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9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1
作者 黄少成 黄婷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 共同富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是马克思的毕生追求,也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共同富裕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共同富裕有着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描绘了未来社会劳动资料归全体人民集体所有、发展过程让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发展成果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享有的理想状态,为当前我国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指明了未来社会实现全体人民整体性富裕、渐进性富裕、全面性富裕的制度保障、物质前提和精神动力,为当代中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行动指南与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达纲领批判》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按需分配 人民民主
下载PDF
《资本论》中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分析
2
作者 王璐 刘利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15-117,共3页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现实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基础。《资本论》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自由的发展,从而使人全面发展;人与人和... 《资本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现实存在的,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一定的思想文化根源作为基础。《资本论》中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人自由的发展,从而使人全面发展;人与人和自然在发展上的和谐统一;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全面发展。这种思想,对当今世界以及当代中国的发展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对新时代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促进社会的稳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使我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迈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马克思 人的全面发展 当代价值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正本清源——基于马列著作的文本学考察
3
作者 李文才 潘静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 中国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认识上,长期存在“三种社会形态论”和“五种社会形态论”(或作“五种生产方式论”)两种主要观点及其争论,其中后者则为中国史学界的主导性理论。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历史学界在内的中国学术界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省思,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或阐释。但争论依然激烈,分歧继续存在,甚至对于马克思是否提出过社会形态理论这样的问题也未能形成一致性看法。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一些学者狃于寻章摘句以论证预设观点的研究方法,其结果既相悖于真正的学术探讨,也背离了马列著作的原义。立足于文本学考察,可知马克思在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问题上,从未明确提出过“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理论,而只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社会形态”及其特征作过一些描述或设想,认为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明确阐述“三种社会形态”或“五种社会形态”的说法,并不符合事实。长期支配中国学术界的“五种社会形态(生产方式)论”,实为列宁和斯大林总结出来的“理论”,特别是后者将其教条化和神圣化,因而并非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社会形态理论 “三种社会形态论” “五种社会形态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 列宁 斯大林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中心主义”的破解
4
作者 刘同舫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8,共6页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识和各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国现代化实践道路的多样性源于现代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内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包含自身的民族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 实现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识和各个国家的发展需要。各国现代化实践道路的多样性源于现代性的本质规定,这一本质规定内蕴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既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包含自身的民族特色。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开辟了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并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现代化发展的单一模式,以资本现代化的文明面向来掩盖其剥削实质,衍生出“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视域。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史进程中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在坚持社会主义文明定向的基础上,拒斥了西方一元现代性叙事的强制逻辑,向世界展现出多元现代性的文明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西方中心主义 破解
下载PDF
“观念的异化”及其消除——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
5
作者 韩立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29,206,207,共14页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为扬弃“观念的异化”,马克思采取了与青年黑格尔派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他看来,观念的东西无论是采取客观化了的思想形式,还是采取人的头脑中的观念形式,只要不从物质世界和物质生活本身出发予以扬弃,就无法避免思想观念对现实的统治。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推翻“思想的统治”,就必须颠倒存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由此出发,他建立起了一个唯物主义的意识理论:确立起从存在出发去说明意识的两条原则;区分出两种不同的观念,以脑体分工来解释普遍观念的诞生;将意识和对象的关系视为意识的本质,并给出意识产生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观念的异化” 青年黑格尔派 意识理论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特征、效用价值及其当代启示——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的文本考察
6
作者 王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M0004,共8页
用典是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用典既具有用典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效用中,根据用典的不同维度分别包括“典故的功用”和“用典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在用典的价值导向中,主要包... 用典是文章写作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式,马克思恩格斯用典既具有用典的“共性”,同时也有其“特殊性”。在马克思恩格斯用典的效用中,根据用典的不同维度分别包括“典故的功用”和“用典的修辞效果”两个方面;在用典的价值导向中,主要包括相似历史语境下“批判的重现”以及从“用典实践”到“指导实践”的演进两大类型。《习近平用典》系列目前已经成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读本。因此以用典研究为契机,新时代我们既要不断探索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的新视角,也要深刻认识到用典在社会历史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要积极发挥用典在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恩格斯用典 典故 文本研究 《习近平用典》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特点、策略、启示——以习近平总书记出国访问讲述的小故事为例
7
