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5篇文章
< 1 2 8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有为”文学主张的内涵
1
作者 丛月明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篇在言及诗、书、礼、乐等传统经典时,分别提出了“有为为之”“有为言之”和“有为举之”的概括。这一概括不仅是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总结,也蕴含了对文学必须“有为”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其中“有为言之”的... 郭店楚墓竹简中的《性自命出》篇在言及诗、书、礼、乐等传统经典时,分别提出了“有为为之”“有为言之”和“有为举之”的概括。这一概括不仅是对前代文化经典的总结,也蕴含了对文学必须“有为”的理论主张。尤其是其中“有为言之”的说法,更是关涉语言这一文学的核心问题。基于之前礼乐时代人道的思想立场与文化原则,“有为”之学肯定了人文价值的实在性,与道家的虚无主张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在言语形式上,“有为”的理论主张又最终和礼乐文化相结合,落实到具体的实践规范之上,由此丰富了儒家与先秦文学理论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自命出》 有为 人道立场 言行相顾 礼无不答 礼乐时代
下载PDF
“管仲之器小哉”辨正
2
作者 孙永波 《管子学刊》 2024年第1期5-18,共14页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 《论语·八佾》篇有“管仲之器小哉”一章,其中“器”字何晏、朱熹理解为“器量”“局量”,其他各家理解为“器用”“器才(材)”。“器”字在现存先秦文献中没有“器量”“局量”等词义,何晏、朱熹之训诂没有文献根据。根据孔子对管仲存亡继绝之历史功绩的评价和史料对管仲政治成就的记载,评价管仲为“器用小”或“器才(材)小”,是不合理的。清华简第六辑《管仲》篇有管仲言论作“既佞又仁,此谓成器”,当是《八佾》此章孔子和“或曰”者对话的背景和前提,“管仲之器小哉”当读为“管仲之‘器’小哉”,理解为“管仲所说的‘成器’太狭隘了吧”。孔子对管仲关于“成器”的定义持否定态度,大概源于二人的思想观念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清华简 《管仲》 “器小”
下载PDF
先秦儒家时间观论析——基于《论语》文本的考察
3
作者 张晓明 刘甲敏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论语》时代自然时间观已经成熟,《论语》时间本质上是社会时间,主要分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两类,极少直接称说未来时间。现实时间多为社会人生时间,较多集中在人文教育领域;历史时间则表现为王年、人物时间。《论语》中时间长度价值受... 《论语》时代自然时间观已经成熟,《论语》时间本质上是社会时间,主要分现实时间与历史时间两类,极少直接称说未来时间。现实时间多为社会人生时间,较多集中在人文教育领域;历史时间则表现为王年、人物时间。《论语》中时间长度价值受到重视,重在解决时间长度与价值的矛盾问题,“孝悌忠义”是人伦方案,也是社会方案,“温故知新”具有方法论意义。《论语》时间观是儒家社会时间观,在理性特色、精神特色、整体特色与易简特色方面表现出鲜明特征,它们互相促进与制约,形成长期稳定的社会时间观运行机制。这种长效全面机制带有鲜明的传统特色与优势特征,与其他诸子时间观形成区别。探究儒家时间观及其对民族思维、民俗性格的影响,是深入认识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时间观 先秦 儒家
下载PDF
《大学》对生态教育的启示
4
作者 李晗 张连伟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即培养生态意识,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修养。《大学》“三纲八目”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途径对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格物致知”促进人们学习生态知...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加强对人们的生态教育,即培养生态意识,学习生态知识,提升生态修养。《大学》“三纲八目”是儒家道德修养的基本功夫,“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修养途径对生态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格物致知”促进人们学习生态知识,了解自然;“诚意正心”使人去除外在物欲,培养人们对自然的仁爱之心,“礼”规范人们外在行为,培养人们的生态道德,形成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在“家国”的层面上,家庭是个人生态教育的起点,国家通过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更全面地开展生态教育。在“天下”层面,构建生命共同体,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儒家 生态修养 生态教育
