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4,0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算法嵌入政府治理:逻辑、风险与规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晓丽 姬晓暄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算法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现阶段如何推进算法技术更有效地嵌入政府治理,在充分发挥技术效益的同时反制技术滥用,实现公共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亟须关注... 伴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算法在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驱动力。现阶段如何推进算法技术更有效地嵌入政府治理,在充分发挥技术效益的同时反制技术滥用,实现公共价值最大化目标是亟须关注的时代命题。从“技术—权力—规则”三个维度搭建研究算法嵌入政府治理的分析框架,探索算法技术赋能政府治理的价值意蕴与运作逻辑。聚焦算法技术黑箱阻滞公共责任认定、算法权力削弱政府与民众自主性、算法规则偏好导致治理正义性减损等风险与挑战,提出在实践中要推进技术适度透明化以明晰责任关系链条、规范算法权力运作并坚持人本主义治理理念、明确算法规则决策限度以强化治理正义性等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政府治理 算法技术 算法规则 算法权力
下载PDF
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战略下营商环境优化问题刍议 被引量:1
2
作者 武文莉 王濛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24年第1期29-35,共7页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全面振兴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随着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东北营商环境纵向比较取得显著成效,但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横向比... 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9月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东北全面振兴要进一步优化政治生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随着东北地区各级政府对营商环境的重视,东北营商环境纵向比较取得显著成效,但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横向比较在政务服务、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以及创新方面依然存在提升的空间。本文从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构建亲商安商的市场环境、培育规范有序的法治环境以及打造助推企业的创新环境等方面对优化东北营商环境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全面振兴 营商环境 数字政府建设
下载PDF
数字化协同治理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分析——基于S市L区案例研究
3
作者 赵敬丹 王欢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3-140,共8页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但是,数字化协同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分析。运用“环境—结构—过程”这一分析框架可...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不仅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且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重要驱动力,但是,数字化协同治理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存在何种关联模式,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分析。运用“环境—结构—过程”这一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各乡村治理主体通过数字化赋能和角色转变构建的相互协同治理关系,可以依托资源的高效整合、利益的主体共享以及持续的数字化监管,不断重塑和优化协同系统,并有效提升治理效能,从而为数字时代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优异的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协同治理 乡村产业振兴 多元主体
下载PDF
我国营商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策略——基于51份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
4
作者 魏淑艳 李富余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4,共14页
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相应的政策工具。分析我国营商环境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既要把握现实的政策,又要具有理论思维。本文基于政策工具选择理论,建立政策工具组合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14—2022年我国国家层面营商环境治理的5... 建设良好的营商环境需要相应的政策工具。分析我国营商环境治理的政策工具选择,既要把握现实的政策,又要具有理论思维。本文基于政策工具选择理论,建立政策工具组合分析框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14—2022年我国国家层面营商环境治理的51份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可以发现:我国营商环境治理中的政策工具选择表现为资源供给、需求整合及环境法制三类。资源供给类政策工具以政务服务提升作为主要手段,带动技术、资金等资源的投入。需求整合类政策工具以满足市场主体需求为主,将企业发展与市场塑造进行耦合。环境法制类政策工具强调强制性手段的合理运用,通过法规制度来规范营商环境的发展。未来,我国营商环境治理还需要不断推进政策工具创新,不断完善政策工具的具体类型,注重政策工具的科学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治理 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选择 政策文本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角下国土空间规划实践与思考——以江苏为例