作者 王泰 王晓飞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时示范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他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让国外民众通过具有重大主题、深刻内涵、世界意义的小故事了解中国、走近中国,也让中国融入世界。习近平总书...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访时示范践行“讲好中国故事”,他遵循国际传播规律,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让国外民众通过具有重大主题、深刻内涵、世界意义的小故事了解中国、走近中国,也让中国融入世界。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故事,内容落点小而巧妙,篇幅短而精悍,蕴藏深意,直击心灵,回应关切,让国外受众获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效果。他立足中华文明,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策略,彰显出“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实践的启示是:拓宽历史和文明视野,在更高的层次拥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战略眼光,妥善处理中国故事讲什么、怎么讲的基本问题,进而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国际传播,让全世界更多人为中国声音喝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
下载PDF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翻译实践先锋探索
8
作者 许文胜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0-128,共9页
国家翻译实践是个人或机构为实现国家利益所开展的翻译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译者群体便是其真实写照。回顾历史,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以国家名义开展翻译实践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坚持“译行合一”,即自建党起,陈独秀和李大钊领导一批先... 国家翻译实践是个人或机构为实现国家利益所开展的翻译活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译者群体便是其真实写照。回顾历史,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以国家名义开展翻译实践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坚持“译行合一”,即自建党起,陈独秀和李大钊领导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通过翻译、接受、传播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挽救民族危机。这成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体现。“译行合一”可成为译学领域开展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研究与建构的先导与示范,彰显党员译者在国家翻译实践中的模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建党伟业 译行合一
下载PDF
未来社会视野中马克思恩格斯文明塑造思想的历史自觉性探析
9
作者 王辉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要实现与追求的有别于旧的社会和旧的时代的理想目标,它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倡导的人类文明将要走向新的进程和篇章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历史主体作用表现在不断将整个人类发展与自然客观进程作为一... 未来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要实现与追求的有别于旧的社会和旧的时代的理想目标,它体现着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倡导的人类文明将要走向新的进程和篇章的观点。在未来社会中,人的历史主体作用表现在不断将整个人类发展与自然客观进程作为一个动态的、不息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以动态的历史自觉性发现世界与人的本质价值,在动态的价值开掘利用过程中永不停息地扩展提升人与自然世界的一切有利价值。马克思恩格斯未来社会文明塑造思想的历史自觉性是历史主体对于世界文学的动态价值追求,对于世界本质的动态价值发现,对于人的本质的动态价值塑造,从而以动态的进程提升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实践历史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 文明塑造 历史自觉
下载PDF
论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及其哲学视界
10
作者 黄志军 《学术交流》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无形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极大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无资本的资本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通过固定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照射,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在有形与无... 无形经济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事实,极大地改变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被称为“无资本的资本主义”。事实果真如此吗?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域中,通过固定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照射,无形经济的资本实质可以被揭示出来,并在有形与无形、主观能动性与经济客观规律、无形经济的消极影响(如加剧不平等)与积极效应(如社会上层建筑变革)等哲学视界上进一步对它予以审视,以期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建设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和实践启示,有助于我们把握有形经济和无形经济的关系在生产实践中的边界,防止经济脱实向虚。同时,在无形经济发展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实现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经济 有形经济 固定资本 哲学视界
下载PDF
马克思人民理论的演进逻辑与当代境遇
11
作者 张奎良 龚小聪 《学术交流》 2024年第1期5-17,共13页
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嬗变中,人民的政治性是人的本性,政治成为人民“无法超越且只能永远陷溺其中的现世”,而人民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意旨的范畴,最深刻的表现是统治与被统治。马克思人民理论的创立及其逻辑的展开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先验的政... 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嬗变中,人民的政治性是人的本性,政治成为人民“无法超越且只能永远陷溺其中的现世”,而人民作为一个具有主体性意旨的范畴,最深刻的表现是统治与被统治。马克思人民理论的创立及其逻辑的展开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先验的政治预设,它立足人民的现实境遇,明晰了“人民理性”的哲学原则,将无产阶级作为“真正的人民”,重构其政治范畴、主体范畴以及历史范畴,揭示了人民主体的历史根基在于劳动实践,劳动解放是其超越传统政治性,实现人民现实性与神圣性的根本途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具体实践出发,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对马克思人民理论进行了全面性拓展、系统性运用与创造性实践,为马克思人民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卓越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民理论 人民理性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主要内涵及时代价值
12
作者 刘信君 窦琦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共9页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其超越了以往各种主义历史观所存在的问题,是一种科学的历史观,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清除了唯心主义在历史观领域的统治地位,实现了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揭开了人类历史普遍发展规律的秘密,找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今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历史观 唯物史观
下载PDF
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
13
作者 王彬 臧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40-144,共5页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 五四时期,《资本论》在中国的传播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从而进入了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中心,有力助推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成功,得益于五四精英多元互补的翻译赞助策略。通过赞助推出简明的阐释性文本强化《资本论》学理的易解性,在《新青年》等报刊刊文介绍、评论与节译强化传播广度,筹划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等社团的译介与研究活动、演讲、授课及与进步力量积极互动强化传播深度和力度,五四精英有力赞助了《资本论》的中国传播。五四时期《资本论》传播力建构的翻译赞助之道对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国际传播力建构极具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资本论》 传播力 建构 翻译赞助
下载PDF
论资本主义文明的现代性困境
14
作者 刘同舫 《理论视野》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问题,具体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发展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逻辑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的历史,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在微观领域的劳动异化和宏观层... 资本主义文明在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进程中衍生出自身无法克服的现代性问题,具体呈现为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发展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是资本逻辑不断增殖与反噬自身的历史,资本逻辑的内在矛盾导致了人在微观领域的劳动异化和宏观层面的生存异化的经济困境。资本主义文明所宣扬的自由与平等是对市民社会现代性诉求的抽象表达,其囿于政治解放的维度而沦为虚假的意识形态,陷入自由平等的形式与实质断裂的政治困境。资本主义文明的精神困境则集中表现为理性的自我矛盾,理性作为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精神内核却在资本逻辑主导下异化为操纵人的工具理性而必然走向虚无主义的深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 文明 现代性 困境
