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6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主题动态演化分析的一种新方法:DPL-BMM模型
1
作者 宋凯 陈悦 《情报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3,共9页
揭示技术演化脉络是把握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基于专利信息的主题挖掘是基于技术发展微观机制呈现宏观规律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技术超前布局和创新驱动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技术主题动态演化分析DPL-BMM(Dirichlet process biterm-based mixt... 揭示技术演化脉络是把握技术发展规律的前提,基于专利信息的主题挖掘是基于技术发展微观机制呈现宏观规律的重要研究内容,对技术超前布局和创新驱动实践具有重大意义。技术主题动态演化分析DPL-BMM(Dirichlet process biterm-based mixture model with labelling)是一种附有标签的基于双项狄利克雷过程的混合模型,其突破了传统主题模型在进行主题识别时需固定主题数目的局限,通过增加技术主题表示模块使识别到的技术主题内容更加明确。本文以人工智能领域技术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对技术主题及其演化脉络展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演化 主题识别 人工智能 可视化
下载PDF
合作研发与技术交易谁更有利于技术融合:以人工智能多层专利网络为例
2
作者 刘晓燕 庞雅如 +1 位作者 单晓红 孙丽娜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18,共9页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 技术融合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是产业融合的基础。合作研发和技术交易是常见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的技术融合影响因素,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构建组织-技术多层网络模型,从技术异质性和创新能力异质性两个维度探究不同创新模式下组织合作伙伴异质性对技术融合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合作研发模式下,技术异质性、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在技术交易模式下,创新能力异质性有利于技术融合,技术异质性不利于技术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融合 合作研发 技术交易 伙伴异质性 技术领域异质性
下载PDF
动机拥挤理论视角下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影响机制研究——基于内生动机的中介作用
3
作者 杨丽娜 陈凯 杨靖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6期229-237,共9页
内生动机在博士后研究人员追求学术职业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因素不可比拟的作用,但其中外部激励与内生动机产生挤入或挤出作用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因此,从动机拥挤理论切入,基于2020年《自然》期刊的7 268名全球博士后研究人员调查数... 内生动机在博士后研究人员追求学术职业过程中发挥着外部因素不可比拟的作用,但其中外部激励与内生动机产生挤入或挤出作用有关影响机制的研究缺乏。因此,从动机拥挤理论切入,基于2020年《自然》期刊的7 268名全球博士后研究人员调查数据,构建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结构方程模型,并运用Bootstrap估计法检验外部激励与内部动机对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发现:内生动机中的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是影响博士后工作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其中学术自主性的显著性更强;导师监督能够能直接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但对其自我效能感具有动机挤出效应,会间接降低其工作满意度;组织管理通过触动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间接正向影响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工作满意度,但直接影响效应为负;经济保障能够直接或通过触动自我效能感、学术自主性间接积极影响博士后研究人员工作满意度,且直接影响效应大于间接影响。为此,建议博士后导师适时调节交往观念与监督强度,组织机构加快内部的良性建设,以激发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学术内生动机为靶向,灵活、适时调整支持性条件,帮助博士后研究人员顺利完成从学徒向学者的身份迭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后研究人员 工作满意度 内生动机 自我效能感 外部激励 动机拥挤理论 人才培养
下载PDF
“三农”领域高校智库建设现状及发展路径探析
4
作者 赵士海 俞建飞 陶嘉诚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4期205-214,共10页
“三农”领域高校智库在“三农”问题分析、决策拟定及政策工具弥补纠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中国“三农”领域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有效对接,分析相关高校智库建设现状,总结其发展行为、运行机制、成果水平等方面及特点。研究发... “三农”领域高校智库在“三农”问题分析、决策拟定及政策工具弥补纠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促进中国“三农”领域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有效对接,分析相关高校智库建设现状,总结其发展行为、运行机制、成果水平等方面及特点。研究发现,中国“三农”领域的高校智库建设主要依托一批专业化的研究团队和学术机构,在“三农”领域智库中数量占比最高且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并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特征,在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面临着服务乡村振兴的激励有限、协同合作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活动复杂性与农村调查公益性、成果实效水平不高和政策转化力度不够、资源及资金投入缺乏多元化与灵活性等困境。针对此,提出发挥涉农学科优势、推动成果评价制度改革、营造良好生态体系、畅通资政服务渠道、打造政产学研联盟共同体、构建“旋转门”机制、与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对“三农”领域高校智库体系的建设与转型升级有所裨益,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智力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农高校智库 智力支持 资政服务 决策影响 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
下载PDF
赋能视角下中国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5
