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60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中西方规范权力与资本关系的德法之道 被引量:1
1
作者 靳凤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0-100,共11页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商关系“亲、清”两原则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新时代政商关系抑或权力与资本关系的探讨日渐深入。由于中西方对待市场经济本质与作用的认知态度各不相同,致使其权力资本化的方式方法形同质异,资本权力化的生成路... 自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商关系“亲、清”两原则以来,我国学术界围绕新时代政商关系抑或权力与资本关系的探讨日渐深入。由于中西方对待市场经济本质与作用的认知态度各不相同,致使其权力资本化的方式方法形同质异,资本权力化的生成路径迥然有别。特别是在全球经济数字化条件下,中西方权力与资本之间的运演机制面临更加复杂的伦理挑战:就数字权力资本化而言,它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态;就数字资本权力化而言,也同样生成了类型各异的表现形式。为求解这些难题,必须对当代中西方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底线道德、伦理规则和法治原则进行深度理论辨析,正确处理好三大问题:以何种态度对待弱势群体是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道德前提,持续构建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伦理规则体系,不断增强权力与资本良性互动的法治保障。唯其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和求解新时代我国政商关系(权力与资本关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遇到的各种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 政商关系 德法之道
下载PDF
应用伦理学的方法论 被引量:1
2
作者 张霄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作为方法体系的应用伦理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方法组合”,是各种原则、规范、推理技巧和分析框架的应用组合;它也是一种“做伦理学”的方法论。应用伦理学的早期范式是一种原则主义,即运用普遍原则判断特... 作为方法体系的应用伦理学,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技术层面上的“方法组合”,是各种原则、规范、推理技巧和分析框架的应用组合;它也是一种“做伦理学”的方法论。应用伦理学的早期范式是一种原则主义,即运用普遍原则判断特殊事例的道德推理。当代应用伦理学的研究范式则是一个“转化”和“应用”多元知识解决道德困境的综合判断决策系统,它有两个重要的方法路径:权衡伦理原则和细化伦理规则。规则的权衡和细化是应用伦理学对道德推理不断开发的过程,是两种具有基础意义的应用伦理学分析方法。应用伦理学不仅打开了一个可适度无限开放的问题域,也催生着一个开放的学科知识交互系统和一个综合判断决策系统。但也应认识到,应用伦理学无法解决所有的道德困境,因此不能对它抱有不合理的预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方法论 道德推理 反思平衡
下载PDF
再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对若干批评的回应
3
作者 黄勇 杜毅(翻译) 李家莲(校对)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0,共12页
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 流行的道德实在论,作为一种元伦理学理论,关心的是近现代西方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后果论和义务论这两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行动之对错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种以行动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不仅无法回应道德反实在论的种种批评,而且没有反映近几十年复兴起来的美德论这种规范伦理学的根本问题:如何确定一个人即行动主体之好坏这两种道德性质的客观性。这样一种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以人性来规定人的好坏:好人即人性在其身上得到充分体现的人,坏人则是人性在其身上受到损害的人;正确的行动乃是好人所赞赏的行动,而错误的行动是好人所反对的行动。一个人的好坏既是客观的又是规范的,就像一个人是否健康一样。虽然亚里士多德和朱熹都是以人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者,但后者以仁义礼智为核心的人性观比前者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性观能更好地论证好坏这两种性质的伦理规范性、客观性和自然性。因此,朱熹的哲学思想可以为以行动主体为中心的道德实在论作出有效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实在论 行动主体 美德伦理学 朱熹 规范性 客观性 自然性
下载PDF
中国基本养老服务制度的伦理向度
4
