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75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城市低碳治理——基于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1
作者 李强 唐幼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快速城镇化弊端、科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2007—2019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 新型城镇化是消除快速城镇化弊端、科学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利用2007—2019年20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以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的实施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方法实证分析了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市低碳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显著抑制了城市碳排放,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政策促使试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平均下降了3.02%,并且随着政策的推进其效果逐渐增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仅对东部城市、中部城市以及大城市的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抑制城市蔓延、促进经济集聚、强化环境规制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因此,建议地方政府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多维目标考核,加大节约集约用地与环境监管力度,探索区域间差异化的新型城镇化推进路径,最终实现城镇的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城市低碳治理 碳排放强度 城市蔓延 经济集聚 环境规制
下载PDF
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距及其双维分解
2
作者 刘华军 孙东旭 邵明吉 《财贸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28,共12页
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居环境和生活保障四个方面界定了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距及其来源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 从人口结构、人口素质、人居环境和生活保障四个方面界定了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尼系数双维分解方法对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差距及其来源结构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稳健上升趋势,且具有显著的空间差距特征。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人口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总体差距逐年递减,区域协调性不断上升。区域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指标构成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人口结构差距。区域和指标构成双重维度下,总体差距主要来源于东、西部地区之间的人口结构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 新型城镇化 空间差距 基尼系数双维分解
下载PDF
中国式城镇化: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
3
作者 何一民 何永之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10,共10页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前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以“物”...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载体。人类文明经历了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工业文明时代,开启了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化相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因此在中国城市化前期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以“物”为主的城市化成为发展的方向,因而也出现了若干城市病。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遵循。因而,跟随西方传统城市化的发展,不符合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初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果断选择了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以新型城镇化为抓手和新路径,扭转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国从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有其历史逻辑,也是“两个结合”的中国化与当代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基本逻辑 人民城市 “两个结合”
下载PDF
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
4
作者 戴为民 陈思宇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2-43,共12页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 基于我国2010—2020年30个地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空间效应,并从区域层面进行了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第一,基本公共服务显著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不仅会促进本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还对邻近地区产生正向的促进作用;第二,基本公共服务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地区差异,即对东、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而对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直接效应不明显,间接效应显著;第三,工业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和固定资产投资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认为应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制定差异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推进跨区域间的合作,以提高整体新型城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基本公共服务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效应 效应分解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逆城镇化形成动因与推进策略探析
5
作者 鲁圣鹏 孙雨昕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0-76,共7页
推进逆城镇化,让社会精英到农村发挥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阐述逆城镇化的概念与作用,并基于社会行为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行为主体两方面解析推进逆城镇化形成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以此探析逆城镇... 推进逆城镇化,让社会精英到农村发挥引领作用,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阐述逆城镇化的概念与作用,并基于社会行为学理论,从外部环境和行为主体两方面解析推进逆城镇化形成的动力因素及其作用关系,以此探析逆城镇化的前因后果。研究认为:促进逆城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力可归纳为四个方面,即政府引导力、城市推动力、农村吸引力和基础支撑力;当前应以政府引导力、农村吸引力为着力点,以产业振兴为中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可以从发挥逆城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作用、发挥产业振兴在逆城镇化中的核心作用、健全促进逆城镇化发展的政策与机制、创造逆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等方面着手更好地推进逆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城镇化 乡村振兴 形成 动因 城镇化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的高质量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建构
