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8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文明新能量的增添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同舫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体现出当代中国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使命和担当。文化构建需要正确把握主体性原则,超越认识论层面的主体认知限度以汇聚人类共同意识,探寻符合人类普遍利益的共同价值。人类的共同价值内蕴着世界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公共性特质,公共性体现了社会成员共同的存在状态,公共性的凝合过程构成了共同价值生成机制的具体表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具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是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相互融合的产物。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超越了认知主体性的二元对立思维,在价值维度上致力于凝聚指向公共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增添了新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构建 文明新能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下载PDF
数字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形成及其化解
2
作者 曾祥炎 曹丹丹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4-151,共8页
在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合下,数字劳动者陷入了主体性危机:一方面,数字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和认同归属推向了一个高峰,使个人不断走向极其自由、自主与灵活的创造实践;另一方面,数字资本在数字技术的掩护下... 在数字技术与数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结合下,数字劳动者陷入了主体性危机:一方面,数字资本利用数字技术将个人化的情感表达和认同归属推向了一个高峰,使个人不断走向极其自由、自主与灵活的创造实践;另一方面,数字资本在数字技术的掩护下对劳动者进行隐匿性剥削与算法规训,实现了对数字劳动者的人身控制和奴役。其结果是,数字资本裹挟数字技术成为一种压迫与剥削数字劳动者的力量,并最终导致了数字劳动者主体性危机的发生。在数字资本主义劳资关系重构的背景下,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从解放数字生产力和推动数字劳动者自由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设置引导数字资本健康发展的“红绿灯”、突出数字技术的工具性本质、唤醒数字劳动者主体意识和推动数字劳动成果共建共享等方面,全面解蔽数字资本逻辑,推动人的本质全面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异化劳动 数字劳动者 数字资本 数字技术
下载PDF
实用人类学是康德伦理学说的第二部分吗?——论一种可能的回答方案
3
作者 张杨 《宜宾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9-75,108,共8页
康德关于伦理学说持一种二分法的观点,认为伦理学说的第二部分是道德人类学,有时也被称为实践人类学,它以经验性的原则阐明自身。然而,“实践的”一词在康德那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实践人类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实践含义之上。“实用的”一... 康德关于伦理学说持一种二分法的观点,认为伦理学说的第二部分是道德人类学,有时也被称为实践人类学,它以经验性的原则阐明自身。然而,“实践的”一词在康德那里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实践人类学是建立在狭义的实践含义之上。“实用的”一词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但无论就广义还是狭义来理解的实用人类学都不是康德所谓的实践人类学,但若以一种道德的思维方式来看待实用人类学,那么它在原则上将会是实践人类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人类学 实用人类学 道德
下载PDF
元宇宙视阈下现代人的价值重塑
4
作者 谢处中 刘玥扬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72-80,共9页
“元宇宙”这一概念诞生于三十年前的文学文本,而今作为一种融汇多样化功能的“技术”概念而被重新提出,并被预言将整体覆盖世界人的日常生活。元宇宙作为技术不断走向实践、且一步步接近于实现,更是影响到世界人的知识把握、行动方式... “元宇宙”这一概念诞生于三十年前的文学文本,而今作为一种融汇多样化功能的“技术”概念而被重新提出,并被预言将整体覆盖世界人的日常生活。元宇宙作为技术不断走向实践、且一步步接近于实现,更是影响到世界人的知识把握、行动方式、审美意识,尤其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价值观念。但是,时至今日,这一概念始终处于不确定的状态,由此而回溯存在于文学经典、思想原典之中的元宇宙,结合“世界”这一范畴,即可认识到这一概念可以发挥出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念的指导意义。走出技术与价值的二元对立论,拓展元宇宙视阈下的价值空间,“元宇宙”的出现或许可以为整个人类价值的建构、解构、重构提供一种新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文学文本 技术 价值观念
下载PDF
共鸣与交响:老子与卢梭论人类社会之不平等
5
作者 罗贤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4-30,F0002,共8页
