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51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主导功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以江苏省18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例
1
作者 赵小风 涂刘欣 +1 位作者 李炜玮 贾文慧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33-45,共13页
开发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不同主导功能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8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基于不同主导功能的具有可比性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 开发区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研究不同主导功能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江苏省188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区为例,构建了基于不同主导功能的具有可比性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CRITIC组合赋权法测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并从开发区主导功能视角对比产城融合型和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差异构建回归模型,探讨开发区主导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1)江苏省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明显,不论是全部开发区还是不同主导功能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均呈现出苏南高、苏中次之、苏北最低的特点;(2)江苏省工业主导型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高于产城融合型开发区;(3)开发区主导功能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显著影响,表现为产城融合型开发区对土地利用集约度有显著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区 主导功能 土地集约利用 空间差异 影响因素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比较
2
作者 韩琭 陶德鑫 史鲁彦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6,277,共13页
[目的]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 [目的]探究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差异,为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战略提供现实依据。[方法]运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马尔科夫链与障碍因子模型等方法,对黄河流域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1)在水平变化上,两大区域的土地生态安全增速均呈“倒U”形态势,山东半岛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明显高于黄河几字弯,但黄河几字弯的增长速度更快。(2)在时间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均呈现“单核”演变特征,山东半岛区域差异有扩大态势,几字弯区域差异则有缩小态势。在空间上,两大区域均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态势。(3)动态演化特征上,两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等级演变具有“路径依赖”与“自身锁定”效应。(4)山东半岛土地生态安全受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化肥农药施用量等影响;黄河几字弯土地生态安全受景观破碎度、森林覆盖率等影响。[结论]未来山东半岛与黄河几字弯既要根据区域优势分类施策,也要从流域全局出发,协同提升黄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土地生态安全 时空特征 障碍因子 协同治理
下载PDF
城乡融合背景下乡村地区存量用地潜力与利用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丰县为例
3
作者 李红波 胡正玉 周家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8,共8页
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盘活存量资源、创新存量规划已成为当前城乡发展的新命题。构建了存量用地从提取到综合评价与潜力测算应用的框架体系,分析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空间分布与规模特征,测算镇域尺度下乡... 存量用地的盘活利用是土地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盘活存量资源、创新存量规划已成为当前城乡发展的新命题。构建了存量用地从提取到综合评价与潜力测算应用的框架体系,分析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空间分布与规模特征,测算镇域尺度下乡村地区存量用地再开发潜力,提出存量用地盘活路径与政策建议。研究表明:1)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的整体盘活潜力可观,各街镇开发改造潜力差异较大。2)丰县乡村地区存量用地潜力分为三级潜力区,分布不均衡,靠近主城区的街镇潜力较大且多集中于南部。3)乡村存量用地盘活应该采取不同类型村庄差异化发展、乡村规划与盘活政策有机衔接、创新用地增减挂钩制度等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量用地 乡村地区 潜力测算 利用路径 丰县
下载PDF
长江口横沙地区演化过程及保护利用思考
4
作者 郭兴杰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16-20,26,共6页
