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鸡油二次干法分提工艺优化及其对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1
作者 李小红 郑茵 +6 位作者 吴绍宗 郭宗林 刘文博 朱展鹏 吴楠 甘恬 林捷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共6页
旨在为开发高附加值鸡油产品提供原料,以黄羽肉鸡腹脂为原料,利用二次干法分提技术提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鸡液油。以鸡液油得率、碘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一次干法分提和二次干法分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分提前后... 旨在为开发高附加值鸡油产品提供原料,以黄羽肉鸡腹脂为原料,利用二次干法分提技术提取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鸡液油。以鸡液油得率、碘值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一次干法分提和二次干法分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并对分提前后鸡油的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一次干法分提最优工艺条件为冷却速率8℃/h、结晶温度24℃、养晶时间9h,在此条件下鸡液油得率为77.71%,碘值(I)为75.89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由原料粗鸡油的63.87%提高至70.44%;二次干法分提最优工艺条件为结晶温度16℃、冷却速率2℃/h、养晶时间15h,在此条件下鸡液油得率为78.85%,碘值(I)为81.52g/100g,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40%。综上,与原料粗鸡油相比,一次干法分提后鸡液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所提高,二次干法分提后鸡液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腹脂 二次干法分提 鸡液油 碘值 脂肪酸组成
下载PDF
研究生课程“立德树人”实践的关键环节分析——以贵州大学《高级兽医药理学》课程为例
2
作者 杨剑 卢青 +4 位作者 吕世明 王立琦 郑寅 欧德渊 宋旭琴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10期160-163,共4页
研究生课程德育体系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贵州大学兽医学硕士点以《高级兽医药理学》为载体的课程实践表明,研究生课程德育建设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使命,着重抓住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 研究生课程德育体系建设是研究生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贵州大学兽医学硕士点以《高级兽医药理学》为载体的课程实践表明,研究生课程德育建设要根据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特点,围绕“立德树人”的使命,着重抓住教育者思想观念的转变、课程资源的挖掘、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选择等关键环节,在更深层次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级兽医药理学 德育体系建设 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
下载PDF
Micro-galvanic corrosion behaviour of Mg-(7,9)Al-1Fe-xNd alloys
3
作者 Kai-xuan FENG Tao LAI +6 位作者 Yang CHEN zheng yin Zhi-qin WU Hong YAN Hong-gun SONG Chao LUO Zhi HU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9期2828-2848,共21页
The localized micro-galvanic corrosion process and the kinetic information of Mg-(7,9)Al-1Fe-x Nd alloy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observation under electrochemical control and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i... The localized micro-galvanic corrosion process and the kinetic information of Mg-(7,9)Al-1Fe-x Nd alloys were investigated by in situ observation under electrochemical control and in situ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in an electrolyte environment.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Nd-rich phase in alloys resulted in a decrease in the Volta potential difference from~400 m V(AlFe3/α-Mg)to~220 mV(Nd-rich/α-Mg),reducing the corrosion products around the cathodic phase and corrosion current density of the microscale area.The addition of N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mainly due to the suppression of the micro-galvanic corrosion between the second phases and substrate.Finally,the corrosion mechanism of Mg-(7,9)Al-1Fe-x Nd alloys was discussed based on in situ observations and electrochemical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alloy 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e micro-galvanic corrosion in situ observation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下载PDF
In-situ AFM and quasi-in-situ studies for localized corrosion in Mg-9Al-1Fe-(Gd) alloys under 3.5 wt.% NaCl environment
4
作者 Junping Shen Tao Lai +7 位作者 zheng yin Yang Chen Kun Wang Hong Yan Honggun Song Ruiliang Liu Chao Luo Zhi Hu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70-1185,共16页
Revealing the localized corrosion process of Mg alloy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ays for improving its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reliable monitor should be high distinguishability and real-time in li... Revealing the localized corrosion process of Mg alloy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ways for improving its corrosion resistance.The reliable monitor should be high distinguishability and real-time in liquid environment.Herein,Mg-9Al-1Fe and Mg-9Al-1Fe-1Gd alloys were designed to highlight the impact of intermetallic on the corrosion behaviour.In-situ AFM with a special electrolyte circulation system and quasi-in-situ SEM observation were used to monitor the corrosion process of the designed alloys.SEM-EDS and TEM-SAED were applied to identify the intermetallic in the designed alloys,and their volta potentials were measured by SKPFM.According to the real-time and real-space in-situ AFM monitor,the corrosion process consisted of dissolution of anodicα-Mg phase,accumulation of corrosion products around cathodic phase and shedding of some fine cathodic phase.Then,the localized corrosion process of Mg alloy was revealed combined with the results of the monitor of corrosion process and Volta potential differe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nesium Localized corrosion In-situ AFM SKPFM Corrosion behaviour.
