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
作者 兰泽凡 耿韧 +3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田小靖 张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5-104,共10页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 [目的]探究窟野河流域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沙变化的贡献,以期为窟野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水文站1960—2020年径流、输沙及降雨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法分析了流域径流输沙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双累积曲线法定量分析了不同时期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沙变化的贡献。[结果]窟野河流域1960—2020年径流输沙均呈现极显著减少趋势(p<0.01),新庙、王道恒塔、神木和温家川4站径流量减少速率分别为0.024亿m^(3)/a,0.034亿m^(3)/a,0.081亿m^(3)/a,0.106亿m^(3)/a,输沙量减少速率分别为43.8万t/a,69.3万t/a,160.3万t/a,272.1万t/a,且各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均在1979年、1996年发生突变,由此可将径流输沙序列划分为基准期(1960—1979年,P 1期)和变化期(1980—1996年,P 2期;1997—2020年,P 3期)。研究时段内不同子流域多年平均径流深和输沙模数均呈减小趋势,但在空间上存在差异。[结论]流域不断增强的人类活动(水利水保措施与煤矿开采等)是窟野河流域水沙变化的主导因素,相较基准期,各水文站径流输沙量在P 2期、P 3期均减少,且P 3期减少幅度更剧烈,不同水文站在P 2和P 3期内,人类活动对径流输沙减少的贡献高于降雨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量 输沙量 窟野河流域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基于RUSLE模型的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被引量:1
2
作者 兰泽凡 田小靖 +4 位作者 牛祎凡 赵广举 普琼 拉巴仓决 左巴特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9,共10页
[目的]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和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80—2... [目的]研究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气候和植被覆盖变化对土壤侵蚀的影响,以期为高寒区土壤侵蚀防治、生态系统保护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雅鲁藏布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RUSLE模型定量评估了1980—2017年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80—2017年,雅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整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1980—1999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波动下降,2000—2017年年均土壤侵蚀模数则呈现不显著上升趋势;流域中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变化较为显著,下游地区侵蚀强度先增加后减小。年均土壤侵蚀模数与降雨侵蚀力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92,而与NDVI关系不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最强烈的是未利用地,其次是稀疏草地,由于其面积占比最高,对流域总侵蚀量的贡献比超过54%。[结论]降雨是影响雅江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未来土壤侵蚀防治的重点区域应为流域东部下游降雨量较大的地区,重点防范极端降雨造成的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雅鲁藏布江流域 RUSLE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碳汇研究综述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杰铭 赵广举 +3 位作者 金秋 张永娥 丁琳 张续军 《中国水土保持》 2024年第2期6-12,I0005,共8页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研究,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效应,可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制定固碳增汇政策措施、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论述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意义、碳... 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研究,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效应,可为全面提升水土保持碳汇能力、制定固碳增汇政策措施、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论述了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的碳汇意义、碳汇功能内涵和机理、碳汇量的计算方法,并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深入分析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对生态系统固碳功能、植被固碳和土壤碳库的影响,提出了以固碳增汇为目标的水土保持植物措施配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植物措施 碳汇
下载PDF
坡耕地顺坡非均匀施肥对氮磷迁移及玉米生长的影响
4
作者 谢梅香 金秋 +2 位作者 赵广举 耿韧 洪大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7-212,共6页
