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3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下一代个性化学习:生成式人工智能增强智能辅导系统
1
作者 徐升 佟佳睿 胡祥恩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致力于利用计算机开展个性化自适应教学。智能辅导系统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其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和支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为智能辅导系统带来了突破... 长期以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者致力于利用计算机开展个性化自适应教学。智能辅导系统作为这一领域的核心,其目标是通过计算机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和支持。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尤其是大语言模型的发展,为智能辅导系统带来了突破性机遇,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的路径。本文回顾了研究者为实现个性化学习所作的努力及其成果和局限,探讨了大语言模型在个性化学习中的潜力和影响,介绍了“苏格拉底游乐园”——一个基于对话的智能辅导系统,如何利用大语言模型实施苏格拉底式教学,揭示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个性化学习方式。针对大语言模型的潜在误用,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并构建了框架,旨在引导研发者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大语言模型范式下开发高效的智能教育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性化学习 智能辅导系统 ChatGPT 对话教学系统
下载PDF
义务教育课后服务质量保障: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2
作者 薛海平 黄为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3-166,172,共15页
“双减”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在普遍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也衍生出课后服务质量问题。发达国家在课后服务质量保障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如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监管课后服务、切实保障课后服务运行的各种资源、科学评价激发课后服务主体活力... “双减”后我国义务教育学校在普遍开展课后服务的同时也衍生出课后服务质量问题。发达国家在课后服务质量保障上有一定的成功经验,如政府和社会力量协同监管课后服务、切实保障课后服务运行的各种资源、科学评价激发课后服务主体活力等。我国可在国情基础上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厘清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保障责任;设计合理的经费、师资和场地保障制度;以高质量评估推动高质量课后服务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双减 课后服务质量 国际比较
下载PDF
评判与反思:传统教育惩戒的“正礼”之途
3
作者 吴文胜 郭未来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9-96,共8页
我国传统教育惩戒具有稳定性和典型性,值得教育界人士反思与借鉴。传统教育惩戒理念中的教师处于伦理高位,掌握着犯错儿童的惩戒权,是“正礼”的合法践行者;但实践却表现出政治性、等级性和工具性等取向,遮蔽了其教育性。当前教育惩戒... 我国传统教育惩戒具有稳定性和典型性,值得教育界人士反思与借鉴。传统教育惩戒理念中的教师处于伦理高位,掌握着犯错儿童的惩戒权,是“正礼”的合法践行者;但实践却表现出政治性、等级性和工具性等取向,遮蔽了其教育性。当前教育惩戒正面临“礼”的解构、“利”的误用以及“气”的浊化等危机。实现教育惩戒的教育性途径有三:首先,要理性认识教育惩戒的现实,尊重教师权威;其次,要利用情感、榜样、规则等因素,激发儿童“改过”自主性;最后,要不断深化理论、完善制度、落到实处,推进教育惩戒体系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惩戒 惩戒理念 惩戒实践 惩戒体系
下载PDF
社会支持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
4
作者 王英英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5-17,23,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就业社会支持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就业社会支持与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呈负相关,同时生涯适应力在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对于进一步... 本研究旨在探讨就业社会支持对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焦虑的影响,以及生涯适应力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就业社会支持与高职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焦虑水平呈负相关,同时生涯适应力在就业社会支持与就业焦虑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高职学生的就业服务和提高其职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应届毕业生 就业社会支持 就业焦虑 生涯适应力
下载PDF
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社会教育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行动路径
5
作者 侯怀银 宋美霞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34-44,共11页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 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为旨归发展社会教育,不仅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彰显协同育人实践中的“社会教育力”,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协同教育资源的均衡、流动与共享,发挥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人的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作用。当前,我国社会教育的发展亟须解决以下问题:社会教育的概念与定位不准确,社会教育的参与主体不够多元,社会教育管理的行政性与专业性失调,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整合不足。为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中社会教育功能的最大化效益,需要廓清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定位,激发多主体开展社会教育的动机与活力,从社会互构论出发实现社会教育的正向谐变,并以数字化技术驱动社会教育资源的流通与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社会教育 校外教育 大教育
下载PDF
“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协同预防困境与对策
6
作者 王艳华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4年第3期0029-0033,共5页
持续推进“双减”工作,不仅要关注如何科学设置学科作业和合理约束校外培训机构,还要注意防止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游戏成瘾。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理解... 持续推进“双减”工作,不仅要关注如何科学设置学科作业和合理约束校外培训机构,还要注意防止无孔不入的互联网带来的消极影响。当前,互联网对青少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网络游戏成瘾。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需要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理解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背后的原因及机制是开展预防工作的前提,正视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协同预防中存在的困境是落实预防工作的基础,充分发挥家庭、政府、网络游戏提供者和学校的“一增一减,一立一带”作用是破解目前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协同预防困境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网络游戏 网络游戏成瘾 协同预防
下载PDF
当前我国大学生学习意义感的偏离与校正
7
作者 钟惠珍 叶信治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65-73,共9页
学习意义感是大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意义系统,包括理解并认同自我作为学习主体的力量和价值,追求对自身学习意义的内容诠释,并体验到学习有用、有价值、值得付出努力等积极情感。学习意义感作为一种指引大学生成长成人的内在精神性力量,... 学习意义感是大学生在学习中建构的意义系统,包括理解并认同自我作为学习主体的力量和价值,追求对自身学习意义的内容诠释,并体验到学习有用、有价值、值得付出努力等积极情感。学习意义感作为一种指引大学生成长成人的内在精神性力量,具有主体性、异质性、生命性以及整体性四大属性,但现实中存在主体性离场、内容同质性、价值工具化、体悟片面性等偏离现象。因此,大学需要以重成人的教育使命、高质量的教育活动、支持性的人际互动、教育性的学校文化实现大学生学习意义感的校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意义感 偏离 校正
