点的纯路径频散反演格点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之后再拼合成三维速度模型.在本文中我们较为详细地综述新发展的基于面波频散走时的三维面波直接成像方法体系,即面波一步法成像.该方法体系包括通过所有路径、不同频率的面波频散走时直接反演三维各向同性横波速度结构的方法(DSurfTomo)、直接反演三维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结构的方法(DAzimSurfTomo),以及直接反演三维径向各向异性横波速度结构的方法(DRadiSurfTomo).新的面波直接成像方法计算不同周期的面波射线路径,从而更好地考虑复杂结构下面波射线路径弯曲对成像精度的影响.随后我们介绍面波直接成像方法的应用实例,包括地壳上地幔及地壳浅部的多尺度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横波速度结构的成像,这些成像研究为认识区域构造演化、孕震构造、断裂带浅部结构、成矿构造、城市地下结构等提供了重要的约束.最后我们讨论面波直接成像方法的频散数据及模型参数化问题,以及基于有限频理论的面波直接成像和面波全波形成像,讨论并展望在面波直接成像方法框架下面波频散数据与其他地震或地球物理数据的联合成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波直接成像 各向同性横波速度 方位各向异性 径向各向异性 多尺度结构
下载PDF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3)”专辑序
6
作者 黄辅琼 刘杰 +7 位作者 姚华建 邵志刚 王琼 苏金蓉 祁玉萍 晏锐 梁明剑 杨星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1-4,共4页
1引言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年度学术交流会议^(①)。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完整收录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度学术... 1引言自2013年以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已成功举办十一届年度学术交流会议^(①)。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国家工程技术图书馆自2014年开始完整收录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年度学术交流文集(注:早期为摘要集,自2021年开始限定篇幅和字数,拓展为短文以达会议文集之实)。为了提升年度学术交流文集的质量及其影响力,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2019年期间的论坛年度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在《国际地震动态》每年第8期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过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四川康定 2023年度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会议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泗洪—明光段浅层地壳速度结构研究
7
作者 李军辉 姚华建 +1 位作者 黄显良 李玲利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3年第S01期5-9,共5页
1研究背景很多学者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郑现等(2012)利用中国东部494个台2009-2010年的观测波形,提取了频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大陆东部8-40 s的群速度分布,讨论了波速分布与地质构... 1研究背景很多学者使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郯庐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和上地幔的速度结构进行了研究,郑现等(2012)利用中国东部494个台2009-2010年的观测波形,提取了频曲线并反演得到了大陆东部8-40 s的群速度分布,讨论了波速分布与地质构造的相关性。Luo等(2012)利用国家地震台网40个固定台站2008-2009年的噪声数据提取了8-35 s的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了大别造山带地壳高分辨率三维速度结构和径向各向异性,揭示了与造山运动有关的地壳特征。吴萍萍等(2015)利用连续2年的波形记录,获得了华东地区10-25 s的瑞利波群速度结构,高速和低速区域与地表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泗洪—明光段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下载PDF
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揭示郯庐断裂带潍坊段地壳浅层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靳佳琪 罗松 +1 位作者 姚华建 田晓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8-575,共18页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 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走滑断裂带,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大地震,而潍坊段(沂沭断裂带北部)有历史记录的地震较少,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可能性尚不清楚.因此,研究潍坊段地壳浅层精细结构,将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参考模型,同时也将有助于深入了解郯庐断裂带潍坊段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利用302个短周期流动台站组成的密集台阵在2017年8-10月期间记录的垂向分量连续背景噪声数据,通过预处理、计算噪声互相关函数、手动提取频散曲线并进行质量控制,共得到17614条0.6~6 s周期的Rayleigh波相速度频散曲线.