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3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到中国古代身道
1
作者 张再林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68,197,共11页
一种全面的分析告诉我们: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乃是当代身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无独有偶,一种全面深入的研究发现,就其身体性而言,中国哲学与梅洛—庞蒂哲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家族相似”的关系。这种“家族相似”同时表明,中... 一种全面的分析告诉我们: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乃是当代身体性哲学的集大成者。无独有偶,一种全面深入的研究发现,就其身体性而言,中国哲学与梅洛—庞蒂哲学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明显的“家族相似”的关系。这种“家族相似”同时表明,中国哲学的身体思想与梅洛—庞蒂哲学的身体思想既存在共通之处,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不在二者之间扬此抑彼,而将二者兼容并蓄地有机结合在一起。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使经过现代化洗礼的中国身体性哲学得以真正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身体现象学 中国古代身道 家族相似 中国哲学复兴
下载PDF
感觉是如何组织的?--论维特根斯坦对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批判的立足点
2
作者 张巧 《社会科学论坛》 2024年第2期233-243,共11页
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的形成过程中,他与心理学家苛勒的对话占有十分专有的位置。从“感觉组织”这一问题切入,可以探究维氏对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批判的出发点。苛勒的基本观点是,“组织”乃是和形状与颜色类同的视觉经验的事实。... 在维特根斯坦的心理学哲学的形成过程中,他与心理学家苛勒的对话占有十分专有的位置。从“感觉组织”这一问题切入,可以探究维氏对苛勒的格式塔心理学批判的出发点。苛勒的基本观点是,“组织”乃是和形状与颜色类同的视觉经验的事实。但维特根斯坦认为将“组织”还原为某种生理学意义上的视觉实在只能是某种经验上无法验证的假说。当更细致地辨析“组织”和“看”就会发现,它们居于差异化的概念层次,而不应当过度同化。维特根斯坦给心理学的启示在于,心理学的任务并非是对心理现象的解释,而应关注心理学符号是如何表达的,即应当从科学的事质求证,到心理学哲学的语法考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苛勒 方法论 感觉组织 语法考察
原文传递
论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
3
作者 史少博 《天中学刊》 2024年第1期35-39,共5页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 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价值观是指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生态女性主义对二元对立价值体系进行了严厉批判。生态女性主义认为,复合生态系统都具有整体价值,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人是自然的一员。生态女性主义秉持一切平等的价值理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压迫、强权与奴役,主张既尊重男性,也尊重女性;既尊重人性,也尊重自然;既注重“工具理性”,也注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生态女性主义“和谐共生”的价值取向是超越“强权主义”的社会价值导向、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价值导向,对于未来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和谐共生 价值取向
下载PDF
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4
作者 胡嵩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57-60,共4页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关于人类本质的思想建立在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之上,提出了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生活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特定关系是性格的基本基础,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同化过程和社会...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渊源,其关于人类本质的思想建立在对弗洛伊德思想的批判之上,提出了关系才是人类存在的本质。人生活过程中获得关于世界的特定关系是性格的基本基础,对于性格形成过程中的同化过程和社会化过程,以及性格中生产性取向与非生产性取向的区分,有助于判断一个群体中的整体性格取向,这是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中用于分析社会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社会性格理论中将社会性格作为经济基础和特定社会思想之间的“中间者”,也表明了弗洛姆想要简化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研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本质 性格 性格学 社会性格
下载PDF
杞县觉醒:地方精英与马克思主义县域传播
5