下载PDF
基于Co-MOFs衍生物用于L-Cys的比色和智能手机双模检测
5
作者 高仪 刘耀鹏 +2 位作者 储婷婷 郑寅 黄文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2,共9页
采用室温合成-热解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性质的金属钴有机框架衍生纤维棒状碳材料(Co-DM)。利用SEM、TEM、XRD和XPS对其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氧捕获实验研究了其催化机理,Co-DM可催化H2O2使其释放出超氧阴... 采用室温合成-热解法制备了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性质的金属钴有机框架衍生纤维棒状碳材料(Co-DM)。利用SEM、TEM、XRD和XPS对其形貌、结构及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活性氧捕获实验研究了其催化机理,Co-DM可催化H2O2使其释放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和羟基自由基(·OH),从而使无色的显色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氧化成蓝色的氧化态产物(ox TMB),在652 nm处有最大的紫外吸收峰;而L-半胱氨酸(L-Cys)具有抗氧化性,能够还原ox TMB使蓝色褪色。基于此原理建立了一种检测L-Cys的比色检测方法。在pH=4.0、温度为40℃的最优条件下,L-Cys的浓度与652 nm处的吸光度在0.1~15.0μmol/L范围呈线性关系,检出限(LOD)为0.35μmol/L。此外,借助自制的智能手机光学设备和Color Garb软件,通过记录不同浓度L-Cys下溶液在白色(0,0,0)至黑色(255,255,255)范围内颜色变化的特征值R(红)、G(绿)、B(蓝)值,建立了Co-DM的相对活性与颜色特征值的定量关系,检测范围为0.1~70.0μmol/L,LOD为0.27μmol/L。该方法还成功地应用于临床人血清中L-Cys的检测,回收率在94.0%~101.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色检测 即时检测 类过氧化物酶 L-半胱氨酸 功能材料
原文传递
Optical PAM-4/PAM-8 generation via dual-Raman process in Rydberg atoms
6
作者 宋晓云 尹政 +4 位作者 任冠宇 韩明志 杨艾红 祁义红 彭延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6期383-388,共6页
A scheme of optical four-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4) is proposed based on dual-Raman process in Rydberg atoms. A probe field counter-propagates with a dual-Raman field which drives the ground and the excit... A scheme of optical four-level pulse amplitude modulation(PAM-4) is proposed based on dual-Raman process in Rydberg atoms. A probe field counter-propagates with a dual-Raman field which drives the ground and the excited states transition, respectively, and the Rydberg transition is driven by a microwave(MW) field. A gain peak appears in the probe transmission and is sensitive to the MW field strength. Optical PAM-4 can be achieved by encoding an MW signal and decoding the magnitude of a probe signal.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tial nonlinearity and the integral nonlinearity of the proposed scheme can be reduced by 5 times and 6 times,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ounterparts of previous scheme, and the ratio of level separation mismatch is close to the ideal value 1. Moreover, the scheme is extended to optical PAM-8 signal, which may further improve the spectral efficienc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dberg atoms PAM-4/PAM-8 dual-Raman process
原文传递
耳内镜下CO_(2)激光打孔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耳硬化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7
作者 郑茵 李平 陈俞 《中国内镜杂志》 2024年第10期77-82,共6页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CO_(2)激光打孔辅助下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耳硬化症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耳硬化症患者21例(22耳)为研究对象,在耳内镜下结合CO_(2)激光行镫骨底板开窗植入人工镫骨,观察术后听力... 目的探讨耳内镜下CO_(2)激光打孔辅助下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耳硬化症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3年12月该院收治的耳硬化症患者21例(22耳)为研究对象,在耳内镜下结合CO_(2)激光行镫骨底板开窗植入人工镫骨,观察术后听力恢复情况,以及面瘫、味觉障碍、眩晕、鼓膜穿孔和耳鸣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气导阈值为(47.49±13.56)dB HL,较术前的(59.20±9.95)dB HL,降低了(11.72±13.42)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骨导阈值为(28.45±10.70)dB HL,与术前的(28.77±8.39)dB HL比较,降低了(0.31±7.44)dB H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气骨导间距(A-B gap)为(19.03±8.76)dB HL,较术前的(30.44±8.60)dB HL,降低了(11.40±9.74)dB H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出现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1例,未出现面瘫、味觉障碍和术后感染等并发症。结论耳内镜下CO_(2)激光打孔辅助下人工镫骨植入术治疗耳硬化症安全可靠,可明显改善患者听力指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硬化症 耳内镜 CO_(2)激光 镫骨外科手术 治疗结果 镫骨开窗术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8
