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生、排烃组分特征及页岩油相态演化
1
作者 柳波 蒙启安 +7 位作者 付晓飞 林铁锋 白云风 田善思 张金友 姚瑶 程心阳 刘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6-419,共14页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 松辽盆地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青一段)页岩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跨度大、烃类流动性差异强。页岩油相态分析预测是页岩油勘探开发的重要难题。用低成熟页岩样品开展封闭体系及半封闭体系有机质热解实验,根据生、排烃组分特征对滞留烃的轻烃散失进行补偿校正,研究了页岩油组分演化特征。结合中央坳陷区主要生油凹陷典型井埋藏史、热演化史,研究了页岩油相态演化规律,提出了轻质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和开发压力保护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地质条件下随着有机质成熟度的升高,页岩油组分中轻质组分比例不断增加、气体逐渐增多,相包络线从高露点温度、低泡点压力依次向低露点温度、高泡点压力演化。齐家-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在嫩江组中期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长岭凹陷青一段页岩油从嫩江组末期开始油藏向挥发油油藏转化,三肇凹陷青一段页岩油则始终为黑油油藏。无论是黑油油藏还是挥发油油藏,均为单一液相。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青一段页岩油挥发油油藏主要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中心和长岭凹陷北部有机质成熟度(镜质体反射率Ro)为1.3%~1.6%、地层压力为12.2~22.4 MPa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烃补偿 相态动力学 露点温度 泡点压力 挥发油 页岩 青山口组一段 松辽盆地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可动烃富集因素与古龙页岩油勘探潜力评价 被引量:10
2
作者 赵文智 卞从胜 +9 位作者 李永新 张金友 何坤 刘伟 张斌 雷征东 刘畅 张婧雅 关铭 刘诗局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5-467,共13页
通过对中国主要中高熟页岩油探区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实践分析,结合分析化验结果,提出陆相页岩油能否投入规模开发需要兼备3个条件:初始产量有经济性、单井累计采油量有经济性与经试采证实的可动用储量有规模,明确了可动烃数量与品质是决... 通过对中国主要中高熟页岩油探区的地质特征和生产实践分析,结合分析化验结果,提出陆相页岩油能否投入规模开发需要兼备3个条件:初始产量有经济性、单井累计采油量有经济性与经试采证实的可动用储量有规模,明确了可动烃数量与品质是决定页岩油能否经济开发的关键,也是页岩油富集区/段评价需要关注的重点。研究提出可动烃富集评价指标包括:(1)形成滞留烃的物质基础,以TOC>2%为必要条件,3%~4%最好,母质类型为Ⅰ—Ⅱ1型;(2)滞留烃流动性,与烃组分构成及其中轻/重烃组分流动特征密切相关,可从热成熟度(R_(o))、气油比(GOR)、原油密度、烃组分构成品质、保存条件等方面评价;(3)工程关联要素,包括孔喉主分布区、储集物性(含裂缝)、页理特征与成岩阶段。据此建立3类13项评价指标及参考值,评价认为古龙页岩油轻质油带可动烃富集条件最有利,其次为稀油带和黑油带,其中R_(o)>1.2%、压力系数大于1.4、有效孔隙度大于6%、原油密度小于0.82 g/cm^(3)与GOR>100m^(3)/m^(3)的轻质油资源量20.8×10^(8)t。古龙页岩油可依据页岩油流动特征,按资源甜点、工程甜点和致密油型甜点分类勘探开发,是中国最具希望实现规模突破和建产的陆相页岩油分布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凹陷 陆相页岩油 可动烃富集因素 富集区/段评价 物质基础 烃组分流动 工程关联要素
下载PDF
睾丸味觉受体细胞及其苦味感知
3
作者 王雪 刘阳 +3 位作者 王金丹 张金友 张莹 刘胜军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42-46,81,共6页
味觉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最基本的生理感觉之一,通过味觉来识别食物的性质,可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摄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味觉受体不仅存在于味蕾细胞中,同样存在于睾丸和成熟精子中。近年来,研究者以分子和蛋白水平,从舌到睾丸味觉的... 味觉是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最基本的生理感觉之一,通过味觉来识别食物的性质,可避免有毒有害物质的摄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味觉受体不仅存在于味蕾细胞中,同样存在于睾丸和成熟精子中。近年来,研究者以分子和蛋白水平,从舌到睾丸味觉的相关功能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如雄性生殖细胞可利用苦味受体来感知影响精子行为和受精的化学物质。主要介绍味觉受体家族和信号分子,睾丸味觉受体的分布及其信号转导,以及苦味受体介导的睾丸苦味感知等研究进展。以期对精子发生过程的化学感知机制引起关注,同时为研究精卵相互作用的调控机理,以及睾丸的生殖毒理方向研究提供新的突破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 精子 味觉受体细胞 苦味感知
下载PDF
