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7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时代青年社会评价体系的重构——以网络方言流行语为例
1
作者 田丰 郝艺卓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39,共8页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方言流行语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其背后是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从评价生态、评价媒介、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取向和评价态度六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流行的网络方言流行语屡见不鲜,这一现象反映出数字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大众对待方言的态度,其背后是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本文从评价生态、评价媒介、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取向和评价态度六个方面,对近年来中国网络方言流行语“热”度持续上升的现象进行了结构性的阐释。研究发现,从方言歧视到网络方言流行语的盛行反映了数字时代下青年群体主导的社会评价体系的重构,方言逐渐摆脱了传统的刻板印象,成为表达个性和群体认同的重要符号。而社会评价体系的深刻变革,也预示着中国青年会以更加包容和平等的态度来构建多元化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方言 流行语 社会评价体系
下载PDF
青年“上香”动机的社会形塑
2
作者 刘亚琼 张蕊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43,共14页
近年来,青年中出现“香火热”现象。这些青年的“上香”动机可分为三类:以“神圣感”为轴心的传统型动机、以“实用性”为轴心的现代型动机和以“娱乐性”为轴心的后现代型动机,且存在三类动机多元共存的情况。动机差异源于不同社会物... 近年来,青年中出现“香火热”现象。这些青年的“上香”动机可分为三类:以“神圣感”为轴心的传统型动机、以“实用性”为轴心的现代型动机和以“娱乐性”为轴心的后现代型动机,且存在三类动机多元共存的情况。动机差异源于不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环境的形塑:家乡香火文化土壤和家庭信仰延续着神圣性动机;风险社会与原子化生存构成的现代性生存困境引发实用性动机;社交媒体和商业资本联合营造的禅意网红文化推动娱乐性动机。当代中国处于“时空压缩”环境中,上香折射出青年成长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精神困惑,对这一现象不应过分指责,要客观分析,加强对青年精神生活进行引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上香”动机 社会形塑 时空压缩
下载PDF
基于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的艺术治疗文献研究
3
作者 李博 王娟 《人类工效学》 2025年第1期79-86,F0003,共9页
目的通过分析艺术治疗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国内艺术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10-2024年间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艺术治疗理论相关的文献。通过多种可视化图谱,... 目的通过分析艺术治疗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为国内艺术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采用CiteSpace信息可视化工具,对2010-2024年间中国知网(CNKI)及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艺术治疗理论相关的文献。通过多种可视化图谱,对艺术治疗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进行剖析。结果国际上艺术治疗的研究已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不仅在理论上构建了坚实的基础,还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多种有效的治疗模式,而国内艺术治疗研究起步晚,且有关艺术治疗的实践研究少。结论国内艺术治疗领域尚需借鉴国际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优化和创新治疗模式,强调跨学科合作和本土化实践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机交互 工程心理 艺术治疗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软件 职业健康
下载PDF
脱贫地区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理论探析与发展关注点
4
作者 程绍珍 程麟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68-75,共8页
农村留守困境以及某些脱贫地区道德文化失调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仍然是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受到社会各方重点关注。现阶段,脱贫地区留守儿童积极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构建层面,促进积极发展理论未能与时俱进... 农村留守困境以及某些脱贫地区道德文化失调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仍然是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重大风险因素,受到社会各方重点关注。现阶段,脱贫地区留守儿童积极发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构建层面,促进积极发展理论未能与时俱进,缺失针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积极发展理论探讨;实践应用层面,忽视了农村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些脱贫地区道德文化失调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挑战,社会适应促进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不能有效结合。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关注点需要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积极构建留守儿童健康发展理论体系与实现机制;第二,从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个维度优化脱贫地区乡村留守儿童积极发展的外部资源;第三,注重个体心理韧性、意向性自我调节及行为的培养,优化积极发展的个体资源,开发留守儿童自身优势和潜能,减少心理问题和问题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积极青少年发展 外部资源 内部资源 积极发展关注点
