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塔里木盆地顺北西部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发育特征及其与断裂耦合关系
1
作者 牛月萌 韩俊 +5 位作者 余一欣 黄诚 林波 杨帆 余浪 陈俊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西部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分布广泛,对地层和含油气系统改造作用明显,但该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发育特征及其与深部走滑断裂带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基于顺北西部地区最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火成岩侵入体形态特... 塔里木盆地顺北西部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分布广泛,对地层和含油气系统改造作用明显,但该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发育特征及其与深部走滑断裂带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十分清楚。基于顺北西部地区最新二维和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了火成岩侵入体形态特征,划分了火成岩侵入体不同类型及组合关系,判别了火成岩侵入体发育期次,确定了火成岩侵入体与深部走滑断裂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顺北西部地区火成岩侵入体具有“一”字形、舌形、碟形以及半碟形几种形态类型。(2)单一侵入岩床通过相接、相连及错断组合形成岩床复合体。(3)火成岩侵入体主要分布于中-下奥陶统顶面至中-下泥盆统顶面之间,侵入岩床活动类型包括单期单层、单期多层和多期多层3类。(4)不整合面和断裂作为岩浆侵入的通道,控制了火成岩侵入体发育数量和规模,导致研究区南部和北部侵入作用存在明显差异。(5)研究区北部深部走滑断裂作为岩浆主要侵入通道,纵向侵入作用较强;南部岩浆以不整合面为主要侵入通道,横向侵入作用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不整合面 断裂耦合 火成岩侵入体 走滑断裂带 顺北西部地区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多源异构科技资源元数据构建研究及应用实践
2
作者 毛维娜 于怡鑫 +1 位作者 苗润莲 童爱香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4年第1期49-58,共10页
为推动区域科技资源数据高效开放与合理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从京津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视角,以科技机构为纽带,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项目、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相关联,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基础元数据标准,利用OAI-PMH协议对元... 为推动区域科技资源数据高效开放与合理共享,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发展,从京津冀科技资源共建共享视角,以科技机构为纽带,将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研项目、基础设施等科技资源相关联,构建区域科技资源基础元数据标准,利用OAI-PMH协议对元数据进行收割管理,并构建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汇集,对跨库数据进行关联检索及可视化展示,为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资源 元数据 OAI-PMH协议 数据汇交 京津冀
下载PDF
产业组织理论视角下基于大数据的区域协同创新评价研究
3
作者 毛维娜 于怡鑫 +1 位作者 童爱香 李梦茹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24年第5期80-89,共10页
协同创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了解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融合多维大数据及传统统计数据,从区域协同创新潜力、协同创新行动以及协同创新成效3个方面,构... 协同创新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面对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了解区域协同创新现状对完善区域创新体系至关重要。基于产业组织理论,融合多维大数据及传统统计数据,从区域协同创新潜力、协同创新行动以及协同创新成效3个方面,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创新现状进行综合评估。研究发现,京津冀协同创新能力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业与创新协同仍存短板。为此,建议加快创新要素数据化,促进要素流动与均衡产业布局,以全面提升京津冀科技创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同创新 大数据 产业组织理论 京津冀
下载PDF
渤海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新涛 杨帆 +5 位作者 余一欣 柳永军 陈宇航 张震 祁鹏 牛月萌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7-39,共13页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 渤海428构造带位于石臼坨凸起东倾没端,是渤海有利的潜山勘探地区。428构造带前新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断裂和地层发育复杂。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进行精细解释,建立428构造带前新生代构造-地层格架,并对构造带东、西部断裂发育特征、地层分布以及构造演化过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428构造带下古生界东薄西厚;上古生界仅在构造带东部发育,西部缺失;中生界全区广泛发育,仅在428构造带东局部区域缺失。该区前新生界发育具有明显的“跷跷板”式特征。(2)428构造带主要发育伸展-改造型断裂、逆冲-改造型断裂和伸展断裂,在剖面上多表现为地垒式、地堑式、多米诺式、似花状构造、Y字和反Y字形构造等组合样式。断裂活动时期可分为中期活动、晚期活动和长期活动3种。(3)428构造带构造演化过程可分为加里东—海西期差异隆升、印支期挤压逆冲、燕山期挤压—伸展—再挤压以及喜山期伸展—走滑叠加等演化阶段。基底断裂的继承性活动、应力场方向以及应力性质转变是导致428构造带前新生代“跷跷板”式构造演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428构造带 前新生代 断裂 构造特征 构造演化
