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55篇文章
< 1 2 13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
1
作者 王路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 形式逻辑一词来自康德。康德对形式与内容的区分影响深远。康德关于形式与内容的区别可以有一种新的解释:所谓形式,指与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所谓内容,指与非逻辑常项相关的表达式。康德在自己的思想中有这样的认识,但没有完全说清楚。日常认识、科学认识的表达是有内容的,哲学认识、逻辑认识的表达也是有内容的。澄清这个问题,逻辑上涉及句法与语义的区别,语言上涉及语言和语言所表达的东西的区别,以及这两个方面之间的关系。澄清这个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康德的先验逻辑,有助于学界更好地认识所谓形式与内容的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式与内容 句法与语义 形式逻辑 先验逻辑 康德
下载PDF
康德与人的尊严
2
作者 杨云飞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4,共10页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 为人的尊严提供严肃的哲学辩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关切。当代学者对康德的尊严观主要有两种解读:一是尊严作为某种绝对价值,体现为人类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能力,并构成了尊重人的权利的根据;二是尊严是一个关系性的概念,可理解为优越性或某物高于另一物的地位,但并不构成现代社会中平等人权的根据。这两类解读各有其利弊。解答争议的关键在于澄清何谓尊严的主体。通过对康德核心文本的分析,可以得出两大类道德意义上的尊严主体:一是理性存在者本身或道德人格本身,二是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活动所展现的不同德性。两类尊严主体的根据在于自律这种纯粹实践理性能力。康德式双重尊严主体涵盖了两种尊严范式的基本特点:与道德人格相应的同等尊严,对应着绝对价值;与德性实现程度相应的不同尊严,体现了关系性的规定。基于道德人格的同等尊严,确立了不可剥夺的生而具有的自由法权,表明了基本尊严和法权的绝对性。当代少数学者消解尊严绝对性的尝试,实际上源于混淆了不同的尊严主体。康德的尊严观确立了平等尊重的底线,凸显了尊重权利与改善德性的价值,还能兼容诸多社会性价值要素,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尊严 道德人格 自律 法权
下载PDF
帕通的康德研究及其意义
3
作者 李科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6,共10页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 20世纪上半叶,苏格兰学者H.J.帕通对《纯粹理性批判》与《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的研究对当代康德学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年时代的帕通是不列颠理念论的代表人物,深受格林、布拉德雷与凯尔德的影响,以其“善的一贯论”反对爱德华·摩尔的直观主义元伦理学。后来,通过对康德哲学的深入研究,帕通自觉突破了原有的学派立场,转型为康德著作的释义者。他在《经验形而上学》中批评了以阿迪克斯、费英格与斯密为代表的拼凑论,为《纯粹理性批判》提出了融贯论的阐释,促进了康德哲学在英语世界的普及与接受。他在《定言命令式》中澄清了许多关于康德伦理学的传统误解,将意志立法公式视为定言命令式的最高原则,改变了传统上以普遍法则公式为核心的诠释范式,对当代康德伦理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催生了建构主义诠释与实在论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通 康德 康德哲学 经验形而上学 定言命令式
下载PDF
论康德伦理学中的自我关切
4
作者 董滨宇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8-38,共11页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 在斯洛特(Michael Slote)等一些研究者看来,康德声称只有促进他人的幸福才是道德主体所应该承担的德性义务,而促进个人的幸福并不属于这种义务的范畴。对此,斯洛特批评其理论由于缺乏自我关切的维度而将导致“自我—他人的不对称性”,这不仅与康德所提出的定言命令相冲突,而且将产生实际行动上的不良后果。同时,康德在谈及人们是否有追求自身幸福的义务时,其表述始终是含糊不清,论证上也存在着矛盾性。本文将反驳这些批评与质疑,指出在康德的道德理论中,定言命令首先从根本意义上保证了自我关切,而且也能够支持“自我—他人的对称性”,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符合道德要求的对个人幸福的追求实际上仍然属于我们的德性义务,另一方面,只有在主观上将促进他人的幸福作为“直接义务”,我们才能够达到保证每一个人利益实现的整体性幸福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言命令 幸福 自我关切 康德
下载PDF