[目的]分析坡耕地坡脚低肥、坡中中肥和坡顶高肥的顺坡非均匀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作用,为坡耕地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布设野外径流小区和水样采集设备,观测了坡耕地土壤中氮磷迁移和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结果]... [目的]分析坡耕地坡脚低肥、坡中中肥和坡顶高肥的顺坡非均匀施肥方式对土壤养分及玉米生长的作用,为坡耕地科学的施肥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布设野外径流小区和水样采集设备,观测了坡耕地土壤中氮磷迁移和玉米对养分的吸收。[结果](1)降雨后坡脚的土壤含水量最高,坡顶的土壤水分下降最快最多。(2)整个玉米生长周期内土壤水氮向坡脚浅土层处迁移,而土壤水总磷则呈峰值变化的趋势且以坡顶最为显著。(3)非均匀施肥下玉米生长对氮素的吸收以及干物质产量都较好,坡脚处的氮肥吸收率达到51.3%,磷肥吸收率达到25.5%。[结论]减少总施肥量的非均匀施肥方式能够保证玉米生长对肥料的吸收及产量,为我国坡耕地施肥方式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施肥 土壤水 总氮总磷 养分吸收 玉米产量
下载PDF
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特征及趋势预测
5
作者 何源 陈俞池 +3 位作者 TALAT Ahmed Ehab 王健 赵广举 姜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9,共10页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粗沙区的主要侵蚀策源地。阐明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预测流域土壤侵蚀发展趋势,为流域未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2010-2020年多源数据,刻画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 [目的]窟野河流域是黄河中游粗沙区的主要侵蚀策源地。阐明窟野河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预测流域土壤侵蚀发展趋势,为流域未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决策支持。[方法]基于窟野河流域2010-2020年多源数据,刻画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结合土壤侵蚀强度动态度、信息熵、综合指数和转移矩阵等定量指标,分析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特征;构建CA-Markov模型,预测流域2025年土壤侵蚀状况。[结果](1)研究区土壤侵蚀以微度、轻度侵蚀为主,面积占比超过70%,较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流域中下游和支流悖牛川区域。2010-2020年,平均土壤侵蚀量由1955.56 t/(km^(2)·a)降至892.98 t/(km^(2)·a),微度侵蚀面积大幅增加,其他侵蚀等级面积相应减少,大部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不变或下降,仅有不到3%的区域侵蚀强度加剧。(2)窟野河流域土壤剧烈、极强度、强度侵蚀的动态度变化较大,土壤侵蚀强度信息熵由1.29稳定下降至0.81,土壤侵蚀强度综合指数由178.96降低至76.61,且前5年下降幅度更高,流域土壤侵蚀强度朝减弱方向转化,主要发生在邻近两侵蚀强度等级之间。(3)CA-Markov模拟显示,预计到2025年,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将进一步改善,微度侵蚀占比超75%。[结论]2010-2020年间,研究区土壤侵蚀状况持续好转,后5年水土流失治理效率更高,2025年流域土壤侵蚀状况将进一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CA-Markov模型 动态分析 窟野河
下载PDF
渭河流域植被变化调控输沙的覆盖度阈值
6
作者 赵彦博 赵广举 +3 位作者 穆兴民 田鹏 耿韧 毕博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6-102,108,共8页
[目的]分析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流域尺度下植被覆盖度与输沙模数相关关系,揭示渭河输沙量变化背景下基于减沙效益的植被覆盖度阈值。[方法]选取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F检验与分段线性回... [目的]分析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探究流域尺度下植被覆盖度与输沙模数相关关系,揭示渭河输沙量变化背景下基于减沙效益的植被覆盖度阈值。[方法]选取黄河一级支流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F检验与分段线性回归方法分析了渭河流域植被变化,量化植被对输沙量的调控作用,识别了渭河流域植被的输沙调控阈值。[结果]2000—2019年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呈显著增加趋势,年均植被覆盖度增长率为0.0055/a;研究区年均输沙模数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除沮河外整体随时间变化呈降低趋势,主要产沙区位于马莲河上游、洛河上游所处黄土丘陵沟壑区;输沙模数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减少,呈负相关的指数关系,植被覆盖度达45%时可有效遏制流域输沙;渭河流域植被覆盖度依据其减沙效率可划分为4个覆盖度区间:低覆盖度区间(0~20%)、过渡覆盖度区间(20%~45%)、高覆盖度区间(45%~70%)与极高覆盖度区间(70%~100%),随着覆盖度提升,植被减沙效率逐级降低,极高覆盖度区间植被减沙效率仅为低覆盖度区间与过渡覆盖度区间的1.9%和6.0%。[结论]黄土高原未来植被恢复不仅要考虑植被覆盖度阈值在不同区域的差异性,同时需兼顾植被恢复的结构、功能,提升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NDVI 植被覆盖度阈值 输沙量
下载PDF
圆盘圆形振荡下多颗粒体系的运动
7
作者 崔津赫 王烽 +4 位作者 崔晋秦 何宁怀 赵光菊 刘艳辉 刘树成 《物理通报》 CAS 2024年第7期75-80,共6页
对第十四届物理学术竞赛第15题——“煎饼旋转”进行了实验研究,运用PFC仿真软件对系统构建并进行模拟,同时自行设计装置对圆盘做圆形振荡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影响粒子碰撞反向运动的相关因素:摩擦阻尼、颗粒大小、圆盘振荡... 对第十四届物理学术竞赛第15题——“煎饼旋转”进行了实验研究,运用PFC仿真软件对系统构建并进行模拟,同时自行设计装置对圆盘做圆形振荡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得出了影响粒子碰撞反向运动的相关因素:摩擦阻尼、颗粒大小、圆盘振荡频率、绕轴半径.实验和仿真模拟结果一致,并得出圆盘中的粒子团随摩擦阻尼、粒子半径的增大,更容易出现反向运动;但随圆盘振荡频率的增大,不容易出现反向运动.随绕轴半径的增大,临界粒子数先减小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颗粒体系 圆形振荡 临界粒子 仿真实验
下载PDF
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穆兴民 刘卓昕 +5 位作者 王双银 温永福 高鹏 赵广举 孙文义 马雪燕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24-30,51,共8页