下载PDF
Petroleum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Baiyun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3
5
作者 ZENG Jianhui WANG Chen +5 位作者 GUO Shuai yu yixin ZHANG Zhongtao YANG Haizhang ZHAO Zhao SUN Ru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08-231,共24页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igi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Baiyun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The discovered petroleum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locat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origin and migr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etroleum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Baiyun Depression,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The discovered petroleum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located in the Lower Zhujiang Member(N_(1)z^(2))and mainly originated from the Enping Formation source rocks in the eastern sag.Active faults(vertical migration)and N_(1)z^(2)sandstones(lateral migration)acted as the petroleum migration systems.The fault activities in the Dongsha event controlled the episodic petroleum migration.Fractures in the fault zones provided effective conduits,and overpressure was the driving force.The vertical migration could not cross the fault zones laterally.The petroleum injection areas in the carrier beds were the contact zones of petroleum-migration faults and carrier beds.The lateral migration was steady-state migration,and buoyancy was the driving force.The migration pathways in the carrier beds were controlled by the structural morphology.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in the study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parts:vertical migration along the fractures in the fault zones and lateral migration through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PPMPs)in the carrier beds.The petroleum migration behaviors,including migrating direction,driving force,and migration pattern,in the faults and sandstone carrier beds were quite different.This study provides a typical example for comprehending secondary migration processes and has great importance for determining future exploration targets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PR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ary petroleum migration episodic petroleum migration preferential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PPMPs) Baiyun Depressio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ignificance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in the Yunkai Low Uplift,Pearl River Mouth Basin 被引量:2
6
作者 yu yixin ZHANG Tianlong +5 位作者 ZHANG Zhongtao ZHANG Gongcheng ZENG Jianhui YANG Haizhang ZHAO Zhao LIANG Weiwei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期21-29,共9页
