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77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如画”与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 被引量:1
1
作者 胡友峰 贾珊红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220,共9页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 “如画”作为自然美学领域的重要审美模式被运用于自然、人与社会多种对象的审美观看中,其观看方式的差异源于不同的权力意图与立场表达,透过审美活动赋予自然美意识形态性。在“如画”审美的凝视下,自然对象被转译为审美形式的物性集合,自然美成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合理性话语的审美表达。“如画”审美刻意忽视自然环境中劳动者的真实境遇,自然美被塑造为精英阶层的特权,潜在地维护着资本主义社会的既定秩序与生活方式。同时,“如画”以仰视的方式将自然美打造为民族记忆与情感的神圣凝结,构建多民族文化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在当代,“如画”嬗变为“超真实”的幻视,在拓展自然美边界的同时也消解了自然美的物性根基。面对“如画”观看的弊端,“生活世界化的自然”肯定了人与自然的根源性联系,为推动自然美的意识形态性与本真性走向平衡提供了启发,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审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如画 意识形态 审美观看 话语权 多民族文化
下载PDF
康德本体论的对象性介质缺失及其完构
2
作者 曾永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5-53,共9页
康德把“物自身”视为现象存在的本体根基,然而它凭什么能够“空”而有“灵”,以至成为所有现象得以生成的根基,尚缺少必要的形而下基元作为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介质。马克思对象性关系的思想,启示并提供了本体与现象之间存在超越差异的普... 康德把“物自身”视为现象存在的本体根基,然而它凭什么能够“空”而有“灵”,以至成为所有现象得以生成的根基,尚缺少必要的形而下基元作为本体与现象之间的介质。马克思对象性关系的思想,启示并提供了本体与现象之间存在超越差异的普遍性对象性关系和必要介质的思路。怀特海有机宇宙论以宇观和缈观两极的结合实现了对存在本体的完整建构。中国古代“道”论不仅与康德“物自身”说高度会通,而且其“道气合一”论对本体存在的完构与怀特海异曲同工,还以“气物二相”说与“波粒二象”说相呼应,使本体论的完整结构得以圆融。这样完整圆融的本体论为建构“世界美学”奠定了哲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本体论 物自身 对象性介质 怀特海 道气合一
下载PDF
别现代主义哲学和审美学的范畴原创与思维革命
3
作者 王建疆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33-41,共9页
范畴是指涵盖面较大的具有枢纽作用的概念,具有类别的特点和功能。别现代主义作为原创的学术概念,已经形成了20多个哲学和审美学范畴。这些范畴分布在别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和之后,具有阶段性特点,但都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表现出识别真伪现代... 范畴是指涵盖面较大的具有枢纽作用的概念,具有类别的特点和功能。别现代主义作为原创的学术概念,已经形成了20多个哲学和审美学范畴。这些范畴分布在别现代主义产生之前和之后,具有阶段性特点,但都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表现出识别真伪现代,实现现代化的共同价值倾向和思想内涵以及跨越式停顿的思维方式。别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具有革命性,这就是在高速发展中突然主动停止,或自动解体,或改弦易辙,在文化艺术发展中表现为传承-切割-创新、借鉴-切割-创新的新模式。其切割即意味着独立的知识产权的形成。别现代主义哲学和审美学就是在有别于的、待别的、跨越式停顿的思维方式指导下的话语创新、理论创新、思想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现代主义哲学 别现代主义审美学 范畴原创 思维革命
下载PDF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 被引量:2
4
作者 陶水平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57-72,共16页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 “物色”作为中华感兴美学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最初由刘勰提出。“物色”既是中华古典艺术审美“感物”“感兴”“比兴”得以发生的对象来源,又是古典艺术“意象”“气象”“意境”得以生成的重要基础。物色论是进入中国古典美学尤其是感兴美学研究的必经之路,但学界对物色论美学范畴的研究相对薄弱。“物色”美学范畴在中国美学史上形成了一个绵延不断的学术谱系。“物色”美学范畴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气论哲学和气感哲学。“物色”是宇宙元气和天地精神在自然物象之声色状貌光影中的感性闪耀,同时又是人的德性精神之光与自由精神之光的生动呈现。物色成为中华感兴美学精神之光的灿烂显现。物色论美学可与西方美学的自然美论、形式美论、审美感性论、灿烂感性论、存在境域论加以比较,亦可与德国古典美学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美学精神相互发明。物色美学范畴因而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和普遍价值,值得展开系统研究和现代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色 感兴 美学 中华感兴美学 美学精神 灿烂显现