下载PDF
校家社协同育人的下沉治理机制构建——基于“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课程的行动研究
8
作者 阮琳燕 李晓琦 +1 位作者 张以瑾 王曦影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9-59,共11页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 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学校教育逐渐重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如何协同家庭和社会力量共同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系统提升需要持之以恒的实践研究。以北京市的一所小学为个案,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和大学—小学(U-S)合作模式,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其运作机理为“外部支持”助力“自我成长”,建构逻辑为“自上而下”保证“自下而上”,家长参与契机是“自发志愿”联合“等待机会”。能够支持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系统提升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下沉治理机制是一种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足鼎立”与“彼此成就”的共生关系,具有“共存共在”与“共融共通”的特点,需要将发展儿童社会情感能力深度融合于学校教育的课程活动、校园文化、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治理结构等各个面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社会情感能力 校家社协同育人 行动研究
下载PDF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与突破路径
9
作者 韩薇 刘孙渊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44-52,共9页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中小学 协同育人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下载PDF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父母教育期望和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
10
作者 陈旭 肖子怡 张大均 《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9-55,共7页
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各项指标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和心理素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2200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各指标与父母教育期望、心理素质、学业成绩均存... 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各项指标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以及父母教育期望和心理素质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法对2200名被试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及其各指标与父母教育期望、心理素质、学业成绩均存在显著正相关,相较于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财产资源,父母教育期望、心理素质、学业成绩的相关程度更高;2.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主要通过父母教育期望和心理素质的完全中介作用实现,且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财产资源;3.在父母文化程度和家庭财产资源对大学生学业成绩的预测中,心理素质的中介作用显著大于父母教育期望,但在父母职业与学业成绩的作用中两者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教育期望 心理素质 学业成绩 大学生
下载PDF
乡村学校家校协同共育的现实困境及突围路径——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视角
11
作者 刘婧钰 李孝川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1-117,共7页
布迪厄资本理论为分析协同育人主体行动逻辑与资本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新颖的解释视角。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文化、经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厘清当下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三重现实困境:文化资本薄弱,缺乏家校协同共同愿景;经... 布迪厄资本理论为分析协同育人主体行动逻辑与资本存量之间的深层关系提供新颖的解释视角。基于布迪厄资本理论的文化、经济、社会资本三个维度,厘清当下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面临的三重现实困境:文化资本薄弱,缺乏家校协同共同愿景;经济资本匮乏,削弱家校协同物质基础;社会资本不足,弱化家校协同场域联结。从文化、经济和社会资本三个维度提出相应建议,即消解习性隔阂,凝聚教育共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资金保障;增强场域交融,拓宽联结渠道,破解乡村学校家校协同育人现实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布迪厄资本理论 家校协同共育
下载PDF
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与纾解路径——基于37位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
12
作者 董甜园 夏海鹰 王正富 《中国校外教育》 2024年第2期66-79,共14页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 随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通过对37位中西部地区乡村校长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发现,中西部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认知困境、师资困境、沟通困境和管理困境四个方面。促进乡村地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增强家长心理资本,以获得感为取向促进农村家长对家校共育的认同;加强队伍建设,以主题培训为抓手提高乡村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专业素养;优化资源供给,以社区资源整合为手段丰富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强化制度保障,以机制建设为驱动促进家校社三方高效联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部 乡村地区 家校社协同育人 乡村校长 质性研究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时代育人转型
13
作者 严奕峰 丁杰 +1 位作者 高赢 戴岭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8,共7页
面对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推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的改革创新。面向未来培养新质人才,是数字时代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数字化育人将更加强调培养:跨界整合能力、人... 面对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教育需要与时俱进,推动育人理念、育人模式和育人路径的改革创新。面向未来培养新质人才,是数字时代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数字化育人将更加强调培养:跨界整合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创意创新能力、自主决策能力、全球领导力、智能交互能力等。基于数字时代育人转型的前瞻思考,本研究提出创新育人的行动对策,包括:从知识学习到综合运用,构建跨界育人新体系;从人际协作走向人技协同,打造人机共生合成体;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同质发展到独特成长,架设个性化成长路径;从地方性思维到国际化视野,培养学生全球领导力;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空间,创构数字孪生宇宙。本研究有助于思考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时代课题,对应用数字技术高质量育人具有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atGPT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技术 育人转型
下载PDF
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现状、不足与展望
14