下载PDF
《论语》学史上的柳宗元
5
作者 张勇 于珊珊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30-136,148,共8页
柳宗元将《论语》编纂者考定为“曾子之徒”,将《尧曰》首章主旨推定为孔子的“讽道之辞”,将“乘桴浮于海”训释为“复于至道而游息”,体现其《论语》学的三大特色:“以知道为宗”,通经致用,援佛入儒。在中唐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柳... 柳宗元将《论语》编纂者考定为“曾子之徒”,将《尧曰》首章主旨推定为孔子的“讽道之辞”,将“乘桴浮于海”训释为“复于至道而游息”,体现其《论语》学的三大特色:“以知道为宗”,通经致用,援佛入儒。在中唐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柳宗元《论语》学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从《论语》中挖掘“大公之道”,为打击藩镇势力、重建“大一统”皇权专制政治提供理论支持;其次,援佛入儒,挖掘《论语》心性资源,为儒学复兴指明一条新路;第三,抛弃章句之学,空言解经,标志着“汉学”传统的终结与“宋学”传统的开启。柳宗元《论语》学的理论观点与学术方法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宗元 《论语》学 通经致用 援佛入儒
下载PDF
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
6
作者 刘增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8,共10页
郑玄对《论语》意义世界的建构,重在构画出孔子之圣人形象。孔子隐圣同凡,以谦卑的姿态诱进和教化世人,与凡民共同生活在礼仪共同体中。而礼仪法度实则正是源于圣人之制作,圣人是秩序和文明的开端。制法的圣人与谦卑的圣人构成了圣人的... 郑玄对《论语》意义世界的建构,重在构画出孔子之圣人形象。孔子隐圣同凡,以谦卑的姿态诱进和教化世人,与凡民共同生活在礼仪共同体中。而礼仪法度实则正是源于圣人之制作,圣人是秩序和文明的开端。制法的圣人与谦卑的圣人构成了圣人的两面,而这两面恰体现于《乡党》一篇中。郑玄通过对《乡党》首末两章所含隐义的充分开掘,营造了孔子生具圣性足以制作法度,却不遇王者的忧伤处境,但孔子不被凡人所知的“伤”却又可以转化为圣圣相知的“乐”,其关键就在于孔子效法周公制礼作乐,作《春秋》以制明王之法,郑玄以此表达了儒家所希冀的明王与贤者共治天下的政治理念。郑玄思想中的圣人观念、圣圣相知的道统观念、孔子之“伤”与“乐”,都可与后世玄学、理学关于圣凡之别、有情无情、理学道统等的讨论构成参照,可见,中国哲学研究有必要跳出以范畴概念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关注经典中的生活世界以及后世注疏对此生活世界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 《论语》 郑玄 孔子 制法
下载PDF
清代《大学》诠释的主旨、特质与启示
7
作者 李敬峰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68,共7页
在朱王之争、汉宋之争和今古文之争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清代的《大学》诠释成就斐然。它既有对明代学术遗产的继承,亦有自身衍生出的新问题、新面向。在诠释主旨上,清代《大学》诠释主要围绕《大学》是圣经还是异端,古、今本孰为正... 在朱王之争、汉宋之争和今古文之争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下,清代的《大学》诠释成就斐然。它既有对明代学术遗产的继承,亦有自身衍生出的新问题、新面向。在诠释主旨上,清代《大学》诠释主要围绕《大学》是圣经还是异端,古、今本孰为正统,以及格物、诚意,亲(新)民的地位和义涵展开辨析,呈现《礼记》之《大学》与《四书》之《大学》双轨并行、改本《大学》数量减少、古本《大学》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等学术特质。清代的《大学》诠释虽然没有消弭和廓清辐辏在《大学》上的争议,却在更为丰富的意义上打开了《大学》的诠释维度和面向,使其在尽可能的逻辑衍化方向上展露;它所推崇的回归文本、以经解经的治经态度,体身见行、通经致用的学术诉求,因应时代、多元诠释的解经路径,皆为我们在后经学时代进行经典的诠释与创新提供了赖以遵循的途辙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大学》 以经解经 通经致用
下载PDF
《中庸》天命性情的流转与诗化哲学
8