下载PDF
儿童地理学视域下留守和流动儿童关爱保护路径探析
5
作者 杨川 冯艳娇 《少年儿童研究》 2025年第1期45-51,共7页
本文基于儿童与空间关系的视角,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具身情境出发,探讨留守和流动儿童在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及空间实践方面的现实特征,发现留守和流动儿童存在空间认知与空间想象相对受限、空间体验与空间主体性相对缺失及空间情感联结... 本文基于儿童与空间关系的视角,从留守与流动儿童的具身情境出发,探讨留守和流动儿童在空间认知、空间体验及空间实践方面的现实特征,发现留守和流动儿童存在空间认知与空间想象相对受限、空间体验与空间主体性相对缺失及空间情感联结与情感空间相对剥夺三方面困境。对此,在空间认知方面,应当建构主体空间,深化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空间认知;在空间体验方面,应当丰富日常生活空间,增强留守和流动儿童的空间体验;在空间实践方面,应当健全政策空间,拉近留守和流动儿童的情感联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儿童 流动儿童 儿童地理学 关爱保护政策
原文传递
当代青年颜值消费的根源分析与导引路径
6
作者 张忠 《北京青年研究》 2025年第1期85-92,共8页
随着颜值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年群体的颜值消费现象日益受到关注。青年的颜值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其多重根源。首先,从社会变迁的整个历程来考察,青年的颜值消费是随着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 随着颜值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趋加剧,青年群体的颜值消费现象日益受到关注。青年的颜值消费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更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有其多重根源。首先,从社会变迁的整个历程来考察,青年的颜值消费是随着制度变革与经济发展导致人们的需要类型发生变化,进而引起审美需要也发生变化的结果。其次,从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来看,当代流行文化生产背后日益凸显的资本因素,流行文化所催生的新的审美标准以及符号消费观念,是当代青年颜值消费的另一复杂根源。再次,从当代青年的价值追求来看,青年的颜值消费也是为了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提升自身竞争力,进而为自我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青年的颜值消费也有走向自我异化的危险,主要表现为颜值崇拜、将颜值作为人生博弈的工具以及将颜值作为欲望消费的对象。青年的颜值消费有其积极意义,但也要避免颜值消费中的“自我异化”。加强对文化产业资本的合理管控、依法推进公平社会建设、强化审美与价值观教育对正确引导当代青年的颜值消费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颜值消费 审美需要 流行文化 价值追求 导引路径
原文传递
中国青年研究热点议题与学术启示(2024)
7
作者 张志安 龚沈希 《青年探索》 2025年第1期16-26,共11页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青年发展有了更加多元的面貌,青年研究也日趋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为青年研究理...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战略部署。青年发展有了更加多元的面貌,青年研究也日趋丰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为青年研究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也为青年研究如何顺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设定了更高标准。文章尝试以具有启发意义的热点议题为切入视角,勾勒2024年国内学界关于青年研究的知识版图。通过研读筛选中文主流期刊的研究论文,将当下青年研究关注的重要领域概括为八个主题:青年研究的基础理论、青年就业、青年婚恋与家庭、青年流动与社会融入、青年教育、青年媒介使用、青年社会心态与观念、青年工作与政策。在此基础上,从强化核心概念的使用规范、保持鲜明的经验取向、拓展经典范式的问题域等方面提出建议,希望对青年研究的深入推进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青年研究 研究热点 学术启示
下载PDF
“45度青年”亚文化与青年积极心态透视
8
作者 谭亚莉 袁荷春 《北京青年研究》 2025年第2期60-67,共8页
近年来,“45度青年”以其独具弹性的话语表达使得青年网络丧文化的情感发生了从消极逃避到积极退守的细微转向,呈现出了不同的亚文化切面。结合青年的网络话语实践,“45度青年”除了表意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尴尬境遇,还隐喻了在自我和社... 近年来,“45度青年”以其独具弹性的话语表达使得青年网络丧文化的情感发生了从消极逃避到积极退守的细微转向,呈现出了不同的亚文化切面。结合青年的网络话语实践,“45度青年”除了表意青年在社会压力下的尴尬境遇,还隐喻了在自我和社会的结构张力之中停止怀疑与否定“精神内耗”、注重日常生活中“自我感受”、走出功绩社会下“自我剥削”、摆脱沉湎于困境“碌碌无为”的积极青年形象。深入挖掘“45度青年”亚文化的内涵不仅为了解当代青年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窗口,还为把握亚文化的本土发展及青年价值观的引导提供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5度青年” 网络亚文化 青年心态 价值引导
