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1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佛教时间观的演进历程——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中心
1
作者 许潇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8,共11页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 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是与佛教修行解脱密切相关的时间观念,它关涉已修和未修、已断和未断。早期佛教以三世和三世法问题为着力点讨论时间之于修行解脱的意义。特别是说一切有部通过对知识和对象外在性问题的讨论展开三世实有的知识论论证,继而又在对作用与功能的区分中完成三世实有的价值论证成。在论证过程中不断强化三世和三世法的同一性,强调三世相续流转乃是有为法建立之基础,而有为法则是无为法存在之前提,这就将三世问题与一切法实有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说一切有部对于以空间理解时间有着特殊的认识,主张时间、空间和概念三者通过其各自最小单位“刹那”“极微”“字”积聚而共同构成有为法。如此,则既不否定以空间理解时间的传统理路,又在相续和作用的过程中显豁出因果关系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时间观 说一切有部 三世 因果
下载PDF
生命伦理学视角下的古代汉传佛教寺院医疗照护活动
2
作者 王富宜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0-145,148,共7页
古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医疗照护活动是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社会呈现方式。汉传佛教寺院从事医疗照护活动,根本原因在于佛教义理将医疗照护视为慈悲心的践行,外在原因在于具备僧医、药藏、药典等条件,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 古代汉传佛教寺院的医疗照护活动是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的重要社会呈现方式。汉传佛教寺院从事医疗照护活动,根本原因在于佛教义理将医疗照护视为慈悲心的践行,外在原因在于具备僧医、药藏、药典等条件,且得到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支持和参与。汉传佛教寺院的医疗照护活动可以分为对内和对外两种主要形式,对内医疗照护越来越规范化和制度化,对外医疗照护逐渐深入乡村和民众。汉传佛教寺院医疗照护活动的理论渊源、开展条件和主要类型都蕴含公共性的特征,对当今汉传佛教生命伦理思想的社会呈现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传佛教 生命伦理 寺院 医疗照护 慈善
下载PDF
方以智与晦山戒显的青原之会
3
作者 韩焕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3-27,共5页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 康熙五年(1666),晦山在青原山净居寺拜会了方以智。方以智非常兴奋,给予了极其热情的接待。晦山戒显对此感动不已,遂赋诗一首,记录下了自己的兴奋之情。方以智与晦山谈及自己的著作《药地炮庄》,晦山为之作序,给予高度评价。可以说,晦山戒显与药地愚者方以智青原之会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晦山戒显 青原山 《药地炮庄》 《庄子》
下载PDF
语言的困境与突破:真言陀罗尼及密乘的诞生
4
作者 徐小霞 《符号与传媒》 2024年第1期7-22,共16页
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梳理出佛教真言陀罗尼(密咒)出现的语言学内部因素。作为语言的一种类型,真言密咒以功能而非表意阐释为主,它的出现与发展是印度佛教为回应其内外双重压力,在语言哲学上,通过对佛陀语言的重构,积极挪用印度传统和佛... 本文从语言哲学角度,梳理出佛教真言陀罗尼(密咒)出现的语言学内部因素。作为语言的一种类型,真言密咒以功能而非表意阐释为主,它的出现与发展是印度佛教为回应其内外双重压力,在语言哲学上,通过对佛陀语言的重构,积极挪用印度传统和佛教传统的结果。围绕真言密咒,印度佛教逐渐延伸出与之相应的手印、曼荼罗仪轨等体系化的实践方法,最终直接在佛教大乘内部催生出一种新的宗派--佛教怛特罗(佛教密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密宗 真言密咒 语言哲学
下载PDF
沈阳故宫原藏尊胜陀罗尼经幢考述
5
作者 于颖 《理财(经济)》 2024年第3期89-91,共3页