页岩吸附油定量评价模型——以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李进步 王民 +7 位作者 卢双舫 刘良 李明 张宇辰 王鑫 赵信斌 张金友 赵莹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90-1002,共13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为例,在研究成熟度演化对干酪根吸附-溶胀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考虑页岩样品中具有吸附油的黏土孔表面积以及地层温度的影响,通过开展自然演化干酪根样品的溶胀油实验和由泥页岩分离获得的黏土样品... 以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页岩为例,在研究成熟度演化对干酪根吸附-溶胀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考虑页岩样品中具有吸附油的黏土孔表面积以及地层温度的影响,通过开展自然演化干酪根样品的溶胀油实验和由泥页岩分离获得的黏土样品的吸附油实验,提出一种综合干酪根吸附-溶胀和黏土孔吸附的页岩吸附油量评价模型,并分别建立了干酪根吸附-溶胀油量和矿物吸附油量评价图版。结果表明:①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成熟度增加,干酪根吸附-溶胀油能力(Mk)降低,在Ro值为0.83%~1.65%时,Mk值约为50~250 mg/g;②页岩中黏土以吸附沥青质为主,黏土孔的吸附油能力(Mc)为0.63 mg/m^(2),黏土孔壁中平均约15%的表面被吸附油占据;③中—低成熟阶段,页岩吸附油主要受有机碳含量的控制,而当Ro>1.3%时,页岩吸附油量以黏土吸附为主;④与地层原位对比,地表室温评价结果高估吸附油量为8%~22%,平均约15%。该评价模型能够揭示不同成熟度页岩油的赋存机制,为地层温度条件下页岩油的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吸附油 赋存状态 可动性 白垩系青山口组 评价模型 松辽盆地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白垩系青山口组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皇甫玉慧 张金友 +3 位作者 张水昌 何坤 张斌 田华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3-538,共16页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15个湖相页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综合运用XRD、热解、分步热解、分步抽提和分步核磁测试等实验方法,以表征青山口组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 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15个湖相页岩样品进行岩石矿物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储集空间特征分析,综合运用XRD、热解、分步热解、分步抽提和分步核磁测试等实验方法,以表征青山口组不同赋存状态页岩油含量、组成和分布特征,进一步探讨了滞留烃含量评价、生产潜力以及勘探制约因素与建议。此次研究得到以下认识:(1)青山口组矿物组成较为均一,岩性主要为黏土质页岩,但以伊利石为主的黏土矿物特征有利于储层的压裂。有机质分布较为均一,TOC平均值为2.41%。含油性好,油质轻、饱和烃含量和含油饱和度指数(OSI)高。(2)页岩油的赋存状态被定义为在冷抽提和索氏抽提条件下从不同粒度中提取的游离油、游离-吸附油和吸附油。游离油主要以轻质组分为主,吸附油的重质组分增多,较大孔隙以游离油为主,吸附油绝大部分分布在较小孔隙中。游离油与吸附油化学组成的变化,也揭示了石油排出微运移过程中的组分分馏效应,运移后的石油具有更高的饱和烃+芳烃含量、更小的分子量和更低的Pr/n-C17、Ph/n-C18值,指示更大的流动可能。(3)青山口组油质相对优越,但相对较高的黏土矿物含量是研究层段生产需要关注的制约因素。页岩油微运移后指示更大的生产可能,在该区未来一段时间勘探过程中可以尝试寻找油气运移汇聚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赋存状态 可动性 分步抽提 分步热解 青山口组
下载PDF
中国典型盆地陆相页岩油组分评价及意义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明 王民 +8 位作者 张金友 张宇辰 刘召 雒斌 卞从胜 李进步 王鑫 赵信斌 董尚德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79-1498,共20页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 页岩油组分是揭示页岩油富集机制的基础,也是研究页岩孔隙内油-水-岩相互作用必不可少的参数。选择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一段纯页岩型页岩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四段纯上次亚段过渡型页岩油和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7段3亚段纯页岩型页岩油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保压取心、常规取心、页岩层段产出油及高压釜热模拟产物,开展全烃色谱、热解气相色谱等实验,进行不同成熟度和不同类型页岩油组分系统评价。总结获取页岩油组分的方法,对比不同方法评价结果,讨论页岩残留烃组分的控制因素,提出页岩油组分评价方案。明确了产出油组分、热释烃组分、抽提物组分和热模拟产物组分间的差异以及上述评价方法的局限,解释了高有机碳丰度层段高含油率原因,高有机碳丰度层段代表高含油率,但不一定代表页岩油可动比例高。页岩热演化程度直接控制页岩油组分,有机质丰度和孔隙结构对页岩残留烃组分有一定影响。在页岩含油率评价、流体赋存特征以及页岩油富集机制研究时需考虑烃类散失,尤其是中-高成熟页岩。不同成熟度页岩油的组分评价为揭示页岩纳米孔内流体赋存特征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赋存特征 页岩油组分 产出油 热释烃 中-高成熟页岩 烃类散失 陆相页岩油
下载PDF
大庆油田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储层方解石脉中发现藻生物层 被引量:1
7
作者 何文渊 张金友 +1 位作者 钟建华 孙宁亮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81-2084,共4页
顺层方解石脉是页岩油储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构造,虽然它的体量不大,但是携带的地质信息很多,近年来颇受重视,取得了很多成果(何文渊等,2022,2023;杨勇等,2023)。近期大庆油田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获得了页岩油的资源量可达15.1 Gt,已引起... 顺层方解石脉是页岩油储层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构造,虽然它的体量不大,但是携带的地质信息很多,近年来颇受重视,取得了很多成果(何文渊等,2022,2023;杨勇等,2023)。近期大庆油田在古龙凹陷青山口组获得了页岩油的资源量可达15.1 Gt,已引起广泛关注,但还有一些地质问题没有解决,严重地影响了页岩油的勘探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方解石脉 藻生物层(藻席) 页岩油
