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7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让神话的精神自己起作用——钱特皮与神话现象学的早期发展
1
作者 胥志强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3,共6页
钱特皮是宗教现象学方法的创建者,他从宗教学视角对神话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代表了比较神话学的一个重要取向。从这一方法出发,他对神话现象进行了非历史的或系统的、非神学的以及反化约论的解释,对当时的主要神话理论进行了... 钱特皮是宗教现象学方法的创建者,他从宗教学视角对神话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这代表了比较神话学的一个重要取向。从这一方法出发,他对神话现象进行了非历史的或系统的、非神学的以及反化约论的解释,对当时的主要神话理论进行了批判总结。他反对神话学中的各种寓言式解读,包括实用式解释(犹希迈罗斯主义)、心理式解释与自然式解释,而强调要重视神话本身的特质。他认为神话学必须依靠直接的直观来把握住神话的有机整体,让神话的精神自己起作用。这一视野预示了20世纪神话现象学发展的诸多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神话学 神话现象学 反化约论 犹希迈罗斯主义
下载PDF
回到神话本身的神话学——神话学的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现象学-先验论革命
2
作者 吕微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7,共17页
神话学革命起源于对神话学理论遮蔽神话主体实践观念而导致的“神话”概念二论背反的自我反思,由此开启了神话学革命对神话主体文化实践的现象学整体观念直观。但是,因现象学无法通过直观神话实践(表演)观念的经验性标准(标定)而抽象出... 神话学革命起源于对神话学理论遮蔽神话主体实践观念而导致的“神话”概念二论背反的自我反思,由此开启了神话学革命对神话主体文化实践的现象学整体观念直观。但是,因现象学无法通过直观神话实践(表演)观念的经验性标准(标定)而抽象出神话实践文化责任的普遍原则(本质),神话学革命就在方法上从现象学观念直观转换为先验论理念演绎,通过对内在于表演准则(责任)的普遍形式(道德法则)的概念分析,还原出表演责任的双向逻辑-意向形式,即纯粹理性-道德法则对任意强制的规定(道德法则作为实践责任的客观动力),以及任意对纯粹理性-道德法则敬重的信仰(道德情感作为实践责任的主观动力)的意向形式,再通过对纯粹实践理性信仰意向形式自我给予的意向对象的理想还原,超越理性的界限而构造出纯粹理性-普遍情感神圣意志的超验意象,完成了神话学先验论革命之于理性信仰对神圣意志的理想直观,最终证成了人的本原性(实践的道德神圣性)、本真性(信仰的超验真实性)神话法则的存在方式,实现了神话学革命的最终目的,即证成了内在于神话现象自身的普遍(绝对)价值判断标准及其内在法则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性信仰 理念演绎 理想直观
下载PDF
滇南彝族民间信仰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及影响
3
作者 龙倮贵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8-27,共10页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 民间信仰文化是滇南彝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是一种保存比较完整、系统的民俗信仰活动的文化体系,是彝族历代先民传承和发展下来的一种古老文明的传统文化体系,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信仰观念是“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奉行“灵魂信仰”且“多神信仰”,以祖先信仰为核心,以鬼神信仰为辅,并对其传统农业经济行为、自然生态保护和人生礼仪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南彝族 民间信仰 形态和特点 影响和作用
下载PDF
训诂学研究的新开拓和新收获——读郭芹纳《训诂散论》
4
作者 徐时仪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3,共6页
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诂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诂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 词汇是语言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训诂散论》以上古汉语词语、近代汉语词语、陕西方言词语、词书研究、专书研究与训诂教学分编,虽名曰散论,实则各编论域相对集中,又贯穿了以词汇为中心的研究思路,在词汇的系统性研究、新词新义考证等方面多有创获,突破了以往单个词语考释和单纯文献词义训诂的传统,更关注词汇的发展变化,以及活的方言俗语的佐证;此外,该著不仅重视理论研究,还重视训诂学的应用,深入挖掘训诂学对辞书编纂、典籍研究和汉语教学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训诂学的独创性和实用性。在研究方法上,融词汇训诂和语法修辞于一炉,并运用穷尽性定量研究的方法和语义场的分析方法,考证大量一手材料,体现出训诂研究的“细”和“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汇 训诂 系统性 新词新义 方言 实用性
下载PDF
“妈祖祭典”文创产业数字化交互设计
5
作者 叶桐 倪春洪 《湖南包装》 2024年第1期163-167,共5页
