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9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阳 黄朝峰 胡天恩 《中国科技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6,共11页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 新型举国体制是传统举国体制在新时代的适应性转型,在国家竞争日益加剧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新型举国体制成为发挥中国制度优势、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实现国家战略任务的重要抓手。如何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方式,尤其是在国家安全、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领域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已成为当前亟需回答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在深入分析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及创新要素基础上,从组织体系及实现机制两个层面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推动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军民协同推进新冠疫苗研发的全景式回顾进行案例探索,揭示新冠疫苗研发的中国经验——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优势,以定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为前提,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发挥军民融合的战略支撑作用,释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的中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军民科技协同 内在逻辑 实践进路 新冠疫苗研发
下载PDF
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内在逻辑、推进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王玲杰 陶宏展 崔岚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5-62,共8页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能级创新策源地,不断强化其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从内在逻辑来看,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有...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能级创新策源地,不断强化其赋能新质生产力作用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从内在逻辑来看,新型研发机构通过科技创新、体制变革、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从推进机制来看,建立共赢的多元投入机制、高效的决策机制、与需求相匹配的创新服务供给机制、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引聚育留机制和收益分配与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是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从实施路径来看,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功能定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数字和绿色关键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组织管理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新型研发机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新型研发机构 科技创新 体制机制
下载PDF
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机制与效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徐维祥 石柔刚 +1 位作者 周建平 刘程军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5-144,共10页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化、智能化是引领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数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与影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化、智能化是引领共同富裕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数字化和智能化两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数智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利用2012~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智经济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路径与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智经济通过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共同富裕。在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较低时,数智经济的发展可能会妨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但这种抑制效果将进一步削弱,直到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数智经济发展才有助于促进共同富裕。同时,数智经济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可以提高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程度。因此,各地区应加快数智经济发展进度,使数智经济的建设更有效地服务于共同富裕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智经济 农业全要素生产率 共同富裕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区域经济发展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新质生产力:多维契合、双重影响与政策启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晓红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7-36,共10页
人工智能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生产力。从内涵看,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要素——场域结构、机器学习和数据生成,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多维契合关系。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 人工智能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生产力。从内涵看,人工智能的三大基本要素——场域结构、机器学习和数据生成,与新质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多维契合关系。人工智能对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人工智能通过升级劳动者技能,形成新质劳动者;通过改变传统创新方式,形成新质劳动资料;通过拓展边界和挖掘价值,形成新质劳动对象。另一方面,人工智能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了劳动者就业与收入分化、技术鸿沟加大和新质资源非均衡积累等方面的包容性问题。因此,应培育与颠覆性技术相匹配和具有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新型劳动者队伍;区分一般性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因地制宜配置劳动资料;拓展劳动对象的范围,构建合理的价值增值评估机制;协同匹配各生产力要素,实现生产力持续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新质生产力 多维契合 双重影响
下载PDF
“一带一路”视域下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巩艳红 朱玉琴 《现代商业》 2024年第13期165-168,共4页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是实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一带...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10年来,“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成就非常显著。建设绿色“一带一路”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是实现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基于2013—2020年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7个城市的绿色金融发展数据,运用熵权-TOPSIS综合评价对“一带一路”沿线中国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2013—2020年,“一带一路”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一带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明显优于一路地区;(2)分析绿色金融各指标权重,绿色投资和绿色债券规模较大,说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绿色金融发展依赖于绿色投资和绿色债券;(3)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水平和区域金融产业发展对区域绿色金融发展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研究对于“一带一路”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地方可根据研究结果实行适合自己的相关政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面板回归 “一带一路” 影响因素 区域发展
下载PDF
以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为例浅析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思路 被引量:2
6
作者 李默尘 《广东茶业》 2024年第2期58-60,共3页
