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0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
1
作者 李里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4,共5页
2023年6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的郭台辉教授约笔者组织一次以“概念史”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作为其学术品牌“我们一起阅·探”的第11期。该系列活动的特点是围绕特定主题,选择一本新近出版的代表性著作,邀请作者和相关领域的... 2023年6月,云南大学民族政治研究院的郭台辉教授约笔者组织一次以“概念史”为主题的线上研讨会,作为其学术品牌“我们一起阅·探”的第11期。该系列活动的特点是围绕特定主题,选择一本新近出版的代表性著作,邀请作者和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进行交流研讨。笔者将活动主题设定为“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全球本土化 学术品牌 交流研讨 云南大学 特定主题 民族政治研究 研讨会
下载PDF
概念史与思想文化史的新境界
2
作者 李恭忠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18,共4页
关于中文学界“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趋势,以及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这部新著的学术特色,笔者主要针对此项工作的学术背景,结合个人从事相关研究的实践,从学术旨趣、学术特色和学术... 关于中文学界“全球本土化”的概念史研究趋势,以及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这部新著的学术特色,笔者主要针对此项工作的学术背景,结合个人从事相关研究的实践,从学术旨趣、学术特色和学术价值等方面,谈谈概念史对于深化思想文化史研究的可能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文化史 概念史 全球本土化 学术旨趣 学术特色 学术背景 人种 学术价值
下载PDF
“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分析
3
作者 景天魁 王翰飞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8,共10页
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建立二元Logit模型基础上,使用非线性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KHB方法对“合群”效应进行分解,探讨了“合群”与当前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验证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比... 运用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在建立二元Logit模型基础上,使用非线性模型的中介效应检验-KHB方法对“合群”效应进行分解,探讨了“合群”与当前中国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验证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其中介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合群”可以显著提升民众的主观幸福感;“合群”通过影响社会信任水平和社会联结程度,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社会信任水平和社会联结程度是“合群”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中介机制,其中介效应比例存在一定差异,社会联结程度的解释比例要高于社会信任水平。在此基础上,证实了“合群”对民众主观幸福感增进作用的存在,也为更好地认识“合群”如何有效地促进民众主观幸福感提供了微观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群” 社会联结 社会信任 主观幸福感 民生福祉
下载PDF
博爱,还是友爱——Fraternité的跨文化之旅
4
作者 孙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9,共5页
笔者常引用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一句话来强调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共同的概念,就没有共同的社会,更不要说行动的政治领域。然而,越是重要的概念,越容易被误读,甚至被滥用。120年前,在留日清末知识人中流传的一本《和文汉... 笔者常引用科塞雷克(Reinhart Koselleck)的一句话来强调概念史研究的重要性:没有共同的概念,就没有共同的社会,更不要说行动的政治领域。然而,越是重要的概念,越容易被误读,甚至被滥用。120年前,在留日清末知识人中流传的一本《和文汉读法》小册子,望文生义地将“概念”解为“大概想念”,将“观念”释为“观而念之”。今日谈概念史的学者,或将概念史等同于词语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文化之旅 留日 望文生义 小册子
下载PDF
从文化价值取向到国家目标和政府责任--“中—西”关系视野下美好生活诉求的一种思考
5
作者 杨敏 杨筱明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23年第6期76-88,160,F0002,共15页
近现代以来,现代性变迁作为重大变量牵动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现代意义的“中—西”关系也由此形成。“中—西”关系视野呈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好生活诉求在西方思想中有一些阐述,... 近现代以来,现代性变迁作为重大变量牵动着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现代意义的“中—西”关系也由此形成。“中—西”关系视野呈现出中国现代化进程,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这一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美好生活诉求在西方思想中有一些阐述,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长久以来是理想憧憬。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愈益快速、广泛而深入地推进,经济和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人民的美好生活诉求不再局限于理想憧憬,成为国家的清晰目标和政府的重要责任。随着当代中国的持续变革和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东方与西方、中国与世界之间的互会和互义也在更新,为“中—西”关系添加了一系列现实因素和实际变量。这一过程将不断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促进全球社会进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不断趋近美好生活诉求这一目标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 美好生活诉求