长江口横沙地区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本文对横沙岛、横沙新洲的成陆过程以及浅滩的近期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基于国家战略和前人的利用设想,提出了横沙地区目前面临的灾害和未来利用需要论证的制约因素。横沙岛于1... 长江口横沙地区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本文对横沙岛、横沙新洲的成陆过程以及浅滩的近期演化特征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基于国家战略和前人的利用设想,提出了横沙地区目前面临的灾害和未来利用需要论证的制约因素。横沙岛于1958年定界成陆,横沙新洲(东滩)在历史大洪水切割以及航道工程和促淤圈围等作用下于2021年成陆,横沙浅滩目前“长高不长大”,处于萎缩性演化态势。文章基于“长江大保护”国家战略,总结了前人提出的一些利用设想,认为需要综合研判横沙地区的保护利用模式。目前横沙地区主要面临流域输沙偏低和海平面上升带来的浅滩侵蚀问题,建议结合固沙保滩工程利用周围航道的疏浚土资源,未来利用也需要深入研究横沙地区生态保护、基底稳定、航道冲淤、盐水入侵以及极端气候等承载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口 横沙地区 演化过程 保滩工程 利用思考
下载PDF
基于“源-汇”理论的山区农村居民点“三生空间”优化研究——以井陉县为例
5
作者 张宇 冯奕丁 +1 位作者 陈宇轩 靳晓雯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24年第1期129-140,共12页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 本研究根据农村居民点以及太行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分布特征,基于“源-汇”理论和MCR模型,从生态源地扩张和生产源地扩张的角度,依据“三生”功能构建阻力面指标体系,计算最小累积阻力面差,实现县域“三生空间”的划分和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优化。结果表明:(1)基于“源-汇”理论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在山区“三生空间”格局构建,农村居民点分类整治中具有相容性和可行性;(2)研究区以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优化区为主,生态空间占比59.5%,以生态功能为主,农村居民点分布中生产功能占比62.7%,以生产功能导向为主,因此,乡村整治要根据农村居民所处的主导功能分类整治;(3)乡村整治应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的生活、生产、生态功能特征,分类促进山区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三生空间” “源-汇”理论 MCR模型 太行山区
下载PDF
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演变、现实障碍与优化路径
6
作者 高佳 朱耀辉 赵荣荣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2-89,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正式出台,中国黑土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黑土地保护政策的重点内容,将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建设”阶段、“体系化”阶段和“法治化”阶...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于2022年正式出台,中国黑土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采用文献分析法,根据黑土地保护政策的重点内容,将中国黑土地保护政策的历史演变过程划分为“萌芽”阶段、“建设”阶段、“体系化”阶段和“法治化”阶段。研究发现,黑土地保护面临诸多现实障碍,如黑土区水土流失严重,黑土质量不断下降,农民保护意识不强,保护性耕作推广困难,以及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未建立等。为切实保护黑土地,应当进一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提出的新要求,从加强水土流失防治、探索创新保护性耕作技术和适宜的耕作模式、调动农民参与黑土地保护的积极性、建立黑土地保护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深入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地保护 政策演变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基于一种土地利用变化新指标的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因素分析——以大兴安岭林牧交错区为例
7
作者 白景锋 张卫平 白云帆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是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新指标——土地利用转换度,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转换度刻画1990—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的宏观特征,构建渔网提取土地利用... 研究土地利用变化机制,是保障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土地利用信息图谱构建新指标——土地利用转换度,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转换度刻画1990—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转移的宏观特征,构建渔网提取土地利用转换度,分析其空间自相关性,并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为林牧交错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研究发现:(1)1990—2021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宏观格局变化不大,林地和草地是该区域的主要用地类型,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北部的山区,草地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耕地主要分布于山地和草原交接的地区及河谷地带。(2)1990—2021年林地呈现增加趋势,草地逐年减少,耕地和建设用地缓慢增加。(3)草地、耕地和林地是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动的主要类型,以草地转出最多,主要转换为林地和耕地。(4)土地利用转换度有显著空间自相关,存在明显的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转换频繁区呈倒“C”字形,分布在大兴安岭西部山区与草地过渡带,即海拔700~900 m的地带。(5)GWR分析发现坡度、气温变化、人均GDP变化是影响该区土地利用的主要因素,人均GDP增加会降低土地利用转换度,而其他因素增加会导致土地利用转换加速。(6)土地利用转换度是一种可靠的土地利用变化度量指标,能够将空间和时间融合反映土地利用状态的变化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指标 林牧交错区 土地利用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多情景视角下云南省“三生”空间变化模拟与效应评价
