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都市圈人口分布特征及圈层建设路径探析
1
作者 尹德挺 曹鸿宇 王小玺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56,共14页
深入研究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从人口分布角度探析都市圈发展关键症结所在,有助于把握都市圈人口发展规律,推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重要都市圈人口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都市圈呈现“人口规模增长更为快速、少子化老龄... 深入研究都市圈的人口分布变化特征,从人口分布角度探析都市圈发展关键症结所在,有助于把握都市圈人口发展规律,推进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对重要都市圈人口数据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都市圈呈现“人口规模增长更为快速、少子化老龄化更为突出、先发城市吸引人口更为强劲、人口集聚头部效应更为显著、第三产业人口集聚态势更为明显”的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外围”人口经济协同效应不足、“中心”优质公共服务集聚效应过强、“中心-外围”职住分离压力未减等挑战。通过梳理都市圈人口分布优化的路径机制和国际都市圈建设经验,提出以打造城市规划图,塑造产业协作圈、城市交通圈与都市生活圈为抓手,从实施科学统筹规划、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轨道交通建设以及调整公共服务布局四方面优化人口分布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人口分布 圈层建设 公共服务 产业升级
原文传递
专题笔谈:中国人口负增长与人口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9
2
作者 原新 杜鹏 +2 位作者 童玉芬 陆杰华 尹德挺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25,共15页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 2022年,我国首次出现自1961年以来年度新增人口少于死亡人口的人口负增长现象,表明我国人口发展呈现标志性变化。我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世界人口总量第一大国、世界经济体量第二大国的人口负增长,是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本强国转型中的人口负增长,是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的人口负增长。同时,人口的长期负增长所带来的少子化、老龄化、人口结构失衡等现象,也会给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在全球视野下把握好人口负增长先发国家的共性特征和客观规律,又要深入研究基于我国国情与本土文化的中国特色和综合影响。为此,本刊特邀原新、杜鹏、童玉芬、陆杰华四位资深人口学家就人口负增长所涉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以期对相关的学术研究和政策推进提供智识参考。原新教授从演进视角研判我国人口负增长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人口全要素的整体联动,指出要积极寻找人口负增长早期阶段的新人口机会,持续收获新时代人口红利;杜鹏教授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分析了人口负增长趋势下的人口变化对未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并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观念进行了阐释;童玉芬教授则在分析我国人口负增长及其伴随的综合人口现象的基础上,从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方面探讨人口负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及对策;陆杰华教授考察了曾先于我国步入人口负增长阶段的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的应对经验,并给出这些国际经验对我国的启示。面对人口发展的新常态,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一定能够找到科学有效的应对策略,优化人口素质结构,为推动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负增长 中国式现代化 人口高质量发展 新人口机会 人才红利 人口素质
下载PDF
有序的非平衡:京津冀城市群人口系统自组织协同的演化过程——基于历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尹德挺 赵政 史毅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8-50,共13页
基于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伺服效应和自组织效应,并表现出可预见的发展趋向。第一,形成了首要主导城市、次主导城市、主协作城市、次协作城市的整体... 基于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结合历次人口普查数据,本文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人口演化过程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伺服效应和自组织效应,并表现出可预见的发展趋向。第一,形成了首要主导城市、次主导城市、主协作城市、次协作城市的整体协同格局,层级化协同特征较为突出;第二,形成了四大圈层城市结构,圈层化格局特征较为稳定;第三,存在多极→单极→双极、突变→稳态→成长、无序自组织→有序自组织、弱非平衡关系→强非平衡关系的协同阶段趋向,并且在当前双极协同的状况下,正处于由成长状态向突变状态转变的阶段。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协同发展将呈现五个方面的特点:有序、非平衡、有序的扩大、非平衡加剧趋势放缓、双极协同向多极协同的潜在趋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人口协同 系统自组织 功能地位 协同圈层
下载PDF
“韧性城市”建设:理论逻辑、评估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7
4
作者 尹德挺 营立成 陈革梅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2期113-121,共9页
随着城市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各类风险抵御能力,成为学界与政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韧性城市在空间层面表现出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智慧性的特点,在居民层面体现为适应性、反思性... 随着城市社会风险的复杂化多元化,如何建设韧性城市、持续增强城市各类风险抵御能力,成为学界与政策界的一个重要议题。从理论逻辑上看,韧性城市在空间层面表现出鲁棒性、冗余性、多样性、智慧性的特点,在居民层面体现为适应性、反思性、学习性和协作性特质。因此,对韧性城市的评估工作往往围绕城市基础设施、生态、社会、经济等关键要素建立指标体系。立足当前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视野,针对我国韧性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完善韧性战略规划、推进韧性共同体建设、提升韧性城市建设的项目化标准化、优化韧性城市建设中的协商机制、用好信息化智能化机制等方面构筑中国式“韧性城市”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韧性评估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制度经验与深层机理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帅顺 吴军 尹德挺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96-103,共8页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国家与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国家与社会关系融合以及政府治理理念转型是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学理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建引领社会治理在构建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探索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以及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制度经验。党建引领社会治理的深层机制在于党的人民性、人的现代化、治理多元化。在此过程中坚持人民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是确保治理的政治逻辑与人民的生活逻辑相契合,进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社会治理 学理基础 制度经验 深层机理