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Z世代新消费模式的改变,非遗保护的创新性开始被重视。为促成天津妈祖祭典文化的多元化传播,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创新扩散理论分析确立清平竹马的视觉内涵,根据内涵、形态及色彩等基本要素创新传播策略,并结合数字... 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Z世代新消费模式的改变,非遗保护的创新性开始被重视。为促成天津妈祖祭典文化的多元化传播,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和创新扩散理论分析确立清平竹马的视觉内涵,根据内涵、形态及色彩等基本要素创新传播策略,并结合数字化的设计流程及逻辑,进一步统筹非遗与交互之间的情感化体验。采用文化+的跨学科发展模式,助推妈祖文化的创新转型发展,使非遗快速优化再生,从而达到非遗多元化传播的目的,以期为未来这一领域的开发研究提供设计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妈祖 创新扩散 交互
下载PDF
工业文化视域下柳州祭祀柳宗元的内涵意蕴及当代价值探析
6
作者 莫德惠 梁萌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6,共6页
祭祀柳宗元是柳州的文化传统,旨在纪念柳宗元开创柳州文风之先、为民造福、平等待民的功德。新时代,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功能定位,挖掘柳宗元文化经济价值、教育内涵及其与柳州少数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契合之处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传... 祭祀柳宗元是柳州的文化传统,旨在纪念柳宗元开创柳州文风之先、为民造福、平等待民的功德。新时代,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功能定位,挖掘柳宗元文化经济价值、教育内涵及其与柳州少数民族文化、工业文化契合之处等方面出发,积极探索传承弘扬柳宗元文化的新路径。祭祀柳宗元对厚植柳州城市文化底蕴,推进文化强市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化 柳宗元文化 祭祀柳宗元 当代价值
下载PDF
虚拟现实技术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应用
7
作者 李宁 林朝晖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9-103,共5页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认为VR技术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包括提升文化体验、加强文化教育和促进文化传播,同时,面临技术、伦理、文化... 探讨虚拟现实(VR)技术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中的应用前景及潜在影响;采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逻辑分析等方法,认为VR技术在妈祖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方面的应用包括提升文化体验、加强文化教育和促进文化传播,同时,面临技术、伦理、文化等方面的挑战;提出在VR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建立伦理框架来平衡技术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建立跨文化的合作与交流,让妈祖民俗体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妈祖 民俗体育 文化传承
下载PDF
从出土文献看苯教占卜文化对唐代吐蕃社会的影响
8
作者 江琼·索朗次仁 达瓦拉母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5-62,共8页
学界对敦煌、西域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以往成果更多集中在文献研究。藏文占卜文献反映出吐蕃社会曾盛行苯教占卜文化之史实,对此传统史籍中记载语焉不详。文章以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和考古史料为主要依据,全面考察唐代... 学界对敦煌、西域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研究已有百年历史,以往成果更多集中在文献研究。藏文占卜文献反映出吐蕃社会曾盛行苯教占卜文化之史实,对此传统史籍中记载语焉不详。文章以出土的藏文占卜文献和考古史料为主要依据,全面考察唐代吐蕃社会占卜活动。研究发现吐蕃时期苯教占卜文化不仅曾盛行于吐蕃本土,而且广泛流传于敦煌、西域的吐蕃移民社会;吐蕃统治阶级笃信占卜,利用占卜掌握个人的性命安危与权势地位,乃至以占卜推动政权事务重要决策;底层庶民亦通过占卜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吐蕃占卜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时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吐蕃卜者不仅传承和发扬苯教占卜文化,而且主动借鉴吸收中原术数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吐蕃占卜文化研究对阐释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教占卜 吐蕃社会 文化融合
下载PDF
文化圈视域下长阳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叙事融合现象考察
9
作者 王婷婷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1-37,共7页