下载PDF
Enrichment factors of movable hydrocarbons in lacustrine shale oil and exploration potential of shale oil in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NE China 被引量:2
8
作者 ZHAO Wenzhi BIAN Congsheng +9 位作者 LI Yongxin zhang jinyou HE Kun LIU Wei zhang Bin LEI Zhengdong LIU Chang zhang Jingya GUAN Ming LIU Shijul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3期520-533,共14页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practices of the major middle-and high-maturity shale oil exploration areas in China a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laboratory results,it is clear that three essential conditi...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duction practices of the major middle-and high-maturity shale oil exploration areas in China are analyzed.Combined with laboratory results,it is clear that three essential conditions,i.e.economic initial production,commercial cumulative oil production of single well,and large-scale recoverable reserves confirmed by the testing production,determine whether the continental shale oil can be put into large-scale commercial development.The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movable hydrocarbons are confirmed to be crucial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hale oil,and focuses in evaluation of shale oil enrichment area/interval.The evaluation indexes of movabl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include:(1)the material basis for forming retained hydrocarbon,including TOC>2%(preferentially 3%-4%),and typeⅠ-Ⅱkerogens;(2)the mobility of retained hydrocarbon,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ydrocarbon composition and flow behaviors of light/heavy components,and can be evaluat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rmal maturity(Ro),gas-oil ratio(GOR),crude oil density,quality of hydrocarbon components,preservation conditions;and(3)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the engineering reconstruction,including the main pore throat distribution zone,reservoir physical properties(including fractures),lamellation feature and diagenetic stage,etc.Accordingly,13 evaluation indexes in three categories and their reference values are established.The evalu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light shale oil zones in the Gulong Sag of Songliao Basin have the most favorable enrichment conditions of movable hydrocarbons,followed by light oil and black oil zones,containing 20.8×10^(8) t light oil resources in reservoirs with R_(0)>1.2%,pressure coefficient greater than 1.4,effective porosity greater than 6%,crude oil density less than 0.82 g/cm^(3),and GOR>100 m/m^(3).The shale oil in the Gulong Sag can be explored and developed separately by the categories(resource sweet spot,engineering sweet spot,and tight oil sweet spot)depending on shale oil flowability.The Gulong Sag is the most promising area to achieve large-scale breakthrough and production of continental shale oil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long Sag continental shale oil movable hydrocarbon enrichment factor enrichment zone/interval evaluation material basis component flow engineering-associated factor