作者 孙训华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84-90,共7页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地方精英仕途受阻,政治局势的急剧转换导致地方社会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动,地方精英出现分化。为了寻找出路,地方精英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探求新的社会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杞县开... 清末科举制度废除后,地方精英仕途受阻,政治局势的急剧转换导致地方社会原有的政治结构发生变动,地方精英出现分化。为了寻找出路,地方精英中的知识分子阶层开始探求新的社会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马克思主义在杞县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杞县的早期传播具有鲜明的县域特征,其社会觉醒的火种由地方知识精英点燃。这种觉醒既是中共主导之下马克思主义向地方延伸的结果,也是地方精英自身政治诉求的一种体现,这种双重客观需求加速了地方精英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地方精英 杞县 传播
下载PDF
论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民族性
6
作者 李春娟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3年第4期98-103,共6页
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崛起的基石,理清民族性问题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继承民族文化的统绪意识、发掘民族文化的内在基因、探索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三大方面。他们辨析了儒学的正统传承脉络,继承了... 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崛起的基石,理清民族性问题是民族文化复兴的前提条件。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民族性主要表现在继承民族文化的统绪意识、发掘民族文化的内在基因、探索民族文化的复兴之路三大方面。他们辨析了儒学的正统传承脉络,继承了孔孟以来的儒学传统。他们揭示了中国哲学作为身心性命之学的一系列内在基因。现代新儒家哲学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是结合在一起的,既立足传统又面向现代和未来,既立足中国又积极走向世界,争取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新儒家 民族性 道统论 心性之学
下载PDF
论优先性之争中权利与善的辩证统一——基于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曹晟旻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5-64,共10页
若要使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更具现实意义,则不能脱离善作为特定观念提供的价值指引,尤其要对权利优先的绝对化保持高度警惕,否则权利本位论发展到极端就会造成分裂和僵化,以致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权利背后总有善作为支撑,善会对权... 若要使自由主义的权利优先论更具现实意义,则不能脱离善作为特定观念提供的价值指引,尤其要对权利优先的绝对化保持高度警惕,否则权利本位论发展到极端就会造成分裂和僵化,以致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权利背后总有善作为支撑,善会对权利产生深刻的内在影响,但却不可据此对善的价值和功能有所夸大。善对权利的影响有其限度,切不能以善为名侵犯权利。原初状态对权利与善的预设源于理性建构,但权利相比于善而言并非完全形式化,两者均带有实质性的面向。在优先性问题中,权利与善并非处于彼此对立的两端。理解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必须从权利与善这两个概念入手,发现社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内在一致性,找出其相互间暗含的共识与默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利 优先性 社群主义 自由主义
下载PDF
对主体的探寻: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乾坤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共8页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 在马克思思想建构中形成了无产阶级革命主体和资本“主体”的基本框架,但马克思并未专门探讨个人主体。卢卡奇以历史主义和总体性的方法探讨了无产阶级克服物化的可能,从而强调了革命主体的生成问题;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则阐发了在计算理性的统治下彻底的物化和革命主体的消解;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方法批判了历史主义的一元决定,强调历史的多元决定以及无主体的过程,并将个人主体视作意识形态的部件。阿尔都塞将超越资本主义的可能性放置于偶然性之上,这对此后的法国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年福柯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若干代表,则从对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分析入手,探讨个人主体的责任与义务问题,从而实现了一种伦理学转向。我们应坚持以马克思恩格斯对革命主体和客观规律的分析框架,结合时代最新发展来理解主体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主体 资本主体 个人主体 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载PDF
形式化时间的困境——论胡塞尔时间现象学中的疑难
9
作者 彭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0-37,共8页
