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气专业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可编程控制器”课程为例 被引量:6
1
作者 张翠云 陈晶 聂虹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第44期223-224,共2页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该文阐述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电气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思路,介绍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思政在各环节的实施方案,旨在提高育人效果,同时为其他思政建设提供一定...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该文阐述人才培养中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探讨电气专业的课程思政的思路,介绍可编程控制器课程思政在各环节的实施方案,旨在提高育人效果,同时为其他思政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电气专业 可编程控制器
下载PDF
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17
2
作者 李军 张翠云 +2 位作者 蓝芙宁 邹胜章 周长松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614-2623,共10页
为了揭示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北京琉璃河地区,采集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用于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V5区测序.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8种主要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均... 为了揭示区域地下水不同深度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选取北京琉璃河地区,采集不同深度地下水样品,用于水化学分析和微生物16S rRNA基因V4-V5区测序.水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8种主要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均呈减小趋势,Cl^-、SO4^2-、NO3^-变化规律显著,工业较发达区NO3-浓度达155.30mg/L,SO42-浓度达321.00mg/L,部分浅层地下水受NO3-和SO42-污染.微生物分析结果显示,地下水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受深度影响显著,随深度增加微生物群落组成丰富.地下水中优势菌门为Proteobacteria(26.2%~95.2%),优势菌属为Pseudomonas(1.5%~32.2%),不同深度微生物菌属组成差异明显,浅层、中层和深层地下水特有菌属数目分别为74,60,54.NO3^-、SO4^2-、深度是影响地下水微生物群落的主要因子,且NO3^-、SO4^2-浓度受地下水深度影响程度大.地下水深度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琉璃河 高通量测序 地下水 深度 微生物群落
下载PDF
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功能预测 被引量:2
3
作者 赵佳怡 甄世军 +2 位作者 张翠云 殷密英 张胜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05-616,共12页
了解深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对探索早期生命起源和利用其独特功能均有重要意义。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特性仍然不清。为了探测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特性,以浅层水和土壤为参... 了解深部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对探索早期生命起源和利用其独特功能均有重要意义。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功能特性仍然不清。为了探测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功能特性,以浅层水和土壤为参照,利用冀中地热区地热科学钻探孔抽水试验,采集深部热水样,同时采集每个钻孔上方附近的大田农灌井浅层水和土壤样品,用于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并使用PICRUSt软件进行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含有38个菌门,541个菌属,以细菌为主(97.5%),古菌很少(2.5%),特征性菌群主要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热袍菌门Thermotogae和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优势菌属包括硫酸盐还原菌,固碳作用、发酵作用和硫酸盐还原作用可能较强,而产甲烷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可能很弱。深部热水出现好氧嗜温菌,说明在大流量抽水条件下,深部热水受到富含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浅层水的补给。本次研究揭示了冀中地热区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层含有种类丰富、功能多样的微生物群落,微生物群落特征可作为深部热水与浅层水水力联系的指示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群落特征 功能特性 深部热水 地热科学钻探 冀中地热区
下载PDF
结核性脓胸患者治疗前后胸腔积液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翠云 李养军 《临床肺科杂志》 2018年第5期933-937,共5页
目的探究结核性脓胸患者胸腔积液中炎症因子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IL-1β)、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 目的探究结核性脓胸患者胸腔积液中炎症因子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IL-1β)、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2,IL-2)、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 8,IL-8)、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等炎症因子水平在治疗前后的变化,并探讨不同治疗方法对结核性脓胸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为了实现预期实验目的,将上述患者进行如下分组:结核性胸膜炎组(n=33),结核性脓胸组(n=29),闭式引流组(n=17),手术组(n=12)。通过压阀式胸腔穿刺针对胸腔积液进行取样,通过酶联反应试剂盒对相关炎症因子进行测定。结果 IL-1β、TNF-α和PAI-1水平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显著升高,IL-8和t-PA水平在结核性脓胸患者中显著降低。当给予29例结核性脓胸患者接受治疗时,其中17例患者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治疗,12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在闭式引流治疗组中IL-2、IL-6、IL-8和TNF-α水平显著升高,而IL-1β和PAI-1水平显著降低。结论 IL-1β、IL-8、TNF-α、PAI-1和tPA等炎症因子的水平在结核性胸膜炎与结核性脓胸患者的胸腔积液中存在显著性差异;且从炎症因子水平判断,在结核性脓胸患者治疗中闭式引流术治疗效果优于手术治疗,闭式引流术对于机体免疫功能损伤程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因子 结核性脓胸 结核性胸膜炎
下载PDF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被引量:2
5
作者 zhang Sheng zhang cui-yun +6 位作者 HE Ze CHEN Li zhang Fa-wang YIN Mi-ying NING Zhuo SUN Zhen-hua ZHEN Shi-jun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6年第3期157-164,共8页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loess soil was carried out in Zhongyuan oil production areas, and the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iq... Experimental study of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of petroleum contaminated loess soil was carried out in Zhongyuan oil production areas, and the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technique includes optimistic in-situ microbial communities, physical chemistry methods, alfalfa planting and regulation of soil environmental elements.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oil content in the contaminated soil with oil content about 2 898.25 mg/kg can be reduced about 98.61% after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for 99 days, which demonstr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methods for petroleum contaminated soil in central plains of China, and explored the practical and feasibl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plains Oil contamination Enhanced in-situ Micro-ecological remediation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bioremediation in oil contaminated soil 被引量:1
6
作者 zhang Sheng zhang cui-yun +6 位作者 HE Ze CHEN Li YIN Mi-ying NING Zhuo SUN Zhen-hua ZHEN Shl-jun zhang Fa-wang 《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2017年第2期116-123,共8页