作者 欧阳祯人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0-79,共10页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 《中庸》为人设置了一个崇高而富有诗意的来源——“天命之谓性”,所以,他是天民,拥有天爵,具有赤子之心,率直之性,他志在圣贤,树立了圣洁的信仰。其“中”与“庸”就是“忠”与“恕”的展开,《中庸》从方方面面围绕着“中立而不倚”“和而不流”展开了人性之美的讨论。鸢飞鱼跃,溥博源泉。其合外内之道而成人成己,“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人生理想,其道并行而不相悖,“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的博大胸怀,其上天之载,知微之显,无声无臭而化成天下的人伦理想,都是从“诚”的灵明之中开出。于是,“维天之命,於穆不已”,“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最后推向了天道人道混融、天地万物一体的天人理想、社会理想和政治理想。它是一首浪漫的诗,更是一首优美的歌,虽然来自上古的苍茫,却至今仍有巨大的思想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易》 《中庸》 鸢飞鱼跃 和而不流 於穆不已
下载PDF
《中说》
9
作者 乔敏 《齐鲁学刊》 2023年第1期F0003-F0003,共1页
《中说》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框高20.2厘米,广13.4厘米。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书中铃“丁少山”“献唐珍秘”“王献唐”“王献唐读书记”“双行精舍善本图书印”“双行精舍校藏经籍印... 《中说》十卷,(隋)王通撰,(宋)阮逸注。框高20.2厘米,广13.4厘米。半页十二行,行二十六字,小字双行同,黑口,四周双边,双顺黑鱼尾。书中铃“丁少山”“献唐珍秘”“王献唐”“王献唐读书记”“双行精舍善本图书印”“双行精舍校藏经籍印”等印。著者王通(584—617),字仲淹,河东郡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讲学于河汾之间,去世后,门人私谥为“文中子”,故《中说》又称《文中子》。阮逸序:“《中说》者,子之门人对问之书也,薛收、姚义集而名之。”王通子福畴又辨类分宗,编为十篇,各举其端二字以冠篇首: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藏此书前有王献唐题跋、许瀚题跋、文中子中说序、文中子篆事,后有叙篇、文中子世家、录唐太宗与房魏论礼乐事、东皋子答陈尚书书、录关子明事、王氏家书杂录。许瀚、王献唐鉴定为“元刊”。《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著录为“明刻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阜师范大学 明刻本 《中说》 文中子 读书记 阮逸
下载PDF
基于辑佚的苏轼《论语说》研究——苏轼“海南三书”论之二
10
作者 阮忠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10-117,共8页
今传苏轼《论语说》为后人辑佚所得。苏轼的《论语》解读,多对孔子思想的格言式表达作了较细的剖析,体现了自己亲仁好仁而不违仁的基本思想、因循孔子兴礼乐行中庸的主张,在不乡原非中庸时选择狂狷,并在说《诗》时以无思无为为“思无邪... 今传苏轼《论语说》为后人辑佚所得。苏轼的《论语》解读,多对孔子思想的格言式表达作了较细的剖析,体现了自己亲仁好仁而不违仁的基本思想、因循孔子兴礼乐行中庸的主张,在不乡原非中庸时选择狂狷,并在说《诗》时以无思无为为“思无邪”的至境,以口手相应的平易表达为辞达的至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论语说》 礼乐 中庸 诗文境界
下载PDF
以教化代宽容:《论语》的启发
11
作者 黄勇 谭延庚(译) 《船山学刊》 2023年第5期12-28,共17页
宽容在当代社会往往被看作一种政治价值和个人美德,但这是有问题的。宽容指的是我们应该接受那些我们有(特别是道德上)合理的理由加以反对的他人或者其言行。不用说今天要求我们去宽容的对象,如异文化、异种族、异宗教、异语言、异国别... 宽容在当代社会往往被看作一种政治价值和个人美德,但这是有问题的。宽容指的是我们应该接受那些我们有(特别是道德上)合理的理由加以反对的他人或者其言行。不用说今天要求我们去宽容的对象,如异文化、异种族、异宗教、异语言、异国别(地区)等的他人,我们没有、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道德上合理的理由加以反对;就是我们确实有道德上合理的理由加以反对的人及其言行,宽容也不是恰当的态度。在孔子看来,如果我们确有充分的道德上的理由反对某些人及其言行,我们不应当放任不管。这是因为,在孔子看来,这样的人是在人性上有缺陷的人。就像对于身体有病的人的恰当态度不是宽容,而是给他们治病,对于人性上有缺陷的人的恰当态度也不是宽容,而是给他们治病,即帮助他们成就德性。因此孔子主张的是以教化代宽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宽容 孔子 《论语》 教化
下载PDF
数字经济时代的中庸领导智慧研究
12
作者 尤成德 梁永洹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3年第1期18-21,共4页