在沈阳故宫院内,露陈有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大十面”。据《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陇右金石录》等金石书著录,目前所见的历代存世经幢,内容以密教陀罗尼经为多,特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占绝大多数,俗称“尊胜幢”。“... 在沈阳故宫院内,露陈有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俗称“大十面”。据《金石萃编》《山左金石志》《陇右金石录》等金石书著录,目前所见的历代存世经幢,内容以密教陀罗尼经为多,特别是《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占绝大多数,俗称“尊胜幢”。“尊胜陀罗尼经幢”,在中唐以后开始盛行;这种幢之建造,始于佛陀波利传译《尊胜陀罗尼经》之后。唐高宗仪凤元年(676年),佛陀波利曾来五台山。永淳二年(683年)抵达长安,带来《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文本。唐高宗令日照三藏等共同翻译。而后,他携带梵本和译本再至五台山。由此,其所译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流传于五台山乃至全国各地,为传至五台山最早的密藏,是密宗在五台山佛教发展的重要经典之一。《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梵本,后经日照三藏、善无畏、不空三藏等八译其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陀波利 善无畏 梵本 陀罗尼 尊胜陀罗尼经幢 沈阳故宫 五台山佛教 密教
下载PDF
略论《南海寄归内法传》的文献价值
6
作者 旺多 索巴尖措 《西藏大学学报(藏文版)》 2024年第1期91-103,189,190,共15页
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作为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汉语词汇史、唐代中外关系、中外医药学交流、古印度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南海寄归内法传》在较早时期... 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作为研究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在汉语词汇史、唐代中外关系、中外医药学交流、古印度及南海地区历史、地理、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南海寄归内法传》在较早时期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公元19世纪末以来陆续译成法、俄、英、日等外文。该著作在各类佛教史著中多有引用,是了解公元6世纪佛教历史以及印度四大教派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印度佛教及藏传佛教各教派的综合性资料,是直观了解外器世界的形成、外道观点、佛教源流、各闻道宗派的传播地区、大乘与小乘区别等方面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僧义净 南海 归内法传
下载PDF
佛教文化的导入——“莲”素食餐厅空间设计
7
作者 韩琳 《石材》 2024年第3期43-45,共3页
探索佛教文化中具有宗教代表性的设计符号,利用现代设计手法,使“莲”素食餐厅具有佛教文化氛围。通过佛教文化“禅境”渲染餐厅空间独具意境的景观。应用“莲”造型,表达素食餐厅空间的符号设计,力求营造出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气息的空间... 探索佛教文化中具有宗教代表性的设计符号,利用现代设计手法,使“莲”素食餐厅具有佛教文化氛围。通过佛教文化“禅境”渲染餐厅空间独具意境的景观。应用“莲”造型,表达素食餐厅空间的符号设计,力求营造出具有浓郁佛教文化气息的空间,是“莲”素食餐厅室内设计的最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素食餐厅 佛教文化 设计
下载PDF
论清初遗民僧的“至情”与“疑情”
8
作者 李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7,共11页
中国诗歌史上反对“温柔敦厚”诗教的言论不多,明清易代之际却出现了突破情感规范的“至情”思潮,遗民僧在其中最为激进。他们要求诗歌有强大的感情力量,既与儒者遗民不同,更与传统僧诗大异。究其原因,遗民僧以入世济众为宏愿,将人世悲... 中国诗歌史上反对“温柔敦厚”诗教的言论不多,明清易代之际却出现了突破情感规范的“至情”思潮,遗民僧在其中最为激进。他们要求诗歌有强大的感情力量,既与儒者遗民不同,更与传统僧诗大异。究其原因,遗民僧以入世济众为宏愿,将人世悲欢视为证道之具,将强烈的情感体验视为度化众生的必经之途。曹洞宗觉浪道盛一派甚至肯定极端感情,视“怨怒”之诗为天地生机。他们将“怨怒”与禅宗“疑情”联系,要求冲破精神困境的猛烈能量。遗民僧试图通过释放个体能量激活社会生机,突破古典文学的秩序想象,可称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重情论的巅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民僧 僧诗 觉浪道盛 诗教 怨怒