The Yunkai low uplift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 is close to the Baiyun sag,and ha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Based on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balanced p... The Yunkai low uplift with low exploration degree is close to the Baiyun sag,and has hydrocarbon exploration potential in the deepwater area of the Pearl River Mouth Basin.Based on seismic and drilling data,balanced profiles and growth strata,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formation processes of the Yunkai low uplift,and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ault system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The EWtrending basement faults divide the Yunkai low uplift into two parts,i.e.the southern sector and the northern sector.The northern sector is a relatively wide and gentle uplift,while the southern sector is composed of two secondary half-grabens with faulting in the south and overlapping in the north.The Yunkai low uplift experienced three major formation stages,including the rapid uplifting stage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the Eocene Wenchang Formation,the slow uplifting stage during the deposition period of the Late Eocene-Middle Miocene Enping-Hanjiang formations,and the whole burial stage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to present.The extensional faults in the Yunkai low uplif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strike mainly along the NW,NWW and near-EW directions.Also,the strikes of faults present a clockwise rotation from the deep to the shallow strata.According to effects of faults on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the faults in the Yunkai low uplift and its adjacent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rap-controlled faults and source-controlled faults.The trap-controlled faults control trap development and can effectively seal oil and gas.The source-controlled faults connect directly source rocks and reservoirs,which are highly active during the rifting stage and weakly active since the Miocene.This activity features of the source-controlled faults is beneficial to migration of the early crude oil from the Baiyun sag to the high part of the Yunkai low uplift,but is not good for migration of the late natural gas.In the Yunkai low uplift and its adjacent areas,the traps in the deep Zhuhai and Enping formations that are close to source rocks in the Baiyun sag should be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objecti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ult activity hydrocarbon accumulation Yunkai low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下载PDF
渤中凹陷北部古近系底部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与油气成藏关系
7
作者 陈宇航 张新涛 +5 位作者 余一欣 杨帆 柳永军 张震 戈道瑶 杜琦睿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0-180,共11页
不整合是油气输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场所。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北部为例,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薄片资料,对古近系底部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北部古近... 不整合是油气输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场所。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北部为例,综合利用三维地震资料、钻测井资料和岩心薄片资料,对古近系底部不整合发育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渤中凹陷北部古近系底部不整合包括5种接触类型和7种结构类型。不整合通道类型划分为双运移通道Ⅰ型、单运移通道Ⅱ_(1)型和Ⅱ_(2)型以及封堵型Ⅲ型,单运移通道Ⅱ_(1)型是研究区主要的不整合油气成藏类型。运聚类型包括侧向型、圈闭+侧向型、垂向+侧向型和封堵型4种。