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4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1
作者 刘同舫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构建 文明新能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下载PDF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嬗变及其核心问题意识
2
作者 夏莹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5,159,共15页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 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百年发展的时间逻辑为主线,在阐发其代表人物及其历史事件所构筑的思想嬗变的过程中,提炼出主导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核心问题:即指向革命主体(性)的建构以及其革命的可能性条件的前提性批判。其中,着重探讨了早期批判理论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的诞生所带来的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路径的扬弃。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面向资本主义批判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其中将对经济结构的批判转向了对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是其理论在当代失去批判的根本原因。基于此,以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们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批判路径:其一,建立在“需要体系”基础上以劳动和资本的对抗为核心展开的批判;其二则是资本逻辑成为显性逻辑后由“欲望体系”所构筑的主体生成性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资本主义发展新形态的同步演进,不仅体现出批判理论面对资本逻辑试图保持的自觉意识的抗争,也为今天马克思主义理论面向资本逻辑所展开的批判带来了更多借鉴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 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主体性
下载PDF
隐性认同机制:当代资本主义日常生活的同质性——列斐伏尔《日常生活批判》第三卷解读
3
作者 张一兵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8-69,285,共13页
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 不同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在刚刚遭遇无产阶级的反抗时,简单地诉诸暴力的政治统治,葛兰西提出的霸权不再是高压之后的屈从,而是被压迫阶级从内心里对资产阶级统治的认同,列斐伏尔要把霸权中的认同机制拉到自己的日常生活批判中来。其中,身份同一性和日常话语就是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对日常生活的“春风化雨般”的渗透,它通过每天随口言说的话语巧妙地掩盖起真实存在的压迫性的奴役关系和不平等的权力。当然,这种同一性隐性支配的现实基础,是资产阶级日常生活本身的同质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日常生活批判》 认同 同质性
下载PDF
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及其改造
4
作者 黄志军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46,208,209,共11页
通过思想史的考察,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中存在重要差异。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 通过思想史的考察,可以揭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和《巴黎手稿》中存在重要差异。由于其批判尺度的变化,这为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方法的肯定和改造奠定了思想地基。以至在后来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思辨方法做了新唯物主义改造和科学应用。由此,马克思对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批判存在理论上的限度,但正是对这种限度的自觉肯认为马克思建构科学的政治经济体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辨哲学 思辨方法 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载PDF
概念:存在和存在者状态——阿多诺对概念另类分析及其启示
5
作者 王晓升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5-67,共13页
在哲学研究中,传统的概念分析被束缚在实证科学的框架中,然而对阿多诺来说,哲学使用的概念与实证科学是不同的,哲学概念不是直接与经验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哲学概念必须抽象化,但是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又必须与经验的东西联系起来。这种联系... 在哲学研究中,传统的概念分析被束缚在实证科学的框架中,然而对阿多诺来说,哲学使用的概念与实证科学是不同的,哲学概念不是直接与经验要素结合在一起的,哲学概念必须抽象化,但是这个抽象化的概念又必须与经验的东西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在概念的经验运用中发生的,而这种经验运用又必须在思想的自我反思中进行。概念的这种经验的运用使概念获得了存在者状态。而海德格尔在这种存在者状态之外设想了一种存在,好像存在具有原始的命名力量,它能够把概念和概念所涉及的东西直接结合起来。其实存在是一种普遍的中介,它不能脱离被中介者而存在。唯物主义在使用概念的时候必须在辩证法的意义上经验地使用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海德格尔 概念 存在者状态 存在
下载PDF
阿尔都塞是否是一个结构主义者?