下载PDF
唐代西域官寺及其功能
9
作者 孟宪实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唐朝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高峰,而佛教中国化也在唐代完成。佛教与中国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人生的许多生命礼仪都在佛教的形式下完成,从朝廷到民众莫不如此。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维护丝路畅通投入巨大,安西四镇的驻兵,就是... 唐朝是中国古代佛教发展的高峰,而佛教中国化也在唐代完成。佛教与中国社会发生紧密联系,人生的许多生命礼仪都在佛教的形式下完成,从朝廷到民众莫不如此。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朝维护丝路畅通投入巨大,安西四镇的驻兵,就是证明。唐朝在西域,不仅驻扎军队,也设置官寺,不仅安西四镇,北庭都护府、伊吾军都有官寺存在的证明。官寺是唐朝的官方寺院,通常由汉僧管理,使用汉语佛经,并接受中央统一领导。通过西域出土的唐代文献,尤其是和田出土的汉文文书,发现唐代官寺在西域主要是服务军队,慰藉将士军心,提供生活帮助,是很重要的一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朝 西域 于阗 官寺 军心慰藉
下载PDF
火星神图像论略
10
作者 薛艳丽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4-172,共9页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 在中国绘画史上,从唐代至清代,并行流传着两种类型的火星神,一种是驴首冠形,另一种是驴首且骑驴形。驴首冠形的火星神主要出现在佛教和道教题材壁画中,在流传过程中,其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驴首冠逐渐消失,绘画的主体主要为民间画工。驴首且骑驴形的火星神一直未发生变化,绘画的主体主要为名画家或宫廷画工。至于出现这两种类型的火星神的原因,主要是与二者所依据的文献及其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星神 驴首 驴冠 五星 炽盛光佛
下载PDF
丝路故地吐火罗与吐蕃间早期佛教文化交流
11
作者 加央平措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9-54,共6页
文章运用藏汉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梳理史料中记载的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吐蕃的历史,以及佛教经过吐火罗地区初传吐蕃的过程,探讨了吐火罗故地与吐蕃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从中发现,由于吐火罗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吐火罗故地... 文章运用藏汉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梳理史料中记载的佛教传入吐火罗地区与吐蕃的历史,以及佛教经过吐火罗地区初传吐蕃的过程,探讨了吐火罗故地与吐蕃间的佛教文化交流史。从中发现,由于吐火罗处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吐火罗故地与佛教在中原汉地和吐蕃的初传直接相关,对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形成的早期历史有重要影响。这对研究佛教文化经由丝绸之路分别传入中原汉地与青藏高原的历史过程,溯源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吐火罗故地 吐蕃 佛教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圆瑛法师会通佛儒的佛学思想及其时代意义
12
作者 徐弢 刘茹 《五台山研究》 2024年第1期3-8,共6页
圆瑛法师沿着汉传佛教“融儒入佛”“会通佛儒”的中国化路径,以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及其“博施济众”的救世精神,来诠释大乘菩萨“自利利他”“利生救世”的慈悲之道,并立足近现代中国佛教的现实处境,对佛、儒二教的经典... 圆瑛法师沿着汉传佛教“融儒入佛”“会通佛儒”的中国化路径,以儒家“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思想及其“博施济众”的救世精神,来诠释大乘菩萨“自利利他”“利生救世”的慈悲之道,并立足近现代中国佛教的现实处境,对佛、儒二教的经典教义加以契理契机的发展与会通。他会通佛、儒的佛学思想,不仅有助于推动中国佛教的现代转型,而且体现了爱国爱教爱和平的情怀、不存门户之见的包容态度、关注现实人间福祉的人本主义等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瑛 佛学 儒家 会通 中国化
下载PDF
佛教对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会通与超越