下载PDF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人口空间聚集与传统产业升级 被引量:7
6
作者 尹德挺 于倩 史毅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9-99,共11页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演变对城市群产业转型的质量也具有反向作用。基于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借助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等方法,从城市群、都市区、... 产业结构变化对城市群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人口演变对城市群产业转型的质量也具有反向作用。基于1950年以来美国人口普查和经济普查数据,借助人口比重、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指标,采用空间自相关、区位熵等方法,从城市群、都市区、中心城市三个层面对北美五大湖城市群的人口空间分布和产业演进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以传统产业制造业为优势产业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人口演变具有滞后性、收缩性、波动性、空间分异性、内聚性五大特征,既表现出人口发展的内在惯性,也反映出人口与经济的动态交互过程。城市群人口空间演变后发于产业空间演变,人口集中度下降但长期高于经济集中度;不同都市区人口收缩与扩张并存,人口吸引力呈现两极分化趋势;人口空间分布呈现“大集中、小分散”、多核心集聚、星系状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由都市区近郊转向远郊;部分中心城市出现人口负增长,但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人口回流。从人口演变与产业结构变化、产业空间重塑的关系看,去工业化和产业专业化是影响城市群人口演变过程的重要因素,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去工业化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城市群人口的“郊区化”过程,产业专业化和“梯次”格局的形成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城市群人口的“去中心化”趋势,这也为我国正经历“去工业化“”产业专业化”过程的城市群发展提供了启示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空间分布 产业变迁 都市区(圈) 中心城市 北美五大湖城市群
下载PDF
新中国70年北京人口发展回顾及思考 被引量:2
7
作者 闫萍 尹德挺 石万里 《社会治理》 2019年第9期47-59,共13页
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和文献梳理回顾,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呈现释放增量优势、完成现代转变、转向均衡发展、遵循规律布局、注重质量内涵的五大特点;北京人口管理和服务呈现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专业化和科... 本研究通过相关数据和文献梳理回顾,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人口发展呈现释放增量优势、完成现代转变、转向均衡发展、遵循规律布局、注重质量内涵的五大特点;北京人口管理和服务呈现更加规范化和法治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专业化和科学化、人本化和精细化的趋势;北京人口发展需要将人口均衡发展上升到战略高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阶段性特点,健全面向全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管理和服务体系,未来重点做好相关领域的改革创新,加强人口风险防范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70年 北京人口发展 启示与展望
下载PDF
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轨迹与动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尹德挺 董亭月 +1 位作者 郑澜 营立成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20-128,共9页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学学科发展轨迹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研究热词由"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步向"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等多维纵深转移,学科发育...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学学科发展轨迹呈现出三个特点:第一,研究热词由"计划生育""农村人口""劳动力"逐步向"流动人口""人口老龄化""人力资本"等多维纵深转移,学科发育由注重学科理论基础建设到学科政策功能彰显、学科独创性强化、学科细化与分化速度加快以及学科交叉与综合日益复杂的转变,显示出中国人口学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二,我国人口理论与方法研究热度不高,生育研究是"绝对焦点",迁移研究"后来居上",人口结构、亚人口、人口与经济、婚姻与家庭等人口学其他分支陆续发展;第三,现实需求、理论反思、学科交融、数据积累和政策导向形成了中国人口学学科的发展动力。鉴于国内人口学理论与方法创新力度不够、对繁杂人口现象规律性解释的深度不足、与国际人口学研究对话不充分等客观事实,我国人口学未来应进一步立足理论原创与方法创新,着力夯实人口学基础,坚守问题意识与学术自觉,坚持本土特色与国际视野,持续增强学科话语解释力和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口学 阶段性特征 结构性特质 动力机制
下载PDF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Approach to the Determinant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of Chinese Oldest Old at Both Individual and Regional levels
9
作者 yin deting Lu Jiehua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31-41,共11页