下载PDF
异化逻辑—生产逻辑—资本逻辑: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演进
15
作者 王淼 陈福蓉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2-50,151,152,共11页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是指引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的重要科学理论,其形成经历了三次逐渐递进的逻辑转换:首先,马克思秉承人本主义先验的异化逻辑,通过对劳动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对比,提出实现劳动的复归,完成了劳动解放的最... 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是指引无产阶级及全人类实现自由与解放的重要科学理论,其形成经历了三次逐渐递进的逻辑转换:首先,马克思秉承人本主义先验的异化逻辑,通过对劳动的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的对比,提出实现劳动的复归,完成了劳动解放的最初表达;之后,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构境中的生产逻辑,通过揭示“劳动一般”对人类解放的普遍人类学意义,完成了劳动解放的科学表达;最后,马克思聚焦政治经济学批判构境中的资本逻辑,通过阐释“现代劳动”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存在状态及其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作用,完成了劳动解放的最终表达。清晰梳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演进逻辑,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而且能够促进现实劳动解放事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解放 异化逻辑 生产逻辑 资本逻辑
下载PDF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的女性解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16
作者 王天民 张艳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7-62,共6页
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仅从两种生产、性别分工、家庭形式演变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原因,而且从发展生产力、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化多个角度展示了妇女解放的路径。面对当前妇女解... 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不仅从两种生产、性别分工、家庭形式演变等多个层面揭示了妇女受压迫被奴役的原因,而且从发展生产力、女性参与社会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化多个角度展示了妇女解放的路径。面对当前妇女解放仍然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应以恩格斯提出的妇女解放思想为理论基点,从大力发展生产力,发挥女性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家务劳动社会化的可能路径等角度出发,积极推动女性解放事业的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生产方式 性别分工 家庭形式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辩证法审视
17
作者 曹胜亮 闫昊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时代课题。因此,全面、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与价值蕴含,便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科学... “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时代课题。因此,全面、科学地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与价值蕴含,便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历程中必须回答的关键问题。从历时性与共时性的角度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联与整体性质,从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角度分析马克思主义得以“中国化”和“时代化”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根基,从规律性与能动性的角度展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及其重大意义,是运用历史辩证法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一命题的题中之义,也是新时代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历时性与共时性
下载PDF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史观叙事结构及其科学内涵
18
作者 王浩斌 杨思齐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 唯物史观的叙事结构鲜明地赋存了意识形态批判“由破而立”的逻辑线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立足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的求索导向,以确立唯物史观的叙事话语破除了以往传统旧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桎梏,充分彰显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否定性逻辑、建构性逻辑和超越性逻辑的科学内涵,并以此为思想视域,进一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创新发展。立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初语境,挖掘唯物史观在叙事层级和逻辑结构上所内蕴的意识形态批判的科学内涵,无论是对于充实当今马克思主义文本诠释和原著探究的发展来说,还是对于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张力和真理伟力来说,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 唯物史观 意识形态批判 叙事结构
下载PDF
浅析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
19
作者 程波 谈昕 《绥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27,共3页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正义的分配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设想是: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还不能完全脱... 马克思以异化劳动理论为基础,对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不正义的分配开展政治经济学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分配正义思想。马克思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下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方式设想是:在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实行还不能完全脱离资产阶级法权思想的按劳分配原则,这时的分配还不能算是对正义原则的实现;在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自由人联合体实行按需分配原则获取社会资源,人真正享有人类文明成果,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社会将超越扬弃以往的分配正义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分配正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按需分配
下载PDF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理论渊源、内涵特征与比较优势
20
作者 刘志礼 郑悦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29,共12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历经百年奋斗深刻形塑的社会主义文明最新范式,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渊源,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文明发展路径,致力于促进文明间交流互鉴,有着...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这一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历经百年奋斗深刻形塑的社会主义文明最新范式,以马克思主义文明观为理论渊源,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性质,以中国式现代化为文明发展路径,致力于促进文明间交流互鉴,有着替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必然性。与西方文明形态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进步性在于史观视野层面大历史观提供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对西方中心主义史观的超越;价值立场层面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人类文明发展演进提供的现实出路对西方普世价值的超越;结构样态层面五大文明并联式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的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对西方各文明要素串联式发展的超越;以及政党关系层面合作型政党关系呈现的独特价值与增量贡献对竞争型政党关系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 大历史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