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3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1
作者 先刚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1-159,共9页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 “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哲学 象征 古典 建构 体系
下载PDF
中介与开显——伽达默尔诠释学语言观要义钩沉
2
作者 傅永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在伽达默尔看来,自希腊哲学以降的西方主流哲学曲解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相分离,被降格为工具化符号,用以指称或描摹存在的表现。伽达默尔反其道而行之,接榫由哈曼—赫尔德—洪堡特开创的德国语言哲学传统,立足存在论视位,将语言理... 在伽达默尔看来,自希腊哲学以降的西方主流哲学曲解了语言的本质,语言与存在相分离,被降格为工具化符号,用以指称或描摹存在的表现。伽达默尔反其道而行之,接榫由哈曼—赫尔德—洪堡特开创的德国语言哲学传统,立足存在论视位,将语言理解为存在(事物)的存在方式,存在是语言中的存在,语言是说出存在的语言,语言、存在与思想在存在论意义上具有三位一体式的内在关联。伽达默尔以自己的语言存在论深度推进了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语言是联系思想和存在的中介,它使得思想和存在在其原始的依属性中得以表现,让存在的意义整体来到语言表达,在语言之光中被澄清敞亮,开显自身、呈现真理。中介与开显表征着语言的本质性规定,也同时显示为语言的效用。语言所具有的自我遗忘性、无我性、普遍性三特征,指示出语言是理解的最完美中介,它能够让一切与人有关的事情无遮蔽地显现在语言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言 语言工具论 诠释学的语言学转向 语言存在论 中介与开显
下载PDF
思想史、问题域与当代性——《资本论》政治哲学阐释的三条路径
3
作者 高广旭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70,共9页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 《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阐释不仅是马克思政治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政治哲学角度阐释《资本论》的哲学思想,既需要在西方政治哲学的理论谱系中界定《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意义,也需要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对于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理论自觉中解读《资本论》的政治哲学思想的理论特质,更需要立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建构的理论语境,激活《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思想史、问题域和当代性分别在“纵向”“横向”和“坐标系”的意义上,构成推进《资本论》政治哲学思想当代阐释的三条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政治哲学 思想史 问题域 当代性
下载PDF
自由的实现:黑格尔与马克思
4
作者 刘梅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自由的实现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共同主题,也是二者的分歧所在。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的原则,试图以理性国家统一普遍与特殊,调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统一。在一... 自由的实现是黑格尔和马克思思想的共同主题,也是二者的分歧所在。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批判了法国大革命“绝对自由”的原则,试图以理性国家统一普遍与特殊,调和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统一。在一个有机共同体中实现具体的自由,这一点成为后来马克思共产主义观念的理论起点,也构成后者的原则高度。不同的是,马克思敏锐地发现了黑格尔理性国家的问题,把对市民社会的批判推进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进而在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现实运动的批判这一总体性的视野中为黑格尔的伦理自由找到了一条通达现实的道路——共产主义及其现实运动。因此,作为观念与现实的统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就在根本上超越了黑格尔的理性国家,是自由的真正实现,即人类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对自由 理性国家 真正共同体 共产主义
下载PDF
《资本论》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
5
作者 李慧娟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9-14,共6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旨在探寻“解放何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就不仅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内含着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资本论》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内容、理路、任务三个方面:就内容而...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旨在探寻“解放何以可能”。