在探讨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问题上,老子和卢梭之间共鸣大于分歧。二者都借助于对人类社会源头的虚构想象,卢梭论证了平等和自由是自然赋予人的天性;老子则通过无为、无私之“道”赋予上古人类平等、和谐的秩序,他们均肯定了人类平等、自... 在探讨人类社会不平等起源问题上,老子和卢梭之间共鸣大于分歧。二者都借助于对人类社会源头的虚构想象,卢梭论证了平等和自由是自然赋予人的天性;老子则通过无为、无私之“道”赋予上古人类平等、和谐的秩序,他们均肯定了人类平等、自由的原生性。二者都把不平等社会的产生原因归咎于人类的“理性”,智慧放大了欲望,击溃了自然秩序。在重建理想社会时,卢梭仍借助于人类的理性,设计社会契约,建立保障人的自由、平等的国家政权,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影响深远;而老子却反其道而行之,“绝智弃辩”,试图根治膨胀的私欲,过素朴而和谐的田园诗式生活,具有浓厚的复古主义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卢梭 老子 自然 平等
下载PDF
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再阐释
6
作者 何婷婷 《大庆社会科学》 2023年第5期34-40,共7页
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是一个以创造力、抽象力和解放力为主导因素,不断克服人与对象和人与自身的否定,最终走向人的本质生成的否定之否定循环上升结构。其中,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人的本质的超越是抽象力对人... 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是一个以创造力、抽象力和解放力为主导因素,不断克服人与对象和人与自身的否定,最终走向人的本质生成的否定之否定循环上升结构。其中,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创造力对人与对象的总体性把握;人的本质的超越是抽象力对人与自我的对抗性消除;二者的“综合”是解放力对人本质生成的上升性累积。要实现人的本质的理解与超越,应当符合哲学思维与人的本质融通、差异人的本质融合、人的解放与人的本质融生的辩证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人的本质 理解 超越
下载PDF
论信息圈与新“天人合一”
7
作者 葛海琪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3期32-35,共4页
当代信息哲学的前沿代表人物之一弗洛里迪(Floridi)强调信息圈作为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图景,正在不断地对人的存在进行再本体论化,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逐渐融合,而人在信息圈中将作为信息体而被重塑。信息体本质上是由信息所建构的,这便... 当代信息哲学的前沿代表人物之一弗洛里迪(Floridi)强调信息圈作为对人类未来的生存图景,正在不断地对人的存在进行再本体论化,将物理世界和信息世界逐渐融合,而人在信息圈中将作为信息体而被重塑。信息体本质上是由信息所建构的,这便使其与信息圈更具有同一性。这一同一性与张世英的新“天人合一”理念是相通的,人在确证自身的同时使得自己的本质被置入于无限关联的存在之网中,后者在张世英那里叫做“天”或者“万有”,而在弗洛里迪这里就是“信息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圈 “天人合一” 弗洛里迪 张世英
下载PDF
几种人性假设的哲学反思 被引量:19
8
作者 冯务中 李义天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5年第3期7-11,共5页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 人类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理论层出不穷,但真正在现实世界中产生重大影响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却并不是那些纯粹的人性形上学,而是一些具体学科中关于人性的假设。它们主要是“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这五种人性假设。这五种人性假设在具有特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针对性的同时具有理论上的片面性和边缘性以及实践中的误导性与偏差性,因此必须对它们进行哲学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假设 经济人 政治人 哲学反思
下载PDF
戴维·玻姆的对话观是对人类传统思想文化的超越 被引量:7
9
作者 洪定国 容青艳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13,53,共5页
戴维·玻姆的对话观 ,是从对思想本质的理解、人类冲突的根源。
关键词 人类冲突 人类自救 传统思想文化 戴维·玻姆 思想观
下载PDF
“公”的承载者“老掌盘子”与小组长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柏峰 郭俊霞 《开发研究》 CSSCI 2008年第2期75-77,共3页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 自分田到户以来,中国农村的公、私及其关系就处在大变动中,且这个变动在不同区域农村的具体机制并不相同,而对不同区域变迁机制的探讨反过来又可以丰富我们对公私关系的认识。鉴于此,我们组织了这一组调查随笔,分别从公私关系的南北差异、内部机制以及具体实践等角度展开讨论,呈现了乡村社会急剧变迁中的公私关系形态及其逻辑。我们看到,当前乡村社会中的公、私及其关系正在转换、组合和生成当中,本组文章力图呈现当前乡村社会公私关系的协调机制和平衡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变迁中的乡村社会。笔谈的问题意识首先来源于2007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在河南汝南县和扶沟县进行的为期一月的集体调查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90年代 “公” 组长 办事能力 处事公正 村庄生活 年轻人 年龄
下载PDF
论主体性的维度及成长进路 被引量:6
11
作者 龚志文 刘太刚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44,共6页
