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震迁移的类型、特征及机制讨论 被引量:16
1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20年第1期13-32,共20页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 地震活动的迁移是指地震沿着某一方向循序地发生,是地震活动总体无序中局部出现的有序结构。通过系统分析区域上典型的地震迁移现象可以发现,迁移可划分为沿断裂走向的纵向迁移、垂直断裂走向的横向迁移与岩石圈尺度的深源迁移三大类。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可初步归纳出纵向迁移(包括单向、双向、反复和跳跃式迁移等常见形式)、横向迁移和深源地震迁移的主要特征,并初步估算出了不同类型迁移的速度值,其中沿全球板块边界纵向迁移平均速度约为V=569 km/a,沿亚板块边界的平均速度约为V=120 km/a,沿大陆内部断裂带平均速度约为V=50 km/a。横向迁移相对比较复杂,初步发现在东亚存在两种速度分别为约20 km/a、50 km/a的迁移现象。而深源地震迁移速度的全球平均值大约为360 km/a。地震的纵向与横向迁移都存在不同层次和级别,也存在多种不同频率、能量与速度的形变波与迁移现象,这很可能是区域上大地震丛集活动过程中断层相互作用、地震应力触发和岩石圈尺度的形变波传播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大空间尺度上的地震迁移现象的存在及其所具有的规律性特征,显然可为开展区域地震危险性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体系 地震迁移 应力触发 形变波 地震危险性分析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周边地震活动图像及未来大震危险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刘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082-2087,共6页
对比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区图像和现代华东地区地震围空区图像,发现二者很相似,都是环绕郯庐断裂带周围呈椭圆形,长轴走向近南北,面积约39×10~4km^2。涵盖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黄海地区。空区范围、... 对比1668年郯城8.5级地震前的地震围空区图像和现代华东地区地震围空区图像,发现二者很相似,都是环绕郯庐断裂带周围呈椭圆形,长轴走向近南北,面积约39×10~4km^2。涵盖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上海、黄海地区。空区范围、形态、面积、形成时间近似。另外,自2010年以来华东地区地震前兆台网出现大范围异常,集中在郯庐断裂带附近。因此,郯庐带南段的大震危险概率可能正在增大,需引起进一步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地震空区 前兆异常 地震危险性 地震中长期预报
下载PDF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变形区的大地震时空分布特征与迁移规律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根模 吴中海 +2 位作者 刘杰 张雷 左嘉梦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19年第3期324-340,共17页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在新生代期间的持续碰撞和挤压过程导致亚洲大陆发生了强烈的弥散式板内变形,并形成了一个以贝加尔湖为顶点,以喜马拉雅带为底边的近似三角形的变形区与强震活动区,即新-藏三角区。基于固体刚塑性变形平面结构,结合滑移线场网络模型,对该区历史强震活动的大范围离散式空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解释。结合1505-1976年以来历史强震空间迁移的实例,归纳了该区历史强震活动与地震应变释放从印度板块边界→新-藏地块→两侧大陆的顺序性及定向性迁移特征,并根据对地震空间迁移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未来强震危险性问题。结果显示,从2000-2018年间,印度板块边界和新-藏三角区已多次发生M7.9~9.1大地震,但其东、西两侧的区域大陆地区却异常平静,没发生过7级以上大地震。依照区域强震活动的顺序性迁移特点,推测在未来几到几十年,亚洲大陆东部与中部以及喜马拉雅带东段等区域的大地震危险性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 断块塑性变形 地震时间序列 强震迁移 地震危险性评价
下载PDF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of Active Faults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4
作者 Liu Jie zhao genmo +1 位作者 Wu Zhonghai Li Jiacun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CSCD 2017年第1期90-106,共17页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Gutenberg magnitude energy empirical formula and the Benioff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curve,we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on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o...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Gutenberg magnitude energy empirical formula and the Benioff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curve,we make a systematic study on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of historical earthquakes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ince 1500.This paper provides a periodic table of the earthquake strain energy release in the fault zones and the fault block areas.The study shows that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is strong in the east and south,and weak in the west and north.The overall seismic strain energy release of the Yushu-Xianshuihe-Xiaojiang fault syste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quasi-periodic pattern.The seismic cycle of some fault zones and fault block areas shows synchronization to a certain extent.The risk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current large release period of seismic strain energy in the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Local seismic risk analysis shows that seismic risk is very high on the Anninghe-Zemuhe and Xiaojiang fault zones.These dangerous zones need follow-up research.In future,it is necessary to combine different research methods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seismic risk assess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astern margin of the Qinghai-Tibetan Plateau Seismic strain energySeismic cycle Seismic risk
下载PDF
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段多庆错2016年4月异常干涸的构造成因 被引量:6
5
作者 吴中海 哈广浩 +1 位作者 赵根模 何林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2期243-255,共13页
多庆错是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端近SN向帕里地堑北部的北东向断陷湖,其湖水在尼泊尔大地震之后半年至一年时间(2015年11月-2016年4月)内发生了急剧干涸现象.总结已有的气象和遥感资料可排除气候和人为原因.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发现,... 多庆错是西藏亚东-谷露裂谷南端近SN向帕里地堑北部的北东向断陷湖,其湖水在尼泊尔大地震之后半年至一年时间(2015年11月-2016年4月)内发生了急剧干涸现象.总结已有的气象和遥感资料可排除气候和人为原因.通过遥感解译和地表调查发现,多庆错湖泊东侧边界发育有NNE向的隐伏正断层,而在干涸的湖底则出现与之平行的密集NE向张裂缝,可能构成了湖水渗流通道.进一步综合地质构造分析和区域地震活动资料认为,这次湖泊的异常干涸很可能与2015年4月尼泊尔大地震造成的喜马拉雅造山带及邻区应变调整有关,推测是喜马拉雅山前主逆冲变形带上应力-应变状态发生显著变化并引发藏南裂谷带上地壳发生局部变形的结果.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喜马拉雅主前缘逆冲断裂带上处于长期闭锁状态,已经可能接近断层破裂临界状态的不丹-锡金地震空区段的应力-应变由之前的缓慢累积变状态转为快速增加过程,致使该段及其北部亚东-谷露裂谷帕里段的上地壳发生黏弹性变形,引起帕里地堑下部发生近EW向伸展扩容,导致多庆错湖水渗流入该地堑下部含水层,从而使地表湖水在短期内出现了急剧干涸现象,而随后应变松弛导致的上地壳弹性恢复可使裂隙闭合,导致湖水恢复.如果这样,多庆错湖水异常干涸事件很可能是对该区喜马拉雅山前主逆冲断裂带不丹-锡金闭锁段大地震前应力-应变进一步增强过程的响应,这指示喜马拉雅主逆冲断裂带不丹-锡金空区段现今的地壳应力-应变累积已处于敏感或临界状态,其地震危险性研究值得重视.而且在喜马拉雅主逆冲构造带进入大地震活跃阶段的背景下,不丹-锡金空区段的应力-应变增强及其对藏南裂谷带应力触发作用可能导致的大地震危险性更值得关注和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东-谷露裂谷 湖泊异常干涸 近SN向正断层 喜马拉雅主逆冲构造带 不丹-锡金地震空区 地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