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2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伦敦笔记》的思想实验空间
1
作者 张一兵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0-85,100,共7页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 从1850年9月开始,马克思在英国不列颠博物馆阅览室开辟了一个新的“主要战场”,即再次对已有的政治经济学文献进行系统的研究。依马克思自己的描述,这种研究通常是“从早晨九点到晚上七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2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82页。。这是他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经济学研究的初始阶段,因为在这里,他将开启自己原创性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第二个伟大发现”(恩格斯语)的理论探索进程,并形成关于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价值理论 不列颠博物馆 政治经济学 生产方式 经济学研究 阅览室 原创性 科学认识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视域下的中国话语及其实践路径
2
作者 谢欣然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0-35,56,共7页
源于一种建构本土化空间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阐释和想象应当在廓清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原初视域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角度自觉助力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与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话语和实... 源于一种建构本土化空间正义理论的现实诉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的阐释和想象应当在廓清经典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原初视域的基础上,从价值规范角度自觉助力中国城市空间的规划发展。中国社会性质与国情决定了其空间话语和实践有自身的特殊性。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发展方式相结合的新型城镇化,展现为不断向更高层次空间结构合理性迈进的历史进程,而这实际上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空间正义出场的现实依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作为社会主义空间正义建设的理论出发点,以坚持唯物史观、贯彻以人为核心以及推动共同富裕来有条不紊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事业,对于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空间正义话语体系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空间生产 新型城镇化建设 中国话语 实践路径
下载PDF
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
3
作者 王伟光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6,共13页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 在中国哲学史上,哲学家们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观点和看法。中华优秀传统历史观念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进步历史观包括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对厚古薄今复古主义历史观的批判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蕴含着与唯物史观相契合的合理因素和创新萌芽,在中国社会历史观发展史上产生了积极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中国化时代化贡献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智慧。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益成分,有助于进一步实现唯物史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思想进步历史观的有机结合,在“两个结合”中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中华优秀传统思想 进步历史观 民本思想 大同思想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基于“资本”范畴的分析
4
作者 王淼 张聪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变革、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发动了“术语革命”。从资本范畴来看,马克思批判并革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物的观...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变革、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发动了“术语革命”。从资本范畴来看,马克思批判并革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物的观点,揭示了其“社会关系”本质,归正了对资本的理解,开显了资本的本真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不仅起到了革新政治经济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实、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经济学 术语革命 资本
下载PDF
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精神政治学批判
5
作者 袁立国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3-54,共12页
在理论谱系上,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思想承接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是表达工业资本主义治理的概念,精神政治学则是当前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治理技术。精神政治学发明了“情感工业”“功绩社会”“自我剥削”三大治理手段,使资... 在理论谱系上,韩炳哲的“精神政治学”思想承接福柯的“生命政治学”,生命政治学是表达工业资本主义治理的概念,精神政治学则是当前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治理技术。精神政治学发明了“情感工业”“功绩社会”“自我剥削”三大治理手段,使资本主义实现更深层的社会控制与剥削。但韩炳哲对精神政治学的批判,没有为走出资本主义提供现实性的方案,他反倒认为革命在今天是不可能的。借助于詹明信的“认知测绘”视角,可见韩炳哲的革命悲观意识缘于其“批判”缺少严格的认识论维度,致使其深陷新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迷雾,无法划定出重建主体性及其与社会整体之间关系的正确方向。而鉴于“认知测绘”被詹明信归结为一种美学批判或文化政治的策略,其理论仍然具有乌托邦性质。为此,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范式,以“认知测绘”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方法,反思精神政治学批判的局限性,不失为一条可以尝试的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政治学 历史唯物主义 认知测绘 福柯 韩炳哲 詹明信
下载PDF
历史主动视域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探析
6