下载PDF
“污秽”与道德秩序--评玛丽·道格拉斯的《洁净与危险》 被引量:7
6
作者 刘宏涛 潘建雷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32-242,共11页
一、污秽何以成为“问题” 人行动的可能及其限度是现代社会科学面对的重要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浮现恰恰意味着人世道德系统的溃散与神圣之物遭遇亵渎的危机,是非曲直难以言说,行动无所适从。道德哲学可以为之说教,社会科学则力... 一、污秽何以成为“问题” 人行动的可能及其限度是现代社会科学面对的重要问题,但这一“问题”的浮现恰恰意味着人世道德系统的溃散与神圣之物遭遇亵渎的危机,是非曲直难以言说,行动无所适从。道德哲学可以为之说教,社会科学则力图在人的实践中发现并彰显有真实效力和作为事实的“道德”,以约束“失范”的政治一经济世界,确保现代人作为道德人的自我持存(self-preservation)(涂尔干,[1893]200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格拉斯 道德秩序 危险 玛丽 社会科学 道德系统 无所适从 道德哲学
下载PDF
绘制思想知识的新图景--清华大学汪晖教授访谈 被引量:5
7
作者 汪晖 邹赞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共8页
汪晖教授是当代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2013年与哈贝马斯共同荣膺"卢卡·帕西奥利奖"。汪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鲁迅研究与后来转向的区域、族群、历史等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联,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 汪晖教授是当代中国最具世界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2013年与哈贝马斯共同荣膺"卢卡·帕西奥利奖"。汪教授在访谈中提到了鲁迅研究与后来转向的区域、族群、历史等跨学科研究之间的关联,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兴起和发展现状作了总体性评述,认为"文化研究"具有解放的潜能,它将有关"他者"的问题、东/西问题、日常生活的文化政治问题等提出来了,但是当下中国的文化研究欠缺实地经验和历史维度,因此他提倡一种将"文化研究"的方法、内容与历史研究结合起来的跨学科路径。无论是做中国研究、思想史,还是处理区域问题,汪晖教授都坚持总体性,试图继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传统,希望能够让少数族群或地方性的知识在中国相对主流的空间里获得表达。访谈还涉及"反现代的现代性"、"发展主义"、"草根性全球化"、"新自由主义"、阿瑞提的《亚当·斯密在北京》等重要议题。此外,汪晖教授主张用"批判的知识分子"取代"新左派"的命名,认为这样更加能够展现这一知识群落的基本立场及其内在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文化研究 政治经济学 反现代的现代性 批判知识分子
下载PDF
现代社会的批判与重建--社会学的诞生与西方社会建设理论的缘起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晓虹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88,共8页
社会学是传统社会发生断裂或所谓"现代性"的产儿,这一知识体系的出现是西方知识界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一种反应,这决定了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重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一开始... 社会学是传统社会发生断裂或所谓"现代性"的产儿,这一知识体系的出现是西方知识界对因工业文明和民主政治而导致的旧制度的崩溃所产生的秩序问题的一种反应,这决定了社会学与现代社会的重建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从一开始,这一重建工作就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获得了推进,而第一代社会学家还从不同的学术路径出发,就社会建设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范式。这些理论既影响到西方社会建设的进程,也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西方社会学以保守和改良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社会秩序与社会重建 社会建设理论
下载PDF
文化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访谈 被引量:2
9
作者 景天魁 王君柏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5-13,共9页
2015年10月中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先生在无锡进行苏南社会建设课题的调研活动。在其调研间隙,本刊约请王君柏老师对景天魁先生做了专题访谈。这次专访的背景是景天魁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二期发表了《中国社会... 2015年10月中下旬,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景天魁先生在无锡进行苏南社会建设课题的调研活动。在其调研间隙,本刊约请王君柏老师对景天魁先生做了专题访谈。这次专访的背景是景天魁在《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5年第二期发表了《中国社会学源流辨》一文,提出中国社会学并不是从清末民初引入西方社会学才开始的,而是有自己的起源,这"源"就是"以荀子群学为代表的中国社会学传统资源"。鉴于这一论断关涉到中国社会思想史与中国社会学的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学与西方社会学的关系,本刊试图通过访谈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在访谈中,景天魁先生又提出了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主轴应该是中国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史的重要观点。现发表这次访谈的整理稿,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天魁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中国社会学 社会学史 西方社会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 群学 社会学研究 社会科学评价 孝通