8
作者 林志 李石华 +4 位作者 易邦进 傅涛 高七算 孙星玥 邱利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0-230,共11页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 [目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统筹协调“三生”空间格局配置,是实现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任务和根本途径。[方法]以云南省土地利用为基础,结合自然和社会发展因素,采用MOP-PLUS耦合模型模拟2030年经济优先、生态优先和协同发展3种情景下“三生”空间及效应变化。[结果](1)3种情景下经济效益分别增长40.29%,32.10%,34.79%,生态效益分别减少0.89%,0(未变),0.06%,生境质量均值分别下降0.78%,0.38%,0.43%,空间冲突强度均值分别增长2.79%,下降1.21%,下降2.32%;(2)3种情景生活空间均呈上升、生态空间呈下降趋势,生产空间仅在经济优先情景有较小增长;均存在生活空间侵占生产空间、生产空间再掠夺生态空间的情况,生活空间扩张呈中心向四周蚕食趋势;(3)不同发展情景下均伴随一定程度的生境质量下降,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可平衡空间冲突;相较于其他情景,协同发展情景经济效益增幅适中,生境质量变化幅度相对均衡,空间冲突强度下降最多,符合兼顾生态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多重目标。[结论]形成的模拟-效应-优化的反馈调控机制,可与不同尺度、不同目标结合开展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与效应分析,为国土空间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MOP-PLUS模型 多情景模拟 生境质量 空间冲突 云南省
下载PDF
矿粮复合区“三生”空间冲突诊断及演化特征分析——以大冶市陈贵镇为例
9
作者 宋复蓉 曾向阳 陈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1-412,421,共13页
[目的]促进乡镇级矿粮复合区空间结构协调稳定,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布局及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矿粮复合区陈贵镇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选取1986—2020年的5个研究时间节点,通过空间现状图和转移矩阵解释空间格局变化,构建改进的... [目的]促进乡镇级矿粮复合区空间结构协调稳定,为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布局及实施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矿粮复合区陈贵镇为例,基于生命周期法选取1986—2020年的5个研究时间节点,通过空间现状图和转移矩阵解释空间格局变化,构建改进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利用ArcGIS 10.2结合Fragstats 4.2软件分析空间冲突演化特征,使用Google Earth历史影像验证了冲突结果。[结果]农业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是转入和转出面积最大的两类空间类型,“耕地—林地”互转成为最显著的土地转换方式;1986—2020年,陈贵镇“三生”空间冲突整体有上升的趋势,在矿业衰退期,较弱、中等和强空间冲突空间单元占比分别减少3.2%,3.09%,0.22%,较强空间冲突占比增加6.51%;“三生”空间的冲突等级除了生活空间,均集中在较弱空间冲突和中等空间冲突等级,两者面积占比超过70%;借助Google Earth历史影像进行对比验证,发现“三生”空间冲突结果与空间现状较吻合。[结论]矿粮复合区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影响较大,空间冲突特征明显,参考空间冲突诊断结果,可针对性地实施空间冲突缓解措施,促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粮复合区 空间冲突 改进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 “三生”空间 陈贵镇
下载PDF
生态安全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格局演变分析
10
作者 彭娅 王娟娟 +3 位作者 王珊珊 田柳兰 刘婕 毋兆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1-92,共12页
从生态安全角度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分析框架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下,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评价因子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冲... 从生态安全角度识别区域土地利用冲突,处理好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协调关系,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在土地利用冲突理论分析框架和“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下,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风险评价因子构建了一个土地利用冲突测度模型,对2000、2010年和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演变格局分析方法,并且利用FLUS模型对2030年土地利用冲突变化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乌鲁木齐市73%以上的面积是无冲突和轻度冲突区域。土地利用冲突的热点区由乌鲁木齐中心城区北部及西南地区蔓延至其南部及北部的山区林地周边、达坂城区盐湖两边的冲积扇附近,分布范围有所扩大;冷点区主要聚集于中心城区周边以及东、南部的山区林地范围内。(2)气候、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仍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存在空间正相关,而生态风险与土地利用冲突之间则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关系。(4)2030年,虽然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高度冲突区增幅最大,但无冲突、轻度冲突区仍居于优势地位。研究结果为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提供了一个诊断指标体系和方法,这对于深度了解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冲突时空演变特征以及冲突机理提供了例证和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冲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风险 FLUS模型 乌鲁木齐市