6
作者 张蔚文 李志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5,共9页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县域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城镇化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县域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健全、公共服务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制约了共同富裕的实现。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来评估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和城乡融合的实现程度,对于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回顾已有共同富裕历史渊源与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探究县域城镇化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机理,基于系统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前瞻性原则,依据统计年鉴数据及由“浙江大学—浙江移动数据智能与城市未来联合实验室”开发的“科研数智通”(DIPS)平台大数据,从收入公平、消费公平和城乡融合三大评价维度(一级指标)出发构建了包含9项二级指标和26项三级指标的县域城镇化评价体系。该体系有助于多维度、多视角、多主体评价县域城镇化发展情况,支持并引导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富裕 城乡融合 新型城镇化 县域城镇化 评价体系 高质量发展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研究——兼论“数字鸿沟”的调节效应
7
作者 罗润 尤玮 +1 位作者 周年兴 李在军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4-124,133,共12页
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数字经... 研究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对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分析了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及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长三角地区数字经济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空间分布分别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和“中间高、两翼低”的格局,二者呈显著空间正相关;②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具有显著的“倒U形”影响,但对生态城镇化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影响不显著,对新型城镇化发展产生显著的非线性直接效应和负向空间溢出效应;③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能力鸿沟会增强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倒U形”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促进数字经济稳步增长、缩小“数字鸿沟”以及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赋能作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数字经济 新型城镇化 非线性影响 “数字鸿沟” 调节效应
下载PDF
赋能型增长与嵌入式发展:脱贫地区特色小镇何以从帮“扶贫”转向助“振兴”——基于陕西省石泉县“金蚕小镇”的实地调查
8
作者 曹海林 何经纬 《求实》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8,M0006,共14页
精准扶贫时期,在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兴起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这些特色小镇的角色能否从帮“扶贫”转向助“振兴”,关系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调研来看,大多数特色小镇在脱... 精准扶贫时期,在产业扶贫政策推动下,中西部地区兴起特色小镇建设热潮。随着脱贫攻坚任务胜利完成,这些特色小镇的角色能否从帮“扶贫”转向助“振兴”,关系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从调研来看,大多数特色小镇在脱贫攻坚结束后并未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方面,是因为其长期依赖外部扶持,自身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其未能真正融入乡土社会,难以适应乡村振兴的要求。陕西省石泉县“金蚕小镇”的实践经验表明,赋能型增长与嵌入式发展能够有效应对当前脱贫地区特色小镇面临的“只能帮扶贫,难以助振兴”的发展困境。其中,赋能型增长主要通过对特色小镇的制度、经济、服务、人才方面进行赋能,为其从帮“扶贫”转向助“振兴”奠定基础;嵌入式发展则为特色小镇参与主体、产业协同、文化创新、数字技术等融入乡村社会建立起沟通桥梁,为其从帮“扶贫”转向助“振兴”提供了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脱贫攻坚 特色小镇 赋能型增长 嵌入式发展 产业兴旺
下载PDF
资源配置视域下我国特大镇设市改革再阐释
9
作者 李澎 高帆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2,共7页
特大镇设市改革对于我国协调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有助于推动设市改革路径的理论创新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赋予设市和设市改革更加丰富的含义,从资源再配置视角对我国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为研究乡... 特大镇设市改革对于我国协调推进城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有助于推动设市改革路径的理论创新和研究进展。本文通过赋予设市和设市改革更加丰富的含义,从资源再配置视角对我国特大镇设市改革进行再阐释,为研究乡镇体制改革、镇设市问题以及探索新型设市模式提供新的思路,拓宽设市改革路径研究。从广义资源概念及资源配置角度来看,特大镇设市改革可理解为通过城乡资源再配置,增加特大镇的资源投入、资源获取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这种设市改革含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启示,由此可加强对理解特大镇设市改革进程、探索新型设市模式、特大镇摆脱发展困境、解决特大镇发展资源供需矛盾、弥补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短板、推进城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问题的再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镇 设市改革 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供需协调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耀 曹俊杰 韩世东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6-120,共5页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 文章基于2013-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熵权TOPSIS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Tobit模型探究省域数字经济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现状。研究结果表明:全国整体的两系统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发展模式由新型城镇化主导、数字经济滞后转变为数字经济主导、新型城镇化滞后,耦合协调水平由中度失调转变为濒临失调;各省份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发展指数与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南高北低”的发展格局。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水平、劳动力质量、产业结构、政府能力、交通基础设施均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与劳动力质量对两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南北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新型城镇化 耦合协调 TOBIT模型 南北异质性