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 探究植被恢复对产流模式的影响是认识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及水土流失过程的基础。通过分层原位双环土壤入渗试验和植被恢复前后流域实测场次洪水过程解析,研究植被恢复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产流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被恢复显著增强了土壤入渗性能,0~60 cm不同深度土层的入渗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植被恢复增大了表层土和10 cm土层入渗性能的差异。土壤入渗性能随土壤密度减小和孔隙度增大而显著增强,植被恢复通过降低土壤密度和增大孔隙度影响土壤入渗和产流过程。植被恢复后小流域场次洪水的洪峰流量、径流深、径流系数以及地表径流占比均减小,壤中流增加,产流模式从超渗产流向蓄满产流转变,形成黄土高原特有的浅层蓄满产流模式。植被恢复影响了流域的产流模式,为深入研究黄土高原土壤水文过程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流模式 土壤物理特性 土壤入渗 植被恢复 黄土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塬沟壑区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穆兴民 杜敏 +3 位作者 邵祎婷 孙文义 赵广举 高鹏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6-102,共7页
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源区,厘清该区域土壤侵蚀特征与治理重点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整理1976—2019年实测径流及泥沙资料,采用产流模数及产沙模数等指标体系,系统分... 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十分严重,是黄河泥沙主要源区,厘清该区域土壤侵蚀特征与治理重点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区,收集整理1976—2019年实测径流及泥沙资料,采用产流模数及产沙模数等指标体系,系统分析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及能力变化。结果表明:砚瓦川流域1976—2019年产流模数与产沙模数均呈下降趋势,二者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多年平均产流模数与产沙模数分别为22991 m^(3)/km^(2)和1889 t/km^(2),产流及产沙变化规律一致,二者均于1997年发生突变。相较于突变年份之前,年均产流强度和产沙强度分别减少23.9%和75.8%,表征产流及产沙能力的产流系数和产沙系数则分别降低24.0%和73.0%。1976—2019年,流域的产流量及产沙量呈下降趋势。河流年均含沙量64.5 kg/m^(3),由突变前的98.3 kg/m^(3)减少至突变后的33.6 kg/m^(3),减少了67.0%。黄土高塬沟壑区侵蚀产沙多来自场次降雨,年内最大3 d侵蚀产沙占年总产沙量的50%。突变前,年产流模数与年降雨量的相关关系最优;突变后,年产流模数与日降雨量高于50 mm的年累计降雨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研究中进一步明晰了黄土高塬沟壑区水沙过程及其与降雨关系的变化,可为极端事件频发下黄土高塬沟壑区水土保持治理策略的转变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产流模数 产沙模数 砚瓦川流域 黄土高塬沟壑区
下载PDF
急诊科住院医师科研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隆望 赵光举 +2 位作者 洪广亮 唐亚慧 卢中秋 《中国毕业后医学教育》 2023年第4期281-284,共4页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科研能力培养是住培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急诊科住培存在住院医师科研训练不足、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管理不规范、科研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是医学生毕业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教研”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科研能力培养是住培的重要内容。而目前急诊科住培存在住院医师科研训练不足、科研意识淡薄、科研管理不规范、科研评价指标不完善的问题。本文主要从5个方面介绍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住培中科研能力培养经验:强化科研意识、营造科研氛围;开展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研思维培养;住培导师和带教老师引导住院医师进行科研实践;开设临床科研教学课程;建立急诊科住院医师科研团队,鼓励开展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题研究。为我国住培培养具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和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医学高层次人才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急诊医学 科研能力 毕业后教育 管理
下载PDF
1990—2020年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0
11
作者 周雪彤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宋小燕 赵广举 高鹏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9844-9855,共12页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也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揭示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于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区,也是我国乃至东南亚地区的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态战略地位。揭示三江源水源涵养能力的空间分布、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对于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提高区域水资源供给能力和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草地生态系统为三江源水源涵养功能主体,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20.04亿m^(3)。1990—2020年三江源水源涵养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1.80亿m^(3)/a(P<0.05),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63.84亿m^(3)。生态治理前(1990—2005年)水源涵养量增长速率高于生态治理后(2005—2020年)。三江源区水源涵养能力空间分布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点,显著增长面积为22.07万km2,占全区总面积的60.79%。生态治理前,降水量增加、实际蒸散量增加和实际蒸散比降低等气候变化为驱动水源涵养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态治理后,林、草地面积增加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为驱动水源涵养能力增长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水源涵养能力 InVEST模型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下载PDF
