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9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起诉主体的范围与顺位
1
作者 杨雅妮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1,共9页
自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开展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就对该类诉讼的起诉主体存在较大争议,分歧主要集中在范围界定与诉权顺位两个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虽然对该类诉讼的起诉主体作了规定,但主体范围不明以及诉权顺位... 自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在我国开展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就对该类诉讼的起诉主体存在较大争议,分歧主要集中在范围界定与诉权顺位两个方面。《个人信息保护法》第70条虽然对该类诉讼的起诉主体作了规定,但主体范围不明以及诉权顺位不清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要正确实施该制度,应否定“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职责的部门”的起诉资格,扩张“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的范围,明确“由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的条件,并以《民事诉讼法》第58条及不同类型民事公益诉讼之间的关系为依据,厘清不同起诉主体的诉权顺位。当受侵害对象为普通公民时,应尊重检察机关民事公益诉权的补充性,将“国家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的起诉顺位置于检察机关之前;当受侵害对象为众多消费者时,应考虑到受侵害对象的特殊身份,依次由“法律规定的消费者组织”“由网信部门确定的组织”和检察机关行使起诉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民事公益诉讼 起诉主体 诉权顺位
下载PDF
论特定群体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化
2
作者 郭翔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5-75,共11页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未成年人、妇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作为抽象化的特定群体,由于其具有相对性,需要保护的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特定群体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范围存在着难以有序拓展的问题。特定群体民事公益... 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未成年人、妇女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但作为抽象化的特定群体,由于其具有相对性,需要保护的社会公共利益具有不确定性,在法律没有明确规定时,特定群体民事公益诉讼适用范围存在着难以有序拓展的问题。特定群体民事公益诉讼需要制度化的内容涉及社会公共利益的认定和程序规则的设定。在民事公益诉讼实践中,社会公共利益既是审理对象,又是起诉条件,作为起诉条件的社会公共利益,需要由实体法予以规定。同时,为解决程序规则的合法性、冲突与重复问题,应尽快制定《民事公益诉讼特别程序法》,通过实体法和程序法的配合,实现特定群体民事公益诉讼的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定群体 弱势群体 社会公共利益 公益诉讼
下载PDF
指导性案例制度的运行思路再定位
3
作者 毕潇潇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6,共11页
指导性案例制度旨在通过各级法院参照适用前案的方式,推进法律适用的统一。但该制度的运行存在效力不明确、供给量不足、适用范围不广等诸多问题。鉴于遵循先例以实现同案同判的运行机制与指导性案例以确保法律适用统一的运行机制具有... 指导性案例制度旨在通过各级法院参照适用前案的方式,推进法律适用的统一。但该制度的运行存在效力不明确、供给量不足、适用范围不广等诸多问题。鉴于遵循先例以实现同案同判的运行机制与指导性案例以确保法律适用统一的运行机制具有相似性,通过分析判例法上遵循先例的运行条件,融入指导性案例的运行环境观察其运行效果,发现由于两者的法律适用逻辑存在根本性差异,指导性案例制度实现法律适用统一的效率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发展性等方面皆不尽如人意。指导性案例应当回归其指导示范价值而非硬性拘束,并围绕覆盖司法分歧和增加案例竞争,完善相应的遴选与退出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性案例 遵循先例 同案同判 法律适用统一 运行机制
下载PDF
我国执行回转的制度反思与程序重构——兼评《强制执行法(草案)》第91至94条
4