康德的德行概念并非自制——基于《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论证
5
作者 马新宇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6,共12页
关于康德的德行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概念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德行只能算作自制;德行不只是自制;德行可以理解为自制。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疏解可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目的学说方面,德行以定言令式为根据,以... 关于康德的德行概念与亚里士多德的自制概念的关系大体上有三种观点:德行只能算作自制;德行不只是自制;德行可以理解为自制。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德行论导论”的疏解可知,两者存在明显差异。目的学说方面,德行以定言令式为根据,以自己的完善和他人的幸福为质料,以普遍法则为至上原则;自制以最高善为根据,以幸福为质料,以正确的逻各斯为原则。意向学说方面,康德认为人有对义务概念的易感性的主观条件,且德行是承担义务的唯一能力,但德行义务不止一种,相关于法则,具有先验性;亚氏认为,人可以出于意愿去行为,但德行只有一种,相关于中道,可从经验中学习。康德认为,人对德行的拥有不是义务而是目的,仿佛是德行拥有人;亚氏认为,应当通过克服不自制来拥有自制;德行要求驯服自己的激情,驾驭自己的情欲,自制则要求抑制感官欲望,控制自然需求和痛苦。方法论方面,德行不能靠习惯养成,要以问答法进行理论练习,以修行法进行实践练习;自制则要求掌握真正的知识,学会明智,要在习惯中养成,在实践中完善。因此,德行并非自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亚里士多德 德行 自制
下载PDF
论康德的道德人类学:方案、方法与方向
6
作者 潘文哲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道德人类学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其在体系方面的必要性和在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尚待进一步挖掘。从总体方案上看,道德人类学构成实践哲学的应用环节,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一方面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性原则提供必要的质料性... 道德人类学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重要部分,然而其在体系方面的必要性和在内容方面的丰富性尚待进一步挖掘。从总体方案上看,道德人类学构成实践哲学的应用环节,是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它一方面为道德形而上学的形式性原则提供必要的质料性条件,使先验道德法则能够在人性中得到贯彻,构成现实的道德经验;另一方面有助于实践理性克服干扰,与诸能力相互配合,作出准确的道德判断。从具体方法上看,道德人类学在先验哲学的框架下提供了基于“同时是义务的目的”的属人义务推导方法、基于良知的内在道德评价方法、基于情感的促进道德判断的主观方法,这些内容构成一种相对完备的道德判断力理论,从而在层次上丰富了实践哲学。基于道德人类学的定位与内容的独特性,康德为后世“人类学化”哲学研究和“道德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可供探索的开放性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人类学 道德判断力 良知 道德情感
下载PDF
“视之为真”与康德的信念论
7
作者 余天放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1,共9页
康德提出我们具有一类被称为“视之为真”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主体对于判断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即意见、相信和知道。康德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这些态度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根据是否充分,然而康德事实上谈及三种意义的主观根据和两种意义... 康德提出我们具有一类被称为“视之为真”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主体对于判断的三个阶段的态度,即意见、相信和知道。康德说明他如此分类的理由是这些态度在主观和客观上的根据是否充分,然而康德事实上谈及三种意义的主观根据和两种意义的客观根据,并且三阶段的划分是依据认知现象性所作出的。一些研究者将视之为真划归“接受”这类命题态度,从而区别于当代的信念概念,这可能是一个误导性的观点,同时也会丢失康德主张中有益于当代信念论的内容,这些内容至少包括信念的实践性目标、信念的间接意志主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视之为真 信念 间接意志主义
下载PDF
上帝与撒旦之间——康德对人的道德地位之研判
8
作者 刘凤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5-92,共8页