然后基于面波直接成像法反演了该区域地下0~7.5 km的三维各向同性和方位各向异性横波速度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断裂带东边界条带状低速异常从近地表延续至地下4 km深度,表现出明显的高低速异常过渡的构造边界特征.地壳浅部的速度结构与地表构造单元一致性较好,其中凹陷区和隆起区分别显示低速和高速异常.0~4 km深度的快波方向主要为NNE向和NE向,且集中分布在低速异常区,可能与断裂带的左旋走滑有关.4~7.5 km深度,研究区出现大范围的NEE向和近EW向快波方向,可能与白垩世地壳NWW-SEE向伸展变形和现今华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场(NEE-SWW向和近EW向)的共同作用有关.潍坊凹陷处0~4 km呈现特殊的环绕凹陷边界的“圆环状”快波方向,可能与新生代岩浆活动形成的熔岩沿凹陷边界溢流和断裂带受EW向挤压作用而发生右行平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沂沭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层结构 方位各向异性 变形
下载PDF
2021年5月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发震机理的应力分析
9
作者 李振月 李俊伦 +1 位作者 姚华建 王宝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48-1459,共12页
为了从应力的角度解释2021年5月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本文开展了包括刻画断层结构,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研究应力场对断层的加载作用以及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对断层活动的库仑应力影响等4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认识为,(1)相比于前... 为了从应力的角度解释2021年5月漾濞M_(S)6.4地震序列的发震机理,本文开展了包括刻画断层结构,反演震源区应力场,研究应力场对断层的加载作用以及地震序列中较大地震对断层活动的库仑应力影响等4个方面的研究,具体的认识为,(1)相比于前人工作中利用区域台阵定位结果刻画的断层结构,结合布设在漾濞震源区的实时地震监测台阵捕捉的7905个余震位置和沿断层均匀分布的16个M3.5以上地震的震源机制,我们刻画了漾濞地震序列发震断层的精细结构:漾濞地震序列最主要的特征为NW向和NE向两组断层共同破裂,NW向断层为右旋走滑破裂,NE向断层为左旋走滑破裂;(2)利用震源区1°×1°范围内的90个历史震源机制反演了震源区的背景应力场,得到震源区为近南北向水平挤压,东西向水平拉张的走滑型应力状态,应力方位的不确定度很小,而主应力相对大小(R)的不确定度很大,为0.2~0.8;(3)分析了漾濞地震序列两组发震断层的稳定性,发现两组发震断层均为应力场作用下最易失稳的断层.此外,发生在两组断层上地震的震源机制分别与两个最易失稳断层的震源机制相似,说明了背景应力对断层行为的控制作用;(4)两组断层都在失稳的边缘,任一组断层上的较强地震活动产生的应力扰动都可能推动另一组断层造成失稳,因此两组断层的活动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我们对此亦进行了库仑应力的计算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地震序列 震源机制 应力 断层稳定性 应力触发
下载PDF
区域尺度地震体波和面波走时联合成像: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3
10
作者 方洪健 刘影 +1 位作者 姚华建 张海江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3年第3期252-269,共18页
如何利用观测到的地震图上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约束地下结构以及地震震源本身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使用基于全波形反演的方法已被用于不同尺度结构成像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减小全波形反... 如何利用观测到的地震图上尽可能多的信息来约束地下结构以及地震震源本身一直是地震学研究的前沿课题.近年来,随着计算机计算能力的提高,使用基于全波形反演的方法已被用于不同尺度结构成像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减小全波形反演对计算资源的巨大需求以及其反演的高度非线性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对于区域以及全球尺度成像,全波形反演的波形的拟合仅限于相对较低的频率.目前,基于波形层析成像在区域尺度最高能拟合的频率大约为0.5 Hz,在全球尺度能拟合的频率更低,所以获得的波速模型的分辨率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地震学体波和面波联合反演是另一种可以综合利用更多信息的成像方法.该种方法主要利用高频体波的走时信息以及面波的频散信息来约束地下结构.由于只需要求解高频近似下的波动方程,其效率较全波形反演有较大提高.相比于体波和面波数据单独反演,联合反演能利用体波和面波对地下结构约束的互补性来获得能同时拟合不同数据的波速结构模型.此外,体波和面波数据联合反演能获得更为准确的泊松比模型,因此可以更好地约束岩性、孔隙度、熔融程度等.鉴于目前海量的基于机器学习获得的不同震相的走时数据以及越来越多的密集流动地震观测,联合反演方法将在区域尺度地壳及上地幔结构的成像中发挥重要作用,进而为区域构造演化、地震灾害评估以及依赖波速结构模型的其他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将回顾区域尺度常用的地震成像方法,介绍联合反演方法的基本原理以及川滇地区的应用,最后探讨一些未来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析成像 联合反演 川滇速度模型
下载PDF
合肥市地壳浅部三维速度结构及城市沉积环境初探 被引量:21
11