13
作者 崔文奎 胡启明 《五台山研究》 2024年第1期52-58,共7页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西方深层生态学存在会通及超越之处。一方面,佛教中所蕴含的“万物一体、依正不二”的生态整体论、“无情有性、珍爱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及“众生平等、六道轮回”的生态平等论,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思想...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与西方深层生态学存在会通及超越之处。一方面,佛教中所蕴含的“万物一体、依正不二”的生态整体论、“无情有性、珍爱自然”的内在价值论及“众生平等、六道轮回”的生态平等论,与西方深层生态学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另一方面,佛教中缘起与假名、真如与现象的辩证论述,更是实现了对深层生态学理论缺陷的总体性超越。将二者比较研究既符合当前传统文化现代性转化的发展趋势,又可在视域融合中确立佛教生态思想研究主题,为建构佛教环境伦理学及环境哲学提供崭新的致思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 深层生态学 会通 超越 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
下载PDF
南传佛教中国化:地缘与云南傣族佛教的形成
14
作者 吴之清 邢榕瀚 《五台山研究》 2024年第1期21-26,共6页
毗邻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德宏等地傣族,深受巴利语南传佛教影响,致使本地传统与境外文明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傣族佛教”信仰;与之相比,地处哀牢山一带的新平傣族却保持淳朴的原始信仰。两地傣族的社会差异... 毗邻缅甸、老挝等东南亚国家的西双版纳、普洱、临沧和德宏等地傣族,深受巴利语南传佛教影响,致使本地传统与境外文明相融合,形成独特的“傣族佛教”信仰;与之相比,地处哀牢山一带的新平傣族却保持淳朴的原始信仰。两地傣族的社会差异更多从其不同的信仰文化表现出来,就其社会意涵进行分析,得出地缘关系影响同一民族作出不同选择的结论。论文揭示南传佛教在傣族地区的中国化及其生存发展的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傣族 原始宗教 傣族佛教
下载PDF
密续、法脉与世俗——白居寺道果殿空间配置意涵
15
作者 张雨晴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5,156,157,共14页
西藏江孜县白居寺的二层道果殿修建于1424年至1425年之间,其绘塑配置体现出密续神秘性、法脉严肃性、世俗权威性的统一。白居寺道果殿中央鲁伊巴传规的泥塑胜乐曼荼罗,分为“外座”和“内座”,具有个人小我与宇宙大我合一之意涵,更具佛... 西藏江孜县白居寺的二层道果殿修建于1424年至1425年之间,其绘塑配置体现出密续神秘性、法脉严肃性、世俗权威性的统一。白居寺道果殿中央鲁伊巴传规的泥塑胜乐曼荼罗,分为“外座”和“内座”,具有个人小我与宇宙大我合一之意涵,更具佛法上的教理性和实修中的神秘性。从金刚持菩萨到大乘法王贡嘎扎西的道果传承祖师像清晰地呈现出萨迦派道果传承的法脉形象。西、南、北壁的《八十六成就者》壁画意指“生起次第”的修行观法,是一个“即身成佛”而“兼修色法、心法”的过程。《八思巴传记图》以五处题记记录三场梦境场景,主体是《八思巴与忽必烈对坐图》,以对坐形式描绘二人形象。《萨迦班钦调伏外道图》表现萨迦班智达与外道辩论、调伏外道措切的场景。圣哇底像出现在《八思巴传记图》中,成为萨迦班智达与印度外道辩法的一个代表性标识,与对面的《萨迦班钦调伏外道图》相互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白居寺 八思巴传记图 八十六成就者 道果传承祖师像
下载PDF
论庾信的佛教信仰及其转变
16
作者 马麟 《长江学术》 2024年第2期67-75,共9页
庾信由南入北,经历“四朝十帝”,其与佛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信仰”或者“不信仰”能够说明的。梳理《大藏经》等内外典籍可知,新野庾氏之兴与中古佛教政治关系密切。庾信早年随萧纲奉佛,侯景之乱后责备梁武帝兴佛,入北后以佛寺济世,... 庾信由南入北,经历“四朝十帝”,其与佛教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信仰”或者“不信仰”能够说明的。梳理《大藏经》等内外典籍可知,新野庾氏之兴与中古佛教政治关系密切。庾信早年随萧纲奉佛,侯景之乱后责备梁武帝兴佛,入北后以佛寺济世,明悟“空”与“佛性”的关系,经历了奉佛、斥佛、用佛、明佛的转变。作为中古士人接受外来文化的一个剪影,庾信的经历显然具有一种特殊的典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庾信 佛教信仰 侯景之乱 转变
下载PDF
关于宗教教职人员培养的历史反思——基于1949年以来中国各级佛学院教育的探讨
17