作者 王健 曹刚 +5 位作者 郑寅 曹竣 裴芳 蔡华秀 李茂港 刘伟斌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5-362,共8页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经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很多研究已经表明,经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安全有效的。经DRA行脑血管造影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清楚。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建库以来至2023年5月1日有关经DRA行脑血管造影的文献,通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239项研究,最终纳入12项研究进行分析(共858例患者)。路径成功率为0.96(95%CI:0.94~0.98),异质性明显(I^(2)=64.4%)。路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03(95%CI:0.01~0.05),异质性较低(I^(2)=35.4%)。部分研究的循证医学证据等级较低。结论DRA完全可以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可选路径,经DRA行脑血管造影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 远端桡动脉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基于Stacking多模型融合的电力负荷曲线识别
9
作者 郑茵 刘常 +3 位作者 黄力宇 温鑫 黄国华 刘斯亮 《电力需求侧管理》 2024年第5期94-99,共6页
精准识别电力负荷曲线类型对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针对现有的时序数据识别方法在电力负荷曲线识别任务中准确率低、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融合集成学习的电网负荷曲线识别方法。首先,适应性改... 精准识别电力负荷曲线类型对于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优化能源利用效率尤为重要。针对现有的时序数据识别方法在电力负荷曲线识别任务中准确率低、鲁棒性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型融合集成学习的电网负荷曲线识别方法。首先,适应性改进了时序卷积网络、Transformer和Light GBM 3种基础模型,利用负荷曲线的局部、全局和结构信息预测负荷曲线类别;然后,通过Stacking集成学习自适应融合3种模型预测,用以进一步优化识别结果;此外,提出一种基于截断高斯分布的类内时段信号波动建模数据增广策略,旨在解决数据类别不平衡问题,提升识别模型的鲁棒性。仿真结果表明,相较于XG Boost、LSTM和MLP等方法,提出的方法对电网负荷曲线识别的准确率有显著的提高,满足了实际工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序卷积网络 Light GBM TRANSFORMER 集成学习 负荷曲线识别 数据增广
下载PDF
面向复合绝缘子芯棒缺陷诊断的半解析有限元建模
10
作者 林立鹏 陈衡涛 +4 位作者 郑寅 李晓明 李秀标 胡冠球 王江煌 《黑龙江电力》 CAS 2024年第2期158-164,171,共8页
由于复合绝缘子芯棒/伞裙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存在超声波诊断应用中无法直接区分纵向模态和扭转模态的问题,不利于超声诊断技术在复合绝缘子缺陷诊断中的模态设计与应用。采用半解析有限元(SAFE)的建模方法,结合复合绝缘子中纵向模态和... 由于复合绝缘子芯棒/伞裙具有层状结构的特点,存在超声波诊断应用中无法直接区分纵向模态和扭转模态的问题,不利于超声诊断技术在复合绝缘子缺陷诊断中的模态设计与应用。采用半解析有限元(SAFE)的建模方法,结合复合绝缘子中纵向模态和扭转模态下的力学特性,建立得到可用于独立计算纵向模态和扭转模态的SAFE模型。该模型可用于简化复合绝缘子诊断技术中复杂模态区分的繁琐流程,减少SAFE模型的计算工作量,利于工程应用中复合绝缘子内缺陷诊断的快速扫查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绝缘子 超声诊断 半解析有限元
下载PDF
基于改进Unet的电流互感器红外图像检测
11
作者 范晓狄 郑银 +2 位作者 周碧天 代磊 刘鑫东 《电工技术》 2024年第10期71-75,81,共6页
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设备中的重要目标,其检测受到高度重视。分析了电流互感器红外图像数据集,在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基础上添加全维注意力动态卷积模块和条纹池化模块,分别替换原网络的常规卷积和最大池化,在中间层添加空间变换网络模块... 电流互感器作为电力设备中的重要目标,其检测受到高度重视。分析了电流互感器红外图像数据集,在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基础上添加全维注意力动态卷积模块和条纹池化模块,分别替换原网络的常规卷积和最大池化,在中间层添加空间变换网络模块,设计了一种Odconv-stn-spm net(Ossnet)语义分割模型。对于验证集的898张电流互感器红外图像,Unet模型OA值为91.30%,Ossnet模型OA值为97.97%。由此可知,所提出的方法有利于提高互感器识别率及其定位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电流互感器 Unet Ossnet
下载PDF
中式符号元素在现代室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12