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论》就不仅仅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还内含着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资本论》对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批判主要体现在内容、理路、任务三个方面:就内容而言,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提供了一个关于时代的理想性图景,马克思批判了这一图景,通过《资本论》的“对象”,在思维中再现了资本主义的现实;就理路而言,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马克思批判了这种理路的抽象性和非历史性,主张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就任务而言,近代西方政治哲学提出确立资本主义永恒性的时代任务,《资本论》提出的则是把人从物的普遍统治中解放出来、把资本的独立性和个性变为人的独立性和个性的历史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 批判
下载PDF
现代信仰和信仰体系的两条绝对之路——以“知识-信仰”框架为分析契机
6
作者 尚文华 《学术研究》 2024年第2期27-36,177,共11页
理性的知识原则和信仰的良心原则是推动现代性的两大核心原则,两者分别表达了理性的普遍化诉求,以及现代人的绝对个体化和主观化诉求。“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是这两条核心原则之绝对差异的原理性表达:彻底贯彻,或彻底瓦解此原理是... 理性的知识原则和信仰的良心原则是推动现代性的两大核心原则,两者分别表达了理性的普遍化诉求,以及现代人的绝对个体化和主观化诉求。“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地盘”是这两条核心原则之绝对差异的原理性表达:彻底贯彻,或彻底瓦解此原理是现代信仰能否重新确立的关键。克尔凯郭尔和黑格尔分别走在这两条绝对道路上:前者是罪(知识)—信仰的绝对辩证道路,通向的是现代信仰的绝对个体性和绝对主观性;后者则是知识—信仰相统一,甚至是同一的绝对思想道路,通向的是与信仰相关的现代形而上学体系。这两条道路并非如表面显示的那么对立,相反,它们都是对真理(上帝存在)如何展示在现实中,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绝对有效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 理性 信仰 知识 绝对
下载PDF
论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7
作者 王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日常认识、科学认识的表达是有内容的,哲学认识、逻辑认识的表达也是有内容的。澄清这个问题,逻辑上涉及句法与语义的区别,语言上涉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以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先验逻辑,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句法与语义 形式逻辑 先验逻辑 康德
下载PDF
康德与人的尊严
8
作者 杨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优越性或某物高于另一物的地位,但并不构成现代社会中平等人权的根据。这两类解读各有其利弊。解答争议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的主体。通过对康德核心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类道德意义上的尊严主体: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人格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不同德性。两类尊严主体的根据在于自律这种纯粹实践理性能力。康德式双重尊严主体涵盖了两种尊严范式的基本特点:与道德人格相应的同等尊严,对应着绝对价值;与德性实现程度相应的不同尊严,体现了关系性的规定。基于道德人格的同等尊严,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权,表明了基本尊严和法权的绝对性。当代少数学者消解尊严绝对性的尝试,实际上源于混淆了不同的尊严主体。康德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尊重权利与改善德性的价值,还能兼容诸多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尊严 道德人格 自律 法权
下载PDF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
9
作者 秦明利 柴一凡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08-116,共9页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是其重新审思理性边界与限度,抗衡理性作为唯一准则的一种尝试。他以多元性和统一性为表征的语言之“力”,从语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定性、语言的对话性和语言的个体性三个维度,弥补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缺失生... 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是其重新审思理性边界与限度,抗衡理性作为唯一准则的一种尝试。他以多元性和统一性为表征的语言之“力”,从语言以人为本的基本定性、语言的对话性和语言的个体性三个维度,弥补了自启蒙运动以来,理性缺失生命活力和人本色彩的缺陷。施莱尔马赫的语言之“力”,不仅为现代诠释学和现代哲学发展提供了范本,为其他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域,而且也为解决当下社会人与数字化语言的冲突,提供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莱尔马赫 语言 人本性 对话性 个体性
下载PDF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10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论海德格尔对康德自由概念的批判
11