胡塞尔之所以认为时间问题是“所有现象学问题中最困难的”,是因为他一方面坚持认为时间是刚性不变的“意识形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时间是一种“活的当前”。这两种矛盾的理解使胡塞尔在解释时间现象时,经常陷入“无限倒退”“静止不动... 胡塞尔之所以认为时间问题是“所有现象学问题中最困难的”,是因为他一方面坚持认为时间是刚性不变的“意识形式”,另一方面又认为时间是一种“活的当前”。这两种矛盾的理解使胡塞尔在解释时间现象时,经常陷入“无限倒退”“静止不动”。胡塞尔的前一种时间观实际上没有超出亚里士多德、牛顿等人的传统时间理解;而后一种思想却富含新意,启迪了海德格尔、德里达、斯蒂格勒等后来一批重要思想家对时间问题推陈出新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时间 形式 空间 活的当前
下载PDF
何以为家?——论海德格尔与虚无主义问题
10
作者 陈勇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108,共8页
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 海德格尔的前后期思想中都包含了对于人的生存的考察,而虚无主义是理解他的生存论分析的关键线索:在《存在与时间》中日常性的生存被规定为非本真性,而本真性则被规定为了面向虚无而存在,在这个意义上这种理论本身意味着一种虚无主义。而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一大任务在于克服虚无主义,让物成为可依靠的,让世界成为“家”①。照料、做诗、思索等生存方式被刻画为“诗意的”,并且世界被规定为“天地神人四方域”。这种克服虚无主义的方案或许是浪漫的,但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留 本真性 虚无主义
下载PDF
以日观中:罗兰·巴特认识中国文化的渠道与方式
11
作者 田乐乐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35-43,173,174,共11页
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日本都占据着重要的中介地位。铃木大拙以日本禅学为基础阐释中国禅学、道家思想,冈仓天心以日本“寂”美学通释禅学、道家思想与日本茶道,并以日本茶道为基础阐释中国茶道,这二人的思想在西方传... 在“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的过程中,日本都占据着重要的中介地位。铃木大拙以日本禅学为基础阐释中国禅学、道家思想,冈仓天心以日本“寂”美学通释禅学、道家思想与日本茶道,并以日本茶道为基础阐释中国茶道,这二人的思想在西方传播甚广。受此二人影响,罗兰·巴特以日本学者为渠道,透过日本学者的中国文化观念来观察和认识中国文化,并以此建构他的文化理论。文化上的影响不只是点对点的线性关系,学者皆处在一个互相影响的“多元网络”中。中国学者须具备“多元网络”思维与“世界学术中的中国”视野,正视中西交流中的以日观中现象,反思中西对话之间的日本因素,辨明以日观中遗产中的成果与糟粕,扬弃日本这个中介因素,在直接交流中真正全面比较中国与西方文化,实现文化汇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兰·巴特 以日观中 中西对话 文化融汇
下载PDF
诺齐克对财产权的证成路径探析
12
作者 王涛 许峰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48-51,共4页
诺齐克认为,分配问题并非国家把某物按某种原则分发给个人,而是个人根据某种原则有权利拥有某物,因此为了表明与其他正义理论的区分,他用“持有”代替“分配”,提出了自己的“持有正义”理论。诺齐克对财产权的证成路径从“持有正义”... 诺齐克认为,分配问题并非国家把某物按某种原则分发给个人,而是个人根据某种原则有权利拥有某物,因此为了表明与其他正义理论的区分,他用“持有”代替“分配”,提出了自己的“持有正义”理论。诺齐克对财产权的证成路径从“持有正义”的关键概念“财产权”出发,以个体的“自我所有”为基点,以被降低的洛克条件——“不使他人的状况变坏”为基本原则,推导出财产权作为自然权利的正当性,具体包括占取、转让和矫正三个方面的正义原则。诺齐克的持有正义原则是一种否定意义上的边际约束,即任何人对某物的持有只要不损害他人的权利就是正义的,这是非模式化且历史性的,最弱意义的国家也建立在此原则之上,他以此批评功利主义和福利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配 持有 财产权 自我所有 正义
下载PDF
不依赖真理和最佳说明推理的科学实在论可能吗?——从米歇尔·金斯对无奇迹论证的批评说起
13
作者 杨天海 《理论观察》 2023年第7期46-52,共7页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拉锯是推动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无奇迹论证则是辩护科学实在论的关键策略之一。然而,米歇尔·金斯对无奇迹论证进行了全方位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选择性科学实在论。金斯对无奇迹论... 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拉锯是推动当代科学哲学发展的重要主线,而无奇迹论证则是辩护科学实在论的关键策略之一。然而,米歇尔·金斯对无奇迹论证进行了全方位批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选择性科学实在论。金斯对无奇迹论证的批评和对科学实在论的重构,以及德维特和阿加茨等人关于科学实在论中的真理问题的探索,似乎在提醒我们科学实在论本身的概念还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这个时候试着让科学自己说话,而不用受形而上学或者认识论上的过多干扰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和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实在论 无奇迹论证 真理 最佳说明推理
下载PDF
布洛赫“尚未”视域中的“现实”概念及其文学表达
14
作者 张晓萌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94-100,共7页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 布洛赫从“尚未”范畴出发,构建了朝向乌托邦的开放的体系。“尚未意识”和“尚未存在”扩展了“现实”的边界,由此,过去没有或没能发生的,现在处于动态过程之中的,将来必然或者有可能发生的,都因寓居其中的可能性而成为现实的一部分;现实不再只是既有之物,其还将客观可能延长线上部分囊括其中。基于“尚未”视域下的“现实”概念,布洛赫为表现主义辩护;同时,以歌德的《浮士德》为例,布洛赫赋予浮士德终极一生的探索之旅以超越性特征,并认为他是“乌托邦人类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赫 “尚未” “现实” 乌托邦 表现主义
下载PDF
“在不同的世界”还是“至多一个世界”?——反思戴维森对库恩概念相对主义的批判
15
作者 张巧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1期223-231,共9页