5
作者 胡海波 陆枭麟 +2 位作者 丁琳 严亚磊 张岩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37,共7页
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 国土空间规划是完善现代化治理手段、提升空间治理能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总结跨地区、全流程、多主体的协同治理框架下,基于江苏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多层次同步编制的实践,探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推动区域协同治理的有效路径。跨区域协同治理通过城市定位协同、生态环境治理协同、交通协同、市政基础设施协同、文化协同等手段,实现不同空间协同治理目标的落实;全流程协同治理通过建立常态化沟通磋商机制,实现省市县的纵向传导反馈和多部门、多条线的横向寻求共识,化解跨界地区矛盾;多主体协同治理侧重制度建构,保障行政力、市场力和社会力的多元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治理 国土空间规划 江苏
下载PDF
质点到网络:公共服务动机、行为、绩效三元交互发展逻辑体系构建
6
作者 宋伟 王天宇 张学和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5-207,共13页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不断发展繁荣,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但公共服务动机如何转化为公共服务绩效在理论机制方面尚未清晰,遑论纳入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实践中。基于Apriori算法对相关主题文献进行了无监督机器学习挖... 公共服务动机的研究不断发展繁荣,理论研究成果颇丰,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但公共服务动机如何转化为公共服务绩效在理论机制方面尚未清晰,遑论纳入公共管理人力资源实践中。基于Apriori算法对相关主题文献进行了无监督机器学习挖掘,发现公共服务动机转化的研究不足之处。基于此,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系统性厘清了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绩效三者关系,打通了三者相互链接转化的逻辑框架。并以逻辑转化路径为基础,基于系统网络层面搭建起“公共服务动机—公共服务行为—公共服务绩效”三元交互发展的逻辑分析模型,以期发展和完善公共服务动机理论,从而达到将公共服务动机理论成功转化为实践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动机 公共服务行为 公共服务绩效 社会认知理论
下载PDF
基于社会系统论的数字乡村韧性治理
7
作者 陈桂生 彭俊杰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4-70,共7页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数字化场景深度嵌入“三农”场域。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解释,数字乡村建设其实是一个耦合乡村治理行动者与乡村环境的韧性治理系统。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是外在环境和行动系统内外双向交互作用的结果,其系统目标... 随着数字乡村建设工程的推进,数字化场景深度嵌入“三农”场域。按照社会系统论的解释,数字乡村建设其实是一个耦合乡村治理行动者与乡村环境的韧性治理系统。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是外在环境和行动系统内外双向交互作用的结果,其系统目标在于不仅要降低治理环境系统的复杂性、增进乡村行动系统的稳定性,也要不断演进系统的适应性循环,从而提升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水平。目前面临的现实是,一方面,数字乡村治理实践存在过程的路径依赖、数字意识建设迟滞等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场域行动者的数字素养与技能匮乏、信息资源应用不足、感知偏离政策目标,数字乡村治理系统被置于高度复杂环境从而降低了乡村治理行动者行为选择的稳定性。提升数字乡村韧性治理水平,需要从社会系统论的外在环境和内在行动者出发,以打破惯性藩篱、搭建乡村治理平台、引育数字人才、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明晰乡村规范等政策工具为抓手,实现简化数字乡村建设系统外在环境的复杂性、控制行动者行为选择以维持行动系统稳定性的韧性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系统论 数字乡村 韧性治理
下载PDF
面向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服务理论思考:内涵、要求与路径
8
作者 王佃利 王文婷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20-31,共12页