作者 王次宝 陈晓红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5-53,103,共10页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进入单独立法倒计时之际,全面审视与反思执行回转制度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移植于苏联的特色制度,我国的执行回转具有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恢复原状、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重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背离审执分离与处分原则... 在《民事强制执行法》进入单独立法倒计时之际,全面审视与反思执行回转制度正当其时。作为一项移植于苏联的特色制度,我国的执行回转具有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恢复原状、兼顾效率与公平等多重价值,但同时也存在背离审执分离与处分原则、缺乏体系建构与程序衔接等诸多问题。执行回转不属于执行救济,也不应内嵌于执行程序之中,而应定性为一种“简略式审判程序”,参照非讼程序原理进行设计。新的执行回转制度应该以判决的形式判定是否回转及其具体内容,取消法院依职权启动的路径,严格限定当事人的范围,适当扩大回转标的的范围,有效细化具体程序规则,理顺与执行程序、另诉程序、破产程序、国家赔偿程序等周边程序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执行回转 执行依据 内嵌式执行救济 简略式审判程序 强制执行法
下载PDF
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实务的非均衡性研究
5
作者 薛永慧 《台湾研究集刊》 2024年第1期59-78,共20页
在对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的司法实务,包括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的基本情况、申请认可的裁判文书种类、法院裁判结果及裁判理由等进行系统考察后可以发现,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实务呈现较法律规定更明显的非均衡性:内地人民法院展... 在对两岸相互认可法院民事裁判的司法实务,包括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的基本情况、申请认可的裁判文书种类、法院裁判结果及裁判理由等进行系统考察后可以发现,两岸相互认可法院裁判实务呈现较法律规定更明显的非均衡性:内地人民法院展现了较法律规定更为宽松和开放的态度;台湾地区法院对于法律规定模糊、存有较大裁量空间的事项,采取或限缩或扩张解释,对认可人民法院裁判秉持严格和保守立场。非均衡性的根本成因在于两岸互信失衡和目标相异,台湾地区司法人员立场纠偏和内地司法品质持续提升是可能的矫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岸 民事裁判认可 司法实务 非均衡性
下载PDF
民事在线诉讼当事人权益保障的检视与路径探索
6
作者 柯阳友 郭畅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9,共9页
当事人权益保障体现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诉讼理念,确保了实现诉讼效益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在线诉讼中单一的程序选择权类型难以满足双方当事人需求、证人远程作证提高了质证难度、异步审理稀释了直接言词原则、个人信息保护与庭审公开之... 当事人权益保障体现了以当事人为中心的诉讼理念,确保了实现诉讼效益与程序公正的统一。在线诉讼中单一的程序选择权类型难以满足双方当事人需求、证人远程作证提高了质证难度、异步审理稀释了直接言词原则、个人信息保护与庭审公开之间存在张力。应当根据被选择事项性质合理确定选择权类型、加强证人远程作证技术保障、肯定异步审理的价值并明确边界、具体衡量审判公开与个人信息保护价值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在线诉讼 当事人权益保障 程序选择权 质证权 个人信息权益
下载PDF
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启动标准探析——基于《安全生产法》第七十四条第二款的理解与省思
7
作者 张彬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158-166,共9页
2021年修改的《安全生产法》第七十四条第二款为检察机关办理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但亦存在诸多争议,其中之一在于“重大”究竟是立案标准还是起诉条件。对此,结合公益诉讼制度之初衷和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的... 2021年修改的《安全生产法》第七十四条第二款为检察机关办理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案件提供了直接法律依据,但亦存在诸多争议,其中之一在于“重大”究竟是立案标准还是起诉条件。对此,结合公益诉讼制度之初衷和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的特殊功能定位来看,对这一条文的理解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检察机关在办理安全生产领域公益诉讼时要坚持先行后民原则,优先办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当行政措施难以有效消除重大事故隐患时,应当及时启动民事公益诉讼。第二,在行政公益诉讼中,“重大”是起诉条件,而非立案标准。第三,在民事公益诉讼中,“重大”既是立案标准亦是起诉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生产法 公益诉讼 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 启动标准
下载PDF
诉源治理视阈下民事不起诉契约研究
8
作者 李卫国 谌锦华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3-64,共12页
民事不起诉契约制度有利于缓解法院案源压力,节省公共资源,促进私人自治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多元发展。然而,理论界担忧滥用民事不起诉契约损害弱势一方为其发展隔阂,签订民事不起诉契约后缺乏救济措施也与诉讼目的相抵牾。构建不起... 民事不起诉契约制度有利于缓解法院案源压力,节省公共资源,促进私人自治与当事人主义的诉讼制度多元发展。然而,理论界担忧滥用民事不起诉契约损害弱势一方为其发展隔阂,签订民事不起诉契约后缺乏救济措施也与诉讼目的相抵牾。构建不起诉契约应先理顺其与诉权的关系、转变理念以打破思想壁垒,限定不起诉契约的适用范围以消解适用隔阂,规定订立不起诉契约后的救济路径以扫清实现障碍,还须明确民事不起诉契约内容中的主体、条件、效力等方面来增强适用性,以期推动民事不起诉契约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沟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起诉契约 诉源治理 处分权 意思自治