作者 郑颖 朱墨 《佛山陶瓷》 2024年第1期134-136,共3页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开始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现代室内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行业极为重视的内容,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设计人员选择将中式元素与建筑行业相融合,充分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借助中式符号元素实...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开始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现代室内建筑设计作为建筑行业极为重视的内容,为契合社会发展需求设计人员选择将中式元素与建筑行业相融合,充分满足现阶段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借助中式符号元素实现生活与艺术功能的有机统一。文中对现代室内建筑设计内中式符号元素的应用,总结分析中式符号元素应用的具体路径,促进现代室内建筑设计领域发展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式符号元素 现代设计 室内设计
下载PDF
细菌素的抑菌机制及其在食品工业中应用进展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冰瑶 郑茵 +3 位作者 王涓 吴清平 张菊梅 丁郁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23-332,共10页
由致病菌等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腐败变质始终是食品工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而传统的抗生素防腐剂所产生的细菌耐药性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出于人们对于安全和绿色防腐剂的巨大需求,细菌素的研究愈发成为焦点,以期... 由致病菌等微生物污染所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腐败变质始终是食品工业面临的巨大难题,而传统的抗生素防腐剂所产生的细菌耐药性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出于人们对于安全和绿色防腐剂的巨大需求,细菌素的研究愈发成为焦点,以期发现可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体的新型抗菌物质。细菌素是细菌分泌的多肽或前体多肽,分子量在1~100 ku之间不均匀分布,可以杀死或抑制同一生态系统中竞争营养物质的敏感细菌,少数细菌素还表现出抗病毒和抗真菌等特性。已有研究发现的细菌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模式,例如:成孔、抑制细胞壁/核酸/蛋白质合成等。该研究综述了细菌素的种类与抑菌作用机制,并结合最新的细菌素在食品工业上的应用,全面概述了细菌素抑菌的特性及其对未来食品行业的应用前景与展望,为细菌素更好的应用在食品工业中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推动食品防腐保鲜技术的革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素 抑菌机制 食品工业 控制
下载PDF
经远端桡动脉路径行冠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Meta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郑寅 蔡华秀 +5 位作者 温咏康 陈思诚 刘伟斌 曹竣 裴芳 曹刚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533-541,共9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RA是一个新的手术路径,已发表的一些随机...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估经远端桡动脉路径(distal radial access,DRA)行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DRA是一个新的手术路径,已发表的一些随机对照试验结果不完全一致,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存在争议。方法检索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发表在PubMed、Embase、Cochrane、万方、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的文献,筛选出符合要求的随机对照试验,提取数据后进行Meta分析。结果检索到537项研究,最终纳入18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共7143例患者)。DRA与桡动脉路径(transradial artery access,TRA)相比,桡动脉闭塞(radial artery occlusion,RAO)发生率更低(RR:0.27,95%CI:0.18~0.39,P<0.001,I2=10.4%),穿刺部位血肿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0.89,95%CI:0.67~1.18,P=0.417,I2=12.9%),桡动脉痉挛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RR:0.89,95%CI:0.50~1.58,P=0.680,I2=72.5%),路径成功率更低(RR:0.93,95%CI:0.89~0.98,P<0.05,I2=93.6%)。部分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高为本研究的局限性。结论与TRA相比,经DRA行CAG和PCI是安全有效的,但是DRA的路径成功率可能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烟壶 远端桡动脉 冠脉造影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as an effective corrosion inhibitor for Mg-8Li-3Al alloy in aqueous NaCl: A combined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被引量:1
15