下载PDF
20世纪30年代知识精英的社会群体观--以《独立评论》为中心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集林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5-41,共7页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以《独立评论》作者为代表的知识精英,对农民、青年学生、知识阶级、劳工、妇女、军人等社会群体作了多方探讨,其中重点关注了农民与青年学生两大群体,强调了知识阶级的社会重心角色。这种群体观的倾向从侧面揭示了30年代的主要社会问题。而群体观探讨本身也体现了30年代体制内知识精英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社会现实关怀与责任意识、独立精神与务实态度、改良立场与功利主义倾向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立评论》 社会群体 知识精英
下载PDF
《人种》:三重维度下的人文语义关怀——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出发
11
作者 张宝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共4页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本土化概念史”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对话,会上听了方维规、黄兴涛、李恭忠等多位教授的高见,我受益良多。他们都是对概念史研究有素的学者,通过对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 非常荣幸参加“全球本土化概念史”这一重要学术命题的对话,会上听了方维规、黄兴涛、李恭忠等多位教授的高见,我受益良多。他们都是对概念史研究有素的学者,通过对孙江教授《人种:西方人种概念的建构、传布与解构》(以下简称《人种》)((1))一书的阐释将概念史的本土化研究向前推进。我将结合近期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研院同仁关注的人文语义学命题,从知识史、概念史与观念史三重维度出发,谈谈《人种》触动的思考以及引发的种种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 本土化研究 概念史 观念史 全球本土化 知识史 三重维度 河南大学
下载PDF
社会主义的重大转折--从封闭和谐到开放和谐
12
作者 王琦 董四代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21-23,共3页
社会主义以消除社会分裂,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但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以刚性的规范化和谐终导致了封闭,从而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相悖。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就要求在现代性成长和社会变革中形成现代社会主义观念,以开放性思维... 社会主义以消除社会分裂,实现社会和谐为目标,但计划经济下的传统社会主义以刚性的规范化和谐终导致了封闭,从而与现代化的历史任务相悖。把现代化与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就要求在现代性成长和社会变革中形成现代社会主义观念,以开放性思维,在社会转型中探索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社会和谐 传统 现代 现代化 社会转型
下载PDF
干部们将在推进变革中被重塑--30年领导干部观念演变
13
作者 谢志强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6-27,共2页
干部们在这个时代被重塑,这个时代因为领导干部这个精英群体的改变和提升而充满更多期待。在中国通往现代化的征途上,领导干部们还要"洗脑",要洗得越来越现代。
关键词 领导干部 观念演变 变革 精英群体 思想观念 现代化
下载PDF
从社会学的引进与发展看改良思想的演变趋向(1895-1937)
14
作者 李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33,共4页
十九世纪末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改良思想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维新派思想家将社会进化论应用于政治改革理论中,试图以政治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变革。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欧美的社会学专业学者则将社会学的实... 十九世纪末社会学传入中国以来,社会学理论对中国改良思想的发展和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维新派思想家将社会进化论应用于政治改革理论中,试图以政治制度改革推动社会变革。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留学欧美的社会学专业学者则将社会学的实证主义方法应用到中国社会基层,主张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以社会改革推动政治变革。这一改良方式的变化也影响到了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基层、投入农村、投身民众教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潮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 改良思想 “自下而上”
下载PDF
社会关系中的主体叙述
15