作者 庞永红 杨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117,共8页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关乎伦理,蕴含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彰显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聚焦正义和效率的协调统一、秉持公共善和个体善相辅相成的伦理属性;在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中存在保基本与需求多样性的差距、传统代际养老责任意识与...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关乎伦理,蕴含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彰显共建共享的顶层设计、聚焦正义和效率的协调统一、秉持公共善和个体善相辅相成的伦理属性;在制度的执行和贯彻中存在保基本与需求多样性的差距、传统代际养老责任意识与普惠性相背离、资源配置的均衡性不足等方面的实然伦理困境;只有聚焦基本养老服务责任的顺序性和协同性相结合、传统孝老爱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基本养老服务分配形式公平和实质公平相统一等应然伦理路径,基本养老服务制度建设才能在“善”的应然方向彰显更大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养老服务制度 伦理属性 伦理困境 伦理路径
下载PDF
唯物史观视域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伦理意蕴
5
作者 刘增明 吴友军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2-78,共7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具有多重伦理意蕴。政治伦理,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生命伦理,将维护生命尊严与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发展伦理,推动全球发展迈进良性健康轨道;交往伦理,倡导形成互尊互信、聚同化异的...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丰富,具有多重伦理意蕴。政治伦理,致力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生命伦理,将维护生命尊严与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发展伦理,推动全球发展迈进良性健康轨道;交往伦理,倡导形成互尊互信、聚同化异的相处模式;生态伦理,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责任伦理,打造共迎挑战与共担责任的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理论贡献,必将推动国际社会成员达成重要共识,携手共进,共同开创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明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伦理意蕴 全球治理
下载PDF
人脑替代模型研究的伦理和治理建议
6
作者 马永慧 徐雅洁 吕建伟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3-992,共10页
[背景]人脑组织无疑是分析人脑发育和疾病机制的最佳资源,但人脑的研究长期面临样本获取困难及人类胚胎研究受限于“14天原则”的困境.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们开发了新型人脑模型,为预防、治疗导致人类痛苦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带来了希... [背景]人脑组织无疑是分析人脑发育和疾病机制的最佳资源,但人脑的研究长期面临样本获取困难及人类胚胎研究受限于“14天原则”的困境.近年来神经科学家们开发了新型人脑模型,为预防、治疗导致人类痛苦的神经系统疾病和精神疾病带来了希望.该领域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自身固有的道德两难,即在摆脱“不像人脑”困难的同时,因逐渐“太像人脑”而陷入更危险的伦理困境,这也是影响神经科学发展的关键伦理难题之一.[进展]本文首先介绍了脑科学进展和5种人脑替代模型,即基因编辑非人动物、人-非人动物神经嵌合体、人脑类器官、鲜活离体脑组织和类脑人工智能.然后从生命伦理视角出发,系统论述了其所引发的道德地位、死亡判定、知情同意、隐私保护,以及人-非人动物神经嵌合体的福利和利益5个方面的伦理学问题.最后提出6条涉及人脑模型研究的伦理指导原则作为治理框架.[展望]坚持伦理先行风险前瞻,可扭转伦理作为科技活动之外的“旁观者”角色和侧重“事后”反思批判的范式,对推动我国伦理治理体系从被动应对型向主动预防型转变有重要意义,也为参与全球新兴科技伦理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替代模型 生命伦理 道德地位 知情同意 伦理治理
下载PDF
应用伦理学中的程序伦理
7
作者 甘绍平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7-108,共12页
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为功能分化的社会各个领域部门出现的道德冲突与伦理悖论提供解答,这一任务的完成有赖于程序伦理理念的建构。作为一种程序伦理,应用伦理学通过体现民主在道德哲学中的运用而呈示了全新的伦理范式。依照论证程序的... 应用伦理学的任务在于为功能分化的社会各个领域部门出现的道德冲突与伦理悖论提供解答,这一任务的完成有赖于程序伦理理念的建构。作为一种程序伦理,应用伦理学通过体现民主在道德哲学中的运用而呈示了全新的伦理范式。依照论证程序的建构原则,具有价值多元性的商谈决策参与者们唯一能够达成一致的起点只能是中立的程序,但实际上商谈程序又并非纯形式上的和价值中立的,因为程序伦理以自由为价值底蕴,以公正先于善好为价值导向。商谈程序的参与者应具备伦理专业基础知识和敏锐的判断力,对情境有全面精准的把握,善于提炼和厘清伦理问题,能够运用伦理理论工具,自觉遵循程序的基本规范性设定,力求在理性论证基础上赢得也许并非道德真理而是具有一定道德正确程度的道德共识,所有这一切均构成程序伦理的基本样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伦理学 程序伦理 自由 公正 道德共识
下载PDF
论精神需要的开发
8
作者 江畅 李雨欣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109,共11页