下载PDF
从Midjourney到Sora:生成式AI与美学革命 被引量:5
5
作者 吴冠军 《阅江学刊》 2024年第3期85-92,174,共9页
深刻影响时代的技术,已然关乎人类对世界与自我之认知的深化问题。从Midjourney、Sora到更近的Genie,人工智能技术向我们呈现出人类与世界进行深层次的,甚至在物理底层的重新展开沟通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AIGC就绝不局限于“AI generat... 深刻影响时代的技术,已然关乎人类对世界与自我之认知的深化问题。从Midjourney、Sora到更近的Genie,人工智能技术向我们呈现出人类与世界进行深层次的,甚至在物理底层的重新展开沟通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AIGC就绝不局限于“AI generated content”这一定义,而是可以被重新定义为“an impossibly great civilization”。据此,我们可以对“人际互动”与“人机互动”做出对勘式反思: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的反应往往是由一系列事件和话语累积所触发的;而在与AI交谈时,人们话语的选择同样决定了AI生成内容的质量和倾向。世界在物理/政治意义上的化成诚然在本体论意义上需要“互动”(interaction),尤其在经由生成式AI所掀起的美学革命中,要点并非定义“美”,而是在互相触动中去创造“美”。在人与人、人与非人类的不预设界限的创造性合作中,这个世界才有真正的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RA 人工智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美学革命 美育
下载PDF
中国美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2
6
作者 李庆本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AS CSSCI 2024年第1期29-40,共12页
为了解决中国美学“何以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在跨文化美学的框架下区分术语与话语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术语不同于话语。美学,就其术语意义而言,并无中西之别,职是之故,美学术语可以进行跨文化旅行,实现中西互译互释... 为了解决中国美学“何以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这一难题,我们需要在跨文化美学的框架下区分术语与话语这两个概念。一方面,术语不同于话语。美学,就其术语意义而言,并无中西之别,职是之故,美学术语可以进行跨文化旅行,实现中西互译互释,因而中国美学是“美学”的。另一方面,话语又离不开术语,是术语的语境化表达。就话语意义而言,中国美学是借用西方术语对中国审美经验和情感方式的话语表述,是中华民族对美的价值追求的理性体现,而不是西方美学的本土化,因而中国美学是“中国”的。总之,跨文化美学使得“既是中国的、又是美学的”中国美学成为可能,因而是中国美学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术语 美学话语 中国美学
下载PDF
人类环境观的再审思:中西环境美学对话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望衡 钟贞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2,共9页
阿诺德·伯林特与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对话围绕五个核心论点展开。关于环境,二位学者均认可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伯林特强调整体的环境概念,陈望衡在认同整体性的同时,也强调人类实践对环境生成的重要作用。关于参与,伯林特以“参与... 阿诺德·伯林特与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对话围绕五个核心论点展开。关于环境,二位学者均认可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伯林特强调整体的环境概念,陈望衡在认同整体性的同时,也强调人类实践对环境生成的重要作用。关于参与,伯林特以“参与”定义审美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陈望衡则以“居”阐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参与。关于环境的文化属性,伯林特强调文化差异对审美感知的影响,陈望衡则认为对环境文化性的共识蕴含着共通的可能性。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关系,伯林特认为生态是看待环境的科学视角,不具有美学意义,陈望衡则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文明美学。关于美学共同体,伯林特指出美学共同体的特殊之处在于使世界在审美经验中恢复其源初统一性,陈望衡则将家园感作为环境美学的审美本质,由此引申出环境作为人类共有家园这一共同体思想。通过此次对话,两位教授在理论意义上明晰了环境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发展的思想跃迁,也开启了新阶段环境美学研究的核心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 参与 文化 生态 共同体