作者 李玲利 黄显良 +9 位作者 姚华建 缪鹏 汪小厉 鲍子文 倪红玉 李成 杨元 罗松 胡少乾 杨源源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3307-3323,共17页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 合肥市位于合肥盆地东南缘,东侧紧邻郯庐断裂带,多条大型隐伏断裂穿过市区.为进一步认识合肥城市下方隐伏断裂的空间展布、性质,以及城市复杂的沉积环境,本文利用布设在合肥市区的58套三分量短周期地震仪组成的台阵,获得了37天的三分量连续波形数据,通过基于射线追踪的面波走时直接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合肥市地壳浅部0.6~3.6 km的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速度结构图像展现了地壳浅部的横向不均匀性和纵向成层性,揭示出NNE、NWW和近EW三组不同走向的隐伏断裂在城市地下浅部的构造特征.取得以下认识:(1)合肥市南、北方向在浅地表(2 km以内)存在显著速度差异,速度分界线位置与已知的近EW向的蜀山断裂一致,断裂南侧呈现低速凹陷,北侧则为高速隆起.低速中心深度达2~3 km,速度异常与该断裂在合肥盆地东部演化过程中的构造反转沉积了不同地层有关;(2)合肥市区存在明显的高速异常带,其走向、位置与穿过该区域的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相符,其中五河—合肥断裂在市区北部以东呈现低速凹陷特征,低速区范围与肥东凹陷晚白垩纪以来的沉积构造边界一致,认为肥东凹陷的最大沉积厚度可达2 km以上;(3)合肥市中心跨郯庐断裂带西支主干断裂之间呈现明显的凹、隆相间的复杂构造,推测其是在多组断裂的共同拉伸作用下形成的小型沉积盆地,沉积中心位于郯庐断裂带内部,最大厚度可达3~4 km.由于其展布方向在不同深度与该区域断裂的走向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推测不同深度的沉积形态与郯庐断裂带在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成像 地壳浅部结构 面波走时直接反演 城市地质 沉积环境
下载PDF
“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2)”专辑序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辅琼 刘杰 +7 位作者 姚华健 邵志刚 王琼 刘静 邵延秀 晏锐 德吉 刘阳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2-6,共5页
1引言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2019年期间的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在《国际地震动态》每年第8期出版。2020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第2期以“中国地震... 1引言为了能够有效记录学术交流实况,并有助于历次交流内容的查阅和检索,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17-2019年期间的学术交流论文专辑在《国际地震动态》每年第8期出版。2020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第2期以“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2020)”专栏形式刊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1年度学术交流文集在《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1年增刊1刊出。中国地震预报论坛2022年度学术交流文集拟在本《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22年增刊1刊出。自2022年开始,在Frontiers in Earth Science出版英文专辑,以扩大宣传中国在地震预报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过程 地震前兆 地震预测 2022年度中国地震预报论坛学术交流会议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的新疆呼图壁储气库地区近地表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18
13
作者 王娟娟 姚华建 +4 位作者 王伟涛 王宝善 李成 魏斌 冯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436-4447,共12页
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恢复高频面波信号及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采用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 近年来,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在恢复高频面波信号及获取近地表速度结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将该方法应用于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呼图壁背斜地区的呼图壁储气库.采用储气库及其周边区域22个台站记录的连续背景噪声数据的垂直分量,通过噪声互相关方法获得了台站对之间的瑞利面波经验格林函数,并进一步提取了0.5~1.5 s的基阶瑞利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首先根据区域平均频散曲线得到了该地区地下数百米的平均一维横波速度结构,然后利用基于面波射线路径追踪的面波频散直接成像方法得到该地区深度为500 m以上的三维横波速度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地区沉积层较厚,整体横波速度值较小(0.4~0.9 km·s^(-1)).储气库在地表投影区域的横波速度值较小,这可能是由于抽注水、气引起的沉积岩石裂隙所导致.储气库东北和东南方向均有明显的相对高速区,推测是区域地下水位和地形起伏综合作用的结果.本研究获得的近地表三维速度结构为呼图壁储气库地区的上覆地层物性研究、区域微震精定位、场地效应的评估和去除浅层影响的深部介质成像等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噪声 群速度 面波层析成像 近地表横波速度结构 储气库
下载PDF
基于背景噪声成像方法研究郯庐断裂带中南段及邻区地壳速度结构与变形特征 被引量:30
14
作者 孟亚锋 姚华建 +4 位作者 王行舟 李玲利 冯吉坤 洪德全 汪小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2490-2509,共20页