原文传递
数智时代“低欲望”青年的生成机理与应对策略
9
作者 同雪莉 杨靖垭 吴玉荣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4期33-39,84,共8页
从“丧”“废”“佛系”“躺平”“摆烂”,到如今出现的新型社交面具“淡淡综合征”等网络话语,不断表达着青年“低欲望”的社会现实。“低欲望”青年深嵌于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困境,又再嵌于对抗僵化社会范式的“重塑自我”。通过对20名... 从“丧”“废”“佛系”“躺平”“摆烂”,到如今出现的新型社交面具“淡淡综合征”等网络话语,不断表达着青年“低欲望”的社会现实。“低欲望”青年深嵌于社会身份的结构性困境,又再嵌于对抗僵化社会范式的“重塑自我”。通过对20名“低欲望”青年进行深度访谈发现,青年“低欲望”现象可划分为“极简主义者”“被动紧缩型”和“从众无意识型”三种类型,其形成源于消费主义引诱下的主体省思、发展通道受阻下的奋斗无望以及媒介流量驱使下焦虑情绪的贩卖。因此,应从优化代际资源流动,营造公平合理氛围;自觉承担社会责任,为话题释疑和正向赋能;利用韧性资源与韧性品质,有效防止青年“低欲望”认同等维度协同治理,以期重塑青年群体的价值认同,释放其创新活力与社会参与热情,进而促进青年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欲望 青年 亚文化 Z世代
下载PDF
文化自信视域下Z世代国潮消费的生成逻辑与引领路径
10
作者 刘珍玉 毛哲山 《北京青年研究》 2025年第2期76-82,共7页
在中国青年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Z世代的国潮消费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整体上看,文化自信视域下Z世代国潮消费的生成有三个主要逻辑:一是基于文化自信驱动下的认知逻辑,二是植根于市场互动中的实践逻辑,三是嵌入于社会交往中... 在中国青年文化自信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下,Z世代的国潮消费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整体上看,文化自信视域下Z世代国潮消费的生成有三个主要逻辑:一是基于文化自信驱动下的认知逻辑,二是植根于市场互动中的实践逻辑,三是嵌入于社会交往中的符号逻辑。为更好应对Z世代国潮消费中存在的内涵单薄化、质量低端化和泛娱乐化等问题,需要从引导Z世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优化Z世代国潮消费体验品质,引领Z世代传播国潮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三个层面进行科学引领,以此使文化自信与国潮消费互为动力,推动国潮消费健康、理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世代 国潮消费 生成逻辑 路径
原文传递
“内卷”“躺平”语境下青年劳动观的异化与纾解之道
11
作者 李忠 王文雅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5年第2期79-85,共7页
当前,“内卷”“躺平”等叙事话语体系在网络中引发热议,折射出青年群体存在劳动认知薄弱、劳动精神式微、劳动斗志消弭、劳动实践懈怠的时代症候。在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变革弱化劳动“存在论”、思潮泛滥消解劳动“价值论”、数字异化... 当前,“内卷”“躺平”等叙事话语体系在网络中引发热议,折射出青年群体存在劳动认知薄弱、劳动精神式微、劳动斗志消弭、劳动实践懈怠的时代症候。在现代化进程中,产业变革弱化劳动“存在论”、思潮泛滥消解劳动“价值论”、数字异化重构劳动“自由论”,降低了青年对主流意识形态和劳动崇高价值的认同效度,从而对青年劳动观造成了畸形化、深层次的消极影响。要廓清“内卷”“躺平”符号表征下的青年劳动观的异化本质,有必要从多重维度加强青年劳动观的培育:一是维护劳动公平,关切劳动观培育的现实性;二是厚植劳动价值,彰显劳动观培育的时代性;三是助推劳动解放,提升劳动观培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精神 劳动观 异化 “内卷” “躺平”
下载PDF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时间社会学视角下不婚意愿青年与“婚姻错配”格局
12
作者 张舒婷 李泽西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1-9,共9页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青年婚恋以及生育决策从传统的“单一脚本”向“多维脚本”转变。在此背景下,探问不婚意愿青年的婚恋观、不婚缘由以及决策动因过程成为理解中国婚姻与家庭结构变革的重要视角。基于时间社会学理论,不婚意愿青...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推进,青年婚恋以及生育决策从传统的“单一脚本”向“多维脚本”转变。在此背景下,探问不婚意愿青年的婚恋观、不婚缘由以及决策动因过程成为理解中国婚姻与家庭结构变革的重要视角。基于时间社会学理论,不婚意愿青年形成的过程印证了不婚意愿青年正在反思与反抗“恋爱-结婚-生育”的传统社会时钟规训,延迟或规避个人生命历程里婚姻这一重要事件成为青年主体性实践新现象。青年采取“主体性表达”“重塑适婚时间”“情感补偿”等多种行动策略重建个人时钟。同时,工作时间挤压、“内卷化”就业文化共因导致了青年群体不婚意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姻 时间社会学 社会时钟 不婚意愿青年
下载PDF
拥有兄弟姐妹如何影响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
13
作者 梁文艳 何茜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95,共15页