康德将人的道德奠基于其纯粹理性中,从中确立了人们自行改恶向善的逻辑前提。但人的理性具有上帝理性和魔鬼理性所构成的参照系,从而使人被看作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居间存在者。其道德完善的极致不可能使其成为像上帝那样的神圣存在者,其... 康德将人的道德奠基于其纯粹理性中,从中确立了人们自行改恶向善的逻辑前提。但人的理性具有上帝理性和魔鬼理性所构成的参照系,从而使人被看作上帝和魔鬼之间的居间存在者。其道德完善的极致不可能使其成为像上帝那样的神圣存在者,其道德堕落的极致也不可能使其成为像撒旦那样的邪恶存在者。康德哲学中三种理性概念的对比,为人的居间性道德地位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而哲学史上的多种论点则为他提供了如此判定的思想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上帝 撒旦 道德
下载PDF
评道德相对主义的审美判断类比论证——基于康德美学的视角
9
作者 王建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2-15,共4页
审美判断类比论证是道德相对主义者为自身理论辩护的手段之一,他们以审美相对主义来类比道德相对主义以证明道德信念的相对性和非客观性。康德以其“审美判断力批判”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对后世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康德美学... 审美判断类比论证是道德相对主义者为自身理论辩护的手段之一,他们以审美相对主义来类比道德相对主义以证明道德信念的相对性和非客观性。康德以其“审美判断力批判”建立了自己的美学体系,并对后世西方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以康德美学中审美判断力的解释为依据,对道德相对主义的审美判断类比论证的合理性提出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相对主义 审美判断 道德判断 康德
下载PDF
哲学的政治实践——浅析《论永久和平》的秘密条款
10
作者 蒋亚琼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169-172,共4页
秘密条款是《论永久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秘密条款的存在看似是“一个矛盾”,但康德试图通过秘密条款将哲学与政治的边界呈现出来,也为哲学在政治事务中留下了一席之地。哲学在政治事务上,通过理性担负着公众的权利,从而对政治负有一... 秘密条款是《论永久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秘密条款的存在看似是“一个矛盾”,但康德试图通过秘密条款将哲学与政治的边界呈现出来,也为哲学在政治事务中留下了一席之地。哲学在政治事务上,通过理性担负着公众的权利,从而对政治负有一种特殊的责任。哲学的政治运用潜藏着康德深刻的心思——真理与自由理性相关联,哲学家的理性应该普遍得到尊重,哲学家的话语权应该得到保留,那么聆听哲学家就是实现世界永久和平的有力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和平 秘密条款 哲学 政治
下载PDF
哲学论辩的思想张力:生态女性主义对康德哲学的反思
11
作者 黄继刚 李文珊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25-31,68,共8页
生态女性主义抵制二元对立的主宰逻辑和普遍主义导致的简化论,以传统研究视角而言,反思康德哲学是立论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重新审视康德对男性——女性、理性——感性、人类——自然的看法,并且深入思考康德的普遍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抵制二元对立的主宰逻辑和普遍主义导致的简化论,以传统研究视角而言,反思康德哲学是立论的必由之路。但我们在重新审视康德对男性——女性、理性——感性、人类——自然的看法,并且深入思考康德的普遍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的“特殊主义”能否实现兼容的问题之后,发现二者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存在隐而不彰的默契:一是康德哲学中非二元对立的特质与以普鲁姆德为代表的生态女性主义主张的二元“居间性”有相通之处;二是康德的普遍主义伦理学与生态女性主义强调差异的伦理学是形式与内容之关系,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这些论辩成果实际上存在着强大的思想张力,使女性主义理论和伦理学向新的可能性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康德哲学 二元论 普世伦理
下载PDF
自由与责任:康德与阿伦特论根本恶
12
作者 杨金霖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 康德和阿伦特都对恶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但对于二者根本恶概念之间的关系,学界尚未有详细的讨论.采用准先验分析进路,可以发现恶的形成既受到先天因素的影响,也与社会环境因素紧密相关.这一路径为深化对康德和阿伦特根本恶理论共通性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视角.基于此,对根本恶的分析应从经验性恶行出发,进而追溯到其更深层次的主观根据——人的自由本性.阿伦特和康德的自由概念在结构上具有相似性,二者在对根本恶的讨论中都十分关注人类的自由本性与道德责任.阿伦特对康德根本恶理论继承与发展,为深刻理解恶的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更广阔的理论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本恶 恶的平庸性 康德 阿伦特 自由 准先验路径