人的精神需要是后发的深层次需要,必须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潜能具有获得性、不确定性、待开发性、易被忽视性等不同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潜能的特征。这种潜能必须被开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那种必须造就才能成人... 人的精神需要是后发的深层次需要,必须通过开发才能转化为现实需要。人的精神需要潜能具有获得性、不确定性、待开发性、易被忽视性等不同于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潜能的特征。这种潜能必须被开发,从根本上说是由人的那种必须造就才能成人的“成为”特性决定的。精神需要的开发是个人和社群综合作用的结果,而且社群的作用是先在的,个人的作用在社群的作用之后才能发生作用,但具有最终的决定性意义。只有家庭、学校、职场、国家都注重其成员精神需要的开发,所进行的开发彼此价值取向一致并且能够良性互动,社会成员才可能普遍开发自己的精神需要,其精神素质和精神境界才能由此得到普遍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需要 精神需要潜能 精神需要开发 精神素质 精神境界
下载PDF
大语言模型的教育升维、教育降维与伦理干预
9
作者 陈万球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9-107,F0002,共10页
大语言模型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类知识处理的技术先锋,展现出接近通用的智能水准,其所具备的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工具性变量,教育时空重组将成为常态,教育范式将迎来深层变革。随着技术的... 大语言模型开启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类知识处理的技术先锋,展现出接近通用的智能水准,其所具备的解决知识问题的能力,将会成为教育发展的工具性变量,教育时空重组将成为常态,教育范式将迎来深层变革。随着技术的迭代,ChatGPT类产品将消解和重构师生的主体地位,人类也不得不重新审视“人工智能+教育”的本真和意义。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具有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大模型语言生成工具模型势在必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教育升维 教育降维 伦理干预
下载PDF
论生命意识中的终极关怀
10
作者 陈新汉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3-31,I0002,共10页
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本体论规定,是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统一。“终极”作为由“终”和“极”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其词义既与终端又与顶端相联系。与“死”相对应的生命过程的终端词义和与“生”相对应的生命意义的顶端词义相结合,就构成... 生命意识是生命的本体论规定,是生存意识和生活意识的统一。“终极”作为由“终”和“极”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其词义既与终端又与顶端相联系。与“死”相对应的生命过程的终端词义和与“生”相对应的生命意义的顶端词义相结合,就构成了人生的终极意蕴。终极关怀就是生命意识对人生终极意蕴的“终极地关怀”,是生命意识的必然,以“趋生避死”为旨归,把消解死亡恐惧作为“避死”的首要内容,把筹划到最本己的能在作为“趋生”的根本目的。终极关怀通过终极信仰,使信仰在信念基础上确立,从而在与初级关怀相对应行为目的的设定及其坚守中发生作用。人文精神作为最有影响的社会价值观念,会对个体生命活动中的终极关怀产生影响:主体意识的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把人生终端和顶端的终极意蕴转化为终极关怀;追求自由意识的发展,不断赋予终极关怀时代特征;批判意识的发展,使终极关怀的本己性尽可能地展现其固有的“达到‘尽善尽美性’的冲动”。生命意识中“趋生避死”的要求是必然的,然而这个要求最终不可能实现也是必然的,这两个“必然”揭示了人生的“悲剧性的冲突”,构成了终极关怀中的悲剧意识。但正是这一悲剧意识所体现的个体在“趋生避死”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崇高形象,使生命意识熠熠生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意识 终极关怀 终极信仰 人文精神 悲剧意识
下载PDF
中华文明连续性的突出表现、内在机理和意义价值
11
作者 王泽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6,F0002,共11页
中华文明不同于“有古而无今”和“虽新而不古”的文明的地方在于它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类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借助并依托人种民族的连续性、国土疆域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也体现在道统价值的连续性、... 中华文明不同于“有古而无今”和“虽新而不古”的文明的地方在于它是“亘古亘今”“亦新亦旧”的文明类型。中华文明的连续性既借助并依托人种民族的连续性、国土疆域的连续性、语言文字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也体现在道统价值的连续性、治统或大一统的连续性、学统或思想文化传统的连续性等方面。中华文明之所以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价值追求以及所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哲学品质等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旧邦新命”是中华文明独特的国性基质和价值特质。“新故相资而新其故”“新故相推,日生不滞”在中华文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正因为如此,使得中华文明发展起了一种“继往圣”“开来学”的文明精神,并赋予中华文化一种由古及今的发展机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具有深刻而高远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走好中国道路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支撑,而且也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精神动能,丰富并发展着世界文明的范式、类型和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连续性 亘古亘新 守正创新