不整合之上砂岩输导油气的能力与砂岩微观特征及裂缝倾角相关,半风化岩层对油气的输导储集能力受控于原始孔渗良好且不易形成风化黏土层的火山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整合 油气成藏 火山岩 渤海湾盆地 渤中凹陷北部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13号走滑断裂带发育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金峰 朱秀香 +4 位作者 余一欣 陈绪云 陈石 梁鑫鑫 余浪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4-65,共12页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属于典型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而且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活动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其形成机制。顺北13号走滑...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走滑断裂带属于典型的克拉通内走滑断裂,而且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本文基于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对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变形特征、活动期次、活动强度进行分析,并结合区域构造应力场探讨其形成机制。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整体呈NNW走向,可识别长度超过100 km,具有“平面分段、纵向分层、多期发育”的特点。断裂带在深层主要发育压扭构造,北段以挤压为主,南段以平移为主;在浅层主要表现为右阶斜列边界断裂控制的双断或多断地堑。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主要在加里东中期(晚奥陶世)和海西晚期(中-晚二叠世)发生较强烈的活动,在加里东晚期(志留纪)也发生弱活动,断裂带活动性整体由北向南减弱,运动学标志显示其为一条右旋走滑断层。顺北13号走滑断裂带的发育过程主要受控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洋的多期俯冲挤压而产生的自北向南的主压应力,断裂带自北向南发生扩展延伸,与顺北5号走滑断裂带北段具有一定相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 分段性 活动性 形成机制 顺北 塔里木盆地
下载PDF
渤海海域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发育特征与分布模式 被引量:3
9
作者 戈道瑶 龚承林 +3 位作者 张新涛 杨帆 余一欣 陈宇航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8-214,共17页
渤海海域发育勘探潜力巨大的覆盖型潜山,这类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是当前潜山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地震、测井、铸体薄片、井壁岩心、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开展了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 渤海海域发育勘探潜力巨大的覆盖型潜山,这类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及分布模式是当前潜山油气勘探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地震、测井、铸体薄片、井壁岩心、常规物性、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资料,开展了石臼坨—辽西凸起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发育特征、主控因素和分布模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覆盖型潜山以长英质含量较高的混合花岗岩为主,发育多种类型的溶蚀孔隙和裂缝,其中构造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储集层平均孔隙度为2.2%,平均渗透率为0.445×10^(-3)μm^(2)。覆盖型潜山自上而下可划分为风化黏土带、风化砂砾岩带、风化裂缝带、裂缝发育带、相对致密带和基岩带。(2)富长英质的岩石为裂缝型储集层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较高的长英质含量利于构造成缝和风化、淋滤、溶蚀改造。(3)印支期—燕山期的强烈隆升是形成优质风化壳储集层的必要条件,而多期次构造作用叠加是潜山规模裂缝型储集层形成的关键,储集层距印支—燕山主控断裂的远近和所处构造部位进一步影响了裂缝的发育。(4)风化淋滤对于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是控制储集层垂向分带性的主要因素。(5)建立了覆盖型潜山储集层的分布模式,叠合破碎带的风化裂缝带和裂缝发育带是优质储集层的有利发育部位,二层结构潜山风化壳更为发育,多期构造活动叠加区域潜山内幕裂缝带厚度更大,裂缝发育带和破碎带发育更为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臼坨—辽西凸起 覆盖型潜山 储集层特征 主控因素 分布模式
下载PDF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发育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3
10