原文传递
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五大维度和三重尺度下的实践向度
11
作者 余杰 钱振明 《当代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3,共13页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城市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开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入学习和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可以发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即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现实基础、发展目标、价值导向、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五大维度,分别在国家、区域和城市三重尺度上,指引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城市高质量发展道路。国家尺度上,要重视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和价值引导,关注城乡差距缩小与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东中西部城市的均衡发展;区域尺度上,要聚焦城市间的联合与一体化建设,重点在于壁垒的打破、产业链的联结和共赢思维的塑造;城市尺度上,要努力实现城市内部发展的均衡性、宜居性、文化性、文明性、生态性与和谐性等目标,并妥善处理各类冲突与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进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提供了行动指南,也为推动全球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重要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城市 高质量发展 实践向度
下载PDF
我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时空演化研究
12
作者 夏金梅 吴紫莹 彭荣胜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进。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演进呈现... 在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全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的时序变化和空间演进。研究发现:(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演进呈现东部、中部、东北、西部递减趋势;(2)全国乡村振兴发展指数整体呈增长态势;(3)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水平呈“东部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因此,东部地区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要更关注乡村发展,以防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中部地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具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需促进资源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西部地区要防止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的省份陷入因城镇化增速放缓而拖慢乡村振兴节奏的低水平耦合陷阱;东北地区老工业城市转型发展需要政府助力,在农业规模经营基础上实现农村三产融合,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协同发展 时空演化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水平测度与动态演化分析--基于省域面板数据
13
作者 韩颖 张美玲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9-23,42,共6页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中国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并得出其发展的动态演化趋势。结果...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采用中国2011—2021年省域面板数据,构建中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指标体系,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空间马尔可夫链分析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和空间相关性,并得出其发展的动态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水平呈“N”型发展趋势,地区内差异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地区间差异程度有所不同,同时新型城镇化水平存在较明显的“马太”效应,空间因素对新型城镇化水平有显著影响。因此,应根据不同省份制定差异性政策,协调各省份间的新型城镇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Dagum基尼系数 差异分析 空间马尔可夫链 动态趋势
下载PDF
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的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分析
14
作者 杨舒雯 詹韵秋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24年第1期1-12,共12页
农民工是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农民工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化质量,对其长期居留意愿水平及变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CMDS数据,文章使用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在... 农民工是推动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农民工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化质量,对其长期居留意愿水平及变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2—2018年CMDS数据,文章使用APC交叉分类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在年龄、时期和队列三个维度上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1)农民工年龄对其长期居留意愿的影响呈倒“U”形分布。(2)从时期维度来看,近年来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整体呈下降趋势。(3)从队列差异来看,长期居留意愿呈现出“两高两低”的特征。(4)性别、受教育程度、就业身份等因素具有不同的队列变迁趋势。提升农民工长期居留意愿应注重群体间的差异性,推动农民工融入城市,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而实现高质量城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长期居留意愿 年龄效应 时期效应 队列效应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林业产业结构关系研究——以贵州省为例
15
作者 杨睿 李骁 陈波 《生产力研究》 2024年第4期93-97,F0003,共6页
为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基于2002—2021年贵州省面板数据,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与林业产业结构相关系数,并构建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新型城镇... 为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的关系,基于2002—2021年贵州省面板数据,通过测算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与林业产业结构相关系数,并构建VAR模型,采用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二者之间关系进行解析。研究结果表明:贵州省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与Granger因果关系,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林业产业结构存在正向促进作用,而林业产业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趋势,并且若仅强调二者之一发展不具备可持续性。当前贵州省林业产业结构较好,而新型城镇化建设不足,可通过合理进行新型城镇化规划与建设,加强林业对新型城镇化的推动作用,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林业产业结构 VAR模型 脉冲响应函数 方差分解