作者 刘保国 成婷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2-58,共7页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需要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蕴含着这种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彰显了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认知,“... 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需要我们党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习近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蕴含着这种历史自信和历史主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彰显了我们党坚守人民立场的历史认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体现了我们党牢记初心使命的历史担当,“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表明了我们党把握社会规律的历史自觉,“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昭示了我们党相信人民群众的历史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主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
下载PDF
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7
作者 夏淼 蒋佳漪 《蚌埠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成果,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当代表达,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崭新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具有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智慧结晶和实践成果,是中华文明赓续发展的当代表达,也是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崭新样态。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新文明形态,具有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和平方式发展四个基本特征。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在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载PDF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历史主动思想探微
8
作者 陈文兴 马树勋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23-28,共6页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历史主动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和军队长征中受到的损失还没有得到恢复、革命战争的对象将以日本侵略者为主、党和红军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广大军事干部的战略理论水平普遍不能...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历史主动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党和军队长征中受到的损失还没有得到恢复、革命战争的对象将以日本侵略者为主、党和红军的发展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广大军事干部的战略理论水平普遍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背景下进行系统阐述的。它包括要把注意力的重点投放到全局性问题的关照上,通过不断努力学习克服自身缺点、弥补短板,始终坚持独立自主,把主动行为在军事领域的要求具体化等。它的现实意义是提示今天的我们必须把理论的抽象变成行为的具体,随时随地充分认识自己面临的局势,努力补好自己的短板,在处理各种关系中必须独立自主地使用自己的力量,以高度的韧性承担好自己的具体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历史主动
下载PDF
血缘关系与原始公有制的内部矛盾:一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阐释
9
作者 陈广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8-128,共11页
原始公有制既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又“排斥”血缘关系;既内在地否定个人所有制,但在现实中又能够与个人所有制同时并存;既赋予人以自由平等,但又使人处于普遍的等级和支配关系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原始公有制这三大矛盾... 原始公有制既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但又“排斥”血缘关系;既内在地否定个人所有制,但在现实中又能够与个人所有制同时并存;既赋予人以自由平等,但又使人处于普遍的等级和支配关系中。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原始公有制这三大矛盾都根源于它的主要形成因素:血缘关系。作为原始公有制的形成基础,血缘关系本身是狭隘的,它必须以生产资料的规模为条件来决定自身对共同体内部人口的容纳程度;它否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无法“压制”自然因素对原始所有制形成的影响;它同时包含自由和支配因素,使自由的实现产生“外部效应”。因此,在原始时期的生产力条件下,由血缘关系主导形成的原始公有制包含着结构性的内部矛盾。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解释这些矛盾,能够为我们理解血缘关系对人类社会所有制形成的作用、完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公有制 血缘关系 个人所有制 自由 支配
下载PDF
马克思劳动哲学视域中的劳动工具思想
10
作者 黄云明 张家赫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6,共9页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 马克思从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出发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创立了以劳动本体论为基础的劳动哲学体系,实现了人类社会历史哲学的革命。马克思劳动哲学将劳动工具纳入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发展史进行考察,揭示了劳动工具作为人类物质生产劳动实践手段的本质,认为劳动工具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客体性,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点;阐明了劳动工具的制作与改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创造劳动工具是人类真正属人活动开始的标志,而劳动工具的改进不仅提高劳动生产力,也改变着物质生产劳动组织形式、物质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劳动工具机械化的社会历史影响进行了专门分析,认为劳动工具的机械化是资本主义物质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使资本主义社会物质生产劳动效率快速提高,为社会发展创造了更丰富的物质基础,机械化劳动工具取代强体力劳动,为减轻劳动者劳动强度以及妇女走出家庭进入社会奠定了技术基础,但机械化劳动工具被资本家垄断,致使劳动主体异化,劳动财富的创造者成了无产阶级。马克思把劳动工具的发展演化与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演进统一起来进行综合分析,阐发了劳动工具发挥社会历史作用的具体路径,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找到了破解人类社会历史之谜的金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劳动工具 劳动哲学 机械化