郯庐断裂带是贯穿我国东部北北东走向的一条深大断裂,其中南段及其邻区(115°E-121°E,29.5°N-35°N)穿过了大别造山带、苏鲁造山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合肥盆地.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我们使用安徽... 郯庐断裂带是贯穿我国东部北北东走向的一条深大断裂,其中南段及其邻区(115°E-121°E,29.5°N-35°N)穿过了大别造山带、苏鲁造山带、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合肥盆地.为了研究该区域地壳速度结构及变形特征,我们使用安徽省和江苏省及其周边地区105个台站(固定台站98个,流动台站7个)的垂向连续波形数据,时间范围从2014年5月到2015年7月,共计14个月.利用背景噪声互相关方法,从垂直分量互相关函数中最终提取了2590条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曲线,反演得到周期范围为5~30s的瑞利波方位各向异性相速度分布图,再反演每个网格点瑞利面波相速度频散得到一维层状横波速度模型,然后拼合起来组成三维横波速度模型.根据本文反演结果并综合已有资料,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在北大别、蚌埠隆起、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合肥盆地北部大桥凹陷区域存在中地壳横波高速体,可能与岩石圈和下地壳拆沉以及中生代中国东部大范围岩浆活动有直接关系,更深层原因可能与古太平洋俯冲相关;(2)苏鲁造山带南缘,垂直于嘉山响水断裂,从南向北中上地壳低速体深度变浅,这个低速体可能是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与扬子板块接触处的破碎带,是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接触的边界;(3)郯庐断裂合肥-嘉山段两侧以及大别造山带东缘短周期瑞利面波相速度快轴方向与郯庐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可能是三叠纪碰撞期与白垩纪时期的大规模左旋走滑活动的结果;(4)合肥盆地南部15~20s周期的瑞利波相速度快轴方向为北西-南东向,反应该区域中下地壳快波方向为北西-南东向,推测是大别造山带折返的痕迹;(5)郯庐断裂带的结构和地震活动性存在明显的分段性,嘉山-郯城段郯庐断裂带现今地震活动性弱,但发生过较强的古地震,推断现今郯庐断裂带宿迁段可能处于闭锁状态,从长远来看要注意该地区发生大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背景噪声成像 瑞利面波 方位各向异性 地壳速度结构 地壳形变
下载PDF
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研究中国福建地区地壳厚度和泊松比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李海艳 蔡辉腾 +5 位作者 金星 姚华建 李培 徐嘉隽 林琛 任丛荣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05-822,共18页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反映地壳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能够为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88个测震台2014—2017年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 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是反映地壳结构和内部物质组成的重要参数,能够为区域构造和动力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基于福建地区分布相对均匀的88个测震台2014—2017年的远震波形数据提取P波接收函数,采用H-κ叠加获得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并与该地区已有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及整合,最终获得了研究区117个观测台站下方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揭示了中国福建地区地壳结构和泊松比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研究区内地壳厚度整体较薄,在27.4~34.3 km之间,平均值为31.4 km.地壳厚度从西北往东南减薄,具有明显条带和块状特征,与地壳主要深大断裂的分布有一定相关性.本文以更为密集的台站结果进一步验证了研究区具有由陆壳向洋壳逐渐减薄的过渡特征,并揭示了地壳新的局部起伏.这也意味着福建地区从内陆到沿海并非线性减薄,存在小尺度横向非均匀性.(2)研究区内泊松比平均值为0.25,范围为0.20~0.30,北部整体偏高,南部整体较低,泊松比分布特征与该区地壳物质组成和矿物含量密切相关.沿海地区泊松比明显高于内陆地区,推测与沿海地区较高的热流值和幔源物质底侵过程有关.(3)地壳厚度与泊松比成负相关,推测在地壳伸展背景下,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华南大陆,幔源物质进入地壳,在造成莫霍面抬升的同时提高了泊松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地区 接收函数 地壳厚度 泊松比
下载PDF
霍山地区地壳浅部精细结构及地震活动关系探讨
16
作者 李玲利 姚华建 +3 位作者 李军辉 张炳 汪小厉 周冬瑞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2年第S01期66-69,共4页
1研究背景霍山地区位于大别山东北缘,东紧邻郯庐断裂带(图1),是安徽境内地震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图2)。历史上5级以上地震多沿NE向土地岭-落儿岭分布,最大地震为1917年霍山6^(1/4)级地震。近百年来,5级以上强震活动较弱,但有仪器... 1研究背景霍山地区位于大别山东北缘,东紧邻郯庐断裂带(图1),是安徽境内地震活动最集中、最活跃的地区(图2)。历史上5级以上地震多沿NE向土地岭-落儿岭分布,最大地震为1917年霍山6^(1/4)级地震。近百年来,5级以上强震活动较弱,但有仪器记录以来中小地震活跃,并集中分布在土地岭-落儿岭与NW向青山-晓天断裂的“十字型”交会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层速度结构 密集台阵 地震活动性 霍山地区
下载PDF