本文以河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为例,从康禾贡茶历史与发展现状、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康禾贡茶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产业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 本文以河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为例,从康禾贡茶历史与发展现状、康禾贡茶制作技艺传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数字经济背景下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的对策、康禾贡茶制作技艺的数字化产业融合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四个方面,探讨了河源非遗文化数字化发展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禾贡茶制作技艺 非遗 数字化 数字经济 发展
下载PDF
大国竞争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58
7
作者 柳学信 曹成梓 孔晓旭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5-155,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大国竞争背景下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加速产业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构建...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大国竞争背景下我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的重大战略判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突破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加速产业转型的新发展阶段,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动能,关系我国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是以引领国际经济体系变革、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从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的演化升级应该包含国际竞争、国家优势和企业发展三个层面整个生产范式的转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理论支撑,提出“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构建包括三个维度:一是微观载体——打造世界一流企业;二是中观治理——提升国际竞争优势;三是宏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章将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融入中国当前的发展战略中,从转变企业发展范式、重塑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建设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三个方面提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改革路径,三条路径相辅相成、协同发力,共同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注入活力,使得生产力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大国竞争背景 高质量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剑波 苏楠 +2 位作者 刘志迎 渠慎宁 陈萍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37,共12页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论述新质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首次系统论述新质生产力,强调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的生产力,更加强调把创新驱动作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以实现自立自强的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龙头的生产力跃升。新质生产力为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成为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区域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基于此,本刊特邀国内知名学者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各抒己见,以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区域协同发展
下载PDF
营商环境、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 被引量:9
9
作者 刘志彪 王兵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共13页
营商环境已成为推进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变量。高度重视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迁移而不是向海外转移,对推动比较优势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价... 营商环境已成为推进产业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变量。高度重视优化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鼓励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迁移而不是向海外转移,对推动比较优势在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的转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现阶段,全球产供链重组要求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就需要通过提升中西部地区的竞争优势,让一些产业循环留在国内,增强中国在全球产供链体系中的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中央做好区域协调的战略准备,将过去地方政府依靠创造优惠政策洼地参与区域竞争,转变为创造更好更优的营商环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为此,需要加快推进实施市场取向的竞争政策;需要让中国的产业政策转型为中央主导型,促进地方产业政策转向鼓励公平竞争和效率竞争;需要通过再造市场规则、融资环境、政府服务环境、司法环境、公共服务平台等,多管齐下改善中西部地区营商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产业转移 区域协调发展 产供链重组 统一大市场
原文传递
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 被引量:9
10
作者 谭志雄 穆思颖 +1 位作者 韩经纬 陈思盈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61,共13页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的新质态,是应用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开辟新赛道、孕育新价值、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是中国突破价值链低端嵌入和低端锁定困境、实现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抓手,也能够促进国内价值链深化,实现全球价值链与国内价值链两条价值环流良性互动。本文丰富拓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与时代内涵,理清阐释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逻辑机理,探讨挖掘新质生产力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现实路径。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由科技创新推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致力于提升中国对整个全球价值链贸易网络的控制力,加快实现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向高端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新引擎,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以未来产业为策源地,发挥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实现工序升级、产品升级和链条升级等途径推进全球价值链攀升。新质生产力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基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阵地,以国内国际双循环为支撑,以构建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提升为重点,提升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培育国内价值链的竞争力;以绿色生产力与数字生产力双轮驱动为新动能,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两部门结合为着力点,发挥有效市场的促进作用,发挥有为政府的引领作用,以人才引培制度与“链长制”为政策支撑,持续推动全球价值链攀升。面对当前国际背景和国内形势,必须牢牢把握生产力发展跃迁的大趋势,通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加快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培育新动能,把握新机遇。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能改变中国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被动局面并确保产业链安全韧性,为后发国家或地区在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实现价值链升级方面提供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对中国抢抓全球价值链重塑契机下更深层次地提升竞争优势,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球价值链攀升 价值链地位 生产力跃迁 现实路径
下载PDF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的新质生产力:内涵、形成条件与有效路径 被引量:97
11