作者 张文德 潘星宇 陈旭华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4期137-143,共7页
为提升中国高校知识服务效能,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潜能、促进知识创新,在知识服务领域引入赋能理论,对中国9所高校26位知识服务主体进行深入访谈,结合C9高校发布的9份网络报道,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挖掘出技术赋能、市场赋... 为提升中国高校知识服务效能,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潜能、促进知识创新,在知识服务领域引入赋能理论,对中国9所高校26位知识服务主体进行深入访谈,结合C9高校发布的9份网络报道,运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挖掘出技术赋能、市场赋能、知识赋能、心理赋能、制度赋能和组织赋能6个核心范畴,基于分析结果构建双因素视角下高校知识服务赋能理论模型(IMK-TPO模型),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在高校知识服务赋能路径中,既要以制度赋能、市场赋能和知识赋能等保健赋能模式为保障,维持原有服务效能,还需以技术赋能、心理赋能和组织赋能等激励赋能模式为驱动,提升整体服务效能。其中,制度赋能和市场赋能需要政府等组织的协同支持;而知识赋能则需要通过持续学习来提升。基于此,提出由政府高校个人合力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搭建合作网络,强化学科交融互动的发展策略,以期促进中国高校知识服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服务 服务效能 赋能理论 高校知识管理
下载PDF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
6
作者 朱昌明 林洪 +1 位作者 夏谦 余昶颖 《科技创业月刊》 2024年第3期19-24,共6页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作为,是支撑学科建设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实验室也存在布局不够合理、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绩效考核...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经成为全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合作交流等方面积极作为,是支撑学科建设和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实验室也存在布局不够合理、与产业结合不紧密、绩效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国家、发达省市关于重点实验室的布局设计、推进举措、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研究提出省重点实验室优化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重点实验室 管理机制 升级重组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赋能的重大科技项目监测评估新模式研究
7
作者 张亮 王再进 黄灿宏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4年第2期24-31,共8页
监测评估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完善项目管理、提升管理绩效、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数字化评估手段有限、对科技决策支撑作用不充分和监测评估效能尚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为进一步... 监测评估作为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的重要抓手,在推动完善项目管理、提升管理绩效、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仍存在数字化评估手段有限、对科技决策支撑作用不充分和监测评估效能尚未充分释放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模式,让数字化、信息化工具更大程度赋能科技评估,以重大科技项目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国内外重大科技项目监测评估的模式,围绕中国现阶段重大科技项目监测评估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大数据赋能监测评估的理论依据、主要特点,探索构建了重大科技项目数据治理新路径,并提出了建立重大科技项目管理新机制、新方法、新模式等有关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科技项目 监测评估 数据治理 契约理论
下载PDF
基于Valued ERGMs模型的核心技术网络成长机制研究——以量子计算领域为例
8
作者 任海英 李真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共11页
对核心技术网络及其成长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核心技术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关系,为研究核心技术演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以技术演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归纳核心技术网络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识别以技术概念和技术关... 对核心技术网络及其成长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梳理核心技术之间的依赖和促进关系,为研究核心技术演化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方法。以技术演化相关理论为基础,归纳核心技术网络成长的影响因素,基于量子计算领域专利数据,识别以技术概念和技术关系为基础的量子计算领域核心技术网络,并基于Valued ERGMs模型构建核心技术网络成长机制模型。结果表明,技术要素中心性、专利技术研发能力、与TRIZ进化法则匹配程度以及技术要素同配性对核心技术网络成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在技术路径方面,核心技术网络成长受到技术要素路径依赖性和技术突破的双重影响。最后,根据量子计算领域核心技术网络成长机制的实证研究结果,从技术研发层面、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为相关领域技术发展提出策略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演化 核心技术网络 技术网络成长机制 Valued ERGMs模型 量子计算
下载PDF
基于WOA-SVR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预警研究——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例
9