下载PDF
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如何指定与为何指定?——基于实体与程序交互实质性促进理论框架
9
作者 赵蕾 《经贸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72-89,共18页
202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新增指定遗产管理人特别程序,回应了《民法典》与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过尚未实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按照“实体与程序交互—非讼程序—法律解释”三个维度架构理论框架,并遵... 2023年修正的《民事诉讼法》新增指定遗产管理人特别程序,回应了《民法典》与司法实践的需求,不过尚未实现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遗产管理人制度的程序建构按照“实体与程序交互—非讼程序—法律解释”三个维度架构理论框架,并遵循“如何指定—为何指定”逻辑进路展开。首先,针对新《民事诉讼法》第194条和第195条进行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提起与裁判的规范解释;其次,通过实体与程序赋权明确遗产管理人的当事人资格以及诉讼程序与指定遗产管理人案件的程序衔接,完成遗产管理人制度程序建构的发展性作业;最后,提出迈向实体与程序交互实质性促进的遗产管理人制度体系化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产管理人 实体与程序交互 实质性促进 理论框架 程序建构
下载PDF
论我国强制答辩制度的构建
10
作者 靳建丽 张可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民事诉讼法》第128条“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即我国没有强制答辩制度,但域外大部分国家都确立了明确的逾期答辩规则和较为严厉的答辩失权后果,以对被告的答辩进行规范和约束。基于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诉讼... 《民事诉讼法》第128条“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即我国没有强制答辩制度,但域外大部分国家都确立了明确的逾期答辩规则和较为严厉的答辩失权后果,以对被告的答辩进行规范和约束。基于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和诉讼效率的需要,我国也应明确答辩状的内容和形式、细化提交答辩状的期限、规定不按时提交答辩状的后果并完善强制答辩的配套制度,以规范被告的诉讼行为,提高民事诉讼的庭审质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制答辩 诉讼公正 诉讼效率 答辩失权
下载PDF
协调与融合:民事检察公益诉讼时效问题研究
11
作者 马春娟 张富旗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33-37,共5页
诉讼时效是法律对于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期限,诉讼时效届满未提起诉讼,当事人便会承担不利的法律效果。对于诉讼时效制度规范是否涵摄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规定,文章通过对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性质进行探究,对检... 诉讼时效是法律对于当事人实体权利的保护期限,诉讼时效届满未提起诉讼,当事人便会承担不利的法律效果。对于诉讼时效制度规范是否涵摄检察机关提起的民事公益诉讼以及如何对其进行规定,文章通过对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性质进行探究,对检察机关进行定位,并结合诉讼时效相关理论、价值选择等,与传统一般民事诉讼的普通诉讼时效及特别诉讼时效相类比,对诉讼时效在我国民事检察公益诉讼中的适用性,以及如何对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诉讼时效作出规定进行探究,以求推动民事检察公益诉讼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检察公益诉讼 检察院 诉讼时效 法律价值
下载PDF
论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的完善路径
12
作者 李会勋 戚安娟 《梧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19,共12页
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相契合,其关系到公益诉讼目标的实现,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保护公益免受侵害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在司法实践运行过程中过于柔性,如遇被调查... 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与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和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相契合,其关系到公益诉讼目标的实现,具有必要性和正当性。保护公益免受侵害必须以国家强制力为基础,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在司法实践运行过程中过于柔性,如遇被调查对象推诿、阻挠、干涉等妨碍或拒不配合调查的情形时,检察机关难以及时调查、收集和核实涉案证据材料。因此,检察机关应根据调查核实权的运行需要,及时核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适当扩大公益诉讼检察建议的适用范围,探索建立一体化检察民事公益保护禁令制度,规定妨碍检察民事公益诉讼的强制性措施,进而完善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调查核实权的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查核实权 民事公益诉讼 检察机关