世界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数字时代呈现出快速变化、日趋复杂、充满模糊和不确定等新特征,企业领导者面临着认知产生凝滞、整合冲突常态化和决策逻辑亟待改变等新挑战。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智慧将为领导... 世界正处于工业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型的大变革时代。数字时代呈现出快速变化、日趋复杂、充满模糊和不确定等新特征,企业领导者面临着认知产生凝滞、整合冲突常态化和决策逻辑亟待改变等新挑战。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庸智慧将为领导者应对环境新变化提供有益启迪。本文分析了数字经济的新特征,总结了领导者面临的新挑战,阐述了中庸领导智慧的时代价值,提出了数字经济时代中庸领导的五项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领导者 中庸智慧
下载PDF
德性与权利:《大学》的政治之道
13
作者 孔庆平 《深圳社会科学》 2023年第3期142-151,共10页
近代以来,无论中西,以个人的权利为核心建构政治法律,成为了核心的理念。然而,随着20世纪中期开始对自然权利论的检讨,以及近年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念和美德法理学的兴起,德性在政治法律建构中逐渐开始成为与个人权利具有竞争性的概念... 近代以来,无论中西,以个人的权利为核心建构政治法律,成为了核心的理念。然而,随着20世纪中期开始对自然权利论的检讨,以及近年来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念和美德法理学的兴起,德性在政治法律建构中逐渐开始成为与个人权利具有竞争性的概念。但两者之间似乎水火不容,非此即彼。中国古典政治法律思想向来被视为以德性为导向,具有集体主义的道德倾向,而忽略个人之权利。而事实上,儒家要典《大学》,并非如旧时所认只是心性之学,而更具有深刻的政治思考。从《大学》历来的两种解释传统和其文本中分析可得,其明德、修身之论,并非仅止于个人的身心性命之学,亦广及于家国天下人类公共秩序的建立。其所欲建构的家国天下的公共秩序,是以修身为核心而展开的个人生活为根本所回应的人生困境,既包括对身心而言的人之为人德性的实现,也包括对家国天下而言的个人属身生活的权利保障。因而,中国古典政治法律思想并非向来所认定的忽视个人,其公共秩序的构建恰恰以个人生活为中心,只是其思想同时指向了个人的德性与权利。《大学》的政治关怀将个人的德性与权利糅为一体,以回应人在世间生活的双重困境,既有关于人的德性完满,又有关于个人权利的保障以实现良善的公共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德性 个人权利 明德 修身
下载PDF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在我之学”刍议
14
作者 李胜霞 郑淑媛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从本体、工夫、修身理想三个层面论述了“在我之学”这一思想。“在我”体现了朱熹“万理具于吾身”的本体论思想,即“理之在我”,阐述了“理”与“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德行仁,天命在我”的工夫论思想,即修养“在我之心”。... 从本体、工夫、修身理想三个层面论述了“在我之学”这一思想。“在我”体现了朱熹“万理具于吾身”的本体论思想,即“理之在我”,阐述了“理”与“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德行仁,天命在我”的工夫论思想,即修养“在我之心”。“在我之学”旨在时时地“反身而诚”“反观内视”,完善君子的内在德性,通过“在我”这一根本方法从而实现“君子”人格的修身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君子人格 修身 理想 四书 朱熹
下载PDF
真假“中庸”及鲁迅的“中庸”之道
15
作者 袁少冲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24,共11页
以往人们对鲁迅与“中庸”关系的认识多有误读,有待被重新正名。鲁迅所批的“中庸”,恰恰是被庸俗化了的假中庸、非中庸、反中庸,是假借“中庸”之名,或行利己谋私之实,或掩盖其伪饰卑怯。“中庸”的本真义是中正合宜、恰如其分,然而在... 以往人们对鲁迅与“中庸”关系的认识多有误读,有待被重新正名。鲁迅所批的“中庸”,恰恰是被庸俗化了的假中庸、非中庸、反中庸,是假借“中庸”之名,或行利己谋私之实,或掩盖其伪饰卑怯。“中庸”的本真义是中正合宜、恰如其分,然而在精神境界被降格、外在形式压倒实质内涵的情况下,衍生出另一个“中庸”的庸俗义。鲁迅自然明白在庸俗义之外,还有一种真正的“中庸”之道。他的行“中庸”是就其本真义而论的,在彼时极端的非常态的“非生即死”的“大时代”,在中华民族亟需“生存温饱发展”之时,看似过激、尖刻、冷酷的鲁迅,勇担“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的历史使命,其实恰恰是“中庸”的。他既是真儒思脉灵魂层面的继承者,又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中庸 反中庸 儒家思想