6
作者 黄其洪 彭玉凤 《晋阳学刊》 2024年第3期91-99,共9页
以往学界总是将阿尔都塞标签化为一个结构主义者,原因在于他对在法国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术语和方法的大量借用。跳出对其症候阅读法、“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以及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解读框架,可以发现他意在强调的是思想者总问... 以往学界总是将阿尔都塞标签化为一个结构主义者,原因在于他对在法国风靡一时的结构主义思潮的术语和方法的大量借用。跳出对其症候阅读法、“理论上的反历史主义”以及多元决定论的结构主义解读框架,可以发现他意在强调的是思想者总问题的“断裂”以及断裂处所给予新理论以无限的和非确定性的生长范围,即“思想-行动”空间,而在这当中体现的是一种断裂性、历史性和非确定性,而非一名标准的结构主义者应当具备的整体性、非历史性和多元性。因此,相较于将他定义为一个结构主义者,似乎用“于断裂处进行理论生产的行动哲学家”来描述他更为准确。同时,以这种新视角来对“阿尔都塞是否是一个结构主义者”这一问题进行再思考,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阿尔都塞哲学的实质,深化对当代法国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结构主义 断裂性 非确定性 历史性
下载PDF
“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
7
作者 应奇 邓仕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5,169,共11页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认为这种改造才是哲学上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真伪“哥白尼式革命”的区别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之“思辨性格”的不同解释;二是对认知之目标理念的不同关切。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与两种哲学范式对认知范围的限定有关,并最终与二者对物自身含义的界定相关。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实践转向”范式在对认知的“思辨性格”的要求上并无根本差别,而进一步厘清物自身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在两种哲学范式之间寻求调和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转向 哥白尼式革命 先验哲学 思辨性格 物自身
下载PDF
精神分析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性对话——关于规范性问题的哲学考察
8
作者 黄秋萍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3-48,共6页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 规范性问题是伴随现代性而兴起的哲学问题,是现代化以来主体自我意识的伸张而试图对伦理生活进行重新安放的理论探索。德国古典哲学中所蕴含的规范性资源在当代仍然具有指导意义。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构建了以商谈伦理学为基础的规范性学说;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进一步探索了主体间交往的前提条件,即一种平等的承认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社会进行了规范性重建。霍耐特的承认学说仍未详尽探讨主体真切的规范性态度问题;匹兹堡学派代表人物布兰顿汲取了黑格尔的承认理论资源,试图通过一种基于“宽恕性回忆”的承认关系来实现其包含信任精神的规范性推论。布兰顿的规范性推论与话语实践扁平化了黑格尔精神哲学的历史性因素;精神分析学者齐泽克以拉康象征界的运行逻辑分析了现代社会运行中的无意识维度,从而贡献了规范性问题研究的精神分析视角,并围绕规范性问题中的话语实践、主体的规范性态度、规范的历史性维度以及规范的“具体普遍性”等展开了批判性对话,最终从康德到黑格尔之间的“自我相关的否定性”线索挖掘了德国古典哲学在规范性问题上的历史性维度和解放性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性 精神分析 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性
下载PDF
国外“政治马克思主义”研究述要
9
作者 冯旺舟 《理论视野》 2024年第3期90-96,共7页
国内外学界对“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形成、资本主义起源与社会发展形态理论、新帝国主义理论、民族国家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与阶级斗争理论、全球化与现代性理论、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 国内外学界对“政治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与形成、资本主义起源与社会发展形态理论、新帝国主义理论、民族国家理论、资本主义社会危机与阶级斗争理论、全球化与现代性理论、后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批判理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重要理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马克思主义 资本主义 社会财产关系 资本逻辑
下载PDF
从内在批判到哲学人类学——哈贝马斯实证主义批判中研究方法的转变
10
作者 郑召利 杨建伟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5,共9页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 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社会学界开启的关于实证主义的争论中,哈贝马斯一开始明确追随阿多诺,并采取一种内在批判的时域对实证主义展开批判。随着论战的深入,哈贝马斯的观点逐渐倾向于一种哲学人类学的视角。这一转变过程反映出哈贝马斯尝试突破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的方法,进而构建自己版本的社会批判理论。这种转变尽管为哈贝马斯开启了新的语用学研究领域,并且导向交往行为理论的形成,但是内在批判的抛弃使得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丧失了历史性的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在批判 实证主义批判 哲学人类学 历史性原则