本研究对兄弟姐妹数量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识别兄弟姐妹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微观证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拥有1个兄弟姐妹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 本研究对兄弟姐妹数量与青少年成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探讨,并利用2010—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为识别兄弟姐妹对青少年认知能力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微观证据。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拥有1个兄弟姐妹对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有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效应随年龄增长而加强,并且在成年后依旧保持稳定;拥有兄弟姐妹可能对青少年的数学类认知能力产生负向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较低学段样本中,并随年龄增长逐渐消失。本研究为父母制定生育决策时更有效地开展成本收益分析提供了支持,也为缓解养育焦虑、完善生育政策以及促进人口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稀释 群聚理论 同胞互动模型 认知能力 主观幸福感
下载PDF
当代青年自嘲镜像及其辩证省思 被引量:2
14
作者 宋德孝 白靖楠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兴起一种自嘲现象。一些青年通过自我贬损的表达方式,以戏谑调侃的风格,呈现出一种不以为然、潇洒超脱的性格镜像,并将其作为参与社会交往、建构群体身份、表达精神状态的一种符号化工具。辩证来看,适度的自嘲行为并... 近年来,青年群体中兴起一种自嘲现象。一些青年通过自我贬损的表达方式,以戏谑调侃的风格,呈现出一种不以为然、潇洒超脱的性格镜像,并将其作为参与社会交往、建构群体身份、表达精神状态的一种符号化工具。辩证来看,适度的自嘲行为并无实质性的破坏力量,它是青年融入社会的一种群体智慧,也反映了青年面对问题时乐观洒脱的一面;但过度的负面情绪释放,会导致青年精神内耗和价值迷失,要引起重视。因此,要动态研判青年的思想和行为倾向、纾解其成长和发展压力、关切其价值和情感需求,由此实现“自嘲文化”的价值归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自嘲 自嘲话语 青年亚文化
下载PDF
论数字时代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的协同治理
15
作者 孙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9-69,共11页
作为一种风险预测算法实践,数字时代的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植根于从“惩罚”“福利”到风险控制的少年司法理念转向,顺应了从“算数司法”到“算法司法”的数字司法时代浪潮,因循着从“风险数据”到“风险画像”的算法应用技术机理。... 作为一种风险预测算法实践,数字时代的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植根于从“惩罚”“福利”到风险控制的少年司法理念转向,顺应了从“算数司法”到“算法司法”的数字司法时代浪潮,因循着从“风险数据”到“风险画像”的算法应用技术机理。但是数字化运行的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在为未成年人司法赋能的同时,也存在着因数据孤岛与算法黑箱产生的前置偏见与公信危机等算法风险。基于协同治理的行动范式,下一阶段应以“数据—算法”的协同治理为主线逻辑,通过“司法—社会”的主体协同与“法律—技术”的手段协同,保障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的数据供给与算法可信,使其实现法治化建构与规范化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罪错未成年人风险评估 未成年人司法 数字司法 算法规制 协同治理
原文传递
青年消费方式“两栖”现象:“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网络冲突透视
16
作者 姚明明 周梦鸽 《中国青年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65,82,共9页
青年人从盲目追求品牌符号、依赖信贷工具支撑“即时消费”转为践行消费上的“长期主义”,呈现出“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样态和消费方式的“两栖”现象。在网络场域,“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以话语竞争为表现形式,... 青年人从盲目追求品牌符号、依赖信贷工具支撑“即时消费”转为践行消费上的“长期主义”,呈现出“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样态和消费方式的“两栖”现象。在网络场域,“过度消费”与“逆向消费”的冲突以话语竞争为表现形式,微观呈现为青年个体对消费方式的对抗、归咎与反思,宏观呈现为青年消费圈层的文化区隔与话语张力,整体的冲突图景可以从实践、内容与价值三个维度进一步概括。剖析这一“两栖”现象,既要从消费主义的操纵与解蔽、加速社会的规制与应对着手,也要从传播方式的构筑与培育进行综合审视。青年群体消费方式的“两栖”现象和网络冲突实质,是青年群体在消费方式上的革新和青年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转型在消费场域的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消费 逆向消费 消费方式 网络冲突
下载PDF
预警征象筛查在社区儿童健康管理中的应用
17
作者 段琳琳 吕莹 +3 位作者 李秋菊 董丽娜 冀蓉蓉 苗秀芳 《卫生职业教育》 2025年第2期135-138,共4页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探寻儿童心理行为在社区的筛查模式。方法使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对2023年1—12月在潘家园社区接受健康检查的2139名0~3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的筛... 目的了解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社区0~3岁儿童心理行为发育水平,探寻儿童心理行为在社区的筛查模式。