下载PDF
Petroleum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 within th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Gulong Sag,Songliao Basin,Northeast China 被引量:1
9
作者 HUANGFU Yuhui zhang jinyou +6 位作者 zhang Shuichang WANG Xiaomei HE Kun GUAN Ping zhang Huanxu zhang Bin WANG Huajian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5期1568-1586,共19页
In this study,organic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111 shale samples from a well to understand the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shale oil enrichment in dif... In this study,organic geochemical and petrological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on 111 shale samples from a well to understand the retention,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shale oil enrichment in different intervals is unconnected)features of shale oil within the organic-rich shale in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of the Gulong Sag.Our study shows that retained petroleum characteristics in the investigated succession are mainly influenced by three factors:organic richness,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and segmented accumulation.Organic matter richness primarily controls the amount of retained petroleum,especially the‘live’component indicated by the S_(2)value rather than the total organic carbon(TOC)figure alone.The negative expulsion efficiencies determined by mass-balance calculations of hydrocarbons reveal that petroleum from adjacent organic-rich intervals migrates into the interval of about 2386-2408 m,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ee hydrocarbon(S_(1)),OSI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ent,along with a greater difference inδ^(13)C values between polar compounds(including resins and asphaltenes)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The depth-dependent heterogeneity of carbon isotope ratios(δ^(13)C)of mud methane gas,δ^(13)C of extracts gross composition(SARA),δ^(13)C of kerogen and SARA content of extracts suggest that the studied success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our intervals.The shale oil sealing enrichment character in each interval is further corroborated by the distinctδ^(13)C values of mud methane gas in different intervals.Due to the migration of petroleum into the 2386-2408 m interval,the S_(1),OSI and saturated hydrocarbons content of the interval show higher relative values.The maturity of organic matter in the 2471-2500 m interval is at the highest with the smaller size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the retained petroleum.Thus,favorable‘sweet spots’may be found in the 2386-2408 m interval and the 2471-2500 m interval,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 this stud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oil retention intraformational migration segmented accumulation Gulong Sag
下载PDF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of shale oil adsorption:A case study of the first member of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northern Songliao Basin,NE China
10