作者 王建军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7,177,共10页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并没有抓住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把自由与因果性的本原关系给搞反了。海德格尔的批判包含三个环节:他将因果性范畴与其经验性的运用混为一谈,从而将本与时间无涉的因果性范畴转变成一个具有内在时间性特征的概念;他篡改了... 海德格尔认为康德并没有抓住自由的本质,因为他把自由与因果性的本原关系给搞反了。海德格尔的批判包含三个环节:他将因果性范畴与其经验性的运用混为一谈,从而将本与时间无涉的因果性范畴转变成一个具有内在时间性特征的概念;他篡改了康德的超验的自由理念,将其与先验自由混为一谈,进而取消了康德在自然与自由之间所作的重要区分;他通过对康德的“理性事实”的发挥,将实践自由与先验自由在人的经验性意识给“统一”了起来,进而将具有“自我立法”功能的实践自由转变成他所谓的“存在的自由”,即“让—存在”。海德格尔与康德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从自由之主体的角度而后者是从“能力”的角度来规定自由概念。前者的优势在于它似乎可以从“存在”的层面为人的自由奠基,而后者的优势则在于它可适用于任何自由主体的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康德 自由 因果性
下载PDF
“价值”的批判与重构:在鲁迅和尼采之间
12
作者 徐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价值和价值论是鲁迅与尼采思想的重心。鲁迅与尼采围绕传统价值所坚持的原则与立场、选择的行动与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西历史文化、传统道德、社会人性所进行的拷问与对话,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大变革来临之际... 价值和价值论是鲁迅与尼采思想的重心。鲁迅与尼采围绕传统价值所坚持的原则与立场、选择的行动与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此基础上,他们对中西历史文化、传统道德、社会人性所进行的拷问与对话,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大变革来临之际新旧历史转折、现代价值重构、审美方向转轨的内在根源,从而为人们准确把握中西现代变革的深层脉动,迎接新时代的曙光,翻开人类文明的新篇章,踏上现代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尼采 价值 文化 审美
下载PDF
哈贝马斯论交往合理性与道德-实践合理性的关系
13
作者 侯振武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3-40,共8页
交往合理性概念是哈贝马斯为解决现代性危机而提出的。由于哈贝马斯的理论与韦伯理论的关系及他本人后期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概念在现代合理性图谱中的定位似乎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交往合理性与道德-实践合... 交往合理性概念是哈贝马斯为解决现代性危机而提出的。由于哈贝马斯的理论与韦伯理论的关系及他本人后期工作重心的转移,这一概念在现代合理性图谱中的定位似乎一直是悬而未决的。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理解交往合理性与道德-实践合理性的关系。哈贝马斯先后在认识兴趣理论和交往行为理论中,从理性兴趣和行为领域这两个层面对这两种合理性做出过区分。这只是二者关系的一个方面。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交往合理性的任务是,面对认知-工具合理性的过度膨胀,既要承认现代社会已经分化的基本合理性之间相互独立的事实,又要在此前提下实现它们的有限统一。据此,面对自身合法领地遭到侵蚀的状况,道德-实践合理性应当依据交往合理性所提供的有效性要求、原则与程序,实现自身重建,具体包括道德、法律和宗教三个具体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贝马斯 交往合理性 道德-实践合理性 现代社会
下载PDF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关切
14
作者 董滨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这不仅与康德所提出的定言命令相冲突,而且将产生实际行动上的不良后果。同时,康德在谈及人们是否有追求自身幸福的义务时,其表述始终是含糊不清,论证上也存在着矛盾性。本文将反驳这些批评与质疑,指出在康德的道德理论中,定言命令首先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自我关切,而且也能够支持“自我—他人的对称性”,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道德要求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仍然属于我们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只有在主观上将促进他人的幸福作为“直接义务”,我们才能够达到保证每一个人利益实现的整体性幸福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幸福 自我关切 康德
下载PDF
沿着阻力最小的路线——重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践理性及其风险
15
作者 程广云 《现代哲学》 2024年第1期18-24,共7页
伯恩施坦将恩格斯晚年放弃武装起义、利用议会制度的策略方案提升为原则主张。这是由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两方面决定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受到康德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划分了“纯粹的理... 伯恩施坦将恩格斯晚年放弃武装起义、利用议会制度的策略方案提升为原则主张。这是由客观形势和主观认知——思维方式两方面决定的。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是受到康德区分“物自体”和“现象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伯恩施坦划分了“纯粹的理论”(“理论中的不变成分”)和“应用的理论”(“学说体系中的可变成分”)。他对马克思主义纯粹理论的“修正”摧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前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消除黑格尔“原罪”;将“科学的社会主义”“修正”为“伦理的社会主义”和“批判的社会主义”。他对马克思主义应用理论的“修正”以资本主义“适应论”取代资本主义“崩溃论”,以社会主义“渐进论”取代社会主义“激进论”;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消除布朗基“原罪”;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资本主义改良和资本主义民主。总起来说,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思想路径是应对当时社会政治风险的实践理性的产物和表现,但规避社会政治风险却带来了副产品——意识形态风险,因而变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异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恩施坦 修正主义 实践理性 社会政治风险 意识形态风险