作者 刘泳斯 张雪松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7-41,共5页
虽然宗教界人才培养可以部分借助寺庙丛林教育、经堂教育、社会教育、各级政府相关机构的专题培训等多种渠道,但宗教院校始终是中国宗教界人才培养的主平台、主渠道。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佛教创办的诸多宗教院校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初... 虽然宗教界人才培养可以部分借助寺庙丛林教育、经堂教育、社会教育、各级政府相关机构的专题培训等多种渠道,但宗教院校始终是中国宗教界人才培养的主平台、主渠道。本文对1949年以来中国佛教创办的诸多宗教院校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总结。总结经验、直面问题,对佛教界人才培养、中国佛教健康发展、宗教界修学体系建设、宗教中国化的理论建设和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院校 宗教教职人才培养 三支队伍
下载PDF
石窟寺考古与美术学研究的互鉴——《文殊山石窟研究》评介
18
作者 刘丹 《敦煌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0,共7页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所在的嘉峪山中,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周边与青海省以及酒泉、玉门、嘉峪关市等地接壤。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所在的嘉峪山中,这里地处河西走廊西部,祁连山北麓,周边与青海省以及酒泉、玉门、嘉峪关市等地接壤。文殊山石窟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经过魏、晋时期的建设修缮,到唐、宋时期达到鼎盛,名扬四方。文殊寺,藏语称“嘉木样贡巴”,汉语即“文殊大寺”之意,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据《安多政教史》载,文殊菩萨曾显灵于此,故名为“文殊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多政教史 文殊菩萨 嘉木样 文殊山 甘肃省张掖市 晋明帝 石窟寺 祁连山北麓
下载PDF
清初江南禅宗的国师之争与士绅动向——康熙九年玉林通琇宜兴“强僭龙池”案述考
19
作者 陈波 夏维中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0-219,共10页
康熙十二年,以玉林通琇为代表的临济宗和以寒松智操为代表的曹洞宗争夺江南常州宜兴县善权寺控制权之“善权常住诤”一案,是清初江南僧诤的重要内容。而康熙九年发生的玉林“强僭龙池”案,不仅是“善权常住诤”的前奏,同样也是当时江南... 康熙十二年,以玉林通琇为代表的临济宗和以寒松智操为代表的曹洞宗争夺江南常州宜兴县善权寺控制权之“善权常住诤”一案,是清初江南僧诤的重要内容。而康熙九年发生的玉林“强僭龙池”案,不仅是“善权常住诤”的前奏,同样也是当时江南影响极大的僧诤案之一,惜长期尘封,不为人知。所谓“强僭龙池”,是指玉林试图谋夺龙池祖廷即宜兴龙池山禹门寺住持。而玉林此举,遭到了龙池僧人、宜兴部分士绅以及木陈道忞的强烈反对。龙池之争,虽以玉林失败而告终,但对此后的“善权常住诤”以及康熙十三年善权寺玉林系僧人与叶塘陈氏的流血冲突产生了重大影响,故有“善权浩劫,祸始龙池”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诤 宜兴龙池 玉林通琇 木陈道忞 储方庆
下载PDF
中古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
20
作者 郑兴中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5,166,共10页
中国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包括义章和义疏两类文体。两者是中古时期僧众解释佛经的两种基本模式:义章通释经典大义与核心名相;义疏则“依文释义”。两者一经一纬,共同构成中国佛教经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一传统在隋唐时代逐渐定... 中国佛教经学中的章疏传统,包括义章和义疏两类文体。两者是中古时期僧众解释佛经的两种基本模式:义章通释经典大义与核心名相;义疏则“依文释义”。两者一经一纬,共同构成中国佛教经学诠释学的两个基本维度。这一传统在隋唐时代逐渐定型,并与“论”形成严格区分:不能将章疏归入印度佛教“经律论”三藏中的“论藏”一类,也不能将之归入中国传统文体中的论著一类。这一时期,僧众以义章与义疏共同解释同一经典,如《成实论》《摄大乘论》《杂心论》等,是章疏传统的重要表现。对义章的界定,当以义疏为标准,义章是义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具体而言,义章是将义疏的解释方法,应用于事数名相、经典大义等解释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经学 义疏 义章 章疏传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