公共服务作为保障国家和社会良好运行的物质载体,逐渐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面对人民群众需求层次提升的现实要求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公共服务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而这种变化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以及由此对公共服务供... 公共服务作为保障国家和社会良好运行的物质载体,逐渐成为现代国家治理的合法性基础。面对人民群众需求层次提升的现实要求和推进治理现代化的时代使命,公共服务被赋予新的内涵和要求。而这种变化的具体要求和表现以及由此对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带来的挑战,并没有在当前的研究中得到充分讨论。新时期公共服务现代化的要求在于实现服务配置的公平正义、服务供给的可持续性和服务供需的有效匹配。因此,有必要基于公共服务在内容体系、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变化,结合公共服务供给的基本过程,构建理解治理现代化下公共服务发展要求的分析框架,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提出公共服务的空间路径、财政路径和技术路径。一是科学配置有限的资源,优化空间功能与设施布局,重构公共服务的空间结构和空间秩序,以空间资源配置回应空间正义。二是明晰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主体的责权关系和角色,完善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制度设计,以财政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打造数字化的公共服务场景,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公共服务需求识别和反馈机制,以技术赋能实现供需有效匹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服务 人民性 空间正义 可持续性 供需匹配
下载PDF
残障友好型社会的理论探讨与现实发展
9
作者 庞文 于婷婷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77-85,共9页
残障友好型社会是人们对残障者与社会之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逻辑产物,它契合了我国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通过对残障友好型社会的思想脉络、概念内涵和理论价值的阐述,力求将其发展为具有本土风格的残障理论和话语体系。“... 残障友好型社会是人们对残障者与社会之关系认识不断深化的逻辑产物,它契合了我国新时代残疾人事业现代化的目标要求。通过对残障友好型社会的思想脉络、概念内涵和理论价值的阐述,力求将其发展为具有本土风格的残障理论和话语体系。“两个格外”的政治承诺,日益完善的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和无障碍环境的持续改善等为残障友好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需要在今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确立符合国情的残障友好型社会建设理念,推进顶层设计和公共行动,加快无障碍环境建设,加强对不同范式下残障友好型社会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障友好型社会 残疾人事业 理论意涵 现实基础 发展建议
下载PDF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本质特征和比较优势
10
作者 王凯 黄日涵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8,M0006,M0007,共12页
现代政党制度旨在通过规范权力分配、整合社会利益、建构国家认同、输送人才和监督权力来服务国家治理。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在一些实践中发生了对治理本位的偏移,体现在政府权威性式微、利益集团垄断权力、共同体意识淡化、民主赤字... 现代政党制度旨在通过规范权力分配、整合社会利益、建构国家认同、输送人才和监督权力来服务国家治理。但西方竞争型政党制度在一些实践中发生了对治理本位的偏移,体现在政府权威性式微、利益集团垄断权力、共同体意识淡化、民主赤字困境等方面。在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包括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践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制度彰显国家治理本质特征,以超大规模国家治理为目的、以现代化治理能力为核心、以人民整体利益为基础、以凝聚共识为需要、以民主监督为重点,成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制度保障,为人类政治文明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 国家治理 比较政治
下载PDF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研究
11
作者 王娟 张翔 李燕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41-156,共16页
外资进入是影响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2005-2019年24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政府效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进入模式FDI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独资型FDI显著促进... 外资进入是影响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2005-2019年24个省市区面板数据,使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政府效率,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不同进入模式FDI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独资型FDI显著促进了地方政府效率提升,而合资型FDI不显著;独资型FDI对地方政府效率具有正面空间溢出效应,而合资型FDI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环境下两类FDI对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不同;门槛回归显示,当知识产权保护跨越门槛值时,两类FDI均对地方政府效率影响由负转正。文章澄清了不同进入模式FDI对中国地方政府效率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来提升地方政府效率提供了思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资型FDI 合资型FDI 地方政府效率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解析与关键议题探讨