下载PDF
道德运气与道德评估
12
作者 蒉益民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58,212,共10页
道德运气问题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提出了一个挑战。一方面我们接受控制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应当只对那些行为者可以控制的因素进行道德评估。另一方面,行为者不能控制的运气因素却总是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评估。本文首先检验和批评对这一... 道德运气问题对我们的道德实践提出了一个挑战。一方面我们接受控制原则,根据这个原则,我们应当只对那些行为者可以控制的因素进行道德评估。另一方面,行为者不能控制的运气因素却总是影响着我们的道德评估。本文首先检验和批评对这一挑战的各种主要的回应,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用一种更准确的部分控制原则替代原来的完全控制原则。最后,我们展示这个新的原则可以被用来解答所有四种类型的道德运气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运气 道德评估 道德责任 控制原则
下载PDF
江域生态伦理的论域及特殊性
13
作者 李建华 史卫燕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83,共13页
江域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的特殊形态,有别于水伦理、河流伦理。从整体上看,江域生态伦理是以江域生态知识为基础的伦理价值研究,是对江域生态中主要伦理关系的研究,是对影响江域生态的伦理干预的研究。江域生态伦理论域首先涉及与生态伦... 江域生态伦理是生态伦理的特殊形态,有别于水伦理、河流伦理。从整体上看,江域生态伦理是以江域生态知识为基础的伦理价值研究,是对江域生态中主要伦理关系的研究,是对影响江域生态的伦理干预的研究。江域生态伦理论域首先涉及与生态伦理学、水伦理、河流伦理的关系,还涉及自身的伦理关系和基本原则。江域生态伦理的特殊性主要体现为发生场域的特殊性、角色定位的特殊性和研究视角的特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域生态伦理 生态伦理 水伦理 河流伦理
下载PDF
论精神与人格的关系
14
作者 江畅 蔡利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9-70,共12页
心理、人格和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升华或超越的关系,人只有具有精神,才会成为真正的人。人格是人性的现实化,具有动力、能力、品质和精神四个层次结构,其中精神是最高的层次,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核心结构。精神是人格的灵魂,... 心理、人格和精神的关系是一种升华或超越的关系,人只有具有精神,才会成为真正的人。人格是人性的现实化,具有动力、能力、品质和精神四个层次结构,其中精神是最高的层次,主导观念、最高理想和基本信念是其核心结构。精神是人格的灵魂,在人格中居于统率地位,对人格中其他三个层次的要素起规导作用。人格及其各要素的形成都自觉不自觉地以主导观念为依据,并受其规导;最高理想决定着人格理想的一致性、人格运行的方向乃至人格层次;基本信念则可以调动人格的各种因素、凝聚人格的各种力量去追求最高理想的实现。就个人而言,精神有不同的境界,精神境界与人格境界、人生境界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精神境界是提升人格境界的结果,人生境界则是人格境界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 精神 人格 精神境界
下载PDF
论伦理共识之可能——史蒂文森的情感主义共识论
15
作者 龚群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0-105,197,共17页
史蒂文森是重要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他的研究重心之一就在于如何克服和消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上的分歧和冲突,从而达到伦理共识和伦理一致。为此,史蒂文森提出了两种工作模式,即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两个工作模式是前后关联... 史蒂文森是重要的情感主义伦理学家,他的研究重心之一就在于如何克服和消解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伦理上的分歧和冲突,从而达到伦理共识和伦理一致。为此,史蒂文森提出了两种工作模式,即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两个工作模式是前后关联的,即第二工作模式是第一工作模式的推进。第一工作模式主要建构在道德语言的情感性特征上,利用道德语言的情感作用来试图达成伦理上的共识和一致。第一工作模式可能过于简单化,从而伦理上的劝说力量可能不够,第二工作模式在第一工作模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判断理由或事实性描述的内容,从而使得解决分歧和克服冲突更有说服力。这说明信念(belief)在克服伦理分歧达成伦理共识和一致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蒂文森 伦理语言 第一工作模式 第二工作模式
下载PDF
论自然主义道德责任问题的困境——对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的再思考
16