The long-term oil exploitation in oil fields has led to pollution of surrounding soil, creating a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remediation in oil contaminate... The long-term oil exploitation in oil fields has led to pollution of surrounding soil, creating a serious ecological problem. In order to promot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bial remediation in oil contaminated soil,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in polluted area in Zhongyuan Oilfield. In the experiment, indigenous microorganisms and other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thods are employed, ryegrass is grown,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oil are regulated to degrade the oil and treat the polluted soil.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average oil content in the soil is about 523.08 mg/kg, 65 days' remediation through plants and microorganisms could help bring the oil content down to 74.61 mg/kg, achieving a degradation rate of 85.74%; through salinity treatment, salt content in soil is reduced by 62.93-82.03% to 399-823 mg/kg from previous 2.22 g/kg. Through this experiment, the bioremediation method is improved and its effectiveness and feasibility are testified. The result has been applied in Zhongyuan Oilfield and has brought fair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providing technical support to the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oil of the same kind, and offering some insights to the treatment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other organic polluta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ntral plain Oil contaminated soil BIOREMEDIATION APPLICATION
下载PDF
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微滴数字PCR检测技术的建立与应用 被引量:3
7
作者 赵佳怡 甄世军 +4 位作者 张翠云 殷密英 张胜 何泽 宁卓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56-3767,共12页
【背景】地下深部存在一个生物圈,深部沉积岩、玄武岩、花岗岩和变质岩等岩性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已被调查,而地下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仍然不清。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地下深部频繁检出的... 【背景】地下深部存在一个生物圈,深部沉积岩、玄武岩、花岗岩和变质岩等岩性环境的微生物群落已被调查,而地下深部碳酸盐岩岩溶-裂隙热储层微生物群落特征仍然不清。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是地下深部频繁检出的微生物。【目的】建立快速准确定量深部热水硫酸盐还原菌的微滴数字PCR(droplet digital PCR,ddPCR)技术。【方法】以SRB的功能基因dsrB为检测目标,优化SRB ddPCR技术的退火温度,考察其线性范围、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并将该技术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结果】SRB ddPCR技术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4℃,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1×10^0-1.1×10^5copies/μL-DNA,相关系数R^2为0.996,检出限为1copy/μL-DNA,重复性的相对标准差优于9%,对3种非SRB人工构建的质粒均没有扩增,显示该技术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利用该技术对冀中地热区深部热水、浅层水和土壤样品进行了检测,平均含量分别为(4.0±8.4)×10^3 copies/mL、(1.6±3.5)×10^2 copies/mL和(1.5±1.2)×10^3 copies/g-dw。与浅层水和土壤相比,深部热水富含SRB菌。【结论】为了提高地下深部生物圈认识和合理开发利用深部热水,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SRB ddPCR检测技术,同时为其他指示菌检测技术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还原菌 ddPCR dsrB 深部热水
原文传递
响应面法优化柴银颗粒的水煎煮工艺 被引量:5
8
作者 戚兴会 张翠云 +3 位作者 李艳 王立友 王永刚 关永霞 《现代药物与临床》 CAS 2021年第11期2255-2258,共4页
目的优化柴银颗粒的水煎煮工艺。方法以出膏率、连翘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优化后的工艺为煎煮3次,每次加... 目的优化柴银颗粒的水煎煮工艺。方法以出膏率、连翘苷转移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次数和煎煮时间为考察因素,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进行优化,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验证。结果优化后的工艺为煎煮3次,每次加水11倍量,煎煮1.5 h。结论 Box-Behnken响应面优化的煎煮工艺可用于柴银颗粒的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银颗粒 煎煮工艺 Box-Behnken响应面法 优化
原文传递
地屈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卵巢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伟 张翠云 +2 位作者 李金英 宫月娇 康晓静 《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1年第6期59-62,共4页
目的:研究地屈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 目的:研究地屈孕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效果及对胰岛素抵抗、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地屈孕酮。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卵巢功能。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卵泡刺激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睾酮(T)水平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有所下降,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有所上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量指数(BMI)指标均有所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有所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上升,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地屈孕酮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治疗可改善性激素水平,缓解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及血脂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屈孕酮 二甲双胍 多囊卵巢综合征 卵巢功能 胰岛素抵抗
原文传递
半夏泻心汤“异病同治”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网络药理学机制研究
10
作者 尹令迪 王立友 +1 位作者 张翠云 王永刚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CAS 2022年第6期72-77,共6页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异病同治”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统计半夏泻心汤中七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和肠易激综合征及抑郁症的靶点,靶点取交集后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半夏泻心汤作...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异病同治”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的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多个数据库检索统计半夏泻心汤中七味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和肠易激综合征及抑郁症的靶点,靶点取交集后绘制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构建半夏泻心汤作用于两种疾病的蛋白网络互作图,对交集基因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关键靶点,再通过分子对接验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 网络药理学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成分靶点中有60个靶点同时作用于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组织分布及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半夏泻心汤可通过炎症、5-羟色胺、多巴胺相关靶点及作用通路发挥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的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的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蛋白的结合能力较强。结论 半夏泻心汤“异病同治”肠易激综合征和抑郁症具有可行性,为临床系统发挥半夏泻心汤的治疗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夏泻心汤 肠易激综合征 抑郁症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