下载PDF
青藏高寒区隆子县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与地形地貌关系
11
作者 吕丽花 陈俊旭 +4 位作者 胡智文 赵志芳 邵毕涛 马少杰 彭钰博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以青藏高寒区隆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隆子县居民点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面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貌类型8个因子,运用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居民点规模分... 以青藏高寒区隆子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高清影像,采取目视解译结合实地考察的方式,获取隆子县居民点数据,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坡向变率、地面粗糙度、高程变异系数和地貌类型8个因子,运用空间热点探测分析居民点规模分布“冷热点”,利用分布指数和信息熵探讨了隆子县居民点分布格局,通过变维分形揭示了居民点分布与地形地貌的关系.结果表明:(1)隆子县居民点分布以集群型小型居民点为主要特征,规模分布“冷热点”分异明显,热点主要分布在隆子镇,冷点主要分布在雪萨乡;(2)居民点在其分布的优势地形位上,其有序程度也相对较高.居民点在高程3 500~4 000 m,坡度小于2°,北坡坡向,地形起伏度15 m以下,坡向变率5°~10°,地面粗糙度小于1.01、高程变异系数为0.001~0.005的地形位和砂砾质冲洪积平原地貌上的有序性最强,这些地形位大多是居民点分布的优势地形位;(3)地形地貌对隆子县居民点分布及其发展影响的降序排序依次为地貌类型>高程>坡度>高程变异系数>坡向变率>坡向>地形起伏度>地面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点分布 地形地貌 变维分形 隆子县
下载PDF
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三生”空间时空演变及格局分析
12
作者 王华飞 赵宇鸾 +1 位作者 杨小飘 赵佳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53,共9页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山区传统梯田农业文化景观面临严重退化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厘清梯田片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特征及演变规律,对山区农业景观保护与开发具有现实意义。以清水江河谷南寨梯田片区为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数据,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地形位分析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三生”空间演变规律与格局特征,研究结果如下:①从数量变化来看,生产空间面积萎缩,生活与生态空间面积均扩张。②从格局演变规律来看,生产空间呈大聚集、小分散的阶梯式分布格局,且在研究区南部与东部收缩态势明显;生活空间由聚集中心向外围分散扩张;生态空间自清水江向两岸蔓延,与生产、生活空间毗邻时,呈现被生产和生活空间割裂的细碎化分布特征。③从地形分布看,生产空间分布向中高地形梯度转移,在低地形梯度上呈收缩趋势;生活空间分布向中低地形梯度转移;生态空间分布则呈现向低地形梯度集中的趋势。④从面积转移行为来看,“三生”空间之间发生了复杂的转换行为,以生产空间流出、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流入行为为主要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演变 地理信息系统(GIS) 山区人口迁移 南寨梯田片区
下载PDF
近47年吐鲁番盆地人工绿洲精明增长的时空过程分析
13
作者 郭江浩 黄佛君 +1 位作者 刘博 叶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1期76-86,共11页
以1976、1990、2000、2010、2023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借助数理统计模型、分形维数、紧凑度指数等方法,结合精明增长理论,构建了绿洲精明增长指标体系,测度并分析了近47年吐鲁番盆地人工绿洲的扩张及分布情况以及绿洲精明增长... 以1976、1990、2000、2010、2023年5期Landsat遥感影像进行解译,借助数理统计模型、分形维数、紧凑度指数等方法,结合精明增长理论,构建了绿洲精明增长指标体系,测度并分析了近47年吐鲁番盆地人工绿洲的扩张及分布情况以及绿洲精明增长水平的时空表现。结果表明:(1)吐鲁番盆地绿洲规模空间扩张态势明显,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绿洲面积由1976年的1259.33 km^(2)扩张至2023年的1810.27 km^(2);其扩展强度在经历缓慢下降—慢速增长—快速增长后转变为精明增长背景下的中低速增长。(2)吐鲁番盆地绿洲空间扩张方向具有分异性,扩张方向以西北、东北最为显著,空间重心迁移轨迹为西南—东北—西南,最大迁移距离为55.60 km。(3)在研究时间段内绿洲紧凑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土地利用率较高,但近10年呈现下降趋势;空间扩张模式呈现蔓延式—跳跃式—填充式的演变特征。(4)吐鲁番盆地的绿洲精明增长水平较低,精明得分由1976年的0.474下降至1990年的0.383,随后回升,2023年达到最大值0.517;从精明增长水平的空间差异看,以大河沿—塔尔朗流域下游、托克逊—白杨河流域下游为高水平的双核心趋势明显,呈现由中心向四周波动递减的态势。研究结果可为未来绿洲区的合理发展,防止绿洲无序蔓延扩张,保障干旱区绿洲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 吐鲁番盆地 空间扩张 分形维数 紧凑度 精明增长
下载PDF
云南红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地形梯度效应及其功能分区
14
作者 杨李玲 和阳一丹 +2 位作者 唐红 陈昌明 和克俭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6-287,共12页
