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困境与突破路径
1
作者 张地容 李祥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0期36-42,共7页
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校家社协同共育,而校家社协同共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规则保障不健全、“规制合法性”不足,规范支持不到位... 教育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在于校家社协同共育,而校家社协同共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制度的保障与支持。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理论视角分析,当前我国校家社协同育人面临规则保障不健全、“规制合法性”不足,规范支持不到位、“规范合法性”欠缺,文化认同度不高、“认知合法性”薄弱等困境。为有效推进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化,使其获得“广为接受”的合法性,进而提高协同育人成效,建议从完善制度框架规则,发挥其制度规制作用;健全规范支持体系,重塑其集体行动逻辑;营造深层文化氛围,提高其认知实践能力三方面予以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家社 协同育人 社会学制度主义 校家社协同育人制度化
下载PDF
论教师身体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地容 卢德生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23年第3期81-88,共8页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在人的生命中、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而开展的生命活动,须臾不能离开教师身体。在教育场域中,教师身体是以“身体主体”形式而存在的,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内在统一的生命整体,既是教师开展... 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在人的生命中、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而开展的生命活动,须臾不能离开教师身体。在教育场域中,教师身体是以“身体主体”形式而存在的,是生理与心理、感性与理性、肉体与精神内在统一的生命整体,既是教师开展教育活动、进行教育示范、生产教育意义的载体和工具,也是教师理解自我、表达自我、认同自我、发展自我的行动主体,具有示范性、社会文化历史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等特征。作为“身体主体”的教师是“成人之人”,核心价值在于“成己成人”。对于“成己”,教师身体是教师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始源境域,对于“成人”,教师身体是教育活动得以展开的最重要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 教师身体 教师发展 教育活动 身体实践
下载PDF
城乡融合视域下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问题及对策
3
作者 张地容 李紫月 李祥 《基础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8-37,共10页
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方向。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1名校长和216名教师进行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数据采集和评价。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使用不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 推动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乡村教育事业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方向。研究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对51名校长和216名教师进行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数据采集和评价。研究发现,信息技术使用不足,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利用欠缺;校长城乡融合意识薄弱,文化和教育领导力不高;教师城乡交流机会缺乏,专业发展受阻;特色资源开发不到位,乡土课程实施不理想;学生学科知识不扎实,艺术素养整体偏弱;政府支持力度不够,校家社协同育人机制不健全,是当前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城乡融合发展框架下,建议以城乡资源共享为抓手增强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的配置率与使用率,以主体能力提升为关键提振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内生性和自主性,以在地化课程开发与实施为着力点滋养现代乡村学生,以精准适配的保障体系为支撑点赋权赋能乡村小规模学校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融合 乡村小规模学校 高质量发展 乡村教育
下载PDF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十八大以来乡村教育发展的政策表达、基本经验与未来路向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地容 杨丹 李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22年第2期74-82,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教育精准扶贫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心转移。在党和政府的科学指导和规划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理念上,不忘初心,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价值上,兜住底线,更加注重保障公平;在主体上,众心成城,更加鼓...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乡村教育政策经历了从教育精准扶贫到乡村教育振兴的重心转移。在党和政府的科学指导和规划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在理念上,不忘初心,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在价值上,兜住底线,更加注重保障公平;在主体上,众心成城,更加鼓励合力扶贫;在领域上,点面结合,更加兼顾全面统筹。经过8年持续奋斗,我国取得了重视教育精准扶贫战略作用、形成教育扶贫政策体系、构建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教育扶贫模式、加强教育扶贫与其他扶贫手段互嵌交融等基本经验,为乡村教育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优秀乡村教师短缺、课程适切性弱、信息化设备不足以及质量评价欠佳等挑战。为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助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在汲取教育精准扶贫经验基础之上,乡村教育政策维度应由“单向度”转向“双向衔接”,政策支持应由“硬件”转向“软件”,政策取向应由“外部”转向“内部”,政策工具应由“强制”转向“激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 政策表达
下载PDF
盆腔区域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超声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姚春晓 薛敏 +3 位作者 张蒂荣 王玥 张雁 孔凤贝 《罕少疾病杂志》 2021年第2期55-57,共3页