作者 许学国 周诗雨 《科技进步与对策》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43,共10页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 双循环格局下,创新生态系统脆弱性成为制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瓶颈,对其有效预警是实现技术突破、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关键环节之一。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现状,构建包含群落、资源、经济、环境4个子系统的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生态系统,同时建立改进WOA-SVR的脆弱性预警模型,对系统脆弱性进行分级。结果表明,集成电路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综合脆弱指数由2005年的4.28下降到2020年的2.66,警度从较重警情降至中警;经济子系统作为创新生态系统最活跃的子系统,其脆弱性指数下降缓慢,仍处于较高脆弱度水平。对4个子系统指标间耦合关系进行剖析发现,适应能力指标对降低系统脆弱性指数具有较大影响,政府和企业可据此建立防范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创新生态系统 WOA-SVR 脆弱性预警 集成电路技术
下载PDF
多层级视角下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的主体、要素及作用机制
10
作者 李慧 肖云杰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9,49,共11页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其创新发展和突破将从根本上助推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提升,也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本文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出发,运用多层级视角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基...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其创新发展和突破将从根本上助推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科技竞争力提升,也是中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前提。本文从社会-技术系统角度出发,运用多层级视角分析框架,探讨中国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的构成主体和构成要素,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景观层、体制层和利基层三个层级协同互动推动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以及三个层级的多重要素协同并发促进基础研究创新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推进基础研究需要基础研究社会-技术系统各个层级之间相互协调配合,要加强景观环境的引导和利基空间的防护培育,还应当注重体制层系统多维度的变革和调整,以突破基础研究社会-技术体制的路径依赖和锁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础研究 社会-技术系统 多层级视角 主体 要素
下载PDF
科学治理视域下的我国开放科学实践:现状、动力与对策
11
作者 丁大尉 李正风 罗昊雯 《中国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98,共9页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开放科学运动正不断重构当代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世界范围内开放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来说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开放科学是一个包含政府、科研资助与管理机构、高新企业、出版... 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背景下的开放科学运动正不断重构当代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世界范围内开放科学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来说既是重要的战略机遇,又是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开放科学是一个包含政府、科研资助与管理机构、高新企业、出版商、科学共同体、科学组织、社会公众等众多行动者的复杂网络系统,其推进过程伴随着异质性行动者间利益关系的不断调适和重建。研究认为,我国的开放科学实践需解决好强化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调整科研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开放科学基础设施、重构科研资助模式、提升开放科学的参与技能等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科学 科学共同体 科学治理 科研评价
下载PDF
协同创新理论下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经验启示
12
作者 李建强 杨正宜 李昊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6期42-55,共14页
为推进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和协同创新,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面临被西方主要国家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探讨协同创新促进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协同创新包含了多方创新... 为推进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和协同创新,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面临被西方主要国家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探讨协同创新促进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协同创新包含了多方创新主体、共同目标、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协同效应等五方面的核心要素,其结构从简单无序布局向高级有序组织变革转变为网络化创新结构,因此要确保协同创新成果实现,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与使命、充足的财政投入与多元化经费来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人员组成多元化的强大科研团队,其发展总体呈现开放化、网络化的对外合作趋势,在协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聚焦、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以及鼓励创新、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经验举措。借鉴美国经验,深化国际合作和加强内部合作是应对挑战、促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两翼。因此,应对当前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实现多领域协同创新、引领学科交叉创新,并积极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实验室 协同创新 开放共享 网络化 多元化 国际科技合作 美国经验
下载PDF
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研究
13