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超 姚华建 +2 位作者 童平 刘沁雅 雷霆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65-4079,共15页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 伴随层析成像(Adjoint Tomography)通过求解全波方程来准确模拟地震波在复杂介质中的传播,并利用波形信息来反演地下结构,是新一代的高分辨率成像方法.其中3-D伴随层析成像需要庞大的计算资源,而2-D反演相对更具计算效率.面波和远震体波是研究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重要方法,它们对S波速度及Moho面的敏感度不同,通过联合反演,可以得到更为准确的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通过两种数据的高度互补性,本文提出基于伴随方法的线性台阵背景噪声面波和远震体波联合成像方法,同时约束台阵下方S波速度结构及Moho面形态.我们将该方法应用到符合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典型结构特征的理论模型上,测试结果表明联合反演方法优势明显,相比于面波伴随层析成像,能获得更高分辨率的S波速度结构,同时能精准约束Moho面形态.相比于体波伴随层析成像,联合反演能有效压制高频假象,降低波形反演过程中的非线性化程度.本研究有望提供一种更为高效精准的线性台阵成像方法,搭建联合伴随层析成像理论框架,提升岩石圈成像分辨率,并为后续其他类型波形数据的引入提供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随层析成像 背景噪声 远震体波 联合反演 线性地震台阵
下载PDF
利用区域地震体波走时评价华北地区三维地壳速度结构模型
18
作者 王耀 姚华建 +1 位作者 房立华 吴建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39-154,I0001,共17页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131个地震台站2009—2016年记录的1 749次近震的初至P波和S波走时数据,与采用快速行进方法正演计算得到的华北地区4个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应的走时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这4个速度模型与真实地下... 本研究利用国家地震台网131个地震台站2009—2016年记录的1 749次近震的初至P波和S波走时数据,与采用快速行进方法正演计算得到的华北地区4个三维地壳速度模型对应的走时数据进行对比,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评价这4个速度模型与真实地下结构的近似程度。结果表明:4个速度模型在大范围内存在较高的一致性,在整个研究区内(111°E—119.5°E,37°N—42°N),Shen等的模型(简称"S模型")相对优于Fang等的模型(简称"F模型")和Duan等的模型(简称"D模型"),Laske等的Crust1.0模型(简称"C模型")相对较差。我们认为该结果与上述几个模型所使用的数据及其分辨率有关。对于研究区域内的构造单元,D模型在燕山褶皱带西南部、太行山山前构造带西北部和沧县隆起区表现较好,F模型在太行山隆起区中部、沧县隆起北部、黄骅凹陷区和燕山褶皱带表现较好,S模型在西部地块、山西凹陷区、太行山山前构造带和冀中凹陷区表现较好,C模型无明显连片表现较好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地震走时 三维地壳速度结构 模型评价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Using a Dense Seismic Array and Large Volume Airgun Shots 被引量:4
19
作者 SHE Yuyang yao huajian +1 位作者 WANG Weitao LIU Bi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9年第2期174-185,共12页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is a structurally complex region with mountains,basins,and active faults.In this situation,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xhibi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due to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undergr... The Binchuan region of Yunnan is a structurally complex region with mountains,basins,and active faults.In this situation,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exhibits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due to strong heterogeneity of underground media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great-circle path.In order to obtain a high-resolution shallow crustal structure,a dense seismic array was deployed during March 21 to May 30,2017 in this area.