黄河流域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时空变化及其差异 被引量:4
12
作者 赵梓琨 孙文义 +3 位作者 穆兴民 宋小燕 赵广举 高鹏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共8页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 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趋势、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深入理解黄河流域气候变化影响下的水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大多研究将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作为基础,以此反映黄河流域的蒸发格局及其变化规律,忽略了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的重要参考价值。基于黄河流域51个水文站及其邻近55个气象站1975—2018年蒸发皿蒸发量观测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黄河流域及其8个二级水资源分区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差异、变化趋势与空间格局,并通过Spearman秩相关方法分析影响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气象因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普遍低于相邻的气象站,水文站多年平均蒸发皿蒸发量为866.2 mm,气象站为1 021.0 mm,水文站蒸发皿蒸发量比气象站平均低15.2%。黄河流域整体年均蒸发皿蒸发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水文站、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的变化率分别为-1.2、-1.9 mm/a。水文站和气象站蒸发皿蒸发量在空间格局上变化相对一致,“蒸发悖论”主要存在于流域中下游,在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主要呈上升趋势,流域中下游主要呈下降趋势。驱动黄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主控因素不同,气温的上升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流域上游龙羊峡以上区间、龙羊峡至兰州区间蒸发皿蒸发量上升的主要原因,而日照时数的减少和风速的下降是流域中下游蒸发皿蒸发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皿蒸发量 气象站 水文站 主控因素 黄河流域
下载PDF
渭河水文情势变化评估及归因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欢玮 赵广举 +2 位作者 穆兴民 田鹏 张舒羽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6,105,共7页
河流水文情势关系着河流生态健康,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渭河流域咸阳、华县与状头3个水文站径流变化特征(1965—2018年),结合IHA-RVA法综合评... 河流水文情势关系着河流生态健康,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采用线性回归法、Mann-Kendall法、累积距平法及双累积曲线法分析了渭河流域咸阳、华县与状头3个水文站径流变化特征(1965—2018年),结合IHA-RVA法综合评估河川径流水文指标改变程度,揭示了人类活动对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965—2018年渭河主干及子流域北洛河流域年径流量呈显著减少趋势(p<0.05),干流咸阳和华县站年径流减少速率分别为5.5×10^(7)m^(3)/a和6.8×10^(7)m^(3)/a,北洛河状头站年径流减少速率为8.0×106m3/a;咸阳和华县站年径流量突变年份均为1993年,状头站年径流量突变年份为1994年。对比突变前后水文指标变化程度,咸阳、华县与状头站水文整体改变度分别为48%,46%和50%,为中度改变。流量变化改变率及频率改变最为显著,水利工程与水土保持措施是河川水文情势变化的主因。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合理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渭河流域 RVA法 水文情势 归因分析
下载PDF
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其动力机制 被引量:1
14
作者 范馨逸 胡作龙 +2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高鹏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11-216,共6页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 [目的]河道演变是水流、泥沙与河床边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对水利工程的安全、洪涝灾害的防控有显著的影响。黄河中游府谷-龙门段位于晋陕峡谷地带,以黄土高原沟壑侵蚀地貌为主,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该河段的河道冲淤特征及影响因素对控制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府谷、吴堡、龙门3个典型水文站径流泥沙及河道断面数据,分析了2007-2017年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近11年来府谷-龙门段河道整体表现为冲刷,其中府谷-吴堡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量逐渐减小,吴堡-龙门段表现为河道冲刷逐年加剧。(2)府谷-吴堡段呈水减沙增的趋势,吴堡-龙门段整体表现为水多沙少,两河段河道冲淤量与水流含沙量变化同步。(3)府谷-吴堡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增加趋势,河道冲刷变缓;吴堡-龙门段悬移质泥沙中值粒径呈减小趋势,加剧河道侵蚀。(4)府谷站入黄泥沙量增加,河道侵蚀力降低,河道冲刷变缓;吴堡站入黄泥沙量减少,河道侵蚀力增强,河道处于冲刷的状态。[结论]径流泥沙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府谷-龙门段河道冲淤。在生态环境有所改善的背景下,研究该河段河道冲淤特征及动力机制对进一步减少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预防中下游洪涝灾害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中游 河道冲淤 水沙变化 中值粒径 水沙关系曲线