主体间性的提出并未能挽救"主体性的死亡",主体性关涉的"自利性"与主体间性内在的"利他性"也始终无法"握手言和"。但超越主体决定论的语境,在主体生成论的视阈下,人之主体性是一个生成的过程,... 主体间性的提出并未能挽救"主体性的死亡",主体性关涉的"自利性"与主体间性内在的"利他性"也始终无法"握手言和"。但超越主体决定论的语境,在主体生成论的视阈下,人之主体性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它容括着存在维度、主体意识和客观行动三个互赖层面,它的成长经历了个体主体性—群体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共同主体性的历程。这种生成性表明了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都只是主体性成长的不同阶段,二者之间的隔障便不攻自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人之存在 主体意识
下载PDF
人的本质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重新解读和阐释 被引量:4
12
作者 方同义 黄瑞瑞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44,共7页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多视角多方面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锐利武器,是对以往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然而,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解是多视角多方面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本质的理论是批判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锐利武器,是对以往人的本质理论的超越。然而,现实性本质并不是人的本质的全部,人也有其可能性本质。人的本质实质上是现实性与可能性的统一,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的结论。马克思关于人的可能性本质的有关论述蕴藏在他的"无产阶级解放"、"人类的解放"、"人性的复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只有从现实性和可能性相统一的视角界说和研究人,才能全面、深刻、科学地把握人的本质,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人的主体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真正的"人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现实性 可能性 主体精神
下载PDF
从“血亲禁忌”到“文化信仰”——由蔡华教授的《人思之人》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32
13
作者 张曙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5-11,28,共8页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 社会血亲禁忌的普遍性,不属于先验的逻辑的普遍性,而是经验的普遍性;普遍存在的社会血亲禁忌是历史地发生的,与人原来自然的生存方式的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信仰的产生是一个逐步形成并确立的过程,即由原初的"信"发展到"信念",最后到"信仰",禁忌先于信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亲禁忌 信念 文化信仰 普世性
下载PDF
“躲避崇高”与人的无根生存 被引量:11
14
作者 张言亮 卢风 《唐都学刊》 2007年第4期17-21,共5页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躲避崇高”这一现象,首先描述了“躲避崇高”现象在当代人生活中的表现,其次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价值的确立这个角度来对躲避崇高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指出:现代性价值对人们生活的裹挟与人们生活中... 本文关注的主要是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躲避崇高”这一现象,首先描述了“躲避崇高”现象在当代人生活中的表现,其次笔者尝试着从现代性价值的确立这个角度来对躲避崇高这一现象进行阐释。指出:现代性价值对人们生活的裹挟与人们生活中的“躲避崇高”现象密切相关。最后论述了“躲避崇高”的后果,“躲避崇高”造成了现代人生存的无根性,生活的厚重感被剥除,使生命处于“不能承受之轻”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躲避崇高 现代性价值 启蒙
下载PDF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 被引量:6
15
作者 赵媛 方浩范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08年第5期36-39,共4页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人类中心主义"遭到种种质疑,"现代人类中心主义"应运而生。"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个科学形态的价值命题,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以人为中心即以人为主体;在人与人的关系方面,以人类的整体利益为中心;在对人类的主体的界定上,主张从人的对象性活动、从主体的实践中理解人的主体性。"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伦理基础,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主体性 整体利益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回向“整体人类学”--以中国情景而论的简纲 被引量:29
16
作者 徐新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共5页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范式,人类学在中国主要以进化论为根基,强调英美的科学实证倾向,忽略了人类学自"两希"传统以来的哲学根底,因而导致更多偏重于社会学与民族学。如今需要从回向人类学的学理整体,关注哲学人类学,并由此发... 作为从西方引进的知识范式,人类学在中国主要以进化论为根基,强调英美的科学实证倾向,忽略了人类学自"两希"传统以来的哲学根底,因而导致更多偏重于社会学与民族学。如今需要从回向人类学的学理整体,关注哲学人类学,并由此发掘中国多民族经验中对人的研究,从而不仅仅对"汉学"和"少数民族学"而是对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整体人类学 哲学