作者 白洁琼 郭力平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0,共4页
近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包括:不同教养类型对儿童焦虑的影响、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单独作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 近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与儿童焦虑之间的关系受到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国内相关研究的核心议题包括:不同教养类型对儿童焦虑的影响、父亲与母亲教养方式的单独作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焦虑影响的作用机制等。未来研究应关注儿童焦虑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双向作用、年龄对二者关系的累积或消退效应、母亲与父亲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及对儿童的不同影响等问题,以更好地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焦虑 父母教养方式 研究现状
下载PDF
新时期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现状及对策探析
15
作者 邵建华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7-120,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党中央针对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学校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越来越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也在日渐提高。家长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转变为...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近年来,党中央针对教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的规范和要求。学校和社会承担的教育责任越来越重,家长对学校和社会的要求也在日渐提高。家长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完全依赖学校和老师转变为对教育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学校和家长的矛盾也在日益凸显,一方面是居高不下的升学压力,另一方面是学生与日俱增的学习压力,再一方面社会对教育的过度关注,同时家长对学校教育和社会关注表现出质疑和不配合,多方面的冲突衍生出许多矛盾。在这样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的策略对于缓解家校社矛盾、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尤为关键,也是重要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家校社共育 现状 现实意义 策略
下载PDF
家校合作从受抑到协同的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路
16
作者 贺新向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27,共5页
家校合作能否持续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取决于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等要素在合作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学校应从构建保障教师和家长主体性发挥的家校协调系统、“参与式决策”支撑的家校合作目标达成机制、“意义共享”... 家校合作能否持续并发挥协同育人功能取决于教育主体间的合作意愿、共同目标、信息沟通等要素在合作系统中的动态平衡。学校应从构建保障教师和家长主体性发挥的家校协调系统、“参与式决策”支撑的家校合作目标达成机制、“意义共享”的家校合作信息沟通系统等方面促使家校合作从受抑到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纳德社会系统理论 家校合作 家校协同
下载PDF
精准化治理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17
作者 何晓岳 《未来与发展》 2024年第3期87-93,共7页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涌现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及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治理的痛点。从精准化治理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教育治理的主体缺乏联动性、对象缺乏...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涌现出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学习教育、心理教育、德育教育及劳动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已成为社会治理的痛点。从精准化治理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出,教育治理的主体缺乏联动性、对象缺乏针对性、流程缺乏层次性、效果缺乏长效性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频发的原因。对此,应着力推进教育治理的主体精准协同、对象精准识别、流程精准衔接、效果精准考核,进而实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精准化治理,切实解决其教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精准化治理
下载PDF
论亲师交往的公共性及其实现
18
作者 陈思梦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全面认识亲师交往的基本属性,是建构良好亲师交往的基本前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亲师交往的二重性审视,现有亲师交往在逻辑起点、思维方式、对象性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私人性倾向,这是对亲师交往公共性的湮没、僭越和侵蚀... 全面认识亲师交往的基本属性,是建构良好亲师交往的基本前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价值。基于亲师交往的二重性审视,现有亲师交往在逻辑起点、思维方式、对象性质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私人性倾向,这是对亲师交往公共性的湮没、僭越和侵蚀。基于亲师交往公共性的内涵,亲师交往包括公共理性、公共利益、公共伦理三个方面。超越亲师交往私人性的可行路径有:重构亲师交往的价值根基、厘清亲师交往的公私边界、确立亲师交往的机制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师交往 公共性 公共理性 公共利益 公共伦理
下载PDF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社会主体参与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行动逻辑——基于上海市J社区的个案
19
作者 刘邓可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3-19,共7页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社会主体作为重要主体之一,其参与协同育人的行动逻辑有待被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对上海市J社区的财经素养教育项目社会主体在...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实现家校社协同育人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发挥作用。社会主体作为重要主体之一,其参与协同育人的行动逻辑有待被研究。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视角对上海市J社区的财经素养教育项目社会主体在家校社协同育人中的实践轨迹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主体具有育人潜力,其行动受到利益关联和利益协调的影响,且其角色具有动态变化性。提出开发社会主体的育人潜力、平衡家校社三方的利益关系、关注社会主体在协同育人中的角色变换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校社协同育人 利益相关者理论 社会主体 财经素养教育
下载PDF
“家校社”的教育责任边界及其融合推进理路
20
作者 鲁士发 《两岸终身教育》 2024年第1期8-14,共7页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有力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作用,推动家...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元,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提出,形成“家校社”三方联动机制,需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有力发挥学校和社会的支持作用,推动家庭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家校社”的责任以及责任边界问题是协同发展的前提。只有深入分析“家校社”的责任边界,强化家庭主体责任,重视学校指导责任,提升社会服务责任,研究论证“家校社”融合推进理路,深入探索家庭教育的家庭实践样态、学校实践样态、社会实践样态,才能更好地推动新时代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家校社 责任边界 融合推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