下载PDF
法律适用统一的路径和方法分析
13
作者 张卫平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共12页
在成文法体制下,法律适用统一是司法的一项基本理念和原则。该原则的实施关系到成文法体制语境中,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实现法律适用的统一主要有三种路径:行政性路径、法律性路径以及学理性路径。这三种路径的作用... 在成文法体制下,法律适用统一是司法的一项基本理念和原则。该原则的实施关系到成文法体制语境中,司法公正与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实现法律适用的统一主要有三种路径:行政性路径、法律性路径以及学理性路径。这三种路径的作用机制和效用各有所不同。尽管行政性路径和方法直接、高效,但基于司法行政化本身的结构性弊端,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该路径应当调整、限缩;在法律性路径中,救济程序中的上诉审还应当进一步完善和充实,通过设立法律审强化其法律适用的统一;学理性路径和方法是今后应该大力充实和发展的方向,但这一方向面临着学术与司法实践大环境的调整且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适用 案例指导 司法解释 救济程序 司法行政化
下载PDF
论面向虚拟世界的多点并行取证规则
14
作者 熊丙万 李叶千 《法治社会》 2024年第1期36-49,共14页
面对虚拟世界中的违规经营活动,传统电子取证固证技术面临取证成本高、证据易被篡改和合法性欠缺等问题。多点并行取证技术规则从间接证明理论出发,借助时空跨度大、随机性强的多个取证节点,以可控的经济成本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侵权或... 面对虚拟世界中的违规经营活动,传统电子取证固证技术面临取证成本高、证据易被篡改和合法性欠缺等问题。多点并行取证技术规则从间接证明理论出发,借助时空跨度大、随机性强的多个取证节点,以可控的经济成本对电子商务经营者的侵权或违约事实进行更有效的证据收集,同时赋予经营者合理的反证机会。这种技术规则在行政执法和消费者维权场域都具有广泛的适用空间,但在构建行政执法系统时需联系既有的监管标准,在取证和固证环节通过人机分离、数据备份等技术措施确保环境清洁。在搭建面向消费者的取证平台时,需恪守最小必要原则,通过审查平台企业经营资质等方式实现平台中立,利用公开透明的取证手段和完整的证据链条确保电子证据的证据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并行取证 间接证明 消费者诉讼 行政执法 电子取证
下载PDF
电信网络诈骗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的理论逻辑与程序构建
15
作者 卢少锋 李俊丹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91-98,共8页
基于网络治理的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47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在电信网络诈骗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资格,旨在促进刑民责任承担的有机衔接,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体化、各环节、全链条防... 基于网络治理的系统观念和问题导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第47条明确了人民检察院在电信网络诈骗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中的原告主体资格,旨在促进刑民责任承担的有机衔接,实现对电信网络诈骗的一体化、各环节、全链条防范治理。作为对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提起的新型诉讼制度,其理论逻辑和具体规则尚不完备,立法支持和实践经验均严重不足,应明晰电信网络诈骗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具有正当性与必要性。同时,厘清案件可诉范围和人民检察院职能定位,以一体化思维疏通管辖难题,以智慧司法赋能协同治理,为司法提供有效的程序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信网络诈骗 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 可诉范围 调查核实权
下载PDF
证券代表人诉讼中投保机构角色的理论阐释与规则厘清——基于“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的分析
16
作者 谷佳杰 《经贸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22-38,共17页