目的探讨盆腔区域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例经手术证实的盆腔区域IVL患者临床、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4岁,2例有子宫肌瘤剔除... 目的探讨盆腔区域子宫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超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4例经手术证实的盆腔区域IVL患者临床、超声及病理资料。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4岁,2例有子宫肌瘤剔除术病史。3例超声提示子宫及附件区实性"蠕虫样"占位,术前提示IVL。1例漏诊病例,超声仅提示子宫肌瘤。术中瘤体呈条索状分布,沿子宫血管生长,与超声所见相符。结论盆腔区域IVL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比历史检查如发现"蠕虫样"实性结节可提示IVL可能;超声能显示病变大小、累及范围、内部回声及血流等情况,可作为IVL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 子宫 超声检查
下载PDF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地容 李季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 2023年第1期63-69,共7页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是乡村教师在与乡村文化接触之后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教师基于这些“变化”逐步获得在民族地区乡村生活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对于助推乡... 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是乡村教师在与乡村文化接触之后其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想态度等方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是乡村教师基于这些“变化”逐步获得在民族地区乡村生活和工作能力的过程。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对于助推乡村教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活动、提升乡村教师文化回应性教学质量、形成乡村教师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当前,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在工作、人际关系、心理和生活等文化适应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境。检视这些困境的生成原因发现,主动学习与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加快推进教师供给侧改革、创设“留得住、教得好”的生态环境是纾解民族地区新手乡村教师文化适应困境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地区 乡村教师 文化适应 乡村教育
下载PDF
产前超声在胎儿阴茎阴囊转位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孔凤贝 张蒂荣 +1 位作者 石宇 魏小燕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2年第23期4529-4532,共4页
目的 探讨胎儿阴茎阴囊转位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前超声检查疑似阴茎阴囊转位的14例胎儿的二维与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并发畸形,并追踪随访胎儿的妊娠结局。结果 1... 目的 探讨胎儿阴茎阴囊转位的产前超声声像图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月经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产前超声检查疑似阴茎阴囊转位的14例胎儿的二维与三维超声声像图特征及并发畸形,并追踪随访胎儿的妊娠结局。结果 14例产前超声疑似阴茎阴囊转位的胎儿中,8例因合并其他畸形引产,6例出生。10例经产后证实为阴茎阴囊转位,准确率为71.4%;4例误诊,误诊率为28.6%。胎儿阴茎阴囊转位共同的声像图特点表现为冠状切面显示阴囊分裂,阴茎短小位于中间;矢状面显示阴茎位于阴囊中间或下方。三维图像可直观显示阴茎位于分裂阴囊的中间或下方。其中5例阴茎阴囊转位的胎儿产前行羊水穿刺或脐血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MA)检测出1例2p11.2缺失495 kb, 17p11.2重复382 kb。4例误诊胎儿中2例为尿道下裂会阴型,1例为小阴茎,1例为正常女婴。10例阴茎阴囊转位的胎儿均合并尿道下裂,8例合并阴茎短小及下弯畸形,5例合并肛门闭锁、十二指肠闭锁等消化道畸形,5例合并脊柱裂、尾椎缺失等神经系统畸形,3例复杂心脏畸形,2例小耳畸形,1例小眼畸形,1例右肾积水,2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阴茎阴囊转位有效可行,但需慎重诊断并不断提高检查技巧以减少假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 阴茎阴囊转位 并发畸形
原文传递
Puerperal Sepsis Caused by Clostridium Innocuum in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Accreta and Literature Review 被引量:1
8
作者 Liu Ping Fan Shang-Rong +5 位作者 Liu Xiao-Ping zhang di-rong Li Yun Wei Nan Zeng Li-Ping Peng Ji-Ying 《Maternal-Fetal Medicine》 2020年第3期181-188,共8页
To editor:Clostridium innocuum is a gram-positive spore forming bacillus that normally exists in the oral cavit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Although it is a rare pathogen for humans,C.innocuum can cause sepsis,especia... To editor:Clostridium innocuum is a gram-positive spore forming bacillus that normally exists in the oral cavity and gastrointestinal tract.Although it is a rare pathogen for humans,C.innocuum can cause sepsis,especially in patients with immunodeficiency,such as those presenting with 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leukemia,tumors or organ transplants.Since C.innocuum is resistant to several common antibiotics(including vancomycin),it can lead to serious infection.1–5 We report a case of puerperal sepsis caused by C.innocuum in a patient with placenta accreta.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innocuum infection,as well as its 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were reviewed.A treatment strategy for this rare infection was proposed.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Puerperal sepsis caused by C.innocuum in English litera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PSIS Clostridium innocuum Puerperal Disorders Placenta accret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