作者 Honggun Song Zhidong Xu +6 位作者 Lahouari Benabou zheng yin Hongyu Guan Hong Yan Luo Chao Zhi Hu Xudong Wang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87-300,共14页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behavior of Mg-8Li-3Al alloy in NaCl solution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was investigated by hydroge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electrochemical test,scanning Kelvin probe...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behavior of Mg-8Li-3Al alloy in NaCl solution with 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was investigated by hydrogen analysis,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electrochemical test,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SKPFM)and computational methods.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Mg-8Li-3Al alloy in NaCl solution was effectively improved with SDS.The SEM and SKPFM results confirmed a dense,200 nm-thick SDS-adsorbed layer had formed on the alloy surface.The separation energy ΔE_(gap) and adsorption energy E_(ads) of SDS on the Mg surface were calcul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respectively.And the corrosion inhibition mechanism was hypothesized and describ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Li alloy Corrosion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canning kelvin probe force microscop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Molecular dynamics
下载PDF
N、P共掺杂莲藕生物碳材料用于芦丁的电化学传感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小宇 高仪 +3 位作者 刘耀鹏 鲁猷栾 郑寅 黄文胜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544-1552,共9页
以莲藕为生物质原料、聚磷酸铵(APP)为氮磷掺杂剂制备了一种N、P共掺杂生物质碳材料,采用SEM、TGA、XRD、XPS和FTIR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以该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构建了一种检测芦丁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阻... 以莲藕为生物质原料、聚磷酸铵(APP)为氮磷掺杂剂制备了一种N、P共掺杂生物质碳材料,采用SEM、TGA、XRD、XPS和FTIR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和元素组成进行了表征,并以该碳材料修饰玻碳电极,构建了一种检测芦丁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考察了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及芦丁在不同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莲藕与APP质量比为1∶1、热解温度为800℃条件下,制备的热解碳材料修饰电极对芦丁的检测效果最好。在最优化条件下,芦丁浓度与该修饰电极的响应电流呈线性关系,检出范围为0.01~10μmol/L,检出限为1.19×10^(–2)μmol/L(信噪比=3)。此外,该修饰电极对双黄连口服液和健康人尿样中芦丁的测定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丁 非金属掺杂 生物质衍生多孔碳材料 电化学性能 电化学传感器
原文传递
封闭聚异氰酸酯对含氟聚丙烯酸酯整理织物性能的影响
17
作者 翟林明 李晓萱 +3 位作者 孟勋 尹政 李鹏辉 伍胜利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6-42,共7页
制备了不同熔点及解封温度的封闭聚异氰酸酯交联剂(BIC)和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FPA)。利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对FPA的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对添加BIC的FPA乳液(BFPA)浸涂固化整理过的棉织物(BFCM)进行了静态疏水、动态喷淋、... 制备了不同熔点及解封温度的封闭聚异氰酸酯交联剂(BIC)和含氟聚丙烯酸酯乳液(FPA)。利用红外光谱和透射电镜等对FPA的结构和微观形貌等进行了表征。对添加BIC的FPA乳液(BFPA)浸涂固化整理过的棉织物(BFCM)进行了静态疏水、动态喷淋、接触角、耐摩擦和耐水洗等性能测试,比较了BIC的熔点对BFCM疏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BIC熔点降低,其解封温度越低,BFCM的防水、耐磨、耐洗等性能均有显著提升。BIC熔点为6.6℃时,其解封温度最低为75℃,经110℃处理后BFCM水接触角(WCA)可达142.9°,沾水等级可达5级;100℃处理后经50个摩擦周期和24 h水洗后,WCA仍然分别可达132.5°和13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聚异氰酸酯 熔点 含氟聚丙烯酸酯 防水
下载PDF
果园间作模式下杏树与苜蓿的根系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姜黎 郑银 +2 位作者 刘国军 王波 田长彦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2489-2495,共7页