作者 LI Jinbu WANG Min +7 位作者 LU Shuangfang LIU Liang LI Ming zhang Yuchen WANG Xin ZHAO Xinbin zhang jinyou ZHAO Ying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3年第5期1137-1150,共14页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that integrates kerogen adsorption and clay pore adsorption of shale oil was proposed,and the evaluation charts of adsorption-swelling capacity of kerogen(Mk)and adsorbed oil capacity o... A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model that integrates kerogen adsorption and clay pore adsorption of shale oil was proposed,and the evaluation charts of adsorption-swelling capacity of kerogen(Mk)and adsorbed oil capacity of clay minerals(Mc)were established,taking the 1st member of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the northern Songliao Basin as an example.The model and charts were derived from swelling oil experiments performed on naturally evolved kerogens and adsorbed oil experiments on clays(separated from shale core samples).They we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control law of kerogen maturity evolution on its adsorption-swelling capacity,an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both the clay pore surface area that occupied by adsorbed oil and formation temperature.The results are obtained in four aspects:(1)For the Qing 1 Member shale,with the increase of maturity,Mk decreases.Given Ro of 0.83%–1.65%,Mk is about 50–250 mg/g.(2)The clay in shale adsorbs asphaltene.Mc is 0.63 mg/m^(2),and about 15%of the clay pore surface is occupied by adsorbed oil.(3)In the low to medium maturity stages,the shale oil adsorption is controlled by organic matter.When Ro>1.3%,the shale oil adsorption capacity is contributed by clay pores.(4)The oil adsorption capacity evaluated on the surface at room temperature is 8%–22%(avg.15%)higher than that is held in the formations.The proposed evaluation model reveals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s of shale oils with different maturities,and provides a new insight for estimating the reserves of shale oil under formation temperature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ale oil adsorbed oil occurrence state MOBILITY Cretaceous Qingshankou Formation Evaluation model Songliao Basin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泥岩特征及页岩油有利区优选 被引量:27
11
作者 李士超 张金友 +2 位作者 公繁浩 朱恒 白云风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54-663,共10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为研究区域,以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页岩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典型井岩心观察、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对研究区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烃源岩、脆性及地应... 以松辽盆地北部为研究区域,以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页岩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分析、典型井岩心观察、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对研究区青山口组一、二段泥岩的岩性、物性、电性、含油气性、烃源岩、脆性及地应力特征七方面页岩油评价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一、二段具有页岩油发育的有利石油地质条件,其中古龙凹陷为页岩油的有利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上白垩统 青山口组一、二段 页岩油 有利区 鹰滩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勘探潜力分析 被引量:43
12