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itie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is region,we perform array-based frequency-domain beamforming analysis and single-station based polarization analysis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using airgun-generated P-wave signals recorded by dense array stations in this experiment.The results from these two methods both reveal similar but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of seismic wave propagation in the Binchuan basin.The azimuth anomalies off the great-circle path are quite large with values up to 30°,which is caused by strong structural heterogeneity in the very shallow crust.Our research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geologic structures in this area and provide guidance for detecting concealed faults and distribution of velocity anomal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irgun signal BODY WAVES Wave propagation Binchuan BASIN BEAMFORMING Polarization analysis
下载PDF
Time correction of the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 deployed at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 using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被引量:5
20
作者 LIU Yunlong LIU Cai +8 位作者 TAO Chunhui yao huajian QIU Lei WANG Ao RUAN Aiguo WANG Hanchuang ZHOU Jianping LI Huaiming DONG Chuanw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5期39-46,共8页
Seismic monitoring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OB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earthquakes in mid-ocean ridge far away from land. Clock synchronization among the OBSs is difficult without direct co... Seismic monitoring using ocean bottom seismometers(OBS) is an efficient method for investigating earthquakes in mid-ocean ridge far away from land. Clock synchronization among the OBSs is difficult without direct communication because electromagnetic signals cannot propagate efficiently in water. Time correction can be estimated through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synchronization if clock drift is linear before and after the deployment. However, some OBSs in the experiments at the southwest Indian ridge(SWIR) on the Chinese DY125-34 cruise had not been re-synchronized from GPS after recovery. So we attempted to estimate clock drift between each station pairs using time symmetry analysis(TSA) based on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We t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the TSA method by analyzing daily noise cross-correlation functions(NCFs) that extract from the data of another OBS experiment on the Chinese DY125-40 cruise with known clock drift and the same deployment sit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NCFs' travel time of surface wave between any two stations are symmetrical and have an opposite growing direction with the d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band-pass filters,different components and different normalized methods was discussed. The TSA method appeared to be optimal for the hydrophone data within the period band of 2–5 s in dozens of km-scale interstation distances. A significant clock drift of ~2 s was estimated between OBSs sets through linear regression during a 108-d deployment on the Chinese cruise DY125-34. Time correction of the OBS by the ambient noise cross-correlation was demonstrated as a practical approach with the appropriate parameters in case of no GPS re-synchron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ock drift cross-correlation ambient noise OB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