该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杏树(Prunus armeniaca)下清耕(CK)和杏树间作紫花苜蓿(T)2个处理,实地采集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以及杏树的侧根系生物量,并测定土壤pH、电导率及其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分析果园间作... 该研究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计杏树(Prunus armeniaca)下清耕(CK)和杏树间作紫花苜蓿(T)2个处理,实地采集测定各样地不同土层紫花苜蓿的根系生物量以及杏树的侧根系生物量,并测定土壤pH、电导率及其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分析果园间作模式下紫花苜蓿对果树侧根系垂直分布特征及其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果园间作苜蓿模式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CK与T处理下的杏树侧根生物量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都主要集中在20~60cm土层,其生物量分别为750.8g和737.6g,分别占总侧根生物量的64.4%和64.5%;紫花苜蓿根系生物量分布呈倒金字塔型,且主要分布在0~40cm土层(166.3g),其中0~20cm土层的根系生物量最高(97.4g),占根系总生物量的35.8%。(2)与CK处理相比,T处理可有效增加果园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速效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铵态氮含量,其中,在0~2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17.1%、40.8%、28.5%和40.8%,在20~40cm土层分别显著增加36.1%、23.1%、60.2%和23.8%,并显著降低了表层土壤电导率,但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研究认为,杏园间作牧草紫花苜蓿虽然杏树与苜蓿根系会发生较小资源的竞争,但有利于改善林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状况,能够有效促进果树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杏树 紫花苜蓿 林下间作 根系分布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及其对覆土厚度响应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世文 葛畅 +3 位作者 赵辉 郑印 沈强 周妍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期43-50,共8页
以淮南市平圩电厂粉煤灰堆场复垦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点和区域、水平与垂直等多维角度分析了不同覆土厚度下的复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分布特征,旨在揭示粉煤灰充填基质下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及其与... 以淮南市平圩电厂粉煤灰堆场复垦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经典统计和地统计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点和区域、水平与垂直等多维角度分析了不同覆土厚度下的复垦土壤主要理化性质分布特征,旨在揭示粉煤灰充填基质下复垦土壤理化性质分布特征及其与覆土厚度之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均值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各覆土厚度下土壤含水量基本在20%以上,覆土厚度20~30cm的土壤含水量最大,达到31.11%。在一定的覆土厚度下,含水量在粉煤灰重构剖面中间会出现一个突变层次,在土—灰界面将产生土壤水分的聚集。不同覆土厚度下表层土壤的容重出现明显的差异,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土壤容重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覆土厚度40~60 cm时,土壤表层平均土壤容重达到1.75 g·cm-3,复垦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板结现象。不同覆土厚度下砂、粉和黏粒含量差异明显,总体上与该地区非重构土壤相似,基本属于粉砂质壤土。粉煤灰充填复垦后土壤颗粒组成由粉煤灰、覆土土源和覆土方式共同决定的,泥浆泵法覆土在不同水平间土壤颗粒组成差异较为明显。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不同层次的有机质含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且提升程度与覆土厚度呈正相关。基于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法的复垦土壤含水量、容重、粉砂和有机质含量的RMSE分别为1.72、1.01、1.57和0.85;MSDR值分别为2.12、1.32、2.72和0.62,RMSE较小,预测精度较高,MSDR比较接近1,模型拟合效果较好。综合考虑各理化指标对覆土厚度的响应特征,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下覆土厚度40~50cm较为合理。经验贝叶斯克里格法比较适合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理化指标空间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特征 粉煤灰充填 覆土厚度 复垦土壤 理化性质
原文传递
刈割对杏树间作的紫花苜蓿根系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黎 郑银 +1 位作者 王平 刘国军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123-128,共6页
以杏园内间作的苜蓿为试材,研究刈割对杏树间作下杏树、苜蓿根系生物量与垂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的侧根系在土壤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层20~60cm处。苜蓿根系分布呈倒金子塔型,主要分布在0~40cm... 以杏园内间作的苜蓿为试材,研究刈割对杏树间作下杏树、苜蓿根系生物量与垂直分布、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pH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的侧根系在土壤垂直分布主要集中在土层20~60cm处。苜蓿根系分布呈倒金子塔型,主要分布在0~40cm以上土层。刈割显著地促进苜蓿根系生长,且随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多次刈割促使苜蓿吸收根呈浅层化分布。刈割苜蓿可有效地增加表层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但对土壤pH、电导率的影响不显著。因此,适宜地刈割不仅促进紫花苜蓿的根系生长,可以有效地改善杏树园土壤养分,但多次(不低于3次)刈割会增加苜蓿吸收根系,从而会增加与果树之间的养分竞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刈割 杏树 苜蓿 林下间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