湖北长阳地区的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相融,出现了神话、传说的“破圈”融合现象。廪君神话中土家族先祖廪君在开创基业时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向王传说中向辅治水的勇敢无畏精神具有相似性,两者在流传过程中... 湖北长阳地区的廪君神话与向王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相互影响,彼此相融,出现了神话、传说的“破圈”融合现象。廪君神话中土家族先祖廪君在开创基业时体现出的艰苦奋斗精神与向王传说中向辅治水的勇敢无畏精神具有相似性,两者在流传过程中发生了相交相融,形成了一个箭垛型人物——向王,廪君神话的内容也就逐渐被附着到上面,最后形成了“廪君向王为一人”的融合叙事。神话与传说的“破圈”融合,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价值认同,符合当地民众的情感期许,正是民众认同与传播,最后才有了长阳民间叙事中“廪君向王为一人”的融合叙事。通过文化圈理论深入探究可以发现,地理空间上的相近分布与重叠、地方文化在时间上的叠压及当地民众价值认同和情感期许,是促成“破圈”融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圈 廪君 向王 长阳 融合叙事
下载PDF
从文化科学的角度探求神话的起源与意义
10
作者 李懿霖 《西部学刊》 2024年第6期34-37,共4页
神话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当中,并展现出了神奇传说的形式,它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文化创造。神话的起源是早期人类生存中所接触到的日常经验事实,推动神话产生的动力有两个:一是作为人类智慧早期阶段的神学思维在创作者头脑中形塑了神话;二... 神话普遍存在于一切文化当中,并展现出了神奇传说的形式,它被视为人类最早的文化创造。神话的起源是早期人类生存中所接触到的日常经验事实,推动神话产生的动力有两个:一是作为人类智慧早期阶段的神学思维在创作者头脑中形塑了神话;二是语言在神话流传过程中起到了二次形塑的作用。研究神话的意义,一方面是发掘蕴含着历史真实性的神话的历史价值;二是神话作为早期人类精神创造的产物可以作为研究早期人类思维及其发展规律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 万物有灵论 语言 神学精神 历史
下载PDF
哈尼族迁徙史诗中的自然崇拜及生态价值研究
11
作者 陈娟 扈志东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32-136,共5页
哈尼族迁徙史诗中的自然崇拜是哈尼族共同的社会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刻的哲学性,是一部关涉哈尼族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史料。自然崇拜产生之后,就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之... 哈尼族迁徙史诗中的自然崇拜是哈尼族共同的社会记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深刻的哲学性,是一部关涉哈尼族从敬畏自然、认识自然到善待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史料。自然崇拜产生之后,就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层土壤之中,在建寨选址、开田种稻和节庆祭祀中都得以表达和升华。利用人类敬畏自然的朴素认知,可以强化其尊崇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社会心理。自然崇拜作为哈尼族潜在的生态意识,在协调水资源合理分配、乡村生态环境治理、动植物保护中具有重要生态意义,在维系人与人真诚友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团结稳定中发挥着巨大的生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迁徙史诗 自然崇拜 生态价值
下载PDF
“司命”形象及职能考
12
作者 赵戈 《荆楚学刊》 2024年第2期37-44,共8页
早期司命以朴素天神形象出现。周王朝至战国时期,司命成为天子与诸侯共祭的神灵,分为公私之祭。金文、楚简与《周礼》中“司命神”神格和相应祭祀系统各有不同,皆不能简单视为同一;前人多遵郑玄注说,认为司命的多重形象是并列进行的,这... 早期司命以朴素天神形象出现。周王朝至战国时期,司命成为天子与诸侯共祭的神灵,分为公私之祭。金文、楚简与《周礼》中“司命神”神格和相应祭祀系统各有不同,皆不能简单视为同一;前人多遵郑玄注说,认为司命的多重形象是并列进行的,这在一定程度遮蔽了其在历史时序演变中的重要意义。汉代“司命”形象与职能的演化,从中可寻绎统治阶级与下层政治、文化和时代思潮互动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命形象 祭祀 鬼神信仰 楚简
下载PDF
清华简《祷辞》“白马”神与“女乘马”仪式考
13
作者 凌彤 《古代文明(中英文)》 2024年第1期59-68,157,158,共12页
“白马”在先秦时代,不仅是神人欲求的神异之物,也是鬼神意志的传递者,在两种身份的结合下,“白马”进入祝祷、占卜的话语中,拥有了成神的信仰根基。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祭马以佐政驱灾的传统,“白马”又有沟通不同空间、不同部族的能力,... “白马”在先秦时代,不仅是神人欲求的神异之物,也是鬼神意志的传递者,在两种身份的结合下,“白马”进入祝祷、占卜的话语中,拥有了成神的信仰根基。西周以来逐渐形成祭马以佐政驱灾的传统,“白马”又有沟通不同空间、不同部族的能力,在楚国封君制度各封邑亟需扩充人口的背景下,楚人融合多重祭马、用马观念,塑造了“东方之白马”神,以求其昌盛人口、祛除灾害。在对白马神的祭告活动中,具有沟通婚姻功能的“女乘马”仪式也揭示了白马神的权能。《祷辞》凡享有“女乘马”仪式的神灵,都有婚嫁生育的权能,如“君夫、君妇”就是商周以来男女合祭制度与楚地两两相偶、阴阳相配神话体系相结合后形成的配偶神。通过“女乘马”的仪式,可以让这类在婚嫁生育、疾病灾害方面具有权能的神灵保佑此地人口繁衍昌盛,不受灾害侵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祷辞》 白马 配偶神 战国祷祀制度
下载PDF