原文传递
《论语》教育教学思想的多重视角解读
16
作者 冯昱捷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S01期31-33,共3页
21世纪以来,《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基于多重视角得以解读。基于教育学视角的解读具体展开为两重向度,一是整体性的内容分析与价值评估,二是结合教育学要素或热点问题的解读。基于广义德育视角的解读不但有宏观性的理论分析,亦展开为方... 21世纪以来,《论语》的教育教学思想基于多重视角得以解读。基于教育学视角的解读具体展开为两重向度,一是整体性的内容分析与价值评估,二是结合教育学要素或热点问题的解读。基于广义德育视角的解读不但有宏观性的理论分析,亦展开为方法论的研究与德育史的梳理。此外,学者们亦基于多重学科视角讨论了《论语》教育教学思想中的一些基本概念。此种解读对于理论研究的推进与实践问题的应答皆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教育教学 多学科视角
下载PDF
“假问”与“托迹”:《论语》的一种经典诠释法
17
作者 蒋范 《船山学刊》 2023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孔子弟子弊言弊行的记载。围绕有关人物“心”“迹”之间的冲突,经学史上曾有过多番的辩解。就“宰予昼寝”一事来说,魏晋学者以“假问”与“托迹”为思路,将其中宰予和孔子的言行诠释为“假托”。详循其间的诠解方... 《论语》中有一些关于孔子弟子弊言弊行的记载。围绕有关人物“心”“迹”之间的冲突,经学史上曾有过多番的辩解。就“宰予昼寝”一事来说,魏晋学者以“假问”与“托迹”为思路,将其中宰予和孔子的言行诠释为“假托”。详循其间的诠解方法,可以追至魏晋的言意之辨。在引入经典人物“心”“迹”问题后,言、意问题的思考重心逐渐转至对真与假、虚与实的辨析,并将“意”之探寻转向圣贤之“心”的体悟。“假问”与“托迹”作为一种经典诠释法,在疏解经典诠解困境、拓宽诠解空间外,亦有助于重审儒家经典之性质,构建出一条理解圣贤的“心”学进路。但此种诠释法也存在着走向寓言式解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论语》 宰予 心迹 寓言
下载PDF
杨应秀《论语讲说》对朱熹哲学思想的扬弃
18
作者 刘星 唐德晟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55-60,110,共7页
杨应秀记录了求学时听到的师生之间关于《论语》和《四书章句集注》的讨论,采用语录体写成了《论语讲说》一书.在书中,他继承朱熹的"理"本体论思想,重点论证了阴阳二气存在的合理性;心性论层面上,他选择孟子的"性善论&qu... 杨应秀记录了求学时听到的师生之间关于《论语》和《四书章句集注》的讨论,采用语录体写成了《论语讲说》一书.在书中,他继承朱熹的"理"本体论思想,重点论证了阴阳二气存在的合理性;心性论层面上,他选择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与物皆有"仁义礼智信"五性,并提出了除"道心""人心"之外的"知觉之心";工夫论层面上,他主张"知行合一",也可按情况对一方有所侧重,还强调"知"重在积累,"行"需符合"恕"的要求.通过对《论语讲说》的研究可见,杨应秀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朱熹的思想,却未因此而失去自己的思想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应秀 《论语讲说》 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下载PDF
《论语·雍也》“宰我问仁”章新解
19
作者 王腾腾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47-51,59,共6页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宰我问仁 《井》卦 新解
下载PDF
试论《中庸》里“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
20
作者 杨开泰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3期75-78,共4页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 《中庸》可分为上下篇,上篇论“忠”(中),下篇论“诚”,二者具有一体二面性。一体性是:在达到孔子对正确内心的规定后,通过真诚但无言的方式化育百姓,进而安排人间秩序。二面性是:两套并行的、对“一体”的认知范式,具体表现为对方法论的侧重和对人性论的侧重。正确认识“忠”与“诚”的一体二面性,有助于理解孟子论“诚”不论“忠”的现象。同时,《朱子语类》中也有这种观点,并对此从认识论范畴突破到了本体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一体二面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