作者 吴河勇 林铁锋 +5 位作者 白云风 张金友 刘鑫 霍秋立 张玉鹏 李佳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8-86,共9页
目前,泥(页)岩油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热点和现实领域。根据成熟度和泥(页)岩结构可将泥(页)岩油划分为泥页岩油和泥岩油2种类型。泥页岩油是指泥页岩达到成熟阶段所产出的石油,其开采主要是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和加热技术相结合... 目前,泥(页)岩油已成为非常规油气勘探的热点和现实领域。根据成熟度和泥(页)岩结构可将泥(页)岩油划分为泥页岩油和泥岩油2种类型。泥页岩油是指泥页岩达到成熟阶段所产出的石油,其开采主要是水平井大规模体积压裂技术和加热技术相结合;泥岩油是指在未熟—低熟阶段有机质还未大量转化成油气,需要经人工转化所产出的油,其开采需采用地下原位热转换方法。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类型丰富,按照分布层位及泥(页)岩成熟度由下到上主要分为青山口组泥页岩油及嫩江组泥岩油。青山口组泥页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大部分正处于大量生油阶段,资源量可达181.61×10 8t;嫩江组泥岩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油气还未大量生成,但泥岩内有机质丰度高,最高为14%,可转化油气资源量达211×10 8t。松辽盆地北部泥(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优越、资源潜力大,依托先进钻采技术,泥(页)岩油必将成为大庆油田增产上产的现实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青山口组 嫩江组 泥(页)岩油 勘探潜力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67
13
作者 王玉华 梁江平 +4 位作者 张金友 赵波 赵莹 刘鑫 夏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4,共15页
以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岩心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古龙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优选了页岩油发育有利区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明确了页岩油资源量,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 以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古龙页岩油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岩心实验数据分析,研究了古龙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优选了页岩油发育有利区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明确了页岩油资源量,探讨了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油下一步勘探方向。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古龙页岩是在温暖潮湿、藻类发育、水体厌氧的还原环境下的沉积产物,发育了面积广、厚度大的中—高有机质页岩层,奠定了古龙页岩油规模发育的物质基础。在优质古水体沉积环境下,页岩内有机质富集,在埋藏演化过程中,热演化程度逐渐增高,当R o≥0.75%,有机质开始大量生排烃,良好的烃源岩条件是页岩油形成的关键;古龙页岩岩相类型主要为页岩、泥岩、粉砂质岩、灰质岩、云质岩5种岩相的储层,层状、纹层状页岩占比厚度大,有效孔隙度高、水平渗透性好,是页岩油优势储集岩相;广泛分布的微—纳米级储集空间为页岩油聚集提供必要的场所。通过对厚度、成熟度、有机质丰度、游离烃等特征分析,古龙页岩油纵向上主要发育在青山口组一段、青山口组二段下部,平面上主要发育在齐家—古龙凹陷、大庆长垣南部和三肇凹陷。依据页岩油评价标准,应用体积法分级、分层和分区开展了古龙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w(TOC)≥1.0%、R o≥0.75%的页岩油总资源量为89.31×10^8 t;资源级别上w(TOC)为1%~2%的资源量为44.27×10^8 t,w(TOC)≥2%的资源量为45.04×10^8 t;层位上青山口组一段页岩油资源量为55.93×10^8 t,青山口组二段页岩油资源量为33.38×10^8 t;平面上齐家—古龙地区资源量为60.58×10^8 t,大庆长垣、三肇地区资源量为28.73×10^8 t。在有利区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R o≥1.0%、w(TOC)>2.0%的“甜点”区资源量为32.46×10^8 t。综合古龙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分析,松辽盆地北部青山口组页岩油勘探方向为:纵向上,主攻青山口组一段下部“甜点”段、探索中上部“甜点”段;平面上,主攻齐家—古龙地区、拓展三肇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古龙页岩油 资源潜力 勘探方向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青山口组二段互层型泥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革 张金友 +5 位作者 赵莹 吕建才 程心阳 杨辉 鲁国强 马生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43-150,共8页
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半深湖,其岩性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泥页岩R o>0.75%,处于成熟阶段,形成成熟泥页岩层夹粉砂岩储层互层分布的储集模式,为典型的互层型泥页岩油。通过岩心宏观描述... 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地区青山口组二段沉积环境为三角洲前缘—半深湖,其岩性主要为厚层泥页岩夹薄层粉砂岩。泥页岩R o>0.75%,处于成熟阶段,形成成熟泥页岩层夹粉砂岩储层互层分布的储集模式,为典型的互层型泥页岩油。通过岩心宏观描述、微观实验分析,结合油藏精细解剖,明确了互层型泥页岩油分布特征和泥页岩油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齐家地区青山口组二段互层型泥页岩油横向上呈层状连续分布、连续性好,纵向上多层发育,单层厚度为1~4 m,累计厚度为10~50 m;优质烃源岩发育是泥页岩油富集前提,为泥页岩油富集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源储一体的组合模式是泥页岩油富集关键,为泥页岩油持续聚集提供充足动力;沉积微相控制不同成因砂体储集性能和含油程度,河口坝、远砂坝、叠置席状砂发育,单层厚度大,储层物性好、孔喉连通性好,纵向上错叠连片分布,油气富集程度高,单井产量高。研究成果为落实甜点层系和甜点区分布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辽盆地北部 齐家地区 青二段 互层型泥页岩油 主控因素