妈祖信仰的视觉呈现——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侯杰 祝子慧 《妈祖文化研究》 2023年第2期61-74,共14页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津虽地处北方,但妈祖信仰者众多,分散在各个阶层,分布城乡的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庙等是祭祀和崇拜妈祖的公共场域。其中,天津天后宫作为中国三座著名祭祀妈祖的场所之一,每逢妈祖诞辰都要... 妈祖信仰源远流长,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天津虽地处北方,但妈祖信仰者众多,分散在各个阶层,分布城乡的天妃宫、天后宫、娘娘庙等是祭祀和崇拜妈祖的公共场域。其中,天津天后宫作为中国三座著名祭祀妈祖的场所之一,每逢妈祖诞辰都要巡游行会。在清朝这一民俗活动因为得到统治者的肯定,因此改称皇会。《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清朝天津民间画师所绘,以艺术的笔触描绘出恢宏的皇会盛景,为图文互观、互证、互释妈祖敬仰者及其组织者的节日狂欢创造了条件。本文借助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丰富、完善相关《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内容信息则有助于深化妈祖文化的在地化与继承发展研究,与此同时也进行跨学科视域下相关妈祖信俗的问题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信仰 皇会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 视觉呈现
下载PDF
解构与批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迷雾
15
作者 薛生山 孙洲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7-31,共5页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 当今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并未将人类带入其所描绘的包容、平等、互通、自由的数字生活新图景。相反,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的共谋,使数字资本成为支配和改变人的现实力量,人因而陷入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的“泥沼”中。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是资本与大数据、算法等技术融合中,形成的以数字、数据符号为标识的社会图景,它以数字世界的“现实性”掩盖了人与人间社会关系的现实性,个体沦为“自愿深陷其中”“不愿自我挣脱”的数字拜物教徒。立足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梳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生成逻辑、指认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幻象、透视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本质对探寻数字拜物教意识形态破解之道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拜物教 数字资本主义 意识形态
下载PDF
中国史前至高神之“太阳神”刻绘符号溯源
16
作者 刘瑾怡 《艺术科技》 2024年第4期134-136,共3页
目的:中国史前至高神“太阳神”是原始先民太阳崇拜的物化表现,其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自然灵崇拜阶段。方法:文章在结合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的基础上,立足图案学并吸收当前先进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刻绘符号为... 目的:中国史前至高神“太阳神”是原始先民太阳崇拜的物化表现,其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即自然灵崇拜阶段。方法:文章在结合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校勘学的基础上,立足图案学并吸收当前先进社会科学方法论,以刻绘符号为线索,以图案和器物为参照,对“太阳神”图案进行神话叙事的溯源和考古语境的还原。由此总结出太阳崇拜在历经未有火化、天然之火、人造之火、日为火主四个阶段后,终于在傩崇拜阶段,以“太阳神”刻绘符号的形式贯穿、融合于“神”“巫”“器”图案的结论。结果:新石器时期早期的“太阳神”像,并非“神”,而是“人”——佩戴傩面的巫觋。其由以原始至高神刻绘符号主导的主图腾神图案发展而来,因此被其所主导;而“神”像又支配着祭仪及其他器物的造型、图案和功用等。这说明“神—器—巫”的图案互动模式已基本定型。傩崇拜阶段的“太阳神”刻绘符号及其延伸图案仍处于象征型艺术的幻想阶段,即真正象征的前夕。结论:原始刻绘符号是原始先民有意刻绘而成,虽未具真正意义上的象征性,但发掘其渊源和背后意志符合20世纪陈之佛先生提出的“表号图案”这一概念对“艺术的根源”的探索目的。因此,此次研究还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整理和详细深入的考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神” 刻绘符号 象征 图案
下载PDF
苯教民间“占卜唐卡卦盘”的解读与发展研究——以四川省松潘县尕咪寺阿格雍仲收藏的“占卜唐卡卦盘”为例
17