作者 余浪 余一欣 +6 位作者 蒋一鸣 邹玮 陈石 唐贤君 梁鑫鑫 何新建 陈冬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53-763,共11页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 东海陆架盆地西湖凹陷天台斜坡构造位置特殊,深层NW向断裂带从斜坡区通过,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的构造特征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通过三维地震资料精细解释和平衡剖面复原,建立了天台斜坡深层NW向断裂和浅层断裂的发育模式,厘定了NW向变换带的构造属性,同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探讨了构造变换带的演化过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天台斜坡中生界发育包括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在内的NW向伸展滑脱断层,并对斜坡南、北部新生界地质结构、断裂发育和伸展强度等起到了明显的调节和变换作用。天台斜坡北部和南部分别表现为缓坡和陡坡结构特征,北部断裂密集发育,而且孤山断裂上盘发育弧形断裂,北部伸展强度也要明显大于南部。发育于天台西断裂和孤山断裂之间的NW向构造变换带明显不同于伸展背景下的变换构造,属于离散构造变换带。受秦岭-大别造山后碰撞伸展作用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碰撞、俯冲过程影响,天台斜坡构造变换带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初期变换带孕育期、早白垩世中期—早始新世变换带雏形期、中晚始新世—渐新世早期变换带成熟期和渐新世晚期—现今变换带静止期4个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弧形断裂 NW向断裂 构造变换带 天台斜坡 西湖凹陷 东海陆架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西缘走滑断裂分层变形特征及形成机理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安琦 陈石 +2 位作者 余一欣 修金磊 金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6-306,共11页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周缘地区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变形特征复杂,由于地震资料质量限制,断裂活动时间划分不一,形成机理不明。以莫索湾凸起西缘征沙村地区走滑断裂为研究对象,对征沙村地区走滑断裂的几何学形态及运动学特征展开研究。结... 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凸起周缘地区发育大量走滑断裂,变形特征复杂,由于地震资料质量限制,断裂活动时间划分不一,形成机理不明。以莫索湾凸起西缘征沙村地区走滑断裂为研究对象,对征沙村地区走滑断裂的几何学形态及运动学特征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征沙村走滑断裂分层差异变形,主要分为3层。深构造层二叠系发育近SN向和近WE向两组走滑断裂,WE向断裂近SN左行错断,剖面以负花状构造样式为主。中构造层三叠系—侏罗系八道湾组仅发育近WE向断裂,平面上形成马尾状、平形状以及叠接状构造样式,剖面表现正花状构造样式。浅构造层侏罗系三工河组断裂走向为近WE向,平面上呈线性展布,剖面以挠曲变形为主。3构造层断裂叠合发育,形成直立线状、Y形以及花状构造样式,其中近SN向断裂发生右行走滑,近WE向断裂发生左行走滑。将征沙村断裂演化期次分为3期:晚二叠世准噶尔地块逆时针旋转,形成近SN向走滑断裂,表现为负花状构造;早侏罗世天山NE—SW向挤压应力形成近WE向走滑断裂,表现为正花状构造;晚侏罗世极少数近WE向断裂继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走滑断裂 活动期次 分层变形 形成机理
下载PDF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及其控藏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唐旭 余一欣 +2 位作者 于雯泉 唐海氢 王孝彦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6-327,共12页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与断裂发育特征、断裂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利用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对高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活动期次进行研究,划分断裂系统,并分析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高邮凹...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已发现的油气藏类型及其分布与断裂发育特征、断裂演化过程密切相关。利用高精度三维连片地震资料,对高邮凹陷断裂发育特征及活动期次进行研究,划分断裂系统,并分析断裂系统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高邮凹陷主要发育晚白垩世—古新世伸展断裂系统、始新统戴南组沉积期伸展断裂系统、始新统三垛组沉积期张扭断裂系统和长期活动断裂系统等4类断裂系统。晚白垩世—古新世,在NW—SE向伸展应力场下发生分散变形,形成NEE—NE向伸展断裂;始新统戴南组沉积期在NW—SE向伸展应力场下发生集中变形,形成NE向伸展断裂;始新统三垛组沉积期在近S—N向伸展应力影响下发生张扭变形,形成近EW向张扭断裂。长期活动断裂系统垂向输导油气,晚白垩世—古新世伸展断裂系统和始新统戴南组沉积期伸展断裂系统侧向封堵油气,始新统三垛组沉积期张扭断裂系统破坏原生油藏,使油气发生逸散。深凹带内长期活动断裂上盘的滚动背斜圈闭和横向背斜,断阶带在长期活动断裂分段点间断层下盘的断块圈闭,以及斜坡带内东部斜坡的掀斜断块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有利目标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系统 活动期次 圈闭 运聚 油气成藏 高邮凹陷
下载PDF
珠江口盆地陆丰凹陷南部古近系断裂发育特征与油气成藏 被引量:1
13
作者 唐旭 张向涛 +5 位作者 余一欣 邱欣卫 鲁明松 牛胜利 何雁兵 唐海氢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2-143,共12页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 陆丰凹陷是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Ⅰ坳陷内的富烃凹陷,凹陷南部地区古近系具有良好勘探潜力。以三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分析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发育特征及演化过程,明确断裂对油气运聚成藏的控制作用,划分油气成藏组合类型。陆丰凹陷南部发育3个半地堑结构的洼陷,分别受活动性较强的3条铲式边界断裂控制。断裂主要发育于古近纪,斜坡带部位发育密度大,平面优势走向由深层NEE向至浅层近S-N向偏转,断裂密集带自东向西迁移。断裂可分为三级,分别控制洼陷结构、局部构造带和构造圈闭的形成。依据活动期次可划分出文昌期活动断层、恩平期活动断层和文昌-恩平期活动断层。陆丰凹陷南部地区断裂控制着断鼻、断块及断背斜圈闭的形成,断裂与烃源岩的组合类型差异影响着油气运聚效率。综合油气富集层系、输导方式、断裂活动性及源-断组合类型等成藏要素,建立源内自生自储型、源内自生上储型、源外旁生侧储型和源外下生上储型等4类油气成藏组合类型,对下一步油气勘探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 圈闭 源-断组合 油气成藏 古近系 陆丰凹陷南部