作者 李钧鹏 王东猛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7-135,共9页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主体叙述 生产关系 道德关系 理性关系 权力关系
下载PDF
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以台湾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阿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63,共9页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宪政民主 威权转型 民主巩固 审议民主 社区治理
下载PDF
苏国勋的韦伯论题及其超越: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肖瑛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70,共12页
苏国勋先生以近40年的学术生命深耕韦伯研究。他特别关注韦伯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范畴,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经历了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素朴的,即理解、重建这一范畴,分析韦伯是如何基于它来展开文明比较、形塑对不同文明的认... 苏国勋先生以近40年的学术生命深耕韦伯研究。他特别关注韦伯的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范畴,对它的理解和运用经历了三个递进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素朴的,即理解、重建这一范畴,分析韦伯是如何基于它来展开文明比较、形塑对不同文明的认知和判断;第二个层次是反身性的,即用这对范畴来反思和批判韦伯使用这对范畴的过程及其结论,揭露韦伯困境的症结,即在形式和实质、工具与价值的二分中偏向于前一极而难以自拔;第三个层次是超越性的,从原始儒学和新儒学中捡拾起“综合的尽理之精神”,即“中和合理性”来重塑形式和实质的关系,并以之重新洞察全球化背景下的人类文明走向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议题。苏国勋先生对于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这一形式性范畴的实质性理解和从中国文明汲取超越的资源的做法,对于扭转今天中国社会学的形式化取向是一个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国勋 韦伯研究 形式合理性 实质合理性 中和合理性
下载PDF
从苏国勋的韦伯汉学史出发:中西比较视角下的“会”
18
作者 何蓉 李骏寅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6-58,共13页
苏国勋先生认为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深受汉学家高延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等问题出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汉学家们资料、立场的局限造成了韦伯作品中的局限。沿着苏国勋先生的思路,以高延有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会”的研究为切入点,... 苏国勋先生认为韦伯的《儒教与道教》深受汉学家高延的影响,从“天人合一”等问题出发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指出汉学家们资料、立场的局限造成了韦伯作品中的局限。沿着苏国勋先生的思路,以高延有关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会”的研究为切入点,带入中西比较的视角,解析韦伯对高延的借鉴与突破。从高延到韦伯的思想路线,既是用西方理论观照中国传统的尝试,又代表着从汉学到社会学的理论发展。正如苏国勋先生所指出的,正视其思想的局限,挖掘其理论启发意义,既有助于从民间社会真实的立场去理解官方纪录背后的历史真相,也有助于将普遍理论概念应用于中国文化研究,更好地把握其特殊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国勋 韦伯研究 汉学史 社会团体 中西比较
下载PDF
论民国时期社会学家群体的学缘关系资本与地位获得
19
作者 王处辉 高天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9-149,共11页
民国时期,学缘关系资本对文化精英的地位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以往研究缺乏对该群体学缘关系资本专门且深入的探讨。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的人才遴选机制尚未健全是该时期学缘关系资本作用之大的重要制度原因。以民国时期社会学家群体为例... 民国时期,学缘关系资本对文化精英的地位获得具有重要意义,而以往研究缺乏对该群体学缘关系资本专门且深入的探讨。科举制的废除以及新的人才遴选机制尚未健全是该时期学缘关系资本作用之大的重要制度原因。以民国时期社会学家群体为例的研究表明,他们所构建的学缘关系形成于相对封闭的学校场域,以中上阶层为主;传统血缘和地缘关系嵌入现代学缘关系之中;培养与形成了相似惯习。学缘关系资本是他们获得大学教职、获得研究项目和经费、获得官场职位以及政治倾向形成的至关重要的社会组织资本。民国时期政治、军事等领域的精英也多倚仗学缘关系资本获得地位晋升,学缘关系影响广泛,甚至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学家群体 学缘关系资本 学术地位 政治地位
原文传递
近代山东慈善思想:丰富内涵、精神特质与当代价值
20
作者 谢怡 李义勇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36-44,共9页
近代山东慈善思想是传统齐鲁慈善思想在与西方慈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嬗变形成的,蕴含着教养思想、工赈思想、公益教育思想、慈善法制思想、慈善医疗思想等丰富内涵,具有公民性、彻底性、预防性、公开性、平等性、科技性的精神特质... 近代山东慈善思想是传统齐鲁慈善思想在与西方慈善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逐步嬗变形成的,蕴含着教养思想、工赈思想、公益教育思想、慈善法制思想、慈善医疗思想等丰富内涵,具有公民性、彻底性、预防性、公开性、平等性、科技性的精神特质。在当今社会,近代山东慈善思想在构建正确的慈善价值观、增强慈善组织公信力、健全国家慈善事业、促进慈善文化传播等方面彰显着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慈善思想 近代山东 慈善价值观 慈善组织公信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