库恩关于科学家使用不同的范式导致在不同世界中工作的观点,被戴维森归结为某种概念相对主义。戴维森认为,既然至多一个世界,那么“不同的世界”的宣称就是想象或隐喻。然而,库恩和戴维森对于世界的论断最终都落入到戴维森自己所说的概... 库恩关于科学家使用不同的范式导致在不同世界中工作的观点,被戴维森归结为某种概念相对主义。戴维森认为,既然至多一个世界,那么“不同的世界”的宣称就是想象或隐喻。然而,库恩和戴维森对于世界的论断最终都落入到戴维森自己所说的概念图式的批判中。库恩和戴维森分别代表了极端的地方主义和极端的全体主义。最后,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提供了更灵活和温和的进路,克服二者论断中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恩 戴维森 概念图式 家族相似
原文传递
约翰·塞尔言语行为理论中的隐喻表达
16
作者 李刚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约翰·塞尔的隐喻表达是其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深化。塞尔基于独特的意向性视角,揭示了语境因素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把隐喻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扩展了语用学理论研究范围,丰富了... 约翰·塞尔的隐喻表达是其言语行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语用学理论的系统性深化。塞尔基于独特的意向性视角,揭示了语境因素对隐喻理解的重要作用,把隐喻理论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从而扩展了语用学理论研究范围,丰富了分析哲学的理论思想,使其成为语用学范围内对隐喻研究最为系统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表达 语境原则 言语理论
下载PDF
博德里亚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批判理论透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曦珍 连珩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6-189,共4页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 博德里亚的符号批判理论,是对建立在商品的符号消费基础上的消费社会和消费主义文化的批判理论,是批判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理论支点。这一批判的符号理论,首先是在结构主义符号学视域下对物品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其次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商品符号及其价值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后是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广告图腾的符号学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社会 消费文化 符号体系 符号价值
下载PDF
胡塞尔论真与真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6-82,共17页
胡塞尔与“真”相关的论述属于现象学的基础部分,相关讨论内容丰富。他不太区别使用真(Wahrheit)和真理(Wahrheiten),却谈论对“真”这一概念狭窄的和扩展的理解:谈论各门科学的真理与科学的一体化的“真”,谈论与明见性相关的“真”,与... 胡塞尔与“真”相关的论述属于现象学的基础部分,相关讨论内容丰富。他不太区别使用真(Wahrheit)和真理(Wahrheiten),却谈论对“真”这一概念狭窄的和扩展的理解:谈论各门科学的真理与科学的一体化的“真”,谈论与明见性相关的“真”,与“S是P”对应的“真”,与“是”对应的“真”。借助句子图式可以看出,胡塞尔的相关论述有些明确,有些含糊,但他对“真”这一概念的重视,对它做出一些区别的努力,阐明相关问题的企图,乃是清晰可见的。胡塞尔的研究对我们理解西方哲学中关于“真”这一概念的认识、重视和思考极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塞尔 《逻辑研究》 真理 分析哲学 句法 语义
下载PDF
现代西方哲学的“三大批判” 被引量:3
19
作者 戴茂堂 魏素琳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14,共5页
关键词 实体主义 现代西方哲学 理性主义 现代哲学 三大批判 传统哲学 海德格尔 科学主义方法 主客二分 哲学超越
下载PDF
风险社会理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 被引量:4
20
作者 何小勇 李建群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27,共5页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 关于现代性的各种理论都是对现代性问题的理论自觉和反思批判,现代性的问题性既有事实层面的表现,也有学理层面的表征。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西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论争中,风险社会理论以其独特的致思路向力图开拓出现代性反思批判的“第三条道路”。风险社会理论绕开了理性与非理性的直接对立,把风险和风险社会作为反思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范畴,从描述现代化进程的风险后果来揭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性的“自反性”结构特质。它既反对后现代性对现代性的文学化和美学化颠覆,也不同于现代性对启蒙理性潜力的哲学挖掘和补救,而是把反思批判现代性的视角转向了对现代性问题的社会学清理和政治学建构,倡导以“亚政治”和“生活政治”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发展理念和模式,建构起了规范性的理论体系。风险社会理论对现代性问题的“诊断”和“治疗”既有值得借鉴的合理因素也有其理论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风险社会理论 风险 风险社会 自反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