下载PDF
网络虚拟社会与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变革
11
作者 杨亮才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168,F0003,共8页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从工具开始,并通过工具的发展得到体现。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通过发明和创新生产工具,推动人类在历经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在智能工具的变革中走向新的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时代。这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是从工具开始,并通过工具的发展得到体现。人类在自身发展中通过发明和创新生产工具,推动人类在历经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之后,在智能工具的变革中走向新的数字化和网络信息时代。这不仅实现了人与人之间交往关系向网络空间的拓展和延伸,促成了人类社会关系的网络虚拟化以及网络虚拟社会的历史生成,而且也开启了意识形态话语权嬗变的存在论之维,使意识形态话语权向网络空间拓展,进而引发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革命性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 虚拟社会 意识形态 话语权
下载PDF
论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异化
12
作者 姜英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技术与资本最大限度的联袂合谋将人们推入数字化生存境地,数字技术最广程度地渗透和浸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过程、消费模式和交往范式。资本对技术的调用和技术与资本的合谋催生了... 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技术与资本最大限度的联袂合谋将人们推入数字化生存境地,数字技术最广程度地渗透和浸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大程度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过程、消费模式和交往范式。资本对技术的调用和技术与资本的合谋催生了技术的晦暗面和技术异化,造成了劳动过程的剥削循环、消费需求的虚假过溢和社会交往的虚拟泛化,将人类社会置于技术依赖和数字化生存的困境。消解技术异化和超拔技术生存困境,需要深刻检审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技术异化现象,废除资本主义私有制,拆解和打破资本对技术的调用以及技术与资本的联姻,重塑自由劳动过程、归正消费需求取向和复归社会交往真谛,从而使技术朝向为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资本逻辑 技术依赖 技术异化
下载PDF
哲学、政治、社会主义现代性视域下中国式现代性的超越
13
作者 狄桂芳 吕敬美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2期95-105,共11页
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性、苏联式现代性的超越。从哲学视域看,西方式现代性始终未能走出形式逻辑的窠臼,中国式现代性以辩证逻辑超越了从启蒙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再到新现代性的西方式现代性,形成了与西... 中国式现代性的建构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实现了对西方式现代性、苏联式现代性的超越。从哲学视域看,西方式现代性始终未能走出形式逻辑的窠臼,中国式现代性以辩证逻辑超越了从启蒙现代性到后现代性再到新现代性的西方式现代性,形成了与西方新现代性不同的新现代性。从政治视域看,由于意识形态的局限,西方式现代性从本质上而言都是资本主义现代性,中国式现代性建构起了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社会主义现代性:在领导阶级之维以无产阶级领导超越资产阶级领导,在本质特征之维以共同富裕超越两极分化,在价值旨归之维以“以人民为中心”超越“以资本为中心”。从社会主义现代性视域看,最早出场的社会主义现代性是苏联式现代性,但这一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现代性是抽象对立的,中国式现代性形成了与资本主义现代性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现代性,从而超越了苏联式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性 现代化道路 现代性比较
下载PDF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14
作者 赵振华 《前线》 2024年第1期20-23,共4页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的劳动本身、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资料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是由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是由人来创造、让市场来评价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引领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生产力水平... 新质生产力是由新的劳动本身、新的劳动对象、新的劳动资料等共同作用形成的,是由科技进步而产生的,是由人来创造、让市场来评价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引领和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导力量。新质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生产力水平的直接体现,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需要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新兴技术必将替代传统产业中的落后技术,同时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科技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价值实现 价值创造 科技进步
下载PDF
遮蔽还是确证:人工智能与马克思人的本质的辩证之思
15
作者 李宝刚 卢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0-74,86,共6页
人工智能就是要模拟人类思维,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技术的异化使得人越来越像机器,人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的生... 人工智能就是要模拟人类思维,像人一样思考,像人一样行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等技术的发展,使得今天的人工智能越来越像人,而技术的异化使得人越来越像机器,人机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智能机器人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重塑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对人的主体地位提出了挑战,人的自我认同遭遇了危机。面对人工智能对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发难,就要回到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上。人工智能究竟是对人的本质的遮蔽还是确证,人机共生是否是可预见的未来,智能时代的人该去往何处,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辩证地把握人工智能与人的本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的本质 马克思
下载PDF
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的三重批判——基于马克思的劳动关系思想
16
作者 刘翠峰 薛秀军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1-76,共6页