作者 虞法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9-121,198,199,共15页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 基于自然化的“功能”概念来处理道德责任问题是颇为切合当代主流世界观的一种进路。沿着这一思路,晓非就“否决功能如何说明自主行为中的自由感”“如何基于功能式同一性标准应对操纵难题”与“‘功能规范型’模型如何说明道德归责的规范性”等问题展开了颇有新意的探讨。围绕这三个主题,还需要进一步探讨以下观点:升级版的否决功能假说本身存在着削弱自由感的风险;借助功能同一性标准的思路切中了操纵难题的一个当代启示,即公正的归责需要清晰锁定表面行动背后的核心决策来源;当前版本的“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尚未彻底摆脱实用主义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责任 自由感 操纵难题 功能规范型归责理论
下载PDF
深度合成技术处理个人信息“合理范围”界定路径研究
17
作者 刘刚 刘钊 《科学与社会》 CSSCI 2024年第1期85-101,共17页
个人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法治体系的核心。新一代深度合成技术采用无监督训练、多途径收集和自主式生成的研发逻辑处理个人信息。技术革新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内部身份失窃、交互数据泄露以及制造、传播虚假个人信息等法律... 个人信息安全是我国信息法治体系的核心。新一代深度合成技术采用无监督训练、多途径收集和自主式生成的研发逻辑处理个人信息。技术革新为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内部身份失窃、交互数据泄露以及制造、传播虚假个人信息等法律风险。深度合成技术处理个人信息亟待明确个人信息的合理范围。本文探讨“合理范围”的界定路径,即通过进行主体资格审查,以开放状态分类处理个人信息,再结合公开目的与处理方式展开实质审查,借助比例原则实现信息利用和信息保护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合成技术 合理范围 个人信息泄露 虚假个人信息 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下载PDF
最小道德:实践理性的初始原则
18
作者 翟振明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95,198,共13页
“不道德”有两种用法;事实性的与规范性的,许多人分不清两种不同的判断,把“不道德”的第一种用法(关于事实)和第二种用法(关于善恶)混为一谈,把这两种判断都叫作“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各人不同,没道理可讲,这是价值相对主义,一种... “不道德”有两种用法;事实性的与规范性的,许多人分不清两种不同的判断,把“不道德”的第一种用法(关于事实)和第二种用法(关于善恶)混为一谈,把这两种判断都叫作“价值判断”,认为价值判断各人不同,没道理可讲,这是价值相对主义,一种非常流行的观念。这样的价值相对主义,直接隐含道德相对主义。如果把判断分为需要辩护的和无需辩护的,这种意义上的最小道德拒斥了相对主义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小道德 相对主义 伦理学
下载PDF
元宇宙的时间性
19
作者 杨庆峰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3-153,199,共12页
理解元宇宙的时间性需要从元宇宙层级性构成展开。从总体上看,不同层级的记忆系统共同构成元宇宙的整体时间性。从具体的技术维度与体验维度看,表现出多样性。技术维度表明元宇宙本身的时间与技术物有关,也具有流逝的特征;然而体验维度... 理解元宇宙的时间性需要从元宇宙层级性构成展开。从总体上看,不同层级的记忆系统共同构成元宇宙的整体时间性。从具体的技术维度与体验维度看,表现出多样性。技术维度表明元宇宙本身的时间与技术物有关,也具有流逝的特征;然而体验维度却使得这种流逝成为虚假流逝,并且使得虚拟世界与物理世界的流逝总是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步现象;人类体验本身的时间性会被带入元宇宙空间构成之中,这也是元宇宙的时间性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宇宙 时间性 流逝
下载PDF
人工智能伦理治理研究
20
作者 张平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CSSCI 2024年第5期1-12,共12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智能时代下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引致了智能技术对人类个体和整体合法权益的担忧。中国在多个国际场合下都提出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主张,引导全球在人工智能伦理的轨道上发展智能技术...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智能时代下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也引致了智能技术对人类个体和整体合法权益的担忧。中国在多个国际场合下都提出了“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的主张,引导全球在人工智能伦理的轨道上发展智能技术。人工智能伦理有遵循一般科技伦理原则的方面,同时更多涉及社会伦理问题及人类整体安全问题。文章通过探讨人工智能伦理的基本内涵,分析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道德正当性与政策规范的必要性,厘清人工智能伦理审查的理论逻辑,提出人工智能伦理审查机制的构建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确保人工智能“向善”发展,还需确保制度规范的公平公正,厘清透明度与问责制的因果联系,确保科技发展与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在人工智能伦理审查原则中落实监管责任,适时建立审查评估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伦理 伦理审查 以人为本 智能向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