下载PDF
中国南北过渡带典型流域输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珮萱 田鹏 +2 位作者 穆兴民 赵广举 张雅童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9-179,共11页
南北过渡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南北过渡带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流域生态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期研究多集中于南北过渡带的某一流域,针对整个区域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仍缺乏较... 南北过渡带是中国重要的地理-生态过渡带。南北过渡带主要河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显著变化,直接影响了流域生态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前期研究多集中于南北过渡带的某一流域,针对整个区域河流输沙量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仍缺乏较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1961—2016年渭河、汉江和嘉陵江三个典型流域56个代表性水文站实测输沙资料,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Pettitt突变检验分析流域输沙时空变化特征,结合双累积曲线法定量评估输沙变化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典型流域内各水文站年输沙量减小趋势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咸阳、皇庄以及北碚站2010—2016年的年均输沙量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减幅超过84%;(2)各站输沙序列主要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1990年左右发生突变;(3)研究区多年平均输沙模数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且随时间变化整体呈现减小趋势,主要侵蚀产沙区包括渭河上游、汉江丹江干流沿岸、汉中盆地周边地区、嘉陵江干流中下游及其支流西汉水、白龙江中下游、涪江上游区域;(4)人类活动是河流输沙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素,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均超过94%;渭河流域输沙量减少主要受水土保持治理影响,汉江和嘉陵江流域则与生态工程以及梯级水利工程建设有关。本研究可为南北过渡带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以及流域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沙量 驱动因素 贡献率 人类活动 南北过渡带
下载PDF
基于混合产流模式的黄土高原流域水沙过程耦合模拟 被引量:1
16
作者 卢昂 田鹏 +5 位作者 赵广举 穆兴民 耿韧 张舒羽 杨林 左巴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7-64,共8页
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复杂地貌条件下流域水沙运移规律。基于垂向混合产流机理和运动波方程,构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耦合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模拟模块,并考虑梯田对水沙过程的影响,建立适用于黄土高原的分布式流域... 为深入理解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复杂地貌条件下流域水沙运移规律。基于垂向混合产流机理和运动波方程,构建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耦合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输移过程模拟模块,并考虑梯田对水沙过程的影响,建立适用于黄土高原的分布式流域水沙过程模型。选取黄土高原延河支流西川河流域多年实测场次洪水过程的径流泥沙资料,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径流模拟的纳什效率系数在0.56以上,平均值超过0.70,模拟次洪过程的峰形、峰值、峰现时间与实测过程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侵蚀产输沙模拟精度较低,其纳什效率系数均值率定期为0.79,但验证期仅为0.45,模拟结果整体趋势与实测值较一致,但输沙量模拟峰值比实测值偏低。模型可以较精确地模拟黄土高原流域洪水产汇流过程,但输沙量模拟值偏低,一方面由于产汇流模块的误差传递;另一方面,对重力侵蚀考虑不足。因此,未来模型将考虑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过程,提升模拟精度和效率,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与流域综合治理提供有效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混合产流模式 土壤侵蚀 耦合模拟 水沙过程
下载PDF
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次洪事件水沙关系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7
作者 叶子萱 赵广举 +2 位作者 穆兴民 高鹏 孙文义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次洪事件水沙关系变化,探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流域水沙关系的调控,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孤山川、佳芦河和西川河流域1974—1989年和2007—2019年的洪水... [目的]探究黄土高原典型流域次洪事件水沙关系变化,探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流域水沙关系的调控,以期为黄土高原地区未来的生态恢复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孤山川、佳芦河和西川河流域1974—1989年和2007—2019年的洪水水文要素资料,采用线性函数分析了流域不同时期水沙关系变化特征,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法探讨了径流指标(年径流深、平均洪峰流量和平均流量)和输沙指标(年输沙量、平均最大含沙量和平均含沙量)间的相关性,辨析了不同流域水沙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2007—2019年各流域次洪事件的年均径流深和年均输沙量较1974—1989年均显著减少(p<0.05),孤山川流域变化最大,分别减少56.48%,95.03%;佳芦河流域的年均输沙量变化不明显且年均径流深有所增加,主要由于该流域植被覆盖较差、水土保持措施治理占流域比例小,加之近年来极端降雨量增加。[结论]各流域的水沙关系在经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后发生显著变化,径流深-输沙模数线性关系减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尤其是大规模植被恢复使流域产输沙能力下降,从而导致径流和输沙变化的不同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洪事件 水沙关系 水土保持措施 归因分析 黄土高原