明确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地形梯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是云南红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调整的基础.基于RS和GIS技术,使用地形分布指数、地形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和2020年云南红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 明确土地利用情况及其地形梯度分布格局,并进行功能分区,是云南红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土地利用规划优化调整的基础.基于RS和GIS技术,使用地形分布指数、地形位指数方法系统分析了2000、2010年和2020年云南红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在高程、坡度和地形位梯度上的时空分异特征,并基于分析结果开展了云南红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结果表明:(1)林地(56.46%)和耕地(29.34%)是云南红河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其次是草地(6.93%)和灌木地(6.17%),而湿地、水体和人造地表所占面积比例均不到1%.2000—2020年云南红河流域耕地和人造地表面积扩张明显,而林地持续减少,存在林地被侵占的现象;(2)云南红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耕地、人造地表受到高地形位开发难度的限制,优势位处于中低地形位的河谷、山腰区域,湿地、水体高度汇集在低地形位,草地、灌木地在中低地形位较为集中,林地则广泛分布于中高地形位;(3)基于土地利用地形分异规律,将云南红河流域划分为4个土地利用功能区,即河谷集约发展区、陡坡综合治理区、高山潜在开发区和山顶生态调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红河流域 土地利用 地形梯度 分布指数 地形位 功能分区
下载PDF
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15
作者 尹力 魏伟 +2 位作者 薄立明 张轲 夏俊楠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8-293,共16页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 [目的]科学认知秦巴山区城镇空间、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时空演化过程与形成机理,是助力全国空间发展格局统筹协调和推动中西部崛起的关键,更是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方法]基于空间转移矩阵、地形位分析和随机森林回归等方法,从“格局规模―地形位置”2个维度切入,研究2000-2020年间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1)近20年秦巴山区城镇剧烈扩张、农业和生态空间持续缩减,占比58.33%的县区人口减少的同时城镇用地依然呈扩张态势,“人口总量―城镇规模”出现严重两极分化;(2)城镇、农业空间“上山爬坡”、生态空间“下谷”现象明显,新增城镇和农业空间平均上移1~2个地形位,下游丹江口水库坝体加高工程对山区整体国土空间分布梯度产生显著影响;(3)“农业空间―生态空间”动态调整置换是秦巴山区主导转换类型,财政支出的影响作用最为显著;农业空间是新增城镇的主要来源,同时秦巴山区城镇退化为农业、生态空间的规模显著;(4)国土开发政策、山地地形属性、交通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影响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演化结果,各类型因素在不同转换方向上的作用强度和显著因子数量有明显差异。[结论]推动新增城镇向重点开发区集中,科学引导农业和生态空间顺应地形梯度布局,慎重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整体谋划区域“三区三线”布局,将对秦巴山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起到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三区空间 时空格局 地形梯度 驱动机制 秦巴山区
下载PDF
主体功能区视角下山东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16
作者 薄立明 尹力 +2 位作者 魏伟 赵浪 夏俊楠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6,共10页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判读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是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协调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该文以“主体功能”为标尺,运用空间转换矩阵、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国... 从主体功能区视角判读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是完善和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及协调国土空间资源配置的重要抓手。该文以“主体功能”为标尺,运用空间转换矩阵、随机森林回归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山东省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山东省城镇空间剧烈扩张、生态空间稳步增加,农业空间大规模缩减,各主体功能区内国土空间格局不断向其主体功能定位演变;②农业空间转城镇、生态空间是山东省主导交叉转换类型,邻近中心城市的农产品主产区中城镇空间大规模退化为农业空间,沿湖沿海重点生态功能区中“填湖造田”“围海造地”导致“由水转地”演变现象显著;③国土空间格局演变受社会经济政策、自然地理交通因素的综合驱动,主体功能区战略、政府财政投入、重大土地工程和第一、二产业发展诉求等因素尤其关键,不同因素对不同类型空间转换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功能区划 国土空间规划 三区空间 空间格局 影响因子 山东省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构建、优化与协同治理
17
作者 杨欣 肖豪立 王艺霏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00-309,318,共11页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 [目的]科学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生态网络,为跨区域生态保护和协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循“源地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框架构建多时点生态网络,基于网络属性和人类活动进行网络评价。[结果](1)研究区生态源地面积由2000年的2.67×10^(4)km^(2)下降到2020年的2.29×10^(4)km^(2),主要分布在湖北省西北部山区、江西、湖南交界处的山脉及鄱阳湖流域等地区。生态廊道数量由69条下降为42条,总长度由1.53×10^(4)km下降到1.16×10^(4)km。研究区内生态阻力逐渐上升,网络重心由湖北省转移至湖南省,形态上由“三横两纵”的条带式分布转变为集中组团式分布。生态网络全局集程度、网络连通性均在减弱,总体上呈现结构收缩、功能减弱的变化趋势。网络周围5,15 km范围受人类活动影响最为明显。(2)在网络优化中,基于生态网络与交通网络交汇识别102个断裂点,基于源地间距离设置17个踏脚石。在生态网络5,15 km的范围设立“核心保护带”和“生态控制带”,总长1505 km。[结论]在协同治理中,省级层面上湖北、江西两省应当完善流域跨省生态补偿机制,湖南、江西两省应当强化协同机制实施中的司法保障;市级层面上针对管理重点实行差别化管控,通过规划潜在生态廊道推进市域层面协同治理。优化后的生态网络集程度由0.22提升至0.30,有效提升区域间生态连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 MSPA MCR模型 网络评价 协同治理 长江中游城市群