方法使用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象筛查表对2023年1—12月在潘家园社区接受健康检查的2139名0~3岁儿童进行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象的筛查,统计分析儿童相应年龄的发育偏异情况,并对筛查阳性儿童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在2139名儿童中,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阳性的儿童70例,阳性率为3.27%;男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阳性率为4.38%,女童阳性率为2.0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问题预警征阳性率为0.56%,≥1岁且<2岁组儿童阳性率为2.38%,≥2岁且<3岁组儿童阳性率为6.86%,≥3岁且<4岁组儿童阳性率为2.58%,不同年龄组儿童的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是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预警征筛查阳性的危险因素。结论预警征象筛查在社区基层儿童的健康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能够早期发现心理行为发育偏异的儿童,以便对其进行有效干预,促进儿童早期全面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心理行为发育 预警征象 健康管理 社区
下载PDF
当代青年“断亲”现象的形成机理与社会影响
18
作者 许加明 徐婷 《江汉学术》 2025年第1期27-37,共11页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出生并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和“00后”Z世代青年群体与亲戚之间的日常交往越来越少,感情色彩也愈发淡薄,从而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和特定世代双重烙印的青年“断亲”现象。青年“断亲”现象反映了当...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出生并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的“90后”和“00后”Z世代青年群体与亲戚之间的日常交往越来越少,感情色彩也愈发淡薄,从而形成了具有特定时代和特定世代双重烙印的青年“断亲”现象。青年“断亲”现象反映了当代青年亲情意识的淡化和中国传统亲戚关系的现代性嬗变,其形成是多种结构性力量共同形塑的结果,主要包括社会结构的孕育、市场经济的助推、人口流动的规制、内卷环境的裹挟和网络时代的浸染,它们不仅改变了当代青年的亲缘结构和关系网络,而且重构了当代青年的亲疏认知和交往模式。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青年“断亲”可能导致人情社会褪色、家庭模式改组和文化价值转向,带来利弊并存的社会影响。“断亲”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亲情对于个人、家庭和社会而言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因此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重塑当代青年的新型亲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断亲 亲情观 亲戚关系 人口流动
下载PDF
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19
作者 杨旭宇 宋健 《青年探索》 2025年第1期76-88,共13页
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对青年就业有着复杂的影响。文章从数字认知能力、数字应用素养、数字创新素养、数字风险意识四个维度构建青年数字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描... 数字时代,数字素养成为衡量国际竞争力和国家软实力的关键指标,对青年就业有着复杂的影响。文章从数字认知能力、数字应用素养、数字创新素养、数字风险意识四个维度构建青年数字素养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描述我国青年数字素养的现实特征与人群差异,考察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我国青年的数字素养水平存在明显的人群间差异,农业户口、乡村地区、较低教育水平的青年数字素养水平偏低。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提升人力资本两个路径促进青年就业。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素养对青年就业的正向作用也具有明显的人群差异,其对于非农业户口、城镇地区、较高教育水平的青年作用更为显著,增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积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数字素养的正向作用。研究结论为理解与应对青年就业问题提供重要的经验依据,也为培育青年数字素养、促进高质量就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就业 数字素养 数字不平等 信息不对称 人力资本
下载PDF
从“饭圈”乱象看中国青年网络社群的建构和行为逻辑——以“CP粉”群体社交平台互动为例
20
作者 武亦文 奥利维耶·贝洛·马丁 王鲲 《青年探索》 2025年第2期88-100,共13页
新时代的青年是网络原住民,既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求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饭圈”乱象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对“饭圈”的研究具... 新时代的青年是网络原住民,既推动了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要求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饭圈”乱象是网络综合治理的重点工作之一,加强对“饭圈”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饭圈”群体建构和行动逻辑的特殊性是导致乱象的根源。以网络青年亚文化现象的“CP粉”群体为例,依据法国社会学家麦克雷的网络群体建构理论,通过非参与式观察法,聚焦“饭圈”的微观层面即内部构成,分析以“CP粉”为代表的网络社群的建立、维护以及群体认同的传递等机理。文章基于当下“饭圈”发展现状提出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建议,即国家层面加强立法,建立网络追责制度,并加强对“粉丝”群体的教育以及引导青少年自我身份构建,丰富网络文化,促进网络空间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乱象 网络空间 青年网民 网络文化 社交平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