作者 李政 崔慧永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44,共16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不仅对东北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新质生产力是由于生产力构成要素的质的不断提升而呈现出来的更为先进的生产力形式。新质生产力在本质上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范畴,具有实践性、全面性、发展性的性质。新质生产力外显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这些构成要素质量的提升即“劳动者”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改进与广泛应用、劳动对象的不断扩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等,形成了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依据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路径主要有:一是通过提升教育质量、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促进产业发展以培育高质量的“劳动者”;二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劳动资料及科学技术这两个要素的质量;三是建设超大规模的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实现劳动对象的扩展;四是加强党的领导与培育企业家精神以实现企业管理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学技术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全国统一大市场 劳动者素质
下载PDF
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民增收的效应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静 李金阳 郑丹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44-156,共13页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 【目的】数字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可以丰富数字经济与农民收入的研究内容,充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验证据,为加快数字乡村战略的实施进程提供启示。【方法】基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视角,运用201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测算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借助固定效应模型和最小二乘法(OLS)探究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非线性溢出特征,最后借助分位数回归等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异质性。【结果】(1)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民增收,经过工具变量法、改变样本容量等一系列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其中数字经济对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产生显著促进效应,对农民转移性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数字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以及高级化水平,助推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从而促进农民收入的增长。(3)数字经济的增收效应具有非线性特征,且该效应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调节作用下得到进一步强化。(4)数字经济会长期带动农民收入增长;数字经济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呈“倒U型”,其中中等收入阶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最大受益者;数字经济发展对中、西部农民增收的推动力明显强于东部地区。【结论】数字经济、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是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关键要素,基于此,提出加强数字经济建设力度、创新数字经济和农业产业结构融合发展机制、完善数字经济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促进区域数字经济与农业产业结构统筹联动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业产业结构 农民增收 中介效应 非线性溢出效应 异质性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内涵、战略价值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00
13
作者 姚树洁 张小倩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8,共17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从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提升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经济增长持续健康发展,把握新工业革命浪潮,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明确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揭示其理论逻辑、战略价值和实现路径。结合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背景与相关论述,文章认为新质生产力必须具有“科技创新驱动”“产业高效低耗和环境可持续”“高品质生活和社会服务均等化”“数字赋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特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所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和政策环境保障,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现状,以客观把握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优势与不足。分析在内部面临产业升级滞后与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与环境约束、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老龄化与劳动力成本上升、政府治理效率还需提升等“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外部遭受贸易争端、技术封锁、人权和意识形态威胁、国家领土争端等“修昔底德陷阱”的压力下,新质生产力破解经济高质量发展难题的战略指导意义。进一步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提升是实现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国家提供了强大的安全保障,有助于构建坚固的国家安全体系。在此基础上,国家安全稳定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条件,两者相得益彰。最后,提出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其注重新质生产力的均衡布局;从内部加强自我建设,释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潜能,破除“中等收入陷阱”魔咒;打造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给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破除“修昔底德陷阱”魔咒,支撑构建强劲有力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均衡发展 国家安全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的困境、实现逻辑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加来 张晓凡 周慧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10,共12页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入剖析县域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的困境、实现逻辑和路径选择是探索城镇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研究显示:第一,县域城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深入剖析县域城镇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探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县域城镇化的困境、实现逻辑和路径选择是探索城镇化道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点。研究显示:第一,县域城镇化在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中演进,其演进过程与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第二,新时期推进县域城镇化发展需要认清理论误区、破除现实困境。认清理论误区在于既要更新县域城镇化概念,辨析城市化、农村城市化、城镇化和县域城镇化的区别与联系,也要坚持县域工业化发展,避免县域工业化与发展特色经济混淆。破除现实困境在于,一是破除县域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困境,收敛区域差异;二是破除中西部县域产业承接能力不强,产业结构趋同困境;三是破除县域人口结构失衡、教育养老资源供需失衡困境。第三,中国式现代化特征决定了县域城镇化的实现逻辑,体现在人口规模巨大化意味着县域城镇化面临人口优势和结构失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求县域城镇化以人为核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要求县域城镇化重视物质和精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县域城镇化坚持绿色发展。第四,县域城镇化的实现路径包括制度保障、新型工业化发展、人口和服务供需均衡、文化传承和绿色发展五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城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县域经济 实现逻辑
下载PDF
中国新质生产力指标构建与时空演进 被引量:49
15