12
作者 张京祥 李薇 张峰瑞 《城市规划》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1,共8页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 面向新时代全球资本的“再地方化”转变,产业链、供应链发生近域重组,区域治理被赋予新的时代价值。基于区域协同治理的“客观响应+主动作为”双向驱动机制,重新解析其在时代大背景中的演变历程,揭示区域协同治理已逐步成为产业链与供应链安全、可控的重要保障。总结国际成熟经验,立足本土实践反思,提出新时代中国区域协同治理面对“竞争”与“合作”、“上层”与“下层”、“政府”与“市场”的3个关键议题,倡导转向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念,建立打破行政藩篱的双层管理创新体制机制,形成政府与市场双轨驱动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全球化 区域一体化 区域协同治理 中国
下载PDF
数字技术促进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执行框架的案例研究
13
作者 王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19,共10页
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技术应用对村民参与的促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鉴技术执行框架,通过一个乡村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数字平台建设中,乡镇政府融合了包括场景映射、技术容纳和便利互动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利益兑现、治理整... 乡村数字治理实践中,技术应用对村民参与的促进机制有待深入探索。借鉴技术执行框架,通过一个乡村数字治理的典型案例研究发现,在数字平台建设中,乡镇政府融合了包括场景映射、技术容纳和便利互动的技术应用创新,以及利益兑现、治理整合和角色归位的制度创新。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共同面向参与的动力、行动与有效性,构成了按参与“分配”、功能集成,以及权能塑造的村民参与促进机制。作为启示,对乡村数字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应当关注数字技术执行阶段,注重技术应用与制度创新的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村民参与 乡村治理 技术应用 制度创新 技术执行框架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执行阻滞及其破解:一个力场分析框架
14
作者 韩艺 杨文军 江桃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6-225,共10页
基于W市X镇的实践个案,从“力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压力-阻力-动力-引力”PRMA力场分析框架,以解析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结果表明:力场视角对基层政策执行更具解释力;上级政府部门压力、农户阻力与执行机构动力、政... 基于W市X镇的实践个案,从“力场”理论视角出发,构建一个“压力-阻力-动力-引力”PRMA力场分析框架,以解析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执行阻滞问题。结果表明:力场视角对基层政策执行更具解释力;上级政府部门压力、农户阻力与执行机构动力、政策环境引力之间形成“力差”,是政策执行陷入阻滞的原因,且影响镇村干部的执行策略选择;破解农作物秸秆禁烧政策执行阻滞,应从减压力、降阻力、增动力、扩引力等4个方面改变原有的“阻碍力>推动力”的“力差”格局,形成力场内“推动力>阻碍力”的常态化格局。据此,建议地方政府构建常态化治理机制,同时通过增进地方政策目标的科学化与完善考核机制以减轻压力、完善配套政策以扩大引力、多元利益激励以降低目标群体阻力、扩权赋能和建立激励机制以增强执行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禁烧 政策执行阻滞 力场 力差 破解路径
下载PDF
数字技术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探究
15
作者 曹海林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4-81,共8页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治理工具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核心部分,不仅是赋能政治共同体建设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的全新引擎、关键保障,而且是赋能价值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联结纽带。同时,数字技术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也... 当前,数字技术已经从单一的治理工具发展成为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的核心部分,不仅是赋能政治共同体建设和利益共同体建设的全新引擎、关键保障,而且是赋能价值共同体建设不可或缺的联结纽带。同时,数字技术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也面临着数字技术自身发展不成熟、既有的治理体系与治理思维难以适应社会快速转型发展要求等现实困境。坚持“数字技术+政治共同体建设”、完善数字技术创新驱动利益共同体建设的体制机制、平衡数字治理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继续推进价值共同体建设,则是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助力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的策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社会治理共同体 实践机理 优化策略
下载PDF
地方政府为何会推进举报式执法?