下载PDF
区域异质性视角下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机理
16
作者 赵静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期251-256,共6页
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市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 基于2016-2021年中国30个省市样本数据,通过实证分析探究了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了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在新型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中发挥中介效应;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能够促进农村居民消费,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阻碍。根据研究结论可知,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政府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作用,进一步推动农村居民消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数字技术 数字普惠金融 农村居民消费 区域异质性
下载PDF
城市更新中的空间正义:一种共同富裕的可能
17
作者 李晓晗 林婧淇 柳亦博 《岭南学刊》 2024年第2期44-55,共12页
我国城镇化率近年来稳步提升,以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发展方式展现出良好成效,但更新中无法杜绝资源攫取和利益争夺问题,一些城市空间的非正义现象也随之显现。本研究融合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构想与罗尔斯的平等正义原则,构建“差异平等”分... 我国城镇化率近年来稳步提升,以城市更新为代表的发展方式展现出良好成效,但更新中无法杜绝资源攫取和利益争夺问题,一些城市空间的非正义现象也随之显现。本研究融合列斐伏尔的差异空间构想与罗尔斯的平等正义原则,构建“差异平等”分析框架,剖析不同规模城市更新的空间极化风险,分别是超(特)大城市的“空间隔离”、大城市的“空间趋同”与中小城市的“空间跃进”。从共享更新、精细更新和渐进更新等向度回应空间正义的缺失,实现从空间隔离到空间包容、从空间趋同到空间异质、从空间跃进到空间渗透的跃迁,最终为城市更新提供一种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正义 城市更新 城镇化 共同富裕
下载PDF
产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为例
18
作者 刘康 刘晓英 《生产力研究》 2024年第4期12-16,共5页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11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与θ指数测算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利用熵权法综合测算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 文章基于长江经济带2012—2021年11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区位熵指数与θ指数测算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利用熵权法综合测算各省市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对本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吸引了周边大量的劳动力、信息等生产要素,对邻近省市产生了负向影响的“虹吸效应”,抑制了相邻省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政府干预水平可以带动本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但是对于邻近省市的发展促进作用不明显;利用外资水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并不明显;对外开放水平可以优化本地区和邻近省市的产业结构,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协同集聚 空间杜宾模型 新型城镇化
下载PDF
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研究
19
作者 张立曌 吴文婕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期97-104,118,共9页
【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渠道和方式,缓解城乡发展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助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法】研究小组基于新疆乌鲁木齐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评... 【目的】探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调发展的渠道和方式,缓解城乡发展矛盾,缩小城乡差距,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助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方法】研究小组基于新疆乌鲁木齐市2012—2021年相关数据,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与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两个系统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灰色关联度水平进行分析。【结果】1)两系统的耦合度较高,数值位于0.973~1.000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从2012年的0.197上升至2021年的0.417,实现了从严重失调到濒临失调的转变。2)乌鲁木齐市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水平在总体上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其综合评价指数由乡村振兴滞后型逐渐向新型城镇化滞后型转变。3)通过灰色关联度计算分析得出,新型城镇化指标对乡村振兴系统的关联度结果位于0.611~0.795之间,乡村振兴指标对新型城镇化系统的关联度结果位于0.689~0.883之间。【结论】两系统灰色关联度较高,说明两个系统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强,指标选取合理。未来,可进一步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加快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等方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农业结构转型升级,缩小城乡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振兴 耦合协调 灰色关联度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耦合协调
20
作者 刘鹏飞 刘伟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4年第1期96-103,共8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耦合协调机理,以2013—2020年中国各省际层面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协调发展水平从最... 基于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耦合协调机理,以2013—2020年中国各省际层面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熵权法、耦合协调度及空间计量模型,研究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的耦合协调及驱动因素。研究发现:从时间上看,协调发展水平从最初的极度失调发展到良好协调,整体耦合协调状况良好;从空间上看,协调类型以中级协调好良好协调为主,整体上呈现“东南部高、西北部低”和东南地区向全国各地区扩散的空间分布和演变格局。各省新型城镇化与数字技术发展耦合协调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效应,各省人均财政支出、受教育水平、居民消费水平和产业结构都会显著促进二者耦合协调度,而城乡收入比会显著降低二者耦合协调度;同时,各驱动因素同样会对相邻地区耦合协调度产生间接影响。最后,在强化制度建设、打造特色发展路径及提升要素驱动等方面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技术 新型城镇化 时空演化 驱动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