下载PDF
弱共识与语境复义: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重塑文艺美学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方喜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08,共8页
实质语义的弱共识性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自动生成文本的基本特性,也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性。科学与文学文本语元组合运动生成的形式语义都要在个人的直观理解中转化为实质语义。形式语义概念化的单义决定着科学文本实质语义的强共识... 实质语义的弱共识性是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大模型自动生成文本的基本特性,也是文学文本的基本特性。科学与文学文本语元组合运动生成的形式语义都要在个人的直观理解中转化为实质语义。形式语义概念化的单义决定着科学文本实质语义的强共识,有利于汇聚物化在语言符号中的社会力量,以认识、改造自然物元组合运动而造福人类;形式语义实例性的语境复义决定着文学文本实质语义的弱共识,有助于个人心元组合运动的和谐化、文明化和个人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非强制性交往。大模型颠覆了传统科学文化概念化强共识公理系统,对于重新认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及价值、重塑传统文艺美学和人类文化等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共识 语境复义 实质语义 形式语义 自然语言大模型
下载PDF
社交媒体对网络空间道德心态的塑造及其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海明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9-228,共10页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 社交媒体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全面而深刻,社交媒体平台成为汇聚当代社情民意的最大场所。社交媒体用户对重大公共事件的跟帖讨论折射出网络空间的社会道德心态。社会道德心态是一个社会整体的道德心态状况,社交媒体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是现实空间社会道德心态的延伸,用户跟帖讨论心态的道德性是个体道德心态的缩影,也是其最真实的道德思维,对跟帖讨论道德心态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民心、把握民意。社交媒体的发帖规则塑造着网络空间的道德心态,道德心态又反过来影响用户的网络交往。提升网络文明需要重视社交媒体的道德建设,为此需要增强对社交媒体道德性的信心,培育用户对常识道德的遵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网络空间 道德心态 跟帖讨论 道德性
下载PDF
“Mimēsis”的辩证法:阿多诺对“技术”的媒介美学批判 被引量:1
10
作者 杨光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34,共11页
在阿多诺针对大众媒介技术展开的现代美学批判中,“Mimēsis”(摹仿)的辩证法是核心向度之一。在对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与现代艺术命运关系之思考的容受中,通过指认技术复制是“摹仿的绝对化”而真正艺术是“摹仿行为的庇护所”,阿多诺... 在阿多诺针对大众媒介技术展开的现代美学批判中,“Mimēsis”(摹仿)的辩证法是核心向度之一。在对本雅明关于技术复制与现代艺术命运关系之思考的容受中,通过指认技术复制是“摹仿的绝对化”而真正艺术是“摹仿行为的庇护所”,阿多诺揭示了“摹仿”在技术时代的美学中仍然能够作为一个批判概念得以存留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作为摹仿绝对化的技术复制无论其表面上多么繁荣多样,其实质只是“重复”;但如果媒介技术的“复制”功能成为技术时代艺术的重要摹仿对象,在生产差异之“重复”的“摹仿辩证法”中,复制的技术便可以被艺术的摹仿技艺所吸收转化,从而实现技术的美学“救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仿 复制 技术 现代艺术 媒介美学
下载PDF
赛博符号美学:当代艺术的复杂性原理探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胡易容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1,共7页
当代艺术本身的复杂性构成了当代艺术唯一被确认的共同性,且当代艺术展现的层级嵌套性、不确定性以及涌现性等特征与复杂性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以符号学为桥梁,构建起的“赛博符号美学”,试图对当代艺术重要问题提出了自身的回应:在方... 当代艺术本身的复杂性构成了当代艺术唯一被确认的共同性,且当代艺术展现的层级嵌套性、不确定性以及涌现性等特征与复杂性理论具有高度契合性。以符号学为桥梁,构建起的“赛博符号美学”,试图对当代艺术重要问题提出了自身的回应:在方法论与本体论上,其以艺术的意义为目标,探究其符号文本形式规律;在外延范畴上,引入复杂性系统观应对当代艺术难以归纳的现象;在价值观层面,其契合科学人文主义主张,在当今科学的重大变革基础上思考当代艺术的意义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艺术 赛博 符号美学 复杂性理论