作者 尕让他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文以四川省松潘县尕咪寺阿格雍仲收藏的“占卜唐卡卦盘”为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通过对这一珍贵文物的细致解读,全面地理解苯教占卜文化的历史缘由,并探索其在... 本文以四川省松潘县尕咪寺阿格雍仲收藏的“占卜唐卡卦盘”为例,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制作工艺,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状况与未来趋势。通过对这一珍贵文物的细致解读,全面地理解苯教占卜文化的历史缘由,并探索其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考察和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文献资料揭示了苯教占卜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实地考察和访谈展现了“占卜唐卡卦盘”的制作工艺、艺术特色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教 占卜 卦盘 解读
下载PDF
中华各民族文化符号的互融与共生——兼论西南地区竹王神话传说的多角度叙事逻辑
18
作者 郑芳 《铜仁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0-47,共8页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互融与共生从而传承至今的标识。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竹王神话广泛流传,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信仰互融共生,突出... 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民族文化符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现代性表达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互融与共生从而传承至今的标识。我国西南民族地区的竹王神话广泛流传,不同的民族文化与信仰互融共生,突出中华文化符号优秀性的一面。竹王神话在西南地区各民族的迁徙、定居、生存中起到纽带作用,将各民族的精神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不仅是蕴含的优秀文化因子相通,更是各民族文化符号共享的重要历史见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符号 竹王神话 互融与共生
下载PDF
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妈祖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
19
作者 刘诗怡 《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0-64,共5页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妈祖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妈祖信...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成为了推动世界和平与共同繁荣的重要途径。妈祖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妈祖文化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纽带,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妈祖信仰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认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妈祖文化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包括仁爱、和谐、包容和互助等,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本文将围绕全球文明倡议背景下的妈祖文化,探讨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时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妈祖文化 全球文明倡议 时代价值
下载PDF
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碧霞元君信仰的变迁——以涉县碧霞元君庙宇和碑刻为中心
20
作者 贾建钢 《邯郸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3-121,共9页
涉县是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民间信仰多样化的代表性区域,碧霞元君信仰即是当地主要信仰之一,境内庙宇和碑刻数量较多。明清时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以井店镇的台村、禅房村青阳山凤凰顶、玉林井村岩硇山丹凤朝阳顶为中心,辐射到县域其他... 涉县是明清时期冀南太行山区民间信仰多样化的代表性区域,碧霞元君信仰即是当地主要信仰之一,境内庙宇和碑刻数量较多。明清时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以井店镇的台村、禅房村青阳山凤凰顶、玉林井村岩硇山丹凤朝阳顶为中心,辐射到县域其他大部分地区。明代前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已有一定基础,并影响到明代中期江苏无锡碧霞元君庙宇的创建和信仰发展;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涉县碧霞元君信仰快速发展并达到兴盛,但清代中后期则呈现出衰微之势,扩建重修庙宇、妆塑神像次数明显减少,专祀庙宇中主祀神祇地位旁落。主要原因则是碧霞元君主生育健康的信仰与女娲、观音等信仰高度重合,主时和年丰的信仰与龙王信仰之风调雨顺相类,而当地女娲、观音、龙王信仰原本就有比较深厚的基础,尤其是随着女娲信仰逐渐兴盛并使涉县成为华北地区女娲信仰的中心之后,碧霞元君信仰自然会受到冲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碧霞元君信仰 明清 太行山 冀南 碑刻 庙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