下载PDF
“实践转向”范式下康德哲学何为
13
作者 应奇 邓仕银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5,169,共11页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 在近代自然科学革命和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康德提出了解决传统形而上学困难的先验哲学,并声称以此实现了哲学上的“哥白尼式革命”。当代哲学中的“实践转向”范式基于近代自然科学革命的“新方法”提出了对传统哲学的系统性改造,并认为这种改造才是哲学上真正的“哥白尼式革命”。真伪“哥白尼式革命”的区别总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认知之“思辨性格”的不同解释;二是对认知之目标理念的不同关切。这两个方面的差别与两种哲学范式对认知范围的限定有关,并最终与二者对物自身含义的界定相关。康德的先验哲学与“实践转向”范式在对认知的“思辨性格”的要求上并无根本差别,而进一步厘清物自身的含义,能够帮助我们在两种哲学范式之间寻求调和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转向 哥白尼式革命 先验哲学 思辨性格 物自身
下载PDF
普遍主义还是特殊主义?——康德人类学的疑难 被引量:2
14
作者 毛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4-26,共13页
长期以来,康德一直被描绘成一位纯粹的道德哲学家,平等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世界主义构想是康德哲学最为难以撼动的成就与结论之一。但是读者在康德哲学中也发现了诸多关于非白人种族的激烈且贬损性的评论,这些评论散见于康德不同时期关... 长期以来,康德一直被描绘成一位纯粹的道德哲学家,平等主义、普遍主义以及世界主义构想是康德哲学最为难以撼动的成就与结论之一。但是读者在康德哲学中也发现了诸多关于非白人种族的激烈且贬损性的评论,这些评论散见于康德不同时期关于人类学和自然地理学的著作和讲稿之中。这种鲜明的反差在某种意义上揭示出了康德的种族理论与其提倡的普遍主义、平等主义及其世界主义构想之间难以解决的矛盾。本文追溯了康德散见于各个文本种关于非白人种族的贬损性评论以及康德的文本关于人种划分的胚芽和自然禀赋理论,梳理了讨论康德种族问题的文献脉络,尤其是吉米·雅布的终结性讨论,以期揭示康德人类学的疑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的种族理论 康德的普遍主义 胚芽 自然禀赋 人种
下载PDF
康德的批判哲学与超越问题——基于形而上学的视角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志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3-38,共6页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 “超越”(transzendenz)构成了古典形而上学的“生死难题”。康德不仅是形而上学的批判者,也是形而上学的建设者,其思想正处在形而上学兴衰史的关节点上,其哲学中transzendental(先验的)与transzendent(超验的)这两个关键词就与形而上学的超越问题密切相关。在形而上学的背景下,康德批判哲学的体系试图“调和”超越与内在,其批判哲学体现为某种从“绝对的超越”向“内在的超越”的转向,从而决定了形而上学的“命运”:形而上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完成,也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批判哲学 超越 先验 超验 形而上学
下载PDF
康德哲学视野下的心灵与世界——兼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概念
16
作者 张志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2-68,共7页
近些年来,在分析哲学领域围绕知识的证成问题形成了概念主义与非概念主义的争论,匹兹堡学派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在批判所予神话的过程中利用了康德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思想资源,在康德学界亦引发了关于康德的“直观”是概念主义的还... 近些年来,在分析哲学领域围绕知识的证成问题形成了概念主义与非概念主义的争论,匹兹堡学派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在批判所予神话的过程中利用了康德哲学(以及黑格尔哲学)的思想资源,在康德学界亦引发了关于康德的“直观”是概念主义的还是非概念主义的争论。本文在此背景之下主要从康德哲学的视野讨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经验概念,说明康德是如何将近代哲学“心灵-所予-世界”模式转变成为“心灵-经验世界-世界本身”的,由此表明康德哲学仍然是现代哲学可以发掘的理论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所予神话 感性 知性 经验 经验世界