下载PDF
近30年来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轨迹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18
作者 朱加应 彭双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8-288,共11页
[目的]生态用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 [目的]生态用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和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和驱动机制对优化生态安全格局、推进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对滇中城市群1990—2020年生态用地进行识别的基础上,采用变化轨迹分析、热点分析和地理探测器对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时空变化轨迹和驱动机制进行了探索。[结果](1)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以非生态用地与林地互换为主,并集中发生在林地和非生态用地的过渡地带,而生态用地内部之间(林地和草地)的转换主要发生在研究区北部和南部的山地区域。(2)生态用地变化以低频次变化为主,高频次较少,频次变化在元江干热河谷、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域、滇东滇东南喀斯特地带表现出明显的聚集效应。(3)耕地面积变化是影响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社会经济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力显著高于自然因素,在自然环境、耕地扩张、生态修复政策等多重驱动下,多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用地变化更具解释力。[结论]滇中城市群生态用地破碎,自然环境的改变和人类活动的日益增强极易导致生态用地发生变化,亟需分区域合理制定生态保护措施,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变化轨迹 驱动机制 地理探测器 GEE 滇中城市群
下载PDF
江西省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
19
作者 赖奇 汤江龙 《上海国土资源》 2024年第1期102-107,157,共7页
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江西省市域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 在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生态环境问题尤为突出,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排放是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江西省市域视角,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和碳排放测算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并提出绿色低碳减排建议。结果显示:江西省各地市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上升并向更高阶形态转变,北部地区逐渐演变为双核聚集式空间格局;研究区净碳排放量逐年上升,在空间上差异显著,呈现南北高中低分异特征;建设用地扩张侵占大量农用地、生态用地,削弱土地固碳功能;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因子驱动力在不同时期差异性较大,但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地均全社会用电量始终是关键驱动力,各阶段存在其余主导因子;优化土地利用形式,开荒造林加强生态建设对碳减排工作有重要意义;科学布局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转型,有助于推进江西省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隐性转型 碳排放 时空变化 驱动因素 影响效应
下载PDF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耕地多功能利用及优化策略
20
作者 张利国 陆汝成 +1 位作者 马国斌 马东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6-286,共11页
[目的]探析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利用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促进耕地资源多功能利用和协同发展,推动国家耕地利用与保护战略实践。[方法]在明晰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内在逻辑后,探讨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59个区县耕地多功能的综合评价... [目的]探析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利用特征并提出优化方案,促进耕地资源多功能利用和协同发展,推动国家耕地利用与保护战略实践。[方法]在明晰耕地多功能利用的内在逻辑后,探讨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59个区县耕地多功能的综合评价及其空间格局,最后基于两两功能间的权衡/协同相关性,采用三角坐标图划定耕地功能分区。[结果](1) 2000—2020年经济带广西段耕地各项功能指数随时间演变大致呈“U”型态势,生产功能由0.168降至0.130,整体变化率为生态功能(22.62%)>生活功能(16.94%)>生态功能(15.83%);(2)近20年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总体呈“东部高—西部低”的分布特点,且生产功能高值区的数量占比下降至18.64%,生活功能、生态功能高值区的数量占比升至27.06%,28.24%;(3)基于功能间权衡/协同关系,运用三角坐标图法将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利用划分为四大类型,其中“三生”功能协调发展区所占区县数量最多,研究区耕地多功能利用整体表现良好。[结论]基于功能评价及分区基础上提出差异化优化策略,有利于促进区域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分区优化 权衡与协同 珠江—西江经济带广西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