下载PDF
时代背景·理论来源·内在逻辑——“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探析
11
作者 冯旺舟 《学理论》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马克思主义 转型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实践嬗变
12
作者 谢欣然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5-19,37,共6页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以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上,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有效并置,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降,以亨利·列斐伏尔、戴维·哈维、爱德华·苏贾等为代表的一批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在承继经典马克思主义社会时空观的基础上,将空间、主体与社会三者有效并置,构建出“人化空间”的现代空间样态,从而开启空间转向的理论浪潮。学者们因各自学术背景和理论旨趣的差异进一步拓展了空间的符号属性、文化属性与意识形态属性,为文学场域话语实践的嬗变提供了可靠依据。空间生产与文学表征话语的协同建构、空间符号与文学审美话语的互构融合以及空间正义与文学诗性话语的内向升华等均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与当代文学话语相互涵摄的多重面向。这在相当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文学的表达藩篱,为文学观念多元拓展提供了独特的范式与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 文学话语 空间生产 空间符号 空间正义
下载PDF
福克斯与数字时代的文化焦虑
13
作者 王欣 《今古文创》 2024年第3期71-73,107,共4页
电子媒介的普及促进了媒介批判理论的发展,但在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媒介批判理论转向文化研究,并逐步偏离马克思主义,这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危机与困境,而马克思也成了社会科学的盲点。福克斯指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 电子媒介的普及促进了媒介批判理论的发展,但在新自由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媒介批判理论转向文化研究,并逐步偏离马克思主义,这导致了文化研究的危机与困境,而马克思也成了社会科学的盲点。福克斯指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新阅读马克思,建构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框架,实现文化研究与经济的和解,对新时期的资本主义进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斯 媒介批判 文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蕴
14
作者 王庭安 朱耀平 《中国军转民》 2024年第2期102-104,共3页
齐泽克以其独特的视角,将马克思、阿尔都塞、拉康等人的思想融合起来,通过阐述意识形态的三个阶段来说明当今的意识形态已然是一种自在自为的犬儒主义意识形态,并且指出这种意识形态是作为幻象来缝合社会的症状,从而构建社会现实的。
关键词 齐泽克 意识形态 症状 幻象
下载PDF
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考释:一种有待重建的技术哲学
15
作者 陈敏 安维复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4-167,199,共15页
马克思的“工艺学”几乎不为国内科技哲学界所知,其学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以至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充斥西方后现代话语,因此,重建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经典话语权对当代技术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文献学的学术传统和技术哲学/史的分析规... 马克思的“工艺学”几乎不为国内科技哲学界所知,其学术价值被严重低估,以至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充斥西方后现代话语,因此,重建马克思工艺学思想的经典话语权对当代技术研究是必要的。根据文献学的学术传统和技术哲学/史的分析规范来重新核查马克思工艺思想的文本形态,可以呈现马克思从对技术的抽象人本学分析到基于社会历史因素批判性考察具体技术问题的转变过程,同时也可以呈现作为作者的马克思的读者旨趣与认识论旨趣对立与统一的过程。另一方面,与主流工艺学不同,马克思工艺学是一个以资本批判和劳动解放为主旨的技术思想体系,但尚待完善与开发。一言以蔽之,马克思的技术哲学思想比传统习见要丰富得多,具有整理与重构的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工艺学笔记 技术哲学
下载PDF
超越存在与非存在
16
作者 丽莲·阿尔维斯 周春兰(译) 喻岚(校) 《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 2024年第1期106-117,共12页
当胡塞尔谈到所谓的“超越论还原”或“现象学悬置”时,许多人认为他避开了真理或存在的问题,理由有二:第一,胡塞尔明确指出,当我们进行还原时,不应再简单地“假定它既对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并且应该悬置我们关于“现实存... 当胡塞尔谈到所谓的“超越论还原”或“现象学悬置”时,许多人认为他避开了真理或存在的问题,理由有二:第一,胡塞尔明确指出,当我们进行还原时,不应再简单地“假定它既对我呈现又作为事实存在者而呈现”,并且应该悬置我们关于“现实存在方面”的判断;第二,胡塞尔在提到观念的“对象”时似乎没问题,即使当我们指的是非存在的、幻觉的或实际上不可能的对象时。这貌似表明,他对是否存在相应的“普遍的”对象问题不感兴趣。本文试图对此提出质疑,并将表明,他的研究不但从未忽略真理和存在的问题,而且将它们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谟 胡塞尔 怀疑论 悬置 超越论还原 超越论论证 意向性 非存在问题