作者 朱富显 李瑞雪 +1 位作者 徐晓莉 孙家昌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53,共10页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 加快构建以新质生产力为核心的创新体系,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和新质劳动对象3个维度构建了新质生产力水平指标测度体系,采用投影寻踪模型测度了2011~2022年中国地级市层面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并运用Dagum基尼系数法、Kernel密度估计法以及Moran's I全面探究并验证了新质生产力对不同时间维度、空间维度的动态演变特征。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呈现稳步增长态势,相比于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对象,新质劳动资料占新质生产力比重更大。各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洼地,并且地区内新质生产力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新质生产力的涌现与生产关系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且新质生产力能够正向促进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本文为如何捕捉新质生产力的动态演化特征以及生产关系如何更好的引导新质生产力能效发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投影寻踪模型 生产关系 高质量发展 地区异质性 动态演化特征
下载PDF
营商环境优化与企业技术创新质量——基于“专利泡沫化”问题的视角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政 赵洪亮 孙圣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4,共12页
不同于以往研究着重讨论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的作用效果,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泡沫化”视角,实证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于破解专利“数量激增、质量不足”这一创新困境的适用性。研... 不同于以往研究着重讨论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技术创新数量的作用效果,本文基于企业技术创新“专利泡沫化”视角,实证检验营商环境优化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的影响,以及对于破解专利“数量激增、质量不足”这一创新困境的适用性。研究发现,优化营商环境显著提升了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且能够有效缓解“专利泡沫化”问题。通过采用Tobit模型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以及工具变量法进行内生性检验之后,上述结论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优化营商环境可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缓解企业融资约束,进而提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质量。进一步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具备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国有制造业企业、政府补助较多的制造业企业以及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所属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可见,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过程中,在发挥市场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加以政府资金补助支持企业高水平研发活动,还要从加强创新监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及时采取措施抑制企业不正当竞争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企业技术创新质量 专利泡沫化 制度性交易成本 融资约束
下载PDF
临空经济对区域创新的结构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汤凯 蔡晓培 完世伟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临空经济在引导区域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技术—制度—产业—空间”属性,通过技术支撑、制度安排、产业延伸、空间极核等新的范式结构,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跃升条件。发展临空经济,能提升城市通达度和... 临空经济在引导区域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其独特的“技术—制度—产业—空间”属性,通过技术支撑、制度安排、产业延伸、空间极核等新的范式结构,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跃升条件。发展临空经济,能提升城市通达度和交通枢纽地位,影响城市创新层级;缩小城市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差距,使城市群向创新多中心空间结构演化;为区域创新发展提供集聚与扩散叠加动力、制度创新变迁动力、政府与市场双向互动激活动力、中心极核与外围互补引领协同动力,影响区域创新的动力结构。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临空经济区在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中的引领作用,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差异化构建跨空间创新协作网络,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和知识溢出,激发临空经济在区域创新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空经济 区域创新 结构性影响
下载PDF
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与机制识别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新 蒋欢跃 李成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0,34,共7页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 基于2011—2021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长三角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及多重路径的综合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不仅能显著赋能本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还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空间溢出效应占比为79.4%;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积累,且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呈协同效应,消费能力路径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均呈背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溢出效应 传导机制 长三角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区域差异和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家庭 袁春来 +1 位作者 马宁 姜铭烽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 当前,区域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显现,过大的数字经济发展差异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运用熵值法、基尼系数分解法以及收敛模型,考察了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2010—2021年数字经济发展情况、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发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也均实现了增长,但各地区之前数字经济发展空间差异较大;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呈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大,长江中游的区域内部差异最小;全国以及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经济区均存在σ收敛特征;全国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西南地区、西北经济区数字经济发展均存在绝对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研究结论为分析八大综合经济区数字经济时空格局提供依据,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八大综合经济区 区域差异 空间收敛
下载PDF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逻辑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的路径 被引量:8
20
作者 张占斌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0,237,共10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较好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同时也面临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任务,凝聚了中国共产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较好的科教优势、人才优势和工业基础优势奠定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基,同时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必须通过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具体措施路径包括:着力培育、聚集科技创新资源,健全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持续促进人力资本跃升,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积极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系统布局建设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承托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进新型工业化的“硬件”需求;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打造产业和技术合作的开放创新生态;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形成更多新质生产力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 高质量发展 东北全面振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