16
作者 万江 李璇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7,共16页
举报式执法因其兼具工具价值和民主价值,被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时所选择应用。我国地方政府在举报式执法手段的选择与治理方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以150787份通过公民举报而推进的行政处罚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各地区2015—2... 举报式执法因其兼具工具价值和民主价值,被地方政府在社会管理时所选择应用。我国地方政府在举报式执法手段的选择与治理方式方面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性,以150787份通过公民举报而推进的行政处罚案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各地区2015—2021年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与研究发现,地方财力、地方执法压力以及公众参与需求,是地方政府选择与公众进行合作、采取举报式执法治理手段的重要考量因素。此外,地方举报制度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地方政府选择举报式执法,并提高合作治理程度。在下一阶段的中国社会治理改革中,地方政府应建立科学的举报奖励制度,促进政社合作,以举报式执法之优势缓解行政资源匮乏与政府信息不对称的治理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举报式执法 合作治理 行政处罚 实证研究
下载PDF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逻辑
17
作者 王岩 陶鑫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2,159,共13页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原创性经验,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解决基层矛盾冲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实践智慧,而且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了诸多有益启示,具有独特的价...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中国特色基层社会治理的原创性经验,不仅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解决基层矛盾冲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实践智慧,而且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贡献了诸多有益启示,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和鲜明的实践特色。坚持人民至上,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首创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价值前提;坚持“多元共治”,汇聚多方力量,注重激发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在功能,以此打造“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时代特点;坚持“三治融合”,遵循治理规律,注重协调自治、德治、法治有序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点内容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内在意蕴;坚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潮流与社会变革,勇于识变,敢于求变,善于应变,注重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法创新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枫桥经验 基层治理 化解矛盾 实践逻辑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合理性和道义价值论
18
作者 袁祖社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共9页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一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统一的客观的、自然的、辩证历史过程,又是基于实践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中国式现代性逻辑的自我生成、确立与证成的过程。作为对中国式现代化合法性、正当性理据的探寻、辩护与有效诠释,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从立场、宗旨、逻辑和根本价值目标等方面根本有别于西方现代化。其话语表达一旦生成,就会自然地嵌入某种自主性的历史进步历程,起到其内在的规约性、引领性。中国的现代性或现代性的中国逻辑之理论纲领的确立,是典范性模式、道路意义上社会现代化成功实践的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其核心要素和基本构成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何以可能的价值理念纠偏与价值基础重置;二是通向人类现代化正道和文明新道的合理性价值实践和价值目标的变革;三是“现代化多元主体并生共在”视域内人类新型现代化模式及其多元差异主体并生共在场域价值塑造。这三个方面核心要素的有机整合与良性互动,勾勒出了“中国式现代性”或“现代性中国逻辑”的基本结构和内在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生存论智慧 中国现代性 实践合理性
原文传递
政企联合创新助推数字中国建设
19
作者 陈水生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57-61,共5页
数字时代,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数字化转型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驱动政府和科技企业构建联合创新的新模式。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的联合创新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为数字科技企业创新保驾护航,为... 数字时代,技术变革日新月异、科技竞争日趋激烈、全面数字化转型以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共同驱动政府和科技企业构建联合创新的新模式。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的联合创新关系主要体现为:政府为数字科技企业创新保驾护航,为其技术创新与技术应用提供资金、制度、政策和平台等资源;数字科技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积极反哺政府治理,为政府治理数字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提供技术支撑,进而形成双向赋能的创新伙伴关系。未来,政府与数字科技企业的联合创新可以从创建集成式创新模式、开辟有组织科研新路径和培育大平台应用新场景等方向努力,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时代 政企联合创新 集成式创新 有组织科研 大平台应用
下载PDF
暗访督查如何运行:一个纵向府际信息互动的分析视角
20
作者 郭道久 涂天诚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3,共11页
作为常态化的信息监督方式,暗访督查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纵向府际治理中。从纵向府际信息互动的视角看,暗访督查的启动原因在于缓解纵向府际“督查—迎检”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适用的信息场域体现出下级治理信息的模糊度较高、上级... 作为常态化的信息监督方式,暗访督查如今被广泛应用于纵向府际治理中。从纵向府际信息互动的视角看,暗访督查的启动原因在于缓解纵向府际“督查—迎检”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其适用的信息场域体现出下级治理信息的模糊度较高、上级获取治理信息的需求强烈与各类信息工具的种类多元等特征。暗访督查的运行流程体现为机制运行前对督查信号的模糊化处理、机制运行中对各类信息获取方式的应用以及机制运行后对政策纠偏信息的反馈。目前督查实践中频繁出现的“暗访失灵”现象则根源于下级政府信息反监督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无论是非正式信息网络的运作,还是上级在场域内信息采集过程中遭遇的阻碍,均会影响暗访督查的实际运行效能。走出“暗访失灵”困境的突破口也正在于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暗访 督查机制 纵向府际互动 委托代理理论 信息监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