下载PDF
马克思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路径探析
17
作者 陈方涛 刘益 《大庆社会科学》 2024年第1期59-64,共6页
马克思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遵循了由哲学到经济的批判逻辑:他首先对传统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清算,在宗教与现实之间的本质论中逐步显露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倾向;随后在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提... 马克思在建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遵循了由哲学到经济的批判逻辑:他首先对传统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清算,在宗教与现实之间的本质论中逐步显露出自己的唯物主义倾向;随后在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从市民社会来理解国家的唯物主义方法论;最后深入到经济问题中,从人类天然的生产活动中抽象出分工,并在分工的基础上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最终形成了马克思“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宗教批判 市民社会 生产关系
下载PDF
“多元决定”、“断裂”与“无主体”——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历史观的核心特征
18
作者 陈丽媛 《哲学进展》 2024年第2期267-272,共6页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历史时代概念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阿尔都塞将历史理解为事物内部结构的无主体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多元决定”“断裂”与“无主体”成为阿尔都塞历史观的核心概念。与此对应,非同一性、非连续性、无主体性成... 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历史时代概念和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阿尔都塞将历史理解为事物内部结构的无主体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多元决定”“断裂”与“无主体”成为阿尔都塞历史观的核心概念。与此对应,非同一性、非连续性、无主体性成为阿尔都塞结构主义历史观的核心特征。阿尔都塞对马克思历史思想的结构主义式的解读,为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的马克思主义人道化思潮、保卫马克思历史思想的科学性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但其历史思想过于强调结构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也偏离了其“保卫马克思”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历史观 多元决定 断裂 历史无主体
下载PDF
文化工业与社会控制——阿多诺大众文化批判理论的现代性反思
19
作者 王玲玲 《哲学进展》 2024年第2期364-369,共6页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文探讨了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并对阿多诺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旨在为理解... 在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中,阿多诺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以文化作为社会批判的切入点,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文探讨了阿多诺关于“文化工业”理论的核心观点及在当代社会的适应性,并对阿多诺理论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旨在为理解当代社会文化动态提供新的视角,并对文化工业与社会控制的关系提出新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多诺 文化工业 社会控制 现代性反思
下载PDF
从“知觉”角度探析梅洛–庞蒂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批判
20
作者 李春 《哲学进展》 2024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梅洛–庞蒂认为,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没有真正理解知觉的原初意义,即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活动。基于此,梅洛–庞蒂采取了与传统认识论所不一样的方式去构建其知觉理论框架,他提出知觉在先、现象在先,以身体–主体作为一种媒介... 梅洛–庞蒂认为,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没有真正理解知觉的原初意义,即知觉是作为一种人与世界的原初关联活动。基于此,梅洛–庞蒂采取了与传统认识论所不一样的方式去构建其知觉理论框架,他提出知觉在先、现象在先,以身体–主体作为一种媒介,强调了知觉的首要地位。梅洛–庞蒂对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知觉观的批判,其目的是力图重返现象世界,也就是回归到物自身上来,以此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知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觉 知性 知觉 现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