下载PDF
渤海辽中凹陷南洼走滑断裂带成藏模式 被引量:1
14
作者 吴奎 余一欣 张江涛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22,共10页
基于辽中凹陷南洼油田实钻等资料,对处于同一构造带的东部走滑断裂带和西部走滑断裂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两个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等分析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最后总结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东部走滑断裂带主力含油层系为新... 基于辽中凹陷南洼油田实钻等资料,对处于同一构造带的东部走滑断裂带和西部走滑断裂油气成藏特征进行对比研究,结合两个断裂带的构造特征等分析油气成藏差异性的主控因素,最后总结成藏模式。结果表明:①东部走滑断裂带主力含油层系为新近系馆陶组,为重质原油,油品性质较差;西部走滑断裂带油层主要集中分布在东营组,整体为中—轻质原油,油品性质较好。②东部走滑断裂带长期活动且晚期构造活动强度较大,油气突破东二下亚段厚层泥岩沿断裂运移至浅层储盖组合较好的馆细段富集成藏,馆细段组合表现为“薄泥盖厚砂”,相对开放的地质环境,后期水洗氧化和生物降解致使油品性质较差;西部走滑断裂带为早断早衰型断裂,消亡于古近系,晚期活动强度弱,油气主要被封存于东二下亚段厚层泥岩下伏的东三段,“厚泥盖薄砂”优质储盖组合呈相对封闭的地质环境,油品性质较好。③东部走滑断裂带属于“早期成藏—中期调整—晚期富集”的油浅层气成藏模式;西部走滑断裂带属于“早期充注—中期富集—深部成藏”成藏模式。本项研究成果对该区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辽中凹陷南洼 郯庐断裂 走滑断裂带 成藏差异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山慈菇活性成分微波提取工艺优化、指纹图谱与抗植物病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余怡欣 陈龙惠 +3 位作者 曹丹 王栋 刘泓杏 唐伟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12,共9页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山慈菇提取率和其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dactylorhin A)、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militarine)和秋水仙碱的含量为综合权...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山慈菇提取率和其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dactylorhin A)、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militarine)和秋水仙碱的含量为综合权重指标,对其微波提取工艺进行考察。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13批不同产地山慈菇的指纹图谱,明确其主要成分含量分布情况。最后,运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制备的山慈菇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山慈菇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55%、料液比1:30 g/mL、提取时间17 min。在此条件下,山慈菇的提取率为12.83%。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山慈菇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布趋势一致,其中militarine为13批山慈菇中的共有化学成分,而dactylorhin A和秋水仙碱分别在1个产地样品中未检出,表明不同产地山慈菇中主要化学成分分布具有差异性。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山慈菇提取物对胶孢炭疽菌、辣椒疫霉菌、灰葡萄孢菌、茄链格孢菌、荧光假单胞菌、水稻白叶枯菌和禾谷镰孢菌均没有显示抗菌活性(抑菌圈小于6 mm),对雷尔氏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菌圈8.5 mm),表现出一定的抗菌选择性。本研究确定了微波提取山慈菇的最佳工艺,建立的山慈菇中3种成分同步含量分析方法稳定可行,研究结果可为山慈菇药材的质量标准建立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慈菇 微波提取 响应面 含量分析 指纹图谱 抗植物病菌活性
下载PDF
分层分群电网体系结构 被引量:13
16
作者 余贻鑫 刘艳丽 +1 位作者 秦超 孙冰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8,共8页
未来电网的超复杂性,使得电网体系结构(grid architecture)的研究至关重要,它是整个电网最高级别的描述(最顶层的模型)。从三个角度评述"分层分群的电网体系结构"的理念:①互联系统平衡区(balance area,BA)范式的拓展;②层流... 未来电网的超复杂性,使得电网体系结构(grid architecture)的研究至关重要,它是整个电网最高级别的描述(最顶层的模型)。从三个角度评述"分层分群的电网体系结构"的理念:①互联系统平衡区(balance area,BA)范式的拓展;②层流结构(laminarstructure)的数学基础;③学习互联网(Internet)的智能。清晰地表明,基于"将系统分解为群集(clusters)的层次结构和全局协调"以及"每个集群(cluster)都保持自己的净功率平衡和局部自优化"的分层分群体系结构的电网(如具有智能外围的智能电网GRIP)像Internet一样智能,且有数学基础,特别适合未来电网的需要。这些研究可为电网现代化规划和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系统 平衡区 集群 智能外围 分层优化解耦 互联网
下载PDF
澳大利亚苏拉特盆地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模式 被引量:19
17
作者 俞益新 唐玄 +2 位作者 吴晓丹 苏展 叶浩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60-167,共8页