下载PDF
石油成藏的2个物理模型 被引量:3
15
作者 林景晔 张金友 +1 位作者 高微 李兴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30,共5页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上生下储及叠状单砂体中石油聚集成藏的原理,利用实际油藏资料,从油气藏聚集形成原理入手,对上生下储及不同储层间形成的油气分异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从生油岩排出到储集层,在构造运动期间,以断层... 为了研究松辽盆地扶余油层上生下储及叠状单砂体中石油聚集成藏的原理,利用实际油藏资料,从油气藏聚集形成原理入手,对上生下储及不同储层间形成的油气分异现象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油从生油岩排出到储集层,在构造运动期间,以断层为通道,油与水一同在重力的作用下从上部的储集层运移至下部的储集层,这种运移模式称之为重力涌流模型,到下部地层后又重新分异,以游离相沿通道向上运移及在圈闭中积聚;油气藏中石油、天然气与水不仅在同一储层中分异,也可以在上下两个砂体间通过断层(裂缝)连通形成分异系统,称之为异储分异物理模型。重力涌流和异储分异系统成藏原理物理模型,可以有效地指导油气勘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成藏 上生下储 势平衡流 重力涌流 异储分异
下载PDF
低水平葡萄糖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促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金友 黄鹤 +4 位作者 李伟 韩欢胜 甘文平 宋伟红 卫喜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25-1531,共7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葡萄糖水平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溶菌酶(LYZ)、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 (IL-6)、乳铁蛋白(LF)和白细胞介素-8(CXCL8)等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酶消化法将奶牛乳腺上...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葡萄糖水平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溶菌酶(LYZ)、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白细胞介素-6 (IL-6)、乳铁蛋白(LF)和白细胞介素-8(CXCL8)等促炎症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采用酶消化法将奶牛乳腺上皮细胞分离纯化后,分别在含有0.25、1.00和4.50 mg/mL葡萄糖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24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细胞中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上述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各葡萄糖浓度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TNF-α和LYZ在各浓度葡萄糖中的表达量均非常少,iNOS的表达量居中,而IL-6、LF和CXCL8在各浓度组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试验结果提示,葡萄糖浓度的减少并没有直接影响乳腺上皮细胞中TNF-α、LYZ、iNOS、IL-6、LF和CXCL8 mRNA的基础性表达;乳腺上皮细胞在未受到感染的情况下,能够表达一定数量的iNOS、IL-6、LF和CXCL8,这些因子可以作为先天性免疫防御的储备,在受到感染的情况下能迅速应对病菌的入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牛 乳腺上皮细胞 葡萄糖 炎症
下载PDF
古龙凹陷青山口组页岩油形成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 被引量:6
17
作者 赵莹 张金友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1期119-120,共2页
古龙凹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内,勘探面积3000km^2,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是一套生烃能力很强的优质烃源岩,在勘探实践中发现,见到广泛的含油气显示,其中工业油流井7口,突破了生油层只能生油,不能储油的观念,说明古龙地区青一... 古龙凹陷位于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古龙凹陷内,勘探面积3000km^2,古龙凹陷青一段页岩是一套生烃能力很强的优质烃源岩,在勘探实践中发现,见到广泛的含油气显示,其中工业油流井7口,突破了生油层只能生油,不能储油的观念,说明古龙地区青一段页岩层具有一定的勘探潜力的页岩油层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龙凹陷 页岩油 储集空间 异常高压
下载PDF