下载PDF
论启蒙的思想逻辑——以回应启蒙的现代性危机为主线
16
作者 魏则胜 许晓峰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18,共9页
阐释启蒙的思想逻辑是重新编织现代哲学启蒙希望的理论基石。康德对启蒙的肯定叙事以及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福柯对启蒙的批判与反思,成就启蒙叙事相续递嬗的思想逻辑。其既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试图混淆启蒙与相似性范畴,进而阻... 阐释启蒙的思想逻辑是重新编织现代哲学启蒙希望的理论基石。康德对启蒙的肯定叙事以及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和福柯对启蒙的批判与反思,成就启蒙叙事相续递嬗的思想逻辑。其既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试图混淆启蒙与相似性范畴,进而阻碍启蒙与现代性交汇的图谋,也呈现出启蒙的进化实质上是理性的觉醒与进步,而非现代社会人持有的工具理性复归的偏见。同时,这一思想谱系的逻辑演进回应了“启蒙的现代性危机”,即价值论重置、方法论转换和启蒙的专制化消弭启蒙的超越性与神圣性。为此,坚持传播思想、人为目的、自我启蒙的启蒙内在要素协同,才能使启蒙完成使命,获得其完全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理性 启蒙范畴 进化 启蒙要素
下载PDF
虚实之辨:论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
17
作者 宋文良 《哲学分析》 2024年第1期88-100,197,共14页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 数学、物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思想交融突出反映在虚实、真假的区别问题上。数学中实数与虚数,物理学中实像与虚像、可感对象与超感对象间的区分,表现出数学和物理学中的虚实之辨,但这些区分在认识论现象学层面上仍不彻底而有其局限。“是否可被怀疑”可作为认识论上区分虚实真假的严格且可靠标准,胡塞尔向实然状态的还原正是需要在这一标准下、在认识论批判语境中得到恰当理解和评价。迪特·洛玛对该还原之确切意涵的界定是正确的,但他关于“这一还原既(原则上)可行且又必要”的主张却不能成立。在虚实之辨的问题域下、在认识论批判和奠基的语境中,胡塞尔最终放弃向实然状态还原而代之以超越论还原的思想动因也将清晰可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然 体验材料 还原 普遍怀疑 现象学描述
下载PDF
康德道德义务论批判与新时代道德共同体建设
18
作者 曹胜亮 杨怡然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义务论 马克思主义 道德共同体建设
下载PDF
论康德哲学中心灵自我的统一性
19
作者 李溪源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63-169,共7页
在康德哲学中,灵魂作为内感官的自我,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为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灵魂”概念自身带来的问题,以“心灵自我”概念代替“灵魂”概念就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基于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立场,康德哲学中的先... 在康德哲学中,灵魂作为内感官的自我,以一种统一的形态显现为经验性的自我意识的对象。但是由于“灵魂”概念自身带来的问题,以“心灵自我”概念代替“灵魂”概念就具有必要性与合理性。基于先验唯心论与经验实在论立场,康德哲学中的先验自我和本体自我在先验意义上分别构成了心灵自我统一性的认识根据与存在根据,并在经验性的自我意识中成为心灵自我所面对的双重主体。时间和空间则是心灵自我在现象中保持其统一性的根本的经验性条件,由于身体是空间形式以及外在经验的重要条件,所以身体对于心灵自我保持统一性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自我 先验自我 本体自我 时空 身体
下载PDF
论哈贝马斯主体间性思想的生成路径
20
作者 有佳雯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3期78-80,共3页
16、17世纪以来,主体性思想逐渐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暴露其根源性的弊端,哲学研究中对主体性的关注由此逐渐向主体间性偏移。在这一转向中,哈贝马斯作... 16、17世纪以来,主体性思想逐渐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社会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它在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开始暴露其根源性的弊端,哲学研究中对主体性的关注由此逐渐向主体间性偏移。在这一转向中,哈贝马斯作为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人物之一,在胡塞尔现象学之基础上提出了主体间性思想,并以此为核心搭建起他的整个交往行为理论。他对主体性思想的批判延续了法兰克福学派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传统,同时也兼具他独特的创新与“反叛”。本文聚焦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思想,力图探求其产生的根本路径,以厘清这一思想所包含的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哈贝马斯 法兰克福学派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