下载PDF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责任伦理思想——基于对至善思想的考察
17
作者 罗亚玲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8-116,共9页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 韦伯、约纳斯和阿佩尔等责任伦理学家不管是将责任伦理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补充,还是将之视为对康德道德哲学的改造,都预设了后者是缺少责任伦理之维的意念伦理。本文质疑这一预设,试图基于对康德至善思想的考察,表明康德道德哲学思想中包含了责任伦理的思想。本文将先指出责任伦理学主张在承认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在原则应用环节纳入对行动后果的考量,是一种整合义务论伦理学和后果论伦理学的尝试,并呈现了以阿佩尔为代表的典型责任伦理基本论证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康德实践哲学的框架内对其至善思想展开考察,通过对至善所包含的德福一致思想、上帝理念的分析以及对其论证思路的重构,表明至善思想体现了责任伦理的主张,并且康德的论证思路与阿佩尔对责任伦理的论证思路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责任伦理 至善 德福一致 上帝 康德
下载PDF
从“双重自我”到“自我构成”——康德的自我学说与柯思嘉的改造
18
作者 南星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86,共10页
康德区分了双重自我,即作为思维主体的逻辑的我和作为内感觉对象的心理学的我。康德将这一区分与先验唯心论中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重要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但康德的自我学说是不融贯的。美国哲学家柯... 康德区分了双重自我,即作为思维主体的逻辑的我和作为内感觉对象的心理学的我。康德将这一区分与先验唯心论中现象和本体之间的区分联系在一起,并赋予其重要的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但康德的自我学说是不融贯的。美国哲学家柯思嘉的“自我构成”理论继承了这一学说中的若干核心洞见,同时放弃了其中不合理的形而上学主张,既实现了对康德自我学说的成功改造,又揭示出隐藏在后者当中的一些深刻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柯思嘉 自我意识 自发性 自我构成
下载PDF
阿多诺对康德形而上学的拯救与改造
19
作者 王晓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21,共11页
康德既否定了形而上学又建构了形而上学。我们从康德解决形而上学矛盾中发现,康德思想中包含了走向绝对观念论和实证主义的两种可能性。阿多诺从这里发掘出康德批判地吸收这两个思路的要素,说明了康德走向理性的辩证法的可能性。阿多诺... 康德既否定了形而上学又建构了形而上学。我们从康德解决形而上学矛盾中发现,康德思想中包含了走向绝对观念论和实证主义的两种可能性。阿多诺从这里发掘出康德批判地吸收这两个思路的要素,说明了康德走向理性的辩证法的可能性。阿多诺从理性的辩证法的角度来理解上帝,把这个上帝理解为既存在而又不存在的东西,理解为幸福的保证。这是一种从形而上学经验的角度来加以领会的幸福。当阿多诺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康德的“理知的世界”的时候,这个理知的世界所说到的“上帝”就是经过“死亡之门”被复活起来的上帝。它可以在内在领域中实现超越。阿多诺就是从这个内在的超越的角度重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形而上学 上帝 理知 阿多诺
下载PDF
康德反对道德怀疑论的三重论据
20
作者 杨云飞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2-21,共10页
康德所要驳斥的道德怀疑论的基本主张是:鉴于无法从实例和经验中找到纯粹的道德意向和德行,人们就有理由怀疑道德的纯正性和客观性。这种怀疑论的一个主要起源是经验主义的思维路径。为了反对道德怀疑论,揭示经验方法的限度,康德给出了... 康德所要驳斥的道德怀疑论的基本主张是:鉴于无法从实例和经验中找到纯粹的道德意向和德行,人们就有理由怀疑道德的纯正性和客观性。这种怀疑论的一个主要起源是经验主义的思维路径。为了反对道德怀疑论,揭示经验方法的限度,康德给出了三重论据:道德确信论证;普适论证;法则优先性论题。道德确信论证的思路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具有一种明白的确信,即道德关乎理性所要求的应然之事,而非实然之事,所以,无论现实经验中发生了什么,都不足以质疑道德本身的真实性。普适论证的思路是:鉴于怀疑论者无意于彻底拒斥道德,他们就必须接受道德法则普适于一切理性存在者,并进而认可有限的人类经验不足以质疑普遍的规范。法则优先性论题则是:理性法则优先于经验中的实例;任何道德的实例或者榜样,必须先以道德法则为标准,才可被认定;所以,基于经验实例的怀疑本身就是自我挫败的。三重论据共同表明了立足于经验方法的道德怀疑论并不成功。康德的论证隐含了一种先验主义的立场:道德评判必须以先于经验的、理性的标准为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道德怀疑论 道德确信论证 普适论证 法则优先性论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