Based on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onducted in 2002, this paper uses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to make an approach to the possible determinant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Chi... Based on the Chinese longitudinal healthy longevity survey conducted in 2002, this paper uses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 to make an approach to the possible determinants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 of Chinese oldest old (aged 80 and above) by combining both individual and provincial level factors. The descriptiv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 ential in ADL by province among Chinese oldest old. The findings turn out that there does exist a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 in ADL between oldest old and young old, and that there is also a great differential in ADL by province among Chinese oldest old. The HLM demonstrates that comorbidity, age, cognitive impairment, visual impairment, and emotion could be the most important indi- vidual factors while natural environment, medical facilities, type of staple food and poverty rate in urban areas are the most sig- nificantly regional determinants of ADL of oldest old. The find- ings imply that future actions should not only be taken at individ- ual level, but also at regional leve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a healthy aging societ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L HLM determinants oldest old China
下载PDF
都市圈人口分布的圈层结构研究
10
作者 尹德挺 赵国立 张歆越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6-182,234,235,共19页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相比于行政区划的统计口径,都市圈人口圈层分布的规律性研究,更贴近客观实际,更有助于都市圈的协调健康发展。研究范围涉及北京、东京、首尔、上海、广州、伦敦、华盛顿、巴黎八个都市圈2000年、2010年、2... 人口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性要素。相比于行政区划的统计口径,都市圈人口圈层分布的规律性研究,更贴近客观实际,更有助于都市圈的协调健康发展。研究范围涉及北京、东京、首尔、上海、广州、伦敦、华盛顿、巴黎八个都市圈2000年、2010年、2020年三期人口数据以及相关地理、产业数据,理论上依托既有圈层结构理论并从人口分布的角度重新审视,提出了都市圈人口分布的“四圈论”和“人口卫星圈”之说。具体而言,第一,都市圈人口密度呈现“L形”曲线分布,并依据峰值、分界点、聚集度三大参数阐释了该曲线的形成与形变过程。第二,都市圈人口分布具有共同的圈层结构。基于“四圈论”,提出了都市圈人口分布可能存在“人口核心圈—人口过渡圈—人口卫星圈—人口扩展圈”的四圈结构。第三,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在不同圈层显现。在都市圈之间的比较中,地形地貌显著影响都市圈外围圈层的人口集聚,人口卫星圈的第二产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对人口核心圈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核心圈层人口密度对“L形”曲线有阶段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人口分布 圈层结构 “L形”曲线 人口卫星圈
原文传递
圈层视域下东京都市圈就业人口空间分布演变及其新动向
11
作者 尹德挺 张锋 《日本学刊》 CSSCI 2023年第5期94-119,170,共27页
百余年来,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变化可谓日本社会变迁的时代缩影。基于1920—2020年日本国势调查数据,通过梳理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新动向发现:(1)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分布历经了从集中到扩散、... 百余年来,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变化可谓日本社会变迁的时代缩影。基于1920—2020年日本国势调查数据,通过梳理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分布演变的阶段性特征及其新动向发现:(1)东京都市圈的就业人口空间分布历经了从集中到扩散、再到回归的动态圈层缩放过程;自2005年以来,“向心力”逐渐取代“离心力”成为东京都市圈就业人口空间布局的新动向。(2)产业与行业的“向心双回归”是推动近些年东京都市圈就业人口空间分布变动的重要引擎,其中,第三产业特别是金融业、IT业等高技能行业在核心区圈层的率先回归是牵引就业人口向心回归的标识性特征。(3)从理论层面看,一方面,东京都市圈就业人口圈层的空间变动印证了圈层结构理论关于生产要素环状空间分布特征及向外扩散过程的阐释;另一方面,人口要素在向外扩散之后又出现了向心回归趋势。就后者而言,需要突破工业社会的思维定式和藩篱,发现数字社会背景下生产技术条件、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以及个性化生产(需求)模式对城市空间的新依赖,以探索提炼就业人口空间分布的新归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京都市圈 就业人ロ 空间分布 产业结构 行业分布 高技能就业部门 向心回归
原文传递
新中国70年来人口分布变迁研究——基于“胡焕庸线”的空间定量分析 被引量:18
12
作者 尹德挺 袁尚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8,126,共15页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在GIS等软件平台的支持下,文章基于人口普查、统计年鉴、中国城市建设年鉴等资料,构建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人口普查及最新统计年鉴的地市级人口空间数据库,并以此数据库对中国人口时空分布变化进行了空间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总体格局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胡焕庸线”两侧人口占比维持“东多西少”格局未变,1953~2017年东南半壁人口占比仅下降2.65个百分点,但两侧人口的比值呈现阶段性下降趋势。(2)从人口时空分布的关系结构看,全国人口分布总体上存在空间正相关关系,2000年以后空间差异扩大的趋势得以遏制;“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集聚模式保持稳定,但人口分布格局逐步呈现“小聚集、大分散”特征。(3)从人口时空分布的扩张方向看,全国人口重心始终位于“胡焕庸线”以东,改革开放以后大体保持朝西南方向小幅移动的态势,基于全国地理质心点计算的各方位人口扩张强度的高值呈现先东北、后东南的变动趋势。(4)从人口时空扩张的协调状况看,全国经济—人口协调性总体向好,但协调型城市占比有所减少。从“胡焕庸线”两侧来看,东侧协调型城市的占比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70年 胡焕庸线 人口分布 经济-人口协调度 时空变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