“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反映出证券代表人诉讼实践中投保机构存在的角色困惑,主要表现为投保机构不同角色之间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投保机构的诉讼代表人角色与投资者和法院之间的权责模糊。这是由投保机构公私属性的理论分歧和投保... “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反映出证券代表人诉讼实践中投保机构存在的角色困惑,主要表现为投保机构不同角色之间可能产生的利益冲突以及投保机构的诉讼代表人角色与投资者和法院之间的权责模糊。这是由投保机构公私属性的理论分歧和投保机构以诉讼代表人身份参加诉讼的理论争议所造成的。投保机构的性质应当定位为证券领域中以私法主体实现公益目标的专门机构。投保机构一方面通过相应投资者委托授权的任意诉讼担当获得以诉讼代表人身份参加证券代表人诉讼的资格,另一方面通过“明示退出、默示加入”的法定诉讼担当来集合最广泛的案涉中小投资者之诉讼实施权。通过厘清投保机构的股东、调解人、诉讼代表人等身份角色在纠纷事前预防阶段、事中控制阶段与诉讼执法阶段的功能分工,细化投保机构与投资者在诉讼实施权与监督权上的分配规则,平衡案涉权利人范围确定中法院的职权干预与投保机构的私人执法权限,才能在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证券代表人诉讼在我国资本市场中震慑违法企业、规范企业治理与维护证券市场秩序的治理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美药业虚假陈述案 证券代表人诉讼 投保机构 诉讼担当
下载PDF
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构建
17
作者 于丰笛 刘蓓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38-44,共7页
在数字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冲击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强化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机制。然而,在司法实务中,遭受个人信息侵害的公民往往难以通过传统损害赔偿制度获得足够救济。在个人信息保... 在数字化经济持续发展的冲击下,《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为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提供了法律基础,强化了对公民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机制。然而,在司法实务中,遭受个人信息侵害的公民往往难以通过传统损害赔偿制度获得足够救济。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构建并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不仅具有制度完善、保障主体实现完全救济的必要性,在理论和实践中也具有一定可行性。具体的制度设计,包括明确惩罚性赔偿制度定位,确定构成要件,厘清惩罚性赔偿金额的计算方法和赔偿金的管理及归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惩罚性赔偿 个人信息保护 构成要件 赔偿金
下载PDF
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18
作者 吴兴亥 《信息安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3-388,共6页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个人信息大规模侵权问题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路径.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领域相关制度规范过于原则... 大数据时代,涉众型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事件屡屡发生,个人信息大规模侵权问题严重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新路径.目前,个人信息保护检察民事公益诉讼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该领域相关制度规范过于原则,对适用条件、法律责任等尚无明确规定,难以指导司法实践,目前存在损害要件难以界定、法律责任不够明确、调查取证缺乏刚性等难点.应完善检察机关调查核实权,明确侵权人损害赔偿责任,并且与相关行政机关建立个人信息保护协作机制,探索个人信息保护领域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以震慑功能预防相关犯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人信息保护 检察公益诉讼 调查取证 损害赔偿 完善路径
下载PDF
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履职问题研究
19
作者 姚聪聪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8-45,共8页
我国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有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检察机关。应然状态下,公益诉讼提起应坚持行政机关首位、社会组织补充以及检察机关兜底。而现形成了检察机关主导、行政机关消极怠诉以及社会组织无力履职的局面。这根因于制度规... 我国提起公益诉讼的适格主体有行政机关、社会组织以及检察机关。应然状态下,公益诉讼提起应坚持行政机关首位、社会组织补充以及检察机关兜底。而现形成了检察机关主导、行政机关消极怠诉以及社会组织无力履职的局面。这根因于制度规范及交流沟通机制双重因素。所以,推动行政机关积极履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并促使检察机关辅助地位回归,一是在于完善交流沟通机制,充分发挥检察机关信息收集传递的枢纽作用,促进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履职内在意愿外在化;二是在于完善制度规范,强化行政机关、社会组织履职保障,弱化检察机关的主导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益诉讼制度 主体履职 主体地位 交流沟通机制 制度规范保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