苏拉特盆地中侏罗统Walloon煤系地层蕴含着巨大的煤层气储量,正确了解其成藏特点是成功开发的关键,综合运用了沉积学、地质统计学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对煤层的沉积环境、构造特点、煤岩煤质、天然气成因及富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 苏拉特盆地中侏罗统Walloon煤系地层蕴含着巨大的煤层气储量,正确了解其成藏特点是成功开发的关键,综合运用了沉积学、地质统计学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等研究手段对煤层的沉积环境、构造特点、煤岩煤质、天然气成因及富集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Walloon煤系主要以曲流河的河漫滩及曲流河三角洲平原的沼泽为沉积背景,煤岩具有演化程度低、灰分较高、显微组分变化差异小等特点;高渗透性、高兰氏压力是煤储层的显著特征;构造转换带对储层渗透率有重要影响;煤层含气量较低,煤层气成因类型以次生生物成因气为主,热成因气为辅;不同区域、不同层段成藏类型存在差异,北部向斜区Juandah组为水动力封堵型,东北部Undulla鼻隆区及东部斜坡的局部地区Taroom组为背斜—水驱封堵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拉特盆地 Walloon煤系地层 低煤阶 构造转换带 成藏模式
下载PDF
南大西洋中段盆地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模拟 被引量:6
18
作者 余一欣 陶崇智 +3 位作者 史帅雨 殷进垠 邬长武 刘静静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8-126,共9页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 通过对比分析南大西洋中段两岸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盐构造发育特征及其差异性,利用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方法,探讨盐下斜坡倾斜程度、盐下隆坳结构以及板块抬升作用等因素对盐构造发育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西非中段盆地盐下斜坡较陡,有利于盐岩向海洋方向发生快速流动,形成的盐底辟规模较大,但数量较少。巴西桑托斯盆地和坎波斯盆地的外部基底隆起远离物源区,其上方有利于盐岩侵入聚集而明显增厚;而西非中段盆地的基底隆起靠近盆地边缘,隆起上方残留盐层较薄,两侧发育规模较小的盐滚构造。非洲板块的抬升作用有利于西非中段盆地盐底辟充分发育,并在前缘挤压区形成规模较大的逆冲断层和褶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西洋 被动大陆边缘 下白垩统 盐构造 盐下地层结构 物理模拟实验
下载PDF
尼日尔三角洲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变形与形成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一欣 王涛 +3 位作者 陈占坤 苏玉山 张纪新 吴世祥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35-1439,1474,共6页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 尼日尔三角洲东北部的里奥-德雷盆地发育多条阿卡塔组泥底辟构造带,对油气成藏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泥岩隆升幅度及其与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可将泥底辟划分为复杂形态刺穿型和简单形态隐伏型两类。平面上,泥底辟主要呈近SN向的条带状和圆点状展布,并影响上覆地层的发育,形成3类正断层。泥底辟主要经历了中渐新世之前的初始沉积-微弱活动期、晚渐新世—中新世的强烈隆升活动期以及上新世至今的微弱活动-整体埋藏期等3个形成演化阶段。泥底辟的发育除受到重力滑动作用及上覆地层的差异负载作用影响外,还受到盆地东南部大西洋转换断层及泥下基底断裂的影响。对里奥-德雷盆地泥底辟构造发育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分析泥底辟对圈闭、储层发育以及油气运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卡塔组 泥底辟 断层 里奥-德雷盆地 尼日尔三角洲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塘北断裂带分段变形及其活动特征 被引量:3
20
作者 余一欣 张立伟 +4 位作者 朱秀香 罗吉 刘士林 张仲培 金峰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03-1109,共7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塘古孜巴斯坳陷北部的塘北断裂带具有多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变形特点,表明出明显的分段特征,并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并结合钻井资料,通过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分析了塘北断裂带的分段变... 位于塔里木盆地塘古孜巴斯坳陷北部的塘北断裂带具有多期构造叠加改造的变形特点,表明出明显的分段特征,并经历了复杂的形成演化过程。主要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并结合钻井资料,通过对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分析了塘北断裂带的分段变形及其活动特征。结果表明:塘北断裂带主要发育滑脱逆冲断层和基底卷入逆断层,在断层上盘形成断层传播褶皱。依据断裂带的发育样式及其变形强度,沿断裂带走向可将其划分为西、中、东三段,变形强度自西向东逐渐减弱,逆冲角度逐渐变缓。塘北断裂带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早期、加里东中期Ⅰ幕、Ⅲ幕以及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等4期构造活动。在加里东早期和加里东中期Ⅰ幕,塘北断裂带中段活动较强,向两侧减弱,之后断裂带的活动中心向西侧发生迁移。塘北断裂带的多期活动对圈闭形成、储层物性和油气运移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塘北断裂带 断层相关褶皱 分段性 生长指数 油气成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