考虑灵活车票的高速铁路票额分配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振英 张金友 +2 位作者 韩宝明 李晓娟 曹瑾鑫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改善高速铁路收益,将部分高速铁路席位以灵活车票的形式出售。灵活车票价格较低,且在出售时只确定出行时段或备选车次集合,具体车次和席位延迟到发车前的某个时间兑现。设计两阶段售票组织方法,构建考虑灵活车票的两阶段高速铁路票额... 为改善高速铁路收益,将部分高速铁路席位以灵活车票的形式出售。灵活车票价格较低,且在出售时只确定出行时段或备选车次集合,具体车次和席位延迟到发车前的某个时间兑现。设计两阶段售票组织方法,构建考虑灵活车票的两阶段高速铁路票额分配模型,采用CPLEX求解。利用模型最优解构造基于预订限制的预售控制策略,设计仿真算法,并选取京沪高速铁路部分列车进行仿真测试,分析灵活车票的收益特性。结果表明:相比单纯折扣销售,出售灵活车票使期望总收益增加1.57%,体现了供给灵活性的优越性;相比原有固定票价,新增灵活车票使得期望总收益增加6.51%,收益改善来自于低价吸引需求和供给灵活性的耦合效果;不同需求水平下,设置灵活车票在应对需求不确定性方面均发挥着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运输 收益管理 灵活车票 票额分配
下载PDF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培养生物专业人才中“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佟春玉 宋博翠 +5 位作者 陈晶 肖翠红 田佳 张金友 何倩毓 崔玉东 《农产品加工》 2021年第20期97-99,共3页
针对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实践强的特点,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协同创新等原则,从校企合作互通、育炼师资队伍、创设职业情境、锻造实践平台等角度,围绕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双导师”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建设,健全“双导师”教... 针对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实践强的特点,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基于项目驱动、协同创新等原则,从校企合作互通、育炼师资队伍、创设职业情境、锻造实践平台等角度,围绕深化校企产学研合作,“双导师”教学团队激励机制建设,健全“双导师”教学团队成员的选拔和培训体系,项目研究-实践实验-岗位实习的“双导师”联动培养等方面,探索应用型本科生物类专业“双导师”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高校 校企合作 双导师制 教学团队 人才培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储集空间与油态研究 被引量:25
20
作者 何文渊 崔宝文 +25 位作者 王凤兰 王永卓 蒙启安 张金友 邵红梅 王瑞 白云风 林旭东 赵莹 孙宝刚 付秀丽 徐庆霞 崔坤宁 钟建华 高剑波 孙宁亮 毛毳 邵珠福 倪良田 宋全友 薛纯琦 郝兵 圣朋朋 张继震 王宇航 张文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93-741,共49页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是目前对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页岩油的状态,尤其是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关联性认识不清。通过对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岩芯的精细描述及其薄片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三维CT... 松辽盆地古龙凹陷有丰富的页岩油气资源。但是目前对古龙凹陷页岩油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和页岩油的状态,尤其是储集空间的类型及其组合关联性认识不清。通过对古龙凹陷白垩系青山口组岩芯的精细描述及其薄片分析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及三维CT深入研究,发现古龙青山口组页岩油的储集空间具有多样性和多尺度性。除了纳米孔缝外,还有页理缝。根据页理缝的规模和与油气的关系,可分为5类:①纳米缝,缝宽在10~50 nm,缝长50~100 nm,或更长;两端尖中间宽,微弯曲呈蠕虫状;本身也是重要的储集空间,是纳米级油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纳米级孔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②微米缝,宽0.1μm到数微米,长数十微米到数百微米,与纳米级油元和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③中微缝,宽数微米到数十余微米,缝长数百微米,与微米级油基关系密切;④大微缝,宽数十微米到100μm,长数百微米到数毫米,与微米级油基和微微缝及中微缝关系密切和⑤大页理缝(宽数百微米,肉眼明显可见),与各级微裂缝关系密切。此外,可见高角度倾斜或直立的裂缝,由于这些页理缝顺层发育,所以往往当做页理对待。通过研究,认为页理缝主要是嫩江组沉积末期(嫩末)和明水组沉积末期(明末)的构造反转褶皱过程中形成的。另外,还发育了大量的顺层方解石脉,根据方解石脉的宽度分为3类:①小型介于0.1~1.0 mm;②中型介于1.0~5.0 mm;③大者介于0.5~1.0 cm,最大宽度2.5 cm。较大的顺层方解石脉由垂直页理的纤柱状方解石组成。大方解石普遍发育共轭裂缝和挤出构造,是古龙凹陷嫩末和明末古应力反转的结果,也是古应力恢复的重要依据。经应力恢复认为嫩末和明末,可能一直延续到依安组的最大应力来自于水平方向(东西方向),在1500 m和2500 m深度水平最大挤压应力分别可达139.16 MPa和204.27 MPa,而垂向最小应力则分别为35.44 MPa和59.07 MPa。所以,在这种应力状态下导致顺层发育了大量页理缝和顺层纤柱状方解石脉。此外,在页理面上还发育了一系列摩擦镜面、擦痕、阶步、光面、剪裂面、鳞片构造、碎片构造等,揭示了沿页理发育了强烈的顺层剪切。四级纳微缝与大页理缝密集发育,在顺层面方向构成了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使页岩在顺层面方向渗透率较好或很好;裂缝空间联通网络与纳米和微米孔一起构成了一个三维的特殊缝孔体,与碳酸盐岩的缝洞体相当。纳米孔缝和微米孔缝及页理缝对于松辽盆地青一段页岩油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纳米孔缝 微米孔缝 储集空间 页理缝 顺页理方解石脉 “五级”运聚 青山口组 古龙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