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针对性地批判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他着重批判拉萨尔“劳动超自然创造力”的论断,科学剖析劳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揭穿拉萨尔“劳动所得平等分配”的幻想,探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 为维护工人阶级利益,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有针对性地批判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他着重批判拉萨尔“劳动超自然创造力”的论断,科学剖析劳动与自然、社会的关系;揭穿拉萨尔“劳动所得平等分配”的幻想,探讨实行按劳分配与按需分配的社会历史条件;驳斥拉萨尔“铁的工资规律”的谬论,为废除私有制而实现劳动解放指明方向。对拉萨尔劳动经济理论的批判内在地贯穿于马克思发展唯物史观的思想进程中,同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拉萨尔 劳动 批判
下载PDF
法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
17
作者 吴旭红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59-62,共4页
法治既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虽然古今中外对法治的理解和阐述众说纷纭,但是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是基本共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法治的起源和本质入手,发现法治有阶级性、... 法治既是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发展的产物,又是人类迈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虽然古今中外对法治的理解和阐述众说纷纭,但是法治作为一种规则之治是基本共识。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从法治的起源和本质入手,发现法治有阶级性、共同性、工具性的特点,法治的基本要素是:(一)法治意识;(二)法律制度;(三)法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 历史唯物主义 解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出场、理论价值和实践路径探赜
18
作者 郭子涵 李培锋 《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批判、吸收和借鉴人类以往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过去和现有文明形态的扬弃和创造,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标志,符合社...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批判、吸收和借鉴人类以往一切积极文明成果,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产物。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过去和现有文明形态的扬弃和创造,是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基石的社会主义文明标志,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代要求。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应有之义。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实现人民幸福、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追求,是创造性解决社会发展矛盾的必然结果。新时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路径主要有五个方面,即坚定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秉持交流互鉴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文明新形态 唯物史观 历史出场 理论价值 实践路径
下载PDF
阿尔都塞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及其后果
19
作者 郑伟 田懿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2期87-95,共9页
阿尔都塞在保留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构成要素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结构性改造,通过强调生产关系的优先地位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或个体主体性建构思路提升为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主体性建构思路。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中,阿尔都塞绕开了... 阿尔都塞在保留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构成要素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结构性改造,通过强调生产关系的优先地位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或个体主体性建构思路提升为社会结构层面上的主体性建构思路。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中,阿尔都塞绕开了马克思的社会分工视角,将生产关系与社会结构的关系提升为“历史原则”,得出了历史“有方向性”和“无目的性”结论。由于回避了生产力问题的基础性地位,阿尔都塞关于社会意识形态的分析实际上再度回到了启蒙哲学的视角。进一步来说,由于忽略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破坏性作用,阿尔都塞没有看到历史唯物主义所隐含的关于“灾难资本主义”的分析。其最终结果是,阿尔都塞在重构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出现了重大逻辑缺陷,即历史与社会的“概念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历史唯物主义 改造
下载PDF
哲学话语中的劳动概念深化:《伦敦笔记》的文本学研究
20
作者 孔伟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0,80,100,共8页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历史现场。马克思为什么要再次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既不是要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也不仅仅是要在经济学内部找寻资产阶级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而是要以哲学的话语在经济视域中探究... 《伦敦笔记》是马克思第三次系统研究经济学的历史现场。马克思为什么要再次对政治经济学进行深入研究?其目的既不是要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也不仅仅是要在经济学内部找寻资产阶级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而是要以哲学的话语在经济视域中探究过去劳动价值论的原理和缺陷,最终扬弃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实现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科学批判。所以,对劳动概念的重新认识和深化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在《伦敦笔记》中对劳动价值论的超越以及对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发现与扬弃,一步步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话语 社会经济运行 文本学 劳动价值论 科学批判 经济学 历史唯物主义 劳动概念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