作者 唐晓波 陈俭静 +1 位作者 周禾深 杜鑫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24年第2期58-69,共12页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研究,能够细粒度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为科技评价奠定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以论文和专利为数据来源,在知识元抽取基础上,基于科技术语在不同类型知识... 通过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研究,能够细粒度分析科学与技术的互动关系,为科技评价奠定基础。提出一种基于知识元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以论文和专利为数据来源,在知识元抽取基础上,基于科技术语在不同类型知识元中的共现情况实现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测度。以糖尿病领域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验证提出的科学-技术知识关联指标与测度方法能够在高质量论文识别中有效发挥作用,所提指标和方法对于完善科技评价体系、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元 知识关联 科学-技术关联 指标 测度方法
下载PDF
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实践困境、功能定位及优化进路
14
作者 刘乃梁 潘盛龙 《科技与法律(中英文)》 2024年第1期22-31,共10页
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耦合连接在造就金融市场“新格局”的同时,也会生成新型市场风险、冲击传统金融监管体制,进而引发“新秩序”的思考。当前立法的时滞性与监管的“运动式”表现致使金融科技规制步入粗放型窠臼,立足完善金融高科技... 科技发展与金融创新的耦合连接在造就金融市场“新格局”的同时,也会生成新型市场风险、冲击传统金融监管体制,进而引发“新秩序”的思考。当前立法的时滞性与监管的“运动式”表现致使金融科技规制步入粗放型窠臼,立足完善金融高科技治理体系的时代要求,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的话语地位逐步提升。金融科技伦理以其发展性、适应性、回应性等制度功效因应金融科技风险治理的现实需求,然而趋向普适性、软约束、碎片化的规范供给样态已然成为制约金融科技伦理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金融科技伦理治理困境之破解应在功能界分指引下,厘清伦理治理运行的制度载体与价值逻辑。金融科技伦理治理现代化规制框架的建立既要在风险预防性目标下完善伦理治理体系化建设,也要在治理相称理念下推动程序运行机制的法治化转换,更要着眼多元共治格局强化伦理治理的协同合作,促进与企业合规自律的相向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科技伦理 伦理治理 风险预防 伦理法治化
下载PDF
日本政府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战略举措及启示
15
作者 王玲 乌云其其格 《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4年第2期1-7,共7页
数字化转型对于日本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老化、数据流动风险等现实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日本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梳理和研究了日本政府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社会的法律体制保障和政策部... 数字化转型对于日本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老化、数据流动风险等现实挑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分析了日本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梳理和研究了日本政府推进数字化转型、打造数字社会的法律体制保障和政策部署,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日本数字化转型过程的特点和启示供相关部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数字化转型 数字社会 数字治理
下载PDF
基于t-SNE算法的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探索
16
作者 陈辉 柯金龙 +2 位作者 夏承鹏 吴合槟 林超辉 《中国高校科技》 2024年第4期65-70,共6页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是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一环。文章构建了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名单》的试点单位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基于t-... 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是提高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的关键一环。文章构建了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入选《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名单》的试点单位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基于t-SNE算法进行实例论证。通过评价结果分析,提出一系列相关建议,为高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评价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 职务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转化 绩效评价 t-SNE法
原文传递
多中心产业共治的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策略——以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为例
17
作者 黄怡淳 孙锴 +4 位作者 万晶晶 朱妍 邱丹逸 刘少芳 文晓芸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2期53-60,共8页
在国际高端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从任务解构的角度将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分层任务细化尤为重要,且需要从目标需求导向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分层任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结构关系及对应主体的治理举措。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 在国际高端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从任务解构的角度将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分层任务细化尤为重要,且需要从目标需求导向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分层任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结构关系及对应主体的治理举措。