下载PDF
罕台川流域水沙变化及其归因
18
作者 赵江涛 赵广举 +3 位作者 穆兴民 陈朝良 王瑞东 张巧兰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74,共6页
[目的]研究孔兑典型支流降水、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孔兑地区水沙演变驱动机制,探究孔兑入黄泥沙减少原因。[方法]以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典型支流罕台川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80—2018... [目的]研究孔兑典型支流降水、径流和输沙变化特征,量化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水沙变化的影响,以期揭示孔兑地区水沙演变驱动机制,探究孔兑入黄泥沙减少原因。[方法]以黄河流域十大孔兑典型支流罕台川流域为研究区,基于该流域1980—2018年的年降水、径流和输沙数据,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Pettitt突变检验和双累积曲线等方法,探究水沙变化原因。[结果]罕台川流域降水呈非显著上升趋势,径流量呈非显著下降趋势,输沙量呈显著减小趋势(p<0.05)。年径流和年输沙均于1998年发生突变,突变后年均径流量较突变前减少38.61%,而输沙量显著减少,较突变前减少80.61%。[结论]人类活动是罕台川流域水沙减少的主要因素,其对径流量及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60.38%和59.73%,而降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9.62%和40.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罕台川流域 径流量 输沙量 水沙关系 归因分析
下载PDF
肥皂膜过滤性能研究
19
作者 班正龙 刘佳豪 +3 位作者 赵光菊 阳劲松 冯玉宇 刘艳辉 《大学物理实验》 2023年第6期34-38,共5页
通过构建平面肥皂膜及正曲率肥皂膜,结合相图、高速摄像系统研究肥皂膜过滤性及玻璃颗粒贯穿肥皂膜动力学过程。由颗粒下落高度、肥皂膜直径构建的相图表明,随着颗粒直径增加,肥皂膜承重质量较大的区域而逐渐缩减且最大承重质量骤降。... 通过构建平面肥皂膜及正曲率肥皂膜,结合相图、高速摄像系统研究肥皂膜过滤性及玻璃颗粒贯穿肥皂膜动力学过程。由颗粒下落高度、肥皂膜直径构建的相图表明,随着颗粒直径增加,肥皂膜承重质量较大的区域而逐渐缩减且最大承重质量骤降。若颗粒下落高度、肥皂膜直径恒定,颗粒直径增加导致肥皂膜承重减少。在颗粒贯穿肥皂膜过程中,肥皂膜呈现漏斗状,逐渐收缩于颈点,最后与颗粒分离,并伴随卫星气泡产生。肥皂膜形变与韦伯数正相关,当韦伯数大于9000时,正曲率肥皂膜较易破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皂膜 韦伯数 相图 动力学过程 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下载PDF
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 被引量:26
20
作者 穆兴民 李朋飞 +3 位作者 刘斌涛 赵广举 高鹏 孙文义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6-45,共10页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 黄土高原是我国乃至全球水土流失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水土保持作为新兴学科,历史观测数据不足制约了对历史时期土壤侵蚀时空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认识的深化。为解决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历史数据缺乏问题,并为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演变过程研究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实施等提供方法与数据支撑,基于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首次建立了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逐年序列1 km分辨率栅格数据集,采用人类活动影响较小时期的22个黄河支流水文站实测输沙量验证了RUSLE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模拟计算的结果具有较高精度。基于该数据集评估1901—2016年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不同时期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在1924年左右和1981年左右发生了2次突变,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面积和侵蚀模数持续上升,20世纪80年代—21世纪初土壤侵蚀模数持续降低,至21世纪初降为百余年来的最低值,2010—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受极端降雨影响出现小幅反弹;人类活动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退耕还林(草)等正确的水土保持政策是控制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根本驱动因素,人口增长导致森林过度砍伐、耕地扩张及过度放牧是20世纪30—70年代土壤侵蚀加剧的主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水土保持工程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及农村能源结构变化是土壤侵蚀模数降低的重要原因;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依然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区域和治理的重点区域;鉴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极端暴雨事件或将更加频繁,亟须创新黄土高原土壤侵蚀防治策略,重视沟谷坡侵蚀治理,强监管、重维护、提标准,提高防御极端暴雨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灾害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侵蚀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RUSLE 百年尺度 黄土高原 黄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