下载PDF
实践的本性:人类中心主义的不可超越性 被引量:3
17
作者 包庆德 王哲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74-78,共5页
学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歧义纷呈,甚至有原则差异。现实的情形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大多停留于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没有真正揭示其现实格局中的实践本性。实际上从人类的实践本性审视,就其深层实质而言,人... 学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歧义纷呈,甚至有原则差异。现实的情形是,关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解大多停留于对概念作辩证的平衡,而不是解释现实的关系,没有真正揭示其现实格局中的实践本性。实际上从人类的实践本性审视,就其深层实质而言,人类中心主义具有不可超越性。学界对此问题认识上的差异,归根到底反映了不同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深层生态学 生态哲学 实践本性 实践格局
下载PDF
重新审视芮德菲尔德的“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吾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7-34,共8页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代表作《农民社会与文化》因其中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而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思想史诸领域极负盛名。芮德菲尔德"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看似简...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芮德菲尔德的代表作《农民社会与文化》因其中提出"大传统"与"小传统"理论而在人类学、历史学以及思想史诸领域极负盛名。芮德菲尔德"大传统"与"小传统"的概念看似简单,内涵实则复杂,且并不完善,甚或会造成错误和混乱。其中就语词来说,以精英与大众来定义"大传统"与"小传统"并非科学。事实上,国家或政府层面的某种价值导向未必就一定是大传统,也并非所谓精英层面的思想就一定是大传统;民间或民俗层面的某种观念或价值取向也未必就一定是小传统;并且国家层面的文化传统与地方层面的文化传统未必就是对立的,它们完全可能是一致的或统一的,而且在许多情况下,精英与大众也并无二致。确定"大传统"与"小传统"只有一条标准,也是唯一的标准,这就是应从主流与非主流的角度来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芮德菲尔德 大传统 小传统 精英 大众 人类学 文明史
下载PDF
人与自然的中性博弈:回归生态整体主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昊 付盛松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42-45,共4页
近些年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前者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经历史证明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后者却是人类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然中心主义会束缚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 近些年来,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前者强烈的功利主义特征经历史证明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诉求;后者却是人类不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然中心主义会束缚人的创造性、自主性和能动性。人类只有追求一种与自然在博弈中的双赢——中性博弈,才能导致生态整体主义范式的建构和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人类中心主义 中性博弈 生态整体主义
下载PDF
从世界历史发展看人类学时代与人类学哲学 被引量:2
20
作者 苗启明 吴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3-19,共7页
人类在地质史中出现后,由于智慧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创立了不同于演化与进化的优化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式迫使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由氏族部落时代、封建国家时代向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而今又开始向人类学时代迈进。人类学时代就是... 人类在地质史中出现后,由于智慧与外物相互作用而创立了不同于演化与进化的优化发展方式。优化发展方式迫使人类世界不断进步,由氏族部落时代、封建国家时代向工业文明的世界历史时代发展,而今又开始向人类学时代迈进。人类学时代就是人类按其良好本性而自我实现的时代,其特征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由盲目必然性的统治向自觉合理化方向发展。人类学时代的自觉发展需要哲学理性的指导,这就是人类学哲学的提出。人类学哲学是主导人们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基本生存关系中优化发展、合理发展的哲学,它发源于马克思,它的基本价值要求是通过生存关系的合理化,而追求每个人与一切人的合理生存、健康发展与不断走向自由解放。它的最高价值追求是自由、真理、正义成为时代的最高理性精神,并以其支配世界历史向人类学方向发展。但它的实现以世界和平与普遍的人类学交往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进化、优化 人类学时代 人类学哲学 人的生存关系 人类学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