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提出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逻辑,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多中心产业共治建设区域现代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面向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层、发展层、支撑层等五大分层建设任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通过自发互动博弈,形成分类主导的多中心产业共治模式。为进一步阐述及试验理论,以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主导咨询机构的集群治理为实践案例,认为其存在多中心联动的积极性和共治模式均有待加强的问题,且关键核心技术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针对此,提出健全多中心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政企双中心共治提升产业安全度、多维支撑中心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牵引多中心集聚融通、数字治理创新助推区域产业集群智慧建设等共治效能提升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产业 产业集群 产业共治 共治模式 多中心治理理论 精密仪器设备 广东省
下载PDF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及影响因素探究
18
作者 王丹 邓灿辉 +2 位作者 赵新力 卢頔 郭翔宇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5期32-39,共8页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 基于WOS数据库中跨国农业科技论文合著数据,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回归模型,剖析2006—2020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结构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整体结构指标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优化,且各指标优化速度快于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2)“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全球国家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网络去中心化趋势均较明显,多核共存特征更加突出。(3)中国和意大利在合作网络中同时扮演着核心者和中间人角色。(4)合作网络呈现出双向溢出、主受益、“经纪人”3种类型的块集聚特征,亚洲国家是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的主引擎。(5)制度、经济、科研和认知邻近对3个阶段的合作网络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空间邻近对合作的阻碍作用逐渐减弱。“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应进一步重视跨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明确自身在合作网络中的地位与角色,充分借助网络核心国家的重要作用,加速融入农业科技创新国际合作核心网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创新 合作网络 “一带一路” 社会网络分析 QAP回归模型
下载PDF
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及激励机制
19
作者 张光宇 陈嘉颖 +1 位作者 胡仁杰 张瑶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2期28-34,共7页
我国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需深入研究适用于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其中,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合理化的激励机制是促使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颠覆... 我国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的平台支撑体系建设亟待完善,因此需深入研究适用于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的利益分配以及政府补贴机制。其中,公平的利益分配和合理化的激励机制是促使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有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针对颠覆性技术多元化投入利益分配以及激励机制设计等问题,采取合作-非合作博弈分析颠覆性技术多元投入的各个参与主体行为,引入风险因子探讨不同主体主导下的情况,并进一步研究政府补贴对各主体投入积极性的影响,进而以明晰多元化投入的激励机制方案选择。研究发现:在颠覆性创新多元化投入的过程中会存在创新投入积极性不足的情况,这是由于各主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虑;由政府牵头时,整个颠覆性技术投入合作较由其他主体主导下的合作收益高;在政府主导下采取政府补贴形式,可以有效激励其他各个颠覆性创新投入主体的积极性。为此,促进颠覆性创新的投入多元化,政府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与激励机制,并在参与合作时设定恰当的成本补贴额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 创新投入 多元化投入 政府补贴 利益分配 激励机制 颠覆性创新
下载PDF
基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评价及立项决策模型的研究
20
作者 陈之瑶 罗军 +1 位作者 莎薇 侯小星 《科技管理研究》 2024年第1期152-159,共8页
为实现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精准遴选,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立项决策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对比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特征属性差异,借鉴海尔迈耶问题... 为实现我国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精准遴选,促进颠覆性创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在分析梳理国内外关于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遴选、立项决策管理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对比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与一般科技计划项目的特征属性差异,借鉴海尔迈耶问题的做法,结合当前政策导向,针对颠覆性技术具有隐蔽性、破坏性、不确定性的特征属性,提出相应的项目遴选角度和评审标准的思路,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立项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从项目影响力、项目可能性两方面构建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决策矩阵模型,为颠覆性创新项目立项决策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 海尔迈耶问题 评价模型 决策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