下载PDF
《矿用便携式在线监测仪》
12
作者 孟祥斌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马凌燕作品
13
作者 马凌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10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马凌燕作品
14
作者 马凌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4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浓情夏日》
15
作者 马凌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F0004-F0004,共1页
下载PDF
马凌燕作品
16
作者 马凌燕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9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作为身体美学的中国武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再林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8-125,共8页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 当代身体美学的异军突起无疑为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入解读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契机。身体美学与中国武术之美都具有身心一体的性质,二者都通向了内外互见的显现之美、能受一体的生命之美、寓形上于形下的神圣之美。认识到这一点,不仅能使中国武术之美的深刻机理第一次大白于世,也使中国武术“技进乎道”地得以挺身于“道美合一”的中国文化的真正腹地。这也意味着,正如300多年前的“援武于儒”的颜元所说,中国文化的复兴首先应“近取诸身”地始于中国武术的复兴,而非后儒所说的一味地读书诵经和“袖手谈心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美学 中国武术 充内形外 阳禀阴受 下学上达
下载PDF
刘帆作品
18
作者 刘帆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4年第3期F0002-F0002,共1页
下载PDF
新闻播音中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与运用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奕 《视听》 202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随着AI语音技术的日益发展,人工智能语音被广泛运用于媒介传播领域,这无疑是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新闻播音是否被人工智能取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回溯新闻播音的发展史,伴随着人民广播史成长壮大的新闻播音具有时代... 随着AI语音技术的日益发展,人工智能语音被广泛运用于媒介传播领域,这无疑是科技发展与时代进步的体现。在此背景下,新闻播音是否被人工智能取代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回溯新闻播音的发展史,伴随着人民广播史成长壮大的新闻播音具有时代性与生命力。从诞生伊始,新闻播音坚守新闻本质,自觉接受来自中国传统美学的不断滋养,逐渐形成了气韵生动的形式美、中心向和的和谐美、天人合一的意境美等美学创作思想与语言表达技巧。根植于中国文化自信的新闻播音自信使新闻播音成为国家语言形象中的礼乐之音,亦是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之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播音 中国传统美学 文化自信
下载PDF
当代中国审美语料库建设
20
作者 刘佳 尤西林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5-50,共6页
当代中国美学需要克服理论内卷化亦即封闭的体系概念自我循环倾向,这就要求从美学研究美学改变为美学研究审美。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当代中国审美感知语料库建设。审美语料库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库,借助电子化技术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 当代中国美学需要克服理论内卷化亦即封闭的体系概念自我循环倾向,这就要求从美学研究美学改变为美学研究审美。一个基础性工作是当代中国审美感知语料库建设。审美语料库借鉴语言学的语料库,借助电子化技术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当代中国人审美感知方式,为进一步的美学研究提供可靠的资料。语料库的当代审美经验构成古今中外美学理论研究的阐释学视野与问题背景,对原初的一阶审美经验的梳理,不仅是艺术社会学与审美心理学的爬梳,而且刺激审美形态与范畴理论的生长与发展。这是一项关乎美学全局的全新工程,它召唤美学界同仁的关注与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语料库 当代中国审美感知 人工智能 审美心理学 艺术社会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